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川省南充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290598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南充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四川省南充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四川省南充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四川省南充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四川省南充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川省南充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典诗词的显隐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歌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

2、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

3、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降至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祯直承了严羽“得意忘言”的含蓄说。他盛赞盛唐诗“蕴

4、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意忘言之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影中”,所以须“脱形写影”,说谢灵运诗就是“多取象外,不失环中”。明人胡翰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惟有“象外”“言外”才会“四表无穷”。以上论述,说明不同的时代都在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崇尚深情绵邈、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至今天不衰。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含蓄表现在诗歌内容上是指诗人把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的旨意说得隐约模糊,让人捉摸不透,如李

5、商隐的无题。B. 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诗人采用借代、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读者从有限的描述中获得无穷的意蕴。C. 先秦六朝典籍中,虽没有提及“含蓄”一词,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这也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D. 早在先秦诗歌中,含蓄手法就有运用,但“含蓄”一词真正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应该源于中唐时期的诗歌理论专著诗式。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论述了含蓄的性质及内涵,明确了论题,在结构上领起下文对手法上的含蓄的论证。B. 作者引用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来证明在唐代营造“象外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

6、蓄风格已成为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C.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以时间为序,具体论述了“含蓄”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这也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D. 严羽提出了“得鱼忘筌”“羚羊挂角”等说法,主要是强调诗歌深妙的义理,对于诗歌的语言表达则不必过于深究。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两宋时期,含蓄已经作为一个主要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了,这种评价诗文的标准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B. 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朦胧之美,但这种手法的运用仍然是无意识、不自觉的。C. 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同

7、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含蓄美是诸多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D. 王士祯认为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王夫之说谢灵运诗“多取象外,不失环中”,说明在含蓄理论出现之前,诗人们对含蓄手法的运用已较成熟。参考答案:1. C 2. D 3. B【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C项,“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这也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这为含蓄理论的创

8、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指代的是文心雕龙中的内容,由此可知,奠定含蓄理论基础的是文心雕龙,而不是“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D项,“对于诗歌的语言表达则不必过于深究”错误,从文章第三段来看,严羽所提出的主张主要是强调诗歌深妙的义理以及诗歌对于含蓄的追求,即“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并不是不重视语言表达。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

9、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但这种手法的运用仍然是无意识、不自觉的”错误,该判断于原文无据,文章第二段只是说“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这只能说明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含蓄

10、的手法,但不能说明当时这种手法的运用是无意识、不自觉的。故选B。【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

11、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名士的背影汪曾祺其人其文汪曾祺出生在江苏高邮一个有着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士大夫家庭。他的祖父是清末拔贡,写得一手好文章,同时还兼具一点儿诗人气质。而他的父亲汪菊生更是一位多才多艺、带有名士色彩的人。这位兴趣广泛、才华横溢的父亲还很随和,从不像古板的八股先生那样教育孩子,而是将他当朋友看待,喝酒时给儿子也倒上一杯,抽烟时给儿子也分上一支,而且先给儿子点上火。汪曾祺初恋时写情书,他竟然在一边出谋划策。这种宽松和谐而又充满浓厚文化气息的成长环境,深刻地影响了汪曾祺的个性。可以说,汪曾祺身上那种富有才情、天真散漫的气

12、质,早在童年时期便已打下深深的烙印了。在西南联大,汪曾祺最为景仰的三位老师中,闻一多是最可称名士的。他走进教室,便点燃烟斗,有时抽卷烟,就问学生:“你们谁抽?”于是讲台上下老师和学生一起喷云吐雾,汪曾祺自然也在其中。另外一位老师沈从文,汪曾祺曾评价他说:“沈先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非常容易动情,非常容易受感动。他对生活,对人,对祖国的山河草木都充满感情,对什么都爱着,用一颗蔼然仁者之心爱着。”闻一多对汪曾祺名士气质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外在;沈从文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内在,他后来的为人、为文,都能看到乃师沈从文淡泊、从容、温情的影子。有的名士是锋芒毕露的,刚硬而决绝,像一支剑、一团火,比如嵇康。而

13、有的名士则是刚柔并济的,温润而坚毅,像一杯酒、一块玉,比如陶渊明。汪曾祺的名士范儿,离后者更近点儿。说“近点儿”,是因为他和陶渊明还略有不同。陶渊明是徘徊在出世入世之间的,而汪曾祺则完完全全是入世的。入世和名士放在一块,好像有点儿不和谐,但汪曾祺恰恰就是一个入世的名士。他入世,但不佞世。汪曾祺自己说:“我追求的是和谐”。此和谐不是政治术语,而是一种生活情调,一种人生境界。汪曾祺追求和谐的这种“另类名士”气质,同他儒家为主、道家为辅的人格构成有很大关系。他坦言:“我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何为儒家的人情?当然就是浓厚的现世关怀情结。但儒家的现世关

14、怀,和与自然的和谐是分不开的,二者融合在一起,便是一种“诗性人格”。,汪曾祺又极为讲原则,儒家思想中士的坚守、自重,在他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他从不肯利用朋友为自己谋取方便。作为一名作家,他的这种坚守更体现在对文学标准始终不渝的独立见解上。仅仅是儒家,还不足以成就他的人生境界,也不足以玉成他小说、散文创作的田园风格。再诗性的人格,只要“爱人”、“入世”,便不得不有所追求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而有所追求,便容易为得失挂怀,陷入烦恼困顿中。汪曾祺一生淡泊名利、潇洒从容,尤其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始终以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煎熬和折磨,这与道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不论何种境地,汪曾祺都能保持一颗平静、旷达

15、的心,并积极去创造诗意、优美的文学与人生。可叹的是,汪曾祺这位名士,大半生都活在一个“去名士化”的土壤里。他的可贵在此,他的落寞也在此。读汪曾祺的文章,经常会感到时代背景的淡化,或者向已经消逝的过往的偏向。汪曾祺自己也承认:“我的小说多写故人往事,所反映的是一个已经消逝的或正在消逝的时代。”这恐怕不能简单地以怀旧情结来解释。汪曾祺的散文里,有好大一部分是写饮食的,时代背景的淡化也好,消逝的过往也好,就散文来说,没有比写饮食更适合的题材了。更难得的是,汪曾祺的饮食散文里往往又蕴含着丰富的风俗人文、历史考据,名士的情趣与文人的素养二美得兼,一时并见。若问,名士和美食家有必然联系吗?如果一概而论,并

16、非如此;可是要说汪曾祺,那二者的联系确确实实是必然的。如果没有美食家的这层角色,汪曾祺的名士气质就失色不少;如果没有这种名士范儿呢,那汪曾祺也就只不过是个过得去的美食家而已。屈指一算,汪曾祺离我们而去已经16个年头了。读者并没有忘记这个“老头儿”,他的书一印再印,尤其以饮食散文最受欢迎。相信很多人像笔者一样,把汪曾祺视为自己最喜爱的当代作家。其实仔细想一想,如果不是因为他这个人,我们还会如此喜爱他的文吗?当我们推崇什么的时候,往往也就是我们缺乏什么的时候。当今并不缺乏作家,甚至也不缺乏美食家,可是汪曾祺走后,我们放眼四望,却难得再觅一位如此率真、潇洒、从容而又有才情的名士了。(有删改)相关链接

17、:汪曾祺一生经历的大事可谓多矣,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其作品具有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特点,使读者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中国作家网)汪曾祺的的文字才真是有韵味,比他的老师沈从文更白、更现代、更畅达。他的白话之白,是有着真正文字的贵气。汪先生文字的贵气渊源有自,因他是传统文化的薪火传人,在文脉上是没有断过气的。(何立伟评汪曾祺)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贾平凹评汪曾祺)(1)下列对材料和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闻一多对汪曾祺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外在的;而沈从文对生

18、活,对人,对祖国的山河草木都充满感情,这份蔼然仁者之心则在内在上使汪曾祺的文风表现出淡泊、从容、温情。B嵇康是锋芒毕露、刚毅而决绝的名士,如一支剑、一团火;陶渊明则是温润如一块玉、一杯酒,刚柔并济。而汪曾祺则是出于二者的中间状态,是一种另类的名士。C汪曾祺写饮食的散文中,都没有时代背景的出现,都是在偏向已经消逝的过往。这仅仅是为了表达一种怀旧情绪。如端午的鸡蛋就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D汪曾祺一生经历了诸多大事,但仍能保持一颗平静、旷达的心,这得益于他深受道家影响,能积极去创造诗意优美的文学,使作品仍能保持一种文雅气。E当我们推崇什么的时候,往往也就是我们缺乏什么的时候,所

19、以,今天我们在怀念汪曾祺,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今天已经没有了这样率真从容的名士了。(2)汪曾祺身上“儒家为主,道家为辅”的人格表现在哪些地方?(3)汪曾祺名士范儿的养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4)汪曾祺的作品有着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AD(答D3分,答A2分,答B1分,答CE不给分)(2)有着儒家现世关怀和谐自然相融合的诗性人格。极为讲原则,体现着儒家思想中士的坚守与自重。一生淡泊名利,潇洒从容,不论何种境地,都能保持一颗平静旷达的心。(3)宽松和谐而又充满浓厚文化气息的成长环境。西南联大的教授对汪曾祺的影响。儒

20、家为主、道家为辅的人格构成。汪曾祺本身富有才情、天真散漫的气质。(4)作品内容上,有很大一部分是写饮食的,且饮食散文里往往又蕴含着丰富的风俗人文、历史考据。并且淡化时代背景,有着怀旧情结,在传递作者宁静旷达、闲适恬淡的心态。作品语言上,文字直白,有韵味,具有一种贵气。作品风格上,宁静、闲适、恬淡,能使读者的心灵愉悦升华。成因:大半生都生活在一个“去名士化”的土壤里。他是传统文化的薪火传人,在文脉上是没有断过气。与他追求和谐的性格有关,不愿表现出一种与时代的激烈冲突。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钱玄同的生活习惯刘仰东钱玄同是一个值得后人记住的名字。他的履历很简单,早年留学

21、日本,民国以后一直在北大、北师大等高校任教,直至去世。他对社会的贡献却不简单。作为思想家,他和陈独秀、胡适、刘半农一道,并称为新青年杂志的“四大台柱”;作为国语专家,他是白话文、汉语拼音、汉字拉丁字母化、简体汉字、汉字横排以及从左至右书写和阅读方式的发明者、开拓者或推动者,我们至今每天都在享用他的“专利”;作为编辑,他直接鼓动鲁迅为新青年杂志写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作为父亲,他培养了钱三强这样有“中国核工业之父”之称的大科学家钱玄同喜欢谈天说地,不少回忆文字都用“谈锋甚健”来描述他。所谈内容,是不拘一格的。他的朋友和同行黎锦熙回忆:“除要讨论的问题彼此尽量分析辩论然后决定

22、外,同时必杂谈所见所闻,天南地北,无所不说;古今中外,愈引愈长。”钱玄同的弟子魏建功也回忆说,钱先生把去友人家聊天称为“生根”,“说是到了不走,屁股生了根了。”“生根的习惯,是早在下午四时,晚或六时,先生提了他的皮包、手杖进了各家的客厅(多半就是书房),坐下了以后,海阔天空的谈起。我所得益于先生的知人论事、言道治学种种方面,全是在这些时间里。”魏建功还开了一张名单,列出当年与钱玄同经常过往的人物:沈士远、胡适、单不庵、鲁迅、刘半农、周作人、马幼渔、马叔平、黎锦熙等。所谓“生根”,还有一层意思,即钱玄同好说而不好动,就健康而言,这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黎锦熙当年常拉着钱玄同一起去中山公园,黎后来

23、回忆说: “天气暖热时,我总主张他同往中山公园,他谓之大雅,但他一入茶座,便不起身,我则散步,遇友攀谈,久始归座吃饭,他讥我为惹草粘花。”钱玄同的另一个不良习惯,是在很长一个时间段内,不怎么在家里住,而是住在师大教员宿舍和孔德学校。他的子女回忆说:“在傍晚的时候,他回到家里看一看,呆不久,不吃晚饭又出门去了。”钱玄同的不少友人在回忆他的文章中,也都提及这一点,但似乎不太在意这种生活方式的负面作用,即他不在家吃饭,也不在学校包伙,而是或者吃饭馆,或者去友人家蹭饭。钱玄同是语言学家,他把约友人下饭馆称为“雅”;把上朋友家吃便饭称为“骗”;如有人主动请客,他则称为“赏饭”。黎锦熙说:“(钱玄同)二十

24、年来,食的生活,每天都如此。”长年吃饭馆、吃请,反馈到身体上,后果可想而知。钱的子女回忆:“父亲在1929年以后,患高血压症,血管硬化,神经衰弱。”钱玄同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过一个估计,他告诉子女:“我的体质虽不如你们的伯父和祖父,他们都活到七十四五岁,但我想我活到六十多岁是可能的。”事实上,这个算不上长寿的自我估计还是过于乐观了。抗战爆发一年多后,钱玄同即因突发脑溢血而去世,年仅52岁。钱玄同喜欢访友聊天,却不欢迎朋友来访。魏建功与钱玄同相交二十年,也只去过钱家一次。钱夫人长年患病,几经危险,身体很糟糕。一些朋友曾劝他纳妾,这在当年,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但为钱玄同断然拒绝:“新青年主张一夫一

25、妻,岂有自己打自己嘴巴之理?”钱玄同的某些行为,与他在新青年上大声疾呼的某些言论,看似是相违背的,他自己解释说:“三纲者,三条麻绳也,缠在我们的头上,祖缠父,父缠子,子缠孙,代代相缠,缠了二千年。新文化运动起,大呼解放,解放这头上的三条麻绳!我们以后绝对不得再把这三条麻绳缠在孩子们的头上!可是我们自己头上的麻绳不要解下来,至少新文化运动者不要解下来,再至少我自己就永远不会解下来。为什么呢?我若解了下来,反对新文化维持旧礼教的人,就要说我们之所以大呼解放,为的是自私自利,如果藉着提倡新文化来自私自利,新文化还有什么信用?还有什么效力?还有什么价值?所以我自己牺牲,只救青年,只救孩子!”【注】钱三

26、强是钱玄同的儿子。(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钱玄同之所以“是一个值得后人记住的名字”,是因为他的履历很简单,而对社会的贡献却不简单。B.钱玄同把去友人家聊天称为“生根”,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到了不走,二是久坐不动,皆如屁股“生根”。C.从那份人物名单中可以看出,当年钱玄同经常过往的都是一时名流,这充分体现出他人缘好,受欢迎。D.文中写到,钱玄同把吃饭分成不同类型并赋予不同称谓,是为了揭示他长年吃饭馆、吃请,以致影响健康。E.文中大量引用有关钱玄同的史料和回忆,既大大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又有助于凸显钱玄同的性格特点。(2)第一段,分别从哪几

27、个方面叙述了钱玄同“对社会的贡献却不简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3)文中写了钱玄同哪些“生活习惯”?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4)从钱玄同身上,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请结合全文予以探究。不少于四点。(8分)参考答案:(1)BE(2)四个方面,作为思想家,利用新青年杂志宣传新思想;作为国语专家,在语言文字改革上贡献很多;作为编辑,催生出第一篇白话小说;作为父亲,培养出“中国核工业之父”。作用:以事实证明“钱玄同是一个值得后人记信的名字”;为下文进一步叙写他的生活习惯作铺垫。(3)喜欢谈天说地,去友人家聊天,好说而不好动;不怎么在家里住,而是住在师大教员宿舍和孔德学校;长年吃

28、饭馆、吃请;喜欢访友聊天,却不欢迎朋友来访。(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2分,答出3点给4分,答出4点给6分)(4)观点参考:只有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会被后人铭记;腹有诗书气自华,渊博的学识是良好口才的基础;要保持身体健康,就必须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只有严格自律,公正无私,才能使他人信服。(观点正确,有结合文本的简要分析,答对一点给两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馀,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是时,少府

29、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右左。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

30、”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葺之,以旌直臣。”13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在朝廷上,名词作状语)B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捉拿,拽扯)C抗首而请,音动左右(抗拒)D上曰:“勿易!因而葺之,以旌直臣。”(表彰,名词活用动词)14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说明朱云“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一项是( )(3分)少时交往轻侠,借客报仇。 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

31、左右 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 此臣素著狂直于世 上意解,然后得已ABCD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朱云小时候身强力壮,凭勇力闻名,后来才转学文,也学得很好,当时的人们都赞扬他。B元帝时,五鹿充宗仗着权势讲论易经,别的易学家都不敢与他争辩。朱云不畏权势,辩倒了他。C成帝时,朱云当面向皇上进言,指责丞相即原先的安昌侯张禹“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要求皇上杀了他。D朱云直言进谏,惹怒了皇上,皇上令御史将朱云拿下。朱云抓住宫殿栏杆,栏杆被拉断了,他还要向皇上进谏,宁死不屈。皇上最终受到感动,没有治他的

32、罪。16翻译句子(每小题4分,共8分)(1)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2)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参考答案:13C(解析:使高举,昂起。)14B(解析:为朱云早年任侠使气;是别人委婉地劝皇上的话;写皇上态度的变化。均不符合条件,故答案为B。)15D(解析:是左将军辛庆忌以死进谏,皇上怒气才解。)16见译文翻译朱云,字游,原为鲁人,后迁居平陵。年轻时(喜欢)结交游侠,借助宾客为自己报仇。身高八尺有余,仪容伟岸,以勇力闻名。到四十岁时,他才改变行节跟从博士白子友学习易经,又师从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他)都能传承师业。他洒脱不羁而能守大节,世人因此很尊

33、重他。当时,少府五鹿充宗显贵,很得元帝宠幸,他治学梁丘易。汉宣帝在位时就赞赏梁丘氏的易经解说,元帝也很喜好其解说,想考辩梁丘氏与其他各家解说的异同,就命令五鹿充宗与易经学各家辩论。五鹿充宗凭仗着贵宠和能言善变,诸儒不能与他相抗衡,都借口有病不敢与会。有人推荐朱云,就把他召入。朱云提衣登堂,昂首提问,声音震动左右。开始辩论以后,他接连驳倒五鹿充宗。所以诸儒为他编了一句词儿:“五鹿高又高,朱云折其角。”由此朱云担任了博士,迁为杜陵县令。到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位至特进,(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

34、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我希望皇上赐给我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来警告其他的大臣。”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朱云大呼道:“微臣我得以和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这个人一向在社会上以狂傲直率出名。假如他说得对,就不可杀他;他说得不

35、对,本来应该宽容他。臣斗胆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这样)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直臣。”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

36、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B.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C.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7、D.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相传左传的作者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C.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寡、不榖等。D. 古代臣子的自称有:臣、下臣、小臣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

38、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D.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参考答案:10. A 11. B 12. C 13. (1)如果灭掉郑国对

39、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烦劳您了。(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句话的含义是“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根据理解原句“许君焦瑕”,焦瑕是两个地名,从中间断开。因此可以排除BC。理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意思是“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40、不能断开,因此可以排除D。故答案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选项B,“纪传体史书”理解有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故答案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

41、、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选项C,“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故答案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若”如果、“益”好处、“以”拿。(2)“以为”把它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使者。【点睛】

42、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6.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43、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

44、与子之所共适。”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顺着江水到达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C哀吾生之须臾/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寄蜉蝣与天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3、对以上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B、作

45、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C、以上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参考答案:1、答案:B(攻占)2、答案:C(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介词,被介词,给。B,转折连词,可是并列连词,可不译。D,介词,在连词,和)3、答案:D(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

46、一组是 假如有人问我语文是什么,我会高兴地告诉他:_,展开我色彩缤纷的想象;_,牵动我亲临其境的目光;_,教会我寓情于物的感观;_,演绎我字正腔圆的对白;_,美化我独抒性灵的意象。是天真无邪的童话是跌宕起伏的戏剧是情节曲折的小说是优雅闲适的散文诗意蕴悠远的诗歌A. B. C. D. 参考答案:C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8. 根据下面一段材料,请概括诵读国学经典的六点意义(作用)。(要求:每条不超过 6 个字。不需加标点)国学经典中蕴涵着传统美德,诵读经典的孩子,不仅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 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而且还会提升人格魅力。另外,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孩子,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 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而且 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 6 岁10 岁时,能主动找书读,甚至可创造 1 年阅读 500 册到 1000 册书 的奇迹,其阅读兴趣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高出许多倍。此外,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脑里面,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1)_(2)_(3)_(4)_(5)_(6)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