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职业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290549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职业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职业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职业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职业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职业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职业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

2、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

3、,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

4、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取材于李政道的文章楔)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参考答案: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跨越时空引起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科学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也反映了科学原理的普遍性。此题的解答思路是在把握文本大意的基础之上,把文本分成两层,再把各层中的内容要点分析概括,最后组织语言加以表达。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揽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出现于唐朝晚期,在宋、金、元诸朝都很盛行,到了明代不仅仍然活跃,而且在形态上发生了新的变

5、化。所谓揽纳,也称包揽,就是兜揽代纳賦税。从事此种活动的人,被称为揽纳户。明代前期,揽纳户的主体是城市中的权势之家或投机钻营的无赖之徒,他们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通过揽而不纳、虚买实收、以次充好等途径谋取钱財。到明代中期,同时又出现另一种揽纳。与封建政权相 联系的乡绅阶层势力不断扩张,乡绅豪强采用“诡寄”的方式,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多收少缴,谋取厚利。揽纳对国计民生造成损害,却屡禁不绝。明初的赋税制度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实物为本,无论是田税还是上供物料,都以征 收实物为主。田税分夏税(征麦)、秋粮(征米),此外有丝绢、棉苎麻布等,部分地区还要缴纳草料。上供物料则是因需而征,

6、包括皇室消费的食品、用品,官府手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各种军用物资、建筑材料等。二是民收民解,即要求民户将指定物品自行运送到指定地点交纳。永乐迁都后,为了收纳全国各地解运而来的钱粮物料,北京陆续设立了众多仓场。巨额的物资解纳和众多的仓场存在,为揽纳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从征收到入库各个 环节,都可以看到揽纳者的身影。万历年间,户部疏请“禁包揽”,并概括包揽为“本地之包揽、在京之包揽、各衙门之包揽”。前二者是就揽纳活动发生地而言,而“各街门之包揽”是就揽纳者的身份及运作形态而言。明代仓场的官吏员役,不少自己就从事揽纳。各种包揽,危害极大。往往额外勒索,加重解纳者的负 担。永乐十七年,监察御史邓真

7、指出:“今贪利之徒,一概揽纳,不收本等物料,而行收钞贯等项,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恣肆贪残,吮民骨血。”揽纳到手后,揽纳者又常常拖延不予上纳, 解纳者被累不堪。隆庆六年,神宗在诏书中指出:“各处解纳钱粮到京,内外管收人员掯索使用,多于原额,以致上纳挂欠。及在京势豪,在外积棍,包揽诓骗久之。贻害小民,苦累正户。”自宋代以来,揽纳一直被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明朝也有众多比较严厉的处罚条例,但终明之世,揽纳一直风行不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一大原因。勋戚、宦官等权势人物染指揽纳,即使事发,也往往曲法宽贷。如天顺年间,宁阳侯陈懋纵子侄揽纳事发,英宗念其“积有劳且老疾,姑宥之”。另外,制度性弊端

8、是又一大原因。从解运过程看,远距离运输实物,不但耗费巨大,而且面临诸多风险。如解运白粮到京,途中交纳船税,支付牵挽、转搬 费用,或被人偷盗,或日久蚕食,或因雨湿烂等,到京时大概十去三四了。即便解纳到京,到各衙门办理手续,乡野百姓人地生疏,经常受恐吓勒索;钱粮物料入仓,又往往“小脚库秤索求不已”,诸多留难,使上纳难以顺利完成。(摘编自高寿仙明代揽纳考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揽纳就是兜揽代纳赋税,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纳税制度,它出现于唐代晚期,盛行于宋、金、元诸朝,到明代依然活跃。B. 明代中期,两种揽纳形式并存,一种是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一种是直接将民户田粮

9、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C. 明代的实物赋税包括田税和上供物料,田税夏征麦,秋征米,还有丝绢、棉苎麻布、草料等,上供物料更是名目繁杂。D. 实物为本、民收民解是明初赋税制度的特征,这使得来自各地的钱粮物料集聚于指定地点,从征收到人库,揽纳户活跃于各个环节。2. 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二两段介绍了揽纳这种社会经济现象以及两种揽纳形式。B. 文章在第三段从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两种赋税制度入手,具体阐释了揽纳者无比活跃,上纳难以顺利完成的原因。C. 文章论述了揽纳的危害,引用监察御史邓真的话和神宗的诏书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 文章在最后分析了揽纳屡禁不绝的深层次

10、原因。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权势之家、无赖之徒、乡绅豪强等组成了明代揽纳的队伍,揽纳户欺压勒索的对象是社会最底层的交纳和解运税物的百姓。B. 民户需要把交纳的物品直接运送到指定地点,由于距离远、耗费大、风险多、手续繁杂,又受诸多留难,所以很难顺利完成上纳。C. 从宋代直到明代,统治者都深知揽纳危害极大,也都一直把揽纳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但即便如此,揽纳依然风行不衰。D. 制度性弊端是揽纳现象长期存在并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所以只要封建制度还存在,揽纳现象就不可避免。参考答案:1. A 2. B 3. D【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

11、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揽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纳税制度”错误,“揽纳”就是“纳税制度”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一段说“揽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第二段说“所谓揽纳,也称包揽,就是兜揽代纳賦税”,选项偷换概念。故选A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

12、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文章在第三段从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两种赋税制度入手”错误,第三段说“明初的赋税制度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实物为本二是民收民解”,由此可知,“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是两个明显的特征,选项忽略了“明显”两个词语,变成从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两种赋税制度”。故选B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

13、,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项,“制度性弊端所以只要封建制度还存在,揽纳现象就不可避免”错误,从文中来看,“制度性弊端”中的“制度”不是指封建制度,而是指纳税制度,因此后面“只要封建制度还存在,揽纳现象就不可避免”一说错误,选项偷换概念。故选D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

14、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

15、”“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

16、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

17、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

18、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

19、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

20、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

21、或者讽谏的目的。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

22、音乐无关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参考答案:答案:(1)A(2)C(3)B【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

23、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解答】(1)A 文中第二段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2)C 文中第四段段“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

24、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C项“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错,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3)B “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错,文中第三段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2-4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

25、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

26、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昊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

27、三。 (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注】汝南征羌:郡县名。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一带。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孕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龙舒,汉代侯国名。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少厉清节 厉:通“砺”,磨炼 B滂执公仪诣蕃 执:捉拿,拘捕C请署功曹 署:代理,暂任 D滂死则祸塞 塞:消弭,平息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他的廉

28、直刚正,弃官而逃。 B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自己如存有私心,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而且曾在休息时候拒绝召见为乡人所不齿的外甥。 D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不愿拘捕范滂,县令郭揖愿与范滂一同出逃,他们的行为既表现了对朝廷此举的不满,也表现了对范滂为人的无比敬仰。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3分) 译文: 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3分) 译文: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

29、兼得乎?(3分) 译文:参考答案:2(3分)B(执:执行,施行)3(3分)C(非“主动上书”,而是遵奉诏书行事;“寝而不召”,理解有误)4(1)现在(你)成全了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评分建议:去就:辞官。(1分)“得无邪”句式。(1分)文意通顺。(1分)(2)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评分建议:以:因为。(1分)审:查清,弄明白。(1分)参实:查实。(1分)(3)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评分建议:令名:美好的名声。(1分)寿考:长寿。(1分)文意通顺。(1分)附参考译文:范

30、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

31、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说了。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

32、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宗资于是作罢。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范滂就回到乡里。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钩党之人。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自己)关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

33、的地方)中,伏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呀!”当即赶到县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范母前来和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动得流泪。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5. 阅读下面

34、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潘荆山袁枚潘荆山讳兆,吾浙孝廉也。静深有谋,浙闽总督满保辟入幕府。康熙五十四年,台湾反,以立朱一贵为名。朱,农家子,幼养鸭为业,每叱鸭,鸭皆成伍,路不乱行。乡人异之。游民之无赖者倡为乱,拥一贵据南路,杀守备及官兵二百,总兵欧阳凯、副将许云讨贼战死,台湾陷。事闻,省城大震。时漏下二鼓,满公不知所为,登荆山床为诀,哭声乌乌。荆山披衣起,笑曰:“公止哭,贼即平矣。台湾贼皆乌合,何能为?第兵机贵速,须尽此夜了之。”公曰:“如何?”曰:“公持印,荆山持笔,两侍儿供纸墨,群奴张灯听遣,足矣。”如其言,书一牒下中军曰:“发两标兵各千,五鼓集辕,旌旗、器械、战船缺者斩。”一牒下司、道曰:“运

35、粮若干,集厦门听取,误者军法从事。”一牒下府、县曰:“明早部院出兵,送者斩。各吏民安堵毋动。”荆山每书牒,笔飒飒如风雨。毕一纸,请公加印,印毕即发。未三鼓而部署定。荆山复解衣卧,咍台大鼾。黎明拔营,行两日至厦门。时承平日久,兵不善橹桨,公忧之。荆山下令传呼曰:“凡海贾船能捐货载兵者,与五品官。”有一贾奋前,即褫守备蟒服与之。继来者分给牌札、豹豸绣补。众贾大喜,争自棹船,船衔尾布列,兵依队而上,不敢哗,甲光耀日。五日抵鹿耳门,贼大怖,以为神兵从天而下,骇散无斗者,互相攻杀。守红毛城仅十六人,诛之。进剿竹箐城,禽朱一贵,槛车送京师。兵不血刃,粮不支给,凡七日而台湾平。满公欲奏荆山功。荆山辞曰:“某

36、性懒,非能吏事者也。贼平,仗国家威灵,不可贪天功、袭人爵,请事公终其身。”满公卒,潘复佐浙督李公卫,以名闻。袁枚文选注释:褫:强行脱下。4. 下列加点的字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浙闽总督满保辟入幕府 征召B. 台湾陷,事闻,省城大震 听说C. 各吏民安堵毋动 居处D. 众贾大喜,争自棹船,船衔尾布列 划动5. 下列语句中,能分别表现潘兆“静深”和“有谋”的一组是A. 满公不知所为,登荆山床为诀,哭声乌乌第兵机贵速,须尽此夜了之B. 荆山复解衣卧,咍台大鼾。进剿竹箐城,禽朱一贵,槛车送京师。C. 公止哭,贼即平矣。凡海贾船能捐货载兵者,与五品官。D. 时承平日久,兵不善橹桨,公忧之。某性懒,非

37、能吏事者也。6. 下列语句中,对原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康熙五十四年,台湾朱一贵谋反,总兵欧阳凯、副将许云等战死,台湾陷落,震惊福建全省。B. 总督满保懂弱无能,听到台湾事变,只知道抱头痛哭,而他的幕僚潘兆临事不乱指挥若定。C. 因为多年没有经历战争,士兵不会划船,潘荆山很头疼,后来他想出了用官位激励商人的办法,收到奇效。D. 事变平定之后,满保想要保举潘荆山做官。潘荆山以自己并不是做官的材料为由拒绝了。满保去世后,潘荆山还作了李卫的幕僚。7. 翻译下列句子(1)朱,农家子,幼养鸭为业,每叱鸭,鸭皆成伍,路不乱行。(2)贼平,仗国家威灵,不可贪天功、袭人爵,请事公终其身。参考答案:4. B

38、5. C 6. C 7. 翻译下列句子(1)朱,农家子,幼养鸭为业,每叱鸭,鸭皆成伍,路不乱行。宋一贵是个农民,从小以养鸭子为业,每每吆喝鸭子,鸭子都排好队列,走在路上行列都不乱。(2)贼平,仗国家威灵,不可贪天功、袭人爵,请事公终其身。贼寇平定,仰仗的是国家显赫的声威,我怎么可以贪受天子的功绩,承袭他人的爵位?我请求终身在在大人身边辅佐(侍奉)您。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B项,闻:这里是被动,被听到。5. 试题分析:此题

39、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判断潘兆“静深”和“有谋的一项,A项,“满公不知所为,登荆山床为诀,哭声乌乌”不是潘兆,“进剿竹箐城,禽朱一贵,槛车送京师”不能表现“有谋”,“时承平日久,兵不善橹桨,公忧之”和“静深”无关;“某性懒,非能吏事者也”表现的“不贪功”。排除这三项得到答案C。点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景物或物象特征的分析等,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答题时中排除法,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

40、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此题C项“为士兵不会划船头疼的是满保”不是潘兆,人物错误。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叱:吆喝;成伍:排好队列;路:用作动词,走在路上;贼平:被动,贼寇被平定;威灵:显赫的声威。以及第(2)句判断句的翻译。参考译文:潘荆山名兆,是我们浙江的举人。他性格沉静稳重做事有计谋,浙闽总督满保把他召入衙署。康熙五十四年,台湾造反,打出拥立朱一贵为首领的旗号。朱一贵是农家子弟,从小以养鸭为业,他只要一吆喝鸭子,鸭群就都排

41、成队伍,行走在道路上,一点也不散乱。乡里人认为他与众不同。无业游民中的一些无赖流氓,带头作乱,推举朱一贵为首领,占据了台湾南部,杀了守备官和他手下的士兵二百人。台湾总兵欧阳凯、副将许云讨伐乱贼时战死,台湾沦陷。事情一传开,省城极为震惊。这时已经是夜里二更时分,满公不知道怎么办,爬上潘荆山的床作生死告别,呜呜地哭了起来。荆山披上衣服起来,笑道:“您不要哭,乱贼马上就平息了。台湾的乱贼都是乌合之众,能干什么?只是用兵的时候贵在迅速,必须在今夜完成部署。”满公说:“具体怎么办?”荆山说:“您拿着官印,我拿着笔,两个侍童准备纸墨,所有的奴仆点起灯来听从调遣,就够了。”照他的话去做,荆山写一封文书,下发

42、给中军道:“调两标士兵各一千人,五更时在衙署门外集合,军旗、武器、战船,如有不齐的斩首。”一封文书下达给布政司、按察使司道:“运输粮食若干,集中到厦门听候取用,耽误时间的按军法处置!”一封文书下发给府县说:“明天早晨总督出兵,送行的斩首!各地官吏和百姓安居在家禁止走动!”荆山每写一封文书,笔下发出飒飒像风雨的声音。写完一封,请满公加上印章,盖印后马上发出。不到三更所有的部署已经就绪。荆山重新脱衣睡觉,发出很大的呼吸和鼾声。天快亮时,部队开拔行军,两天到达厦门。当时天下长期太平无事,士兵们不善于划船。满公很忧虑这种状况。荆山下令传递呼喊道:“凡是海上商船能抛弃货物装载士兵的,给五品官当。”有一个

43、商人奋勇上前应征,荆山立刻把守备身上的蟒袍剥下来给这个商人,接着来应征的商人都分发了记功牌、札和各级官员的官服。商人们非常欢喜,争着调转船身,所有的商船头尾相连地排开,士兵们按秩序登船,不敢喧哗,盔甲在太阳照耀下发出光芒,五天抵达台湾港口鹿儿门。乱贼非常恐惧,以为是神兵从天而降,吓得四处逃散的互相攻打,守红毛城的只有十六人。杀了那些作乱者。又进一步围剿竹箐城,捉住了朱一贵,用囚车押送到京城。兵器没有沾染多少血迹,军粮不另外供给,总共七天就平定了台湾这场叛乱。满公想向朝廷奏报荆山的功劳。荆山辞谢说:“我生性懒散,不是能做官吏事情的人。平定乱贼,靠的是国家的神威,我不能贪图上天的功劳、占有别人的官

44、位。请让我在您身边服务终身。”满公死后,潘荆山又辅佐浙江巡抚李卫,凭功绩名传四方。6.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平当字子思,少为大行治礼丞,察廉为顺阳长、栒邑令,以明经为博士,公卿荐当论议通明,给事中。每有灾异,当辄傅经术,言得失。文雅虽不能及萧望之、匡衡,然指意略同。自元帝时,韦玄成为丞相,奏罢太上皇寝庙园,当上书言:“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高皇帝圣德受命,有天下,尊太上皇,犹周文、武之追王太王、王季也。此汉之始祖,后嗣所宜尊奉以广盛德,孝之至也。书云:正稽古建功立事,可以永年,传于亡穷。”上纳其言,

45、下诏复太上皇寝庙园。顷之,使行流民幽州。举奏刺史二千石,劳俫有意者,言勃海盐池可且勿禁,以救民急。所过见称,奉使者十一人,为最,迁丞相司直。坐法,左迁朔方刺史,复征入为太中大夫给事中,累迁长信少府、大鸿胪、光禄勋。先是,太后姊子卫尉淳于长白言昌陵不可成,下有司议。当以为作治连年,可遂就。上既罢昌陵,以长首建忠策,复下公卿议封长。当又以为长虽有善言,不应封爵之科。坐前议不正,左迁钜鹿太守。后上遂封长。哀帝即位,征当为光禄大夫诸吏散骑,复为光禄勋,御史大夫,至丞相。以冬月,赐爵关内侯。明年春,上使使者召,欲封当,当病笃,不应召。室家或谓当:“不可强起受侯印为子孙邪?”当曰:“吾居大位,已负素餐之责

46、矣,起受侯印,还卧而死,死有余罪。今不起者,所以为子孙也。”遂上书乞骸骨。上报曰:“朕选于众,以君为相,视事日寡,辅政未久,阴阳不调,冬无大雪,旱气为灾,朕之不德,何必君罪?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归关内侯爵邑?使尚书令谭赐君养牛一,上尊酒十石。君其勉致医药以自持。”后月余,卒。 (节选自汉书卷七十一,有删改) 8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顷之,使行流民幽州 行:出使B欲封当,当病笃 笃: 重,病重 C视事日寡,辅政未久视事:任职D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 乞骸骨:自请退职9.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然指意略同 曲罢悯然B.

47、天地之性人为贵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 后嗣所宜尊奉以广盛德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D. 孝莫大于严父 可以永年,传于亡穷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平当年轻时就开始做官并经常得到提拔,因通晓经书而被任命为博士,他论议事务通透明畅,每当发生灾情异象,总是引经据典并分析得失。 B丞相韦玄成上奏朝廷停止修建太上皇寝庙园,平当上书反对,并引经据典阐述理由,皇上最终听取了他的奏议,下诏继续修建太上皇寝庙园。 C太后的姐姐的儿子卫尉淳于长说昌陵不可建成,皇上就下诏官员奏议,平当虽然赞同淳于长的观点,但反对策封淳于长,因此被贬官。 D平当家中有人认为平当应该接受侯印,平当向家人说明拒绝受封的理由并上书辞官,皇上安慰他并赐给他牛和美酒,要他好好养病。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