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青岛市即墨第二十八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道教不仅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发现者,而且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培育者,或者说,江南山水能够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道教在其中发挥的塑造与培育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六朝时佛、道勃兴,道教在他们审定的那些洞天福地旁边修建了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在这些道观的衬托下,朴野的江南山水开始弥漫出强烈的人文气息,获得了高贵、卓越和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如元嘉末陆修静在庐山构筑精庐,居处修道,号太虚观。由于陆修静崇高的威望,太虚观的建设受到了当时达官贵人和皇家的大力支持,
2、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南方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太虚观屋宇宏丽,倚崖濒泉,观后有苍翠古樟和陆修静手植的古松,这些都为提升庐山的审美品质、丰富其审美意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庐山如此,整个江南山水都因六朝时为它布上的浓郁的道教色彩而让人们产生更多更美的想象和回味。六朝时期,道教领袖们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美相结合,通过吟诗作赋、弹琴绘画,将自己对生活、对自然以及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道教在对江南山水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这些独创性的作品不断地融入人们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使江南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含蕴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如郭璞的“
3、游仙诗”就颇具道家特色。这些游仙诗往往着力于描绘类似于“青溪千余仞”“绿萝结高林”的江南山水美景和“静啸抚清弦”“仰思举云翼”的逍遥的神秘道士,它们共同组成的和谐意境既是道教的理想生活,也是供世人把玩江南山水精神意味的动人乐章。六朝开放的社会心态促进了儒道释三家的融合,使得众多儒士深入江南山水之中,与佛僧、道士们论道谈仙,并在此过程中创作了大量吟咏赞美江南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是藉山水以体道,如孙绰游天台山赋中的“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有的俨然把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成了自己
4、安身立命的现实。如对司马氏政权不满而又感到世事不可为的阮籍在其创作的多首咏怀诗中都表达了不屑于世俗欢乐,而愿到江南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可以看出,道教将道和仙置入江南山水中,构成了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进行文艺创作的十分重要的诱因。总之,作为一种重自然、重养生的本土宗教,道教在六朝时期成为推动对江南山水进行审美,确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重要力量,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以此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的玄奥、精妙命题便都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选自2013年2月28日甘肃社会科学,作者吴海庆。有删改)1.下列对“道教对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培育”的理
5、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道教在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塑造与培育方面功不可没,其审美追求使江南山水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B六朝时兴盛的道教在山水美景旁修建的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将朴野的江南山水赋予强烈的人文气息。C吟诗作赋、弹琴绘画是道教常见的审美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将人们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D道教的审美实践使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蕴含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从而不断地影响和塑造了人们的审美意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郭璞的“游仙诗”能体现出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美相结合的风格,颇具道
6、家特色。B陆修静在庐山修建太虚观,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C儒道释的融合使得吟咏赞美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涌现,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D阮籍对司马氏政权不满,但又感到世事难以改变,故其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到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时,常常将道和仙置入山水自然中,藉山水以体道,将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作自己的追求。B游仙诗将江南山水美景和逍遥的神秘道士组合在一起,既表现了道教的理想生活,客观上也引领人们品味江南山水精神。C洞天
7、福地使江南山水获得了更加高贵、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提升了审美品质,丰富了审美意蕴,给人更多美的感受。D立足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这一观点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玄奥、精妙命题便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参考答案:1.D 2.B 3.C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废弃的古堡我在一条长长的山冈上漫步。这儿是典型的塞外地貌,山石裸露,荒草连绵,树木稀疏。强劲的山风顺着山冈刮过来,呼啸着,日夜不息。站在这样的地方,很适合纵目四望。这里应该有废弃的古堡,不知修建于什么朝代。古堡其实已经不复存在了。残存的瓦砾被荒草掩映着,躲在历史的角落里,保存着那么一点点关于这里曾经的记忆。这里的
8、山民们早已不去注意那些残垣断壁,碎石乱瓦,任由它们在荒草里颓败、销蚀。也没有兴致去探寻碎瓦断砖上被历史浸润的斑斑痕迹,当然也不会有任何的兴趣去考究那些砖瓦是唐砖还是汉瓦。需要的时候,他们就会拿着现代的锤斧去敲打历史的碎片,翻弄着那一段荒芜的记忆,把那些中意的,看似还算有可用价值的砖瓦搬运到自家的院子里,砌在刚刚动工的房基上。历史的积淀融进了现代的泥土中,不知是否从此焕发新生,还是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历史风貌,与那些寒石瘦土毫无二致。那些瘦瘦的小黄花,从碎石乱瓦的缝隙里钻出来,在山风中颤抖着,彰显出生命的韧度,却在不经意间做了这古堡的注脚。时间可以流逝,记忆可以泯灭,而生命却是生生不息。看看那残垣断
9、壁上生长着的青青野草,像不肯停止的思绪,在不息的山风里,一点一点蔓延。看着一堆乱石似的古堡的遗址,感觉那里面肯定有不肯老去的灵魂,或者有不曾停止思索的思想,在山风里一点点扩散,一点点叩问。一群羊从山冈的那边过来,低着头,专注的在早已废弃的古堡的遗址上捡拾着昨日的辉煌。所以,它们的咩声总是与众不同,沉郁、悠长。像是从古堡遗址的残垣断壁里发出的历史的回声。只有那位满头白发的学者,独自站在长满荒草的山冈上,将那雪白的长发,随风飘散。和那些羊一样,他在古堡的遗址上不停地,反复地捡拾。他固执地认为,祖先们总会以某种方式在他们的遗迹中留下一些可供咀嚼的养料。野草可以让那些羊们果腹,挤出营养丰富的奶水。这些
10、残败了的碎石乱瓦,则可以让我们这些后来人感知先人们的艰辛与伟大,从中寻找可以警觉与自豪的东西,让我们在曾经辉煌,如今变成废墟的古堡面前,感觉历史的厚重。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处处的废墟,就是历史留给后人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废墟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是记载历史的一种特殊方式。那些曾经的辉煌,大都是从一个一个的废墟中发掘而来的。包括我们塞外著名的红山文化,还有那个独一无二的龙形玉雕。它们不知在历史的废墟中沉睡了几千年,一旦破土而出,就成了永恒。每一个废墟都是一个永恒的符号。(11)没有什么是永恒,也许只有大地、泥土。无论多么伟大的建筑,最终都会成为令人痛惜的泥土。从泥土中来,回归泥土,这也许是难以摆脱的规
11、律。而创造与毁坏似乎就是全部的历史。伟大的建筑见证了人类的伟大,处处废墟则记录了人类的愚蠢与狂妄。如秦时的阿房宫,近代的圆明园。那些伟大的建筑让人类收获了创造的满足,那些废墟则时时让人警觉。如此看来,废墟更值得珍惜。(12)一处处废弃的遗址被现代人修复了,足以证明今天的富足与强盛。人们不喜欢那些曾经的辉煌以废墟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是想修复一段不愿记忆的历史,岂不知同时也割裂了一段历史。(13)掩盖与忘记一样,都是可怕的。(14)学者的满头白发其实也是一个符号,终将变成废墟。然而,那苍苍白发底下,同样埋藏着宝贵的东西思想。(15)按物质不灭的定律,永恒是存在的。废墟是永恒的一种存在形式。(
12、16)学者的白发在荒草凄凄的山冈上格外醒目,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被山民们遗弃了的古堡。被时间遗弃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的思想活着,所有的遗址都将成为永恒。1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第段“山石裸露,荒草连绵,树木稀疏” 这句采用整句的形式,富有节奏感,有力渲染出塞外萧条冷落的特点。B. 无知的山民们,纷纷把古堡上废弃的砖瓦砌在自家刚刚动工的房基上,造成文物价值损毁,作者对此深恶痛绝。C.从阿房宫、圆明园、红山文化及龙形玉雕等遗迹获得的启示是:要想感知历史曾经的辉煌,我们只能从废墟中去发掘。D.文中那位学者的满头白发作为一个符号,也要被时间遗弃而成为历史的废墟,但因其埋
13、藏着宝贵的思想,会成为永恒。E.本文比喻修辞的运用比较贴切,让读者从废弃的古堡中,既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又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思。答:( )( )16. 品味“我在一条长长的山冈上漫步”这句话的妙处。(6分)17. 第自然段 “可供咀嚼的养料”中“养料”指什么?请简要回答。(6分)18. 第(12)段划线句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结合现实例子简要谈谈自己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15.(4分) B C (B“文物价值损毁”,“深恶痛绝”等词言过其实;C“只能从”说法太绝对,原文中是“那些曾经的辉煌,大都是从一个一个的废墟中发掘而来的。”)(各2分)16.(6分)在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古堡场景的具体描写;
14、“长长”一词,突出废弃的古堡不仅给人一种空间的纵深感,而且给人一种历史的渺远感;为全文奠定了沉郁、悠长的抒情基调。(答到3点给6分,意思相近即可)17. (6分) 先人们的艰辛与伟大,让人警觉与自豪的东西;历史的厚重;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废墟是永恒的一种存在形式。(任意答出三点即可给6分)18. (6分) 作者否定了人们企图通过修复废墟来掩盖过去屈辱历史的做法,因为这样就不能让人警觉;(2分)废墟是历史的见证者,它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分) 圆明园作为一种废墟文化的代表,虽然表面上看上去狼藉一片,没有任何美而言,而这却恰恰是圆明园作为遗址的真正涵义,因为它是
15、八国联军毁灭中华文明的“作案现场”,时时让人警觉,如果圆明园被修复了,其教育意义也就不能很好体现。(2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古典之殇(节选)王开岭每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态、历史、生物学信息。那“蒹葭”、“涟漪”、“鹿鸣”、“雎鸠”、“鹤唳”、“猿声”、“虎啸”、“莺啼”、“青山”、“白水”不仅代表一种草本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态文化、一种自然的繁蕤和物种的丰盛,包含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给我们矗起了一座纪念碑。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 ! 一座
16、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 !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如果老师尚做不到这一点,如果那“忧郁”和“哀怨”率先闪现在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师也应立即醒悟,并亲切地鼓励这“忧郁”(千万不要施加“消极”“脆弱”之类的粗暴评语)。要知道,这“忧郁”是多么的美!她包含一种多么美好的
17、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吞噬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 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那一支无声的“疫苗”!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字根、词条、年代、人名、事件、“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关键看你能否感受到那些信息,并有力地展示和传递那些信息这些细节和感受,
18、这样的联想与发言,为什么没有进入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不能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难道不比空洞的广告宣传更感人更有力?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矗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最好的教育,一定来源于“感动”生命美学的“震颤”和“流泪”!19. 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4分)答:(1)说“她是丰碑”是因为_。(2
19、分)(2)说“更是殇碑”是因为_。(2分)20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率先在孩子们眼神里闪现的“忧郁”是一种美?(2分)21. 第段中谈到“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从全文看,作者谈到的现代社会的“无知与粗暴”有哪些?(6分)22. 第段中,作者说:“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请通览全文作答,探究“精神疫苗”的具体含义。(6分)参考答案:19.(1)因为她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信息,并能让人欣赏,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如果学生写出原文:因为它“包含更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
20、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也给分)。(2分)因为它起到了见证文化物象灭绝的作用(或因为它是“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也给分。)(2分)20. 因为它蕴涵着一种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4分)21.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成了“囚禁”人们精神的牢房。现代工业文明的尘埃吞噬着人们的美好情怀。推土机铲平了一条条古街。一片片森林被砍伐。教育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答对其中任何三项即可得全分。每要点2分,共6分)22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3分)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和良知。(3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章节,完成1314题。(一)子贡问
21、:“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3从这两章中,请你分别概括出孔子中庸之道的内涵和原则?(2分)14.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孔子的交友之道中是否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谈谈你的理解。(4分)参考答案:13.内涵:守正不偏,中道行事,无过不及,不走极端。(写其中一点,意思对即可)(1分)原则:有爱憎,讲是非,不能偏离仁德,向善而去恶。(义之与比,以礼节之)。(1分)(意思对即可)14. 这章的交友之道,正是其
22、中庸思想的体现。(1)“忠告”即去恶向善,体现了中庸的原则。儒家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 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朋友的价值即在于此。2分(2)适中交往。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及时指出朋友的过错,尽心劝勉他,但实在没有办法时,就不要再勉强了,“不可则止”。自古忠言逆耳,忠谏过分了,朋友的交情就没有了。2分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顾20-23题。(20分)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
23、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文子、中行氏,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昔者智伯骄,伐文子、中
24、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祸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此之谓也。 (取材于淮南子?人间训)2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忠臣者务崇君之德 崇:使崇高B、牵牛蹊人之田 蹊:践踏C、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 罢:罢免D、三国阴谋同计 阴谋:暗中谋划2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一组是(4分) 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 韩、魏裂地而授之,赵
25、氏不与 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 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A、 B、 C、 D、2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楚庄王遣卒戍陈的根本目的在于诛杀夏征舒,对陈国的土地王并无贪图的之心。B、楚庄王听取了申叔时的谏言后,罢陈之戍,立陈之后,使诸侯皆朝于楚。C、智伯听信谄臣之言,裂韩、魏之地,兴兵伐赵,最终导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本文明辨了忠臣、谄臣之别,并阐释了君主只有知足、知止,才能长久的道理。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译:(2)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译
26、:参考答案:20 C(解析“罢”应该是“撤掉、撤出”之意。)21B(解析从正面证明了观点;从反面证明了观点; 楚庄王放弃了对陈的占领是“知止”,得到了诸侯的尊重是“不辱”,说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三国灭智氏是智氏不知足.不知止导致的结果。智氏“好广地”是“不知止”“不知足”,“亡”是“殆”,从反面证明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楚庄王占领陈,大夫祝贺,与“辱”“殆”无关;楚庄王“遣卒戍陈”是不“知止”,会得到贪心的恶名是“辱”,与“修久”无关;叙述智伯的不知足,不知止,与“辱”“殆”无关。)22A(解析从文中看不出楚庄王“对陈国的土地并无贪图之心”。)23(1)诸侯们听到这件事情,认为你君王
27、发兵征讨的目的不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人家的国家。(“以”、“贪”、判断句式、句子通顺各1分)(2)所以,千辆兵车的诸侯小国,只要实行德政就能称王天下,像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这样;而万辆兵车的大国,如果喜欢扩展领地,最终还是导致灭亡,像智伯就是这样。(“王”、“是”、“广”、句子通顺各1分)略6. 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共1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父所著书也。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
28、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
29、,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慄。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屦之意。葬毕,余无所之。
30、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节选自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注:侯:唐宋时把州府地方长官比拟为古代的诸侯,赵明诚历任知州、知府,故称。德父:赵明诚字。铅椠:指校订工作。铅:指铅粉笔,用以修改误字。椠:书写的木板。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大夫。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归:女子出嫁B. 穷遐方绝域 穷:极、尽 C.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守:守卫D. 夏五月
31、,至池阳,被旨知湖州 知:主持、掌管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B. 不复向时之坦夷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C. 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D. 赵侯德父所著书也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明诚李清照虽然都是官宦子弟,却并不富裕,但出于最天真的兴趣,他们肯典当衣物来淘拣收藏,后来兴趣变成了志向。 B. 屏居乡里十年也许应该是一个失意的时期,但李清照把这段时间当成一种理想的隐居生活看待,他们玩着比试记忆力的游戏,以至甘心在这个环境中过一辈子了
32、。 C. 有时李清照把书籍损坏或弄脏了,在丈夫的责令下揩完涂改后也没有以前那样的平整了,李清照就感叹收藏书籍本为寻求适意,如今反而弄得一场不愉快了。 D. 本文是李清照的一篇散文作品,自然清丽,优美畅达,真挚感人。其高超娴熟驾驭文章的能力让人敬佩,其真挚细腻的情感让人感动。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短句。(3分)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3分) 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2分) 参考答案:14.C(守:做太守)
33、15.C(表目的的连词,来;A.表承接连词/表递进连词 B.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D.表判断语气/表肯定语气)16.C(关键是理解错了文中“不复向时之坦夷”的“坦夷”之意,坦夷:平易,不在意。)17. 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18. (明诚)每月初一、十五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和果实。(谒告、质、市)于是就尽力抄写,渐渐感到趣味无穷,到了难以自控的地步。 (浸、已)【参考译文】以上金石录三十卷是谁的著作呢?是先夫赵德甫所撰的呀。徽宗建中靖
34、国元年,我才嫁给赵氏。我夫明诚年方二十一岁,正在太学做学生。赵、李两家本是寒族,向来清贫俭朴。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和果实。回到家中,我们面对面地坐着,一边展玩碑文,一边咀嚼果实,(自己觉得很象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后二年,明诚出仕做官,便立下即使节衣缩食,也要游遍辽远的地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搜集起来的志愿。日积月累,资料越积越多。丞相在政府工作,亲戚故旧中也有人在秘书省的,常常有诗经以外的佚诗、正史以外的逸史,以及从鲁国孔子旧壁中、汲郡魏安釐王墓中发掘出来的古文经传和竹简文字,于是就尽力抄写,渐渐感到趣味无穷,
35、到了难以自控的地步。后来偶尔看到古今名人的书画和夏、商、周三代的奇器,也还是脱下衣服把它买下来。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南唐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才肯卖。当时就是贵家子弟,要筹备二十万铜钱,谈何容易啊!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想不出法子而还给了他。我们夫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后来我们回青州故乡闲居了十年。仰有所取,俯有所入,衣食有了富裕。明诚又接连做了莱州和淄州的太守,把他的全部薪俸拿出来,从事书籍的刻写。每得一本,我们就一起校勘,整理成集,题上书名。得到书画和彝、鼎等古代酒器,也摩挲把玩或摊开来欣赏,指摘上面的毛病。每晚以烧完一枝蜡烛为准。因此所收藏的古籍,都能做到纸札精
36、致,字画完整,超过许多收藏家。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决定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猜中了,便举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怀中,起来时反而饮不到一口。甘心在这个环境中过一辈子了!所以我们虽处于忧患贫穷之中,而胸中的志愿从没有屈服过。收书的任务既已完成,就在归来堂中建起书库,把大橱编上了甲乙丙丁的号码,中间放上书册。如需讲读,就拿来钥匙开橱,在簿子上登记,然后取出所要的书籍。我有时把书籍损坏或弄脏了一点,他定要给以批评,并责令揩完涂改,不再像过去那样平易和蔼了。收藏书籍本为寻求适意,如今反而弄得一场不愉快。我性子实在
37、忍耐不住,就想办法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绣有文彩的衣裳,头上没有明珠翡翠的首饰,室内没有镀金刺绣的家具。遇到诸子百家的书籍,只要字不残缺、版本不假的,就马上买下,储存起来作为副本。到了钦宗靖康元年,明诚做了淄州太守,听说金军进犯京师汴梁。这时青州老家,还锁着书册什物,占用了十多间房屋,希望明年春天再备船把它装走。可是到了十二月,金兵攻下青州,这十几屋东西,一下子化为灰烬了。高宗建炎二年秋九月,明诚再度被起用任职建康府,夏五月,到池阳,皇帝有旨任命他掌管湖州八月十八日,他便不再起来,取笔做诗,绝笔而终,此外更没有“分香卖屦”之类的遗嘱。把他安葬完毕,我茫茫然不知到什么地方是好。唉!陆机二十作
38、文赋,我在比他小两岁的时候嫁到赵家;蘧瑗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岁之非,现在我已比他大两岁:在这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啊!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有人丢了弓,总有人得到弓,又何必计较。因此我以区区之心记述这本书的始末,也想为后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点鉴戒。绍兴二年,太岁在壬,八月初一甲寅,易安室题。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在外地上大学的张明写给父亲的一封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在您的殷殷关怀之下,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上高中时,每次回家看到您劳累的样子,心中都不禁泛起一阵阵怜悯。从小到大,您都希望我
39、能成为一名作家。现在,我加入业余文学创作社,前几天写的一篇大作被省里的报纸付梓了。本打算写一部有关您的小说,可惜自己只有八斗之才,只能等以后再说了。(1)_ ;(2)_;(3)_;(4)_;(5)_。(注意,答案叙述为:“ ”改为“ ”)参考答案: (1). “殷殷关怀”改为“细心呵护”。 (2). “怜悯”改为“心酸”。 (3). “大作”改为“文章”。 (4). “付梓”改为“刊登”。 (5). “只有八斗之才”改为“能力有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外地上大学的张明写给父亲的一封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40、。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殷殷关怀”使用不当。殷殷”形容情深义重;“关怀”指关心,含有帮助、爱护、照顾的意思;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集体对个人。此处用于父亲对子女的关爱,不合语境。应该改为“细心呵护”;“怜悯”使用不当。“怜悯”指哀怜同情,此处用于形容看到父亲劳累而心疼,不合语境。应改为“心酸”。 “大作”一般指别人的著作,此处形容自己的作品,使用不当,应改为“文章”。 “付梓”是书面语,现在已经很少使用。指的是书稿雕版印行,此处应改为“刊登”。 “只有八斗之才”使用不当。“八斗之才”形容人极为有能力。此处用于自
41、己不合语境,应改为“能力有限”。【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
42、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批评学生先要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否则批评过头或无端发泄愤怒,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或偶有小错的人受到伤害。B. 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开展跨区域经营。C. 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D. 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
43、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参考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作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造成对毫不知情或偶有小错的人受到伤害”语句杂糅,可删去“受到”。B项,成分残缺,“取消”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在“国内销售”后加“的政策”。D项,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不搭配,在“雄厚”前加上“是否”。故选C。9.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7分) “90后”学生王:曾与一名爱好音乐的朋友在网上聊得十分愉快,但后来见面,却不知道说什么。 青年
44、刘:不久前,一位网友约自己见面谈如何才能进入银行工作。见面后,两人对话不超过5分钟,网友忙着发微博,自己干脆也掏出手机发短信。 (1)根据以上材料,可以看出青年人的交流沟通存在什么现象?(2分) 答: (2)对于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5分) 答: 参考答案:(1)(2分)存在“网聊热,面谈冷”的现象。(意思答对即可)(2)(5分)答案示例:我认为青年人交流沟通过于依赖网络,不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与交往,对融入社会是不利的。网络虽然方便、即时,但交流沟通时双方的形象、情感、思想等只表现在平面上,双方未能得到充分的了解与认识。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信息是立体
45、的,更充分更生动,更真实更可感,有利于双方近距离地认识真实的对方,增进相互的理解。(如有其他看法,源于材料,言之成理亦可。)略10.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文意,按要求续写一句话,把苏格拉底的话补充完整。(4分)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造一条船吧。”这帮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放到一边去了,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造出一条独木舟。独木舟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到船上,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歌唱。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年轻人齐声回答:“快乐极了!”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要求:紧扣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