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实验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286573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0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实验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实验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实验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近年,北京人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锡林格勒盟、霍林格勒市等。“旮旯”与“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语“库伦”(蒙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词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词汇演化过程,推测出过去演化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开始,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从字形上看,能推测其音译自外族语。两个字不能拆开,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     在阿尔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来。两个字都有日字。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阿勒泰语的原意。阿尔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但“旮旯”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词义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 (1)有关“旮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旮旯”是音译外来词语,与阿尔泰语系词语“格勒”发音相似,语源应相同。 B.按汉字造字法,“旮旯”两字的构成都有“日”字,字形上保留了原词意。 C.“旮旯”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汉语借用过来,演变至今,意思没有太大变化。 D.阿尔泰语系中,“旮旯”的意思与阿尔泰语系诸族崇拜太阳神的信仰有关。 (2)对第三段中“这一规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某一外来词汇用的人多了,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 B.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被人接受,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 C.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 D.某一外来词汇因为使用它的人多了,其词义不能固定下来,时间长了就发生了变化。 (3)下列关于“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原词为褒义,汉语音译过来之后指“不起眼的小巷子”,略含贬义,带有对某地轻蔑甚至歧视的意味,现仍如此。 B.原词为阿尔泰语系的词语,后来,该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在回答“所自何方”时,将此词传入,遂使其成为汉民族通行于各地的共同语。 C.原词发音与“格勒”相似,汉语借用后语音被打趣地变为“旮旯”,“葡萄、唢呐、珐琅”等词的读音也以这种方式演变而来。 D.原词含神圣之意,汉语译过来后词义由神圣演变为世俗,所指地方也由大变小。 参考答案: 答案: (1)C (2)B (3)D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解答】(1)C、“意思没有太大变化”错误,原文第二段表述为“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故选C. (2)B、“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在文中没有体现;C、“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语言词汇不适应汉语语境的发展,不符合题干“这一基础”;D、题干中“这一规律”的意思是“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D的表述与之不符.故选B. (3)A、“略含贬义”错误,原文中第一段又“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B、“遂使其成为汉民族通行于各地的共同语”无依据,原文第三段表述为“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C、原文第五段表述为“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故选D.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看灵魂 林贤治     (1)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     (2)风景是人类闲居或静处时,对自然的一种选择。所以,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登湖,高更有塔希提岛。即如火山、海啸,也须在不相干的远处,才能观赏到蜿蜒流畅的美丽。列维坦在崖头看海,放声恸哭,其实那已经是病,不是看风景了。 (3)人生多苦辛。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直逃至踪影全无时,便是古来的隐者。 (4)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扰,或许是令人神往的吧?然而可惜不能。威猛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豁达如东坡居士,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无端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寞。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都会被风流倜傥的才子看出血泪来。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一树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     (5)作为人类而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与其看风景,不如就看灵魂。 (6)我不能想像,世界上有哪一片大陆会比惠特曼更辽阔。在他那里,群山耸立,河川奔流,大路箭一般射向远方。在他那里,所有动植物都因为人迹的出现而充满生气,既有疾蹄,巨翮,强壮的枝柯,自然也有知更的啼唱,紫罗兰的芳馥,繁密的草叶在爱抚间变得碧绿和温柔起来。在哥尼斯堡,那个喜欢散步的智者不是仰望灿烂的星空,就是俯视自己的内心,俯仰之间,摸索着通往人类的哲学道路。康德是一个宁静的湖,因为浩瀚,致使有翻卷不已的波澜也全被人忽略了。灵魂的博大使人敬畏。爱因斯坦飙风似的在宇宙间往来驰骋,虽或不见踪迹,但在日后的圣殿的废墟中,却不难发现他的存在。 (7)我热爱英雄的灵魂甚于太阳,我为他们庄严、热烈而慷慨的照临而常怀感激。在历史书里,我认识斯巴达克斯。如果说第一个神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斯巴达克斯就是第一个人。自从他和他的兄弟握紧扭断的锁链而躺入血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由此不再相信眼泪。马尔克斯曾经描画过一位“迷宫的将军”,那是玻利瓦尔,他勇敢地放弃了从殖民者手中夺取的可以垄断的权力。由于目标过于远大,结果无人追随,在他所做的自我流放的无比孤寂的旅途中,我读懂了内心的坚强。我喜欢这个外形枯干而灵魂丰满的人,他是不屈的抵抗者、解放者,而不是征服者。我猜想,英雄的灵魂是由爱和意志所构成。有两个生活在囚狱中的汉子康帕内拉和葛兰西,为了守卫梦中的太阳城,他们先后战胜了无尽的酷刑、子弹和时间。当我知道他们同是意大利人的时候,是何等地惊服于人文思想的伟大啊!圣地佛罗伦萨,产生了又养育了多少伟美灵魂! (8)有这样一些英雄,人生在战场和牢狱之外,却一样作无休止地抗争。他们的力量,仅仅留在纸片上,画布上,留在不可触及的动荡的旋律之中—— (9)矮小的贝多芬,以他旋风击电般的音乐,扼住命运的咽喉。米勒毕生以农民的身份抵抗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决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对于上流社会,他有一种宁静的藐视,当人们向他啧啧描述王子命名仪式的壮观场面时,他感叹道:“可怜的小王子!”然而,他笔下出现的农民,一个个是圣徒般的完美。在铜黄色所铺设的同样的宁静安详底下,分明隐藏着另一种情愫,一种难言的心的悸动…… (10)深邃的灵魂比峡谷还深。多少人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望不见他那黑暗的底部,却又同时感受到从谷底升腾起来的温暖的雾气。他真诚,真诚是艺术的灵魂。卡夫卡只是因为真诚而变得极度虚怯,所有纷纭怪诞的梦,其实都缘于一种单纯。他是一棵孤独的树。西方有许多这样孤独的树。自我眷注使他们彼此远离,惟荒原的风,吹来复吹去,逐个地抚慰他们,成为他们共同的艰难的呼吸。 (11)我喜欢忧郁的人,一如喜欢孤独者。孤独者只身应对来自庞大的实体或虚无的挑战,所以是勇敢的。忧郁却是无奈的。“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情思的无奈;“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是哲思的无奈。李商隐守护烛火,陆游骑驴远游,龚自珍把箫而吹,都是一种无奈。忧郁是感伤的姊妹,哈代、黑塞、契诃夫和蒲宁,一生都在诉说着忧郁。哈代在上流社会中隐瞒了乡下人的身份,确乎令人遗憾,但是我知道,虚伪不是他的灵魂所固有的。谎言是环境的产儿。他早已赤身裸体站在自己的字行里了。我看得见,他的灵魂不在“麦克门”——瞧他怎样深情地凝视德伯家的苔丝吧! (12)美丽的是灵魂,不是风景。 (13)“任何桌子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可以是一片风景,跟整个安第斯山脉一样……”谈到绘画时,杜步飞这么说过。桌子展现的风景,究其实,乃是灵魂的辉光。 (14)我爱看灵魂,在风景那里;我纯然是一个陌生客,始终无法变成其中的一株树,一只鸟,跟随它们一起摇曳鸣唱,而一旦与灵魂相通,便当即为它所缠裹,无从回避那人性的无言的呼喊与倾诉。风景使人在静止和优雅中瘫痪,隐遁和沉迷,惟灵魂使人奋起,逼进,正直地站立着。 1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第(4)段中,无论曹操还是苏东坡在欣赏风景之时都会生出无限感慨,这是因为文人具有独特的感情才发现了自己的真实处境。 B.第(6)段中,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看似在写大风景,实则在写大灵魂,高度赞扬几位名人伟大的灵魂及对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为下文写热爱灵魂作铺垫。 C.第(7)段中,康帕内拉和葛兰西因为有了对“梦中的太阳城”的热爱,才能凭借坚强的意志战胜一切,他们具备作者心目中英雄灵魂的要素。 D.第(9)段中,举贝多芬和米勒的例子,是为了表明这两者是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尊严和情感。米勒创作出完美的农民形象,他要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对下层人民的爱和对上流社会强烈的愤恨。 E.第(13)段中,“桌子展现的风景,究其实,乃是灵魂的辉光”在文中的含义是:一切艺术品展示的不仅是风景,更是艺术家们真诚的艺术灵魂。 19.文章的标题是“看灵魂”,作者为何在开头四段用大量的文字写“看风景”?(4分) 答:                                         20.请说出下面这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 答:                                         21.(9分) (1)作者在文中透视了哪几类可贵的灵魂?(3分)     (2)请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中心观点及其阐述的理由。(3分)     (3)你在生活中更愿意看风景还是更愿意看灵魂?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8.A D(A项中“感慨”并非文人独特的感情,因为所有的人最后都会“面对自己”。D项中“强烈的愤恨”不对,应为“藐视”)(4分,答对一项得2分,不计顺序) 19.从结构上看,引出下文,引起下文对“看灵魂”这一主体内容的述说(2分);从内容上看,作者为了突出“看灵魂”这一中心,先提及看风景并加以否定,引起比较,起到抑此扬彼的效果(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0.欣赏风景是紧张辛苦生活中的一段闲暇,/是逃避现实生活烦恼的一种生存方式。(4分,两层意思各3分) 21.(1)英雄的灵魂,/孤独者的灵魂,/忧郁者的灵魂(3分,每句1分) (2)中心观点:与其看风景,我想,不如就看灵魂。(1分) 理由:风景使人在静止和优雅中瘫痪、隐遁和沉迷,惟灵魂使人奋起,逼进,正直的站立着。(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观点1分,看法2分 3.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夜游者 李雪峰 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匆匆忙忙吃过了晚饭便熄灯睡觉,一盏盏晕黄的灯很快就接二连三地熄灭了。夜幕上银钉似的星粒显得越来越稠,越来越亮。只几支烟的工夫,村庄便沉进那寂寂的梦中去了。这时还没有彻底睡熟的,只有村庄里那几只余兴未尽的狗。它们把耳朵贴在地上,谛听从大地深处传来的更远的声音,些许的风吹草动,些许的云影飘移,它们就会狂叫起来。狗叫声飘出村巷,飘到庄外冥寂的田野里,瞬间便被夜色给湮灭得无声无息了。 在给村庄看青的夜里,我喜欢提着长长的手电筒在庄里庄外踢踢踏踏地走来走去。在月光如水的深夜,在村庄外的野地里,或者在村头的大路上,我常常和一两个孤独的老人不期而遇。他们有的抄着手佝偻着腰身在夜晚里踟蹰而行;有的满腹心事的一个人拖着蹒跚的瘦弱影子,缓缓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遇到过村南大柳树下的四大爷,他总是在庄北的山脚旁晃荡,老迈瘦弱的身子甚至踏不出一丁点儿脚步声。还有那白发稀疏、一脸苍凉的六根爷,他总是在庄南的坟地旁,有时停下来抬头呆呆地仰望头顶的星星或月亮,有时轻轻地长叹几声或者轻轻地咳嗽。 我想不明白这些老人为什么喜欢这样一夜一夜地游荡,但我并不打扰他们,只是蹲在守青的窝棚里,忍不住一个人反复地揣度:他们如此寂寞地在村庄里夜游,是在怀想曾经的年轻时光,还是在搜寻已逝岁月的影子?是人生暮年的一种不甘,还是灵魂对短暂生命的一种挣扎?是对自己以往生活场景的一种追溯,还是对流年碎影的一种捡拾? 生命的苍凉让我对夜晚深处形影相吊的蹒跚充满了怜悯。我知道,在所有的村庄里,在所有村庄冥寂空旷的深夜里,都有这样的老人在默默地夜游。他们在这村庄四周的田野里劳作了一辈子,生活了一辈子。他们曾经在这村庄里朗声大笑或者破声号啕过,也曾经在村庄里主宰过、卑微过或屈服过,但一切都离他们远去了。他们曾经嗵嗵作响吓得鸡飞狗跳的脚步,现在甚至吓不息那些草丛中叽叽的虫鸣;他们曾经虎生生的腰板,现在甚至挟不动夜晚里的一丝微风。他们像一滴即将被泥土涸干的露珠,像一声转瞬就被冥寂消散的无奈叹息,除了在这空旷无人的深夜一个人静静地怀想,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然而,直到有一天夜晚,当我满腹心事下楼去街上散步时,我才蓦然清楚——夜游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寂寞啊。他们的前边,是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他们的身旁,是他们春种秋收了一辈子的小路和田塍;吹拂他们的,是他们熟稔了一辈子的乡野夜风。村庄、田野、山冈、河流,不但是他们细细咀嚼与回想的真实场景,而且是属于他们自己一个人的世界。月亮、星星、流萤、虫鸣,一直都是他们苍老心灵中永恒的生命天幕。 而我们呢?浮萍一样被生活的风左右着,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从一个街道到另一个街道,甚至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块大陆到另一块遥远的大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拥有月夜里神定气闲地静静踱游,也不清楚有多少人还能拥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村庄,甚至不清楚还有多少人能让自己的思绪穿过小区、越过街道、飞过超市,在山野泥土间默默地踌躇。 但我一直梦想着。 10.文章写到了夜游时的寂寞,请问前两段是如何表现这种“寂寞”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为什么说“夜游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寂寞啊”?请简要作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是围绕“夜游者”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以“但我一直梦想着”结尾,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尾好,有人则认为这样的结尾不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第一段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夜晚村庄的寂静,借此烘托出夜游的“寂寞”的氛围。第二段通过描写夜里拖着蹒跚瘦弱身影孤独而行的动作和情景,直接表现出了夜游时的“寂寞”。 11.虽然夜游时无人相伴,孤独寂寞,但他们夜游时所见的都是自己经历过的、熟悉的真实场景,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能够感受到永恒的生命。 12.首先描写村庄夜晚的寂静和孤独寂寞的“夜游者”;其次写“我”对“夜游者”的认识,由不明白、不理解到同情怜悯,再到理解他们的幸福;最后由“夜游者”联系到自身生活,表达出自己对享受沉静生活、拥有心灵世界的梦想。 13.观点一:这样的结尾好,因为以一个短句独立成段来结尾,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夜游者能够享受宁静时光、拥有心灵世界的生活的向往。 观点二:这样的结尾不好。因为这样的结尾太过突兀,让人感觉话未说完,文意未尽。文章倒数第二段联系自身,描绘目前的生活现状,之后用“但我一直梦想着”将全文结束,而“梦想”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作者并未交代明确。   解析: 10.从第一段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从第二段找出动作描写的句子,然后总结是如何表现“寂寞”的。 11.本题的答题区间在“夜游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寂寞啊”的后面,一直到段末。概括这个区间的主要信息,即可得到答案。 12.思路的梳理首先要总览全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旨,然后看其感情变化的历程,最后得出答案。 13.此题属开放性试题,可答这样结尾好,也可答不好,结合主旨,谈出理由,自圆其说即可。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同,字与可,梓州梓潼人,汉文翁之后,蜀人犹以“石室”名其家。同方口秀眉,以学名世,操韵高洁,自号笑笑先生。善诗、文、篆、隶、行、草、飞白。文彦博守成都奇之致书同曰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司马光、苏轼尤敬重之。轼,同之从表弟也。……初举进士,稍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陵州,又知洋州。元丰初,知湖州,明年,至陈州宛丘驿,忽留不行,沭浴衣冠,正坐而卒。 (节选自《宋史·文同传》) 4.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彦博守成都/奇之致书/同曰/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 B.文彦博守/成都奇之/致书同曰/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 C.文彦博守成都/奇之/致书同曰/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 D.文彦博守/成都奇之/致书/同曰/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 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官吏不包含在内。 B.太守,是州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宋代撤郡设州没有“太守”这一官名,但习惯袭用旧称。 C.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殿试)及第者之称。 D.卒,指死亡,《礼记》载:“天子死曰崩,诸候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文写“袜材当萃于子”“万尺竹之辩”“太守馋笋”等这些调侃打趣戏笑,恰好反映了作者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深挚感情。 B.苏文叙写文与可拒人求画、以绢为袜和转荐他人之事,表现了文与可的淡泊率真,传达出作者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 C.苏文为悼念亡友之作,可第一段尽是戏笑,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是以乐写哀,与下文的“哀哭”映照,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D.宋史记载文与可中进士后,先后知陵州、知洋州、知湖州,将其政绩曲折地展现出来,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其仕途不顺的深切同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2)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参考答案: 4.C 5.A 6.D 7.(1)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不断地涌进他家里,以致脚踩着脚。 (2)而我也记载了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从中看出与可和我之间的亲密深厚、没有隔阂的情谊就像这样。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句意进行判断。文彦博是人名,“文彦博守成都”是指文彦博做成都太守时,结构完整,因此此处应断开,由此可排除B、D两项;“致书同曰”此处省略了主语“文彦博”,“同”指的是“文同”,这句话的意思是:文彦博给文同写信说,因此中间不可断开,由此排除A项,可得答案。 5.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官吏不包含在内”错误,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D项,“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其仕途不顺的深切同情”,文中没有体现。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四方:各地;请:求取;蹑:踩着。(2)载:记载;畴昔:过去;如此:像这样。 【备注】【参考译文】 (一) 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不断地涌进他家里,以致脚踩着脚。与可很厌烦这些人,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写了一封书信给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大致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能说会道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买田还乡养老了。”于是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虽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了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从中看出与可和我之间的亲密深厚、没有隔阂的情谊就像这样。 (二) 文同,字与可,是梓州梓潼人,是汉代文翁的后裔,四川人仍以“石室”称其家。文同方口秀眉,以学问著称于世,操行风度高雅纯洁,自号为笑笑先生。他擅长诗歌、文章、篆书、隶书、行书、草书和一种笔画中丝丝露白的飞白书法。文彦博任成都太守时,认为他是奇才,写信给他说:“与可兄襟怀坦荡,风韵洒落,如晴云秋月,一尘不染。”司马光、苏轼尤其敬重文同。苏轼是文同的从表弟。……文同起初考中进士,不久迁升为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又担任陵州知州,后担任洋州知州。元丰初年,他担任湖州知州,第二年,他到陈州宛丘驿,忽然留住不走了,自己洗完澡,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端坐而死。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也。祖赳,晋隆安末,避乱徙居。欢年二十余,从豫章雷次宗谘玄儒诸义。母亡,水浆不入口六七日,庐于墓次,遂隐遁不仕。于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欢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篇》不复讲。 太祖辅政,悦欢风教,征为杨州主簿,遣中使迎欢。及践阼,乃至。欢称“山谷臣顾欢”,上表曰:“臣闻举网提纲,振裘持领,纲领既理,毛目自张。然则道德纲也物势目也上理其纲则万机时序下张其目则庶官不旷是以汤武得势师道则祚延秦项忽道任势则身戮伏愿稽古百王,斟酌时用,不以刍荛弃言,不以人微废道,则率土之赐也,微臣之幸也。臣志尽幽深,无与荣势,自足云霞,不须禄养。陛下既远见寻求,敢不尽言。言既尽矣,请从此退。”上诏曰:“朕思弘治道,伫梦岩滨,旰食萦怀。吴郡顾欢,至自丘园,能献书金门,荐辞凤阙,辨章治体,有协朕心。今出其表,外可详择所宜,以时敷奏。”欢东归.上赐麈尾、素琴。永明元年,诏征欢为太学博士,不就征。佛道二家,立教既异,学者互相非毁。欢论之曰:“器既殊用,教亦异施。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兴善则自然为高,破恶则勇猛为贵。佛迹光大,宜以化物;道迹密微,利用为己。优劣之分,大略在兹。” 欢晚节服食,不与人通。每旦出户,山鸟集其掌取食。初元嘉末,出都寄住东府,自知将终,赋诗言志云:“精气因天行,游魂随物化。”卒于剡山,时年六十四。还葬旧塞,木连理出墓侧。 (节选自《南齐书·顾欢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则道德/纲也/物势/目也/上理其纲/则万机时序/下张其目/则庶官不旷/是以汤武得势师道则祚延/秦项忽道任势则身戮/ B. 然则道德纲也/物势目也/上理其纲则/万机时序/下张其目则/庶官不旷/是以汤武得势师道则祚延/秦项忽道任势则身戮/ C. 然则道德纲也/物势目也/上理其纲/则万机时序/下张其目/则庶官不旷/是以汤武得势师/道则祚延/秦项忽道任/势则身戮/ D. 然则道德纲也/物势目也/上理其纲/则万机时序/下张其目/则庶官不旷/是以汤武得势师道/则祚延秦项/忽道任势/则身戮/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簿,古官名,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B. 践阼,原指登上宗庙东面的台阶(主人站立的台阶)主祭,后指代皇帝主持政务。 C. 凤阙,原本是汉代宫阙名,即建章宫,有凤在上,故名凤阙,后代指朝廷、皇宫。 D. 博士,秦汉时为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顾欢深受儒家孝道思想的影响,对父母怀有深深的感情,每当给学生讲授《诗经·寥莪》时,就会想起已故的父母,悲伤得不能自已。 B. 顾欢受玄学影响,不喜做官,也不慕名利,齐太祖召他为官,他在上奏了应该效法先王治好国家的建议后,要求齐太祖放他重回自然。 C. 顾欢崇尚道教,贬斥佛教。他认为道教能弘扬善道,崇尚肖然,严密细致,而佛教崇尚勇 猛,是为恶之道,二者优劣,一看便知。 D. 顾欢晚年完全归隐自然。他不再与尘世的人交往,却与鸟类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临终 前,表达了自己要将灵魂融入大自然中的愿望。 13.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母亡,水浆不入口六七日,庐于墓次,遂隐遁不仕。 (2)不以刍荛弃言,不以人微废道,则率土之赐也,微臣之幸也。 参考答案: 10. A    11. B    12. C    13. (1)母亲去世,六七天没有喝一口水,在母亲坟墓的旁边盖起一间草房守墓,于是隐居起来,不再出去做官。 (2)不要因为是割草打柴人说的就废弃他的意见,不要因为进言者地位低下就废弃他讲的道 理,那么这就是天下百姓的福分,微臣我的万幸了。 10. 试题分析:本题所给画线句子是顾欢所上表章中的内容,由上文“纲领既理,毛目自张”,可确定“纲也”“目也”后应断开,“也”表判断,故“道德”“物势”后也应断开。“上理其纲”“下张其目”结构相同,内容相对;“则万机时序”“则庶官不旷”结构相同,由此可知应分别断开。“是以”是固定结构,“汤武得势师道则祚延”“秦项忽道任势则身戮”结构相近,内容相对,中间应断开。根据这些信息,可确定本题答案为A项。此句正确标点:然则道德,纲也;物势,目也。上理其纲,则万机时序;下张其目,则庶官不旷。是以汤武得势师道则祚延,秦项忽道任势则身戮。 11. 试题分析:B 项,“后指代皇帝主持政务”错。践阼,就是新皇帝登上帝位。 点睛:本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选文是人物传记,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12. 试题分析:C项,“顾欢崇尚道教,贬斥佛教”不当,原文中顾欢的论述是“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兴善则自然为高,破恶则勇猛为贵。佛迹光大,宜以化物;道迹密微,利用为己”,意思是佛教是破除邪恶的方法,道教是兴盛良善的法术。兴盛良善,则将取法自然作为最高准则,破除邪恶,则将勇猛进取作为最可贵的品质,佛教的事业公开宏大,适宜教化万物,道教的事业邃密而微妙,利于自己修身养性。可以看出顾欢对佛道两教的评价是很客观的,他认为佛教是破恶的方法,道教是行善的途径,二者各有长处。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庐”,名词动用,建起草房;“次”,旁边;“隐遁”,隐居,远离尘世;“仕”,出来做官。(2)“刍荛”,割草打柴的人(乡野之人);“微”,身份低微(地位低下);“废”,废弃,不采纳;“赐”,福分。 参考译文 顾欢,字景怡,是吴郡盐官人。祖父顾赳,在晋朝隆安末年,为躲避战乱迁徙定居在吴郡盐官。顾欢二十多岁时,跟从豫章的雷次宗学习玄学和儒学的各种道理。母亲去世,他连续六七天一口水都没喝,在母亲的坟墓旁盖起一间草庐为母亲守墓,于是隐居起来不再走入仕途。在剡溪边的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境内)开设学馆,聚徒讲学,前来接受教育的有近百人。顾欢早就成了孤儿,每当读《诗经》读到“哀哀父母”时,总要拿着书悲痛地哭泣,学习的人因此放弃《蓼莪篇》,不再让老。 太祖(萧道成)辅佐政事,对顾欢通过诗歌教育教化百姓的方式非常喜欢,征召他担任扬州主簿,派宫中的特使迎接顾欢。他到太祖登上皇位时,才到任。顾欢称自己为“山谷臣顾欢”,上表说:“臣听说想拉起渔网要提渔网的总绳,抖动皮大衣要抓住大衣的领子,总绳、衣领处理好了,皮衣上的毛、渔网上的细孔自然就会张开。既然这样,那么道德就是纲,事物的具体表现及发展趋势就是目。上面理顺其纲领性的东西,那么各种事务就会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下面处理好具体的事物,那么百姓和官员就不会荒废自己的事业。因此商汤王、周武王得到天下而师从正道,那么他们的基业就会绵延不绝。秦始皇、项羽不重视正道,任意使用手中的权势,结果身遭杀戮。臣希望陛下查考历代先王的治国之道,仔细斟酌运用到当今的治理中。不因为是割草打柴人说的而废弃他的意见,也不因进言者身份低微而废弃他讲的道理,那么这就是天下百姓的福分,微臣的万幸了。臣的志向全在深山幽谷之中,不想参与获得荣耀和权势的事情,自己满足于云霞辉映的山间野食,不需要俸禄的供养,陛下既然从很远的地方寻到我,并召见我,我怎敢不全部说出我的真心话?臣的话说完了,请求就此退隐。”皇上下诏说:“朕思考着光大治国之道,长期以来梦想着能像武丁在傅岩遇到傅说,周文王在渭河边遇到姜尚那样遇到贤臣,这件事情始终萦绕心头,以至于吃不下饭。吴郡的顾欢来自乡村,能够献书于天子之门,进言于朝廷之上,辩析明白了治国之道,对朕的想法很有帮助。现将他的奏表发往各处,朝外官员可以详细地选择认为适宜的内容选用,按时上奏给朕。”顾欢东归,皇上赐给他麈尾、素琴。永明元年,皇上下诏征召顾欢担任太学博士,没有应征。佛道两家确立的教义不同,两派的学者互相否定诋毁对方。顾欢论述这件事说:“既然器具都有不同的用途,宗教也有不同的功用。佛教是破除邪恶的方法,道教是兴盛良善的法术。兴盛良善,则将取法自然作为最高准则,破除邪恶,则将勇猛进取作为最可贵的品质,佛教的事业公开宏大,适宜教化万物,道教的事业邃密而微妙,利于自己修身养性。二者孰优孰劣,大体上就在于此。” 顾欢晚年按道教方式进行修炼,不与人交往。每天早上出门,山中的鸟儿就聚集在他的手掌上啄食。当初元嘉末年离开都城时,就寄住在东府。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赋诗言志道:“精气因天行,游魂随物化。”在剡山去世,时年六十四岁。归葬在旧坟中,有连理树长出在坟墓旁。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颖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稍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诣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太守。   景元四年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