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青岛市即墨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要坚信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还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如果我们从故宫无数国宝的藏品中,从难以计数的中华优秀传统经典中,从万里长城和中国历朝种种巧夺天工的文物和建筑中,看不到其中蕴藏的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看不到其中蕴涵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念,当然无法理解为什么能从中获得
2、树立文化自信的信心。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当代中国的
3、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鲁迅先生虽然批判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他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当代文化
4、的文化自信大国学者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自信是人的自在、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看文化的载体,而要理
5、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B. 国家观影响着文化观,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是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C. 如今,中国学者和专家参与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极为平常,而且参与人数很多。D. 我国处在世界政治舞台中心,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非凡,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从内涵方面界定了文化自信的主体,强调要从文化的载体中看到其内在精神。B. 第二段谈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关系,强调统一的国家和统一的民族文化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C. 第三段用鲁迅的话证明近代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统治者的“治绩”。D. 文章中间分别从国
6、家民族、国人以及知识分子等不同方面来谈文化自信的保障和主体。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的载体包括文物和典籍,理解载体中深层内涵和内在精神,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B. 一个国家处于分裂时期,它的文化发展就会中断;国家一旦被消灭,它的文化就会灭绝。C. 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也都能以创造性贡献对人民的文化自信起到强化作用。D. 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与文化自信密不可分,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参考答案:1. B 2. C 3. B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
7、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曲解原文。原文“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还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选项中的“不是”改变原意。C项,已然与未然。原文有限定“可以预料”“会日渐增多”。D项,说法夸大。原文信息是“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并不是已处在世界政治舞台中心。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
8、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论据作用理解失误。鲁迅先生的话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证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说法过于绝对。“国家一旦被消灭,它的文化就会灭绝
9、”,原文无据。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
10、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4-27题。剃刀侠清朝嘉庆年间,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外,已是相当繁华的集贸市场。几十丈高的城门楼子,威严如皇帝老子,注视着熙来攘往的人流。这天,朗日晴空,集市正值繁华热闹之时。一匹枣红大马,上骑一员佩刀武官,后跟几个步行兵卒,像一股浪头把人流冲得七零八落。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这位蓝翎爷果然在一处最繁华的地方下马了。小兵卒赶快接过马缰跟在后头,那蓝翎爷就摇着马鞭四处转悠。他盯上几个剃头挑子,就踅过来,在一个空位前站住。显然这小子是要剃头或刮
11、脸修胡子。当然一概是白活儿。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赶紧躬身让位。那蓝翎爷也不搭话,将马鞭丢在地上,一屁股坐在空木椅上。谁知那木椅早已破朽,加之这蓝翎爷体肥身重,木椅“咔嚓”一声就散了架。这家伙一个四仰八叉摔在地上。这还了得!蓝翎爷火从天降,怒从胆生,抓起地上的马鞭,劈头盖脑就向小师傅猛抽起来,直抽得小师傅满脸淌血,爹一声妈一声叫着,他才给两个小卒扶到另一个剃头挑儿前。那挑子一头火正旺,铜盆里的净水正冒热气。挑儿前一个年过半百的瘦老头儿正在刀荡子上“哧哧”荡刀。小卒就把蓝翎爷扶到木椅上坐好,催促老师傅抓紧干活儿。到底是老马识途。瘦老头儿就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给蓝翎爷盘起辫子剃起来。那半寸宽极好钢口的红
12、木短把儿剃刀,被荡得吹毛立断,直把蓝翎爷辫子周边刮得油光锃亮,苍蝇落上都得打滑。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就有睡意,就有小卒子过来用背托着头。老人就把刀板儿在睡脸上游动。那剃刀在阳光下熠熠闪亮,那蓝翎爷就“呼噜呼噜”睡。脸刮完,瘦老头儿就拿白毛巾去挑子一头热铜盆里蘸个热毛巾,用手边试凉热边把毛巾蒙到蓝翎爷脸上。这是最后一道工序。热巾上脸,蓝翎爷就醒了。按规矩老师傅掀起毛巾盖住眼睛,轻松地在下巴和脖子处又刮几刀,这才把热毛巾在胖脸上一擦,撤掉脖子上围的大毛巾,把蓝翎爷头一扶,小卒子就顺势把蓝翎爷扶起来。瘦老头儿必恭必敬把手一张,说,爷您走好!那蓝翎爷就给小卒向枣红马扶去。几个小卒把蓝翎爷扶上马。一个小
13、卒问:爷,咱还去哪儿?蓝翎爷不出声,小卒子就再问。还是不出声。另一个小卒子就惊恐地说,别问了,你看咱爷脖子咋出血了?几个人就惊惧去扶蓝翎爷。哪来得及,人从马上跌下来,头咕噜咕噜滚落一边,腔子里血杀猪般喷射出来。“杀人啦!”熙熙攘攘的人群似乎忽然寂静了下来。霎时间,这就围满了大半圈的集市人,窃窃私语着是剃刀侠人群里一句话提醒小卒子们,就都抽刀去奔那老剃头匠。哪里还寻得人影。有人说,见了,从城门楼子顶尖儿,跳上大栅巷子房上,走了。24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有哪些作用?(4分)25简要分析两划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1)一匹枣红大马,上骑一员佩刀武官,后跟几个步行兵卒,像一股浪头把人流冲得
14、七零八落。(2)那半寸宽极好钢口的红木短把儿剃刀,被荡得吹毛立断,直把蓝翎爷辫子周边刮得油光锃亮,苍蝇落上都得打滑。26小说情节多处暗示了蓝翎夜之死,请简要概括。(4分)27小说写了剃刀侠杀蓝翎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5分)参考答案:24渲染气氛,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烘托人物形象,突出剃刀侠艺高人胆大;前后照应,与后文人群“寂静”“围观”形成对比。25比喻,形象地刻画了官兵的暴虐成性,欺行霸市,耀武扬威。夸张,生动地表现了剃刀的锋利,为下文杀死蓝翎爷的悄无声息作了铺垫。26瘦老头儿“哧哧”荡刀。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并“呼噜呼噜”睡。在下巴和脖子处又刮几刀。蓝翎爷不出声,小卒子再问还是
15、不出声(3点即可满分)27表达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歌颂了杀富济贫、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寄托了人们惩处邪恶、彰显正义的善良愿望和朴素理想;弱小战胜强权,正义挫败邪恶,反映出民众的智慧和力量。(3点即可满分,合乎主题的其他说法也可)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志摩在回忆里郁达夫大约是在宣统二年的春季,我离开故乡的小市,转入当时的杭府中学读书,当时的我是初出茅 庐的一个十四岁未满的乡下少年,突然间闯入了省府的中心,周围万事看起来都觉得新异怕人。所以在宿舍里,在课堂上,我只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同蜗牛似地蜷伏着,连头都不敢伸一伸出壳 来。但是同我的这一种畏缩态度正相反的,在同一级同一宿舍里,却
16、有两位奇人在跳跃活动。一个是身体生得很小,而脸面却是很长,头也生得特别大的小孩子。还有一个日夜和他在一块,他们俩最爱做种种淘气的把戏,为同学中间的爱戴集中点。 他们俩,无论在课堂上或在宿舍里,总在交头接耳地密谈着,高笑着,跳来跳去,和这个那个闹闹,结果却终于会出其不意地做出一件很轻快很可笑很奇特的事情来吸引大家的注意的。 而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那个头大尾巴小,戴着金边近视眼镜的顽皮小孩,平时那样的不用功,那样的爱看小说他平时拿在手里的总是一卷有光纸上印着石印细字的小本子而考 起来或作起文来却总是分数得的最多的一个。从此之后,一别十余年,我和这两位奇人终于没有遇到的机会。民国十三四年之交,我忽而在
17、石虎胡同的松坡图书馆里遇见了志摩。他的那种轻快磊落的态 度,还是和孩时一样,不过因为历尽了欧美的游程之故,无形中已经锻炼成了一个长于社交的人 了。笑起来的时候,可还是同十几年前的那个顽皮小孩一色无二。从这年后,和他就时时往来,差不多每礼拜要见好几次面。他的善于座谈,敏于交际,长于吟诗 的种种美德,自然而然地使他成了一个社交的中心。当时的文人学者,达官丽姝,以及中学时候的 倒霉同学,不论长幼,不分贵贱,都在他的客座上可以看得到。不管你是如何心神不快的时候,只教 经他用了他那种浊中带清的洪亮的声音一问,你就自然会把一切的心事丢开,被他的那种快乐的 光耀同化了过去。其后他又去欧洲,去印度,交游之广,
18、从中国的社交中心扩大而成为国际的。于是美丽宏博的 诗句和清新绝俗的散文,也一年年的积多了起来。一九二七年的革命之后,北京变了北平,当时的许多中间阶级者就四散成了秋后的落叶。在这一种状态之下,有一天在上海的街头,我又忽而遇见 志摩,“喂,这几年来你躲在什么地方?”兜头的一喝,听起来仍旧是他那一种洪亮快活的声气。在路上略谈了片刻,一同到了他的寓里 坐了一会,他就拉我一道到了大赉公司的轮船码头。因为午前他刚接到了无线电报,诗人太果尔 回印度的船系定在午后五时左右靠岸,他是要上船去看看这老诗人的病状的。当船还没有靠岸,他在码头上的寒风里立着这时候似乎已经是秋季了静静地呆 呆地对我说:“诗人老去,又遭了
19、新时代的摈斥,他老人家的悲哀,正是孔子的悲哀。”因为太果尔这一回是新从美国日本去讲演回来,在日本在美国都受了一部分新人的排斥,所以心里是不十分快活的;并且又因年老之故,在路上更染了一场重病。志摩对我说这几句话的时候, 双眼呆看着远处,脸色变得青灰,声音也特别的低。我和志摩来往了这许多年,在他脸上看出悲哀的表情来的事情,这实在是最初也便是最后的一次。 从这一回之后,两人又同在北京的时候一样,时时来往了。可是一则因为我的疏懒无聊,二则因为他跑来跑去的教书忙,这一两年间,和他聚谈时候也并不多。今年的暑假后,他于去北平之先 曾大宴了三日客。在他遇难之前,从北平飞回来的第二天晚上,我也偶然的,真真是偶然
20、的,闯到了他的寓里。那一天晚上,因为有许多朋友会聚在那里的缘故,谈谈说说,竟说到了十二点过。临走的时候,还约好了第二天晚上的后会才兹分散。但第二天我没有去,于是就永久失去了见他的机会了。 男人之中,有两种人最可以羡慕。一种是像高尔基一样,活到了六七十岁,而能写许多有声有色的回忆文的老寿星,其他的一种是如叶赛宁一样的光芒还没有吐尽的天才夭折者。前者可以写 许多文学史上所不载的文坛起伏的经历,他个人就是一部纵的文学史。后者则可以要求每个同时 代的文人都写一篇吊他哀他或评他骂他的文字,而成一部横的放大的文苑传。现在志摩是死了,但是他的诗文是不死的,他的音容状貌可也是不死的,除非要等到认识他的人老老少
21、少一个个都死完的时候为止。 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一日【注】 太果尔:指印度诗人泰戈尔。15.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作者在杭府中学读书时徐志摩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写起,通过写自己的畏缩,在对比中突出志摩的形象。B. 徐志摩出国游历,结识了太果尔等诗人,既扩大了社交圈,也为诗文创作创造了条件,他的 创作进入了成熟期。C. 徐志摩探望诗人太果尔,一方面对文坛前辈身体的担忧,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了他对太果尔 被时代和社会排斥感到悲哀和无奈。D. 作者为他偶然的与徐志摩的会谈而欣慰,也为后来的未赴约感到长久的悲哀。在作者心目 中,他不仅是文人,也是友人。16. 请
2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徐志摩的形象特点。17. 简析最后一段的含意及表达效果。参考答案:15. B 16. 活泼顽皮,好学聪慧 才华横溢,长于吟诗 为人轻快磊落,敏于交际 珍惜 情谊,悲天悯人。 17. 含意:徐志摩永远的离开了,但是他的诗歌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会一直流传下去的, 人们会永远铭记他的。表达效果:运用对比(反复)突出徐志摩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照应标题,强调志摩依旧 活在人们的记忆里;语句看似平淡,内蕴情感厚重。【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
23、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期”错。结合文本内容“其后他又去欧洲,去印度,交游之广,从中国的社交中心扩大而成为国际的。于是美丽宏博的 诗句和清新绝俗的散文,也一年年的积多了起来”分析,“一年年的积多了起来”只是数量的增加,“成熟”无中生有。故选B。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
24、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总在交头接耳地密谈着,高笑着,跳来跳去,和这个那个闹闹,结果却终于会出其不意地做出一件很轻快很可笑很奇特的事情来吸引大家的注意的。而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那个头大尾巴小,戴着金边近视眼镜的顽皮小孩,平时那样的不用功,那样的爱看小说他平时
25、拿在手里的总是一卷有光纸上印着石印细字的小本子而考起来或作起文来却总是分数得的最多的一个”分析,徐志摩活泼顽皮,好学聪慧;结合“民国十三四年之交,我忽而在石虎胡同的松坡图书馆里遇见了志摩。他的那种轻快磊落的态度,还是和孩时一样,不过因为历尽了欧美的游程之故,无形中已经锻炼成了一个长于社交的人了”“其后他又去欧洲,去印度,交游之广,从中国的社交中心扩大而成为国际的”分析,徐志摩为人轻快磊落,敏于交际;结合“他的善于座谈,敏于交际,长于吟诗的种种美德,自然而然地使他成了一个社交的中心”分析,徐志摩才华横溢,长于吟诗;结合“当时的文人学者,达官丽姝,以及中学时候的倒霉同学,不论长幼,不分贵贱,都在他
26、的客座上可以看得到。不管你是如何心神不快的时候,只教经他用了他那种浊中带清的洪亮的声音一问,你就自然会把一切的心事丢开,被他的那种快乐的光耀同化了过去”“志摩对我说这几句话的时候,双眼呆看着远处,脸色变得青灰,声音也特别的低。我和志摩来往了这许多年,在他脸上看出悲哀的表情来的事情,这实在是最初也便是最后的一次”等分析,徐志摩珍惜情谊,悲天悯人。【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语段的内容及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先要点明段落所写内容,然后指出该段用了哪些手法,对文章结构、对表现文中主人公起什么作用。本文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反复的手法,句
27、式上用长句的形式,是独句段。“现在志摩是死了,但是他的诗文是不死的”通过对比,突出了徐志摩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影响深远;长句的形式,叙述语调平淡,却恰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不平静,表达了作者的沉痛哀悼和惋惜之情。另外,因此本段是结尾段,所以还要考虑结构上的作用,作者说徐志摩诗文的影响会永远存在,徐志摩是活在人们心中与记忆中的,这就与题目“志摩在回忆里”形成了前后呼应。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8题。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
28、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29、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30、。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7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 不如因善遇之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 D于是项伯复夜去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8下列对活用情况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B
31、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 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D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拔剑撞而破之 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参考答案:7.D 8.C5. 文言文阅读 (22分。其中, 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鹅笼夫人传周容鹅笼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卜婿,得鹅笼文,即婿之。母曰:“家云何?”曰:“吾恃其文为家也。”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妹许某,家故豪,遽行聘。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筐篚亘里许。媒簪花曳彩,默部署,次第充庭戺。锦
32、绣、縠、珠钏,金碧光照屋梁。门外雕鞍骏骑,起骄嘶声。宗戚压肩视,或且曰:“乃姊家何似矣?”媪婢共围其妹,欢笑吃吃。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一日,母出妹所聘币,裁为妹服,忽愠曰:“尔姊勿复望此也!身属布矣!”夫人闻之,即屏去丝帛,内外惟布。再数年,鹅笼益落魄。夫人妹已结鸳鸯枕,大鼓吹,簇凤舆出阁去。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壬子秋,鹅笼岁二十四,举于乡。夫人母谓已出意外,即鹅笼亦急告娶。夫人谓母曰:“总迟矣。”于是鹅笼愧而赴京。中两榜,俱第一人,名哄天下。南京兆闻状元贫,移公帑金代行聘,官吏奔走执事,宗戚媪婢间,视妹时加甚。夫人仍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已而鹅笼奉特恩赐归,以命服娶。抚、按使者已
33、下及郡守,俱集驿庭候,鹅笼亲迎。自毗陵抵鹅笼家,绛纱并两岸数十里,县令角带出郊,伏道左。女子显荣,闻见未之有也!十年为相,夫人常以礼规放佚,故鹅笼当时犹用寡过闻。壬申,夫人卒于京邸,朝廷赐祭者七,遣官护丧归,敕有司营葬。绋引日,公卿勋贵,奠幄鳞次,东郊如云。水陆南经二十余里,几筵相接。卒时语鹅笼曰:“地高坠重,公可休矣!妾不自知何故,以今日死为幸。”阅岁,鹅笼予告回里。久之,复夤缘再相,纵淫恣乱政,赐死。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鹅笼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窥其微也。呜呼!夫夫之得罪于国也,固先得罪于妇矣。(原文有删改)
34、注鹅笼:据续齐谐记载,宜兴人许彦遇一书生脚痛,书生要求坐进许彦的鹅笼里。许彦让书生入笼,负之不觉重。周延儒,字玉绳,江苏宜兴人,崇祯时先后两次任首辅,后被削职安置正阳门外古庙,被赐自尽。这里鹅笼喻宜兴书生,借指周延儒。戺(sh):台阶两旁所砌的斜石。角带:发饰为角,衣饰为带,此指盛装。绋引:牵引灵车的绳索,此指灵柩起程。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鹅笼文,即婿之婿:女婿B妹许某,家故豪,遽行聘 遽:立刻C敕有司营葬 敕:命令D复夤缘再相 夤缘:攀附权贵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B.C.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
35、项是( ) A鹅笼本是穷书生,后来在乡试中中了举人,又在会试、殿试中考取了第一名,名闻天下。鹅笼为官最初十年少有过失,但夫人死后没有了夫人的规劝,因纵欲专权而被皇帝赐死。 B文章中,“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多处出现,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既对全文的素材起了连接作用,又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高 考 资 源 网 C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鹅笼夫人不慕荣华富贵和其妹贪慕荣华富贵的对比, 热闹非凡的场面和鹅笼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的对比等。 D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中,揭示了自我放纵、淫逸必败的道理,这对后人有强烈的警示意义。8用“/”给文中波浪
36、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B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C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D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南京兆闻状元贫,移公帑金代行聘,官吏奔走执事,宗戚媪婢间,视妹时加甚。译文:_(2)夫人常以礼规放佚,故鹅笼当时犹用寡过闻。译文:_(3)
37、鹅笼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窥其微也。译文:_参考答案:5A婿:把定为女婿。6BB项第一个“之”是代词,“这件事”;第二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D项两个“者”都是代词,“的人”。7C“其妹贪慕荣华富贵”属无中生有。8 C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9答案(1)南京的京兆尹听说状元家境贫穷,动用公款替他送了聘礼,(大小)官吏都来帮忙效力,亲朋好友及女佣们比围观她妹妹(接受彩礼)时的劲头还足。(2)鹅笼夫人经常用礼仪规劝(他)
38、放纵骄逸的行为,所以鹅笼当时仍因为少有过失而闻名。(3)鹅笼第二次任宰相时到了如此地步,(我们)就可以明了鹅笼夫人死的时候说的话,(她)一定已经看出了鹅笼的细微变化。解析第(2)题的关键点:“以”译为“用”,“规”译为“规劝”,“用”译为“因为”。第(3)题的关键点:“再”译为“第二次”,“固”译为“一定”。参考译文鹅笼夫人,是毗陵县某户人家的女儿。(鹅笼夫人)小的时候,父亲知道女儿(将来)一定会显贵,(就)慎重地选择女婿,(当)得到鹅笼(所写)的文章(时),马上把他定为女婿。(鹅笼夫人的)母亲问:“家庭情况怎么样?”(鹅笼夫人的父亲)回答:“我把他的文章看成他的家业。”鹅笼的家境果然十分贫穷
39、,几年还不能施行一礼。(鹅笼夫人的)妹妹被许配给了某户人家,这户人家很富有,很快就送来了彩礼。头戴高帽系丝带的僮仆将近百人,(装聘礼的)筐篚连绵一里路左右。媒人插花挂彩,静静地布置,转眼间(将聘礼等物)摆满了庭院里的台阶。丝织品、縠纱、珠子串成的手镯,金碧辉煌并照亮了整个屋子。门外的骏马佩着雕饰的马鞍,骄傲地长声嘶鸣。亲朋好友压肩围观,有人问:“你的姐姐家也像这样吗?”家里的女佣们都围着她的妹妹,发出吃吃的笑声。鹅笼夫人平静地坐在那里做针线活,一点也不为之动容。一天,(鹅笼夫人的)母亲拿出妹妹的聘礼,为(她的)妹妹裁制衣服,忽然生气地说:“你的姐姐不要再指望这些了!(这辈子)只能穿布衣了!”鹅
40、笼夫人听后,马上脱去丝织衣服,里里外外只穿布衣。又过了几年,鹅笼更加不得志。鹅笼夫人的妹妹已结鸳鸯之好,(出阁那天)锣鼓喧天,(被人)簇拥着乘坐扎成凤凰的轿子而离开家。鹅笼夫人平静地坐在那里做针线活,一点也不为之动容。壬子年秋季,鹅笼二十四岁,在乡试中中了举人。鹅笼夫人的母亲说(这)太出乎意料了,就是鹅笼也急忙请求马上婚娶。鹅笼夫人对(她的)母亲说:“反正已经迟了。”于是这样鹅笼愧疚地赴京应考。会试、殿试两榜都考取了第一名,名闻天下。南京的京兆尹听说状元家境贫穷,动用公款替他送了聘礼,(大小)官吏都来帮忙效力,亲朋好友及女佣们比围观她妹妹(接受彩礼)时的劲头还足。而鹅笼夫人仍然平静地坐在那里做
41、针线活,一点也不为之动容。不久鹅笼奉皇帝特别恩赐回家娶妻。巡抚、巡按御史以下的官员以及地方的郡守,都聚集到驿站的庭院等候,鹅笼亲自迎娶新娘。从毗陵县到鹅笼家,沿河两岸(铺设的)绛纱连绵几十里,县官穿着盛装来到城外,趴在道路的东面(迎接)。一个女人(如此)显贵荣华,看见听说过的从来没有达到这件事(的程度)!(鹅笼)担任宰相十年,鹅笼夫人经常用礼仪规劝(他)放纵骄逸的行为,所以鹅笼当时仍因为少有过失而闻名。壬申年,鹅笼夫人在京城的府第去世,朝廷赏赐七天坐禅拜佛祭祖的礼仪,(并)派官吏护送灵柩回乡,命令官吏料理丧事。灵柩起程之日,有很多公卿勋贵(前来),举行祭奠的帷帐鳞次栉比,像云一样聚集在京城东郊
42、。水路陆路向南有二十多里,祭祀的筵席接连不断。(鹅笼夫人)死时对鹅笼说:“站的地势越高,摔得越重,你现在可以退下来了!我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把今天的死当成(一种)幸运。”一年后,鹅笼请假回到故里。过了几年,又攀附权贵当上了宰相,因纵欲专权扰乱朝政,被皇帝赐死。评论说:我到京城,听说鹅笼头戴小帽身穿青衫死在古庙里,刑部锦衣卫众多官吏锁上门汇报去了。尸体悬挂了三天,圣旨下达后才开始入殓,牛车拉着柳木薄棺出城,没有一个人来观看。鹅笼第二次任宰相时到了如此地步,(我们)就可以明了鹅笼夫人死的时候说的话,(她)一定已经看出了鹅笼的细微变化。唉!一个人对不起(他的)国家,肯定先前就对不起(他的)夫人了。6.
4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陆贽以上知待之厚,事有不可,常力争之。所亲或规其太锐,贽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他无所恤。”河南、北、江、淮、荆、襄、陈、许等四十余州大水,溺死者二万余人,陆贽请遣使赈抚。上曰:“闻所损殊少,即议优恤,恐生奸欺。”贽上奏,其略曰:“流俗之弊,多徇谄谀,揣所悦意则侈其言,度所恶闻则小其事,制备失所,恒病于斯。”又曰:“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苟不失人,何忧乏用!”上许为遣使,而曰:“淮西贡赋既阙,不必遣使。”贽复上奏,以为:“陛下息师含垢,宥彼渠魁,惟兹下人,所宜矜恤。昔秦、晋仇敌,穆公犹救其饥,况帝王怀柔万邦,唯德与义,宁人负我,无我
44、负人。”八月,遣中书舍人京兆奚陟等宣抚诸道水灾。陆贽上言,以边储不赡,由措置失当,蓄敛乖宜,其略曰:“所谓措置失当者,戍卒不隶于守臣,守臣不总于元帅。至有一城之将,一旅之兵,各降中使监临,皆承别诏委任。分镇亘千里之地,莫相率从。吐蕃之比中国,众寡不敌,工拙不侔,然而彼攻有余,我守不足。所谓蓄敛乖宜者,陛下顷设就军、和籴之法以省运,制与人加倍之价以劝农,此令初行,人皆悦慕。而有司竞为苟且,专事纤啬,岁稔则不时敛藏,艰食则抑使收籴。遂使豪家、贪吏,反操利权,贱取于人以俟公私之乏。又有势要、近亲、羁游之士,委贱籴于军城,取高价于京邑,又多支充直。穷边寒不可衣,鬻无所售。虽设巡院,转成橐。至有空申簿帐
45、,伪指仓,计其数则亿万有余,考其实则百十不足。” 九月,诏西北边贵籴以实仓储,边备浸充。(节选自资治通鉴)【注】敖庾:粮仓。重:辎重,此指贵重财物。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淮西贡赋既阙 阙:短少。B岁稔则不时敛藏 稔:歉收。C贱取于人以俟公私之乏 俟:等待。D鬻无所售 鬻:买。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所亲或规其太锐 唯德与义失其所与,不知 则与一生彘肩 而有司竞为苟且 诏西北边贵籴以实仓储吞二周而亡诸侯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属于陆贽所指出的“时俗之弊”的一组是揣所悦意则侈其言,度所恶闻则小其事 苟不失人,何忧乏用 宁人负我,无我负人 戍卒不隶于守臣,守臣不总于元帅 制与人加倍之价以劝农 岁稔则不时敛藏,艰食则抑使收籴A B C D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揣所悦意则侈其言,度所恶闻则小其事。(4分)(2)陛下息师含垢,宥彼渠魁,惟兹下人,所宜矜恤。(4分)(3)吐蕃之比中国,众寡不敌,工拙不侔。(4分)参考答案:11A(是陆贽劝说德宗赈济灾民的话。是陆贽劝告德宗要行仁德和信义的话。是陆贽陈述德宗当初勉励农耕的措施)附:参考译文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陆贽因德宗知遇,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