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大圩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巫水码头通唐朝邓跃东站在湘西南城步县的巫水码头上,我苦吟着一副隐字联,思绪跟河水一样,绵延不尽地流向远方。城步是全国第二个苗族自治县,处在湘桂边界的层峦叠嶂中。印象里苗族人走动不多,他们远离了主流文化的辐射,好像有点寂寞。当我第一次来到城步,当地的友人肖君就陪我到城外走走。县城四面青山,绿水穿城,城郊平地稀少,多在石山坡地耕种。背山的绿荫间,有一座青砖黑瓦的民居,槽门上有翘檐石刻。肖君说,这是清代一位肖姓秀才的老宅,你是文人,你把槽门上的隐字联对上啰。走近一看,上面刻的是
2、:宅近青山口口,门垂碧柳口口。门楣没有横批,是一幅百鸟朝凤的石刻图。我知道李白写过 宅近青山同谢眺,门垂碧柳似陶潜 的诗句,隐字联去掉三字,浅显晓畅。我心里有些感知,但就不能一下对上来,低头沉吟半天,心里反而惆怅了。肖君说,无数的人到过这里,还没谁对得妥帖过,前几年还搞了全国性的征集活动,也没发现眼明心亮的。城步苗地不可小觑啊 ! 肖君见我陷入苦思,就说去河边走走,那边清凉幽静。河水发源广西的群山,自南由北,蜿蜒而去,古来被称作巫水,流进沅江,通洞庭,汇长江。抬头望去,河岸上边就是留存的老城门,名叫 利济门 ,拾级而上就入城了。站在城门回望,远山含黛,斜晖脉脉,江面十分开阔,水流并不急,应是深
3、流。我感觉进入了充沛的气场,一种势持衡着江岸的静谧。肖君说,城步处于巫水的上游,古来舟楫穿梭,文人骚客商贾走卒,都在城边的码头上来去匆匆,现在河岸的石壁上还刻着很多的古代诗文呢 !仰着头慢慢看过去,看着看着,突然 王昌龄 的名字跳入眼里,他竟还留了墨迹 ! 欣然看去,是一首七绝,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好诗好诗,我连连叹服诗的意境,诗里写的武冈就是城步古时的称谓,现在的武冈市处在城步县的东北。肖君不无得意地说,王昌龄这首诗给偏僻荒芜的城步增辉不少,尤其是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一句,不知抚慰了多少旅途上的疲惫心灵,而那温暖的力量
4、是从城步传出的 !我问肖君,王昌龄怎会寄情城步一隅呢?肖君说,王昌龄贬到一百公里外的龙标县当县尉,就是现在的洪江市,他的朋友柴侍御要来城步,他前往送行,舟行千重山水,分离赠诗,城步有幸入了他的诗心,有了文光,行得远呢,你看,码头的水都流到唐朝了 !看着得意的肖君,我故意问他,李白给贬落至此的王昌龄写过一首诗你知道吗?肖君说,那不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么: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乘舟到龙标要经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五溪逶迤千里,那要经停多少码头,涵咏多少诗文 ! 肖君说,真是青山有幸,李白虽没有来过这里,被贬至夜郎因获赦没有成行,但他带着
5、明月,飞过五溪,心灵抵达了码头。王昌龄心有戚戚,不但在龙标的芙蓉楼旁捧出了“冰心玉壶”,还把一轮明月送给了柴侍御,即使再深的忧伤,也被明月清辉润开了。码头流水到唐朝 ! 多么灵妙,多么悠远。城步就这样跟唐朝攀上了文缘,让我这外县人竟有了嫉妒。我顺着肖君的得意不住地遐想,这条巫水逶迤而去,跟下游很多的河流相连,那也让无数的文人官宦到达各个码头,然后留下诗词文章。白居易曾在蓝桥写下“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可知码头驿馆文事的繁盛了。这成了传播诗文的一个重要渠道,河流运载的分明是璀璨的文化啊 ! 一江浪花那么耀眼,那是诗文的另一种颜色呢。文化的承传和繁盛就是这样,小溪有水大河涨,江湖相连通
6、海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从小地方发展形成的,小地方的文化,为大地方的文化提供着养分,国家的文化,就是区域文化的自然融合。如此,河流经过的地方,是多么的幸运,不说先人讲的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连一条巫水都能流向唐朝,怎不令人骄傲 !(10)千年文运,湘西五溪都流向了盛世唐朝,由此俯望,宋元明清古时的人就不去比较了,仅看近代以来,河流上飘过的那些身影:熊希龄、沈从文、丁玲、谢冰莹、翦伯赞、周扬、周立波、黄永玉他们与河流有着特别的关系,离开了河流,他们的人生就不是这般的图景。(11)我想着漫长的巫水上,那一座座泛光的青石码头,它们承载了无数青衿长衫的沉重步履,却使多少文心停止漂泊,上了江岸
7、。码头是游历者的方向,有了码头就有了根系,有了树干树枝,还有绿叶和果实。一个人毕生的颠簸,其实都在寻找一处的码头。(12)俯瞰巫水依山而去,我想起先前的隐字联,觉得不必去苦想了。这本是出自李白的诗句,旨深意远,空余二字,不是叫人意会么。山下的巫水都流向了唐朝,那么旷远,那么悠然。9. 王昌龄被后人誉为_10. 第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请加以赏析。11. 结合上下文,分析第11段画线句的含义。12.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一开始认为苗地远离主流文化,后来觉得苗地不可小觑,最后认识到苗地文化也是国家文化的组成部分。B. 无论是到过城步的王昌龄,还是没到过城步的李白,其诗
8、心都抵达了码头。C.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从城步城外到河边到城门到码头,描写了城步风光,记述了游览苗地的见闻。D. 文章从巫水码头引发思考,畅想古今,探讨了河流码头与人和文化的关系。13. 文章以“隐字联”开头,以“隐字联”结尾,分析这样写的妙处。14. 结合全文,赏析文章的题目。参考答案:9. 七绝圣手。 10. 句子用暗喻的手法,把一江浪花比作诗文的另一种颜色,形象生动的表明巫水是传播璀璨的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 11. 码头可以看做是每个人心中的文化认同点,一个人找到文化的认同就找到人生的方向,就有了归宿,并能做出一番成绩。 12. A 13. 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隐
9、字联”凸显了城步与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给作者以遐想;表现了作者情感变化,由苦吟、思绪绵延,到最后不再苦想、心神领会,在对巫水码头的遐想中收获了释然与悠远。 14. 巫水码头曾经留下李白、王昌龄等文人墨客的足迹和诗作,与唐朝文化结下渊源;码头流水到唐朝,巫水跟下游很多的河流相连,让无数的文人官宦到达各个码头,留下诗词文章;暗示了湘水连接唐朝文化,说明区域文化联通着国家文化,国家文化是区域文化的自然融合。【9题详解】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
10、题可结合文中的“王昌龄的名字跳入眼里,他竟还留了墨迹!欣然看去,是一首七绝”作答。【10题详解】此题考核赏析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回答,此题题干中给出“比喻”的手法,答题时解释清楚如何运用比喻,然后分析效果即可,此题把一江浪花比作诗文的另一种颜色,效果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是形象生动的表明巫水是传播璀璨的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11题详解】此题考核赏析文中的句子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句不离段的原则和句中的重点词语,“码头是游历者的方向,有了码头就有了根系,有了树干树枝,还有绿叶和果实”一句中的重点词语是“码头”“方向”和“根系”“树干树枝,还有绿叶和果实”的含义,再结合句子
11、上下文的内容是“文化”,由此此句的含义应该是强调文化的归属和认同。【12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后来觉得苗地不可小觑”错误,无中生有,原文“城步苗地不可小觑啊”是肖君说的。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认真梳理情节,回答有关“好处”的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题干已经有了结构上的提示:“文章以隐字联开头,以隐字联结尾”,这就是说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作用。仔细阅读文章,“隐字联”刻在清代一位肖姓秀才的老宅的门上,而且“隐字联”
12、是作者想起了李白曾写过“宅近青山同谢眺,门垂碧柳似陶潜”的诗句,凸显了城步的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给作者以遐想。第3节说“我心里有些感知,但就不能一下对上来,低头沉吟半天,心里反而惆怅了。我陷入苦思”,文章中间作者写看到了王昌龄的诗,从而引发作者的一系列感想,最后一节作者说“俯瞰巫水依山而去,我想起先前的隐字联,觉得不必去苦想了。这本是出自李白的诗句,旨深意远,空余二字,不是叫人意会么。”这些语句或段落表明了作者情感变化:苦吟、思绪绵延,不再苦想、心神领会。作者在对巫水码头的遐想中收获了释然与悠远的情思。【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作品标题的含义的能力。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
13、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有的标题十分含蓄,如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要结合文本的内容理解题目“巫水码头通唐朝”的含义。本题目是一个主谓短语,主语是“巫水码头”,谓语是“通唐朝”,这就把巫水码头和唐朝联系到了一起,其实是把巫水码头和唐朝的人、事联系在了一起。围绕巫水码头,李白、王昌龄等文人墨客的足迹和诗作都曾经留下,留在了这里,比如王昌龄的七绝诗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李白给贬落至此的王昌龄写过一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所以第9节作者说“码
14、头流水到唐朝!城步就这样跟唐朝攀上了文缘”。这样,巫水码头就与唐朝的文化结下渊源。第9节还说“这条巫水逶迤而去,跟下游很多的河流相连,那也让无数的文人官宦到达各个码头,然后留下诗词文章。”比如白居易曾在蓝桥写下“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可知码头驿馆文事的繁盛了。这成了传播诗文的一个重要渠道,河流运载的分明是璀璨的文化啊!文章第10节、第11节是从深层的意义说“文化的承传和繁盛就是这样,千年文运,湘西五溪都流向了盛世唐朝,由此俯望,宋元明清古时的人就不去比较了,仅看近代以来,河流上飘过的那些身影他们与河流有着特别的关系,离开了河流,他们的人生就不是这般的图景。”这暗示了湘水连接唐朝文化
15、,说明区域文化联通着国家文化,国家文化是区域文化的自然融合。【点睛】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万鞋墙梁衡陕北多山,千山万壑。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下决心搜集本地藏品,建起一农耕博物馆。我前去参观,不外乎锄、犁、耧、耙、车、斗、磨、碾之类,也未有见奇。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数丈之长。我问:“有多少双?”答道:
16、“13000双。”我脱口而出:“好一堵万鞋墙!”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穿之不觉,弃之不惜,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顿然感到它的伟大。不管什么鞋,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鞋底也磨成了薄片。仔细看,还能依稀辨出原来的形状、针脚、颜色。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田、赶脚、打工等,一个长长的故事。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每一双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的回忆。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我伫立良久,一时无语
17、,半天,眼眶里竟有点潮湿。在回县里的车上,大家还在说鞋。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经今天这样一上墙,竟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建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安的布鞋,匆忙到委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北方农村的人一律穿自家做的布鞋,小时穿妈妈做的鞋,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我想,做鞋也成了农村妇女生命的一部分,从少女时学纳鞋底开始,一直到为妇为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青春,纳着生命。遇孩子多的
18、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负担。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出门时穿上鞋,到地头就脱下来,两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垄上,收工时再穿回来。每年农历正月,穿新鞋是孩子们永远的企盼,也是母亲笑容最灿烂的时刻。要说乡愁、亲情、家,布鞋是最好的标志。鞋不但是人情关系的标志,还是社会进步的符号。有人说,看一个人富不富,就看他家地上摆的鞋。我是1963年进大学的,同班有一位从湘西大山里考来的同学,赤着脚上课。老师问,为什么不穿鞋。他说长这么大,就没有穿过鞋。1968年大学毕业,按那时的规矩,我到内蒙古农村当农民劳动一年。生产队饲养院的热炕,是冬季的晚上村民们聚会、抽烟、说事的热闹地方。腾腾的烟雾和昏
19、暗的灯光中,炕沿下总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其中有一双就是我从北京穿来的,上面已补了13个补丁。90年代我已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那时的会议通知常会附一句话:请着正装。“正装”是什么意思?就是要穿皮鞋。那几天在县里采访,虽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但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立一堵墙以之纪念,是人们常用的方法,最著名的如巴黎公社墙、犹太人的哭墙,还有国内外经常看到的烈士人名墙,但集鞋为墙,还是第一次见到。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我们常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却很少人说到“游子脚下鞋”。做鞋,首要是结实。先要用布浆成“衬”,裁成帮,裹
20、成底。将麻搓成绳,锥一下,纳一针。记得幼时,深夜油灯下,我躺在母亲身旁,是听着纳鞋底的刺刺声入睡的。现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人工布鞋了,那天我在县里托人找了一双,不为穿,是想数一下一双鞋底要纳多少针。你猜多少?2500针。那堵鞋墙共有13000双鞋,你算一下,总共有多少针呀!每一个人都说自己的事业轰轰烈烈,走过的道路艰苦曲折,又有谁想到脚下千针万线的慈母鞋呢?鞋墙不朽。(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一段写赤牛村名不见经传和老高建起的农耕博物馆也未有见奇,以此来反衬“一堵万鞋墙”给“我”的惊奇感受。B. 第二段通过“隆重聚会”和“像一支浩浩荡荡的
21、翻身奴隶大军”这两个比拟,把无生命的鞋写活了,一个“请”字表达了作者的敬意。C. 第五段以“赤着脚上课”反映出湘西的贫困,以“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反映出农村的落后,以“着正装”反映城市的富裕。D. 这篇散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构思手法,通过塑造“穿之不觉,弃之不惜”的鞋这个意象,表达了深刻的主旨,语言庄重质朴。5. 如何理解“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一句中“磁墙”和“黑洞”的含义?6. 文章结尾说“鞋墙不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以这句话作为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4. C 5. “磁墙”比喻鞋墙对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让我把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在这里;“黑洞”比喻鞋
22、墙集纳了无法一一列举的大量值得思考的东西和情感。这两个词语饱含作者对鞋墙的赞美之情。 6. 鞋子象征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代表的社会进步,象征的乡愁、亲情、家等应永远缅怀,永远传承。照应题目与开头,使作品结构严谨;揭示作品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万鞋墙的赞美之情。4.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作者以“赤着脚上课”和“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到开会“着正装”的变化来
23、反映社会的进步。5.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理解“磁墙”和“黑洞”的含义,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词语的含义常具有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表层义多是语境义,深层义也许是比喻义象征义,也许与文章要表达的主旨有关系。一定要结合语境多角度理解。磁具有吸引力,“磁墙”,比喻鞋墙对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黑洞”本是宇宙中的现象,能吸纳各种东西,这是用来比喻鞋墙集纳了众多的鞋,而每一双鞋背后都有故事,每个故事背后都有大量值得思考的东西和情感,这些东西无法一一列举。6.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鞋墙不
24、朽”的含义和作用。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不能只抓住所给句子作表面解读,要深入文本,关注前后文进行分析。理解时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分析研究,几个分句的要对分句逐个解读,有使用修辞手法的要还原。理解句子的作用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
25、容形成对比等。本题“鞋墙不朽”是结尾的句子,理解该句要抓住词语来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深义。之所以建立鞋墙,是因为鞋子具有纪念意义,农村男人们穿上鞋子担起一家人的日子,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的,鞋子象征的是艰苦奋斗的精神;由旧布鞋到新皮鞋,代表的社会进步;“要说乡愁、亲情、家,布鞋是最好的标志”,象征的乡愁、亲情、家等应永远缅怀,永远传承。结尾“好一堵万鞋墙”照应题目“万鞋墙”与开头“好一堵万鞋墙”,使作品结构严谨;“好一堵万鞋墙”表达了作者对鞋的赞美之情,揭示了作品的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鱼骨迟子建他们说这条江在几十年前是用麻绳捕鱼的。他们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陶醉
26、的光辉。 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冬天就谈论起关于这条江的故事。风雪像铠甲一样包围了镇子的时候,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望大地,都给人一种白茫茫的感觉。而逼人的寒冷也像瘟疫一样弥漫了整个小镇。 也记不得是哪一天了,总之是有那么一天,漠那小镇最敏感的女人旗旗大婶忽然向全镇的人宣告了一条重要的消息:镇长成山家门前晃着一堆鱼骨。其中有一根鱼脊骨像大拇指那般粗。它们是鲜鱼的鱼骨,鱼骨上缠着带着红色腥味的血丝。于是,镇子上男女老少就像去赶着看一场露天电影似的,纷纷走出自家的门院,带着惊喜和疑惑去看那一堆鱼骨。 那真的是一堆鱼骨,旗旗大婶没有说错。它们很生动地躺在一片白雪地上,极北的太阳很冷清地照出它们象牙般的肤色。
27、 “嗬呀,这么漂亮的鱼骨,一定是条二三十斤的大鱼!”旗旗大婶在人群中感慨着,然后把目光投在我的身上说,“外乡人,你没有见过这样的鱼骨吧?” “这么粗的我见过,但这么漂亮的没见过。” “是啊,这条江开了怀了!”有人跟着说。 这条江在几十年前,可以很随意地用麻绳系起一张网,撒在江中,然后鱼就像爬满了篱笆的葫芦似的钻了一网。起网时鱼尾翻卷,鳞光闪烁,那真是让人百思不厌的美好时光。 可是几十年后,江水不似往昔那般喧嚣,它平静而沉稳,就像个行将入土的人。而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漫漫长冬的时刻,就热切地思恋起她的过去。 人们议论了一番,兴致就蓬勃起来了。大家纷纷回家,准备着捕鱼的工具。旗旗大婶很慷慨地把那块
28、最精彩的鱼骨送给我了。 傍晚,天气骤然冷起来。白蒙蒙的江面上弥漫着无边的寒气。旗旗大婶凿好了第一口冰眼,将一张大网甩进江底。 平素寂静的江面霎时活跃起来了。远远近近的都是人影。近处的人影像被风摇摆的黑橡树,而远处的人影则模模糊糊,像夜空中的云彩。 一个小时过去后,旗旗大婶打算起第一片网了。 “这网头很轻,好像是”旗旗大婶顾自说着,蹲在冰眼前熟练地拽起网来。 银白的渔网从黑沉沉的江水中被提出来了。一出水面,它们就变成了一块大花布。网上有的地方恰恰被火光照着,就成了一片霞光;有的地方隐在夜色中,就变成了灰蓝。 旗旗大婶沉默着,我沉默着,寒风也冷峭地沉默着,只有火盆热烈地响着,那些贪婪的火舌活跃地舔
29、着夜色。 整片网起出来了,没有一条鱼。旗旗大婶一屁股坐在冰上,阴郁地抽起烟来。旗旗大婶抽烟抽得很凶。 我走上江岸,把皮袄裹紧,站在黑沉沉的柳毛丛中。此时的漠那小镇,在风雪中静静地沉睡了。镇子中听不见狗吠,所有的房屋都融在蒙蒙的夜色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这条冰封的大江,却渔火点点,人影绰绰,全然一幅原始村落的平和的生活图画。 旗旗大婶起了三片网,基本都空,她忽然怀疑起那一堆鱼骨来。 后半夜是最难捱的时光。寒冷、饥饿、疲乏同时袭来。我觉得双腿已经冻得麻木不堪。夜空中的繁星好像离我们这般的近,又那般的远。 凌晨四点多钟,旗旗大婶已经起了十二片网了。冰面上扔着几条杂鱼。 天有些灰蒙蒙了,灿烂的群星也
30、显得不那么灿烂。江面上泼墨似的摊着一堆堆火盆燃尽的残渣,而寒气把每个人的脸都弄得又红又粗的,像是松树皮。 旗旗大婶守了一夜,虽然哈欠连天,但精神却很饱满。她说这几条杂鱼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于是她又讲起这条江的过去。她说每次渔汛到时,捕上来的鱼摆满了江面,家家都要套上狗爬犁才能把鱼装回去。 江面上残灭的渔火忽明忽灭。而远方大山的轮廓却渐渐澄澈起来。八点左右,在东边天出现一团毛茸茸的太阳,被寒气包裹着的像堆羽毛的太阳。漠那小镇的上空升起了一缕缕迷茫的炊烟。 这时,镇长成山突然出现在江面上。他像巡逻兵似的从南走到北,又从北走到南,然后把江面上所有捕鱼的人召集在一起,庄重地宣布了一桩秘密。 那堆鱼骨
31、是他故意摆在那的。因为他们接到了一个任务:要把这山林中的一头大黑熊活活捉住。他们已经多年不做这样的事了,他担心他们胜任不了猎熊的工作。所以,就试探着摆出鱼骨,看他们是否还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而有耐力。(有删改)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外乡人,目睹了人们晚上冒着严寒在江面捕鱼却所获无多的情景,“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B. 小说对镇长成山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从他的三言两语中,我们却能看到一位决心带领全镇人们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基层领导人的形象。C. 几十年前人们可以在“这条江”里轻松地捕到很多鱼,如今它却失
32、去了活力,这是人类过度打渔造成的,小说借此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D. 小说故事由主人公旗旗大婶发现一大堆漂亮而罕见的鱼骨而展开,她向人们宣告了她的发现,这激发了小镇人看鱼骨、前去捕鱼的热情。E. 从鱼骨出现时漠那小镇人们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曾经的传统渔猎生活还是那般热切地憧憬、思恋,这体现了小镇人思想的顽固性。5. 小说中画横线的三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小说以“鱼骨”作为题目,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参考答案:4. AD 5. 烘托人物心情第一处用沉默的寒风,活跃、明亮的火光烘托出第一网出水时人们紧张、忐忑的心情;第二、三处则突出人们的坚忍和淡淡的失落;营
33、造寒冷的气氛,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环境;从夜里的火盆到不再灿烂的群星再到初升的太阳,显示了时间的推移,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6. 从情节结构上,鱼骨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鱼骨叙写了发现鱼骨、看鱼骨、议论鱼骨、在鱼骨的启示下捕鱼及说出鱼骨真相等内容;在人物形象上,通过写旗旗大婶宣告鱼骨消息,受鱼骨感召寒夜捕鱼,突出了她敏感、坚韧执著的形象;在主题上,借鱼骨突出主题小说借与鱼骨有关的一系列事件,写出了人们对过去的怀恋,表达对小镇人身上那种敏感和耐力并没有丧失的精神的礼赞;在情感上,鱼骨凝聚了镇长成山对人们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和耐力回归的期许,以及旗旗大婶对捕获大鱼的期盼。【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
34、是对小说的内容及手法综合性理解及赏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B,概括镇长是一位“决心带领全镇人们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基层领导人的形象”有意拔高,根据文本最后一段“那堆鱼骨是他故意摆在那的因为他们接到了一个任务:要把这山林中的一头大黑熊活活捉住他们已经多年不做这样的事了,他担心他们胜任不了猎熊的工作所以,就试探着摆出鱼骨,看他们是否还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而有耐力”可以看出乡长是为了完成活捉大黑熊的工作而出的主意;选项C,“小说借此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牵
35、强,因为文本主要目的是赞扬镇上人们敏感和耐力;选项E,“体现了小镇人思想的顽固性”说法欠妥,根据文本“后半夜是最难捱的时光寒冷、饥饿、疲乏同时袭来我觉得双腿已经冻得麻木不堪夜空中的繁星好像离我们这般的近,又那般的远”可以看出文本主要赞扬镇上人们的耐力和执着的精神。故答案选AD。【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本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小说中画横线的三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题目要求告诉我们阅读的语句,那么需要认真阅读这三处景物描写,根据上下文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解答时首先看景物描写的内容,然后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第一处“旗旗大婶沉默着,
36、我沉默着,寒风也冷峭地沉默着,只有火盆热烈地响着,那些贪婪的火舌活跃地舔着夜色”,第一处景物主要描写了寒风沉默,火盆的火热烈、活跃,此处用这些景物烘托旗旗大婶第一次期望的紧张的心情;第二处“天有些灰蒙蒙了,灿烂的群星也显得不那么灿烂江面上泼墨似的摊着一堆堆火盆燃尽的残渣,而寒气把每个人的脸都弄得又红又粗的,像是松树皮”,次处境主要描写了天气灰蒙蒙、星星黯淡了、江面上的一堆堆火盆的残渣和人们的脸,这些景物主要点出人们在江面上待了一晚上,但是没有多大收获;第三处“江面上残灭的渔火忽明忽灭而远方大山的轮廓却渐渐澄澈起来八点左右,在东边天出现一团毛茸茸的太阳,被寒气包裹着的像堆羽毛的太阳漠那小镇的上空
37、升起了一缕缕迷茫的炊烟”,第三处景物主要描写了渔火忽明忽暗、远方的大山、毛茸茸的太阳、镇上的缕缕炊烟,这些景物主要衬托人们经过一夜的劳动的疲劳;根据这些景物描写的内容一方面烘托人们的心情,另一方面为人物活动提供北京,第三,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根据以上归纳可回答问题。【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标题含义及探究小说主旨的能力。作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从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情感等角度作答。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熟悉文本内容,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解答本题可从标题的含义、文本内容、写作背景和小说主题等方面进行探究分析以“鱼骨”为标题的效果,分析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首先从情节结构上
38、看“鱼骨”是全文的线索,从旗旗大婶发现“鱼骨”,到众人到河边捕鱼,直到故事结尾乡长揭示秘密,可以看出“鱼骨”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其次,从人物形象看,从旗旗大婶发现鱼骨,到人们一整夜在江边捕鱼,可以看出人们的坚韧、执着的精神;第三,从小说主题上看,小说借与鱼骨有关的一系列事件,写出了人们对过去的怀恋,表达对小镇人身上那种敏感和耐力并没有丧失的精神的礼赞;第四,从人们的情感上看,人们看到鱼骨,不由得想起以前结绳捕鱼,直到到江边捕鱼,反映了镇长成山对人们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和耐力回归的期许,以及旗旗大婶对捕获大鱼的期盼;根据以上分析可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
39、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文言文阅读(16分)傅潜,冀州衡水人。太宗在藩邸,召置左右。即位,隶殿前左班,三迁东西班指挥使。征太原,一日,再中流矢。又从
40、征范阳,先至涿州,与契丹战,生擒五百余人。翌日,上过其所,见积尸及所遗器仗,嘉叹之。师旋,擢为内殿直都虞侯。上对枢密言:“潜从行有劳,赏薄。”真宗即位,领忠武军节度,数月召还。咸平二年,复出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契丹大入,缘边城堡悉飞书告急,潜麾下步骑凡八万余,咸自置铁檛、铁棰,争欲奋击。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朝廷屡间道遣使,督其出师,会诸路兵合击,范廷召、桑赞、秦翰亦屡促之,皆不听。廷召等怒,因诟潜曰:“公恇怯乃不如一妪尔。”潜不能答。都钤辖张昭允又屡劝潜,潜笑曰:“贼势如此,吾与之角,适挫吾锐气尔。”然不得已,分骑八千、步二千付廷召等,于高阳关逆击之,仍
41、许出兵为援。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及车驾将亲征,又命石保吉、上官正自大名领前军赴镇、定与潜会。潜卒逗遛不发,致敌骑犯德、棣,渡河凑淄、齐,劫人民,焚庐舍。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上由是大怒,乃遣高琼单骑即军中代之,令潜诣行在。至,则下御史府,命钱若水同劾按,一夕狱具。百官议法当斩,从驾群臣多上封请诛之。上贷其死,下诏削夺潜在身官爵,并其家属长流房州。潜子内殿崇班从范,亦削籍随父流所,仍籍没其赀产。五年,会赦,徙汝州。景德初,起为本州团练副使,改左千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大中祥符四年,车驾西巡至洛,因令从驾还京,迁左监门大将军,还其宅。久之,判左金吾街
42、仗。天禧元年,卒。(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八,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A师旋,擢为内殿直都虞侯 旋:回来B真宗即位,领忠武军节度 领:领导C令潜诣行在 诣:前往,到D五年,会赦,徙汝州。 会:恰逢5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A.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B.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C.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D.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43、分)A.傅潜随驾征范阳,与契丹交战有功,得到了升迁,但太宗认为傅潜功劳很大,对他的奖赏不够。B契丹入侵,傅潜不顾朝廷的命令和部下的请战,始终不愿意出兵。C傅潜被高琼取代后,回到朝廷就被交给御史府,钱若水一个晚上就判罪定案了。D傅潜被流放房州,他的儿子也被削去官职随父流放,他们的资产全都被没收。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5分) (2)至,则下御史府,命钱若水同劾按,一夕狱具。(5分) 参考答案: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1)傅潜胆怯软弱毫无计策,闭门自守,有请战的将士们,他就恶语相加。(2)(他
44、)到达后,就将其交付御史府,命令钱若水统一审查核实罪状,一个晚上判罪定案。5.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418题。(15分) 见村楼记 归有光 昆山治城之隍,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未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入于海。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先世居于此,因自号为罗村云。 中丞游宦二十余年,幼子延实,产于江右南昌之官廨。其后,每迁官辄随,历东兖、汴、楚之境,自岱岳、嵩山、匡庐、衡山、潇湘、洞庭之渚,延实无不识也。独于罗巷村者,生平犹昧之。中丞既谢世。延实卜居县城之东南门内金潼港。有楼翼然出于城
45、闉之上,前俯隍水,遥望三面,皆吴淞江之野,塘浦纵横,田塍如画,而村墟远近映带,延实日焚香洒扫读书其中,而名其楼曰见村。 余间过之,延实为具饭。念昔与中丞游,时时至其故宅所谓南楼者,相与饮酒论文,忽忽二纪,不意遂已隔世。今独对其幼子饭,悲怆者久之。城外有桥,余常与中丞出郭,造故人方思曾,时其不在,相与凭槛,常至暮,怅然而返。今两人者皆亡,而延实之楼,即方氏之故庐,余能无感乎!中丞自幼携策入城,往来省墓及岁时出郊嬉游,经行术径,皆可指也。孔子少不知父葬处,有挽父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为挽父之母乎? 延实既能不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矣自古大臣子孙蚤孤而自树者史传中多其人延实在勉之
46、而已。注:隍:没有水的护城壕。有水称池,无水称隍。挽父:人名。孔子不知父葬何处,是陬邑人挽父的母亲相告后,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娄江已湮 湮:堵塞 B生平犹昧之 昧:不清楚 C延实卜居县城之东南门内金潼港 卜:料想,打算 D造故人方思曾 造:拜访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江之将南折也 先妣抚之甚厚B延实为具饭 难为俗人言也C时时至其故宅所谓南楼者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D余常与中丞出郭 与蝼蚁何以异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以简洁而不乏生动的文字写见村楼的环境、来历,叙写中寓含着作者深切的故人之思。 B本文在回忆时注重细节,捕捉了日常平凡的生活画面,似不经意的文字描写营造出一种令人回味的意境。 C作者以长辈身份为楼题记,追述往事,缅怀故友,以孔子及能“自树”的大臣子孙为例,勉励后辈发愤努力。 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