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厦2016-J-1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 (试行).pdf

上传人:wang****lang 文档编号:33645 上传时间:2020-11-26 格式:PDF 页数:155 大小:87.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2016-J-1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 (试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厦2016-J-1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 (试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厦2016-J-1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 (试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厦2016-J-1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 (试行).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5页
厦2016-J-1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 (试行).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试行)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试行) 统一编号:DB3502/Z 5009-2016 图 集 号:厦 2016-J-1 2016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试行)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试行) 统一编号:DB3502/Z 5009-2016 图 集 号:厦 2016-J-1 批准部门:厦门市建设局 厦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厦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厦 门 市 建 设 局 厦 门 市 建 设 局 厦质监201634 号 厦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厦门市建设局厦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厦门市建设局 关于发布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等三项标准化指导性技术

2、文件的通告 关于发布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等三项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的通告 根据厦门市建设局 厦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在工程建设领域实施的通知(厦建总 201435 号)的有关规定,现将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等三项厦门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予以发布,自 2016 年 3 月 2 日起实施。文件的编号及名称如下: 序号编 号 名 称 1 DB3502/Z 5009-2016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 2 DB3502/Z 5010-2016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标准 3 DB3502/Z 5011-2016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材料技术标准 厦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3、 厦门市建设局 2016年3月2日 文件文件 前言前言 根据厦门市建设局关于发布厦门市 2015 年第一批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规程)计划的通知 (厦建总201596 号)要求,由厦门市市 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总结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 础上,制定本图集。 本共分 6 章,主要技术内容是:1、建筑与小区;2、道路与广场;3、公园与绿地;4、河湖水系生态修复;5、低影响开发设施与构造; 6、城市管渠与超标雨水径流排放。 各单位在使用本图集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随时函告厦门市建设局总工程师办公室(地址:厦门市厦禾路 362

4、号建设大厦 15 楼,邮 政编码:361004)或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厦门市美湖路 43 号,邮政编码 361004)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图集组织单位:厦门市建设局 本图集主编单位: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图集参编单位: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研究所 厦门合立道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纳川管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图集主要起草人员:曾 瑜 陈 林 颜小燕 游志全 洪永福 郝晓宇 艾慧颖 钟翔燕 李明月 唐桂祥 范 萌 秦一芳 池长加 陈云玉 王丽萍 苑宝玲 周真明 冯 喆 朱铭桥 刘 彤 李益勤 卓晋勉 曹 杨 关天胜 吴

5、连丰 王 宁 杨一夫 林艺辉 陈小松 艾永鑫 朱冬梅 王 进 谈旭辉 本图集主要审查人员:翟艳云 魏忠庆 曾 虹 廖启芳 张德跃 陈自强 邱发强 总说明 1 编制依据 1.1本图集是依据厦门市海绵城市试点实施计划及厦门市海 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厦门市海城市建设工作任务 分解表的通知(厦海绵办【2015】1号)进行编制。 1.2 本图集主要依据下列规范及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6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报批稿) 城市排水工程规

6、划规范GB50015-2000 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 CJJ6-2009 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CJJ 181-2012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技术规范GB50400-2006 城市雨水利用技术工程技术规程 DB11/T685-2009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SZDB/Z 49-2011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蓄滞洪区设计规范GB50773-201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 50596-2010 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 50563-2010 城市

7、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2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 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2012 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 188-2012 城市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208 公园设计规范CJJ48-1992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201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2010 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2013 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06MS201 雨水综合利用10SS705 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本 图集与现行工程

8、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者淘汰的技术或产品, 4 视为无效。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 本图集相关内容复核后选用。 2 编制目的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通过现代雨洪管理理论、方法和科学技术 体系,以低影响开发理念,最大程度地减小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水 文条件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具体目标为有效控制径流排放总量、径 流污染和城市洪涝, 有效利用雨水资源, 实现城市的良性水文循环, 保护生态环境。 为了在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中贯彻现行国家有关规范以及推广 成熟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特编制此图集。本图集用于指导设计人员 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指导施工人员施工,其中部分内容可 直接选用。 3

9、 适用范围 3.1 本图集适用厦门地区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与小区、道路与 广场、公园与绿地、河湖水系生态修复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 3.2 本图集如用于高地下水水位、软土地基、围海造地及其他特殊 地区时,请根据有关规范(程)的规定或专门研究另作处理。 4图集内容 本图集所指的海绵城市系统包括源头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 市管渠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海绵城市系统构建应以城市河、 湖、沟、渠等水系为线索,明确流域系统、排水分区及周边关系, 因地制宜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并合理分配不同建设类型的控制 指标。 源头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系统的构建主要通过建筑与小区、道 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及河湖水系生态修

10、复进行构建。本图集列出 不同用地性质及场地类型海绵城市系统构建、设计导则及常用设施。 本图集包含各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适用范围、技术类型、设施规模及 构造图纸,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建筑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 等场地中进行合理选用。 城市管渠与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是城市排水安全的关键基 础设施,因此,海绵城市系统构建需考虑源头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同城市管渠与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衔接。 4.1建筑与小区 建筑屋面和小区可通过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凹绿地、透水 铺装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并结合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将雨水引入城市 绿地与广场内的LID设施,最终将雨水汇入雨水罐、景观水体、雨 水湿地等调蓄设施,

11、来实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雨水管渠蓄排系 统、超标雨水控制系统与雨水综合利用的有效衔接。 4.2 道路与广场 道路与广场径流雨水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 5 理后引入道路红线内、外及广场周边绿地内,并通过设置在绿地内 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LID设施进行处理。LID 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如结合道路绿化带 和道路红线外绿地优先设计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 4.3 公园与绿地 公园、绿地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 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城市绿地内的LID设施,消纳自身及周边区域 径流雨水,并衔接区域内的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

12、统, 提高区域内涝防治能力。LID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 方便易行,如湿地公园和有景观水体的城市绿地宜设计雨水湿地、 湿塘等。 4.4河湖水系海生态修复 河湖水系作为海绵城市的蓄水体,同时也是纳污主体,解决城 市河湖水体黑臭和富营养化问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本图集主要包含城市河湖水系生态护岸以及径流入河水体的 污染控制技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进程。在海绵城市设计时,应尊 重河道与水体的自然条件,正确处理水系保护和城市空间结构、功 能布局、城市绿化景观系统、城市环境保护系统以及城市市政工程 系统的关系。 4.5低影响开发构造与设施 低影响开发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

13、、调节、转 输、截污净化等几类。通过各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可实现径流总量 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实 践中,应结合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点及技术经济分析, 按照因地制宜和经济高效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及其组合系 统。 在建筑与小区、 道路与广场、 公园与绿地及水系的规划建设中, 通过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采用渗、滞、蓄、净、用、 排等技术手段,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雨水的综合利用是采用多种方式来实现对城市雨水的高效率 利用,包括雨水的集蓄利用;利用各种人工或自然水体、池塘、湿 地或低洼地对雨水径流实施调蓄、净化和利用,改善城市环境和生 态环境;通

14、过各种人工或自然渗透设施使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 水资源等。 4.6 城市管渠与超标雨水径流排放 4.6.1 城市管渠 市政雨水管渠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 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对新建及扩建的城市雨水管渠应与下游已 建管渠在设计标准、 平面、 竖向、 用地性质、 时序等多方面相衔接。 对已建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应进行管道检测、维护有病害的管道应进 行修复并改变雨水口的收集方式,采用LID技术措施使流入管渠的 6 污染物大幅度减少。 海绵城市市政雨水管渠系统建设应建立在现状雨水管渠系统 普查及现状管道病害全面修复的基础上。 4.6.2 超标雨水排放 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

15、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 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 通道、调蓄池、复管、蓄排水管、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 构建。 对于新建道路可利用管道超标部分容积蓄水并在超标雨水到 来之前腾空,形成超标雨水通道。对已建道路,在有条件建设情况 下,可利用复管系统平时作为蓄水,超标雨水到来时腾空,发挥蓄 排功能。 5海绵城市设施选用 低影响开发设施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减峰值流 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可实现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 等多个控制目标,因此应根据城市总规、专项规划及详规明确的控 制目标,结合汇水区特征和设施的主要功能、经济性、适用性、景 观效果等

16、因素灵活选用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低影响开发 设施比选如表1所示。 表1 低影响开发设施比选一览表 单项设施 功能 控制目标 处置方式 经济性 污染物去 除率(以 SS计,%) 景观 效果 集蓄利 用雨水 补充地 下水 削减峰 值流量 净化 雨水 转输 径流 总量 径流 峰值 径流 污染 分散 相对 集中 建造 费用 维护 费用 透水砖铺装 低 低 80-90 高 中 80-90 高 中 80-90 高 中 70-80 好 低 低 一般 透水水泥混凝土 透水沥青混凝土 绿色屋顶 下凹式绿地 生态树池 低 低 一般 7 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 低 低 好 雨水湿地 中 低 70-95 好 渗透

17、塘 中中 70-80 一般 渗井 低低 湿塘 高中 50-80 好 雨水湿地 高中 50-80 好 蓄水池 高中 80-90 雨水罐 低低 80-90 调节塘 高中 一般 转输型植草沟 低低 35-90 一般 干式植草沟 低低 35-90 好 湿式植草沟 中低 好 渗管/渠 中中 35-70 注:1、 强 较强 弱或很小; 2、 SS去除率数据来自美国流域保护中心(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 CWP)的研究数据。 各类用地中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用应根据不同类型用地的功 能、用地构成、土地利用布局、水文地质等特点进行,可参照表2 选用。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

18、结合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 点,建筑密度、绿地率及土地利用布局等条件,根据城市总规、专 项规划及详规明确的控制目标,结合汇水区特征和设施的主要功能、 经济性、适用性、景观效果等因素选择效益最优的单项设施及其组 合系统。组合系统的优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组合系统中各设施的适用性应符合场地土壤渗透性、地 下水位、地形等特点。在土壤渗性能差、地下水位高、地形较陡的 8 地区,选用渗透设施时应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防止塌陷、地下水 污染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2)组合系统中各设施的主要功能应与规划控制目标相对应。 缺水地区以雨水资源化利用为主要目标时,可优先选用以雨水集蓄 利用主要功能的雨水储存

19、设施;内涝风险严重的地区以径流峰值控 制为主要目标时,可优先选用峰值削减效果较优的雨水储存和调节 等技术;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以径流污染控制和径流峰值控制为主 要目标时,可优先选用雨水净化和峰值削减功能较优的雨水截污净 化、渗透和调节等技术。 (3)在满足控制目标的前提下,组合系统中各设施的总投资 成本宜最低,并综合考虑设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当场地 条件允许时,优先选用成本较低且景观效果较优的设施。 表2 各类用地中低影响开发设施选用一览表 技术类型 (按主要 功能) 单项设施 用地类型 建筑与 小区 道路与 广场 公园与 绿地 河湖 水系 渗透技术 透水砖铺装 透水水泥混 凝土 透水沥

20、青混 凝土 绿色屋顶 下凹式绿地 简易型生物 滞留设施 复杂型生物 滞留设施 渗透塘 渗井 储存技术 湿塘 雨水湿地 蓄水池 雨水罐 调节技术 调节池 调节塘 转输技术 转输型植草 沟 干式植草沟 湿式植草沟 9 渗管/渠 截污净化 技术 植被缓冲带 初期雨水弃 流设施 人工土壤渗 滤 注:宜选用 可选用 不宜选用 6 植物选型与种植土要求 6.1 植物选型 在海绵城市建设进程中,进行海绵城市植物配置选型时应综合 考虑最长水淹时间及干旱时间,以既耐水淹同时能耐干旱耐瘠薄的 本土植物品种为主,在充分保证植物能够应对各种生存条件的同时 兼顾植物搭配所产生的美化功能。各种LID设施内植物选型见下表。

21、 表6 LID设施植物选型 序 号 植物 类型 植物品种选型 1 乔木 海南蒲桃、水蒲桃时、洋蒲桃、落羽杉、墨西哥落 羽杉、湿地松、水松、美丽异木棉、佛肚异木棉、 火焰木、澳洲火焰木、菩提、桃花心木、台湾栾树、 大叶榕、高山榕、小叶榕、垂叶榕、印度橡胶榕、 柳叶榕、琴叶榕、白千层、红千层、银桦、刺桐、 黄槿、腊肠树、铁刀木、麻楝、蓝花楹、幌伞枫、 秋枫、大花紫薇、第伦桃、紫檀、小叶榄仁、大叶 榄仁、台湾相思、羊蹄甲、宫粉羊蹄甲、黄金宝树 2 棕榈 类 沼地棕、国王椰子、假槟榔、大王椰子、华棕、老 人葵、中东海枣、美丽针葵、三药槟榔、散尾葵、 棕竹、露兜、花叶露兜 3 灌木 黄金榕、软枝黄蝉、大

22、花芦莉、海桐、红背桂、狗 牙花、扶桑、红桑、千头木麻黄、巴西野牡丹、翠 芦莉、蓝花莉(矮生翠芦莉)、细叶棕竹、花叶鹅 掌柴、蜘蛛兰、红背桂、俏黄栌、肾蕨、八角金盘、 小叶栀子、大花栀子、美蕊花、琴叶珊瑚、姜花、 冷水花、花叶扶芳藤、花叶络石、双夹槐、翅荚槐、 变叶木、海南洒金、菜豆树 4 草本 植物 大叶油草、银边沿阶草、麦冬、绿(红)叶趾草、 薄雪万年草、佛甲草、凹叶景天、大叶景天、红叶 景天、遍地黄金、紫鸭趾草、吊竹梅、龟背竹、春 羽、花叶良姜、小蚌兰、海芋、尖尾芋、合果芋、 石菖蒲、金边石菖蒲、葱兰、萱草、马蹄金、细叶 芒、斑叶芒 10 5 水湿 生植 物 梭鱼草、水生竹芋、矮生蒲苇、蒲

23、苇、水生美人蕉、 花叶芦竹、香根草、香蒲、再力花旱伞草、细叶沙 草、凤眼莲、黄菖蒲、千屈菜 6.2 种植土要求 (1) 应用于LID设施中的植物土壤应尽量以原始土壤为主, 原 始土壤应满足于PH值为6.0-8.5,土壤含盐量在0.10%以下;有机质 2.5%; 容重1.20g/cm 3; 非毛管孔隙度10; 渗透能力1.3cm/h; 石砾粒径1cm, 石砾含量8%; 全氮量0.10%; 全磷量0.06%; 全钾量1.7%等条件。对于不能满足条件的现状土壤,建议更换种 植土以保证植物的成活率。 (2) 对于需要换土的的LID设施, 必须用优质种植土进行部分 或全部置换。回填土必须经过镇压或灌水沉

24、降,夯实基础位置;换 土土壤一般采用85%的洗过的粗砂,10%左右的细沙,有机物的含量 5%,渗透能力不小于2.5cm/h,其余含量指标参见原始土壤。 7 用词说明 7.1 海绵城市 sponge city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 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 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 式。 7.2 低影响开发(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 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包括已建成区域现有设施)的冲 击,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 适应的城镇排水和雨

25、水调蓄系统,合理利用地表空间和采取相应措 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 7.3 雨水控制与利用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 削减径流总量、峰值及降低径流污染和收集回用雨水的总称。 包括雨水滞蓄、收集回用和调节等。 7.4 雨水调蓄 stormwater detention, retention and storage 雨水滞蓄、储存和调节的统称。 7.5 雨水滞蓄stormwater retention 在降雨期间滞留和蓄存部分雨水以增加雨水的入渗、蒸发并收 集回用。 7.6 雨水调节 stormwater detention 也称调控排放,

26、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调节)一定量的雨水, 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径流量、延长排放时间,但不减少排放 的总量。 7.7 雨水设计降雨量 design rainfall depth 11 指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能消纳并使其不外排的一场降雨的最 大雨量,通常用日降雨量表示。 7.8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雨水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 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7.9 流量径流系数 discharge runoff coefficient 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

27、量之比。 7.10 雨量径流系数 volumetric runoff coefficient 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 7.11 下垫面 underlying surface 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 7.12 绿化屋面 green roof 在高出地面以上,与自然土层不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 的顶部以及天台、露台上由覆土层和疏水设施构建的绿化体系。 7.13 硬化地面 impervious surface 通过人工行为使自然地面硬化形成的不透水或弱透水地面。 7.14 透水路面结构 pervious pavement structure 分为半透水路面

28、结构和全透水路面结构。路表水只能够渗透至 面层或基层(或垫层)的道路结构体系为半透水路面结构;路表水 能够直接通过道路的面层和基层(或垫层)向下渗透至路基中的道 路结构体系为全透水路面结构。 7.15 透水沥青路面 pervious asphalt pavement 由较大空隙率混合料作为路面结构层、容许路表水进入路面 (或路基)的一类沥青路面。 7.16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 pervious concrete pavement 由具有较大空隙的水泥混凝土作为路面结构层、容许路表水进 入路面(或路基)的一类混凝土路面。 7.17 生物滞留设施 bio-retention measure 在地势

29、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净化雨 水径流的设施,由植物层、蓄水层、土壤层、过滤层(或排水层) 构成。包括: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 7.18 下凹式绿地 depressed green 低于周边地面标高、 可积蓄、 下渗自身和周边雨水径流的绿地。 7.19 渗透弃流井 infiltration-removal well 具有一定储存容积和过滤截污功能,将初期径流暂存并渗透至 地下的装置。 7.20 渗透池(塘) infiltration basin 指雨水通过侧壁和池底进行入渗的滞蓄水池(塘)。 7.21 渗透管渠 infiltration trench 具有渗透和转输功能的雨水管或渠。 12 8 图集统一说明 8.1 本图集中未注明的尺寸单位均为毫米(mm)。 8.2 海绵城市设计还应满足国家现行规范及有关规定。本图集未尽 事宜,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执行。 8.3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产品应结合本图集及住建部公示 的海绵城市建设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目录进行选用。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市政工程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