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江苏省扬州市城北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281353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城北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城北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城北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城北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城北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苏省扬州市城北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人缺少什么?周国平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 那么,有没有例外呢?有的,而且可以说几乎是惟一的一个例外王国维。在世纪初的学者中,只有这一个人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立足于此而尖锐地批评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但是,在当时举国求富强的呐喊声中,他的声音被完全淹没了。我想从一件与北大多少有点关系的往事说起。1998年,北大热闹非凡地庆祝了它的百年大典。当时,纯北大人或者与北大沾亲带故的不纯的北大

2、人纷纷著书立说,登台演讲,慷慨陈词,为北大传统正名。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蒋梦麟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人们从他们身上发现了正宗的北大传统。可是,北大历史上的这件在我看来也很重要的往事却好像没有人提起,我相信这肯定不是偶然的。 北大的历史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算起。1903年,清政府批准了由张之洞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就成了办学的指导方针。章程刚出台,就有一个小人物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挑战。这个小人物名叫王国维,现在我们倒是把他封做了国学大师,但那时候他只是上海一家小刊物教育世界杂志的一个青年编辑,而且搞的不是国学,而是德国哲学。当时,他在自己编辑的这份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3、,批评张之洞拟定的章程虽然大致取法日本,却惟独于大学文科中削除了哲学一科。青年王国维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哲学专科和哲学公共课。他所说的哲学是指西方哲学,在他看来,西方哲学才是纯粹的哲学,而中国最缺少,因此最需要从西方引进的正是纯粹的哲学。 王国维是通过钻研德国哲学获得关于纯粹的哲学的概念的。在20纪初,整个中国思想界都热衷于严复引进的英国哲学,惟有他一人醉心于德国哲学。英国哲学重功利、重经验知识,德国哲学重思辩、重形而上学,这里面已显示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精神取向。他对德国哲学经典原著真正下了苦功,把康德、叔本华的主要著作都读了。辨证理性批判那么难懂的书,他花几年的时间读了四遍,终于读

4、懂了。在我看来,他研究德国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个枝节问题上,诸如把叔本华美学思想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之类。许多评论者把眼光集中于此,实在是舍本求末。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德国哲学的研究,他真正进入了西方哲学的问题之思路,领悟了原本意义上的哲学即他所说的纯粹的哲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王国维所认为的纯粹的哲学是什么样子的呢?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即对宇宙人生做出解释,以解除我们灵魂中的困惑。他由哲学的这个性质得出了两个极重要的推论。其一,既然哲学寻求的是“天下万世之真理,非一时之真理”,那么,它的价值必定是非实用的,不可能符合“当世之用”。但这不说明它没有价值,相反,它具有最神圣、最尊贵的精神价值

5、。“无用之用”胜于有用之用,精神价值远高于实用价值,因为它满足的是人的灵魂的需要,其作用也要久远得多。其二,也正因此,坚持哲学的独立品格便是哲学家的天职,决不可把哲学当做政治和道德的手段。推而广之,一切学术都如此,唯以求真为使命,不可用做任何其他事情的手段,如此才可能有“学术之发达”。 用这个标准衡量,中国没有纯粹的哲学,只有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从孔孟起,到汉之贾、董,宋之张、程、朱、陆,明之罗、王,都是一些政治家或想当而没有当成的人。不但哲学家如此,诗人也如此。所谓“诗外尚有事在”,“一命成文人,便无足观”,是中国人的金科玉律。中国出不了大哲学家、大诗人,原因就在这里。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

6、中国文化传统中“轻精神价值”严重弱点的一项是( )A北大历史上为正宗的北大传统正名的往事没有人提起。B张之洞拟定的章程,唯独于大学文科中削除了哲学一科。C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D在20纪初,整个中国思想界都热衷于严复引进的英国哲学。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王国维“重视精神价值”的依据的一项是( )A王国维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立足于此而尖锐地批评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B王国维对1903年清政府批准的轻精神价值的京师大学堂办学指导方针奏定学堂章程提出了尖锐的挑战。C王国维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中国最缺少的属于纯粹的哲学的西方哲学

7、专科和哲学公共课。D王国维认为,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即对宇宙人生做出解释,以解除我们灵魂中的困惑。3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而王国维是唯一的一个例外。B王国维认为,西方哲学才是纯粹的哲学,而这又是中国最缺少的,因此最需要从西方引进的正是纯粹的哲学。C王国维研究德国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个枝节问题上,而是把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之类。D王国维认为,纯粹的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它具有最神圣、最尊贵的精神价值,而精神价值远高于实际价值。参考答案:1-3. CDB1原文“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

8、李大钊、蒋梦麟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人们从他们身上发现了正宗的北大传统。” 他们是精神价值的典范。2只是王国维对于纯粹哲学的理解及解读3 A项缺少“几乎”二字。C项“他研究德国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个枝节问题上,诸如把叔本华美学思想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之类。许多评论者把眼光集中于此,实在是舍本求末”,所以选项后半句的“而是”肯定的内容与原文相反了。D项“而精神价值远高于实际价值”应为“而精神价值远高于实用价值”。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日规汪曾棋西南联大新校舍对面是“北院”。文学院的学生走过北院,将出侧门时,往往都要停一下:路边开着一大片剑兰!这片剑兰开得真好!花很大,比普通剑兰要大一倍。

9、什么颜色的都有。可这些花谁也 不能碰。这是化学系主任高崇礼种的。高教授是个严格方正、不讲情面的人。他除了科学,没有任何娱乐嗜好。可他爱种花,只种一种:剑兰。大家都知道:他的花绝不送人。现在他的花更碰不得,是要卖钱的!这样,高教授的 生活就提高了不少。他家的饭桌上常见荤腥。高教授家汽锅鸡的香味时常飘入教授宿舍的 左邻右舍。哪位说:教授卖花,未免欠雅。那是您不知道抗战期间,大后方的教授穷苦到 什么程度!中文系主任,当代散文大师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他就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 的粗毛氆氇一口钟穿在身上御寒。有些著作等身的教授,因家累过重,只能到中学去兼课。 高教授卖花,皆无非议。大家对这片剑兰增加了一层

10、新的看法,更不敢碰这些花了。只有一个人可以走进他的 花圃,蔡德惠。他一毕业,就当了生物系助教,坐办公室。生物系办公室和化学系办公室门对门。他俩朝夕见面,关系很好。蔡德惠是个非常用功的学生。生活上很刻苦,联大四年,没有在外面兼过一天差。联 大学生的家大都在沦陷区。教育部每月发一点生活费。大部分学生在外面找个职业,对付着过日子。像蔡德惠这样没兼过一天差的,极少。联大男生大多数不衫不履,邋里邋遢。蔡德惠的衣服倒是一直比较干净整齐的。他四 五年来没有添置过什么衣服,一一除了鞋袜。他的衣服都自己洗,换洗得很勤。后来一些 同学在回忆起蔡德惠时,总是想到蔡德惠在新校舍井边洗衣裳,见熟同学走过就微微一笑。 衬

11、衫的肩头穿破了,缝好了依然是件完整的衬衫。蔡德惠在中学时就立志学生物。他对植物学尤其感兴趣。到了大三,对植物分类学着了迷。植物分类学在许多人看来是门很祜燥的学何。蔡德惠觉得乐在其中。有人问他:“你干嘛搞这么干巴巴的学问?”蔡德惠说:“干巴巴的?一一不,这是一门很美的科学!”他是生物系的高材生。系里就决定让他留校。高教授对蔡德惠很有好感。蔡德惠选读过高教授的普通化学。蔡德惠的成绩很好,高教授还记得。但真正使高教授对他产生较深印象,是在他当了助教后。每天高教授来剪花时候(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还在齊卧),发现他己坐在窗前低头看书,做卡片。虽然在学问 上隔着行,高教授无从了解蔡德惠在植物学方面的造诣,但他

12、相信这个年轻人是会有出息 的,是个真正做学问的人。高教授也听生物系主任和几位生物系教授谈起过蔡德惠,都认 为将来可望在植物分类学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每天高教授和蔡德惠点头招呼,眼睛里所 流露的,就不只是亲切,甚至可以说是敬佩。高教授破例地邀请蔡德惠去看看他的剑兰。蔡德惠当然很喜欢这些异国名花。他时常担一担水来,帮高教授浇浇花:用一个小薅锄松松土;用烟叶泡了水除治剑兰的腻虫。蔡德惠简直是钉在办公室里了,他很少出去走走,但并不孤癖。他的杭高老同学会到他的办公室来坐坐。同住一屋的外系同学,也有时来。有人问他要两片木蝴蝶标本夹在书 里当书签,他会欣然奉送。在蔡德惠那里坐了一会的同学,出门时总要看一眼门

13、外朝南院墙上的一个奇怪东西一一日规。蔡德惠自己做的。他找一点石灰,跟瓦匠师傅借一个抿子,在墙上抹出一个规 整的长方形,长方形的正中,垂直着钉进一根竹筷子。筷子的影子落在雪白的石灰块上, 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蔡德惠做了这样一个古朴的日规,一半是为了看时间,一半也是 为了好玩,增加点生活情趣。蔡德惠不是那种把自己的决心公开表现给人看的人。不过凡 熟悉蔡德惠的人,总觉得这个现代古物和一个心如古井的青年学者,倒是十分相称的。人 们在想起蔡德惠时,总会很自然地想起这个日规。蔡德惠病了。不久,死了。死于肺结核。他的身体原来就比较孱弱。生物系的教授和同学都非常惋惜。高教授听说蔡德惠死了,心里很难受。这天是

14、星期六。吃晚饭了,高教授一点胃口都没有。高太太把汽锅鸡端上桌,汽锅盖噗噗地响,汽锅鸡里加了宣威火腿,喷香!高崇礼 忽然想起:蔡德惠要是每天喝一碗鸡汤,他也许不会死!这一天晚上的汽锅鸡他一块也没 有吃。蔡德惠死了,生物系暂时还没有新的助教递补上来,生物系主任难得到系里来看看,生物系办公室的门窗常常关锁着。蔡德惠手制的日规上的竹筷的影子每天仍旧在慢慢地移动着。(有删节)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结尾一段照应题目,呼应前文“日规”情节,且传达出斯人己逝、精神尚存的意蕴。B. 文中两处写到高教授家汽锅鸡的“香”味。第一次重在写教授“卖花”后家里生活得以改善,

15、香气里有种暂时摆脱困窘的喜悦;第二次重在引出高教授对蔡德惠死的悲痛与愧疚。C. 原文中用了较多篇幅写联大师生生活窘迫,为了生计大都挤时间去兼职。这样写就是用来证明高教授“卖花”无可非议。D. 作者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高崇礼教授对蔡德惠因贫困而死有种“斯人也有斯疾也”的痛心,同时也表现出他的自责,觉得自己未能尽力帮助蔡德惠。8. 概括蔡德惠这一形象特点,并指出其命运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9. 小说中的“剑兰”,作者落笔很不一般,请指出这样写“剑兰”的作用。参考答案:7. C 8. 热爱生活,俭朴却有情趣;酷爱学问,乐在其中;真诚友善,行事低调。结局令人反思。真正的学问家耐得住寂寞,却扛不住清贫;自

16、身要学会调节,社会应给予关注。 9. 由“养”到“卖”,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展现出当时知识分子的生存处 境。引出高教授,又引出蔡德惠,教授“养花”与蔡德惠“做日规”形成情节上相映照,使结构更为严谨。“花”既是高、蔡师生情谊的纽带,又表现了人物共同的生活情趣。“花”是高教授处理困境的一种凭借,也精神生活的一种符号,是美好的象征,更是才德的化身。高教授以“花”的平衡贫困的方式与蔡德惠坚守清贫,结果形成的反差,引人思考,深化了主题。【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涉及到人物、情节、写法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17、。本题C项,解读不全面,除了用来证明高教授“卖花”无可非议,也是对故事发生背景式的铺垫,还突出了蔡德惠的勤奋好学、对学问酷爱的程度,给读者提出生活困境两种选择的思考。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及针对某一问题提出个性化见解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各种描写,要仔细划出这些描写,再用准确的词语概括。提出个性化见解时要联系实际,但不可脱离文本。生活贫困,俭朴,安于清贫爱整洁,自己洗衣补衣服,侍弄花草,做日规,可概括出“热爱生活,俭朴却有情趣”。喜欢植物分类学枯燥,认为很美;没有兼过一天的差;大部分学生还在高卧,他已在窗前低头看书做卡片,像钉在办公室。可概括出“酷爱学问,乐在

18、其中”。水井洗衣与同学微笑,同学来玩喜欢标本就送给他;到高教授处看花给花浇水、松土、打药;不把自己的决心说出去,可概括出“真诚友善,行事低调”。结局令人反思。通过蔡德惠与高教授的对比,真正的学问家需要协调生活与工作学问的关系,社会也应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对颜回蔡德惠式的学者,特别是对还未取得成就、经济负担重的青年学者,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支持。从而得出结论:真正的学问家耐得住寂寞,却扛不住清贫;自身要学会调节,社会应给予关注。【9题详解】本题考查某个物象、某个情节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人物、结构情节、环境、主旨等多角度思考。环境方面:由“养”到“卖”,交代故事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引出抗战时期联

19、大师生所处的艰难生活,明确了小说的社会环境要素。情节方面:写高教授“养花”“卖花”,允许他人“看花”,进而引出蔡德惠来,推动情节发展;高教授“养花”与蔡德惠“做日规”形成情节上相映照,使结构更为严谨。人物方面:表现了人物共同的生活情趣,并在赏花中加深情感,高教授爱花,更爱才、惜才,蔡德惠爱花,也真诚友善。突出他们有生活情调,就是生活艰苦,也能创造出情趣,这是他们热爱生活的表现。从蔡德惠身上可以看到高雅与简朴是可以统一的。主旨方面:“养花”是高教授高雅的生活情调,“卖花”是他应对生活困境的手段,“花”是高教授 处理困境的一种凭借,也精神生活的一种符号,是美好的象征,更是才德的化身。这正好与蔡德惠

20、坚守学问、因病而逝形成了对照,引人思考,知识分子精神的富有与生活的清贫构成了强烈反差,面对窘迫的生计该不该妥协,深化主题。花可以陶冶情操,特定的环境也可以把它转化为物质财富,但恶劣困境下花会被摧残、剪割而凋零。深化了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学会敬畏经典谭旭东最近,媒体上有两则报道很吸引眼球:一是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让林黛玉裸体死去,面对公众的质疑,她认为这是“很震撼”、“很现代”的戏分;二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某副教授在博客上发文要求删除课本中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认为其中“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去买橘子”不但违反了交通规则,而且“是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的一个表现”。为什么这两件事

21、看起来不大,各媒体的反响却非常之大,综合一下网友意见,我们发现,原因在于人们无法理解经典何以会遭到如此的曲解和篡改。 随着大众媒体时代的到来,经典的命运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一些人不再敬畏经典,而是想尽办法“戏谑经典”,“颠覆经典”,试图以此来吸引眼球或获得媒体的曝光率,如前几年网络上就有人“大话经典”和“水煮经典”,在一些图书和网络文字上把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改成笑料,颠倒人物形象,把主体精神价值解构,这虽然从侧面反映了大众媒体时代言论的民主性和文化的多元取向,但也显示了文学经典面临否定和解构的危机。应该看到,文学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一是因为它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美学品质,比如它

22、有很标准的文法,它代表着某一个民族某个时代对生活的准确而深刻的表达方式;二是因为它有思想震撼力,它容纳了深刻的生活内涵,并浓缩了一个时代人类的智慧与思索。正因为如此,文学经典的意义与价值非同寻常,值得后人“重读”。对待这样的文学经典,没有理由生硬地否定,而应该予以同情的理解和阐释,即把它放到合情合理的情景中,感受它的真挚情感,琢磨它如何艺术地传达个人体验。对经典提出质疑不是什么坏事,但必须是站在“同情之理解”的立场上,给经典以应有的尊重,才不会任意篡改经典和否定经典,即使对那些并不能“永恒”而只是一时风行的作品,也要从审美体验出发,从创作的情境出发。当然,这就需要我们提高文学的文化的素养,在细

23、致的品读中,真正感受经典的魅力,体验欣赏经典的乐趣。李少红之所以让林黛玉在新版“红楼”中裸死,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她不理解经典,或者她不懂得经典究竟应该如何“重读”;二是她可能并不懂得艺术的根本在哪里。不然的话,她肯定知道要使新版“红楼”更有震撼力,更具现代感,不一定要林黛玉脱衣服呀!再说,红楼梦原著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冰清玉洁的女子,对爱有着纯真的痴迷,从“黛玉葬花”就可以看出她内心世界的美好与柔软,怎么可以让死后的她裸体与人相见呢?这非但不能给观众现代感,反而让人觉得恶俗。当前影视艺术的低俗化之所以有愈演愈烈之势,恐怕与一些导演的艺术素养不高,不懂得经典文化有关。如果靠情色成分来抓住观众的眼球

24、,只能说明导演不理解艺术吸引读者和观众的真正奥秘。靠把经典恶俗化来吸引眼球,其实是在愚弄观者、低估读者的智力。大众媒介时代文化环境的开明和文化形态的多样,给我们提供了更多阐释经典的机会,但我们也应该珍惜经典,传递经典,并以新一代人的智慧和识见来不断丰富和完善经典。只有在这基础上,我们才能继承经典中最值得学习的品质,才能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原载2010年7月20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10下列对新版电影红楼梦中林黛玉“裸死”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让林黛玉裸体死去。作者认为,导演的这种做法是影视艺术的低俗化表现,但对导演重新阐释经典、体现文化多元取向这一方面则进行了

25、肯定。B新版电影让林黛玉“裸死”, 李少红导演认为这是“很震撼”、“很现代”的戏分;而本文作者认为,这种做法让人觉得恶俗,是在愚弄观者、低估观者的智力。C作者认为,要使新版“红楼”更有震撼力,更具现代感,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艺术手段来表现。让林黛玉裸死“红楼”,这是曲解经典、篡改经典。D新版 “红楼” 的事件表明:如果导演都能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深刻理解经典文化,不靠低俗的成分来吸引观众的眼球,那么,当前影视愈演愈烈的低俗化趋势可能会得到有效的遏制。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让林黛玉裸体死去和某副教授在博客上发文要求删除课本中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其实

26、都是对经典的曲解。B一些图书和网络文字把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改成笑料,颠倒人物形象,解构主体精神价值,这种大众媒体时代人们言论的民主性,造成了文学经典面临否定和解构的危机。C文学经典值得后人“重读”的原因是文学经典有思想震撼力和值得我们学习的美学品质,容纳了深刻的生活内涵,并浓缩了一个时代人类的智慧与思索。D大众媒介时代文化环境的开明和文化形态的多样,给我们提供了更多阐释经典的机会,但我们并不能因此随意曲解否定经典。12作者认为,我们要学会“敬畏经典”,那么,该如何“敬畏经典”?请结合全文,分点作答。(3分)参考答案:10(3分)A(作者不认为导演是在重新阐释经典,对导演的做法也没进行肯定。)

27、11(3分)B(错误有二:篡改经典并不等同于言论的民主性,言论的民主性也不是造成文学经典危机的原因。)12(3分)给经典以应有的尊重,不要任意篡改经典和否定经典。对于经典中的瑕疵,必须是站在“同情之理解”的立场上。珍惜经典,传递经典,并以新一代人的智慧和识见来不断丰富和完善经典。读者应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真正感受经典的魅力。(答对3点即给满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每小题3分)乞者赵生传苏辙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

28、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既而曰:“吾知君好道而不得要,故肉多而浮,面赤而疮。吾将教君挽水以溉百骸,经旬诸疾可去。”予用其说,信然。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

29、“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遽问曰:“君亦尝梦乎?亦尝梦先公乎?”予曰:“然。”“方其梦也,亦有存没忧乐之知乎?”予曰:“是不可常也。”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

30、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选自栾城集,有删改)【注】 翳:长在眼角膜上遮蔽视线影响视力的白斑。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慢:骂 B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 谒:拜见 C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 度:料想,考虑 D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觉:睡觉 9选出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 輮使之然也B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养气请从生说为之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而

31、其言时有合于道 君幸于赵王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将教君挽水以溉百骸,经旬诸疾可去。”予用其说,信然。(4分) (2)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4分)11.苏辙笔下的赵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参考答案: 8.D( 觉:醒) 9.A (A项:这样;B项:那样,那么/却;C项:这件事,指养气/我。D项:与,同/表被动)10.(8分) (1)我将教你引(用)水来滋养你的身体,过了十天各种疾病都能被除掉。我采用了他的话,确实这样。(每句1分,共4分) (2)我非常吃惊,认为他的话与众不同。从此知道赵生不仅是持有方术,也是懂

32、得道的人啊。(从此知道赵生不仅持有方术,也懂得道啊)(每句1分,共4分)11. (1)狂放 (2)粗鄙 (3)有才 (4)谨慎 (5)特立独行(5分:1点1分,2点2分,3点3分,4点5分;每点意思相近即可)【参考译文】高安乞丐赵生,衣服破旧,头发蓬乱,不曾沐浴清洗,喜好饮酒,喝醉酒就殴打责骂街市上的人。即使有好事的人有时召请他谈话,赵生也谩骂人家,斥责人家的过错和恶行。所以高安的人都称他是狂人,不敢亲近他。但是他与人交往,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多年的疾病和他平生的善恶行径。因为这个,有人说:“这不是得道之人吗?”元丰三年,我被贬居住在高安,有时在路上见到赵生,也害怕他的狂妄,不敢询问。

33、这年年末,赵生前来拜见我。我问他说:“你不曾求过人,如今拜见我,为什么呢?”赵生说:“我心里想见你呀。”他接着说:“我知道你喜欢道,但是不得要领,所以你肉多而不结实,脸面赤红,长了疮”我将教你引(用)水来滋养你的身体,过了十天各种疾病都能除掉。我采用了他的话,确实这样。赵生曾经告诉我说:“我将和你在这里夜宿。”我答应了他。后来他却没有来,问他原因,赵生说:“我本来打算和你到别的地方游玩,考虑你不可能不受惊吓,惊吓或许会伤了心神,所以不敢喊你。”我问他:“你到哪里游玩的?”赵生说:“我经常到太山下,所见的情况与世上说的地狱相同,你如果见到这些,回来后应当不愿做官了。”我说:“什么缘故?”赵生说:

34、“那里有很多僧人与官吏。是僧人超出本分,官吏糟蹋财物的缘故。”我说:“你能到他们那儿,他们也知道尊敬你吗?”赵生说:“不是这样,我能见到他们,他们却不能见到我。”赵生于是叹息说:“这也是歪门邪术,不是正道啊。你能够修身养性使精气与本性俱全,那么出入生死之间,将不用学就会,这样以后才算是正道。”我回答说:“养气,请允许我按照你的说法去做,至于养性该怎么办呢?”赵生没有回答。一天他问我:“你做过梦吗?梦到过你已经去世的父亲吗?”我说:“是的。”“当你做梦时,你知道生与死、忧与乐吗?”我说:“这是不能长久的。”赵生笑着说:“你曾经问我如何养性,如果有梦和醒的差异,那么本性就不全了。”我非常吃惊,认为

35、他的话与众不同。从此知道赵生不仅持有方术,也是懂得道的人啊。赵生两眼有白膜,看东西不清楚。但时常能脱开白膜现出瞳孔,瞳孔是青绿色的。他曾经说自己生于甲寅年,至今有一百二十七年了。赵生家本来是代州的,名叫吉。他侍奉五台山的一个僧人,不能坚持到底,离开了僧人,游走四方。赵生少年时期没有品行,所做大多是不合法的事,和扬州的蒋君一同学习。蒋君讨厌他,用药毒伤了他的眼睛,于是两眼就长了白膜。赵生喜欢禽鸟和六畜,经常带着这其中的一样跟随自己,和它一起睡觉吃饭。居住在兴国时,他畜养了一头高大的骡子,被骡子踢伤而死。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好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所

36、以德行和谨慎时常表现在外面。现在我看赵生,他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并非专门用来隐匿自我的。而他的言语时常有合于道的。5.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浑兄泰卒,浑将泰小子袤避难淮南,袁术宾礼甚厚。浑知术必败。时华歆为豫章太守,素与泰善,浑乃渡江投歆。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复迁邵陵令。 时梁兴等略吏民五千馀家为寇钞,诸县不能御,皆恐惧,寄治郡下。议者悉以为当移就险,浑曰:“兴等破散,窜在山阻。虽有随者,率胁从耳。今当广开降路,宣喻恩信。而保险自守,此示弱也。”乃聚敛吏民,治城郭,为守御之备。遂发民逐贼,明赏罚,与要誓,其所得获,十以七赏

37、。百姓大悦,皆愿捕贼。又遣吏民有恩信者,分布山谷告喻,出者相继,乃使诸县长吏各还本治以安集之。兴等惧,将馀众聚廓城。太祖使夏侯渊就助郡击之,浑率吏民前登,新兴及其支党。 太祖征汉中,以浑为京兆尹。浑以百姓新集,为制移居之法,使兼复者与单轻者相伍,温信者岛孤老为比,勤稼穑,明禁令,以发奸者。由是民安于农,而盗贼止息。及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叉遣民堕垫皇上无逃亡者。太祖益嘉之,复入为丞相掾。文帝即位,迁阳平、沛郡二太守。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遏,开稻田。郡人皆以为不便,浑曰:“地势汾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遂躬率吏民,一冬间皆成。比年大收,顷亩

38、岁增,租入倍常。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日郑陂。转为山阳、魏郡太守,其治仿如此。又以郡下百姓,苦乏材木,乃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榆皆成藩,五果丰实。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浑清素在公,妻子不免于饥寒。评曰:郑浑恤理有方,抑魏代之名守乎!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篇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时梁兴等略吏民五千馀家为寇钞 略:劫掠。 B遂发民逐贼,明赏罚,与要誓 要:约定。 C温信者与孤老为比 比:作邻居。 D乃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 益:有好处的。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浑治理有方的一组是(3分) ( ) 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 乃聚敛吏民,治城郭

39、,为守御之备 浑率吏民前登,斩兴及其支党 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陵遏,开稻田 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入倍常 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 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兄长郑泰去世后,郑浑带着侄子郑袤到淮南避难,虽然袁术对他厚礼相待,但因兄长郑泰 与豫章太守华歆关系很好,郑浑于是又渡江投奔了华歆。 B面对梁兴等贼寇作乱,郑浑没有听取迁移郡所的建议,而是采取各种办法积极应对,使贼 寇恐惧,最终在夏侯渊的协助下,率领吏民彻底清剿了赋寇。 C太祖征伐汉中时,担任京兆尹的郑浑针对百姓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移居的法令,合理地安 排百姓,勉励他们务农,

40、让他们明白禁令,并揭发违法者。 D郑浑任阳平、沛郡太守时,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广开稻田,郡人起初都不理解,后来粮食连年丰收,深受其惠的百姓撰文刻石颂扬他的功绩。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当广开降路,宣喻恩信。而保险自守,此示弱也。 (2)及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又遣民田汉中,无逃亡者。参考答案:6.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遂相过其家,使赋诗。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二公大惊,以

41、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为著讳辩一篇。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旦日出,骑弱马,从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乐府诸诗,云韶众工,谐于律吕。尝叹曰:“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

42、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顷之,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弥年绝迹。乃诘之,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矣。”今存十之四五。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信然。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天夺之速,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今兹惜哉!(选自唐才子传李贺)【注】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从父,隋朝时任海州刺史,高祖武德初年封郑王。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 承:接受B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 举:推

43、荐、选用C 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信然 信:果真、的确D 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 假:授予、给予5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李贺有才华的一组是( )(3分) 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 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 从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 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矣 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A B C D 6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李贺是唐朝宗室后人,人长得纤瘦,手脚很长,但非常聪明,写字飞快,七岁时诗文便震动京城。B 韩愈、皇甫湜读了李贺的作品,不相信他只有七岁,直到

44、李贺梳着总角发、穿着荷叶衣出来,他们才大惊。C 李贺写诗崇尚奇异的风格,完全摆脱了通常诗家的常规,当时无人能够仿效,其乐府诗常被谱成唱曲。D 作者详细记叙李贺充满传奇色彩的病死过程,是要借天妒英才的说法凸显李贺出类拔萃的天赋。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6分)译文:(2) 非大醉吊丧,率如此。(4分)译文:参考答案:4 B(应当解释为“参加科举考试)5 C(句描绘李贺相貌,说其写字很快;句描述李贺平时很勤奋;句写李贺表哥自述,因嫉恨李贺傲慢,烧掉他所搜集到的李贺诗文)6 B(韩愈、黄甫湜不相信的不是李贺的年龄,而是不相信

45、只有七岁的李贺能写出这样奇妙的诗文)7 (1) 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是今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的道理。(2) 除了喝酒大醉,(或)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附:参考译文:李贺,字长吉,是郑王李亮的玄孙。李贺七岁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韩愈、皇甫湜读了他的作品,感到很稀罕,却不相信,说:“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是今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于是二人共访李贺家,让李贺当场作诗。李贺梳总角发穿荷叶衣从内室出来,很高兴地接受命令,他旁若无人,拿笔就写,诗题叫高轩过。韩愈、皇甫湜二人大惊,就用自己乘坐的马命李贺骑上,并骑而还,亲自为李贺束发。李贺之父名叫李晋肃,所以李贺不能去考进士,韩

46、愈为此写了一篇叫讳辩的文章。李贺后来官至太常寺礼郎。李贺外貌纤细瘦小,双眉相连,手指细长,字写起来很快。他白天出门,骑着瘦弱的马,后面跟着个剃着光头的小仆人,身背古锦做的袋子,碰到自己想出了诗句,就写下来放在袋子里。李贺凡要作诗,都不先写出标题。到晚上回家后,李贺的母亲就让婢女掏袋子里面,见到写的诗句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点上灯,让李贺吃饭,李贺就从婢女手中把写的诗句拿过来,研好墨,叠好纸,把这些零散的诗句补足成一些完整的诗。除了喝酒大醉,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的。他的诗十分崇尚奇异的风格,结构犹如花草,篇篇都有文采,所得诗句都高迈惊人,完全摆脱了通常诗家的常规,当时无人能够仿效。李贺所作的那些乐府诗,被宫廷的乐工们谱上曲来演唱。李贺曾叹息说:“我二十岁不得志,一生忧愁,心就像梧桐叶一样凋谢了。”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