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铜陵市车辆厂子弟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潘光旦的人文情怀潘光旦一生的为人处世、做学问都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他的一生“是旧时代一个学者的狷介、真诚、浪漫而又坎坷的一生。”潘光旦是学自然科学出身,但融通自然、社会两大科学体系。他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深有研究。他提出“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仁者爱人”。潘光旦是仁者。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人。突出的是在1921年6月北京教育界李大钊领导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
2、薪斗争中,清华学生出于义愤,举行“同情罢考”,遭北洋政府的残酷镇压。潘光旦所在的“壬戌(1922)级最为坚决,当局要求罢考学生必须写“悔过书”。壬戌级有八人拒悔,被开除“级籍”,潘光旦是其一。潘光旦宁肯牺牲出洋机会,也要据理力争。闻一多对他十分敬佩,在家信中写道“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私心狂喜,不可名状!”次年7月,时过境迁,学校才让他出洋。1946年1月,闻一多、李公朴被暗杀后,他成了暗杀的对象,不得不与费孝通等进步人士借昆明美领事馆避难。未几,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作为教育家的潘光旦,他爱校如家。1935年他在清华教务长任上,
3、严守校规,不徇私情。一次安徽省主席刘镇华写信给潘,想让其两个儿子到清华旁听,他婉拒:“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他坚决维护清华的制度,不怕得罪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不识时务”者!对于学生运动,当时有人传谣,说潘光旦向宪警提供抓捕学生名单,以致激怒学生围攻他,有人抢走他的双拐,让他“独立”。当事人钱伟长的回忆最为可信:“他做教务长,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有时不得不为当局讲几句话,可是他是很有分寸的,不是迫害学生的。这一点很重要。”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军警包围清华园时,戴中(黄葳)曾带别的学生一起藏在他家的天花板上。
4、在与众多朋友的关系上,潘光旦与费孝通之间有点特别,他们亦师亦友。费孝通自己说“我应当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费称赞他的性格是“牛皮筋”,“屈不折,拉不断,柔中有刚;力不懈,工不竭,平易中出硕果。”费视他为活词典,说凡不知道的事情,不查词典,去问问潘光旦,一问就明白。潘光旦的最爱是藏书。1936年住清华园新南院11号时,门前藤萝架上结出一对并蒂的葫芦,他十分喜欢,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他认为一切生命的目的在求位育。“而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费孝通说潘
5、光旦“他的人格就是位育概念的标本。”1957年的反右,潘光旦获“罪名”是所谓“破坏民族关系”、“鼓动土家族知识分子和群众找中央要求自治”。这实在是不白之冤、是笑话。他是社会学者,民族学家,他只不过是根据自己所作的科学研究和实地调查的结果向上级作如实反映,提出建议供政府参考而已,岂有他哉?他虽被打为右派,但他不多做解释,不怨不尤。这期间潘光旦的家被抄、被封,他只能蜷曲在小披屋的水泥地上,没有被子,还是费孝通把自家没被封存的被子送来御寒。6月10日病情恶化,老保姆找来费孝通。费孝通将他拥入怀中,潘光旦就这样在老朋友的怀中告别了人世。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出版了纪念文
6、集。他的皇皇十四卷本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关于潘光旦的研究正在升温。口衔烟斗的潘光旦,一脸的微笑,拄着双拐,穿过雾霭,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摘自人物杂志,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关于潘光旦的研究已经掀起了热潮。 B他拒绝请托维护清华制度与后文在处理学生运动时“为当局说话”的行为表明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作为学者,其思想有困惑与矛盾的一面。C为支持李大钊领导的 “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潘光旦参加了“同情罢考”,并拒绝写悔过书,甚至
7、牺牲出洋机会也据理力争。D潘光旦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说明他很有生活情趣又不乏文人雅士的情调。 E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为我们再现了一代学者的风范。(2)文中提到潘光旦“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他的“人文情怀”的,请简要分析(6分) (3)本文在介绍潘光旦的同时,多次引用闻一多、费孝通、钱伟长等人的话,试分析这样安排有何作用?(6分)(4)文章说“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请结合他的表现加以阐释,并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看法。(8 分)参考答案:(1)AB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进行分析辨别,结合文章大意进行判定。A项“关于潘光旦的
8、研究已经掀起了热潮”与原文不符。原文第十二段,“他的皇皇十四卷本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关于潘光旦的研究正在升温”。B项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 他做教务长,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有时不得不为当局讲几句话,可是他是很有分寸的,不是迫害学生的。这一点很重要。”从文中“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军警包围清华园时,戴中(黄葳)曾带别的学生一起藏在他家的天花板上。”可以判断,潘光旦是为了保护学生故意搪塞当局的。所以,正确选项是AB。(2)答案: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为人处世、做学问两个方面。(2分)为人处世方面:潘光旦是仁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
9、学生,爱家人;“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 他爱校如家是一位刚正不阿,“不识时务”者;与众多朋友的关系上,亦师亦友。忧国忧民,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做学问方面:新人文史观,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有研究。提出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有文人雅趣。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试题分析:此题潘光旦“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全文都是围绕着“人文情怀”来写的。在分析时要从全文来搜集整理并概括,要抓住他的人物性格特征来分析。人文,顾名思义,就是在做人和做学问两个方面。所以,要从这两个
10、方面去分析。做人方面:文章分别从潘光旦的爱学生,爱校,爱国,爱民等方面有所阐述,可以进行概括。在做学问方面:文章第2段提出“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文章第8段,“他喜欢藏书.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体现出他的文人雅趣。在文章第9段,“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3)答案:侧面烘托,突出了传主的精神和性格特点,表达对他的钦佩。(2分)如闻一多,在家信里写道“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私心狂喜,不可名状!”说明对他十分敬佩;费孝通自己说“我应当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说明他知识渊博,成就卓著。增强传记文学的可信性,真实性。(2分)如用钱伟长的话再现史实。(1分)。试
11、题分析:此题难度不大,在文学作品中,经常遇到这种衬托的表现手法,所谓“红花好看,还需绿叶映衬”。组织答案时,要结合着闻一多等人的具体事例来从侧面烘托出潘光旦的精神和性格特点,表达对他的钦佩。另外,还要写出文章多次引用名人闻一多等人,目的是给读者形成一种真实可信的印象。(4)答案:他牢牢记住,衷心信服孔子的中庸之道,即尚调和,不走极端。(2分)他有时为政府说话,缓和政府与学生的矛盾,实质是一种保护和爱。(2分)1957年的反右,他虽被打为右派,蒙不白之冤,但他不多做解释,不怨不尤。(2分)看法:现实社会中,一个人既要发展自己的个性人格,又应控制自己,妥善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过
12、激,不怯懦,寻求个人的恰当定位和发展之路。(2分,根据表述情况酌情给分)试题分析:分析此题时,要从原文中找出能表现潘光旦中庸之道的相关语段,进行概括。如文章第6段,“ 他做教务长,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有时不得不为当局讲几句话,可是他是很有分寸的,不是迫害学生的。这一点很重要。”表现了他保护学生的一种中庸做法。如第10段“1957年的反右,潘光旦获“罪名他虽被打为右派,但他不多做解释,不怨不尤。”也体现出他的中庸之道。在阐述自己对中庸之道的看法的时候,要结合着自己的个性发展与其他社会环境中的关系处理来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每空一分)天井里只有一片黑。鸣凤看不见一
13、个人影。黯淡的灯光从他的房间里射出来。她本来想回到仆婢室里去睡,却被这灯光引诱着轻脚轻手地走到了他的窗下。三扇玻璃窗都被白纱窗帷遮住,灯光从细孔里漏出来,投了美丽的花纹在地上。这窗帷,这玻璃窗,这房间,如今在她的眼前变得非常可爱了。她不闪眼地立在窗前石阶上,仰望着白纱窗帷。她不做出一点声音,唯恐惊动里面的人。过了一些时候,白纱窗帷渐渐地带了空幻的色彩,而变得更加美丽了。模糊中在里面出现了美丽的人物,男男女女,穿得很漂亮,态度也很轩昂。他们走过她的面前,带着轻视的眼光看她一眼,便急急地掉过头走开了。忽然在人丛中出现了她朝夕想念的那个人,他投了一瞥和善的眼光在她的脸上。他站住,好像要跟她说话,但是
14、后面一群人猛然拥挤过来,把他挤得不见了。她注意地用眼光去找寻他,然而在她面前白纱窗帷静静地遮住了房里的一切。她看不见别的什么。她走近窗户想伸起头去望里面,但是窗台转高,她的头达不到。她试了两次,都没有用,便绝望地退了几步。一个不留心,她把手触到了窗板,发出一个低微的响声,接着房里起了一声咳嗽,正是那个人的声音。她才知道他还没有睡。她盼望他走到窗前揭起窗帷来看她,她在那里等待着。然而里面又寂然了,只有笔落在纸上的极其低微的声音。她又走去在窗板上敲了两下,她盼望他会听见敲声。但是这一次他只在里面做出两三下响声,好像是移动了椅子,接着落笔的声音更勤了些。她知道轻敲是没有用的,待要重敲,又害怕惊动了别
15、人。因为他和他的哥哥同住在这间屋里。然而她还怀着最后的希望,又一次走到窗前轻轻敲了三下,又低声叫了一次:“三少爷。”便退后两步,静静地站着。她想这一次他一定会出现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还是没有动静,只是落笔的声音更急了。接着她又听见他放下笔,用惊讶的声音自言自语: “怎么就两点钟了?明早晨八点钟还有课。”于是落笔的声音又起了。房里一声长叹把她从纷乱的思想中唤醒过来。她凄凉地朝四面望了一下。周围静寂寂没有人声,黑魆魆没有光明。她忽然记起来几个月以前也曾经有过跟这相似的情景,那时候是他在窗外而她在房里。而且那时的传闻如今却成了事实。她又细细地回味着那一晚的情景。她想起他对她的态度,又想起她对他说过的
16、话:“我向你赌咒,我决不去跟别人”她的心好像被什么东西绞着,刺着,痛得厉害,她的眼睛又被泪珠打湿了。房里的灯光爱怜地抚着她的眼睛。她带着贪婪的眼光看那灯光,一种欲望渐渐地抓住了她。她想不顾一切地跑进房里,跪在他的面前,向他哭诉她的痛苦,并且哀求他把她从不幸的遭遇中拯救出来。她愿意永远做他的奴隶,爱他,服侍他。她决定要跑进去了。然而眼前一阵漆黑。房里的灯光突然灭了。她睁大眼睛,但是她什么也看不见。她拔不动脚,孤零零地立在黑暗里。无情的黑暗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1)上面的文字选自 创作的小说 ,文字略有删改。(2)文中的“她”是 ,文中的“他”是 ,在小说中“他”是 典型, “她”是 形象。参考答
17、案:(1)巴金;家;(2)鸣凤;觉慧;充满朝气的叛逆者;敢于追求爱情并以死抗争的丫环。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今天,你织围脖了吗?”成为当今网民见面的通常问候语。“围脖”是国内网民对微博的一种亲密称呼。从2007年中国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饭否网“开张”到现在,微博这个全新的名词已经成为最流行的词汇。三言两语、现场记录、发发感慨、晒晒心情,微博是信息日益碎片化的必然结果。相比传统博客那种需要考虑文题、组织语言修辞来叙述的长篇大论,以“短、灵、快”为特点的微博几乎不需要很高成本,无论你是用电脑还是手机,只需三言两语,就可记录下自己某刻的心情、某一瞬间的感悟,或者某条可供分享和收藏的信
18、息,这样的即时表述显然更加迎合我们快节奏的生活。奇妙的是,尽管信息已经高度碎片化,但是它们能自发组织,完成对某个事件的完整报道和传播,也能够记录一个普通人生活中所有的点滴,以至于整体看下来,似乎是一部由俳句组成的个人史。在看似微不足道的100多个字的背后,微博代表的是具体和生动的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因为新鲜,所以有生命力。简单的关注、评论和转发,完成了“看”和“说”的两大核心社交功能,并以时间上的即时性,虚拟空间上的零距离,实现了即时社交的功能。微博就像是个人面向网络的即时广播,通过群聚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形成一个自己的听众群落;用微博的方式,将个人的见解和观点发布给自己的听众,以最精练的词
19、汇来表达最高深的观点。在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人际交往反而成为人们最难做到的事情,“宅男”“宅女”流行,白领们两点一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有机会表达情绪,分享感受,传递信息。微博作为能实现这一诉求的便捷沟通工具,自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微博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简单地随时记录自己的感想心得,而在于由其搭建的社交平台。因此,微博更多的关注他人,响应他人,与他人建立沟通,建立起社交网络,从而提高整修社会的效率。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建立手机和互联网应用的无缝连接,培养手机用户使用手机上网的习惯,增强手机端同互联网端的互动,从而使手机用户顺利过渡到无线互联网用户。
20、今后,微博的主要发展运用平台应该是以手机用户为主,微博以电脑为服务器以手机为平台,让每个手机用户不使用电脑就可以发表自己的最新信息,并和好友分享自己的快乐。互联网最早被认识到的宝贵物质就是它的高互动性。但是很久以来,互动强度一直受制于内容制造的速度。随着网络效应的展现,微博上的人越多,创造的内容就越多,而内容的爆发,又带来互动强度和即时性的根本性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几乎可以达到每一次刷屏都会看到新的内容、新的评论以及新的粉丝,这对于读者的黏性和吸引是不可抗拒的。(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16期)1、下列关于“微博”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是当下最流行的词汇,“围脖”是世界各地
21、网民对它的一种亲密称呼。B信息日益碎片化、对人际交往的渴望是微博产生的社会基础。C“短、灵、快”的微博也可以完整报道和传播某个事件。D微博的全命力在于新鲜,以时间上的即时性、虚拟空间上的零距离,实现了即时社交的功能。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几乎不需要成本,利用电脑或是手机,三言两语,即可实现对信息的记录、分享和收藏。B微博是个人面向网络的即时广播,个人的见解和观点可以用微博的方式,发布给听众。C用微博记录下的一个普通人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就是一部由俳句组成的个人史。D微博真正的价值在于由其搭建的社交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人们得以顺畅地沟通。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22、一项是( )A培养手机用户使用手机上网的习惯,使其积极同互联网端互动,微博在此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B今后,手机将是微博的主要发展运用平台,由此个人可以发表自己的最新信息,与朋友分享自己的乐趣。C微博上的人日见增多,创造的微博内容也越来越多,所以每一次刷屏都会看到新的内容、新的评论以及新的粉丝。D微博比较注重对他人的关注、响应,与他人建立沟通,构建社交网络,以期提高整修社会的效率。参考答案: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
23、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
24、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
25、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节选自资治通鉴)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颇易与,且降矣 与:对付B、奢不能难 难:反驳,质问对方 C、妾请无随坐 坐: 坐下D、张二奇兵以劫之 张:布置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 以其无礼于晋B、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因人之力而敝之C、军吏无敢仰视之者 是寡人之过也D、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10、把
26、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4分) 11、文言文中,传主赵括熟谙兵法,为什么招致惨败?请从赵括自身方面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8、C 坐:入罪,定罪。9、D(A项,认为,动词/因为,连词 B项,于是,连词/依靠,动词 C项,代词,代赵括/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定中关系。D项,连词,表转折关系)10、(1)假使赵国不用赵括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任用他做大将,那么使赵军失败的就一定是赵括了。(将:做大将,名作动。破:使失败,让失败,使动用法。者也,表判断。每处1分,译出大意1分,共4分。)11、赵括缺乏实践,对战争的残酷
27、估计不足。(“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赵括不能礼贤下士,急于追求功名利禄。(“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赵括用人轻率,贸然出击。(“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每点1分,共3分)附:参考译文 秦军屡屡打败赵军,廉颇便下令赵兵坚城固守。赵王以为廉颇损失惨重后更加胆怯,不敢迎战,愤怒之余,就多次斥责他。这时应侯范雎又派人带上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到处散布谣言说:“秦国所畏惧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极易对付,而且他也就快投降了!”赵王很快中计,任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蔺相如劝阻道:“大王因为赵括有
28、名望就重用他,这就像是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而不知道在战场上随机应变。”赵王不听。 当初,赵括从小习读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能够与之相比;他曾经与父亲赵奢探讨兵法,赵奢也难不住他,但始终不肯说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缘故,赵奢说:“领兵作战,是提着脑袋做事,赵括谈起来却轻松自如。赵国不用他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用他,那么使赵军失败的必定是赵括。”待到赵括即将出发,他的母亲上书赵王,指明赵括不可重用。赵王问:“为什么?”赵母回答道:“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
29、都分发给手下将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过问家事。而赵括刚刚成为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朝拜,大小军官没有人敢抬头正眼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绢帛,全部都搬回家藏起来,每天只是忙于查看哪里有良田美宅可买的就买下。大王您以为他像他的父亲一样,其实他们父子是心思迥异的两个人,还望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赵王却说:“老太太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因此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大王不要连累我治罪。”赵王同意了她的请求。 秦王听说赵括已经升任为大将,便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改王龁为副将,并在军中下令:“有谁胆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一律处死!”赵括来到军中,全部废除原来的规
30、定,更换军官,下令出兵攻打秦军。白起佯装战败逃走,却预先布置下两支奇兵准备截击。赵括不知中计,乘胜追击,直捣秦军营垒,秦军坚守不出,赵军无法攻克。这时,秦军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外一支五千人的骑兵也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被断绝。武安君白起趁势下令精锐轻军前去袭击,赵军仓促提兵,迎战失利,于是坚筑营垒等待援兵。 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往长平,阻断赵国的救兵及粮运通道。齐国、楚国增援赵国,赵军缺乏粮草,请求齐国救济,齐王不同意。 到了九月份,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赵军开始暗中互相残杀,互相吞食。赵括
31、心急如焚,便下令赵军进攻秦军营垒,想派出四队人马,轮番进攻,但到第五次,仍无法突围出去。无奈,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箭下。赵军于是大败,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秦国。 白起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顺秦国而去投奔赵国。赵国士兵多反复无常,如果现在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患。”于是连哄带骗地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较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赵兵四十五万人,赵国因此大为震惊。5.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69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
32、“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徙知湖州
33、,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属文日数千言 属:研究B闻者始哗不厌 厌:信服C使者发币于官吏 币:礼物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诣:到去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其孰能讥之乎?B锻炼久之不决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C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引以为流觞
34、曲水,列坐其次.8、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2分)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9、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参考答案:6、A(写作)7、C(A他的,自己的难道;B音节助词;定后标志C连词,“因为”。D替,作为)8、(1)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每错两处扣1分。“轼却之”后停顿亦
35、可。)9、(1)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2)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3)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刚成年时,就博览精通经传历史,写文章每天达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后来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些见解,不能表述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
36、。后来写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一下,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当时王安石正创设推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当之处。王安石更加愤怒,叫御史谢景温论奏苏轼的过失,彻底审查而一无所得,苏轼就请求到外地任职,做了杭州通判。高丽来进贡,使者向官吏分送见面的礼品,书函用甲子纪年。苏轼拒绝说:“高丽对本朝称臣,而不接受我们的年号,我怎敢接受!”使者换了写熙宁年号的书函,然后才接受。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无法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苏轼到武卫营去,叫来士卒头目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说是禁军,姑且给我出
37、力。”士卒头目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力听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来,筑起东南长堤。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寄托谏言,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把他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惟有神宗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第5-8题各3分,第9题10分,共22分。)劝学(节
38、选)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39、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不复挺者 挺:直。 B声非加疾也 疾:快,这里引申为“洪亮”。C而闻者彰 彰:清楚。 D假舆马者 假:驾驶。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取之于蓝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B輮以为轮 斧斤以时入山林C而见者远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风雨兴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4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B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的观点。C“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自身内部的努力。D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1、(7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分)译文: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译文: (2)作者以“輮以为轮”为喻,用来论证什么观点?(3分)答: 参考答案:5.D(假:借助,利用。)6D(D项“焉”均为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A项第一个“于”是介词,“从”;第二个“于”是介词,“比”;B项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第二个“以”是介词,“按照”; C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并列。7C(3分)8C(“凭借了自身内部的努力”理解不正确,应是“凭借了外界条件”。)9(1)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
42、了。(得分点:“生”1分;“假”1分;句意通顺1分。共3分)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得分点:“定语后置”1分;“上” 1分;“下” 1分;“一”1分。共4分)(2)用来论证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的观点。(意思对即可,3分)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对于“财富”,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是对“财富”的总结,请仿照再写两个句子,阐述你对“财富”新的见解。要求:体现“财富”的特点,句式相近,形成完整的排比句。(6分)乐观是一种财富,微笑也是一种财富,最值得珍视的财富是健康。 , , 。 , , 。参考答案:8
43、. 下列文句,划线词语哪个使用正确?A. 放学后学生们各自返家,殊途同归B. 母亲过世后,她伤心欲绝,如丧考妣C. 她对这次的展览品如数家珍,十分熟悉D. 这对双胞胎谦和有礼,情同手足,令人称羡参考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C项,“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句中使用正确。A项,“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路径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用的方法虽不同,但目标与结果都一样。此处望文生义,误把该成语理解成“路途不同,但都能回到家”。B项,“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母那样悲痛,形容非常伤心和着急,今多为贬义。句中说“母亲过世”,故“如丧”一说不当,且情感色彩不当。D项,“情同手足”,彼此之间的感情如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