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研究_余国章.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29190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研究_余国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研究_余国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研究_余国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26大众文艺一、“新的结合”的必要性(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理论本身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客观世界是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也是人类实践和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新的结合”的提出淡化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从“新的结合”中找到了许多对应的关系,从而加强了两者之间的理论联系。另一方面,理论影响现实的实际过程仅限于具体实践。理论对现实影响的实际水平、广度、深度都受到客观实践的限制。只有结合具体实践,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作为旧社会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维持封建统治。它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变化和消亡,但这里的变化和消亡并不

2、是对传统的完全否定和放弃。(二)实践依据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是因为它适应中国的生长环境,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和接纳。“新的结合”不仅是理论发展的应然,也是指导中国共产党进行实践的必然。马克思主义起源于欧洲大陆,但可以扎根于中国,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原因之一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融合。“新的结合”之所以是核心主题,是因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塑造并代代相传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如果不传承下去,就会切断精神生命周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我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新的

3、结合”是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现实需要。进入新时代后,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体现在国家治理中。创新发展是指站在当下,通过生活实践,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改变周围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和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不仅植根于中国人民的意志和中国文化的血脉,而且植根于为人民创造文化基础的需要。(三)历史依据从历史上看,“新的结合”是中华文明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漫长历史中碰撞的火花,1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国家和民族的进步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也能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如果我们看两者结合的历

4、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各个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实际国情,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不断提高文化水平,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发源产生后,在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不足,然而却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得益彰,创造了一个现有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这种文化资源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由于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形成新的文化推动力,激发新的文化创意和成果。“新的结合”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方向,它不仅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

5、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髓,有助于推动人类文化的多元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研究余国章 刘政辉(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由每个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实践所证明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坚定信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与实践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以下简称“新的结合”,让二者在彼此互动与相互滋养下融合再生,生成了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柱与文化源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结合”中图分类号:G122;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28(202

6、3)14-0226-03DOI:10.20112/ki.ISSN1007-5828.2023.14.075文化综合227大众文艺化和全球化。二、“新的结合”的意义(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要求从科学的角度来呈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帮助人们通过复杂的现象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原则方法。基于此,坚持“新的结合”,它有助于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世界文化对话和交流中树立坚定的地位,并通过吸收和欣赏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来保持正确的方向。这不仅可以防止自满和僵化,而且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不断提高其国

7、际影响力。在过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新的结合”,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取得了巨大成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打开了新的视野。马克思主义真理树,只有扎根于我国和民族历史文化的沃土,才能生根发芽。这从思想上回应了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与挑战,并整合过去和现在的新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前提,也是时代大众化的必要前提。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文化自信和思想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坚持“新的结合”,不仅可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文明”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满足人类对未来美好生活方式的需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也

8、有助于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世界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增添新的文化因素。从宏观上看,“新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滋养着中国传统文化2,这就是党在斗争中所研究和形成的。要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新的结合”。(三)新时代面临风险挑战的必然举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由“两个结合”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对内对外的理论、方针和政策,这不仅是中国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也是人民生存和发展必须坚持的价值立场。从国内来看,随着我们进入新时代,精神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加深,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增加

9、。如何让更多的人实现精神上的富足,如何发展文化,如何建设文化强国等重大问题都需要推进“两个结合”。从世界范围看,如何提升国际话语权、如何应对“文明冲突论”和“中国威胁论”、如何展现中华文明和中国智慧,都需要我们落实好“两个结合”,以此应对在国际领域面临的新的挑战。纵观我国社会革命的整个历史,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不断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不断推进“新的结合”,这为思想实践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机遇,也为我国的发展繁荣和民族复兴带来了新的生机。三、结合的路径(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真理,必须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和坚持。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不断发现和实践马克思主

10、义真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取得了今天的伟大成就。为了继续我们的事业,我们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根本旗帜。一方面,“新的结合”与马克思主义密不可分,无论形势如何演变,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动摇的客观真理。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它们的有机结合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彼此对立的概念,而是可以互相交融、相得益彰的。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一种以人类解放和发展为根本目的哲学思想体系。两者的本质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我们也可

11、以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内涵,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具有灵魂和深度,并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国情和时代需求。此外,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我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与精华,并加以继承和发扬。总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这也是我们在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发展之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智慧和思想。我们将挖掘古代东方文明的非凡价值,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内涵,绽放新的光彩。(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立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只

12、有深入研究和开发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用现代精神文化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方面,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毛泽东指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来说,这不是完全排斥或盲目迁移,而是促进新中国文化发展的批判性接受。“新的结合”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蕴含着许多有益的管理理念和政治理念,这些理念和经验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5吸收其精华,发扬其优良品质,以此不断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和国家软实力,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文化再生产,有必要整合现有的

13、内容资源。将新时代的背景与在线文学、电影电视和其他现代媒体相结合,作为整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型的载体,并使其适应时代的诠释和解释。独特优越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传统食品文化、传统工艺技能、传统医药种植方法等,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文化综合228大众文艺具有自然规范和工业优势,具有巨大的创新发展潜力。同时,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需要保护他们,但我们需要坚持创新,深化他们对产业发展的价值,激发他们的创新力,给人民带来更好的利益。(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广泛的普遍真理和智慧,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新融合。我们不仅要处理好古代与现代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中国

14、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华文明是一个极其灿烂的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需要我们加强文化传承和创新,让中华文化在不断变革、发展和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汲取世界各地人民创造的各种文明,互相学习、借鉴,可以拓宽中华文明的视野和境界,为人类提供更加正确的精神指引。最终,我们应该以平等、包容的态度,打破国际社会的默认信念,让世界更加美好。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自信、冷静、包容,加强与不同文明的交流和相互参照。我们不仅要吸收外国文化中的杰出成就,丰富自己,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我们必须运用各种形式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把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们要充

15、分利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向世界讲述中国历史,传递中国精神,以新的、独特的方式表达中国魅力。中国的理念可以用于全人类的共同繁荣。中国站在世界共同发展的历史方位,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我们党在世界治理体系中的深刻思考和创新的勇气。通过传播先进的国际传统文化有助于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助于促进人类进步。在走向世界历史的道路上,我们必须以新的高质量文化内容在世界历史上得到承认和尊重,肩负着世界历史的责任和使命。通过中国具体实践的调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共同创立,在中国优秀文化时代激活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对于“新的结合”来说,可以认为是一种文化创新和传承,既能够激活

16、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性,又能够保存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富价值。同时,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利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介,充分实践和推动文化的融合与传承。这样的做法有助于促进文化的多元化与全球化,同时也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主创新精神。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其发展带来了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加深、市场经济的出现等一系列巨大变革,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它所存在的内在矛盾逐渐激化,例如市场垄断、经济不平等、环境问题以及贫富差距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且对整个社会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如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环境污染等。因此,在当前时

17、代的背景下,有必要开展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探讨新的生产方式,以解决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资本触角没有延伸到任何地方,世界历史就必须退出,资本主义就会破坏生产力。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中国在20世纪初期遭受了列强的入侵和割据,建国初期也面临了贫困和落后的局面。因此,中共领导人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土地改革、工业化战略和计划经济等,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共还注重了国家和人民的核心利益,坚持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创造了一些新的理论和经验,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开放政策等。这些政策和理论的实践成

18、果,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了中国在经济、科技和国际事务等方面的快速发展。这种道路充分发挥了中国自身的优势,摆脱了对资本主义的依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同时,这种发展模式也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充分发挥不同体制下的优势,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发展效应。此外,这种现代化道路所承载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具有研究的重要价值,对于人类现代化的推进也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这种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世界历史带来了新的动力。中国现代化道路不仅仅是一种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时代精神和思想内涵的体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实现,推动了全人类对于现代化的认知和理解,为现代化建

19、设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思想内涵。这种时代精神和思想内涵,强调了人民利益至上、科技创新、和谐共处、绿色环保等价值观念,对于全球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成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世界历史现代化迈上新台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参考文献:1张永刚.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2陈自才.党的十七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J.理论探索,2008(05):41-44.3王曦.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9.4孙庆聚.大力提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能力J.中国领导科学,2022(02):4-10.5马伟达.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研究D.渤海大学,2018.作者简介:余国章(1996-),男,汉族,籍贯:云南楚雄,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刘政辉(1999-),女,汉族,籍贯:河南安阳,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