收藏 分销(赏)

研究型学校文化塑造的实践与思考.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368742 上传时间:2024-07-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型学校文化塑造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研究型学校文化塑造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研究型学校文化塑造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研究型学校文化塑造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研究型学校文化塑造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研究型学校”文化塑造的实践与思考 李雪林塑造学校文化,发挥文化场力,是学校追求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近二十年的办学历程中,我们重视学校文化的塑造,希望借助独特的学校文化,形成共同愿景,彰显学校特色,铸就师生精神,建设“有绩效,有特色,有文化,有品位”的优质高中。一、愿景:展现师生的生命价值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主体成员共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其中体现价值取向的共同愿景则是学校文化的精髓与灵魂。共同愿景描述的是一个现实可信的组织图景,体现着成员的内心追求,激励着他们为实现追求而努力。共同愿景,由一个想法、一种理念激发生成,当它为全体成员所接受并作为共同持有的意象时,就

2、成为一种真实存在。共同愿景的力量源自成员的深度关切,这种深度关切,使成员聚合成一个关系紧密的整体,进而形成使命感和责任感。办学之初,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把学校建设成为展现师生生命价值的绿洲”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是教育的价值取向,“展现师生生命价值”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原则,全体成员秉持、坚守这些原则开展创造性工作,形成了强大合力,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在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通过“人本化的教育设计”“研究型学校的塑造”和“学术型教师的培养”这样三个主课题的层层推进,创设舆论氛围,从告诉教师应该怎样遵守规章制度过渡到帮助教师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形成

3、共同的精神追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工作作风和习惯。办学理念逐渐成为学校师生的共同愿景。我们将对这一共同愿景的坚守,诠释为学校文化的灵魂,统领学校文化建设。二、路径:彰显“研究型学校”的文化特色文化是建设特色学校的支撑,学校文化塑造的过程就是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我们将研究内化为全体教师的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塑造与“研究型学校”相匹配的学校文化,营造探究型的课堂文化、培育创新型的活动文化、构建学习型的组织文化,使学校文化得以“着陆”,使看似抽象的学校文化变得具体可感。(一)营造探究型的课堂文化我们依托工作学习化、研究课堂化、问题课题化,把“营造探究型的课堂文化”作为中心工作,在平实中求创新,在研究中

4、出成效,体现“草根化研究”的本义。1.探讨课堂技艺。根据年级差异和阶段特点,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技艺交流。从开课人员的性质看,有学科带头人示范课、备课组长示教课、新上岗教师汇报课;从教学阶段的重点看,有一轮复习课、试题讲评课、解题指导课、考前励志课;从教学研究的角度看,有课题研讨课、同题对比课等。通过示范观摩、交流切磋、同课异构、新老对比,教师在观课、点评的探究中,反思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2.刷新教学亮点。我们提倡科研沙龙走进教研组、备课组,就各学科课程改革中遭遇的课堂困惑进行探讨,刷新课堂教学研究的亮点,彰显教研活动的学术性,使科研沙龙接地气、有实效、有内涵。如“核心素养的学科建构”“

5、评课,学生不能缺席”等科研沙龙成果发表在省内外各类教育期刊后,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并得以推广。3.提炼特色风格。我们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适切的研究要求,组织开展“自下而上”的教育教学研究。我们要求学科带头人经历“教学模式的总结课堂特色的归纳教学风格的提炼”三重境界,并回归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检验、展示。“性格课堂中的风格教师”主题教学论坛,引领学科带头人在进“模”出“模”、得其“意”忘其“形”的去模式化实践研究中,创新教学模式、提炼课堂特色、归纳教学风格。如今,追求教学风格、打造张力课堂已成为骨干教师的共识,课堂教学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二)培育创新型的活动文化陶行知说:“真教

6、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学校常规活动和特色活动结合、传统活动和主题活动结合的实践探索,呈现了探究的要义,强化了创新的意识,使研究成为学生学习的必然方式。1.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力差异、兴趣特长,学校在不同班级、不同学科推进自主学习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如历史学科的“给戏说导演的一封信”“战地记者报”“前线家属”等活动,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角色投入学科自主学习中去。2.组织研究学习活动。我们在研究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注重课题研究和学科探究。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自由选题、自愿组合、自主研究,把课题研究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引领学生开展学科

7、性问题探究,促使学生突破时空限制,借助各种渠道开展合作探究。以研究学习为代表的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多次获得本地区相关评比一等奖。3.创新特色教育活动。我们构建了科技特色教育体系,为学生搭建了以“节能与环保”为主题的科学实践与创新活动平台。如理科实验探究室为一批对实验研究充满兴趣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发挥潜能、展示才能的舞台。在持续的参与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科学创新能力不断突破,在“金钥匙”“机器人”等比赛中捷报频传。其中,李华贤、朱达恒等同学的发明制作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评为“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汪晔老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科技辅导员”,学校成立“苏州市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三)构建学

8、习型的组织文化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建设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构建了多样化的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专业发展构建学习型的组织文化。1.加强学科组主题型研究。在当前教研组普遍弱化的背景下,我們切实开展主题型的学科教学研究,如课堂观察、课例研究、精致化管理、微研究等,做到各学科组教学研究有主题、有中心、有重心。在机制完善、名师引领、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无论是建有名师工作室的语文、历史学科,还是作为课程基地的英语、物理学科,都成为区域性校本研修、教学科研、行动研究的基地。2.构建名师“带培”共同体。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有利于营造团队成长的文化场力。近十年来,我校先后培养了3名特级教师、

9、5名苏州市名教师、6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为了让学校一大批新秀、能手、带头人突破成长瓶颈,成为独当一面的名师,我们开展了名师“带培”活动;同时,借助特级教师的名师工作室,提升学校精英团体的数量和质量,形成崇尚学术的氛围,让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主动地发展。3.发挥教科研梯队引领作用。为了让教科研成为教师成长的内需,实现“自我表达”,学校完善“人本化”“校本化”的教育研究机制,夯实科研阵地,培养科研骨干,打造了教科员、教科中心和教科协作组三支队伍,并吸纳进学校主课题的课题组。同时,我们将教研组转型为科研组,融“研”“教”于一体,并以各学科的课题管理为抓手,实现“课题引领学科教学,科研

10、打造名师名校”的目标,催生更多的“研究型”“学者型”教师。三、引领:凸显以“有恒”为内核的学校精神启发学生的理想、希望和意志,需要有强大的学校精神作为支撑。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学校文化的过程中,我们突出学校精神的铸就。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必须是一个精神王国,而只有当学校出现了一个精神王国的时候,学校才能称为学校。”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必然有其内涵独特、影响深远的学校精神,必然有其以学校精神为框架的学校文化。经过深入思考、反复论证,我们已经形成“严谨求是、团结合作、彰显人文、催生智慧”的教师精神,生成“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自尊自强、和谐发展”的学生精神,培育“民主开放、明

11、德崇理、务实求新、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随着学校文化塑造的深化,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学校精神还应该有其内核。结合师生成长、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咨询专家、领导和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我们以“有恒”为校训,旨在让“有恒”精神发扬光大。论语述而有云:“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朱熹等人亦十分推崇“有恒”之说。到了近代,曾国藩在他的著作中反复提到“有恒”一词。有鉴于此,我们将“有恒”作为学校精神的内核,以此推进学校文化塑造,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认可。“有恒”精神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如果说,学校精神文化是无形的,它的载体却是有形的,那就是润物无声的文化环境。学生人格的成长,很

12、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园的文化环境。树木、建筑以及特殊的人文气息,都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组成部分,内外沟通,虚实相生,它是一份默默无语又无时无刻不在感化人的教育力量。这样的力量能够使身处其中的人,在精神上受到一种熏陶、一种感染。学校文化需要历史的积淀和传承,作为成长中的“研究型学校”,当前,学校的文化塑造正从初级阶段经由积累和拓展走向高级阶段,研究越来越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学生的成长途径、学校的发展动力,“研究型学校”特色越来越鲜明,得到了省内外专家、领导、兄弟学校和社會各界的高度关注,“研究型学校”建设的显著绩效及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得以推广。的全面实施。(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高级中学)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