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长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287987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8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长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长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长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长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长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东省青岛市即墨长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祝福中的节选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什么时候死的?“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

2、、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

3、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样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

4、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

5、,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15. 简要分析画横线语段的作用。16. 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1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8. 简析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肖像变化,并说明这种变化的原因。参考答案:15. 过渡段,承上启下,在内容上转到对样林嫂半生事迹的叙述,叙述顺序上由倒叙转为顺叙。 16. “我”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是一个对祥林嫂悲剧台运充满同情,对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不满的知识分子。“我”观察和见证了祥林嫂

6、的悲剧故事。第一人称的运用使叙述更真实可信。 17. 运用了反语反讽)手法。意思是在现在这样的人世间,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死去,使讨厌见到他的人不再见到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还都不错。表达了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和黑暗残酷的社会的批判。 18. 从“扎着白头绳”“脸色青黄”可知她守寡,生活困顿,精神不好;从“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知她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她暂时摆脱了婆婆家的压迫,对生活充满了希望。【15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语段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题干是“简要分析画横线语段的作用。”,题目要求分析画线语段的作用。然后结合段落在文章中位

7、置来回答。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构上,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中间,过渡照应,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本题内容上,是说“我”把样林嫂半生事迹联成一片,上文写祥林嫂的死,下文叙述祥林嫂的半生事迹。结构上本段位于文章第八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16题详解】本题考核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一问要求分析“我”的形象,第二问要求分析“我”在文中作

8、用。第一问人物形象的分析一般从人物身份、职业及各种细节入手,解答本题主要根据相关情节内容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概括,本文主要通过“我”语言、心理描写来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至于第二问“我”的作用,则是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分析次要人物作用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从“自身作用”考虑: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2、从“衬托主要人物”考虑:衬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是怎样衬托的。3、从“情节作用”考虑:考虑是否起线索作用,是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4、从“主题作用”考虑:次要人物与主要

9、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5、从“我的作用”考虑: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的真实性的作用。本文借“我”揭示当时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答题时注意要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该类型题是对语言的表达技巧、修辞、写作手法及其效果的分析。题干要求“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题目明确要求从修辞角度分析。然后在文中找到画线句子进行分析,“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

10、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现在这样的人世间,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死去,使讨厌见到他的人不再见到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还都不错。可知这一句运用了反语的手法,再结合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可知这句话表达了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和黑暗残酷的社会的批判的思想感情。【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文中重要内容的原因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题,题干是“简析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肖像变化,并说明这种变化的原因。”,然后到文中

11、找到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肖像变化的描写“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而原因无外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本题主要结合肖像描写的语句,初次“扎着白头绳”“脸色青黄”,可知她守寡,生活困顿,精神不好;后来“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从这些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的要求极低,反衬出她在婆婆家的遭遇。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这样可归纳祥林嫂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她暂时摆脱了婆婆家的压

12、迫,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点睛】解答句段作用这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开头段的作用,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中间段的作用,一般从承上启下的角度分析,结尾段主要考查与上文和标题的关联。结尾的作用,

13、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

14、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

15、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材料二:“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

16、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图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摘编自“南方网”落实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

17、多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B. 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人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C. 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D. 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8. 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7. A 8. 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护经费;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遗传承人也要坚守传统文化,并创新传统手艺及经营方式;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

18、。【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B项,“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错,材料二说“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并非“不接受”。C项,“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分析不当,材料三只是说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在形式上可以有所创新,并非在内容上也做出改变。D项,“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三则材料皆未有要非遗传承人不计报酬之意,且由材料二可见,非遗传承人也需要增加收入。故选A。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

19、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

20、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此题要求就“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谈自己的看法,可根据文中的内容“立法工作亟待推进”“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从“政府”“人员培养”“社会”和“传播方式”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建议。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中华美德的别样呈现李捷纪录片记住乡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让人看完后回味无穷。一部纪录片为何会给人如此大的冲击力?这部纪

21、录片抓住了当今时代最强音,即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部纪录片是中华美德的微缩版。片中展现了各地大小不一、历史悠久的乡村,以小见大阐述了乡村的丰富内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美丽山村中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山村里涵养着我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流传至今,在现代仍然在发挥着它的价值,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让所有中国人看后激动、兴奋。因为乡愁是人们长大之后,最能触碰到内心深处的情怀,最能勾起民族记忆的情感。在乡愁中,每个人都会产生共鸣,每个人都能找到民族价值与民族认同感。乡愁,展现出来的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

22、精神,这种精神发人深思,让人看后深受感染且受益匪浅。这种精神饱含“情”“义”“理”“美”,让人看后不禁落下思乡之泪。“情”就是思乡之情,或为乡思之情,包括忠孝之情、父母之情、亲朋之情、手足之情等。中国人最讲究情理,现在华夏儿女遍布世界各地,但一个“情”字便能将我们的心连成一片。换言之,不论哪一个人走到任何一个地方,最后他都会时刻挂念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不论是山村,还是社区,不论是乡镇,还是城市,他总会回家看看。这种情,就是中国人代代传承下来的。“义”是为人的要领。族谱里渗透着乡规民约,为人的要领在这里展示得非常充分。何谓合格的中国人?不一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一定要有道德、有修养,经得起各方

23、人士的评头品足,对得起列祖列宗和自己的父老乡亲。做人立住了,才能再谈干事业、做学问。修身、齐家做好了,才有资格去治国、平天下。“理”是家国之理,这是中国人思想中最认可的一个理,也是最能打动人的一个理。每个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尽忠、尽孝、报国,这里面渗透了很多故事。一个个小山村里,出了太多的爱国将士,他们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因此,一定要把这些人写进族谱里,让人们永远缅怀他们。中国曾经有屈辱的历史,那个时候中国人还是一盘散沙,但是中国人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一盘散沙,只要把家国结合在一起,中国人就能够创造人间奇迹。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为什么能赢得这场战争,很重要

24、的一点是凝聚力。“美”不仅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内在。片中展现了一个个美丽的小山村,这些山村中间不仅有乡约之美,更多的是人文之美。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抓住“情”“义”“理”“美”四个字,抓住了这一核心价值,抓住了印记在心中的共有精神家园。记住乡愁通过娴熟的影像表达手法充分展示出来一段段精美的篇章,触动了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了大家的共鸣。(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3月23日。有删改)1. 下列关于“乡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愁是人们长大远离家乡之后对家乡的思念,是一种最能触碰人内心、最能勾起民族记忆的情感。B. 乡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5、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受感染,产生共鸣,找到民族价值与民族认同感。C. 乡愁展现出来的不仅是传统,也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发人深思,需要代代去传承。D. 乡愁是印记在人们心中的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纪录片记住乡愁引人回味开头,引出“乡愁”这一话题,最后以肯定记住乡愁结尾,结构上前后呼应。B. 段紧承段,回答了记住乡愁让人看完后回味无穷的原因,即它呈现了美丽山村的内涵与积淀的传统文化。C. 段详细地介绍了乡愁的内涵,指出乡愁所展现的当代中国精神包含了情、义、理、美,统领段。D. 段分别从情

26、、义、理、美四个方面解说了乡愁所展现的中国精神,解读了纪录片中的小山村的文化积淀。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所说的“情”指思乡之情。此“情”内涵丰富,也是将遍布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的心连接在一起的纽带。B. 文中所说的“义”指做人的要领,着重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经得起人们的品评,积极齐家治国平太下。C. 文中所说的“理”指家国之理,即尽忠、尽孝、报国。在民族危难的时候,“理”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D. 文中所说的“美”不仅指山村的乡约美,更指人文美。一个个大小不一、历史悠久的小乡村积淀了丰厚的人文美。参考答案:1. D 2. C 3. B1.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

27、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记住乡愁,有利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说乡愁“是重要保证夸大其词。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这篇文章采取的是总分总结构,是总,是分;其中又是总分关系,是总,是分。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原文是说“修身、齐家做好了,才有资格去治国、平天下”“义”不是说就一定要去治国平天下。点睛: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

28、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

29、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不临深谷 临:靠近B教使之然也 然:这样C其渐之滫 渐:渐渐D形乎动静 形:体现8对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的区别在于:君子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完美;小人学习,是为了拿学来的东西去讨好别人。B兰槐的跟叫作芷,芷虽然“质美而香”,但如果“渐之于潃”,君子就不愿接近他,百姓也不愿佩戴它。C第一段中,作者以“登山”“临谷”两个比喻来论证“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

30、道学问的渊博。”D选文体现了荀子说理形象的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喻体,通篇设喻,同时注重对比分析,使所讲的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3)(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3分)(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4分)参考答案:7C8D 9(1)(1)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2)顺着风向大声呼叫,声音没有加快,而听到的人会更加清楚、明白。(3)所以学生不一定比老师差, 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31、 只是懂得道理各有先后, 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 如此而已。7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解释不准确,C项,“渐”浸泡,浸染的意思。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1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

32、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8试题分析:D项,第三段中并没有设喻,所以通篇设喻不准确。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9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所以,不去登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去靠近深谷,不知道地有多深;没有听说先王的遗言,不知道学问有多大。干,越,夷,貂这四个地方出生的婴儿,出生时声音语调是一样的,但长大之后风俗习惯不一样,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啊。蓬草长

33、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34、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濬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

35、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讷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有删改)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

36、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B. 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C. 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D. 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B. 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

37、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义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C. 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D. 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民间不能有。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胡世宁通晓军事。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被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B. 胡世宁疾恶如仇。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濬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

38、逮捕了他。C. 胡世宁不畏权贵。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D. 胡世宁举贤荐才。即使他举荐的人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他还是连上奏章推荐,唯恐被举荐的人仕途不通达。10. 翻译句子。(1)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2)与人语,讷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参考答案:7. A 8. D 9. B 10. (1)(胡世宁)取道沧州时,流寇

39、正猛烈攻打州城,他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2)(胡世宁)与人说话,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常常切中要害。(3)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的发生)。(4)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绵延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对江面斟酒,横执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根据官职名“福建按察使”、人名“宸濠”“潘鹏”、地名“江西”分析,“福建按察使”是“迁

40、”的官职内容,排除B项、C项。“系”“索”是两个动作,结合句子大意等可判断停顿,排除D项。句意: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江西来。潘鹏把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世宁。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D项,对象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也有谥号,因此选项不全面。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B项,“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错,原文是

41、“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由此可知逮捕李濬的是龙英和赵元瑶,世宁没有“率人”,只是发了“密令”。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如本题B项

42、,“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错,世宁没有“率人”,只是发了“密令”。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补充句首主语,“道”译为取道;“急”译为猛烈;“画”译为策划;(2)“呐”通“讷”,说话迟钝;“具”译为撰写;“窾会”译为要害、关键。(3)“所以”译为的原因;“出入”译为进来(古今异义词);“非常”译为意外变故;“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式)。(4)“下”译为攻下(名词活用为动词);“临”译为面对;“安在

43、”译为在哪里;“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参考译文: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弘治六年(1493)考取进士。他性情刚直,不怕威胁,并且懂得军事。开始他做德安推官。岐王初登王位,下属官吏骄横,世宁制裁了他们。他又升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濬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世宁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捕捉了他。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守孝完后又赴京去候补。(胡世宁)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他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打不下来,才撤退走了。他升任江西副使。这个时候,宁王宸濠傲慢专横有造反的意图,但是没人敢说起此事。世宁恼火极了,正德九年(1514)三月就上疏说:“皇上

44、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就罗列了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非杀掉世宁不可。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江西来。潘鹏把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世宁。李承勋当时是浙江按察使,暗中保护了他。世宁于是逃出,去到京城,自己投案住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在监狱中他三次上书陈述宸濠大逆不道的罪状,最后无人理会。关押了一年多,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人递上奏章搭救他,才把他放出,贬往沈阳戍守。过了四年,宸濠果然造反,世宁从贬戍地被起用,做了湖广

45、按察使。不久升任右佥都御史前往巡抚四川,因为父亲去世回乡守孝去了。世宁为人风格端庄、峻严,居官廉洁,疾恶如仇,推荐贤人,却唯恐他们仕路不通。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因罪被罢官;副使施儒、杨必进在考评中被黜斥;御史李润、副使范辂被当时大臣压制,他都连章推荐。(胡世宁)与人说话,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常常切中要害。他和李承勋关系很好,但议论政事从不苟且迎合。起初议论“大礼”时他和张璁、桂萼意见一致,张璁、桂萼感激他,想拉他一把,让他帮自己的忙。世宁却不肯附和他们,议论政事常常和他们意见抵触。朝中大臣都忌恨他。好在世宗皇帝对他始终恩礼不衰。九年(1530)秋天去世后,被追赠为少保,谥端

46、敏。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犯京师,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冯延绪传诏抚谕,谓车驾出郊定和议,令诸道罢兵。汲谓副总管高公纯曰:“诏书未可遽信。”公纯问故,汲曰:“诏下以去年十二月,邓州去京七百里,今始至州,何也?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公纯难之,汲请自行,公纯不得已俱至南阳,不进,汲独驰数十骑赴都城,二帝已北行,汲素服恸哭。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就加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金人复渡河,谍知邓州为帝行在所,命其将银朱急攻京西,汲遣副总管侯成林守南阳。金人奄至,杀成

47、林。汲集将吏谓曰:“吾受国恩,恨未得死所!金人来必死,汝有能与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惟命!”民有请涉山作寨以避敌者,汲曰:“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乃下令曰:“城中有材武愿从军者听留,余从便。”得敢死士四百人,又令曰:“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众皆感服,无一人失期。及南阳陷,命将戚鼎将兵三千逆战,及命靳仪与赵宗印分西、南门犄之。汲自以牙兵四百登阵望,见宗印从间道遁,即自至鼎军中,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敌却。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曰:“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敌大至,汲死之。事闻,赠太中大夫,谥忠介。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 款:缓和B公纯难之 难:诘难,责难C寅出午反 反:通“返”,返回D. 敌大至,汲死之 死:为而战死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麾其众阵以待 辱其群臣B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