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川省绵阳市青义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290992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4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绵阳市青义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四川省绵阳市青义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四川省绵阳市青义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四川省绵阳市青义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四川省绵阳市青义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川省绵阳市青义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16题行吟阁遐想黄秋耘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

2、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

3、,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

4、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

5、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13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3分) 14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2分)答: 15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3分)(1)特征: (2)作用: 16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答: (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答: 参考答案:13、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想到闻一多先生的

6、形象和诗句。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意思答对即可)14、因为二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相似的。(意思答对即可)15、特征:秀美,宁静。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意思答对即可)16、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 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 (意思答对即可)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扶晴 月天一直雾着,从上往下看,楼下那片树林顶端的叶子,晶莹莹如泪人的眼,水光水光的。我用手摸摸房间里的被子,湿乎

7、乎的,想躺又躺不下去,便走出来,坐电梯下楼,去寻那片树林。走出宾馆,过一个拐角,我就找到了那片树林一些很大很茂密的榕树,有的长在宾馆楼下,有的长在道路的两边。空气很潮湿,并不见有水滴落下来,地上却湿漉漉的。林荫道上,有几位老人漫步。我为他们担忧起来,这么湿的地面,他们这么大年纪,一不小心滑倒就不好了。不过,我很快就发现,这担忧是多余的。在这里漫步的,都是本地的老人。他们习惯了这雾天,也习惯了湿地,走在上面悠闲自在,稳稳当当,半点儿摔倒的意思都没有。唉!万事就怕遇到像我这样倒霉的人。当我从一个拄着拐棍的老太太身边路过,准备走向不远的条椅时,咣当一声,老太太的拐棍滚落在地上,老太太像落叶一样,飘落

8、在我左脚的脚尖上。我想伸手扶一把,意念刚动,许多看到老人摔倒,好心扶一把,反而惹一身麻烦的镜头,便马蜂一样向我涌来。就在前几个月,丈夫由于工作不够缜密,不但受处分,还冤枉地赔进去几十万,我的家庭就这样陷入困境。眼前这位倒下的老人扶了,没事还好,若真遇上碰瓷的,我就吃不了兜着走了。何况,儿子正在这个城市的考场紧张考试,我又怎么能出事呢?可不扶我低头看向倒下的老人,她脸如纸白,额头浸着虚汗,似乎已不能动弹。不管的话,很可能有生命危险。阿姨,你是心脏病犯了,是吗?我想救老人,却不敢去碰她。因曾见过邻居阿姨心脏病发作,情况大致相同,便这样问。老人家勉强点了点头。我便喊起来:快来人啊!这位阿姨犯病倒在地

9、上了!前面几位散步的老人闻声赶了过来。有个人笃定地说:她这是心脏病犯了,得赶紧给她弄药吃。我一听,慌慌地从口袋取出速效救心丸,倒出几粒就朝她嘴里喂去。这速效救心丸对我的晕车很有缓解作用,久而久之,每出远门,我口袋里便总备着它。我刚喂老太太吃下速效救心丸,就有一位老先生告诉我,她脖子上有钥匙和电话号码,还是给她家打个电话好些。我想也是。打通电话,是个中年男子接的,是老太太的儿子。他说他这就过来。大概几分钟的样子,老太太脸色过来了,人也精神了。我小心扶她到不远的长条椅上坐下,正要离开,她却一把攥紧我的手嚷了起来。她舌头已不好使,吐字呜呜啦啦,但我听出她在喊:你不能走,你得等我儿子来!天呐!我刚救了

10、她的命,她就来讹我?那几位老人当时都走在前面还真说不清。我的头轰的一下就大了。我的家庭刚遭困境,如果再被讹一把情急之下,我用力一拧胳膊,猛一扯,挣脱老太太,拔腿就逃。后来,老太太的儿子打来电话,我赶紧关了手机。那天,儿子一下考场,我们就立刻离开了那个潮湿的城市。回到家,我马上换了个新手机号半年后,我罗锅上树钱(前)紧,无力出书,一帮文友,也不知谁挑的头,就为我搞起了募捐出书的宣传活动。宣传海报刚贴出不久,就有个中年男子给我打来电话。他说:嘿,我还是找到你了吧?我的心不由咯噔一下。再看看手机号码归属地,我便感觉索命的无常来到了眼前。我说:你、你是中年男子就像终于捉到了要捉的兔子,欣喜地笑着说:你

11、忘了?我母亲摔倒的事。你怎么跑了呢?我啪嗒中断了电话,愤愤地想,明明我做了好事,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就是不赔钱!心口怦怦地跳着正要关机,对方却发来短信:我已经了解你的全部情况,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就算你再换手机号,我也能找到你。我立马紧张得手发抖,拨通电话问他:你、你、你到底想怎样?他依然欣喜地笑,说:当初,我妈犯病倒在地上,你冒着风险,给她喂药,扶她到椅子上坐下。如今,你出书经济有困难,我为什么不能扶你一把,完成你的心愿呢?我仰望着天,不知不觉间流出两行热泪。(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头运用视觉、触觉描写,既写了室外又写

12、了室内,渲染出多雾潮湿的环境特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老人摔倒的情节。B. “他们习惯了这雾天,也习惯了湿地半点儿摔倒的意思都没有”,写老人们已经习惯了当地的天气,为下文老人是因病摔倒埋下伏笔。C. 小说中前后两次写到“我”家庭刚遭遇困境,说明“我”当时生活贫困,面对被扶老人的讹诈,“我”确实无力承担,慌张逃离也是无奈之举。D. “中年男子就像终于捉到了要捉的兔子”,运用比喻,表现出老人儿子找到“我”之后的惊喜之情,也刻画出“我”被找到后内心的恐慌之感。8. 小说中“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 这篇小说曾以“逃逸”为题,你认为“扶”和“逃逸”哪一个题目更好?为什么

13、?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参考答案:7. C 8. “我”是一个心地善良、热心助人,爱家庭和孩子、热爱文学创作,但胆小怕事的普通人形象。善良热心:担心路滑老人会摔倒,主动救助摔倒老人。胆小怕事:害怕扶老人被讹,匆忙逃离。喜爱文学:热衷文学创作。爱家庭、爱孩子:记挂家庭中遭遇的困境,担心自己出事会影响儿子考试。 9. 示例一:“扶”好。“扶”暗示了中心事件。整篇小说围绕“扶”老人一事展开,先写“扶”的原因,再写“扶”的过程,最后写“扶”的影响,而“逃逸”只是事件的一部分。突出了人物形象。“我”虽有担心,但还是扶起了老人,中年男子知“我”有困难,伸出帮扶之手,突出了“我”善良的品性和中年男子知恩图报的

14、品格。揭示并拓展了小说主题,传播了正能量。小说通过“扶”老人一事,不仅赞扬了敢于冲破世俗观念,帮助他人的美好行为,而且突出了应将爱心传递,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扶的主题。因此以“扶”为题,拓展了小说的主题,更能体现对正能量的传播。(意思对即可)示例二:“逃逸”好。突出人物形象。小说以大量篇幅描写“我”逃离前后的心理,突出了“我”胆小怕事的性格。突出了小说主要情节,小说虽然写的是扶老人引起的故事,但重点却在“逃离”上,因此以“逃逸”为题,能够突出小说的主要情节。揭示小说主题,引人深思。小说中“我”因害怕被讹诈而逃离,逃的不是应承担的责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因此以“逃逸”为题,更能揭示出当今社会

15、人与人之间失去诚信的残酷现实,引人深思。(意思对即可)【7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面对被扶老人的讹诈”不正确,从后文来看,老人抓住“我”,不让“我”离开,并不是要讹诈“我”,而是要感谢“我”。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中“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

16、品简要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本题可从文本中筛选出“我”的言行进行概括。小说中“我”是一个普通人的形象,在现实中有代表性。“我”看到路面潮湿,担心散步的老人会滑倒,当有人摔倒的时候,虽然“我”内心有犹豫,可还是对摔倒的老人进行了救助,表明“我”心地善良,能热心助人;“我”担心扶老人会被讹,当老人抓住“我”时,“我”匆忙逃离,并且换了手机号,表明“我”胆小怕事;“我”担心自己被讹会影响家庭,影响儿子考试,表明“我”爱家庭,爱孩子;无钱出书,文友帮忙,说明“我”热爱文学创作。注意本题问的是“怎

17、样的形象”,因此解答时需要先总述,再分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篇小说曾以“逃逸”为题,你认为“扶”和“逃逸”哪一个题目更好?为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这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时考生需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分析时可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角度阐述。如选择“扶”好,就要答出以“扶”为题,更能突出人物形象,有利于揭示主题并拓展了主题,暗示了中心事件等;如选择“逃逸”好,同样要答出以“逃逸”为题在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情节发

18、展等方面的作用。答题过程中注意将两个标题进行适当比较,指出优劣。注意言之成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T恤衫孙春早街头老人角的老年人一个个端着大茶缸子,或摔象棋,或甩扑克,高声亮嗓地一边玩一边评点江山。年龄嘛,多是六七十岁的,五六十岁的小老头不多,来了也坐不住,晃一晃不定又忙什么去了。今年夏天,老人角又新增了一位人物,瘦高,身穿一件数十年前的工装服,左衣袋上方还隐约可见红星机械厂的字样。老人们对新人来去均持不冷不热的态度。都已进了夕阳岁月,顺其自然才好。表面上看,以为聚到这里的都是赋闲之人,那就错了。老人们身上都有武把操,或电工,或木匠,或水暖,还有人会摆弄自行车、摩托车,只是不像

19、劳工市场上的师傅那样脚下立块牌子。不时地,有人跑来问:“我家没电了,也没通知停电呀。”也有人说:“我家下水道往上返水,哪位大叔去帮看看吧。”每到这时候,便有人应对几句,然后拎起不定藏在哪儿的工具袋,随人去了。可往往也有这种情况,来人了,也问过了,问过的人却继续摔棋子。每到这时,曾经红星厂的那位便应道:“我去吧。”如是三番,人们就有些奇怪了。这主以前是干什么的?有人说下水道堵塞,他去;人家说停电,他去;有人说瓷砖脱落,屋顶溺水,他也去。有人问:“你还啥都敢摆弄呀?”此人一笑,说:“样样通,样样松,不稀罕。”再往后,来人便常是专找肖师傅了,人们这才知道他姓肖。有人问:“老肖你这么受欢迎,怎么讲价的

20、?”老肖仍是淡然一笑,说:“讲什么价,我是泥菩萨坐佛龛,凭赏,不给也中。”他回来,常是把还没开封的香烟丢给众人,说:“抽吧,我烟轻。”甚至,有时他还拎盒糕点回来,说:“垫补垫补吧,中午就不用回家了。”本来,有人对此人抢活计撬生意是心存怨气的,但看他如此大度,况且人家常是在别人不愿出手的时候才起身,倒也说不出什么了。夏日渐消,已见秋凉。一日,一位漂亮少妇匆匆跑来,说:“家里水管坏了,厨房漾了没脚面的水,请哪位大叔快帮修修吧。”老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吭声。这种小打小闹的维修,人家即使肯出工钱,油水也不大。自然,又是老肖起身了,他对少妇说:“你先回家,我去建材商店把可能需要的材料带上。”两

21、人离去,有人望着老肖的背影说:“这老兄,倒会讨女人喜欢。”众人哄笑。过了晌午,老肖复归,引人注目的是前半身湿答答的,尤其是那件工装服,前襟上已满是铁锈与泥污,看来活计确实不轻松,估计是伏在地上钻进橱柜下完成的。有人说:“衣裳都湿成这样了,回家换换吧。”老肖答:“大日头秋老虎,一会儿就晾干了。”说话间,老肖又从工具袋里抽出一件没开封的深蓝色T恤衫,丢到牌摊上,说:“女主人赏的。你们谁喜欢,就拿去穿吧。”人们争抢着看,有人说:“老肖,快换上吧,不会是人家专门给你买的吧?”老肖仍是淡然一笑,说:“我还是穿这身工装服舒坦。”数日后,当老人们又聚一起时,有人悄声说:“这老肖,年轻时是红星厂的维修工,因为

22、心灵手巧,号称厂里首屈一指的维修大拿,再加能说会写,连得了好几年的厂先进。后来,当了车间主任,当了副厂长。再后来,调进工业局当了副局长,又进市政府当了处长。可惜的是,前一阵因为牵连由正处一下被撸到副科,回家只等着办退休手续啦。”有人突然打断,说:“别说了,他来了。”远远地,老肖还是穿着那身工装服,提着工具袋从容走来。人们一下息了声,低下头装作洗牌摆棋,一时间,谁知各位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呢。(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老人角的老人们对新人来去均持不冷不热的态度,是因为待在这个地方的老年人的心态淡然平静,一切都顺其自然,有人来来走走,都随意自在。B.

23、这些有武把操的老人们一个个端着大茶缸子聚集在街头老人角,他们一边下棋打牌,边接些活干,既玩得开心,又能挣点钱,这是两全其美的事。C. 小说叙事上注重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如关于“T恤衫”的情节中没有写肖师傅修水管的过程,这是不离开老人角这个特殊场合而使情节更加集中。D. 结尾写老人角的老年人见肖师傅来了就息声低下头装作洗牌摆棋,说明他们听说了肖师傅的经历后都对他另眼相看,各自心里都有着许多想法。5. 小说中的肖师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 小说标题是“T恤衫”,但前半部分的内容却与此无关,谈谈作者这样处理的好处。参考答案:4. D 5. 擅长维修技术。对于水电故障、瓷砖脱落、屋顶漏水等都

24、能处理。大度大方。帮人家维修不讲价钱,有人给他香烟、糕点,甚至T恤衫,他都让给老人角的一些人去分享。谦虚低调。他什么活都能接,却说“样样通,样样松”;虽然当过不少“长”,却没有当官的架子。乐观开朗。虽然经历过生活的波折,但依旧坦然面对生活。 6. 前半部分的内容为后文“T恤衫”的情节蓄势,提供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使“T恤衫”的情节显得自然而富有时代气息。前半部分的文字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可以看作“面”,而“T恤衫”的情节可以看作这个“面”上的一个“点”,使小说内容更充实而丰富。前半部分内容与“T恤衫”无关,有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对最终文章主题的思考。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

25、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D项,“都对他另眼相看”错,从文中看,他们之所以“息了声,低下头装作洗牌摆棋”,是因为他们觉得在背后议论人家不合时宜,并不一定就是对他另眼相看。5.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中的肖师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正面描写,还有作品中他人的眼睛看到的侧面描写的进行分析。阅读小说,先找到有关肖师傅的正面描写,

26、通过他的言行分析肖师傅的人物形象。比如:当别人不愿意修理时,肖师傅总是前去修理。别人问他会啥手艺时,肖师傅笑笑说:“样样通,样样松,不稀罕。”有人问他修理时的价钱怎么收的时候,老肖仍是淡然一笑,说:“讲什么价,我是泥菩萨坐佛龛,凭赏,不给也中。”他维修回来,常是把还没开封的香烟丢给众人,说:“抽吧,我烟轻。”甚至,有时他还拎盒糕点、T恤衫回来肖师傅常在别人不愿出手的时候才去修理。小说倒数第三节作者还用叙述性语言介绍了肖师傅的工作经历,侧重介绍他曾当过各大领导的经历,工作事情虽然不顺,受到牵连,即使赋闲在家,他也一直乐呵呵的,坦然面对,他一点儿官架子也没有。回答该题时,要分点回答,并且要结合小说

27、的情节,人物分析出肖师傅不仅是一个精通维修水电故障、瓷砖脱落、屋顶漏水等活计的师傅,还是一位大度慷慨、乐观开朗的师傅。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

28、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肖师傅的表现来分析其特点。6.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标题是T恤衫,但

29、前半部分的内容却与此无关,谈谈作者这样处理的好处。”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中的情节结构安排的作用。这篇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虽然前半部分没有写到T恤衫,但是小说的题目是“T恤衫”,小说倒数第4节才写到了“T恤衫”:老肖又从工具袋里抽出一件没开封的深蓝色T恤衫,丢到牌摊上,说:“女主人赏的。你们谁喜欢,就拿去穿吧。”人们争抢着看,有人说:“老肖,快换上吧,不会是人家专门给你买的吧?”老肖仍是淡然一笑,说:“我还是穿这身工装服舒坦。”要关注“T恤衫”在小说中出现的位置,分析其作用时,要从一下角度思考: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内容的丰富、艺术手法的选择、主题的揭示,还有读者的阅读心理等方面来回答该题。二、

30、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13题谋 攻 篇孙武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 ),杀士卒三分之一,( )城不拔者,此攻之灾(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

31、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故上兵伐谋 伐: 打破,取胜。 B. 修橹轒輼,具器械 具:准

32、备。C.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 胜:胜任。 D. 辅隙则国必弱 隙:疏漏。10.文中括号处填入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 ),杀士卒三分之一,( )城不拔者,此攻之灾( )。 A.之 其 矣 B. 之 而 矣C.之 其 也 D. 之 而 也1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A.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B.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C.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D.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12.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33、与分析,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孙子在本篇中集中论述了“全胜”的战略思想及其实现的条件与方法。B. 孙子认为高明的指导者应该做到“百战百胜”,这是孙子孜孜以求的最理想的境界,这也是孙子兵法立足战争,又超越战争的魅力所在。C.孙子的“全胜”战略思想不仅包括政治上的“伐谋”“伐交”,还包括军事上采取灵活正确的战术方针,迫使敌军屈服。D. 为了实现“全胜”的目的,孙子主张处理好将帅和国君的关系,两者之间要做到紧密合作。在篇末揭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今天依然有着借鉴意义。13.翻译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10分)(1)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4分)_(2)三

34、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3分)_(3)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3分)_参考答案:9.C 胜:忍受,承受。10.D 第二空,根据语境上下关系为转折关系,第三空,根据判断句式“者也”。11.C. 根据对称句式。12.B. 从“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看出作者认为是“不战而屈人之兵”。13.(1)译:因此,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计分点“是故”两个“善”“屈”。)(2)译:全军既迷惑又怀疑,诸侯乘隙进攻的灾难就临头了。(计分点“三军”“既且” “难”。)(3)译:用自己的有准备来对待敌人的无准备的会胜利

35、;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会胜利。(计分点“虞”“能”“御”。)文言文翻译: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使敌人一个“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队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

36、策才是攻城。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制造攻城的蔽橹、轒辒,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战争,攻取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消灭敌国而不是靠久战,用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兵力不至于折损,却可以获得全胜,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方法。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围敌人,五倍的兵力就进攻敌人,两倍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接触,兵力弱少就要撤退远地。所以弱小的军队顽固硬拼,就

37、会变成强大敌军的俘虏。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周密国家就会强大;辅佐疏漏,未尽其职,国家必然衰弱。 国君对军队造成的危害有三种情况:不知道军队在什么条件下可战而使其出击,不了解军队在什么情况下可退而使其撤退,这就束缚了军队的手脚。不通详三军内务,而插手三军的政事,就会使部队将士不知所从。不了解军中的权变之谋而参与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们疑虑重重。军队既迷惑又疑虑,诸侯国军队乘机而进攻,灾难就降临到头上,这就是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预知取胜的因素有五点:懂得什么条件下可战或不可战,能取胜;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能取胜;全军上下一心的,能取胜;以有备之师待无备之师的,能取胜;将帅有才干而君主不从

38、中干预的,能取胜。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道理。所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敌方而熟悉自己的,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然失败。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39、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 ,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

40、许诺。(节选自鸿门宴)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B.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C.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D.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11. 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入关”中的“关”,指的是函谷关。在文言文中说到“关”,一般也是专指函谷关。B. “籍吏民”意思是:官吏、百姓的户籍;“封府库”意思是:封上官府的仓库。C. “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兄,名词活用为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D. 约为婚姻:双方约定成为

41、儿女亲家。婚姻: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B. 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C. 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D. 紧急形势下,张良只要刘邦去见项伯,可见他也不知如何是好。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参考答案:10. A 11. B 12. D 13. (1)项伯连夜赶到刘邦驻军地,秘

42、密地见了张良,把事情完整地告诉了他。 (2)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般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本题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事件及关键词判断。句子“所近”是“所+动词”的所字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项。“籍吏民”与“封府库”都是动宾结构,是两个并列句子,中间要断开,所以排除B、C项。故选A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先疏通文意,然后找出选项

43、对应的语句,最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较分析。B项,“籍吏民意思是:官吏、百姓的户籍”错,“籍吏民”意思是“登记了官吏、百姓”,“籍”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登记。故选B项。【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D项,“不知如何是好”错,张良对刘邦一连串的问话,其实是给刘邦出了关键的一计。故选

44、D项。【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一句关键词:“之”,到;“私”,秘密;“具告以事”,状语后置句;“以”,介词,把。第一句关键词:“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