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青少年耐挫力、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364749 上传时间:2024-07-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耐挫力、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青少年耐挫力、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青少年耐挫力、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青少年耐挫力、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青少年耐挫力、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青少年耐挫力、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蒋 洁 聂衍刚 摘 要:以广州市一所城市学校及一所农村学校557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学生耐挫力测量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修订版、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探讨青少年社会支持、父母教养方式与耐挫力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耐挫力在户口、性别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是城市得分高于农村得分,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但在年级上没有差异;(2)教养方式的大部分维度都与耐挫力、社会支持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3)社会支持是教养方式与耐挫力之间的中介变量。关键词:青少年 父母教养方式 社会支持 耐挫力 中介变量1.问题提出耐挫力是对挫折的承受力和对挫折的超越力,即个体

2、在遭受挫折时,不仅有使自己的行为、心理不致失常的能力,而且能够忍受挫折,并采取积极进取、明智的心理机制,具有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它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挫折的忍受能力,另一方面是对挫折的超越能力。这两个方面共同起作用,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1。社会支持是各种社会联系对个体所提供的稳定的物质或者精神上的支持,这种支持有利于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根究研究和现实,社会支持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客观支持,即客观的,可以看得到的支持;另一类为主观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主观感受到的支持,与个体的感受密切相关。最后一类是对支持的利用度,此类支持要看个体对社会所采取的态度,是接纳,拒绝还

3、是回避2。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言语表达的集合,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Darling&steinberg,1993)。社会支持、父母教养方式与耐挫力关系密切。社会支持对耐挫力的影响在于个体有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抚慰受挫的心灵,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支持作为个体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资源,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行为模式。对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证明,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支持越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感知到的支持越多关系越满意,症状的出现也越少;相反,社会支持不高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焦虑、社会惰性

4、、担忧、压抑3-4。此外,社会支持对青少年耐挫力的影响在于个人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分子,若能善于有效借助社会与他人的资源与力量,将更有助于缓解自身压力,从而使个体在遭受挫折时,不仅有使自己的行为、心理不致失常的能力,而且能够忍受挫折,并采取积极进取、明智的心理机制,具有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对社会支持与压力应对的研究表明,面对生活事件,青少年选择支持者及获取支持的能力与其压力感知显著相关5,此外,社会支持对压力有着缓冲作用,能降低青少年的压力感,提高个体适应各种压力和生活变迁的能力6-7。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组成单位,在对人的塑造方面,其影响是最重要的,对心性尚未成熟、尚处在被形容为充满

5、“风雨与困顿”的时期8的青少年而言,家庭的影响尤为重要。而在家庭影响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从众多方面对耐挫力进行影响。首先是良好的社会性发展。良好的社会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有利于耐挫力的增强。大量研究表明,恰当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社会化发展9-12。而不当的教养方式如忽视、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容易使子女情绪不稳定,养成偏激和走极端的个性,缺乏友善的人际关系,甚至可能导致犯罪13-16。其次,是认知能力、情绪的发展。良好的认知能力、情绪有利于个体在遭受挫折时,采取积极进取、明智的心理机制,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摆脱焦虑

6、、忧郁、烦躁等不良情绪,采取一些策略回避消极的心境而使自己维持积极的心境状态,从而有利于耐挫力的增强17。有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归因方式与早期所受抚养方式有明显关联,具有悲观归因方式的青少年回忆出较少的父母的温暖,较多的母亲的拒绝、否认和父亲的惩罚(李旭,钱铭怡,2000)。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自我效能感和良好情绪的培养起着一定的作用(王才康,何智雯,2002)。左占伟等人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密切相关18,何传才的研究也证明了此观点19。综观以往研究,发现在有关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耐挫力关系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亟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其一,这些相关的研究都是分别侧重于社会支持

7、或家庭教养方式对耐挫力的影响,并且也都是通过某些与耐挫力相关的因素进行的研究,而很少有将社会支持、家庭教养方式放到同一个研究中来对耐挫力的影响进行研究。其二,少量将社会支持、家庭教养方式放到同一个研究中的研究更倾向于解释变量间的两两关系,而没有就实现两变量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做进一步的揭示。在综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假设在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耐挫力的关系研究中,社会支持是一项中介变量,在家庭教养方式与耐挫力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尝试从一个更整合、新颖的视角来考察青少年社会支持、家庭教养方式对耐挫力的影响,一方面为耐挫力的增强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启示,另一方面为后面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2.研究

8、方法2.1被试先随机抽取30位广州市内的中学生做预测,考察问卷的信度。然后随机抽取广州市两所中学,一所城市中学,一所农村中学的学生。每所学校抽取300名被试,年级分布为初二,高一,高二。去除无效被试,共获得有效被试577名。问卷有效率达96.2%,其中男生279名(48.4%),女生278名(51.6%),初二274人(47.5%),高一155人(26.9%),高二148人(25.6%)。2.2研究工具(1)选用自编的学生耐挫力测量问卷:共30小题,分来自Www.lw5U.com为正向计分与反向计分两项,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耐挫力水平越好。0-9分表明个体挫折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常有

9、挫折感;10-20分表明个体挫折承受能力一般,轻松地承受一些小的压力,但遇到大的打击时,还是容易产生心理危机;21-30分表明个体挫折承受能力强,能在各种艰难困苦面前保持旺盛的斗志。(2)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修订版:修订后的量表与原量表在维度上有较大的一致性。根据本研究的需要,剔除了不需要独生子女作答的5道题目(偏爱因子),及为避免重复的53题,剩下59道题目,每题均有四个等级。其中父亲量表包括情感理解与温暖、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等5个分量表;母亲量表包括情感理解与温暖、过分保护与干涉、拒绝否认和惩罚与严厉等4个分量表。各分量表的同质信度系数在.46-.88之间

10、,分半信度系数在.50-.91之间。本量表在本次研究中测量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719。(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运用肖水源,杨德森等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该问卷包括10个题目,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评分,外加一个全部题目的总分。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社会支持越好。问卷总分重测一致性R=0.92(P0.01),各条目一致性在0.890.94之间。本量表在本次研究中测量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88。2.3施测程序以班为单位利用自习课或者午休时间集体施测,统一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数据全部采用 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3.结果3.1青少年耐挫力的总体状况总

11、体上看,大部分青少年的耐挫力能力较好。有99.1%的青少年达到了中等等级以上水平,其中中等水平的有58.0%,较高水平的有41.1%。3.1青少年耐挫力的户口、性别、年级差异由表1可以看出,青少年耐挫力在户口、性别上均存在着显著差异(t=2.07,P0.5;t=5.06,P0.001),其中城市得分显著高于农村,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3.2 青少年耐挫力与社会支持、教养方式之间的相关从表3考察耐挫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发现耐挫力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三个维度均存在着显著相关。从表4的数据来看,教养方式的大部分维度都与耐挫力、社会支持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F1、M1与耐挫力、社会支持各维度存在显著

12、正相关,F2、M2、M3、F4、M4与耐挫力、社会支持各维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3.3 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耐挫力的多元回归分析为了检测社会支持在父母教养方式与耐挫力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笔者对这三种变量进行 了一系列含三个回归方程的回归分析。第一个回归分析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中介变量社会支持的预测作用 ;第二个回归方程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耐挫力的预测作用;第三个回归方程则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中介变量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大小,为了确定中介变量的调节作用,必须证明如下条件:在第一个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父母教养方式必须影响中介变量社会支持;而在第二个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父母教养方式必须影响因变

13、量耐挫力;在第三个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父母教养方式和中介变量社会支持必须影响因变量耐挫力。如果满足了上述条件 ,那么自变量父母教养方式对因变量耐挫力的影响在第三个回归方程中就比在第二个回归方程中更小。表5表明,在第一个回归方程中,父母教养方式的M1、M2进入了回归方程,显著地影响了中介变量社会支持(t=9.941,P0.01;t=-4.769,P001,分别解释了社会支持39.1,18.8%的变异)。表6表明,在方程二中,父母教养方式的F1,M3进入了回归方程,对耐挫力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分别解释了耐挫力变异的7.9,2.6%(t=6.264,P0.01;t=-4.064,P0.01)。表7表

14、明,在第三个方程中,社会支持、F1、M3进入了回归方程,显著地影响了耐挫力。社会支持解释了耐挫力的9%(t=5.159,P0.01),F1、M1只分别解释了耐挫力的3.9%,1.6%(t=4.721,P0.01;t=-3.195,P0.01)。从这三个方程 中,我们不难发现 ,当社会支持变量出现时,父母教养方式中的F1、M3对耐挫力的解释量分别由7.9下降到3.9,由2.6%下降到1.6%,标准回归系数分别由0.253下降 到0.193,-0.163下降到-0.127。因此,尽管在第三个方程中,父母教养方式对耐挫力仍有显著的影响,但这些影响中下降的部分是由社会支持引起的,因此,社会支持是父母教

15、养方式与耐挫力的一个中介变量。4.分析与讨论4.1青少年耐挫力总体状况T检验结果显示, 青少年耐挫力在户口、性别上均存在着显著差异,且城市得分显著高于农村,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各种资源相对丰富以及他们的家庭环境有关。相对于农村的学生而言,城市学生得到的关注和物质方面比较充裕,多数时候他们提出的较为合理的要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其次,城市家长相对农村家长而言,采用的教养方式多为民主性的教养方式,很少采用打骂,所以城市青少年相对农村青少年而言受挫的经历不多,频率较低,因为心里内部自我感觉良好。另外,性别差异的存在,可能与社会文化中存在的性别角色观念有关,男生从小就受各种暗示

16、要坚强,要做强者,在所受教育和生活中都被赋予了这样的观念,另外,可能与他们应对挫折的方式有关,面对挫折,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表现得比女生耐受性更好一些。为了探讨耐挫力的发展情况,对三个年级进行了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耐挫力在年级间没有显著差异,且各年级得分基本一致,说明,耐挫力具有跨年级的稳定性。4.2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耐挫力的关系本研究的相关结果表明,青少年耐挫力与教养方式的大部分维度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与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惩罚与严厉、母亲过份保护与干涉、父母拒绝否认和惩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以父母教养方式的九个维度,以耐挫力为

17、因变量,在青少年样本总体中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共有两个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按照它们对青少年耐挫力影响力的大小排列,分别是父亲情感理解与温暖因子可解释青少年耐挫力7.9%的变异量,成为青少年耐挫力一个主要的因素,这说明父亲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用从少年期到青年期逐步增大,很多研究也证明了此点。我国学者曾琦20等人(1997)的研究发现,父亲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认知、社会性表现的相关高于母亲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表现的相关。有成就者一般与父亲的关系密切,成就低者与父亲关系疏远。父子关系冷淡,孩子在数学和阅读理解方面的成绩较低,在人际关系中有不安全感,自尊心较低,常表现为焦虑不安,不容易与他人友好相处21(侯静,

18、2002)。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我们父亲在儿童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又鼓励塑造男性“一家之长”的地位,使得父亲一般在儿女面前比较少流露感性的一面,青少年有时候有要求也不敢跟父亲去讲,父亲与子女一起活动、交流的时间相对较少。而中国的传统是由母亲负责照顾子女的生活,所以,母亲的形象一般是慈祥的、温和的,父亲的形象一般是严厉的。所以,相对母亲所展现出来的情感理解与温暖,父亲展现的情感理解与温暖更为重要。另外,相对于母亲的给予情感与爱的教育方式而言,父亲更倾向于认知性、社会性表现的教育方式,父亲在与子女交往中, 常常成为子女学习的指导者和品行的榜样,子女在与父亲的交往过程中,

19、学会独立和与人合作,增强了认知能力, 有利于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当经历挫折的时候,能更好地运用相关的调节策略进行应对,从而提高了耐挫力12。再次,安伯欣的研究表明父亲情感理解与温暖对青少年自尊有正向预测作用。而自尊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22,自尊水平高者,心理健康水平也高,青少年在遭受挫折时,不仅有使自己的行为、心理不致失常的能力,而且能够忍受挫折,并采取积极进取、明智的心理机制,具有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母亲拒绝否认和惩罚因子可解释2.6%的变异量。中国的传统是由母亲负责照顾子女的学习、生活,在平时青少年与母亲接触的时间更多,所以青少年与母亲的沟通显著优于父亲,在与母亲沟

20、通时可以更加不受抵赖,畅快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与母亲沟通的积极经历较多。同时,Michael 夫妇发现,母亲是孩子最重要的适应社会的力量,如果母亲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可以保护孩子不受父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与严厉等不利的影响。但因为传统社会对母亲这个角色的设定,及其对子女的重要性,所以如果在平时孩子表现不如意的时候,母亲对子女所流露出的拒绝否认和惩罚,会让子女更容易感受到伤害。容易造成青少年受挫感,或者是求援无门的无助感,进而影响到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耐挫力。4.3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在本研究中,当在父母教养方式与耐挫力之间加入社会支持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维度对耐挫力的预测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21、,其解释力分别由7.9下降到3.9,由2.6%下降到1.6%,同时回归系数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与此同时,社会支持也显著地影响了耐挫力,对其解释达9%。这样,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教养方式对耐挫力产生影响的下降部分是由社会支持引起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会支持是父母教养方式与耐挫力的中介变量。这一结论可以有利于解释教养方式与耐挫力之间的关系。当父亲对青少年给予情感理解与温暖时,青少年感知到自己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接纳,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态,及健康人格的构建和健康行为的养成,能促进其健康发展。从而为他们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获得良好的人际条件,对于抚慰受挫的心灵,增强战

22、胜挫折的信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反地,当母亲给予拒绝否认和惩罚时,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使青少年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支持,归属与爱的需要没获得满足,觉得孤独寂寞,体验到过多的不成功感,从而性格内向、孤僻、脆弱或固执、逆反、易焦虑等,这些不良的性格因素不利于青少年获得外界的社会支持,难以面对挫折。因此,青少年社会支持对教养方式与耐挫力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调节。当然,在教养方式与耐挫力关系间起中介作用的变量可能还涉及 到其他方面,并且这些中介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都有待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4.4 给教育的建议本研究就社会支持、家庭教养方式、青少年耐挫力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测查,结果

23、十分富有教育价值和意义。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生理、心理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特点,青少年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面临困难时更易产生挫折感,并且挫折反应更为强烈,遭遇挫折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压抑等消极情绪与冲动行为。这些不良的情绪反应与消极行为会影响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减弱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发生行为偏差。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甚至违法犯罪。而从本文的研究来看,父亲情感理解与温暖、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对青少年耐挫力的增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母亲拒绝与否认不利用青少年耐挫力的形成。所以,父母在家庭教养过程中要针对青少年发展的不同特点,运用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父亲要多多和子女进行沟

24、通,母亲要少对青少年运用拒绝与否认,有侧重地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以达到其发展的最好效果,同时,青少年要扩大其主观支持,乐于接受他人所给予的支持,并在遇到生活事件时有意识地利用别人的支持帮助,从而提高自己耐挫力水平,增强自己的心理健康能力。5.结论(1)青少年耐挫力总体水平较好,在户口、性别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是城市得分高于农村得分,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但在年级上没有差异。(2)教养方式的大部分维度都与耐挫力、社会支持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与父亲情感理解与温暖因子、母亲情感理解与温暖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父亲惩罚与严厉因子、母亲过分保护与干涉因子、母亲拒绝否认和惩罚因子、父亲拒绝否认因子

25、、母亲严厉因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3)社会支持是教养方式与耐挫力之间的中介变量。参考文献:1冯江平.挫折心理学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1.78-902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1):184-187.3郭学东,李亚卿,王立娜,申继亮.社会支持在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间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530-531.4赵建平,葛 操.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132-135.5Parker G,Barnett B.Perceptions of paren

26、ting in childhood and social support in adulthood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88,145:479-482.6Windle M.A longitudial study of stress buffering for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2,28:522-530.7 Etzion D.Moder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stress-burnout relatio

27、nship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4.69:615-622.8Arnett, J. J. Adolescent storm and stress, reconsidered.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9,54(5):317-326.9郭金花,聂玉玲.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5):90-92.10李坚敏.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5(4):60-61.11叶娜.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刍议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2006,(3):117

28、-118.12丁淑芹.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家庭因素分析J.教育教学研究,2008,104-106.13张昭兰.普通心理学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48-549.14穆光中.中国的未来交给谁M.第1版.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43-44.15刘金同,张静悬,瞿静.父母教养方式对个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2):96.16余毅震,胡虞志,王玉玲.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6,17(2):89.17 额尔敦吐,乌兰.情绪智力及其培养策略之我见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3(6):83-84.18 左占伟,石岩. 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5,7(6):90-94.19 何传才.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其网络成瘾的关系J.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7):1988-1989.20 曾琦,芦咏莉,邹泓,董奇.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46-51.21 侯静,陈会昌,王争艳.亲子互动研究及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2,2,185-191.22 唐烈琼,姚树桥.大学生自尊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10):230-233.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