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幼儿天性的区域活动课程研究与实践慈溪市实验幼儿园 课题组01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未来所需要的人才是高素质、复合型的,特别应当具有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幼儿作为社会未成熟者,扮演着社会文化学习者的角色,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就是一个完全被动的、一味模仿的个体。事实上,传统的教育在理念上真的把幼儿看作“白板”,认定了其“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在教学实践中,以封闭的课程,机械的集体教学向幼儿进行着单向的灌输。这种完全忽视儿童天性的教育,在儿童接受系统教育的第一站就扼杀了儿童的活泼、好奇、自主创新和充满探索欲望的天性。如何转变这一现状?作为奠基教育的幼儿教育一方面应向封
2、闭式的传统课程挑战,大胆地以开放的理念来设计和实行课程。重视幼儿的个性发展,重视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相作用,重视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互相沟通,逐渐形成开放的时代所需要的开放性课程。区域活动的广泛开展正是开放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它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构想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国外一些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不断传入我国。从上世纪7O年代开始,流行于美国的“开放教育”思想也逐步渗透到我国幼儿教育领域当中。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动,被看作是“开放教育”思想具体体现的区域活动,已经开始被一些幼儿园接受并运用。低结构的区域
3、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可选择性等特性,有助于解放幼儿的眼、手、脑、嘴与时空,促使幼儿快乐地与环境、材料、同伴进行互动,从中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更有益于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区域活动是实行开放性课程的有效途径与载体,是高结构的集体教学远不能及的。(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现状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中以幼儿主体活动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旨在满足不同幼儿各方面发展需求的活动。区域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虽然,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这些价值已被广大幼教工作者认同,对区域活动进行了一些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但在实行过程中,有些教师在结识上存在偏颇致使区域活动出现一些问题需要在发
4、展中加以解决,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总结和探讨。查阅诸多资料,并结合教育实践,我们发现,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不够进一步,现状并不抱负,重要表现在:1、许多幼儿园(重要指农村幼儿园)对于“区域活动”的价值尚无对的结识,即便设立了活动区,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基本处在有名无实的被动状态;2、部分幼儿园(重要指城乡骨干幼儿园)已建立了一些区域,创设了一定的环境,但由于条件不成熟或是由名目繁多的“特色班”占去了幼儿们大量的平常活动时间而没有正常开展活动,区域活动的设施只成了幼儿园的摆设,因此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02033、小部分幼儿园已将“区域活动”提到了议事日程,纳入了课程框架,区域活动已成为教师组织
5、的垄断活动,班级区域的设立、材料的投入都由教帅一个人包办幼儿对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形式以及合作伙伴的选择都受到教帅的限制教师的忽视和不适时的介入使得幼儿的自主能力难以在活动中得到培养。综上所述,对如何系统、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尚有待于进行更科学、有力的研究和论述。(二)区域活动课程的内涵与理论结识1、相关概念的阐释03从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开始,我们就提出了“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的实验思绪。并将区域设立作为创设“良好教育环境”的核心要素来研究;2023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后,我们以新的课程观进一步审阅与研究区域活动。通过艰苦的探索,在形成了一系列教学成果
6、的同时,我们还逐渐形成了对下列概念的创新性诠释。区域,一般解释是地区范围。这里指的是幼儿园内的活动区域,即幼儿园为幼儿所创设的“微型课堂”,一般由低矮的柜子相分隔、且有丰富材料的一个个可供幼儿自主学习的空间,也称“角落”。区域活动重要指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游戏。即在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创设的区域环境中,幼儿自主结伴、自主选择内容方法及自主地完毕学习任务。教师的任务是营造氛围、提供材料、适时引导,帮助幼儿快乐地完毕学习任务。在长期的研思中,我们悟出:区域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角色型区域活动,重要是为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社会能力、积累社会经验等。角色型区域活动在
7、“娃娃家”、“医院”、“餐厅”等区域中展开。另一类是学习型区域活动,重要是为了帮助幼儿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来实现认知方面的最近发展目的,以填补传统的集体教学之局限性。学习型区域活动在计算区、美工区、语言区、科学探索区内展开。区域活动课程属于活动课程范畴。指教师以幼儿的爱好、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以幼儿园区域活动为载体,以幼儿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帮助幼儿获得直接经验与个性发展为基本目的所实行的课程。通过长期的研究反思,我们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区域课程化”:即形成寓目的、内容、组织(创设)、评价于一体的区域活动课程体系及运作机制;二是“集体教学区域化”:即将集体教学的内容以前置、
8、延伸、全下放的形式迁移到区域之中,使幼儿摆脱集体教学的“机械性”所带来的弊端,而能自主地与材料互动,愉悦地与同伴互动,在充足的感知体验中得到各方面的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目的。052、理论结识04区域活动课程的研究,受到多种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理论的影响,在众多理论中,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理论和加德纳为代表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区域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理论的支撑。、皮亚杰认知建构理论。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任何的知识都发源于动作,动作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动作发展了,主客体各自的联系就得到了发展”。区域活动正是幼儿通过对材料的自主操作、摆弄
9、来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希望以此为在园幼儿的自主活动启动另一扇门。对于幼儿来说,皮亚杰认为,思维只但是是内化了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的具有可逆性,不变性和整体结构的活动。所以学习活动既涉及动手的操作,也涉及思维活动,应在学习过程中去放手让儿童动手、动脑探索外部世界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并在以平等互惠为基础的伙伴交往活动与冲突活动中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思维。04、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果茨基(Vygotsky,L.S),强调社会和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强调语言在促进高级思维发展中的作用和游戏在发展幼儿的社会合作行为中的重要性,“认为认知的成长和发展在很大限度上是人际交流的
10、一种功能,并用最近发展区来解释社会交流的意义。”有研究表白,与一个能力很强的“专家型”同伴配对,可以推动儿童通过最近发展区的发展。他认为是游戏发明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幼儿的行为经常是超越其平均年龄,比他们自己平时的表现高出一筹。05、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理论。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偶尔发生的,也不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而是受短暂的敏感性,即受与获得某种特殊品质密切相关的暂时的本能引导。”就是说,儿童的“敏感期”指,在 06 岁的儿童表现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比较敏感,或是产生一种特殊的爱好和爱好。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学习很容易进行,儿童可以比较轻松地学会同样事情。蒙台梭利认为“高层次的
11、精神活动的发展,必须以感觉的发展为基础”。人的智力发展、性格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是建立在儿童在敏感期内打下的基础之上,感官的发展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蒙台梭利通过实验观测发现,对儿童进行各种感官训练,能增进儿童的经验,让儿童在考察、辨别、比较和判断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为以后更高层次的智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05、以加德纳为代表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强调人有多种智能,对每个人而言,这些智能表现各不相同,有些呈强势智能,有些呈弱势智能。这就表现为不同的个体在某些领域的发展上也许拥有优势,相反,在另一些领域的发展上也许显现相对的弱势,因此教育应当给予儿童充足的机会展现自己的强
12、势智能。教育必须关注这种差异,并努力激发不同个体的潜能。我们区域活动的宗旨就是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区域课程既能让幼儿充足满足自己爱好、展示强项,又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其它能力。(三)研究的方法与目的06区域活动是为不同发展速度、不同结识风格和不同个性的幼儿提供适合各自发展需要的教育活动,是实行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体和谐发展与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各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形成符合本地区幼儿教育实际的区域活动课程概念,并通过度析幼儿园课程设立状况,将现有的区域活动放在园本课程的平台中进行研究;在园本课程目的的基础上,确立区域活动目的;依据园本课程内容确立区域活动内容,
13、并与高结构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形成园本课程的重要内容(这些为主点);探索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指导下,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基本原则;尝试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区域评价模式;对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局限性,依据新纲要精神对区域活动课程的实行不断调整与改善。为使我们的实践研究更有方向、更有价值,我们特提出以下目的:1、探索幼儿园区域活动运作模式及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特点和规律;2、构建区域活动的园本课程,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的机会,塑造幼儿的良好性格,促进幼儿更好发展,特别是合作、探索、创新等方面能力的提高;3、开发适合于本地情况的区域活动课程资源,保障区域活动课程目的的实现。4、制定
14、符合小、中、大各年龄特点的区域活动课程手册;5、建设一支会观测、解读、引领幼儿发展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6、进一步提高幼儿园的社会影响度,带领本地幼教共同发展。0607区域活动提倡的个性发展旨在依据上述理论,充足发挥幼儿的自主意识,使每一名幼儿在自己的水平上探究,获得最大化的发展。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让教师更新观念,拥有新的教学理念,并积极探索创新、大胆实践,变知识的灌输者为帮助幼儿积极建构知识的合作者;让幼儿在自主、自发、自由活动中的自然学习,提高探究能力,变被动式接受为积极式求知;形成一套适合幼儿年龄特性的幼儿园区域活动课程,并形成从幼儿园环境、课程到幼儿行为的真正意义上的 “依
15、托区域,开发幼儿潜能,提高教师素质,完善环境课程”的办园特色。二、幼儿区域活动课程体系的建构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有助于幼儿个性化的学习,有助于师幼及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更有助于幼儿积极建构自己有益的经验。(一)区域活动课程的研究过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颁布,“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足运用周边环境的有利条,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灵活地运用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提供充足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等理念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在对照、衡量中,我
16、们深感划一的集体教学所占比例太重,剥夺了幼儿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由此,我们走出了幼儿园区域活动探索之旅的第一步。通过十几年的探索,我园已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区域活动模式 一个融合,两个并重,即区域活动与主体课程相融合,角色区与学习区并重。回顾我园区域活动的探索路程,可分四个阶段:初始阶段、尝试阶段、发展阶段、调整阶段。1、初始阶段(1989.9-1993.8)07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部分骨干教师对区域活动产生了爱好,约有30%的教师能乐意地参与其中。然而,部分教师由于学习与研究的滞后,对幼儿园区域的开展还持怀疑、观望态度,个别的甚至公开排斥,认为这是“放羊式”教学。对区域活动,除了少部
17、分家长默认之外,大多数家长对幼儿参与区域活动抱反对态度,认为这是教师轻松、幼儿自由、效果不佳的教育,尚有人直接提出“规定退园”。一度,我们产生了困惑。后经宣传与沟通,才得以改变这一状况。区域内容都是预设的,材料更换也是统一的(每学期一次),且小、中、大班各年龄层次不明,反复雷同明显,区域与主体课程无太大联系。这是区域活动研究的起始阶段,很多想法与做法还很不成熟,区域应有的价值还远未体现,但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尽管当时的区域在材料投放、氛围创设上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毕竟比划一式的集体教学开放得多,因而,当时也有60%左右的幼儿喜欢“光顾”区域,且呈“兴致不断提高、活动时间不断延长、交流不
18、断增多、进区积极性不断加强”的趋势。然而,尚有部分幼儿进区的爱好不浓,常呈被动状态;幼儿在整个区域活动中少探索、少合作、少跨区交流等,活动水平较低。2、尝试阶段(1993.9-1996.8)0812本阶段重点在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指导教师在区域设立与材料提供上体现不同年龄特点;鼓励个别班级尝试“学习区”。大部分教师在不断实践中渐渐体会到区域活动的价值,对区域活动的准备与组织较以往自觉、积极了;更值得看到的是,约20%的教师不再死守规定,而能根据儿童的需要设立区域、开放区域,并尝试着将集体教学内容移向区域。通过幼儿园宣传,组织观摩等,已有一部分家长渐渐接纳了“区域”,看到了区域活动对幼儿带来的快乐
19、与发展,但是大部分家长还是持反对、漠视态度。区域内容仍是预设的,材料更换还是按规定的时间进行,但是已能考虑年龄段的区别,目的的层次性开始出现;区域仍是独立运作,但个别班级已与主体课程有所联系,为以后的“集体教学区域化”打下了基础。尝试阶段是区域活动研究的探路阶段,已有了较多的自主成分,积累了不少经验,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区域空间在拓展、区域设备在优化,特别是教师的结识在提高、组织方式在改善、教育行为与教育理念在不断合拍,因此,幼儿进区的爱好日见浓厚,已约有80%的幼儿能进活动区域,并且活动的积极性增强,爱好浓厚,专注时间渐渐延长;同伴间的合作增多,有时还会跨区合作;更可喜的是,部分幼儿已能进行
20、探索活动。然而,部分性格内向的幼儿进入区域后还“玩不起来”,也有部分“好动”的幼儿只会在区域内来回窜走,有时还起破坏作用。093、发展阶段(1996.9-2023.8)本阶段重点为以点带面,让更多的教师尝试“学习区”,能与集体教学相联系,引导“内向”幼儿也能积极愉悦地进区活动,引导“好动”幼儿慢慢学会专注。80%的教师与活动区域“打”成了一片;30%的教师视区域为自己专业研究的主攻方向。但是,小部分教师会由于“太烦”而流露打退堂鼓思想。大部分家长已能认可并支持幼儿园区域活动,有的还收集资料参与区域创设,但小部分家长还坚持原有观点,如:“一天到晚玩,不上课,孩子会有长进吗”等等。区域活动的内容开
21、始出现“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状况,活动的年龄层次已经可以明显地体现;区域与主体课程已有了明显的联系,逐渐呈现出了“集体教学区域化”的倾向,但尚未形成体系。这是区域活动研究的加速阶段,教师们不仅放开了手脚,尝试了新的做法,并且整合了自己已有经验,基本形成具我园特色的区域活动框架。在教师的反复琢磨下,由于注重了材料投放的科学性,幼儿进入活动区域的质量明显提高。由于材料的丰富性和多功能性,以及教师角色定位的逐渐完善,“玩不起来”与“破坏材料”等现象也慢慢消失。然而,我们却发现幼儿对角色区活动的爱好远远大于对学习区活动的爱好。4、调整提高阶段(2023.9至今)本阶段研究重点:继续宣传,争取家长的大力
22、支持;巩固“集体教学区域化”的局部成果,总结经验、不断推广。全园教师已明确结识到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也看到了自己的实践效果,大家的积极性、积极性、发明性比以往都高涨。“集体教学区域化”被大多数教师所认同,怕麻烦的思想基本被克服,“默默探索”蔚然成风。家长已把区域活动看得很重,且将它与儿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很多家长不仅常为幼儿园收集材料,并且还在家中设立了区域,并常请幼儿园教师指导。区域的预设内容已按小、中、大3个年龄阶段形成;区域活动已经成为了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只是主体课程的补充;“集体教学区域化”明显凸现。这是区域活动研究的“回头看”阶段。在走过前3个阶段
23、之后,我们已有了自己的东西。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也作了适时的调整与完善,使我们终于形成了“一个融合(区域与集体教学相融合)、二个并重(学习区与角色区相并重)”的区域活动模式,也有了相应的理念与操作体系。在教师良好的策略影响下,幼儿不仅喜欢进角色区扮演各类角色进行活动,同时也喜欢进学习区进行探索活动。通过四个阶段的区域活动探索,不仅令幼儿、教师、家长发生了变化,也有力地推动了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如今区域活动已成为我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说,我们开展的研究实践所经历的四个阶段,重要是从硬件、区域设立、教师行为和课程化限度等四个维度进行的探索。表1:我园区域活动四个阶段研究的重要情况表征阶段区域
24、硬件区域设立教师行为课程化限度第一阶段没有专门的区域活动室,以纸板箱等废旧材料组合区域,被称之为“纸板箱年代”。所设立的全是角色区。规定每周活动一次(40-60分钟)。30%乐意参与,70%被动怀疑。10克服缺经费、缺空间等困难,在每个班开设了区域,尽管与主体课程另路,但确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新园舍落成,班班都有一个专用区域活动室。并配备了安全的、有童趣的区域设施。以角色区为主,个别班级开始出现了学习区。规定每周活动二次,但有的班级已开始有机开放。60%看到了价值,自觉组织活动;20%能按幼儿需要开放区域,并尝试将集体教学移向区域。11个别班级的区域与“主体课程”有所联系,为 “集
25、体教学区域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第三阶段制作了大量兼存放与操作为一体的区域柜子。开始设立学习区,提倡角色区、学习区并重。角色区每周12次,学习区按幼儿及主体课程需要进行。开始重视对氛围创设与材料提供的研究。80%融入了区域;30%视区域为自己专业研究的主攻方向。但是,部分教师会由于忙而流露打退堂鼓思想。13区域与主体课程已有联系,逐渐呈现出“集体教学区域化”、“区域课程化”也出现萌芽。第四阶段所有区域铺上了地板,新增了橱柜。按不同年龄找出角色区与学习区比例。原则上规定每周2次,但进区时段及活动时间由各班根据需要自主拟定。重点对材料的分层、分类投放进行研究。全园教师已明确结识到区域对幼儿发展的巨
26、大影响,也看到了一定的成果,积极性、积极性、发明性比以往时候都明显。“区域课程化”、“集体教学区域化”被大多数教师所结识,并影响到周边幼儿园,仿效者很多。从上表可见:区域设立及“运营”由“高度一致”到“按需进行”;教师行为由悲观被动到积极积极;课程化限度也不断提高;为了创设优化的区域活动环境,幼儿园不断投入经费。四个阶段中硬件的变化(二)构建区域活动的课程模式区域活动成为了我园园本课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1、区域活动的目的区域活动中学习区的目的形成与集体教学活动相类似,如:小班数学区“套圈”目的的来
27、源如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小班年龄目的小班科学领域目的小班数学区目的小班数学区“套圈”第一层目的:根据圈的颜色或大小分类12与集体教学活动不同的是,区域活动的目的是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分层次制订的。这样做,为的是进行个别化教学,使教学能较为抱负地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还是以小班数学区活动“套圈”为例,第一层目的为“能根据圈的颜色或大小分类”;第二层目的为“能根据圈的两种特性分类”;第三层目的为“能根据圈的两种以上特性分类,并按规律摆放”。随后根据目的,提供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材料。一般而言,第一层次目的为基础目的,规定所有幼儿都必须达成;第二层次目的为基本目的,规定绝大多数幼儿可以达成,个别幼儿通过
28、教师的帮助也能达成;第三层次目的为较高目的,只对某方面发展较好的幼儿提出。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区活动,由于是以幼儿生成为基本特性的,其目的十分宽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根据该年龄段幼儿的一般年龄特点,结合园本课程中“社会领域”目的来制订阶段目的,然后再制订具体的活动目的。如中班角色区“饭店过新年”的活动目的确立过程如下:园本课程:中班社会领域目的园本课程:中班年龄目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班角色区:“饭店”活动目的中班角色区“饭店过新年”活动目的:1、在“经理”的协调下,“饭店”内“工作人员”开展“迎新年环境创设”、“迎新年特色菜”等活动,培养同伴间互相合作、协商的能力。2、热情招待客人,会使用“您好
29、”、“新年好”、“欢迎光顾”等基本的礼貌用语和新年祝语,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3、会发明性地使用各类象征性材料和废旧材料制作点心、小菜等,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13需要注意的是:在角色区活动中,教师预设的活动目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目的要根据幼儿的情况随时加以调整。2、区域活动的内容14在区域活动中,学习区活动的内容常与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相匹配。一般有三种情形。一、区域活动的内容可以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如中班集体活动仿编儿歌中,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发了对编儿歌的爱好,感受到了编儿歌的乐趣。但是一个三十分钟的集体活动对满足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将这一内容延伸到区域中,让不同
30、需要的幼儿在宽松、自主、能保证师生相应互动的区域环境中继续学编儿歌,直至各得其所。二、区域活动的内容也可以是集体教学活动的预备(前置)。即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之前,引导幼儿在区域中对相关材料进行感知和探索,然后在集体活动中能自信地表达、交流、提高经验。如中班科学活动水,教师先引导幼儿在区域中自由结伴、合作探究水的三态变化等,然后再组织集体活动整合经验。显然,幼儿有话可讲,有经验可交流,课堂气氛特别好、效果特别佳。三、区域活动的内容还可以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全下放。即将集体教学的任务下放到区域内去完毕。例如,在美工区域中,孩子们常以小组或个别学习的方式来完毕美术学习的任务,而教师不再进行同内容的集体教
31、学;又如,社会领域中的爱惜同伴、孝敬老人等目的可以直接通过区域活动(角色区)来实现。孩子们通过模仿、表演等获得的直接经验远比集体教学中通过说教得来的要有效得多;再如数学“8的加减”,教师在区域中投放相关材料,幼儿凭着对“7”的加减的学习经验,可以推断出“8”的加减、“9”的加减、“10”的加减的法则,幼儿在教师的支持下,按各自所需学得轻松、掌握得牢固,这种效果在集体教学中难以达成。这三种情形是我园区域活动课程的创新,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因此,我们在设计课程方案时,都会考虑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注重幼儿的周边信息与实际发展所需即时生成内容,使区域活动内容能与幼儿园整个课程及幼儿
32、的发展所需紧紧相连、源源不断。3、区域活动的组织形式15区域活动的组织形式重要是小组或个别。我们根据某区域的活动目的和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操作材料,特别是提供具原始性的、多功能的材料,让幼儿以小组或个体为主的方式进行学习。针对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的下述特点:喜欢独自游戏,如搭积木时一人一小筐积木,幼儿互不干扰,各玩各的,而当几人合用一些玩具时,常会引发一些矛盾。自主性与交往能力较弱,大多数的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引起并进行。经常独自一人进行静静的操作,无视身边同伴的存在,听不到交往语言。且真实与虚拟不分。喜欢色彩鲜艳、有声响、呈动感的材料,如塑料球、小勺子、小梳子等
33、。且满足于操作过程,经常热衷于敲敲、打打、插插、摆摆等,操作过程中,目的意识淡薄,不在乎于成就而在乎于动作,单纯的操作是其活动显著的特色。喜欢反复性活动。经常对同一类玩具,即使未改变操作规定与操作方法,幼儿也经常百玩不厌,自得其乐,玩了一天又一天。我们在为小班的幼儿安排了像“粘贴画”、“摘灯笼,认汉字”、“拼图”等活动。例如:粘贴画活动目的:第一层次目的:让幼儿尝试粘贴组合简朴的图案,并保持整洁。第二层次目的:让幼儿学习尝试“粘贴画”,基本了解操作程序,并保持整洁。活动准备:1、氛围创设:在美工区瓷砖墙裙上,把各色塑料袋剪成若干个大圆,组合成“毛毛虫”张贴在墙裙上。2、材料提供:提供用各色塑料
34、袋剪成的各种大小形状不一的图形置于框中;吸足了清水的海绵若干块,装于小盘中。3、家园互动:请家长协助收集各种塑料袋。组织要点:1、向幼儿介绍特别的“粘贴”法,引发幼儿学习爱好。162、讨论如何使该区域保持干净,并把讨论结果用图示表达出来,并贴在相应的墙壁位置处。3、进区指导:第一层次指导:启发幼儿把“塑料袋”制成的图形浸水,将图形粘贴在“毛毛虫”的身体部位;同时提醒幼儿保持操作面的整洁。第二层次指导:启发幼儿用水尝试粘贴一幅简朴的画,并考虑色彩构图、造型等,同时也提醒幼儿保持操作面的整洁。说明:此内容在区域活动中独立进行。活动刚开始,教师可用自己的作品引发幼儿爱好,在过程中让幼儿根据所提供的材
35、料自己去探索,教师略做指导即可。教师不仅要观测幼儿粘帖画的过程,也要注意留心材料使用的规则。针对中、大班的幼儿,初显合作行为,交往频繁,喜欢关注别人,好奇心强,探索欲望强烈的特点。我们则重要通过提供一些便于幼儿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操作材料进行分组学习。例如为大班幼儿安排的探索区活动“电珠亮了”。电珠亮了活动目的:19第一层次:引导幼儿尝试将电线串联在两三节电池的两头,将电珠搭在电池的一头,并比较一节、两节、三节电池使电珠亮起来的不同效果。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第二层次:引导幼儿尝试将电线串联在一节电池的两头,将电珠搭在电池的一头,使电珠亮起来。体验尝试的乐趣。第三层次:引导幼儿尝试将电珠搭在电池
36、的一头,使电珠亮起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爱好。活动准备:1、环境创设:在区域的墙面上张贴结识电池正负极的图片、电池串联的图示、电珠亮起来的暗示图。2、材料提供:在电池的一头搭好电线的电池若干、电珠若干。没搭好线的电池、电线、电珠若干。长短各异的电线、电珠若干、透明胶(固定电池用的)。白纸、笔人手一份。3、家园合作:发动孩子在家里装电池。如:在自己的电动玩具中装电池,使玩具动起来,从而结识电池的正负极。组织要点:1、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思考:这里有些什么东西呢?(结识电池、电线、电珠)如何使电珠亮起来呢?(幼儿讨论)2、当幼儿碰到困难时,教师运用环境的暗示策略。启发幼儿观测区域中创设的图示。
37、(了解电池之间正负极间的关系;连接在一起,叫串联等)3、引导幼儿进区尝试,并将自己的实验情况画下来。4、鼓励幼儿间互相合作,将自己的想法贯彻在具体的实验中。5、启发幼儿进行互动性学习,可以请旁边的孩子帮助,当大家都解决不了时,再设法获取老师的帮助。6、共同交流自己的发现成果,提出疑惑,便于下次活动继续研究。幼儿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我们在区域活动组织中,特别注重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帮助幼儿最大限度地得益。小组活动 21个别学习4、区域活动的时间安排区域活动的时间安排,我们采用固定与灵活相结合。与集体教学活动同样,区域活动也有固定的时间,一般为每周两次。基本上安排在上午的第
38、二个活动或下午点心后进行。这一时段的区域活动目的与内容往往紧扣集体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预备”、“延伸”与“下放”。此时,教师组织较为严谨,“主导”作用较大,幼儿的“自由”相对较少。然而,这并不是幼儿区域活动的所有,更多活动机会则是放在晨间来园、午饭后、午睡起床、离园活动等零星时间中灵活地进行。在这些时段中,我们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活动,教师给予较少的“主导”,19幼儿享有更多的“自由”。这时,幼儿的个性得以更充足地展示。三、开发幼儿区域活动的课程资源幼儿教育本应是素质教育幼儿园应是素质教育的基地。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实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教师应本着让区域与幼儿互
39、动的原则,创设适宜的环境,使区域渗透或内化某些规则、经验,使区域成为幼儿学习、游戏的最佳场合,从而为幼儿自主、个性地发展的提供一个优良的空问。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重要以正式出版的幼儿教材为依据。幼儿园教材是通过不断研究、总结、提炼而形成的,可以反映不同知识领域的基本要素,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依据。同样,幼儿区域活动的课程资源也是十分丰富的,但它们隐藏于幼儿快乐而熟悉的平常生活之中,要靠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可以开发出既多又好、又有益于幼儿活泼、健康成长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就是与课程相关的一切资源;具体地说,就是课程设计、实行和评价过程中可运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涉及教材以及
40、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幼儿素质的各种资源。因而,我们可以说,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运用是任何课程目的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本研究中我们将针对幼儿活动场合和活动材料两方面来探讨区域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一)科学布局创设自主活动空间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一些幼儿不愿上幼儿园,其重要因素是幼儿园的环境和活动对幼儿限制过多、过死。活动室内就像小学同样摆满了桌椅,留给幼儿的空间很少,幼儿天天玩什么游戏,玩什么玩具要由教师指定,幼儿没有选择的自由,只能服从。为此,应当努力幼儿营造幼儿自主活动的氛围。在十几年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到:区域的不同布局,能产生不同的活动效果,体现出不同的教育价值。1、
41、活动区域布局原则区域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关系到日后区域活动的质量。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爱交流和交往、在安静活动的基础上喜沟通,因此,我们认为,区域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应体现在开放、相对独立和互通等要素上。体现开放性我们所创设的一个个区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没有障碍的,每个区域都是能自由进出的,这样便于幼儿在活动中互相交流和活动内容的更换。体现相对的独立性虽然每个区域是开放的,能互相来往,但它们也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每个区域的材料和氛围有自己区域的特色,突出区域的明显特性。23体现互通性区域和区域之间在布局相对性的基础上,它们也能互通。一个区域的布置可以延伸到其他区域中,与其他区域互相交融,互相结合,使
42、区域的布局更为合理和可行。2、活动区域布局原则指导下的自主空间创设20用低矮的柜子或小屏风作为区与区的分隔物。柜子放置稳妥,柜内分格清楚,柜子高度应适宜幼儿站立时在柜面上的操作;柜子或屏风作为区域分界物,既能便于取放材料,又能分明区域界线;底矮的柜子使区域成半封闭状态,既有助于幼儿在各区内安静地操作,又利于互相交流。静与闹有序。由于活动目的、内容、材料等的不同,角色区远比学习区“热闹”得多。为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们按“由静到闹”的顺序进行布局,充足体现各区域设立的价值。21布局需充足考虑光源、水源等客观因素。如阅读区宜设立在光线较充足的地方,而科学探索区宜离水源
43、较近,使幼儿取用水较为方便,利于幼儿作进一步的探索。可变性。能随时根据幼儿的学习所需作适当变换,如大社区域的转换、新旧区域的替换、虚实区域的兼用等。尽也许避免闲置,使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效益。差异性。针对各年龄段幼儿的不同学习特点,在区域布局上,应有不同的考虑,避免“一刀切”。具体:对小班幼儿而言,宜设立多个并列区域。如同时设立2-3个娃娃家,以满足幼儿喜好模仿,喜欢从事与别人同样活动的特点。此外,在小班第一学期初,幼儿刚进园,对周边环境生疏,完全可以按实际情况来选择活动内容,因此各区域可无明显的分块布局,只要将各类材料分门别类有序放置,便于幼儿取放与操作即可。对中班幼儿而言,分布可以细化。如
44、在角色区内由本来的多个并列的娃娃家,逐渐扩增到点心店、医院、商店等不同区域的;又如在语言区内可根据幼儿的需要逐步设立“听听说说”、“看看认认”等区块。同时注意各区的空间不宜过小,区与区之间的交通路线力求畅通无阻。由于中班幼儿的活动范围相对增大,幼儿间的交流、交往日渐增多,过小的空间不利于幼儿流动与交往,也更易出现碰翻、碰倒用品等“闯祸”现象。对大班幼儿而言,应特别注意开放性。中、小班的活动区设立经常22为了避免干扰而各区相对独立,角落界线分明,而大班幼儿交往欲增强,合作能力提高,区域布局时除了需安静操作的之外,可以没有固定的区域界线。这种开放性的区域,既利于活动内容的丰富和活动情节的深化,更利
45、于提高他们乐意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二)精心选取合理投放活动材料活动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幼儿就是在不断地、积极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的,因此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科学合理地投放各种材料, 充足挖掘其教育价值,是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保证。材料的科学限度直接影响到幼儿在整个活动中操作欲望的强弱、活动连续时间的长短、能否进行独立的思维和想象、有无探索和创新等等。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最近教育目的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投放材料。对材料的投入要有计划、有目的,不要把材料一下子投入进去,应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幼儿积极参与活
46、动的爱好,使他们有新鲜感。 23从活动区材料种类来看,可分为必备材料和补充材料。必备材料是指区域中常备的材料,结合课程目的及年龄特点定期提供。补充材料是教师根据幼儿平常发展水平及不同需要来投,投入并能使幼儿进一步开展活动的材料。我们认为,材料应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应能结合目的、紧跟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积极参与操作有很大影晌,能否提供有趣的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至关重要。所提供的材料既有趣,又能让幼儿做做玩玩的,孩子们就会百玩不厌,增强学习的爱好。这样,才干使幼儿在与众多材料的互相作用过程中,充足运用自身的各种感官,看看、做做、试试、比比
47、、想想、学学,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发明力,在活动中不断发现、进步、提高和发展。在十几年的探索中,我们在提供材料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安全卫生性。材料是幼儿与之直接发生关系并直接作用于幼儿的客观载体,与幼儿交互最为密切,安全卫生是选择材料的首要问题,废旧物品材料在投放前,必然要先做到清洗、消毒,防患于未然。2、个体差异性。幼儿发展存在着比较大的个体差异,因而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每个方面也同样地存在着差异性。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活动, 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测各个幼儿对什么感爱好。通过观测、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然后准备好下一次的活动材料。在同一种活动区域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千万不能“一刀切 ”,而应考虑到幼儿自身的能力不同,使活动材料体现出层次性,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活动需要,使幼儿都能得到较好发展。如:让幼儿练习撕面条时,教师可用针扎出孔,孔有大有小、有疏有密,粗而密的就相对好撕,适宜于小肌肉能力较弱的幼儿,孔细而疏的相对较难,适宜小肌肉能力较强的幼儿。同时围绕同一目的,要准备多种不同形式的材料,以适应幼儿喜好新鲜的特点,让幼儿通过对不同材料的反复操作而达成目的。3、可验证性。重要指材料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具有自我纠正的功能。当幼儿使用这些材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