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童话,入选教材后的去经典化问题分析 摘 要: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在入选教材后童话面临着一些问题,出现了去经典化表现,如童话里角色塑造、语言描述、情节结构等的去经典化现象,这种去经典化现象有利弊之分,在权衡童话入选教材后去经典化的利与弊后,我们需要作出一些思考。关键词:童话 教材 去经典化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其语言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编织奇异情节的适合儿童欣赏的故事。童话以其经典而流芳百世,在经历了多少历史的洗礼之后,留给后人的美好、哲理永远值得推敲。在当代社会,我们的教育也将童话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
2、组成部分选入教材,当然这种选材不可能是原版童话的照搬,它是在相关选编教材人士的反复考虑后才将其选编进教材中的。童话在选编进教材之后,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如何处理人物形象问题、以何种语言再次描述故事、故事将以何种情节来进行等等。一、童话入选教材后的去经典化表现童话目前是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发展语言、加强形象思维、促进社会认知等方面的重要途径。童话,在其人物塑造上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像善良的白雪公主、恶毒的继母、可爱的丑小鸭、美丽的公主和帅气的王子,这在儿童的心底持续一生。童话中那种优美、奇幻的语言描述,都会带儿童进入幻想中,幻想随着文字语言的描述随之展开。童话的故事情节往往在儿童想象
3、中曲折前进,儿童一颗颗平静的心时常被悬起来,就是在曲曲折折的前行中儿童记住了这样的童话,若干年后,某个角落里的小情节依旧让我们感动。而童话被选编入教材后,发生了多重变化,笔者试图具体从以下三个角度谈及:(一)角色塑造去经典化童话之所以为经典,其中一点是由于故事里的“泛灵化”,它表达了当初童话编制的初衷,也符合了儿童“泛灵论”的思想。在入选教材后,童话里各种经典角色的塑造都会随之做出改变,或出于对儿童价值观的塑造,或出于对儿童人格品质的培养,入选教材童话里的角色较之原童话而言稍显得平铺直叙。比如丑小鸭这个角色的塑造,本原是经过出壳后的种种挫折遭遇,在这个过程中丑小鸭的角色是忧郁、可怜,对他的描述
4、也是用各种其它故事配角来渲染,但在教材中,丑小鸭留给儿童是很平淡的角色印象,似乎忽然之间是从丑陋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这种角色塑造凸显了教材选编的浓缩、精炼的特点。(二)语言描述去经典化童话,给人们的记忆就是优美的语言描述,即便是在描述邪恶的继母、凶恶的大灰狼,在儿童读来,仍旧那么富有经典的语言美。本原童话的特点之一就是语言的浅显但又不失生动性,对于故事角色、故事情节的经典语言描述,往往会比故事本身更能激发起儿童的阅读兴趣。在丑小鸭这个故事里,开篇的一段景色描述很是优美,阳光、草垛等,极易让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材中的丑小鸭开场白,就显得平淡,直入主题。教材里语言描述,要考虑到篇幅的长短,以此来
5、所编语言,童话的语言美变成教学的语言美,其中的语言描述更多是对字词、语段的学习、模仿、掌握。由经典描述到简短描述,是童话入选教材后的最大、最直接的改变,在儿童的心中这种改变是否有利,值得推敲。(三)情节结构去经典化如果说童话里角色的塑造、语言的描述是经典所在,那么,故事情节则是童话最经典、最能引起儿童兴趣的关键。童话的奇妙之处就在它的幻想,这种幻想是在儿童幻想之列的拓展,儿童的思维会伴随着故事情节的曲折而波动,引领儿童进入童话的世界。教材中的童话故事,相比较就显得直接,教材更多关注童话最核心的要旨掌握,字词的呈现,故事情节的经典构造、结构的设置都会被缩减,这样的童话更像是童话的概述。在教材版丑
6、小鸭里,仅仅用300多字来呈现这篇经典童话,儿童看到的是丑小鸭一夜之间变天鹅,而变化的这个过程里的情节被缩减。童话经典之处无怪乎那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儿童在故事里自封角色,在优美语言的描述下一步步走向故事高潮,带给儿童心灵上的安慰。二、童话去经典化后的问题分析万事总是从利弊两方面来看,童话在入选教材后的去经典化问题,也不外乎。(一)童话入选教材后去经典化的利童话,原本的童话是出于各种历史条件的,像格林童话固然经典,但它更符合那个时代的人们来阅读,现代儿童阅读它更多地只是读它的趣味性。去经典化的童话,在人物设定上趋向简单、善良,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表达了人们对于儿童未来的期盼。语言的去经
7、典化,可能更多考虑儿童语言的训练和发展,入选教材的儿童经过语言提炼,并在儿童接受范围内呈献给儿童,这对于儿童的语言发展是由利的,这也符合教材浓缩、精炼的特点。童话故事情节也相对缩减,不必要的、野蛮的、血腥的等不符合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的情节都被适当删节,这是对于儿童发展的负责。童话,去经典化的过程,也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一步步进行,结合教育教学需要和儿童发展需要来不断将童话进行改进,虽然去经典化的过程是对于原本童话的修定,但相信去经典化的童话依旧不离童话最初的梦幻色彩,依旧是儿童最想得到的礼物。(二)童话入选教材后去经典化的弊入选教材后的童話少了原本童话的经典,可能更流于精简,追求的更多是教学
8、效果,尤其是在社会物欲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童话,最初的用来愉悦童年的功能,成为用来追求教育效果的工具,童话“被工具化”。在经典童话中,故事人物是经典的,儿童对于经典语言描述的一块石头或者一束花都会兴奋不已,但在教材中的童话,这些很可能被忽略,对于童话故事要旨的掌握和应试性词句的掌握成为儿童阅读童话的唯一目的,所有就有了“不喜欢童话的童年”。经典童话里的故事情节是最吸引人的部分,读过原本丑小鸭的读者,一定会被丑小鸭那种离奇、梦幻的经历所吸引,被故事里各种角色的调皮、可爱所吸引,也一定会被优美的故事语言所打动,可是在教材版丑小鸭中,这些很难被体验到,儿童读过这样一篇童话概述之后,心中会留有印象,但不
9、会被轻易打动,若干年后,回忆起这个美丽的童话,只有丑小鸭由丑变美得那个情节。童话入选教材后的去经典化问题向我们的学校儿童文学教育提出了挑战。在历经时代风雨洗涤的童话世界里,如何将这种经典的儿童文学形式继续经典的流传下去,是值得每一位教材编写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儿童文学爱好者应该关注的。在物欲社会、物欲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童话教学要谨记自己的创作初衷,它的教学功能固然不可否认,但是我们更应该认可经典童话带给童年的价值。适当的选编童话教材,在不随意破坏童话故事里的经典角色的塑造、经典情节的结构、经典语言的描述前提下,适当结合教育教学,这才是童话本真的初衷,才是童话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远景。参考文献1郭丽萍.儿童文学的去经典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3.2李萍.童话与小学语文教学J.魅力中国,2010,5.3闫春梅.当前幼儿园童话教育误区窥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7,12.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