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故都的秋郁达夫(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2)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
2、花, 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3)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
3、长的秋草,使作陪衬。(4)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5)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 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6)还有秋
4、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7)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 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8)“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9)“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10)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11)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5、。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12)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 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 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
6、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 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 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13)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7、,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 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14)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7. 下列选项对(13)段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A. 用对比、比喻,强调北国之秋色味浓厚,抒发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B. 用南国之秋衬托北国之秋,暗写南国之秋的美景,抒发对家乡的眷恋之情。C. 用对比方法,对南国之秋明贬暗褒,说明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各有特色。D. 对比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表现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偏爱和赞美。8. 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9. 如何理解第(3)段中作者关于牵
8、牛花颜色的品评?参考答案:7. A 8. (1)总括北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引出下文具体对故都秋的描写。(2)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9. (1)“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红色为暖色调,给人高兴, 愉快的感觉,紫黑色颜色过于浓烈。(2)而因此时作者着重描述的是秋的清、静与悲凉。(3)第三段整段都是描写破败,衰败的景象,如“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的秋草”等。(4)因此蓝色或白色最能体现出作者笔下的秋的特点,(5)更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境。【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
9、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选项对(13)段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最准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 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段文字写到“北国之秋”,又写到“南国之秋”,这二者放在一起比较,其目的是突出“北国之秋”的秋味之浓烈;“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 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10、是把“南国之秋”比作黄酒、稀饭、鲈鱼、黄犬,把“北国之秋”比作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又借助这些喻体将二者进行对比,表达自己对北国之秋的眷恋;B项,“暗写南国之秋的美景”错误,应是突出北国之秋,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眷恋;C项,“对南国之秋明贬暗褒,说明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各有特色”错误,本文是以南国之秋来衬托北国之秋,突出北国之秋味道的浓烈;D项,与A项相比,选项只强调对比,而忽略了比喻这一修辞,A项的分析最为全面。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题干问的是“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是考查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结构上,与标题以及下
11、文的关系。第一段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是写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而下文是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特点,所以开头段属于总括其特点,自然引出下文的具体描写;“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我”大老远来品尝这秋味表达了作者对这北国之秋的热爱,与全文的情感一致,故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言,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如何理解第(3)段中作者关于牵牛花颜色的品评”,然后要找到第(3)段中品评牵牛花颜色的内容,分析这些颜
12、色给人的感觉,接着就要分析北国之秋的特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作者认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为什么“蓝色或白色”最佳?因为蓝色或白色属于冷色调,而作者在第一段就明确说明北国之秋是清的、静的、悲凉的,这种冷色调符合北国之秋的特点;那为何“紫黑色”“淡红色”不行呢?因为“紫黑色”颜色太浓烈,与北国之秋的清是不合的,“红色”是暖色调,一般体现高兴的感觉,这与北国之秋的悲凉不合;且第(3)段作者抓住的都是“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的 秋草”等破败的景象,与红色、紫黑色这些色调不合,而且与作者的心境也不合。【点睛】分析文章段落作用,一般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
13、进行分析作答。文章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为,结构上:总领全文或总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内容上:开篇点题(扣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如果开头段是环境描写,也可以从环境描写作用分析,如渲染、烘托.气氛等。文章中间段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某某情节做铺垫等。内容上:交代了内容,突出了人物特点;考虑对情节的作用。文章结尾段的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章开头(题目);首尾呼应等。内容上:点明(升华)中心;揭示(或深化)文章主题(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无穷,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考虑对塑造人物或对故事情节的作用。还有,如果段落用了某种修辞,还有从该
14、修辞所产生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无微不至(日) 星新一大厦群起伏连绵,像群山般伸向远方,远天的白去之间,现出了夏日初升的大阳,阳光照进了房间。这是一座八十层公寓的第七十二层的一个房间,床上躺着一个男人,他就是这屋子的主人,名叫特鲁,在宇宙旅行保险公司工作。太阳升得更高了,窗边的玻璃雕刻品亮晶晶的,把太阳光反射到墙上,在镶着自动日历钟的 2050 年这个地方画了一个圆圆的光点。射入的阳光渐渐增强,由于窗上蓝色大玻璃的反射,使热气透不进屋子,只能让光线照射进来。因为室内有某种装置,使得气温全年都保持适当,而且,让含有微微花香的新鲜空气充满屋子的各个角落。花香可根据不同
15、季节和人的喜爱而变化,现在是夏季,按特鲁的爱好,混合着百合花香的新鲜空气,从角落里静静地飘散出来。墙上日历钟的时钟指着八点了,一阵轻轻的响声过后,接着从圆花瓶形状的银色扩音器里放出了音乐,并且还响起了温柔的说话声。“喂,到起床时间了,起床吧,”时钟与所有的装置都联系着,录音带上的“话”反复了三次,特鲁没有什么表示,于是“话”停住了,墙壁之中响起了轻轻的齿轮转动的声音。天花板上静静地降下了一双“手”,这种用软塑料制成的、被人们称为“手”的装置,不论哪一家都有。“还睡吗?上班要迟到了。”与“话”音同时,“手”掀开了被子,抱起特鲁,送进了浴室。特鲁象木偶一样被摆弄着,进入了自动打开的浴室门后,“手”
16、把特鲁放到喷头下面,这时从墙壁上伸出的一只小“手”在他脸上涂上了脱毛膏,只用了五秒钟时间就把胡子完全溶化了,丝毫也不伤害皮肤。那只大的“手”也在灵活地活动着,从特鲁身上脱下宽大的睡衣扔进旁边的电子洗衣机。“来洗一下淋浴吧。”随着“话”音,温度适当的水喷了出来,旋即就像是骤雨一般消失了。于是干燥的热风吹来,一瞬间,特鲁皮肤上的水全都被吹干了。这一切刚完,喷雾器轻轻洒出香水,“手”又给他穿上了洁白的服装。“早餐已备好,请来这边。”与“话”音同时,“手”把特鲁送到餐室椅子上,这里的桌上已摆好从厨房运来的早餐、咖啡、牛奶等等,香气四溢。“请吧。“与此同时,电视屏幕上映出了当天的新闻摘要三分钟,然后三面
17、的墙壁又飘送出轻快的音乐,在阳光照射下,在清爽的空气中回荡。音乐弱了下来,“话”音道:“如您不吃那就撤掉了。”一切都合乎每天所要求做的在进行着,特鲁也不按旁边的电钮,不表示是否同意,所以传送机便按程序开动了,桌上的食器叮当地碰撞着移进了厨房。音乐再次增强,烟卷装置来到面前停了下来,只要一拿起烟卷这个装置就会自动点火,但特鲁今天早晨好像不想伸手拿烟。乐曲变换着响了好一会。时钟指着 8 时 50 分了。音乐停止了,“话”音再次提示:“喂,该走了。”“手”扶起特鲁送向房间一角,一靠近那门就自动打开了。那里有用结实透明的塑料制成的像蚕茧形状的车子,“手”把特鲁放了进去。“祝您今天顺利,您走之后,房间会
18、像以往一样被整理好的。”随着这声音,车门关上了,“手”按了旁边的电钮。“咔”的一声,车子被空气压缩机送入一个很大的管道里。由这个管道可以到达城市所有的地方,也能到达大厦的房间里。因为空气压力很大,谁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特鲁的车子在管道中行进着,车前安有小型装置发出无线电波,管道接收了这信号,便在复杂的路线中毫无差错地指引道路。五分钟后,特鲁的车子停在他公司的大门前。正是上班时间,大门口有许多职员,其中一人隔着塑料车门向特鲁喊着:“早晨好,特鲁先生,怎么回事,脸色这么难看?”特鲁没动,那同事伸手一拉特鲁的手,不由大声喊叫起来:“啊,冰凉!喂,医生!”不一会医生由管道到来了,在一片嘈杂
19、声中检查了特鲁的身休。“情况怎么样?”“已经晚了,他的心脏衰弱,老毛病发作,已经死了。”“什么时候?”“大约已有十个小时了,可以说是在昨天夜里吧。”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人公特鲁独自一人居住在拥有各种先进服务设备的建筑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表现出人对高科技的过度依赖。B. 这篇小说淡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重点放在情节铺陈和故事结构的精心安排上,使读者在思考中获得对生活的深刻认识。C. C.小说写到八点钟的起床提醒、三分钟的新闻播报、 8: :5 的出发提醒、五分钟后的到达公司,用时间告诉了人们机器服务的刻板。D. 无微不至的只是物质生活,而
20、缺少的是人情的关怀,主人公半夜死去也无人伴护和发现,表现了作者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和否定。5. 作者善于设置伏笔,使得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但又不令人感到唐突,请找出本文中的几处伏笔。6. 这篇小说有另一个翻译版本,题目是“他昨晚就已去世”和本文相较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说说你的理由。参考答案:4. D 5. 录音带上的“店”反复了三次,特鲁没有什么表示;“手”把特鲁送进了浴室,特鲁象木偶一样被摆弄着;“于”送来了早餐,但特鲁没吃;烟卷装置送来了烟,但特鲁今天早晨好像不想伸手拿烟。 6. “他昨晚就已去世”好,“他昨晚就已去世”照应结尾,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题目交代故事结局,造成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1、。主人公死去多时却未被发现,有助于揭示人工智能人文关怀方面的局限。“无微不至”好。“无微不至”和文中机器对人无微不至的服务情节相照应,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无微不至”更加含蓄,为后面结局的逆转蓄势铺垫,“无微不至”却不能挽救人的死亡,反差强烈,发人深思,有助于表现主题。【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查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D项,作者并未否定人工智能。故选D。【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安排的能力。解答此题,离不开对情节的分析。小说结局
22、是特鲁昨天夜里就已经死了,找出全文与“死亡”相关的情节,即为后文埋下伏笔的地方。比如“特鲁没有什么表示”“特鲁象木偶一样被摆弄着”“特鲁也不按旁边的电钮,不表示是否同意”“特鲁今天早晨好像不想伸手拿烟”“手扶起特鲁送向房间一角把特鲁放了进去”,这些句子都传递出反常的信息,能看出特鲁完全没有自我意识。据此组织答案即可。【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小说情节、主旨、故事发生的环境、线索、描写对象、读者感受等几个方面考虑。“无微不至”和“他昨晚就已去世”这两个题目各有千秋,都与情节、主题等有密切的联系。从情节角度分析,“无微不至”概括了小说中人工智能无微不至的服务,
23、“他昨晚就已去世”与结尾相照应;从主题来说,两个题目都具有讽刺意味, 主人公昨晚就已经去世,但人工智能却仍然提供着“无微不至”的服务,这种关怀只是物质层面上的,主角半夜死去也无人伴护和发现,在讽刺中突出了现代科技的局限性;从读者感受角度思考,这两个题目都能在开始设置悬念,从而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只要言之成理,选择哪个题目进行分析都是合理的。【点睛】探讨标题的作用时,首先要明确解题的具体指向,即明确鉴赏哪一个方面的问题,其次要弄清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和延伸义,因为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关联。分析标题作用要结合“3+2”模式,
24、“3”即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2”即主题和读者感受。同时,联系标题自身的表达特点进行鉴赏,常见手法为双关、比喻、象征等。3.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范旭东:崛起于荒原的中国化工之父 张定国范旭东出身湖南湘阴县城一个书香门第,年幼时父亲早丧,家道迅速败落。1900年,在上海湖南同乡会资助下,范旭东随同一群湖南籍青年男女搭乘巨轮赴日本留学,他当时还不满十七岁。 在日本,范旭东目睹了明治维新带给社会的巨大变化,开始发奋学习。他先在普通中学读书,后考入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堂。这是一所大学预科学校。当时范旭东的志愿是“习造兵”,即学习军事技术,他认为
25、贫穷落后的中国只要军事强大,便可跻身世界强国之林。正当他专心习军救国时,一件小事竟使他的人生航向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一天下午,第六高等学校校长酒井佐保对全校师生发表演讲,盛气凌人地大谈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打败沙俄的“伟绩”。演讲完毕,范旭东当面求教这位狂妄的校长,不料却遭到酒井佐保的嘲讽:“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话虽不多,却如同一把铁锤重重砸在他的心上。当日深夜,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后幡然醒悟,中国要军事强大,首先要工业发达,只有投身发展工业,才是救国之道。最终他下定决心报考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入学不久,他便在一张照片背后写下:“我愿今后寡言力行,摄像作立誓之证。”又在旁边加写:“时方中原
26、不靖,安危一发有感而记此,男儿男儿,切勿忘之。”从此更加发奋苦读。1910年,范旭东大学毕业,京都帝国大学以重金留他在日本,但他毅然于1911年回国。当时在中国,连火柴、食盐、铁钉这类小商品全都是进口洋货,而范旭东却在天津渤海岸边看到堆积如山的海盐被装上巨轮运往外国,加工成食盐后再运回中国高价销售。为此,他四处奔波筹集到五万元资金,建起我国第一座精盐厂,厂名“久大”,寓意民族工业永远发扬光大,厂址设在塘沽。他运用化工技术很快将大量海盐提纯为雪白的食盐,定名“海王牌”,一举打破了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独霸中国食盐市场的现状。到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久大精盐公司年产精盐十五万担,因价廉
27、质优而销路日广。欧战造成洋碱紧缺,英国卜内门公司囤货不卖,碱价暴涨,而许多生活用品如肥皂、纸张、印染、玻璃等的生产均需要碱。范旭东伫立渤海岸边,面对大批盐砣(制碱主要原料是盐)不禁仰天喟叹:“身为化学家,面对这样丰富的工业盐而不起雄心非丈夫也,我死后还愿意埋在这个地方。”之后,他筹资四十万元在天津成立永利制碱公司。范旭东一面派人赴美国购置制碱机器,一面兴建制碱工厂。1921年底,碱厂建成,但投产后却很不顺利,机器故障和产品不合格问题困扰着他。恰在这时,侯德榜博士留美归,不久被聘为永利制碱公司总工程师。从此,范旭东如虎添翼,信心倍增,至1926年底,公司所产碱颜色渐白,日产纯碱三十六吨,并与英国
28、卜内门洋碱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此后,“红三角”牌(商标沿用至今)纯碱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洋商自叹弗如。1926年,美国费城举办了万国博览会,经过严格评选,“红三角”牌纯碱荣获该届博览会金奖。这是中国工业产品首次获此殊荣。1934年初,范旭东将永利制碱公司更名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1935年,创建中国首座合成氮厂南京永利铔厂。该厂建成投产的消息如七级大地震般震惊了全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做梦也没想到贫穷落后的中国能建造出远东第一大厂,且机器一流、产品质量一流。国外媒体把这座工厂誉为中国现代化工的里程碑。然而,风云诡谲,时局突变,工厂投产不久,全面抗战爆发,日寇飞机在1937年9月至11月间,
29、连续多次对永利铔厂狂轰滥炸,许多进口机器被毁,硫磺堆场火光熊熊,工厂陷入瘫痪。同年底,范旭东含辛茹苦创建的天津永利碱厂、南京永利铔厂、久大精盐厂等相继落入日寇手中,日本三菱公司抢占了工厂后,将永利改名“永礼”。日伪汉奸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纷纷劝诱范旭东参与“大东亚共荣圈”建设。傲骨高风的范旭东断然拒绝卖国求荣,严厉叱责道:“宁可举丧,也不求存。”还有人建议他悬挂英国米字旗保护民族工业,他亦婉拒:“如此拒狼引虎,绝无可取之处。”1945年10月4日,范旭东便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二岁。(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 本文按时间顺序将范旭东为民族化工竭尽心
30、力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评传结合,指出范旭东是一位矢志于中国化工的开拓者。B. 范旭东一生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不满17岁就东渡日本留学学习化学,回国后即投身工业,建起了我国第一个精盐厂。C. 文中引用传主范旭东的话,不仅有利于凸显传主性格,使传主形象更加鲜明,而且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可读性强。D.抗战期间,范旭东含辛茹苦创建的天津永利碱厂、南京永利铔厂、久大精盐厂等相继落入日寇手中,面对他人的劝诱,傲骨高风的范旭东断然拒绝卖国求荣。E.留美归的侯德榜被聘为永利制碱公司总工程师,范旭东如虎添翼,建起我国第一座名为“久大”的精盐厂,所产食盐价廉质优。(2)范旭东被誉为:“中国化工之父”,
31、本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6分) (3)范旭东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人格魅力有哪些?(6分) (4)在中国近代企业中,范旭东是个拓荒者,请简要谈谈范旭东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并选择其中一点,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8分) 参考答案: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醉书斋记(清)郑日奎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甫晨起,即科头,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
32、。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客或访余者,刺
33、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 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注】科头:不戴帽子。瞷(jin):窥视。刺:名帖。刘伶断饮:刘伶或酒管书?刘伶传载
34、,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B、 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C、 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
35、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12、对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B、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C、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D、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13、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3分)
36、2 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3分)3 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4分)参考答案:11、B(B项相关文段第三段,“客或访余者,刺已入不遽见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 ”只是不立即接见,并非拒见。另:“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系作者于自剖自谦之词,实际是作者读书入迷之反应,非其本性。原文述说中也暗寓自得之意。)12、D13、翻译(10分)(1)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采分点:羹炙、俟、数四)(2)而事情的紧急舒缓我也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谁能告诉我(采分点:仓卒、白、句意通顺)(3)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
37、要违背(采分点:因、诚、旋、畔)醉书斋记译文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很安静。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竿。一张竹床,用来坐;一张木榻,用来躺卧。还摆放了书架和书筒各四个,古今的书籍都存放在里边。琴、磬和麈尾等各种什物,也都交错摆放在旁边。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将笔蘸饱满做好准备。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 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提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 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
38、;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感到害怕惊讶,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 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后来就不再端来了。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时通过过门帘观察 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妻子出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等到去吃 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
39、。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 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晚上坐着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散乱地睡在地上了。有客人前来看 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较举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面。客人等久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格严厉急 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再追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 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有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
40、,就同妻子商量。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 我也文能坐看着你沉湎在书中,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我很失望,不高兴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区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 背;况且我嗜好的是文字,不仍然比沉溺于女色好吗?于是笑着回答她说:“像你说的那样也是很好的,只是做李白和周太常的妻子不容易啊!”于是不再立即戒 除,而是采用她的语意来为我的书斋起名,叫做“醉书斋”。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雷绍,字道宗,武川镇人也。九岁而孤。有膂力,善骑射。年十八,给事镇府。尝使洛阳,见京都礼义之美,还谓同僚曰:“徒知边备
41、尚式,以图富贵;不谓文学,身之宝也。生世不学,其犹穴处,何所见焉?”遂逃归,辞母求师,经年,通孝经、论语。尝读书,至人行莫大于孝,乃投卷叹曰:“吾离违侍养,非人子之道。”即还乡里,躬耕奉养。遭母忧,哀毁骨立,由是知名。镇将召补镇佐。后随贺拔岳征讨,为岳长史。岳有大事,常访而后行。及齐神武起兵,岳耻居其下。绍乃劝岳迎孝武西都长安,以顺讨逆。岳曰:“吾本意也。”后岳信诸将言,欲保关中,坐观成败。绍知计不用,请为边州,建功效。岳曰:“君有毗佐之力,当总大州。”遂以绍为京兆太守。清平理物,甚得人和。在郡逾年,岳被害。初,绍见岳数与候莫陈悦宴语,尝谓岳曰:“公其慎之!”岳不从,果及于难。绍乃弃郡,驰赴岳
42、军,与寇洛等迎周文帝。悦平,以功授大都督、凉州刺史。绍请留所领兵以助东讨,请单骑赴州。刺史李叔仁拥州逆命,绍遂归。永熙三年,以绍为渭州刺史,进爵昌国伯。初,绍为岳长史,周文为岳左丞,及居相,常以恩旧接之。卒于州。绍性好施,禄赐皆分赡亲故,及死日,无以送终。兼敬信佛道遗敕其子曰吾本乡葬法必杀大马于亡者无益汝宜断之敛以时服事从约俭。还葬长安,天子素服临吊,赠太尉,赐东园秘器。(节选自北史雷绍传)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兼敬信佛/道遗敕/其子曰吾本乡葬法/必杀大马/于亡者无益/汝宜断之/敛以时服/事从约俭B. 兼敬信佛道/遗敕其子曰/吾本乡葬法/必杀大马于亡者/
43、无益/汝宜断之/敛以时服/事从约俭C. 兼敬信佛道/遗敕/其子曰/吾本乡葬法/必杀大马/于亡者无益/汝宜断之/敛以时/服事从约俭D. 兼敬信佛道/遗敕其子曰/吾本乡葬法/必杀大马/于亡者无益/汝宜断之/敛以时服/事从约俭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孤”和“独”有时也连用,指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B. “骑射”属于我国古代“六艺”的内容,“六艺”包括礼、乐、骑、射、书、数六种基本技能。C. “长史”是中国历史上职官名,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魏晋南北朝时州郡官员底下多设长史。D. “伯”位居中国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
44、、男)的第三位,有时也指管理一方的长官。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雷绍颇有识见。他出使洛阳,见京都礼义盛美,认识到学识才是立身之本,他反对用尚武的手段来追求功名富贵。B. 雷绍事母至孝。他曾亲自耕种以奉养母亲,后来母亲去世,在为母亲守丧期间,他因为极度悲伤损毁了自己的身体。C. 雷绍有谋略。他献计贺拔岳,建议在西都长安迎接孝武帝,以正义的名义讨伐神武帝,但他的建议最终仍没被采纳。D. 雷绍为官清正,深受器重。他担任京兆太守期间,处事清廉公平,深得百姓拥戴。他死后,皇帝着丧服前往吊唁。10.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读书,至人行莫大于孝
45、,乃投卷叹曰:“吾离违侍养,非人子之道。” (2)初,绍见岳数与侯莫陈悦宴语,尝谓岳曰:“公其慎之!”参考答案:7. D 8. B 9. A 10. (1)雷绍曾经读书,读到人的道德品行没有比孝道更重要之处,便扔掉书卷叹息说:“我背离了赡养母亲(的孝道),这不符合做儿子的道义。”(2)当初,雷绍见贺拔岳多次与侯莫陈悦闲谈,曾经对贺拔岳说:“你可要谨慎啊!”【7题详解】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其子”是“遗敕”的宾语,不要断开;“于亡者”是“无益”的状语,不要断开,前面断开。故选
46、D。【8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六艺包括礼、乐、骑、射、书、数六种基本技能“错误,“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御”指的是驾车,“六艺”中并不包含“骑”。故选B。【9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类试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题中A项,“反对用尚武的手段来追求功名富贵”错误,原文“徒知边备尚式,以图富贵;不谓文学,身之宝也。生世不学,其犹穴处,何所见焉?”,可知雷绍反对的是“徒知边备尚武,以图富贵”。故选A。【10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第(1)句,尝:曾经;乃:便;投:扔掉;违:背离;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第(2)句,数:多次;宴语:闲谈;其:表祈使,可要。【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