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场语境、精髓要义与实践进路.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341075 上传时间:2024-07-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场语境、精髓要义与实践进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场语境、精髓要义与实践进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场语境、精髓要义与实践进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年3月第42 卷第1期扬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g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Mar.2024Vol.42,No.1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场语境、精髓要义与实践进路杨爱卿(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武汉432 2 0 0)摘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阐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在场逻辑,就必须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向度对其出场语境做条件分析。从科学内涵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国家精神文明、社会精神风貌、公民精神生活三个层面的形态样态状态;从鲜明特质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表现为全民、全面、逐步基础上的共建共富共享。作为跨越

2、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价值旨归,必须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关键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精神文明;出场语境;实践进路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8-6 5 36(2 0 2 4)0 1-0 0 7 9-0 6Common Prosperity of Spiritual Life in the New Era:Context,Essence,and Practical ApproachYANG Ai-qing(Party School of CPC Hubei Commttee,Wuhan 432200,Ch

3、ina)Abstract: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people mean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ll-being of the people.In order to explainthe logic of the presence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spiritual life,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its context from three di-mensions:history,ideology and practi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

4、cientific connotation,common prosperity of spir-itual life has three representations:nation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social spiritual style and citizen spiritual life.Fromthe perspective of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common prosperity of spiritual life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collectiveconstructio

5、n,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and gradual sharing of the whole nation.As the value goal of crossing thecapitalist Caudine Forks,it is necessary to better build the modem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improve thelevel of civiliz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and enrich the spiritual world of the peopl

6、e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thestate,society,and citizens.Key words:spiritual life;common prosperity;spiritual civilization;context;practical approach收稿日期:2 0 2 3-10-2 6作者简介:杨爱卿(2 0 0 0 一),男,中共湖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79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 0 2 1年8 月17 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7、,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首次提出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论断。2 0 2 2 年10 月16 日,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 12 2,再次明确了这一科学论断的时代背景与本质内涵。要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就必须全面把握其出场语境,科学分析其精髓要义,不断拓展其实践进路。一、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场语境在出场学视域下,我们的使命是追问思想在场的根据,考察出场语境如何造就某种思想的在场 3。因此,要阐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在场逻辑,就必须穿透理论形态表象考察

8、背后的历史语境、思想语境、时代语境,通过对出场语境的条件分析,达到从“是什么”到“如何是”的思想前提追问。(一)历史语境:中国共产党精神文明建设史的廣续嬉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党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破除旧思想束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先后通过创办各类院校、增发党报党刊、翻译马列著作等方式,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巩固新中国革命政权、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出并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为指引,持续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改革开放和社

9、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思想领域拨乱反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框架出发,提出“两手抓”“三个面向”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党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创造性地提出“文化自信”,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生活需求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社.80.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党领导人民群众接续奋斗的基础上,社会

10、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发生根本性变革。(二)理论语境: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思想的守正创新马克思恩格斯虽没有直接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概念,但他从人的本质、社会现实、人类解放角度分别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意义、向度、前景作出生动阐释 4。随着历史和理论地平线的转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中酿成熟。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基础,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第一次对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做出概括。他指出:“搞共产主义,第一个条件是产品要多,第二个条件是精神要好。”5 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

11、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接续领导中,马克思主义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重新巩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概念相继提出并纳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开展文明城市、村镇、行业创建活动,从培育“四有”公民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神文明思想主体框架逐渐成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习近平在“两个结合”的时代背景下,明确提出扶贫与扶志、扶智、扶治相统一,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部署,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思想的守正创新。(三)实践语境: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

12、新时代,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仍受多种因素肘。与物质脱贫相比,部分群众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精神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群体“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文化自信薄弱,社会共建参与感不强,“躺平”“佛系”言论一度盛行;一些行业文化消费主义弥漫,缺少人文关怀,致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审美情趣、内容取向、价格定位方面的矛盾。从精神供给看,高质量文化产品比较稀缺,只有“高原”没有“高峰”现象明显。在电视文艺传播过程中,一些节目受泛娱乐化影响,文化叙事能力弱化,失去作为“文化使者”的主体意识。已有的创新型文

13、化综艺节目在精神生活的挖掘和构建方面仍有所缺失,从“清流”走向“潮流”还有一段距离。有的文化事业单位“无经费、无人员、无阵地、无活动”,基础娱乐设施匮乏,城乡区域及不同群体在文化资源占有和精神文化产品消费体验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二、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精髓要义列宁指出:“如果要进行讨论,就必须把概念弄清楚。”6 1从科学内涵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国家精神文明、社会精神风貌、公民精神生活三个层面的形态样态状态。从鲜明特质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表现为全民、全面、逐步基础上的共建共富共享。(一)科学内涵: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形态样态状态第一,国家精神文明展现自信自强的形态。精神文明是人类在社会

14、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成果的总和,有观念形态和实体形态之分,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宏观表征。从观念形态看,国家精神文明主要表现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社会意识形式的自信自强,其整体性、连续性、开放性的形态彰显是“文明型国家”区别于“西方民族国家”的显著标识。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着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德法相辅的价值取向、天下一统的家国情怀,是对自信自强何以可能的科学回答,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底色。从实体形态看,国家精神文明主要表现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叙事载体的自信自强,其实现形式依托于一系列服务于精神文明领域的物质设施。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器以藏礼”,古文典籍、服饰建筑、绘画雕塑中内蕴着督促教

15、化、伦理示范、制度定型的重要功能。因此,在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背景下,不仅要通过符号信息传递等方式充分激发传统器物的叙事活力,还要善于以现代器物的自信自强大力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优势。第二,社会精神风貌呈现和谐联合的样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心理生活的富裕,在社会层面表现为群体性的宏观心境样态 7 。其中,和谐联合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宏观心境一直追求的价值旨归,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最高准则。从历时性角度考察,“和”“合”二字最早发端于甲骨文,后在春秋战国时期连用,形成“和合”整体思想。周易开篇即言:“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8 形象说明了以天道变化为出发点并向外扩散而

16、达到的“和合”样态。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和合”思想以“天人合一”为本质特征,紧扣“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为古人解决社会治理难题,调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基本关系提供了本体论根据和方法论原则 9。这种天下归仁的社会观,不仅提倡以“和而不同”处理人际关系,还重视“仁者爱人”的忠恕孝悌之道,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蕴含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为现代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精神文明观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第三,公民精神生活保持自由全面的状态。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10 满足公民自由全面的精神需求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

17、“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从发展逻辑讲,公民精神生活的自由全面显然包括两层意蕴。一是“类特性”的自省。马克思认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12 13,如“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13。这种“类特性”以公民精神生活的丰盈充实和格调高雅为必要条件,此时的个人活动达到充分的丰富性、完整性、变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与活动对象的深刻关系中被充分激发。二是“社会性”的自觉。在社会大分工背景下,人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14,而人的经济关系又是社会关系中的根本关系。因此,要使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及其他各方面的能力综合协调发展

18、,促使公民实现自觉的精神交往、精神创造、精神享受,就必须以促进生产力、分工和交换的普遍发展为前提条件。(二)鲜明特质: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建共富共享第一,人本逻辑上的全民共富。实现全民共富,是马克思主义者始终秉持的价值追求,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期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从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史看,马克思在勾画未来美好社会蓝图时就已指出,“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5 ,与资产阶级社会的两极分化现象形成鲜明对比。从中华精神文明史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学经典中充分蕴含着“小康”“大同”等价值理念,与封建王朝的“贵贱有别”形成鲜明对比。从中国共产党精神文明建设史看

19、,党一直为解决“谁的富裕”而努力奋斗,与西方式民主党派形成鲜明对比。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经验,也是党在新时代坚持全民共富的人本逻辑。第二,协调发展中的全面富裕。习近平指出:81“促进人的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16 不能将共同富裕狭隘理解为物质或精神的某一方面,也不能对其实现时间先后作主观排序,而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协调推进、统一部署。具体来看,凡是涉及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因素,如物质富有、民主参与、精神充实、社会和谐、环境改善等,都是在促进共同富裕中需要重点推进的相关领域。但是,协调发展不等于“平均主义”,要正确处理好物质积累

20、和精神丰实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彰显中国特色的重要作用。第三,团结奋斗内的共建共富。对一个总人口超14亿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要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必须以充分调动全体人民参与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满腔热情为着力点,鼓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共同建设、共同奋斗。通过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以文化共享提高共建质量,不断增强文化引领力。但是,“文化共享”不是“西方福利主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绝不提倡个人“内卷”或“躺平”,而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旨在通过优化文化产品的公正分配、交互共享,为个体与社会整体在文化产品分配的供需平衡方面创造更加规范普惠

21、的机制条件。在人人团结友爱、奋斗致富的发展环境下,加快促进人的精神交往、精神创造、精神享受由自发走向自觉。第四,阶段差异下的逐步共富。当前,我国面临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国内外风险挑战巨大、共同富裕定量目标构建较难等难题。因此,党中央从2 0 35、2 0 5 0 年两个关键节点确立了共同富裕的时间表、路线图。我们要充分结合各阶段不同目标,从两个向度加以系统把握。一是从时间向度上,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由于各地区城乡文化差异,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依靠先富带后富。二是从程度向度上,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由于个人发展程度、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因此公民精神生活必然呈现多样性的特

22、点。总之,既要承认合理的个体差异,充分激活各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又必须健全合理有效的分配制度,坚决避免西方式现代化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三、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2 11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昭示了党坚守初心使命的价值旨归。.82.(一)国家层面: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思想发韧于马克思恩格斯精神文明观,实践于党的百年精神文明建设史,是我国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魂脉。对此,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

23、。”17 一方面,要紧扣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中的立场观点,坚持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与化人的统一。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出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变革、引领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群众史观出发,在文化政策、文化资源、社会舆论等方面建立支持机制,构建覆盖全民的精神文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立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语境,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必须落实文化的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原则,主动开辟进得了“群众世界”、经得起“群众检验”、能激发“群众热情”

24、的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新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崇高、最深沉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根脉。中国历史中长期形成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本质表现。政治学家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18 1。由于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国内小部分人开始出现审美层次降低、道德水平滑坡、精神交往异化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进历程。对此,要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维度深度把握其理念、智慧、气度、神韵,通过开办孔子学院、中国文化节、设立援助文化项目等方式,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借鉴外

25、来文化,充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互鉴,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更宽广的国际文化视野。(二)社会层面: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道德滋养,是我国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本任务。从全球化宏观视野看,“西方式现代化”国家虽以工业化实现了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但社会又不可避免地因资本逻辑而产生贪婪性、剥削性、扩张性。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人民群众精神阵地,正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伟大实践。一方面,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组织化,从国家、社会、个人三级层次推进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核心

26、价值观制度实践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从过程论视角看,理想信念教育生成、宣传、学习的三环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传播、践行三环节高度契合。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永恒主题,在理论溯源和舆论引导中促进学理知识向价值观话语转换。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旨在破除文化领域的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实现城乡在文化权利上平等、文化政策上一致、文化资源上互补、文化发展上互动、文化改革上互促的共同富裕格局19 。一方面,要创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供给模式。西方“第三部门”的国际经验表明,形成以政府与其他公共管理主体联合的“多中心治理模

27、式”是摆脱公共文化服务困境的解决思路之一 2 0 。因此,在解决城乡文化“供需错配”的过程中,可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出发,以增加基层偏远地区文化服务总量为重点,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合力。另一方面,要搭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平台。现代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传播的强力工具,可以有效突破地理限制等现实因素,广泛传递新的观念信息。政府要积极推广“互联网+”的文化科技融合工程,盘活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积极探索如虚拟数字博物馆模式、移动科普文化平台模式,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特色云端服务”模式等,从而打破城乡时空限制,推动文化政策资源各级辐射。总之,作为文化共享的关键一环,一定要加快建

28、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体系,扎实提高群众文化素养,稳固培育共同富裕精神家园。(三)公民层面: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国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航标。其中,要重点厘清政府和市场这对关系。一方面,政府必须履行好公益文化事业建设的主体责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离不开文化公平的价值准则。政府要有效促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好制度供给和财政供给两大职能,使困难地区群众尽快享受到大体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产品创作中,政府文化事业单位等部门要积极培养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

29、化文艺人才队伍,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乡土文化和市井文学。另一方面,坚持市场是公共文化供给的发展趋向。具体而言,要创新城乡文化市场运行管理机制,通过政府采购、委托生产、公共文化项目外包等方式,提高公共财政的投资效益。在出版发行、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支持各类文化基金会或投资公司参与公益文化服务建设,从而推动文艺惠民服务品牌化、经常化、制度化,有效促进共同富裕的文化要素充分涌流。四、结语习近平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2 12 作为共同富裕的一体两面,只有坚持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两手抓”,才能有效破解“西方式现代化”下“富者累巨万,而

30、贫者食糟糠”的二律背反,为“现实的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具体来看,要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文化观,从“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两方面促进“人的现代化”。一方面,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基础。高质量发展作为整体概念,不只是经济要求,而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总要求 2 1。因此,政府要将新发展理念融通进有利于促进生产力提高的全要素中,妥善解决好蛋糕“做大”与“分好”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要极致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三形态”说,分别从“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建立在全面发展上的自由个性”角度论述了不同的社会形

31、态。而就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意蕴看,从结合到再造、从文化到文明、从化用到超越,其内蕴的思想魂脉与精神根脉正是当代推进“第三形态”的价值旨归。参考文献1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J.求是,2 0 2 1(2 0):4-8.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3 任平.出场学叙事 J.学术界,2 0 18(2):47-5 6.4郭玉杰,卢黎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场逻辑J.理论月刊,2 0 2 2(11):5 -14.5 中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 49 19 7

32、6):83第3卷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3.6列宁.列宁全集:第2 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7柏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意涵与价值遵循J.马克思主义研究,2 0 2 2(2:6 4-7 5.8周易 M.杨天才,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2 2.9罗本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和谐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3.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17.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2.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2.

33、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 6 0.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2 2.1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 9 1.18 约瑟夫奈.软力量一一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 0 0 5.19滕翠华.中国特色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9.20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

34、的伙伴关系M.周志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2.21王立胜.共同富裕:看见中国未来的模样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 0 2 2.(责任编辑:王燕)(上接第5 3页)1杨小微,罗丽.儿童观演进与儿童哲学教育的未来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2 3(2):154-164,2吴桐.唐诗三百首【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0.3孙亚敏.杨万里的童趣诗及其儿童观 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7(3):8 7-9 1.4李玉晗中兴三大诗人的儿童观一一儿童富有稚趣特性 J名作欣赏,2 0 2 3(3):40-42.5姚.古文辞类

35、纂:上册M.武汉:崇文书局,2017.6 朱熹,黎靖德.朱子语类:第1册 M.武汉:崇文书局,2 0 18.73金性尧.宋诗三百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8: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3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 9 8.9薛瑞生.诚斋诗集笔证 M.西安:三秦出版社,参考文献2011.【10 杨万里.诚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 6 4.11沈知方.孟子读本 M.蒋伯潜,注.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19.12 崔勇.唐诗宋词嘉年华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17.13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4马非.董其昌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15易经M.梁海明,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16 王守仁.传习录校释 M.长沙:岳麓书社,2 0 2 0.17李赞.焚书续焚书校释M.长沙:岳麓书社,2011.(责任编辑:洲颖).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