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抚宁镇坟坨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295555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8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抚宁镇坟坨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2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抚宁镇坟坨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抚宁镇坟坨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的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 他没言语。看了看销位,用尽仝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一齐全到,”茶房说很得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哔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下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的床上。 “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茶房!” 他站起来,数他自己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 “我没有行李。” “歐?!"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手巾把!”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房,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咔声只比“茶房”小一点。有时呼声稍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 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的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中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予,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极富戏剧性。 B. 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D. 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8. 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 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7. D    8. 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 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表述错误,“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做法体现出来,和“我”的言行关系不是十分的大。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重点句段作用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构上,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中间,过渡照应,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本题中,小说开头第一段对马裤先生的描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他的穿戴: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第二,他说的话:“你也是从北平上车”,第三,他的态度:很和气的。虽然是短短的一段话,作者却有着明确的写作意图。首先是勾勒人物形象,为小说题目释义。马裤先生与“我”只是火车上的同行者,素昧平生,当然也不知其底细,但他奇怪的穿戴却透露出了其性格秘密,也自然成了其代名词,这不仅勾勒了人物形象,也解释了题目的意义。其次是奠定小说的基调。马裤先生一出场就与众不同:马裤、青缎子洋服是西式服装,青绒快靴却是中式服装,显然不中不西,戴平光眼镜,插小楷羊毫,更是不伦不类;而“你也是从北平上车”问话更让人纳闷,车从北平开,当然是从北平上车,不从北平上车从哪里上,很显然,小说一开始就使用了幽默的手法,为小说奠定了基调,为后面发生的故事作了铺垫。再次是引发读者兴趣。这样一个不同常人的形象即将成为小说故事的主角,一定是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题中,这篇小说直接或者间接写到的人物只有三个,马裤先生是集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认识和把握马裤先生的性格特点,主要从他的语言、行为举止、对茶房的态度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马裤先生这一形象在性格上最重要的特点是“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火车还没开呢,马裤先生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叫“茶房”,要毯子,要枕头,要茶,要开水,要毛巾把,全然不顾正在忙碌的茶房是不是有功夫,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火车上下客人时,他则站在中间,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缺乏社会公德。其次,马裤先生还有“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的特点,这集中表现在他上车后的一些行为。当他听说“我”没有带行李时,他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他还占用旅客的公用设施:所有挂衣服的钩子都被他占了,可见这是一个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的人。最后,马裤先生的性格中还有“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的一面。他一出场时的穿戴极不协调,看起来似乎很高雅,其实十分庸俗,趣味低下。他不讲卫生,一把毛巾把耳孔、鼻孔都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又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在别人的头上脱靴子,击打靴底上的土,摔袜子,把痰吐在车顶上,全然不顾他人感受。总之,小说从不同的侧面提示了马裤先生的性格中缺陷,并对此进行了有力的讽刺与嘲笑。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试题。 今年春色更喜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记者会侧记 赵艳红   3月14日清晨,北京,雨雪潇潇,春寒料峭。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却是热火朝天。   上午10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这里会见中外记者。今年参加“两会”报道的中外记者有3000多名,但因场地有限,只有部分人有幸一睹总理的风采。   这是今年“两会”最后一场新闻大战。媒体大战早在7时左右就拉开了序幕。人民网前方直播组于6:30分到达大会堂门口排队等候。7:30分,记者们开始进入大会堂,为占据有利地形,各媒体的“先遣队”通过安检后,立刻朝着三楼的金色大厅的飞奔。   谁都想离总理更近一点,都想有亲自向总理提问的机会。第一排的座位很是抢手。大会的组织者不得不下令,每家媒体在第一排只能有一个位子。“小撒我认识你。”央视名嘴鲁健和撒贝宁起初都在第一排,被眼尖的组织者发现了,最后鲁健后撤了。看来明星脸也会惹麻烦。   今年“两会”报道的一大亮点,是参加采访、直播的网站更多了。在记者席的北侧,包括人民网在内的多家网媒的直播台早早准备就绪。   9:50分,喧闹的会场静了下来,记者们几乎是屏息凝气,翘首期待着。10时整,温总理从金色大厅的左侧信步走来。掌声响起!相机的咔嚓声连成了一片,汇成一首别样的伴奏曲。   “记者朋友们,大家好。过去的两年我们是在极其困难条件下走过来的。人民是用坚实的步伐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这将会在历史上留下印迹……”总理的开场白,道出了2009年的不同寻常。总理的脸上,是我们熟悉的笑容,温和、淡定,给人以力量。   或许是因为2009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今天共有13位记者提问,9个问题都指向经济领域。   谈人民币汇率,总理说,人民币的币值没有低估。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期间,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对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谈贸易保护主义,总理说,真诚希望美欧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并且放开高科技产品对中国的出口,这有利于贸易的平衡。   谈吸引外资,总理说,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欢迎外国企业到中国依法经营。   谈防止经济二次探底,总理说,中国经济今年必须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而在这三者之间,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光明的路子。   谈宏观政策走向,总理说,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走向,因时而动,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我相信明年的记者招待会我还是满面笑容的来……”   ……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2009年两会的记者会上,总理曾以此诗鼓励人们要对中国和全球经济抱有信心。一年后,我们看到 “春色更喜人”——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震荡下,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7%,成功完成“保八”任务。   总理在开场时作出了预判:今后几年,道路依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但是总理针对各种经济问题掷地有声的回答,让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国会走出一条光明的路。   就如金色大厅墙壁上那首《中国颂》里所言:今日中华,欣逢盛世。改革、开放、创新,致力科学发展;继承、弘扬、借鉴,构建和谐世界。且看我中华儿女,放眼未来,大展宏图,和衷共济,共襄盛举,定实现民族之伟大复兴! 记者会结束后,大家依依不舍用闪光灯和镜头送别总理。望着总理渐行渐远的背影,我们期待,一年后,再次与总理欢笑相聚。                                                 (摘自人民网) 1.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因天气状况和场地有限,今年参加“两会”报道的中外记者有3000多名,只有部分人有幸一睹总理的风采。 B.谁都想离总理更近一点,都想有亲自向总理提问的机会,大会的组织者不得不下令,每家媒体只能有一个位子。 C.总理的开场白,道出了2009年人民在极其困难条件下,用坚实的步伐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走出了经济困境。 D.总理在谈宏观政策走向时,强调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走向,既要与时俱进,又要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 E.在新的一年里,总理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震荡下,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7%,成功完成“保八”任务。 2.文章开头三个自然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为什么作者在二、三两个自然段详细写记者们的事情?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本次记者会上,记者提问最多的问题都指向经济领域,从文中看,记者都提出了哪些问题?(请分条列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这句诗在文中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文章结尾聚焦“金色大厅墙壁上那首《中国颂》”全诗,请针对具体诗句结合本文内容,选定一个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D( A.强加因果,删去“天气状况”; B.表述不当,不是“只能有一个位子”,而是要加上“在第一排”的特定限制;E.概念不清,“在新的一年里”,有歧义,应该说明是“2009年”) 2.导语;在第一段以最简洁的语言把最重要的事实表述出来之后,接着写今年“两会”记者人数之多,场面之热烈,正好照应标题,以紧紧地抓住读者,说明人们关注、重视的程度,记者会的影响力;起着担负着统帅全文的作用。 3.①人民币汇率②贸易保护主义③吸引外资④防止经济二次探底⑤宏观政策走向 4.“明年春色倍还人”,意指明年春天,这里的景色将一定更美好。总理在这里引用此诗句,是为了以此“鼓励人们要对中国和全球经济抱有信心”,说明过去的2009年“春色更喜人”,来年——2010年我们信心倍增,新的一年一定更加美好。 5.(可以将整个颂诗分为四个方面,就其中一点来谈体会;只要言之有理,就酌情给分)(1)“今日中华,欣逢盛世”:可以结合侧记,重点来谈大好的形势;(2)“改革、开放、创新,致力科学发展”:可结合“科学发展观”来畅谈创新的重要性和光明的前景;(3)“继承、弘扬、借鉴,构建和谐世界”:重点放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的主题上来谈体会;(4)“且看我中华儿女,放眼未来,大展宏图,和衷共济,共襄盛举,定实现民族之伟大复兴!”谈未来的畅想、祖国未来的希望,以及自己的努力等。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自2003年至今,我国先后公布了6批27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批4153个中国传统村落。但古村落的抢教和保护进度,远远赶不上古村落逐渐消失的速度。 “如果这些古村落都没有了,都消失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乡愁?”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骥才曾忧虑地说道。 而在消失的村落中,有不少是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问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 (摘编自《濒临消失的中国古村落》,2017年12月11日“央广网”)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村落遗产保护体系的统计分析及分布概况》) 【注】中国村落遗产保护现有体系包括: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世界遗产。从区位上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数量,除开东北地区的空缺区,大致呈自东向西,自北向南增多的特点,且分布不均匀。 材料三:“近年来中国加大对古村落保护力度,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消亡速度。但由于经验和法制等不足,建立科学高效的保护体系仍‘道阻且长’。”湖南省政协委员、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说。 “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我们的文明没有断裂,到今天还鲜活地存在?看看古村落就可以找到答案。”多年来,胡彬彬调查研究的足遍及中国5000多个乡村,被称为“中国村落文化研究第一人”。 “古村落拥有丰富内涵,包括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产生活观念、精神道德情操等。”胡彬彬直言,当前中国古村落保护很大程度上是孤立地保护建筑形态,“有方向性错误”。 2017年,胡彬彬主持撰写的中国首部关于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与保护的蓝皮书在北京发布,强调对古村落的保护要活态、整体、多维。 对于古村古镇的“旅游开发热”,胡彬彬也有冷静的思考。他认为,要以“全面保护,有度利用”为原则,避免无序的商业开发导致“千村一面”,最大限度保护文化的特质性。 (摘编自《古村落保护要注重活态和人文》,2018年1月27日“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从农村考上北大研究生的“85后”青年汤敏,出于对古村落文化的思考,他放弃工作专心于做公益。如今,他创立了“古村之友”,在全国率先发起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并邀请爱好古村落的人一同参与。目前,他的团队已覆盖全国30个省1000支志愿者队伍,聚拢成规模可达四五万人的古村保护志愿者团队。 汤敏通过实地调查大量走访,写下一篇“救救梅州”的万字长文,引起公众和媒体广泛关注。最终,在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下,300多座古屋免于拆毁。梅州还因此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出台了《梅州市客家围龙屋的保护条例》。 汤敏认为,一个地方的文明,是一个地方人的乡愁。文明的美,是地方不断涌现人才的“密码”,在城市规划的时候,更应该保护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 (摘编自《渠县青年汤敏辞职保护古村落》,2018年1月31日《成都商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已经或濒临消失的村落中,有不少是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抢救和保护的进度远远赶不上村落消失的速度,对此有关专家十分忧虑。 B. 从2003年2014年,我国公布了六批历史文化名村,从公布数量来看,一直呈递升态势,其中第六次公布数据已破百,比第一批多95个。 C. 胡彬彬和汤敏都做了大量保护古村落的调查研究工作;作为中国村落文化研究第一人,胡彬彬认为建立科学高效保护体系的道路仍很漫长。 D. 梅州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出台了《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此地的300多座古屋没被拆,这些都与汤敏的努力密切相关。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列举了不少数字,意在说明我国古村落濒临消失的态势,以夸张的形式来唤醒民众,突显人们加强对古村落保护的急迫感。 B. 我国有数以千计的传统村落、数以百计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但分布呈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减少的趋势,东北地区甚至出现了空缺区。 C. 胡彬彬认为,当前我国古村落保护存在“方向性错误”,其突出表现是孤立保护建筑形态,而忽略了古村落自然与人文的丰富内涵。 D. 因为我国古村落今天还鲜活地存在,所以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我们的文明没有断裂,这是胡彬彬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E. 冯骥才、胡彬彬和汤敏都是古村落保护的功臣,汤敏对其保护的触角最敏锐,他创立了“古村之友”,在全国率先发起对古村落的保护。 9. 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说明胡彬彬与汤敏在古村落保护工作方式上上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7. B    8. BC    9. ①汤敏更注重实践,做古村保护公益活动,创立“古村之友”,拥有庞大志愿者团队;②胡彬彬更重研究,提出“古村落的保护要活态、整体、多维”的观点,以及古村落开发要以“全面保护,有度利用”为原则,避免“千村一面”的现象。 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文字,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从公布数量来看,一直呈递升态势”错误,从材料二的图表来看,第三、四批公布的数量不变,都是36。 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说明胡彬彬与汤敏在古村落保护工作方式上上的不同之处”。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材料三主要是写胡彬彬,材料中转述了胡彬彬的很多看法,并且说“2017年,胡彬彬主持撰写的中国首部关于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与保护的蓝皮书在北京发布,强调对古村落的保护要活态、整体、多维”,可见胡彬彬主要是注重研究;材料四主要是写汤敏,如“他创立了‘古村之友’,在全国率先发起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并邀请爱好古村落的人一同参与。目前,他的团队已覆盖全国30个省1000支志愿者队伍,聚拢成规模可达四五万人的古村保护志愿者团队……汤敏通过实地调查大量走访”,由此可知,汤敏更注重实践。考生可以分别从这两个角度概括作答。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㈠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㈡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①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㈢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㈣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自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忌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 清臣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 [注]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仓。常平之官,简称“仓臣”,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者其蠹民已甚        蠹:损害       B.是必大吾门        大:光大 C.而羌夷之患未弭        弭:顺从       D.夫可则因          因:沿袭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举”等词。 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而对死者进行追封,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书,不仅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B.李清臣见识深远,深知民生疾苦。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是因官吏害民,老天发出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就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即使在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受冤时,他也正直地为他说话;金明寨失陷,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以理劝说,避免了大规模杀戮。 D.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5分) 译文:                                                                                  (2)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C(弭:平息、消除) 5、A(察:考察后予以推举。举:推选,推荐。“察”“举”与“擢“的含义不同) 6、 C(后一个事例不是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的体现) 7、(1)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5分) (2)曾经被舒亶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亶因贪赃被治罪,李清臣独独为他辩护救他。(5分) 参考译文: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就知道读书,每天读书几千字。他家有客人从京城来,和他哥哥谈到佛寺遭火灾,李清臣在傍边插嘴说:“这就是所谓天灾,可能是为害人民太甚,老天要儆戒吧?”他的哥哥惊异地说:“他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户。” 治平二年,应秘阁考试,欧阳修说:“不把李清臣放在第一,就荒谬了。”当时大雨成灾,几次出现灾异,议论此事的人归罪于濮王之议。到朝廷对答之时,有人说:“应该用《五行传》说的‘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一定能擢取上等。”李清臣说:“我不相信。民间难道没有疾苦可以上奏的吗?善于制止天地灾异的人,不是去制止灾异本身,而是要解除百姓的疾苦而已。”对策被选中入等,名声很盛。英宗说:“像李清臣这样的人,公议都认为可用,难道能因为是亲戚就压抑他吗?”不久下诏推举馆阁官员,欧阳修举荐李清臣,得以任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殿试考取进士,李清臣在策问中提问说:“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以赏赐土地的办法去柔服远方而异族的患害并未平息,宽缓财利以方便百姓而商人的路仍不畅通。可行的就沿袭,不可行的就改革,惟求适中为贵,圣人也没有定规。”当时鄜延失陷金明寨,主将张舆阵亡,章惇大怒,建议把全军四千人都杀掉。李清臣说:“现在如果把官吏士兵都杀掉,以后出现主将战死的情况必然会全军降敌了。”于是只杀了牙兵十六人。仆射韩忠彦和他有勾结,专听他的话,排挤范纯礼、张舜民,不让吕希纯、刘安世入朝,都是他的主意。不久,李清臣被曾布陷害,出朝为大名府知府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李清臣早年因诗词文章好被神宗所赏识,修建大理寺,修筑都城,都叫他作记,文章简洁厚重而气势宏放,文体自成一家。他为人宽厚,不忌恨害人。曾经被舒亶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亶因贪赃被治罪,李清臣独独为他辩护救他,说:“舒亶的确不像样子,但说他贪赃是不可以的。”他出身贫困,保持节俭以自爱,到富贵仍不改变。但他的志向在于追求利禄,一心想当宰相,所以行为错谬,最终不能如愿而死。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略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沈起,字兴宗,明州鄞人。进士高第,调滁州判官。闻父病,委官归侍,以丧免,有司劾其擅去。终丧,荐书应格当迁用,帝谓辅臣日:“观过知仁,今由父疾而致罪,何以厚风教而劝天下之为人子者?”乃特迁之,知海门县。 县负海地卑,间岁海潮至,冒民田舍,民徙以避,弃其业。起为筑堤百里,引江水灌溉其中,田益辟,民相率以归,至立祠以报。御史中丞包拯举为监察御史。吏部格,选吏以赃私絓①法,无轻重终身不迁。起论其情可矜者,可限年叙用,遂著为令。立县令考课法,设河渠司领诸道水政,乞采汉故事,择卿大夫子弟入宿卫,选贤良文学高第给事宫省,勿专任宦官,宗室袒免亲令补外官,复府兵,汰冗卒,书数十上。 京东岁饥盗起,除提点刑狱。至,则开首赎法携其伍,盗内自睽疑,转相束缚唯恐后。改开封府判官,为湖南转运使。凡舟楫、竹箭之材,多出所部,取于民无制,史挟为奸。起会其当用,自与商人贸易,所省什六七。 熙宁三年,韩绛使陕西,加起陕西都转运使。庆州军变,将寇长安,起率兵讨平之。会韩绛城绥州不利,起亦罢知江宁府。入知吏部流内铨。奉使契丹,至王庭,其位著乃与夏使等,起日:“彼陪臣尔,不当与王人齿。”辞不就列,遂升东朝使者,自是为定制。 自王安石用事,始求边功,王韶以熙河进,章悼、熊本亦因此求奋。起言:“南炙小丑,无不可取之理。”乃以起守桂经略之,遂一意事攻讨。妄言密受旨,擅令疆吏入溪洞,点集土丁为保伍,授以陈图,使岁时肄习。故时交人与州县贸易,悉禁止之。于是交址益贰,大集兵丁谋入寇。苏缄知邕州,以书抵起,请止保甲,通互市,起不听,劾缄沮议。于是交人疑惧,率众犯境,边陷廉、白、钦、邕四州,死者数十万人。事闻,贬起团练使,安置郢州,徙越,又徙秀而卒。                   (节选自《宋史》) 注:①絓:guà,阻碍,绊住。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父病,委官归侍         委:托付,委托。 B.问岁海潮至,冒民田舍    冒:覆盖,遮盖。 C.起论其情可矜者           矜:怜悯,同情。 D.不当与王人齿             齿:并列,同列。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民徙以避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①起为筑堤百里           ②为之踌躇满志 C.①凡舟楫、竹箭之材       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①其位著乃与夏使等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说明沈起“有理政才能”的一组是(    ) ①闻父病,委官归侍,以丧免,有司劾其擅去[ ②起为筑堤百里,引江水灌溉其中,田益辟 ③吏部格,选吏以赃私缝法,无轻重终身不迁 ④则开首赎法携其伍,盗内自睽疑,转相束缚唯恐后 ⑤起会其当用,自与商人贸易,所省什六七 ⑥苏缄知邕州,以书抵起,请止保甲,通互市,起不听,劾缄沮议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起任滁州判官时,因为父亲有病回家侍奉,有关部门弹劾他擅离职守,后来得到皇帝的谅解。 B.沈起任监察御史期间,多次上书,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都得到认可并被写进法令条文,表现出很高的理政才能。 C.沈起奉命出使契丹,为了维护宋朝的大国尊严而拒理力争,最终使得契丹提高了宋使者的地位。 D.沈起镇守桂州期间,一门心思从事征伐;从其假传旨意以及禁止与交人的边境贸易等方面来看,他有独断专行、一意孤行的性格特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由父疾而致罪,何以厚风教而劝天下之为人子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田益辟,民相率以归,至立祠以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会韩绛城绥州不利,起亦罢知江宁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D 3.B 4.B 5.(1)如果因为父亲生病而获罪,凭什么使风俗教化淳厚而劝勉天下作儿子的呢? (2)田地开垦增多,百姓一个接一个地回来了,竟至建立祠堂来报答他。 (3)(3分)正值韩绛在绥州修筑城墙不顺利,沈起也被罢免现职而任江宁知府。 1.委:舍弃,抛弃。 2.都是副词,竟。A①连词,表目的;②连词,表修饰。B①介词,替、给;②介词,因。C①代词,这些、这类;②动词,的。 4. “都受到认可并被写进法令条文”说法错误。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日:“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