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范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工程,作为缩小“三大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抓手。各部门、各市县以“一县一策”为主要抓手,有效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全市县域经济实现纵向提占比、横向有进位、整体上台阶。一、我市县域经济蓬勃发展一是县域经济实现量的持续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万亿元、增长*%,占全市GDP升至*%。县均生产总值*亿元,较上年增加*亿元,与安徽比值由*年*降至*年*、缩小了差距,与*比值由*年*降至*年*、实现了反超。新增*县、*县、*县、*
2、县、*县*个县跨上*亿元台阶,总量达到*个,较*年增加*个。*市全国百强进位*名,*市新进入西部百强。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产的比重较上年降低了*个百分点,二产比重较上年提高*个百分点,“一降一升”进一步调优了产业结构、增强了发展动能。县域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量为*亿元,占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量的*%,工业“压舱石”作用突出。县域主导产业总产值*万亿元,带动就业*万人,其中,首位产业总产值*万亿元,带动就业*万人。今年上半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增长*%,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增长*%,文化旅游业成为新增长点。二是城镇建设与群众生活展现新气象。印发*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
3、建设实施方案*市县城建设评价标准(试行),*县、*县、*县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县城城镇化补短强弱加快推进,去年累计下达各类资金*亿元、建设项目*个。培育建设*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截至*年底累计完成投资*亿元。截至*年底,全市县城建成区道路累计*公里,排水管道累计*公里,绿化覆盖率*%,基本实现城镇*G网络覆盖。公共服务水平稳中有升,提前整市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验收,*个县(市、区)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持续稳定在*%以上。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有*个县(市、区)增速超过全市平均增速;全市农村居民人
4、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有*个县(市、区)增速超过全市平均增速。城乡收入比为*,较上年缩小*,有*个县(市、区)的城乡收入比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分别高于全国*、*个百分点。三是平台建设为县域发展注入新活力。*年开展县域招商引资活动*多场次,实际到位内资(不含房地产)突破*亿元、较上年增长*%。实现税收收入*亿元,较上年增长*%。整合升级产业园区,优化调整空间布局,支持主导产业“退城入园”、集聚发展。创建市级高新区*个,特色专业园区*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个。创建创新服务平台*个,建成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
5、家,星创天地*家,众创空间*家,培育“单项冠军”企业*个、“专精特新”企业*个,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个,转化科技成果*项。截至今年*月,县域共创建市级经开区*个,市级高新区*个,特色专业园区*个,国家级和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个,国家级和市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个。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家,创建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家,星创天地*家,转化科技成果*项。二、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区域发展存在差异。*县均生产总值分别为关中、*的*、*倍;*亿元以上的县(市)集中在关中和*地区、占比*%。市域内县域经济发展两极分化,县域经济总量首末位县平均差距*亿元。二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不足。全市*
6、%的农产品停留在现货原料和初加工产品,“一产弱、二产粗、三产滞后”的局面还需加力改变。县域生产总值*亿元以下的县(市)主导产业基本处于产业链低端,龙头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较少,带动效应不明显。三是园区产业集聚度不高。统筹谋划发展、大项目支撑、大型企业带动还不足,部分县存在高空置率现象。四是城乡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市政公用、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等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城乡公共资源、公共服务配置不均衡,财政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的投入强度低于城镇。三、强化县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撑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
7、会议部署,突出县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撑作用,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城镇平台、产业平台、创新平台、投融资平台建设,持续做大特色经济、联农带农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有效提升基础设施、商贸物流、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四大网络”建设,为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筑牢坚实基础。一是着眼新任务新要求,加快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以关注增量与注重效率效益、坚持均衡发展与促进县域公平、抓县域工业与产业园区等“两个维度、一个抓手”为重点,加紧出台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接续政策措施,明确县域标的为*个县(市、区),围绕资源禀赋,科学划分产业功能区县、农产品主产区县、生态功能区县*种县域发展类型,强化
8、县域分类和功能定位。动态完善“一县一策”“一区一策”事项清单,用好“政策工具箱”,加强业务指导。二是着眼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体系。统筹用好县域专项资金,制定*年专项资金安排方案,继续加大对县域首位产业和产业园区建设等重点领域支持。针对发展不均衡问题通过奖增激励和托低扶持相结合,广泛调动不同类型县(市、区)发展的积极性,放大专项资金支持效应。根据*类县域年度差异化奖增指标增量变化情况,采取纵横评比,每年综合评价排序确定*个县(市、区)奖增名单,分别给予*万元奖增资金支持,激励县域奋勇争先。对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特色和基础,但主要经济指标相对较弱的,选取*个县(市、区)分*类托低,
9、市市协同进行托低扶持、促进县域均衡发展。三是着眼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坚持因地制宜,指导县(市、区)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延伸“产”的链条,根据定位细化首位产业门类和发展方向,优先发展工业制造业,研制拳头产品。有效对接*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条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和*条文化旅游业重点产业链(群),力争每年新增*个首位产业产值过百亿元的县(市、区)。指导各县(市、区)分别建立*亿元首位产业项目库,推动首位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提高工业经济水平。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强链延链,推进乡村旅游、红色小镇、文旅综合体等建设,带动红色旅游、旅游演艺、节庆会展等文旅融合业态健
10、康发展。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支持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加快智慧农业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户向家庭农场转化提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新经济新业态,加快发展庭院经济,推动农业产品“三品一标”和名优农特产品进城“上行”。加快建设县域商业消费集聚区,支持开展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推动县域商业设施建设,做活县域夜间经济。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增收,开展“春风行动”“雨露计划”等就业帮扶,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推广“企业+集体+农户”合作模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承接财政项目。四是着眼平台能级提升,加快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的功能体系。实施产业园区三年提升工程(*-*年),全覆盖创建市级以上
11、产业园区。坚持“一县一区、一区多园”,优化调整产业园区定位和空间布局,持续加大园区整合力度,支持首位产业项目“退城入园”、集聚发展。推动园区功能集成,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对入园企业在上下游供应链、需求侧订单、政策扶持上的获益支持。推行“产业+科技+资本”的招商模式,招引更多基地型、补链型项目,支持联合建设产业研究院、科研工作站、产品检测中心。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城市体检,深入推进县城建设示范县创建。继续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强弱行动,实施县城更新,完善商贸物流网络,增加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一批产镇相融、宜居宜业的工业重镇、农
12、业大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和特色小镇,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县域副中心或新型小城市。推动“*”思路(科技型企业倍增总目标,“三项改革”,常态化路演,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和*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总窗口)政策包落地见效,推进*创新驱动平台向市县延伸共建,培育创新主体,建设一批*创促中心和实践基地。支持创建一批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五是着眼激发内生动力,加快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的考核体系。修订完善县域经济考核办法,对*个县(市、区)开展“季度+年度”考核,按县域发展*种类型差异化设置考核指标,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突出对收入增加幅度、差距缩小程度、
13、城乡统筹力度等方面的考核评价,增加反映县城辐射带动作用和县域经济对城市群、都市圈支撑作用等指标,加大增量、增速指标权重,加快构建客观全面反映发展现状的监测体系,引导县域经济质效双升。强化县域考核结果运用,将县域考核结果作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重要内容,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等次评定的重要依据。对年度考核优秀的县(市、区)予以通报表彰。开展排名末位及退位明显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的整改约谈和警示约谈,加强上门指导,限期整改到位。发挥市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作用,加大对县域重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建立动态监测和调度机制,协调解决重要政策落地、重大改革推进和重大项目保障等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