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盾构3标段盾构投标书.doc

上传人:zhou****ping 文档编号:33474 上传时间:2020-11-24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8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盾构3标段盾构投标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盾构3标段盾构投标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章 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及总平面图 2.1.1工程简介 本工程为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盾构3标段【黄沙站-海珠广场站盾构区间】土建施工项目,包括一德路站~海珠广场站、文化公园站~一德路站、黄沙站~文化公园站三个盾构区间隧道及其附属工程,以及盾构始发井、暗挖风道、盾构始发井与海珠广场站之间的部分暗挖工程。先施工在海珠广场西端用于盾构机掘进的始发井(也作为入井),再施工盾构始发井与海珠广场之间的部分暗挖工程(过二号线海珠广场站暗挖工程由车站承包商实施),初支完成后,盾构从始发井处地面始发,在一德路站、文化公园站先后过站后,盾构施工场地转场到文化公园站二次始发,到达黄沙站东端吊出,在黄沙站东端作为盾构吊出场地(盾构吊出井由车站承包商施工),根据一德路站的进度情况,决定盾构施工场地是否转移到文化公园站进行二次始发。 两台盾构机一 先一后(右线盾构机比左线提前一个月始发),从始发井开始掘进至黄沙站,在黄沙站东吊出拆卸退场。并在盾构吊出前安排疏散联络通道、洞门、风道等附属结构,与正线隧道同时施工。 1、一德路站~海珠广场站区间土建工程 本区间工程包括盾构隧道区间、盾构始发井、暗挖隧道、联络通道。本区间线路从一德路站出发,斜穿一德路,经过解放南路及解放大桥引桥,侨光西路,下穿海珠广场西广场及地铁二号线海珠广场站,最后到达位于广州市海珠广场东广场的海珠广场站。本区间线路最小曲线半径250m。 线路纵断面设计应结合运营、线路周边环境、道路和建(构)筑物基础、地质条件及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确定。本区间线路埋深较深,约24.9~28.6m,最大纵坡5.191‰。 ⑴ 盾构隧道区间 由于盾构在一德路站是掘进过站(即盾构先掘进通过,再施工车站),因此车站范围划归本区间。 右线里程YCK9+997.151~YCK10+747.156,长度750.005m;左线里程ZCK9+997.250~ZCK10+735.760,左线长度738.510m。总长度1488.515延长米。 ⑵ 盾构始发井 右线里程YCK10+747.156~YCK10+761.962,长度14.806 m;左线里程ZCK10+735.760~ZCK10+750.567,长度14.807m。 ⑶ 暗挖隧道 右线里程YCK10+761.962~YCK10+789.514,长度27.552m;左线里程ZCK10+750.567~ZCK10+782.160,左线长度31.593m。总长度59.145延长米。 ⑷ 联络通道 本区间只设1个联络通道,其中心里程为YCK10+370.000。由于本区间为单向坡,区间不设置废水泵房,其废水排向相临车站。 2、文化公园站~一德路站区间土建工程 本区间工程包括盾构隧道区间、联络通道。本区间线路从广州市文化公园西南角的文化公园站东端出发,经过广州市文化公园、文园电器通讯器材交易市场、人防工程(九号工程)、人民南路(高架路)、仁济路,最后拐入一德路,到达一德路站。本段区间线路最小曲线半径300m,曲线段占整个线路的绝大部分。 线路纵断面设计应结合运营、线路周边环境、道路和建(构)筑物基础、地质条件及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确定。本区间线路受密集的房屋桩基、隧道下穿九号工程等条件控制,线路埋深较深,约15.5~25.4m,最大纵坡30‰。 ⑴ 盾构区间 本区间设计里程范围:右线里程YCK9+061.416~YCK9+904.848,长度843.432m;左线里程ZCK9+061.416~ZCK9+904.848,长链长度1.176m,左线长度844.608。总长度1688.04延长米。 ⑵ 联络通道 本区间只设1个联络通道和一个废水泵房。联络通道中心里程YCK9+657.119,并与废水泵房合建。 3、文化公园站-黄沙站区间土建工程 本区间工程包括盾构隧道区间、联络通道。线路从黄沙站东端出发,出站约100米后拐入六二三路,沿着六二三路一直前行,最后到达位于广州市文化公园西南角的文化公园站。本区间最小曲线半径300m。 线路纵断面设计应结合运营、线路周边环境、道路和建(构)筑物基础、地质条件及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确定。本区间线路埋深较深,约15.3~22.6m,最大纵坡26.297‰ ⑴ 盾构隧道 右线里程YCK8+154.247~YCK8+976.916,长度822.669m;左线里程ZCK8+154.247~ZCK8+976.916,短链长度6.925m,左线长度815.744 m。总长度为1638.413延长米。 ⑵ 联络通道 本区间设1个联络通道,联络通道中心里程YCK8+544.267,并与泵房合建。 2.1.2总平面图 1、一德路站~海珠广场站区间平面图见后附图9-2-1。 2、文化公园站~一德路站区间区间平面图见后附图9-2-2。 3、黄沙站~文化公园站区间区间平面图见后附图9-2-3。 2.2工程范围及主要工程数量 2.2.1工程范围 1、永久工程设计、补充勘探; 2、前期准备及辅助设备工程(含原状恢复); 3、盾构区间隧道工程 4、盾构区间隧道附属工程(端头加固、洞门处理、联络通道,泵房等); 5、盾构始发井工程; 6、盾构始发井的暗挖风道以及与海珠广场站之间的部分暗挖区间隧道工程; 7、各种技术措施工程 本工程包括海珠广场站~一德路站、一德路站~文化公园站、文化公园站~黄沙站三个盾构区间隧道、始发井、暗挖段及其附属工程,总长共计4903.726m。其中,左线长度为2442.262 m,右线长度为2458.464m。本工程区间共设置联络通道3座,海珠广场站~一德路站区间一座(YCK10+307.000,1#,不设废水泵房),一德路站~文化公园站区间一座(YCK9+657.119,2#,与废水泵房合建),文化公园站~黄沙站区间一座(YCK8+544.267,3#,与废水泵房合建)。 主要工程数量表 表9-2-6 序号 工 程 项 目 里 程(m) 工程量 备 注 1 【一德路站~海珠广场站区间】 (1) 盾构区间 YCK9+997.151~YCK10+747.156 ZCK9+997.250~ZCK9+735.760 1488.515 单线延米 (2) 盾构始发井 YCK10+747.156~YCK10+761.692 ZCK10+735.760~ZCK10+750.56 2座 (3) 暗挖区间 YCK10+761.962~YCK10+789.514 ZCK10+750.567~ZCK10+782.160 59.145 单线延米 (4) 1#联络通道 YCK10+370.000 1个 不设泵房 (5) 盾构过站 1次 两台盾构 2 【文化公园站~一德路站区间】 (1) 盾构区间 YCK9+061.416~YCK9+904.848 ZCK9+061.416~ZCK9+904.848 1688.04 单线延米 (2) 2#联络通道 YCK9+657.119 1个 与泵房合建 (3) 盾构过站 1次 两台盾构 3 【黄沙站~文化公园站区间】 (1) 盾构区间 YCK8+154.247~YCK8+976.916 ZCK8+154.247~ZCK8+976.916 1638.413 单线延米 (2) 3#联络通道 YCK8+544.267 1个 与泵房合建 2.4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2.4.1地形、地貌 总体上,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以稠密的河网和孤悬于平原中的残丘为主要特征。平原地势低湿平坦,微向河流流向倾斜,零星分布的残丘镶嵌式分布海陆交互相堆积。 线路基本与珠江平行延伸,地貌形态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貌,地势低平,沿线地面标高基本介于7.00~8.50m。 2.4.2工程地质 1、【一德路站~海珠广场站区间】工程地质 ⑴ 地层岩性 本区间沿线第四系土层覆盖于基岩之上,下伏基岩为白垩系(K)红层,地质时代为白垩系上统东湖段(K2S2a),岩性主要为泥钙质胶结的泥岩、泥质粉砂岩、粗砂岩、含砾粗砂岩,部分风化岩有溶蚀小孔洞。地质钻孔揭露岩土层自上而下有: <1>人工填土层:主要为杂填土,颜色为杂色、褐灰色,组成物较杂,有粘土、砂石、砼块、砖块、瓦碎块等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欠压实~稍压实,松散~稍密状。该层普遍分布于沿线地表,层厚0.90~6.20m,平均厚度3.49m,层底埋深0.90~6.20m(标高1.40~6.80m)。实测击数范围值N=1~21击,平均值8.1击。校正后击数范围值1.0~20.8击,平均值7.7击,标准值5.7击。 <2-1B>淤泥质土层:灰褐、深灰、灰黑色,以粘粒为主,含有机质,不均匀含细粉砂,局部见少量贝壳、碎石等杂质,有腥臭味,饱和、流塑状态。本层土属高压缩性欠固结软土,渗透性较差。层厚0.40~7.80m,平均厚度2.79m,层顶埋深1.40~6.20m(标高2.20~6.80m),层底埋深3.30~13.15m(标高-4.75~4.45m)。实测击数范围值N=1~5击,平均值3.3击。校正后击数范围值1.0~4.7击,平均值2.9击,标准值2.7击。灵敏度为3.1,为中等灵敏性土。 <3-1>冲积—洪积粉、细砂层:浅灰、黄灰色,饱和、松散~稍密,石英质粉细砂为主,不均匀含粘、粉粒,稍有粘结,局部含有机质,偶夹淤泥质土极薄层。层厚1.40~12.00m,平均厚度4.81m,层顶埋深2.20~10.40m(标高-2.00~5.35m);层底埋深4.50~17.30m(标高-9.70~3.05m)。实测击数范围值N=4.0~14.0击,平均值8.8击;经杆长修正后击数范围值3.3~12.8击,平均值7.8击,标准值7.1击。本土层含水量较丰富,渗透性较好,实验室测得渗透系数kv=2.810-3cm/s= 2.4m/d。根据砂样分析:粘粒含量为3.9%,不均匀系数Cu= 16.5,曲率系数Cc=4.0,颗粒不均匀,天然坡角:风干41.3,水下35.1。 <6>岩石全风化带:呈褐红色,原岩组织结构已基本风化破坏,但尚可辨认,芯呈坚硬土状粉质粘土或密实状粉土,主要由泥岩、砂岩、含砾粗砂岩组成。该风化岩带本区段内分布不连续,层厚0.50~10.10m,平均厚度2.85m,层顶埋深9.65~21.50m(标高-14.10~-1.65),层底埋深10.80~27.10m(标高-19.60~-3.50m)。实测锤击数N=30.0~49.0击,平均值38.1击;经杆长修正后锤击数N=21.7~39.1击,平均28.5击,标准值27.4击。 <7>岩石强风化带:呈褐红色,岩石风化强烈成半岩半土状,原岩结构大部分已破坏,岩石结构强度很低,岩石结构较疏松,岩芯用手可折断。该风化岩带连续分布,厚度变化较大,岩面形态很不稳定,层面起伏变化大。该层层厚0.70~19.50m,平均5.06m,层顶埋深5.40~31.40m(标高-23.79~2.40m),层底埋深8.00~38.50m(标高-30.90~-0.20m)。实测锤击数N=50.0~75.0击,平均值55.6击;经杆长修正后锤击数N=35.0~56.0击,平均38.0击,标准值40.3击。 <8>岩石中等风化带:呈褐红色,中厚层~厚层状结构,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柱状或碎块状,岩质稍硬,较易击碎,局部层间夹强风化岩薄层。该风化岩带分布连续,厚度变化大,形态极不规则,岩面顶底面起伏较剧烈。该层层厚0.60~16.20m,平均5.87m,层顶埋深8.00~38.50m(标高-30.90~-0.20m)。 <9>岩石微风化带:呈灰白色、褐红色,中厚层~厚层状结构,层间结合良好,层间局部为中风化岩薄层,岩体较完整(RQD值一般介于70%~90%),岩芯呈柱状,岩质较坚硬,锤击声脆,属较软岩~较硬岩,为易软化岩石。该风化岩带岩面起伏较大。揭露层厚1.20~23.48m,平均8.82m,层顶埋深15.80~42.40m(标高-33.90~-7.60m)。 ⑵围岩类别 【一德路站~海珠广场站区间】隧道洞身经过地段的围岩类别见表9-2-7、表9-2-8;地质剖面图见附图9-2-9、附图9-2-10。 一德路站~盾构始发井盾构区间右线隧道洞身经过地段的围岩类别 表9-2-7 里程 各结构部位围岩名称 围岩主要特征 围岩类别 拱顶 边墙 隧底 综合 YCK10+023~YCK10+085 拱顶: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岩石为中风化,块状结构,较完整,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扁柱状,软岩 Ⅲ Ⅲ Ⅲ Ⅲ YCK10+085~YCK10+142 拱顶: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拱顶为强风化岩,岩体较破碎,岩体可能收海珠断裂影响,中风化岩较破碎,局部夹强风化岩,软~极软岩 Ⅲ Ⅲ Ⅲ Ⅲ YCK10+142~YCK10+735 拱顶: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粉砂泥质岩 边墙:中夹微风化泥质粉砂岩、粉砂泥质岩 隧底:中夹微风化泥质粉砂岩、粉砂泥质岩 岩体可能收海珠断裂影响,中风化岩较破碎,微风化岩石较完整,软岩 Ⅳ Ⅳ Ⅳ Ⅳ YCK10+735~YCK10+765 拱顶: 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微风化粉砂泥质岩 微风化岩石较完整,岩芯呈柱状,软岩 Ⅳ Ⅳ Ⅳ Ⅳ YCK10+765~YCK10+828 拱顶: 中风化粉砂泥质岩 边墙:中、微风化粉砂泥质岩 隧底:中、微风化粉砂泥岩 岩体裂隙较发育,岩芯较破碎,岩芯呈短柱状~扁平状,软岩 Ⅲ Ⅲ~Ⅳ Ⅲ~Ⅳ Ⅲ 一德路站~盾构始发井盾构区间左线隧道洞身经过地段的围岩类别 表9-2-8 里程 各结构部位围岩名称 围岩主要特征 围岩类别 拱顶 边墙 隧底 综合 ZCK10+024~ZCK10+220 拱顶: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岩石为中风化,块状结构,较完整,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扁柱状,软岩 Ⅲ Ⅲ Ⅲ Ⅲ ZCK10+220~ZCK10+250 拱顶: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中、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拱顶为强风化岩,岩体较破碎,中风化岩较破碎,软~极软岩 Ⅲ Ⅲ Ⅲ~Ⅳ Ⅲ ZCK10+250~ZCK10+745 拱顶: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粉砂泥质岩 边墙: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粉砂泥质岩 隧底: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粉砂泥质岩 岩石为中风化,块状结构,较完整,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扁柱状,软岩 Ⅳ Ⅳ Ⅳ Ⅳ ZCK10+745~ZCK10+775 拱顶: 微风化粉砂泥质岩 边墙:中风化粉砂泥质岩 隧底:中风化粉砂泥质岩 微风化岩石较完整,中风化岩较破碎,软岩 Ⅳ Ⅳ Ⅳ Ⅳ ZCK10+775~ZCK10+835 拱顶:中、微风化粉砂泥岩 边墙:中、微风化粉砂泥岩 隧底:中、微风化粉砂泥岩 微风化岩石较完整,中风化岩较破碎,软岩 Ⅳ Ⅳ Ⅳ Ⅳ ⑶ 穿越的岩层统计 隧道所穿越的岩层统计表见表9-2-11;统计图见图9-2-12。 一德路站~海珠广场站区间主要地层所占比例统计表 表9-2-11 地层编号 特征 所占比例 <7>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7.35% <8>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粉砂泥质岩 55.98% <9> 微风化泥质粉砂岩、粉砂泥质岩 36.67% 图9-2-12 一德路站~海珠广场站区间主要地层所占比例统计图 2【文化公园站~一德路站区间】工程地质 ⑴ 地层岩性 本区间沿线第四系土层覆盖于基岩之上,下伏基岩为白垩系(K)红层,地质时代为白垩系上统东湖段(K2S2a),岩性主要为泥钙质胶结的泥岩、泥质粉砂岩、粗砂岩、含砾粗砂岩,部分风化岩有溶蚀小孔洞。地质钻孔揭露岩土层自上而下有: <1>人工填土层:主要为杂填土,颜色为杂色、褐灰色,组成物较杂,有粘土、砂石、砼块、砖块、瓦碎块等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欠压实~稍压实,松散~稍密状。该层普遍分布于沿线地表,层厚0.90~6.20m,平均厚度3.49m,层底埋深0.90~6.20m(标高1.40~6.80m)。实测击数范围值N=1~21击,平均值8.1击。校正后击数范围值1.0~20.8击,平均值7.7击,标准值5.7击。 <2-1B>淤泥质土层:灰褐、深灰、灰黑色,以粘粒为主,含有机质,不均匀含细粉砂,局部见少量贝壳、碎石等杂质,有腥臭味,饱和、流塑状态。本层土属高压缩性欠固结软土,渗透性较差。层厚0.40~7.80m,平均厚度2.79m,层顶埋深1.40~6.20m(标高2.20~6.80m),层底埋深3.30~13.15m(标高-4.75~4.45m)。实测击数范围值N=1~5击,平均值3.3击。校正后击数范围值1.0~4.7击,平均值2.9击,标准值2.7击。灵敏度为3.1,为中等灵敏性土。 <3-1>冲积—洪积粉、细砂层:浅灰、黄灰色,饱和、松散~稍密,石英质粉细砂为主,不均匀含粘、粉粒,稍有粘结,局部含有机质,偶夹淤泥质土极薄层。层厚1.40~12.00m,平均厚度4.81m,层顶埋深2.20~10.40m(标高-2.00~5.35m);层底埋深4.50~17.30m(标高-9.70~3.05m)。实测击数范围值N=4.0~14.0击,平均值8.8击;经杆长修正后击数范围值3.3~12.8击,平均值7.8击,标准值7.1击。本土层含水量较丰富,渗透性较好,实验室测得渗透系数kv=2.810-3cm/s= 2.4m/d。根据砂样分析:粘粒含量为3.9%,不均匀系数Cu= 16.5,曲率系数Cc=4.0,颗粒不均匀,天然坡角:风干41.3,水下35.1。 <3-2>冲积—洪积中、粗砂层:灰色、灰黄色等,饱和,稍密~中密,以石英质中粗砂为主,局部含石英细砾,含少量粘粒。平均厚度2.73m,层顶埋深2.20~17.30m(标高-9.70~5.50m);层底埋深4.20~25.10m(标高-17.59~3.50m)。实测击数范围值N=10.0~28.0击,平均值15.4击。经杆长修正后击数范围值7.7~22.7击,平均值12.2击,标准值11.2击。本土层含水量较丰富,渗透性好,实验室测得渗透系数kv=2.010-2cm/s= 17.3m/d。根据砂样分析:粘粒含量为3.4%,不均匀系数Cu=18.8,曲率系数Cc=2.2,颗粒不均匀,级配良好,天然坡角:风干 41.3,水下 36.1。 <5-2>残积粉质粘土、粉土层:灰白色、褐红色,稍湿,硬塑状粉质粘土或中密状粉土,由下伏白垩系基岩风化残积而成,浸水易软化。该土层主要分布在第四系地层底部,风化基岩面之上,分布不均匀,呈透镜体状产出,层厚0.90~11.30m,平均厚度3.14m,层顶埋深10.00~15.20m(标高-7.72~-2.30m),层底埋深11.00~23.60m(标高-15.80~-3.30m)。实测锤击数N=13.0~29.0击,平均值23.2击;经杆长修正后锤击数N=10.2~22.4击,平均17.1击,标准值16.2击。 <6>岩石全风化带:呈褐红色,原岩组织结构已基本风化破坏,但尚可辨认,芯呈坚硬土状粉质粘土或密实状粉土,主要由泥岩、砂岩、含砾粗砂岩组成。该风化岩带本区段内分布不连续,层厚0.50~10.10m,平均厚度2.85m,层顶埋深9.65~21.50m(标高-14.10~-1.65),层底埋深10.80~27.10m(标高-19.60~-3.50m)。实测锤击数N=30.0~49.0击,平均值38.1击;经杆长修正后锤击数N=21.7~39.1击,平均28.5击,标准值27.4击。 <7>岩石强风化带:呈褐红色,岩石风化强烈成半岩半土状,原岩结构大部分已破坏,岩石结构强度很低,岩石结构较疏松,岩芯用手可折断。该风化岩带连续分布,厚度变化较大,岩面形态很不稳定,层面起伏变化大。该层层厚0.70~19.50m,平均5.06m,层顶埋深5.40~31.40m(标高-23.79~2.40m),层底埋深8.00~38.50m(标高-30.90~-0.20m)。实测锤击数N=50.0~75.0击,平均值55.6击;经杆长修正后锤击数N=35.0~56.0击,平均38.0击,标准值40.3击。 <8>岩石中等风化带:呈褐红色,中厚层~厚层状结构,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柱状或碎块状,岩质稍硬,较易击碎,局部层间夹强风化岩薄层。该风化岩带分布连续,厚度变化大,形态极不规则,岩面顶底面起伏较剧烈。该层层厚0.60~16.20m,平均5.87m,层顶埋深8.00~38.50m(标高-30.90~-0.20m)。 <9>岩石微风化带:呈灰白色、褐红色,中厚层~厚层状结构,层间结合良好,层间局部为中风化岩薄层,岩体较完整(RQD值一般介于70%~90%),岩芯呈柱状,岩质较坚硬,锤击声脆,属较软岩~较硬岩,为易软化岩石。该风化岩带岩面起伏较大。揭露层厚1.20~23.48m,平均8.82m,层顶埋深15.80~42.40m(标高-33.90~-7.60m)。 ⑵围岩类别 【文化公园站~一德路站区间】洞身经过地段的围岩类别见表9-2-13、表9-2-14,地质剖面图见附图9-2-15、附图9-2-16。 文化公园站~一德路站盾构区间右线隧道洞身经过地段的围岩类别 表9-2-13 里程 各结构部位围岩名称 地层主要特征 围岩类别 拱顶 边墙 隧底 综合 YCK9+098.8~YCK9+339.8 拱顶: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强~中~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拱顶岩层半岩半土状,fc=1.2MPa Ⅱ Ⅱ~Ⅲ Ⅱ Ⅱ YCK9+339.8~YCK9+580.7 拱顶: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中~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拱顶岩层较完整,微风化岩:fc=9.6MPa Ⅲ Ⅲ~Ⅳ Ⅲ~Ⅳ Ⅲ YCK9+580.7~YCK9+926.6 拱顶: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局部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局部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拱顶岩层半岩半土状,边墙及隧道底层较破碎,中风化岩:fc=3.6MPa Ⅱ Ⅲ~Ⅳ Ⅲ~Ⅳ Ⅱ YCK9+926.6~YCK9+937.0 拱顶: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岩芯呈短~长柱状,中风化岩:fc=4.2MPa Ⅲ Ⅲ Ⅳ Ⅲ 文化公园站~一德路站盾构区间左线隧道洞身经过地段的围岩类别 表9-2-14 里程 各结构部位围岩名称 地层主要特征 围岩类别 拱顶 边墙 隧底 综合 ZCK9+099.7~ZCK9+278.6 拱顶: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拱顶岩层半岩半土状,fc=5.3MPa Ⅱ Ⅱ~Ⅲ Ⅲ Ⅱ ZCK9+278.6~ZCK9+670.7 拱顶:中~微泥质粉砂岩 边墙:中~微泥质粉砂岩 隧底: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岩芯呈短~长柱状,岩体较完整,微风化岩:fc=12.8MPa Ⅲ Ⅲ~Ⅳ Ⅳ Ⅲ ZCK9+670.7~ZCK9+865.3 拱顶: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强~中~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拱顶岩层半岩半土状 Ⅱ Ⅱ~Ⅲ Ⅲ~Ⅳ Ⅱ ZCK9+865.3~ZCK9+898.2 拱顶: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中~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岩体较完整,中风化岩:fc=6.0MPa Ⅲ Ⅲ Ⅳ Ⅲ ZCK9+898.2~ZCK9+925.1 拱顶: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中风化粉砂泥质岩 拱顶岩层呈半岩半土状 Ⅱ Ⅱ~Ⅲ Ⅲ Ⅱ ZCK9+925.1~ZCK9+937.8 拱顶: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中~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岩芯呈短~长柱状,岩体较为完整 Ⅲ Ⅲ Ⅲ~Ⅳ Ⅲ ⑶ 穿越的岩层统计 隧道所穿越的岩层统计表见表9-2-17;统计图见图9-2-18。 文化公园站~一德路站盾构区间盾构区间主要地层所占比例统计表 表9-2-17 地层编号 特征 所占比例 <6> 全风化泥质粉砂岩 5.05% <7>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8.04% <8>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10.12% <9> 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76.79% 图9-2-18 文化公园站~文化公园站盾构区间盾构区间主要地层所占比例统计图 3、【黄沙站~文化公园站区间】工程地质 ⑴ 地层岩性 本区间沿线第四系土层覆盖于基岩之上,下伏基岩为白垩系(K)红层,地质时代为白垩系上统东湖段(K2S2a),岩性主要为泥钙质胶结的泥岩、泥质粉砂岩、粗砂岩、含砾粗砂岩,部分风化岩有溶蚀小孔洞。地质钻孔揭露岩土层自上而下有: <1>人工填土层:主要为杂填土,颜色为杂色、褐灰色,组成物较杂,有粘土、砂石、砼块、砖块、瓦碎块等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欠压实~稍压实,松散~稍密状。该层普遍分布于沿线地表,层厚0.90~6.20m,平均厚度3.49m,层底埋深0.90~6.20m(标高1.40~6.80m)。实测击数范围值N=1~21击,平均值8.1击。校正后击数范围值1.0~20.8击,平均值7.7击,标准值5.7击。 <3-1>冲积—洪积粉、细砂层:浅灰、黄灰色,饱和、松散~稍密,石英质粉细砂为主,不均匀含粘、粉粒,稍有粘结,局部含有机质,偶夹淤泥质土极薄层。层厚1.40~12.00m,平均厚度4.81m,层顶埋深2.20~10.40m(标高-2.00~5.35m);层底埋深4.50~17.30m(标高-9.70~3.05m)。实测击数范围值N=4.0~14.0击,平均值8.8击;经杆长修正后击数范围值3.3~12.8击,平均值7.8击,标准值7.1击。本土层含水量较丰富,渗透性较好,实验室测得渗透系数kv=2.810-3cm/s= 2.4m/d。根据砂样分析:粘粒含量为3.9%,不均匀系数Cu= 16.5,曲率系数Cc=4.0,颗粒不均匀,天然坡角:风干41.3,水下35.1。 <3-2>冲积—洪积中、粗砂层:灰色、灰黄色等,饱和,稍密~中密,以石英质中粗砂为主,局部含石英细砾,含少量粘粒。平均厚度2.73m,层顶埋深2.20~17.30m(标高-9.70~5.50m);层底埋深4.20~25.10m(标高-17.59~3.50m)。实测击数范围值N=10.0~28.0击,平均值15.4击。经杆长修正后击数范围值7.7~22.7击,平均值12.2击,标准值11.2击。本土层含水量较丰富,渗透性好,实验室测得渗透系数kv=2.010-2cm/s= 17.3m/d。根据砂样分析:粘粒含量为3.4%,不均匀系数Cu=18.8,曲率系数Cc=2.2,颗粒不均匀,级配良好,天然坡角:风干 41.3,水下 36.1。 <5-2>残积粉质粘土、粉土层:灰白色、褐红色,稍湿,硬塑状粉质粘土或中密状粉土,由下伏白垩系基岩风化残积而成,浸水易软化。该土层主要分布在第四系地层底部,风化基岩面之上,分布不均匀,呈透镜体状产出,层厚0.90~11.30m,平均厚度3.14m,层顶埋深10.00~15.20m(标高-7.72~-2.30m),层底埋深11.00~23.60m(标高-15.80~-3.30m)。实测锤击数N=13.0~29.0击,平均值23.2击;经杆长修正后锤击数N=10.2~22.4击,平均17.1击,标准值16.2击。 <6>岩石全风化带:呈褐红色,原岩组织结构已基本风化破坏,但尚可辨认,芯呈坚硬土状粉质粘土或密实状粉土,主要由泥岩、砂岩、含砾粗砂岩组成。该风化岩带本区段内分布不连续,层厚0.50~10.10m,平均厚度2.85m,层顶埋深9.65~21.50m(标高-14.10~-1.65),层底埋深10.80~27.10m(标高-19.60~-3.50m)。实测锤击数N=30.0~49.0击,平均值38.1击;经杆长修正后锤击数N=21.7~39.1击,平均28.5击,标准值27.4击。 <7>岩石强风化带:呈褐红色,岩石风化强烈成半岩半土状,原岩结构大部分已破坏,岩石结构强度很低,岩石结构较疏松,岩芯用手可折断。该风化岩带连续分布,厚度变化较大,岩面形态很不稳定,层面起伏变化大。该层层厚0.70~19.50m,平均5.06m,层顶埋深5.40~31.40m(标高-23.79~2.40m),层底埋深8.00~38.50m(标高-30.90~-0.20m)。实测锤击数N=50.0~75.0击,平均值55.6击;经杆长修正后锤击数N=35.0~56.0击,平均38.0击,标准值40.3击。 <8>岩石中等风化带:呈褐红色,中厚层~厚层状结构,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柱状或碎块状,岩质稍硬,较易击碎,局部层间夹强风化岩薄层。该风化岩带分布连续,厚度变化大,形态极不规则,岩面顶底面起伏较剧烈。该层层厚0.60~16.20m,平均5.87m,层顶埋深8.00~38.50m(标高-30.90~-0.20m)。 <9>岩石微风化带:呈灰白色、褐红色,中厚层~厚层状结构,层间结合良好,层间局部为中风化岩薄层,岩体较完整(RQD值一般介于70%~90%),岩芯呈柱状,岩质较坚硬,锤击声脆,属较软岩~较硬岩,为易软化岩石。该风化岩带岩面起伏较大。揭露层厚1.20~23.48m,平均8.82m,层顶埋深15.80~42.40m(标高-33.90~-7.60m)。 ⑵围岩类别 【黄沙站~文化公园站区间】洞身经过地段的围岩类别见表9-2-19、表9-2-20,地质剖面图见附图9-2-21、附图9-2-22。 黄沙站~文化公园站盾构区间右线隧道洞身经过地段的围岩类别 表9-2-19 里程 各结构部位围岩名称 地层主要特征 围岩类别 拱顶 边墙 隧底 综合 YCK8+163.0~YCK8+303.0 拱顶: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中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强度较高,岩体较破碎,自稳性中等,透水性中等 Ⅳ Ⅳ Ⅳ Ⅳ YCK8+303.0~YCK8+463.0 拱顶: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拱顶强度较低,弱透水性,风化强烈,边墙多岩土掺杂,自稳性较差 Ⅲ Ⅲ Ⅲ~Ⅳ Ⅲ YCK8+463.0~YCK8+529.0 拱顶:全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强~中风化岩 隧底: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拱顶强度较低,直接和全风化岩底相连,弱透水性,风化强烈,自稳性较差,边墙多岩土掺杂,呈上软下硬 Ⅱ Ⅱ~Ⅳ Ⅱ~Ⅳ Ⅱ YCK8+529.0~YCK8+603.0 拱顶: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中、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拱顶强度较低,弱透水性,风化强烈,自稳性较差,边墙多岩土掺杂, 呈上软下硬 Ⅲ Ⅲ Ⅲ~Ⅳ Ⅲ YCK8+603.0~YCK8+726.0 拱顶:全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全~中风化岩 隧底: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拱顶强度较低,弱透水性,风化强烈,边墙多岩土掺杂,自稳性较差 Ⅱ Ⅱ~Ⅳ Ⅲ~Ⅳ Ⅲ YCK8+726.0~YCK8+803.0 拱顶:残积硬塑粉质粘土 边墙: 硬塑粉质粘土~强风化岩 隧底: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拱顶和边墙强度较低,弱透水性,风化强烈,自稳性较差,边墙局部为强度较低的中风化岩 Ⅱ Ⅱ~Ⅲ Ⅲ Ⅱ YCK8+803.0~YCK8+864.0 拱顶: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局部少量强风化岩 边墙:全~中风化岩 隧底:强~中风化岩 岩体破碎,拱顶强度较低,多岩土掺杂,透水性弱,自稳性较差 Ⅱ Ⅱ~Ⅳ Ⅲ~Ⅳ Ⅱ YCK8+864.0~YCK8+950.0 拱顶:基本中粗砂和拱顶相接 边墙:全~中风化泥岩 隧底:强~中风化泥岩 拱顶自稳性很差,开挖容易漏水或流沙,强度低,边墙和隧底多为岩土掺杂的强风化岩及较破碎的中风化岩 Ⅰ Ⅱ~Ⅲ Ⅲ Ⅰ 黄沙站~文化公园站盾构区间左线隧道洞身经过地段的围岩类别 表9-2-20 里程 各结构部位围岩名称 地层主要特征 围岩类别 拱顶 边墙 隧底 综合 ZCK8+163.0~ZCK8+296.0 拱顶: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中、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中、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强度较高,岩体较破碎,自稳性较差,透水性中等 Ⅳ Ⅳ Ⅳ Ⅳ ZCK8+296.0~ZCK8+362.0 拱顶: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两种岩性交界地段,岩体破碎,边墙强度较低,多岩土掺杂,透水性中等,局部风化强烈,自稳性较差 Ⅲ~Ⅳ Ⅲ~Ⅳ Ⅲ~Ⅳ Ⅲ ZCK8+362.0~ZCK8+409.0 拱顶: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拱顶强度较低,弱透水性,风化强烈,边墙多岩土掺杂,自稳性较差 Ⅲ Ⅲ~Ⅳ Ⅲ~Ⅳ Ⅲ ZCK8+409.0~ZCK8+507.0 拱顶:残积硬塑粉质粘土和全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 残积硬塑粉质粘土~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拱顶和边墙强度较低,弱透水性,风化强烈,边墙多岩土掺杂,自稳性较差 Ⅱ Ⅱ~Ⅲ Ⅲ~Ⅳ Ⅱ ZCK8+507.0~ZCK8+567.0.0 拱顶: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拱顶强度较低,弱透水性,风化强烈,边墙多岩土掺杂,自稳性较差 Ⅲ Ⅲ~Ⅳ Ⅲ~Ⅳ Ⅲ ZCK8+567.0~ZCK8+771.0 拱顶: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局部少量强风化岩 边墙:全~中风化岩 隧底:强~中风化含砾砂岩 岩体破碎,拱顶强度较低,多呈硬土状,透水性弱,自稳性较差,底部透水性中等 Ⅱ Ⅱ~Ⅳ Ⅲ~Ⅳ Ⅱ ZCK8+771.0~ZCK8+789.0 拱顶: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中风化岩泥质粉砂岩 ,局部微风化岩 拱顶强度较低,弱透水性,风化强烈,边墙多岩土掺杂,自稳性较差 Ⅲ Ⅲ~Ⅳ Ⅲ~Ⅳ Ⅲ ZCK8+789.0~ZCK8+859.0 拱顶:残积硬塑粉质粘土和全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残积硬塑粉质粘土~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局部中风化岩 拱顶和边墙强度较低,弱透水性,自稳性较差,隧底多岩土掺杂的强风化岩 Ⅱ Ⅱ~Ⅲ Ⅲ Ⅱ ZCK8+859.0~ZCK8+880.0 拱顶:主要微中粗砂和拱顶相接 边墙:主要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底: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拱顶自稳性很差,开挖容易漏水或流沙,边墙和隧底多为岩土掺杂的强风化岩 Ⅰ Ⅲ Ⅲ Ⅰ ZCK8+880.0~ZCK8+950.0 拱顶:残积硬塑粉质粘土和全风化泥质粉砂岩 边墙:残积硬塑粉质粘土~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隧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项目管理/招投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