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广东省深圳市上步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钱学森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高才生经过日日夜夜的海上颠簸,钱学森乘坐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终于来到了大洋彼岸。钱学森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在航空系攻读硕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师资雄厚,可以说是名师荟萃,有教学人员近两千人。这里集中了许许多多驰名全球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院士。正常的、繁忙的学生生活开始了。开头,钱学森选修了航空系的六门课程。他发现,每一门课程的教授都是风度不凡,讲课非常精彩。因此,都
2、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同时,这里的教学方式又跟上海交通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习环境相当宽松,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这很适合钱学森的学习特点,他认真听讲,一丝不苟。不久,人们发现这位个子不高,闪烁着一双乌黑大眼睛的潇洒英俊、才华横溢的中国学生,学业成绩异乎寻常。钱学森的学习精神和学业成绩在班级里总是最突出的,这给麻省理工学院的许多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普遍感到,中国学生钱学森才智过人,思想敏捷,接受事物快,回答教师的提问既准确无误,又干净利落。特别是钱学森的数学才能,令包括数学老师在内的许多人都感到吃惊。他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力,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
3、都是非凡的。投师冯卡门教授钱学森永远铭记父亲的教诲: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是最有力量的,这便是知识。为此,钱学森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师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立志为祖国的科技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是钱学森矢志不渝的信念。冯,卡门曾对钱学森说:“人类要发展,就一定要征服空间,揭开宇宙的秘密。这就离不开航空和火箭技术,离不开空气动力学。而目前还很贫穷的国家和民族,要想赶上强国和富国,更需要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武装。年轻人,你为祖国服务的思想很好。这对你的国家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冯卡门向钱学森提出了几个有关力学方面的问题。出乎冯卡门教授意料的是,钱学森对这些问题竟然对答如流,他感到,这位中国
4、学生具有超越一般学者的智慧和极其敏锐的思维判断能力,于是,当即表示,愿意破格录取钱学森为他的博士研究生。(节选自魏根发、祁淑英)(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钱学森选修了航空系的六门课程,每一门课程的教授都是风度不凡,讲课非常精彩,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B钱学森的学业成绩在班级里总是最突出的,麻省理工学院的许多教师普遍感到,中国学生才智过人,思想敏捷。C钱学森对冯卡门教授提出的所有数学问题都对答如流,这让冯卡门教授很是意外。D本文通过钱学森在美国求学的经历,让我们感知到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有规律可寻的。E麻省理工学院的学习环境相当宽松,教学方式跟上海交通大学形
5、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恰好适应了钱学森的学习特点。(2)根据全文请概括说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有怎样的特点?(6分)(3)钱学森的学习优势体现在哪几方面?请分条陈述。(6分)(4)请你就对“信念”、“天赋“两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本中钱学森留学经历,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略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的产生,承沿了“诗六义”之一“赋”的表现手法,是诗经基础上的发展。赋之名称由诗经而来,它与诗经有着密切关系。赋与楚辞也有承继关系,只要细读楚辞作品即可发现:楚辞中出现了铺陈现象,有些篇章显然已具备较多赋的成分。但是,楚辞毕竟又不同于赋。楚辞内容长于
6、“言幽怨之情”,抒情成分浓;而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抒情成分淡,咏物说理多。宋玉的风赋、钓赋,内容为咏物,以不带抒情成分的客观者口吻描述,符合“直书其事”、“体物写志”特征。严格说,楚辞也应是赋的近源。赋在战国后期形成,秦时只产生了一些杂赋。到汉朝,突发勃兴,涌现出大量的赋家及其赋作品。汉帝国的强盛,使帝王贵族奢侈淫逸之风滋长,伴之而成的,便是歌功颂德文学的畸形发展;汉代献赋制度的产生,促使文人竞相撰著赋作。但它们过于追求词藻、堆砌铺陈、多奇字僻字,又因长于铺陈,自不免失之繁琐、累赘、堆砌。而文学成就较高的如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也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它们对研究汉代社会的政治、历史、文化
7、、风俗、地理、艺术等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赋发展到魏晋,出现新趋势:篇幅减小,题材扩大,抒情成分增多。这种趋势,虽汉时已萌发,并出现了一些抒情小赋,但整个文坛尚未形成风气,且数量不多,故而主宰汉文坛的仍是大赋;而到魏晋时,由于赋在风格特征上逐步趋向于诗歌化,因而在赋史上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建安以后文人作赋,大多旨在抒情,而不注重献赋媚上,这使赋成了抒情工具。这一时期的赋,多半产生于宴席、聚会场合,文人常常即席命题作赋,因而客观上限制了篇幅。赋的题材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登临、凭吊、悼亡、伤别、游仙、招隐等内容均出现在了作品中,它们不限于咏物,抒情、叙事、咏物并现,且抒情味增浓,文字趋向清丽,逐步摆脱
8、了汉大赋大段铺陈、堆砌辞藻的陋弊,作品中反映现实、表现人生、追求理想、描画田园山水的内容占了主要地位。如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等,它们感情真挚,清雅动人,展现了魏晋小赋的清新风貌。这主要是由于赋的作家继承恢复了楚辞的抒情传统,积极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吸取了建安诗歌的比兴手法,使赋这一文学形式充分发挥了它的特长,减弱或避免了它本身的弊病,体现出了以文寓情、借文寄情的文学特性,从而提高了文学鉴赏性与审美性。南北朝时期,赋走上了骈丽阶段,追求形式技巧,讲究韵律音节。这一阶段,赋的内容单薄,文学价值削弱。艺术形式的追求大大强于思想内容,文辞的骈偶化,成了一种时尚,与文坛上崇尚骈丽的风
9、气紧相呼应。赋从开始产生、发展,到南北朝,走过了包括从大赋到小赋到骈赋的历程,对一种文学形式来说,它已走向衰落。唐宋以后,形式上还存在的律赋,已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了。而文赋,从文学价值看,不少作品在文学史上很有地位与影响,如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但仔细辨之,它们已基本上接近散文,丧失了作为赋文体的基本特征,只是标以“赋”题而已,其价值与声誉似乎不能全记在赋的账上了。 (节选自徐志啸赋文体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有删改)1. 下列关于“赋”这一文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赋是在“诗六义”之一“赋”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且赋之名称就是从诗经中来的,可以说诗经是赋的远源。B.
10、 在汉帝王贵族奢侈淫逸之风滋长和歌功颂德文学的畸形发展的背景下,又正好产生了献赋制度,文人竞相撰赋,因此汉涌现出大量的赋家及其赋作。C. 魏晋时期,出现了赋史上一个新趋势,那就是产生、发展并盛行了篇幅减小、题材扩大、抒情成分增多且风格特征趋向于诗歌化的抒情小赋。D. 南北朝时期,赋发展到了内容单薄、追求形式技巧、讲究韵律音节的骈赋样式,它呈现出形式的追求大大强于思想内容以及文辞的骈偶化的特点。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内容上直书其事,抒情成分淡,咏物说理多。宋玉的风赋钓赋是以不带抒情成分的客观者口吻来描述事物的。B.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
11、京赋文学成就较高,也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对研究汉代社会的政治、历史、文化、风俗、地理、艺术具有一定意义。C. 建安之后赋的题材有了拓展,抒情叙事咏物相互结合,有的感情真挚,如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陶渊明的感士不遇赋展现了魏晋小赋的清新风貌。D. 唐宋以后的文赋,如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要归功于其作为散文文体而不是作为赋文体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楚辞中有些篇章出现的铺陈现象,已具备较多赋的成分,因而赋与楚辞应有承继关系,楚辞也应是赋的近源。战国后期赋形成了,秦时只产生了一些杂赋。B. 建安以后的文人作赋,大多重在抒
12、情,使赋成为文人的抒情工具,并且赋的篇幅大受限制而成短篇,这些是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紧密关联的。C. 魏晋时期的赋吸收和继承了楚辞、乐府民歌和建安诗歌的优秀传统,减弱或避免了它本身的弊病,体现了借文寄情的文学特性,提高了鉴赏性与审美性。D. 赋到了南北朝时期,已走过了从大赋到小赋到骈赋的历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来说,已走向衰落。唐宋以后,形式上还存在的律赋,就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了。参考答案:1. C 2. D 3. B试题分析:1. C项错在“产生、发展并盛行于当时”,原文是“这种趋势,汉时已萌发”,可见这种抒情小赋并不在魏晋时期产生,而是在魏晋时期发展。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13、B。2. D项错在“要归功于其作为散文文体而不是作为赋文体了”,表述太绝对化了,原文有“基本上”“似乎不能全”相关内容。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B项曲解原意,错在“这些是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紧密关联”,原文“这一时期的赋,多半产生于宴席、聚会场合,文人常常即席命题作赋,因而客观上限制了篇幅”。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存形莫善于画”。造型,是绘画之所以为绘画的本质属性,中国画也不可能是例外。而所谓造型,即以客观为对象的物我交融,以形似为前提的形神兼备的形象塑造,所以,它的基础是客观形似。这就是所谓“
14、写实”,其实质决非真实的再现复制,而是典型地拉开与真实的距离。唐宋时期的中国画,我们通常称作画家画,便是在这上面用功夫,是谓“画之本法”。要想成为画家,必须过造型这一关。明清时期勃兴的文人画也即“写意”画,它改变了中国画的造型本质,而以笔墨为中心,对于形象的塑造,它注重的是主观和神似,而不再是客观和形似,这样的形象,区别于“写实”,又称“意象”。文人画家则又称“利家”,以区别于专业画家的“行家”,他的用功,主要也不在“画之本法”的造型,而在“画外功夫”的诗文、书法。但问题是,过不了造型关,却拥有极高“画外功夫”的偏才实在少之又少。所以,就如用钱锺书等个别人的成就,来否定高考、取消高考,大学的教
15、育一定沦于“荒谬绝伦”一样,一旦用董其昌、石涛等个别画家的成就,来否定造型、取消造型,中国画的发展也一定沦于“荒谬绝伦”。然而,文人画家们以其居高的话语权,却恰恰以董其昌、石涛为例,否定、取消了中国画的造型原则。他们认为,从上古绘画的不能形似,到古典绘画的高度形似,再到现代绘画的不要形似,是不断进步,讲求机械的“写实”,则“直如照相机, 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何贵乎人邪?何重乎于艺术邪?”所以主张“写意”,就是“不与照相机争功”不想想,难道摩托车发明后,就得取消跑步比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画家普遍拙于造型,并以拙于造型为荣(为与生活真实拉开距离),工于造型为耻(以为仅仅是生活真实的再现复制
16、)。所以,不仅新文化人发起“美术革命”,对文人“写意”画的风靡提出严厉的批评;传统的国画家中如张大千、谢稚柳等少数有识者,对文人“写意”画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它不过是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是池沼而不是江海。谢稚柳明确表示:“中国画是写实的。”张大千再三告诫他的学生:“要学画家画,千万不要学文人画。”反观坚守文人“写意”观者,把灵活性当作原则性,把特殊性当作普遍性,以钱锺书的成功为例坚决主张取消高考,“家家石涛,人人昌硕”,固然做到了“画之本法”的“形式欠缺”,又有几个具有“画外功夫”的“精神优美”呢?至以高考不过关就意味着具有偏才,以“形式欠缺”了就意味着“精神优美”,“逸笔草草”
17、就意味着所抒发出来的就是“胸中逸气”,并斥高考过关者为庸才,“形式周密”者为“精神不美”、为匠气,在逻辑上也是完全不能成立的。1. 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是A. 造型是绘画的本质属性,中国绘画也是如此,要想在唐朝成为优秀的画家必须过造型这一关。B. 造型即“客观形似”,在形象塑造上,追求以客观为对象的物我交融,以形似为前提的形神兼备。C. 造型被认为是“画之本法”,注重写实,但此种写实并非真实的再现复制,而是要拉开与真实的距离。D. 中国画的造型本质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注重主观和神似的明清文人“写意”画便是特例。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造型与“写意”是
18、相对而言的,坚守“写意”,摒弃“写实”,是在否定画家画乃至中国画的传统。B. “写意”画风的坚守者认为不能一味讲求机械的“写实”,以“主观神似”取代“客观形似”是以先进取代落后。C. 中国绘画史上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不重造型却拥有极高“画外功夫”的偏才,但不能用这些画家的成就来否定和取消造型。D. 明清文人画家们认为“写实”如照相,千篇一律,在此影响下,民国画家也普遍拙于造型,并以拙于造型为荣。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画作形象的塑造上,文人“写意”画在塑造“意象”时更注重主观和神似,与“写实”画中的形象塑造有所区别。B. 传统的国画家中的少数有识者,如张大千、谢稚柳等,也
19、对文人“写意”画进行了否定和批评。C. 认为追求造型就会“精神不美”,只要“形式欠缺”了就意味着“精神优美”的看法是荒谬的,在逻辑上也是完全不能成立的。D. 从绘画的普遍性、原则性来看,写实是不容否定的;从绘画的特殊性和灵活性而论,写意也是值得肯定的。参考答案:1. C 2. A 3. B1. 试题分析:造型即“客观形似”表述不准确,根据原文第1段可知,造型的基础是客观形似。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
20、子之间的关系。此题B项偷换概念。2. 试题分析:“一部分”“这些”表述不准确,有原文第2段“过不了造型关,却拥有极高画外功夫的骗才实在少之又少”可知“一部分”“这些”和“少之又少”程度不符。3. 试题分析:由原文第3段“传统的国画家中张大千、谢稚柳等少数有识者,岁文人写意画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它不过是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可知,张大千等人并未否定文人“写意”画,而是认为它只是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参考答案:20、(2分)B21、(2分)D22、(2分)以引证作结,证明采用老人的话,可以使国家安定。23、(4分)用人就如同用器皿一样,利用其长处
21、,扬长而避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用人者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应该不以成规选人才。楚丘先生认为孟尝君看法不合乎辩证法,对不同年龄的人,要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使之各展所长。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78题。(6分)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回: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
22、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项脊轩志)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
23、项是 A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B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D吾妻来归,时至轩中8对所选文段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寒乎?欲食乎?”短短两句,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个闻儿啼哭而不禁怜爱的年轻母亲的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对失去母爱的伤心。 B祖母的垂问、自语,以及“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两个动作,惟妙惟肖地体现了老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 C追忆妻子“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本意在写丧妻的悲哀,却极力叙写当年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这是以“喜”衬“悲”。 D“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如同一个特写镜头,引起作者对亡妻的缅怀和眷恋之情,这里的枇杷树就有
24、了象征意义,象征着夫妻二人无穷的爱意。参考答案:6. 参考答案:9.D 10.D 11.B 12.C13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这种说法与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 “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根据新闻材料,概括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3分)河南安阳发现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曹操墓?抑或生性多疑的曹操真有七十二疑冢?面对各界持续不休的争论,生命科学家决定不再袖手旁观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近日公布,向全国征集曹姓男性参与Y染色体检测,以期通过检测这些男性的Y染色体类型并进行归类,然后借助序列比对的方式,
25、推测曹操应有的Y染色体特征,用DNA技术来解答曹操墓真伪之间。实验室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数据库里的曹姓男子Y染色体数量十分有限,因此实验室希望能够征集到大量的曹姓男子Y染色体类型,进行测序分类,然后推断曹操应有的特征标记,并检测发掘出的曹操墓遗骨的Y染色体是否具有这些标记,再结合曹氏家族的分布和迁移情况,应该可以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参考答案:复旦大学向全国征集曹姓男子的Y染色体,以期用DNA技术辨别曹操墓真伪。(3分)略8. 写出下列诗句中所运用的手法 (手法不能重复) (1)蜀山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4
2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参考答案:(1)反衬、乐景衬哀情 (2)以声衬静、反衬、情景交融 (3)白描 (4)用典 (5)对比略9. 根据下面材料,概括出人类无法征服梅里雪山的原因,包括标点符号,不超过50个字。 梅里雪山至今还是人类无法征服的圣地。攀登者需要从海拔2300米的澜沧江边开始,攀爬至高度为4400米的主峰卡瓦格博峰。这个距离对攀山者的体能是一个极难突破的极限。在这个路程中,平均每隔1公里,地势就上升400米,从而形成一道道几近垂直的坡面。山坡上冰川、冰暴区、冰裂缝处处可见,险象环生。在梅里雪山上,刚刚还阳光普照,瞬间便是彤云密布,
27、狂风大作,飞雪覆盖,冰崖崩塌。据记载,卡瓦格博峰曾一日发生上百次雪崩。梅里雪山方圆上千公里,登山者一旦迷路,没有外部救援很难生还。因此梅里雪山至今未被尘世沾染,是真正意义上的“圣山”。参考答案:攀登距离超出人类体能极限; 地形复杂,攀登艰险; 气候多变,雪崩频发; 雪山宽广,迷路难以自救。分。答对一点得分,答对两点得分,答对三点得分,答对四点得分。超字扣1分。10.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打动无数人,而我却偏偏关注前两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这两句是不是在暗示“虽然皇帝的恩泽意及不到我,可我却不管那么多,就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来”呢?或许有,但袁枚绝
28、对不会说出来,因为清代的文字狱极为严酷,当然,追问当年袁枚到底是怎么想的,意义不大。诗也好,文也罢,读经典诗文的价值不在于理解诗文本身,而是把这些诗文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和自身的经历结合起来,常读常新,常读常深,让它们为我们所用。(1)文中有一处关联词语错误:应将“_”改为“_”。(2)这段文字中,作者推论出的最终结论是:_。(不超过20字,不计标点)参考答案:(1)“不在于而是”改为“不仅在于更在于”(2)结论:读经典要结合现实生活与自身经历,为我所用【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段综合能力。既考查了学生文段中病句修改能力,又考查了学生根据文段内容推断出最终结论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段,整体把握
29、文段内容大意,然后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答题。(1)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的题目,注意分析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句子“读经典诗文的价值不在于理解诗文本身,而是把这些诗文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前后不是选择关系,而是递进关系,“理解诗文本身”是读经典诗文的价值的一部分,应该改为“不仅在于更在于”;(2)要求写出这段话作者推论出的最终结论是什么。仔细阅读语段,可发现本语段,作者通过自己读袁枚诗歌苔的经历,来证明“读经典要结合现实生活与自身经历,为我所用”,所以这段话作者推论出的最终结论是读经典要结合现实生活与自身经历,为我所用。六、写作(60分,共1题)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不在沉默中消亡,就在沉默中爆发”这是一句富有深刻哲理的话,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3、书写工整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