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1)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2)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2.2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系统的含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义: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
2、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 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 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3)系统的特点:开放性 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
3、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自然界的物质系统都是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的不断运动,任何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整体性 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组成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相加。因此,系统具有各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层次性 系统的层次性是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3.1 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4、。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2) 以 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 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
5、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其表现为: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 短缺、环境污染。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3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3.2 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
6、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界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其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3.4 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上届考察)一、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1 )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2 )可持续性原则。3 )共同性原则。4 )公平
7、性原则。二、 200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撒谎那个进行经济再生产。1) 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其核心是生态农业。2) 社会制度层面。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机构与组织、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法律,采取确立生态意识的教育措施。3) 思想观念层面。思维方式:打破工业化的思维方式。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8、。价值观上,破除那种认为工业增值大,农业增值小,是弱质农业,只增产不增收的观念,发展生态农业。4.1 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1)科学的涵义: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即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的关系;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2)科学的性质: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3)科学的本质属性: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主体际性。4.2 科学知识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的特点与相互关系。(5星)(1)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包括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2)特点:科
9、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渗透理论,比较系统和具有相对独立性;科学定律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具有简明性;科学假说是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科学理论具有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和科学预见性。(3)相互关系: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5.2 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属于实践活动,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它既是接收外部 信息、获取经验事
10、实的基本方法,有事检验理论认识的基本手段。因此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理论、科学家说的推论都应具有客观性。观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 程,是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验,最后得出观察陈述的过程。观察并非消极的、被动的注视,而是积极的、能动的 反映。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是: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科 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可以 简化复杂的现象,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中。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
11、靠和经济的。因此,科学实验也体现了认识 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验的客观性。11.2 什么是技术伦理?它与技术价值有何关系?技术伦理是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它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技 术伦理来源于技术价值,更直接的来源于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伦理虽然是伴随着技术价值而产生与形成起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技术有价值,就一定会同时产 生相应的技术伦理,只有当技术迅速发展并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达到相当规模和程度,并且,冲击着人类社会的传统伦理并迫使人们对
12、其进行伦理反思的时候, 才会产生关于技术的伦理思考。16.3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先必须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1)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及相应的信息产业结构,加速信息化进程。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及相应的信息产业结构,加速信息化进程用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2)开展生命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建立生态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建设现代农业。3)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强国家民族利益大力发展先进的科学文化坚持创新
13、精神,开展创造学习研究与发展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深化教育改革。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方法(如何研究科学)的理论或学说。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的思想基础。基础研究主要是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科学事实是
14、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资本主义(capitalism)是一种经济体系,其最主要的经济活动由私人所有和控制的公司进行。社会主义(socialism)是一种经济体系,其最主要的经济活动由政府或社会所有的机构进行。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实验观察是
15、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 第一,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中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判断观察陈述正确与否,要依赖于理论的检验。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 “ 中立的观察语言 ” 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
16、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其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科学、技术各自的内涵、性质及两者的关系 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涵义 (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正是科学的巨大力量,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
17、动。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明确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 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 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其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2)可检验性 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 (3)系统性 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
18、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 (4)主体际性 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技术的定义: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两个方面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技术产生科学 技术与科
19、学的区别 (1)科学是间接生产力,技术是直接生产力。 (2)科学回答的是 “ 是什么 ”“ 为什么 ” ,技术回答的是 “ 做什么 ”“ 怎么做 ” 。 (3)科学是不可预见的,技术是可预见的。 (4)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考虑技术。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于技术来说,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