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青海省西宁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研究.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364793 上传时间:2024-07-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西宁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青海省西宁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青海省西宁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青海省西宁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青海省西宁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青海省西宁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研究 高强【摘 要】本文通过对青海西宁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研究了影响他们转移的因素,进而发现了西宁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关键词】青海;西宁;农村劳动力;转移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劳动者人数、劳动生产率等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之后许多经济学家都对该问题进行过论证。国内外众多学者几乎都认为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总量巨大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农村人口比例下降,城镇人口增加,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的流动。因此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问题成为关乎到

2、青海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民生民族的重要问题。一、西宁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现状分析2016年年底青海省省委提出的“四个转变”中定性青海为“人口小省”,这个定性是与内地省份在人口总量上的比较,总人口仅为588万,排名全国倒数第二。但是从农村劳动力比例上讲,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青海虽然地广人稀,但是由于海拔较高,地势复杂,可耕地面积较少。可耕种作物种类数量较少,且农时较短,从事农业的农村劳动力一年当中较多时间赋闲。此外青海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比较集中在西宁市和海东地区。青海省西宁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首先是市场行为。马克思认为人口流动的根本动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分工、生产

3、社会化和阶层分化。人力资本流动理论认为,在市场机制配置下,人才流动是基于各行业、各地区、各企业的发展是不平衡而形成的,是劳动力优化资源配置、开发人力资源的必然要求。为了改善民生,促进农村发展,解决农村劳动力供需矛盾,增加农民收入,青海省政府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从而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为青海省西宁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政策依据。二、西宁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研究分析西宁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受传统思想、公共政策、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影响。(一)传统思想中国的传统思想强大家国观念,安土重迁。青海西宁地区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偏低,思想观念陈旧保守,市场意识薄弱也严重影响农村劳动力的流向

4、选择。这都对西宁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而且家国观点构成了中国人对房地产的刚性需求,在房地产资本的运作下,在“房”观念作用下,农村世居低位房价和城市剧涨高位房价之间的矛盾也阻碍劳动力的流动,或成为农村劳动不能够长期稳定转移的原因。同时由于农村外出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就业渠道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服务业,以较低层次的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水平偏低。(二)公共政策首先,城乡二元制度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向选择。该制度把农民排斥在城市就业之外,农业户口转化为非农户口也相对困,还造成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户口与身份差异、经济成分差异、社会保障和福利等方面的差别。城乡二元制度造成了城

5、乡整体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也严重阻碍了青海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向。第二,政府组织化程度低,在组织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方面的作为不足。目前,青海省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是以“血缘、人缘、地缘”为主要内容的转移就业模式。政府统一组织外出就业的情况较少。由于政府组织不足,使农村劳动力流向基本上处于市场机制指导下的分散自发状态,存在转移就业成本收益不稳定、信息不够精准、稳定性合理性差等问题。第三,回流问题。张宗益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基于“农村拉力”、“农村推力”、“城镇拉力”、“城镇推力”四个方面力量的合力作用的结果。国家和青海出台的农村农业发展的优惠和补贴政策使得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的可能性增大(农村拉力),

6、而流动劳动力子女的户籍、教育、医疗等问题会让他们留在城市的信心降低(城镇推力)。这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回流。第四,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大城市和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是存在差异的。农村劳动力向当地小城镇流动,具有流动成本低、机会成本小的优势,吸纳农村劳动力所需就业成本和城市生活成本也较低,在流动的灵活性上也优于向大中城市流动。但是小城镇技术含量和资本有机构成低,就业机会也相对低于大城市。2016年青海省的城市化率为51.63%,但建制市只有3个(西宁、德令哈和格尔木),且距离较远,分布不均,带动效应差。由于城镇建设速度慢,水平低,势必影响二、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三)

7、经济发展第一,青海省二、三產业的就业弹性影响因素。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的是二、三产业生产总值的增加量产生的就业人数的增加量。就业弹性=就业人数的增量/产业产值增量。根据对青海省二、三产业就业弹性进行分析发现,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成上升趋势,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逐步增强;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呈下降趋势,说明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作用缓慢减弱。第二,农村劳动力流向就业的收入水平影响因素。据青海省统计局的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三成的农村劳动力表示对城市生活感觉一般或者是不太适应,由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待遇差且不稳定、劳动技能得不到提高、会受到不公正待遇而对打工

8、处境不满意的比例也不低。但大部分农村外出劳动力却对城市里的基础设施、经济环境、就业机会、较高工资、科教人文、医疗卫生等因素心存向往而欲改善其自身生活而选择了流向外出。三、西宁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一)削弱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流动在给农民家庭带来增收的同时,也带来了当地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青壮劳力外流,只有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乡村,使得农业内部劳动力素质大大降低,削弱了农业生产能力。西宁地区要提升农业现代化可以提高生产率,解放更多农村劳动力,在西宁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不影响农业的生产能力。 (二)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大量农村青壮年“精英”劳动力外流很大程度上

9、弱化了青海农村务农人员的素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农村落后精英外流农村更落后的恶性循环;第二,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的整体外流加大了农村基层管理的难度,对本地非农产业的发展或农业科技的本地化产生了困难;第三,乡村精英的流失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缺乏人才、技术、管理、资本等基础要素,单靠政府补贴和基层干部难以发挥效用。西宁地区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方面建设新农村吸引劳动力回流,一方面要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留守人员的整体素质。此外还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力度,以提高外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性

10、较差由于城乡二元体制,我国农村劳动力外流是一种市场配置下人力资本要素的流动,但他们的身份在政策层面又被严重束缚。这就使得青海农村劳动力出现基于从事产业变化的职业性转移较多,而即使长期生活在城市,其身份角色仍被固定在农村无法实现身份的彻底转移。于是出现了季节性劳动力转移较为明显的现象。西宁地区要加强法制建设,从制度设计层面为农村劳动力流向选择提供保障。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打破城乡壁垒,在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政府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后在子女受教育、劳动就业保障、医疗保险、劳动力市场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四)农村劳动力权益保障问题农村

11、劳动力转移进入城镇,其就业环境往往比较恶劣,工作内容低下单一、待遇较差、权益保障不易,且自尊感归属感较差。要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提高农村劳动力进城后的工资待遇和归属感,保障其合法权益。(五) 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乡村,产生了赡养、教育、家庭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西宁地区要建立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优,减少土地荒芜现象。出台配套制度使得西宁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可以迁徙整个家庭,或者在农村大力发展基层组织作用,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对留守人员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安置。(六)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加大城市就业压

12、力,冲击城市管理的体制,影响城市社会治安,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西宁城市里自然会出现几乎所有城市发展历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共性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上涨等,这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没有根本关系。其次要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或新区,比如西宁地区的乐都、多巴等小城镇以及城南新区、海湖新区的发展就可以有效缓解西宁的城市问题。同时要打造发挥西宁地区特色经济,为农村劳动力流向选择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只有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西宁地区经济才会有竞争力。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外向化的路子,从而更好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西宁地区具

13、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有悠久厚重的人文历史,利用优势形成本土特色经济,可以大量增加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更好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课题项目:本文为青海广播电视大学2014校级课题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向分析研究以青海省为例(项目编号为XJ201414B)的研究成果。参考文献:1胡伟清,张宗益.农村劳动力劳动供给行为的理论分析“民工荒”的微观经济视角J.理论与改革,2007,(4).2杜建军,汪伟,丁晓钦.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与城市经济增长(19802011)J.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5(04).3范力军.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05).4谢琳.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09).5羅明忠,陶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对其就业质量影响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5(08).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