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廊坊市董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午后书房林文月我又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我走进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这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微暗书房。为了节省能源,我给自己规定,日间只开台灯,吊灯至少要到黄昏才能亮起。桌面上,书籍笔记杂陈,只留小小一方空间。我犹豫了一下,不知该用什么数据填满这个留白。侧头看一看右壁上的月历,那上面的各种记号显示,这个月内,有两个学生的论文学位口试、一个学术会议的讲评,以及一次校外的演讲要完成。看来,这个下午还是务正业要紧。这一学年,为了配合大学部的课程,谢康乐山水佳篇已
2、大体讲完,余下二首临终之作,除典故技巧的讲解之外,最难处理的是诗人充满矛盾的性格与心理。每次讲到这个问题,都不免徘徊感慨。其诗也,富艳精工,其人也,恃才傲物,而诗篇与行迹之间的距离,最是难以常情衡量理解。把这两首康乐生命末期的作品讲完,给诗人送终,这学年也将结束了。回顾一学年以来,这班课,人数并不多,但正式选修的学生,加上一些零星出席的旁听生,倒也始终维持一个局面。只是,有时难免反省,未知学生们可曾从这个课堂上学得一些什么没有?几回看到他们茫然的眼神,心底难免着急,唯恐自己的讲解乏味,未足以引人入胜。何以这样在乎学生的表情呢?也许他们只是偶然出神分心罢了,人人都有特殊的理由分心出神的。我合上谢
3、康乐诗集和讲义夹子,起身到饭厅去冲一杯热茶。从前只喝冰水及咖啡,不懂得品茗,近年来逐渐喜欢喝茶,也许是年岁的缘故吧,稍微解得苦涩中带甘芳的趣味。尤其午后书房静坐,放置一杯热茶于案头,颇有些定心的功用,而当阅读略感疲惫之际,或写作灵感困踬之时,更可藉细啜以为调剂。再度回到书桌前。这次,我把洛阳伽蓝记的各种版本及参考数据摊满眼前。杨衒之写这本书,颇具悲壮的使命感,其序文有语:“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寮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选斯记。”我引导学生注意杨衒之著述此书的心态与笔调等文学旨趣,以及历史观点方面的问题。逐条讨论下来,令学生仔细阅读,慢慢摸索。由于可资参考的论著不多,所以我和学生一样
4、怀着诚惶诚恐的心理,必得战战兢兢准备充分,才敢踏入教室。 然而,毕竟这是一本记述有关北魏寺院的书,年轻人读久了,也许会厌腻。上课的情形甚不热烈,空气窒凝,陷入低潮。那时,也是我自己家中多事之际,高龄的父亲住入医院,准备接受切除脑廇与否?正徘徊犹豫着。我奔走于课堂与医院之间,应对人与事,忧虑又疲惫。但面对环坐的学生,便像是一个粉墨登场的演员,不容表露一己的欢愁情绪,只是伪装平静的结果,终于使我也感染到教室里弥漫的低潮气氛,深为挫折感所浸蚀。那天于责备学生之余,回家后,自己竟然像一个打败仗的士兵,顿丧斗志,甚且萌生辞去教职的念头。不过,经过那次责备以后,学生们的读书情绪似稍提高,堂上的发言与讨论又
5、复苏;而父亲的白发也已剃去,所幸紧急会诊之后,决定不予开刀,已返家静养。我消沉的情绪,才又慢慢解散。教书真是一个奇妙的行业。如果自觉准备得充分,教得有条理,甚至偶尔还有些许神来之笔,因而见到学生之间有振奋的眼神,下课之后,实在轻松愉快,觉得世界如此美丽,人生充满信心!可是,有时候同样用心准备,却遇着学生没精打采,丝毫不起共鸣沟通,便会越讲越没有兴趣,为此,常会一整天都心灰意冷,消沉乏力。有时在书房里独坐良久,倒也未必是一直专心读书写作。譬如说,重读远方的来信,想象朋友的近况,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甚至什么念头都没有,只是空白的发呆,也是人生的片刻。因为在这个宁谧的斗室内,我最是我自己,不必面对他人
6、,无须伪装,更无须武装,自在而闲适。自在而闲适的时光,可也最容易不知不觉地溜走。像现在,我已经从方才刚进书房时的专心一致,而逐渐变得分心出神起来。许是坐得太久,有点儿累了吧。天色已昏暗,我本想让吊灯也亮起,可是并没有走到门口去开那个开关,反而顺手把台灯关熄;于是,薄暮忽然就爬进我的书房里。(本文有删节)11文章插叙父亲病情有何作用?请作分析。(4分) 12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台灯和吊灯?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13赏析本文结尾画线句。(3分) 14阅读全文,判断作者的年龄段(青年,中年,老年),并至少写出4条理由。(4分) 15有人说作者在书房的这段时光是自在而闲适的,也有人说是
7、纠结而无奈的,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11父亲的病情是我深刻的生命体验,表现了中年人的纠结和无奈;叙述父亲的病情,奠定了全文枯淡落寞的基调;插入父亲病情的叙述,突出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使得标题“午后书房”(或者回答“文章内容”)更具丰富的内涵和张力。答出一点给2分,以后每多一点给1分,满分为止,意近即可。12要点:点题:揭示午后的时段;结构:收尾照应,使文章内容盛在书房这个容器里;情感:通过控制灯光的亮度,暗示人物的心境。共4分,答出一点给2分,以后每多一点给1分,满分为止,意近即可。13要点:用拟人手法,生动描写了薄暮降临书房的情状。烘托了作者落寞而无奈的心情。言有
8、尽而意无穷,(或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共3分,每点1分,意近即可。14要点:父亲已高龄;偏爱午后书房的微暗;享受昏暗和薄暮的天色;年岁见长,喜欢喝茶;讲授康乐生命末期的作品,最有感慨;此文心态和笔调带有中老年人的纠结和从容。共4分,每点1分,写出4点即可。15要点:书房连着人生,人生本有悲欢。所以,书房这段时光是五味杂陈的。既有自在而闲适的,(例子),也有落寞枯淡的,(例子),也有纠结而疲累的,(例子),也有纠结而疲累的,(例子),更有中年人的豁达和从容,(例子)。共5分。总述1分,分述并举例4分。意近即可。略2. 追逐古典的夕阳丁帆当20世纪即将成为古典时,我们遥望漫漫的21世纪现代文化
9、之路,感到了一丝历史的苍凉,亦触摸到了逝去的旧文化美学的哀婉之情。我总是喜欢和自己心灵最契合的朋友寻觅这古城里未被现代文明所浸润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最后一抹古典的夕阳,照耀在寺庙旁那座斑驳陆离的木结构的茶肆上,一杯清茶,二人对坐,海阔天空,江山社稷。一缕缕秋风吹上了你的心头,人与自然都沉浸在了无尘烦恼的古意之中。这是文人山水画的意境所在吗?不!它常常出现于我刻意追求的生活中,也经常成为我亦真亦幻梦境中的生存方式。这是否是“伪浪漫派”的作风呢?这是否是“文化保守主义”遗老遗少的矫揉造作呢?我唯有用心灵作答。全球性的现化文明使人类进入了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空,同时,物质文明需要人类以大自然的
10、破坏为牺牲代价,以人的洁净灵魂作祭祀的供品的话,那么,在两种文化的抉择中,我们更向往古典的、自然的文化与人性。怀旧,作为现化文明的悖反,它往往是以一个贬义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甚至本世纪的一位伟大的乡土小说作家也曾说过“回忆是有毒的”的箴言(不管他是用讽口吻陈述,还是发自肺腑之言),但我仍然以为怀旧作为一种文化回眸的生存观念和方式的追觅,自然是人类抚慰自身心灵的一贴精神良方。近几年来,我去过苏州的周庄、同里,每每都是被拥塞的人群簇拥鞭策着游走,人们似乎不是来寻找一块寂静的古典文化氛围浓厚的净地,而是为“到此一游”而走动着,这与逛上海的城隍庙、南京路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古典的人文景观似乎永远
11、不再,而你想亲近一下大自然,恐怕也会感到失望了。黄山近年来是整洁干净了,很有点一尘不染的清洁味道。然而,过于整洁的黄山到处都露出了它的人工斧凿之痕,昔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被一把扫帚、一根铁针扫荡得干干净净。张家界、九寨沟可谓天赐之自然造化,但据撑船的船家告之,那里的人工污染足以使它们在21世纪内消失在中国的版图上!现代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文化负效应,人在物的面前变得畸形猥琐,自然在物质面前也失却了昔日的风采。所有这些,我们只能靠回忆、靠梦境、靠文学创作来再造。这“白日梦”是人类的幸还是不幸呢?是人类进化史上的喜庆还是悲哀呢?当我咀嚼昔日文化的神韵时,当我拥抱亲吻大自然泥土的芳香
12、时,我才能真正体味到现代物质文明所应剔除的文化危机。我居住的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古城里,我十分喜欢沿着那充满着古意沧桑的城墙漫步;我也十二分愉悦地流连于中山植物园,感谢苍天造化,给南京留下了这一片宁静而典雅的自然去处,在人迹罕至群山环抱的苍翠之间,你尽可以在空山鸟语的热带雨林中谛听天籁之音,那几万种植物将你包围在大自然的清新之中,让你切切实实感到远离红尘,渐进自然的妙处。除此之外,中山陵一代的陵墓文化也让你领略着“古道,西风,瘦马”的意蕴,亦足以勾起你对千古历史的遐想,只要你肯走近它。现代文明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倾诉孤独,恐怕是当下文明病中最好的疗救的方式,但要找到医治灵魂创痛的医生
13、是很难很难的。我们只能去寻找能够沟通心灵的挚友。正像尤利西斯小说中那个同在一个城市同住一个房间同睡一张床的夫妻相互都是陌生的一样,朋友也是很难寻觅的,仿佛“他人即地狱”的陷阱无处不在。然而,我还是要寻觅,找到他以后,我们一起坐在世纪末最后一抹古典的夕阳下,去品尝这充满着古典人文景观的城堞,去体味这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清新芬芳。16阅读全文,说明作者为何以“追逐古典的夕阳”为题?(4) 17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哪些创痛?请作简要概括。(4) 18综观全文,作者将“我唯有用心灵作答”单独成段,有何作用?(4) 19作者认为“怀旧”是抚慰人类自身心灵的一贴精神良方,一位乡土小说家说“回忆是有毒的”,那么,
14、你对“怀旧”持什么态度?(5) 参考答案:16“古典的夕阳”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贴切揭示了作者所追求的对象,即指未被现代文明所浸润、所破坏的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 2分)“追逐”形象写出作者对珍贵的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的深切的热爱和关注之情。(2 分)17破坏了古典文化的神韵和大自然的清新芬芳;( 2分)造成了人们的孤独,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2 分)18内容上,凸现内心的强烈的真实情感,突出久久的深层次思考;( 2分)结构上,承上启下,总说下文所有的倾诉均是肺腑之语。( 2分)19“怀旧”就是回顾、品味过去所经历过的点点滴滴,能更清晰地明辨是是非非,更真实地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利于反思不
15、足,好好珍惜和把握现在;( 2分)但如果痴迷地“怀旧”、“恋旧”,就会陷入保守之境,不利于开拓进取。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2628题。 (共7分) 背 景朱以撒春气氤氲,我倚在这个破旧石塔的阑干上想。一定有许多生物和我一样,走出沉闷的居室,到一个大得无边的空旷处,呼吸和张望。我看了很久,开朗的天幕一直没有飞鸟经过,这个飞禽最广大的表演舞台,此时虚静以待。难道我没有看到头顶盘旋的鸽群吗?这些由人养,供人玩赏的菜鸽,飞起来永远是那种落入圈套一般的路数,整齐划一。它们在天幕一角规划好飞翔线路,便一味进行着毫无新意的环行。它们的主人十分欣赏这种阵势,他每日花费的玉米、花生,就是要把它们训练成一个整
16、体,而不是那些毫无管束的野鸟。以前,这里的野鸟成群成片。尤其像菜鸽兄弟飞起来箭一样的斑鸠,野性十足地在丛林中穿来穿去。斑鸠与鸽在形体上相似,使鸽的主人隐忧:可别拐带走整个鸽群。比斑鸠飞得高远从容的是鹞子,很风度地定定摊在空中,像一片舒展的灰瓦。灰瓦像一大片阴影,令地面的母鸡神色紧张,在俯冲下来的瞬间,悲剧就发生了。更多的鸟是闪过天幕的游侠,从这边到遥远的那边,飞起来没有章法,时快时慢,升高跌落,成为不可规划的剪影。现在,没有了飞鸟,天幕沉寂空洞,像没有生命点播的土地,这么大的空间白白浪费。飞机是天幕上最大的鸟,自从有一个机场建在城市边缘,每日都可以看到钢铁大鸟腾空而起,夹带着夸张的轰鸣。这是比
17、鸽子更为拙劣的表演,翅羽不动,身段刻板。那些自由自在的野鸟,竟然以身击之。这个偌大的背景,原先就是属于翅羽翻动的当一颗流星匆匆坠落,漆黑的天幕为之生动片刻,当鸟群从晴朗的天幕消失,它成了我们不再仰望的理由。 在田野里想念田野。写下这个句子时,田野里已经是一片绿色了,我一直带着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它,当时我对田野的理解,就是它的狂野。杂草长得比庄稼快,草丛中潜伏着竹叶青,信子像微小的闪电巡回;蚂蟥像幽灵一般浮游,刹那就贴在小腿上。田埂上行,野蔓绊着,冷不防跌入泥水。田野终须由农民治理,田野只能生长庄稼,还有农耕人家,它们是土地上紧密相依的几个部分我们认识了庄稼的颜色,也就认识了这些生长元素。是从什么
18、时候起,田野不再生长庄稼了呢?空间的历程是这么重要,千百年来,土地携带着众多浮华生命,向前。每一个时刻,这块厚实的地面上都在生着,或者死着。没有停滞下来的能量,任何一粒生命的种子,落入其中。不长出枝叶来是没有理由的。不再需要犁耙的田野,不再需要与泥水打交道的人。似乎在一夜之间站到了流水线的跟前,他们生理上做好了气力的准备,而心理上,还须静静地等待着适应时光的到来。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这些细节规范着一个村子和另一个村子的区别。在这个生长着成片的龙眼树的村子里,米粒大金黄的花开时节,村子热闹起来。遥远的养蜂人载着一箱箱的蜂房来到树下,他们似乎与村里有着无形的契约,果
19、树倚仗蜜蜂的勤劳授粉得以丰收,养蜂人则得到甜蜜。整个村头村尾,响着嗡嗡吱吱的鸣弦声响,人们嗅到了被万千翅羽扇起的幽香,树的主人,在养蜂人告辞的时候,可以得到一罐纯正的花蜜。这是养蜂人表示的谢意。很快,他们继续追花、采蜜,他们本身就是不倦行走的蜜蜂,熟悉各种花树花期,走南闯北,麾下万千子民。村子里总是要有些生人才有比照,他们带着陌生的气味进来,让无数的眼光打量,服饰、发型及至说话声调,都成为话题。龙眼树一年年的少了,房子一幢幢地起来,剩余的灰土、碎渣,都堆在树头上。加速枝叶的疏松、剥离。养蜂人已经不来了,他们肯定还在路上,却把这个村子忘在脑后。这个每年都有一段清幽弥漫的空间,存放在记忆的仓库里。
20、 与背景相适应的细节模糊了,或者消失了,人置其间,就有一些恍惚。我们所能自慰的,就是当我们口头上感叹着既往的种种琐屑时,它已经在我们的中间,对照着我们此刻的生活了。26文章第二段用了不少笔墨写“斑鸠”、“鹞子”及更多的野鸟,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27“在田野里想念田野”一句中,两个“田野”的含义有何不同? (2分)28本文语言极富表现力,体现在词语运用生动细腻,修辞手法运用形象贴切等诸多方面。试举两例从不同角度加以赏析。(3分)参考答案:26用以前天空中飞过的“斑鸠”“鹞子”等野鸟与现在天空中整齐划一飞翔的菜鸽和拙劣表演的飞机进行对比,流露出作者对天空沉寂空洞、没有生命力的叹息失落之感和
21、对天空充满活力的渴望之情。27第一个“田野”指眼前的田野,是不再生长庄稼的、不再需要农耕的田野,第二个“田野”,指以前的田野,也是狂野的、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田野。28示例一:如写鹞子时用了一个“摊”字,就生动写出了鹞子在空中凝滞不动以及等待出击时的从容和镇定的风度。示例二:“整个村头村尾,响着嗡嗡吱吱的呜弦声响”一句,以蜜蜂的声音和“呜弦声响”相喻,贴切传神,形象地表现了声音的相像和农村生活的和谐。示例三:“人们嗅到了被万千翅羽扇起的幽香”一句,写出了龙眼花开,蜜蜂成群,幽香弥漫的乡村特点,渲染乡村浓郁的田园气息。示例四:“他们本身就是不倦行走的蜜蜂”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养蜂
22、人的勤劳,辛苦和平凡。26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抓住关于描写各种野鸟特点和菜鸽、飞机飞翔特点的词句,如“整齐划一”“拙劣的表演”“自由自在”“飞得高远”等,再结合对本段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即可得出这是运用对比手法,然后分析对比的好处;另外还要考虑到写这些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因此答案最后要归结到表现作者的情感上来。意思对即可。27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结合原文语境理解,也就是从作者所在的位置和作者心里对往日乡村的想象来理解两个“田野”的含义,分别作答,意思对即可。28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
23、手法的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答题切入点较多,只要结合文中的具体句子,找出两个分析即可。鉴赏散文的语言,一是要注意切入角度;二是要结合文本的具体语境作简要的分析。可以先答出运用的手法,然后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表达上要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答案不唯一,但分析要具体。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一13题。左忠毅公逸事方苞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
24、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镌,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拔眦,目光如炬,怒日:“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
25、所铸造也。”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进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体,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选自高中第三册读本左忠毅公逸事 注释:左光斗(1575一1625)字遗直,号浮丘。桐城人,明朝官员,是史可法的老师,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下狱,死。弘光时平反,溢为忠毅。史可法(1601年一1645年),明末:政治
26、家,军事家。字宪之,祥符人(今河南开封),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溢之忠靖。清高宗追溢忠正。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数骑出 从:跟从B.叩之寺僧 叩:询问C.汝复轻身而昧大义 昧:不明晓D.史公治兵,往来桐城 治:统帅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B.乃奋臂以指拨眦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C.则席地倚墙而坐 夜缝而出,见秦伯D.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窃为大王不取也11.下列六句分编为四组,能直接表现左
27、光斗“刚毅”的一组是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夭下事谁可支拄者 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 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 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A. B. C. D.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记叙以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为线索,循序渐进,脉络分明,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表明了作者对左光斗是怀有敬意的。B.史可法叙述时说的“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这句话充分赞扬左忠毅刚强大义、坚贞不屈、以国事为重的精神。C.本段文字在描写人物方面,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突出表现左光斗团结他人、刚毅坚强、大义凛然的崇高
28、品质。D.文中提到史可法为讨“流贼张献忠”而刻苦治军的事例,属于侧面描写,是为了体现左光斗对史可法产生的影响。13.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3分) 译文:_(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4分) 译文:_(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自衣冠以送之。(荆柯刺秦王)(3分) 译文:_参考答案:5.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范增论(宋)苏轼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
29、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矣,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
30、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抉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古文观止,略有删改)【注】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
31、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矫诏杀之。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间疏楚君臣 疏:使疏远B. 独恨其不早耳 恨:怨恨,痛恨C.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本:根本原因D. 而抉擢以为上将 擢:提拔,选拔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终以此失天下; 以其无礼于晋;B羽之杀卿子冠军也;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 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不合则去;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汉王用陈平的反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
32、关系,但苏轼认为,如果项羽不是自己先对范增有了猜忌之心,反间计就不会成功。B苏轼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从项羽杀义帝的时候就开始了,因为项羽杀义帝不但不是范增的本意,而且范增还不会听从项羽的主张,必定竭力谏诤。C苏轼对范增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既认为范增没有及时离开项羽,却想依靠他来成就功业名声太浅陋了,又认为范增确实是人中豪杰。D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项羽杀卿子冠军时离开项羽,其主要依据是项羽要称霸天下,而且又是刚愎自用之人,必不会容纳足智多谋的范增。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2分)(2)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4
33、分)参考答案:7、B(应是“遗憾”的意思)8、C(第一个“于”是介词,在;第二个“于”是介词,和。A项“以”都是连词,因为;B项“之”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则”都是连词,表示假设,就)9、D(主要依据是宋义被杀,说明项羽背叛了义帝,必不会相信主张立义帝的范增。)10、(1)陈平虽然聪明,又怎么能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虽”“安能哉”各占1分,句意不通顺者酌情扣分。)(2)替范增谋划,如果当时有力量杀掉项羽,就杀掉;如果不能,就离开他。这难道不是很坚毅的大丈夫吗?(“为”“则”“岂”各占1分,整个译句流畅通顺占1分)【参考译文】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之间的关系。
34、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削弱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借什么事情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为这件事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 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陈涉能够得民心,是因为假托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名义。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诸侯背叛
35、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是自己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然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从众人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义帝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
36、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替范增谋划,如果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如果不能杀他就离开他,这难道不是很坚毅的大丈夫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了,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得失利害,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业名声,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如果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
37、也是人中的豪杰呀!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邓肃,字志宏,南剑沙县人。少警敏能文,美风仪,善谈论。居父丧,哀毁逾礼。入太学,所与游皆天下名士。钦宗嗣位,补承务郎,授鸿胪寺簿。金人犯阙,肃被命诣敌营,留五十日而还。张邦昌僭位,肃义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先是,朝廷赐金国帛一千万,肃在其营,密觇,均与将士之数,大约不过八万。至是为上言之,且言:“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赏必罚,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朝廷则不然,有同时立功而功又相等者,或已转数官,或尚为布衣,轻重上下,只在吏手。赏既不明,谁肯自劝?欲望专立功赏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陈。若功状已明而赏不行,或功同而赏有轻重先后者,并置之法。”上
38、从之。朝臣受伪命者众,肃请分三等定罪。上以肃在围城中,知其姓名,令具奏。肃具言之,上以为然。耿南仲得祠禄归,其子延禧为郡守,肃劾:“南仲父子同恶,沮渡河之战,遏勤王之兵,今日割三镇,明日截两河。及陛下欲进援京城,又为南仲父子所沮。误国如此,乞正典刑。”南仲尝荐肃于钦宗,肃言之不恤,上嘉其直,赐五品服。范讷留守东京,不战而逃。肃言:“讷出师两河,望风先遁,今语人曰:留守之说有四,战、守、降、走而已。战无卒,守无粮,不降则走。且汉得人杰,乃守关中,奔军之将,岂宜与此。”讷遂罢。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肃
39、在谏垣,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至,上多采纳。会李纲罢,肃奏曰: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圣意惟陛下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徇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词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且两河百姓无所适从,纲措置不一月间,民兵稍集,今纲既去,两河之民将如何哉?伪楚之臣纷纷在朝,李纲先乞逐逆臣邦昌,然后叛党稍能正罪,今纲既去,叛臣将如何哉?叛臣在朝,政事乖矣,两河无兵,外夷骄矣,李纲于此,亦不可谓无一日之长。”执政怒,送肃吏部,罢归居家。绍兴二年,避寇福唐,以疾卒。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与游皆天下名士 游:交往 B肃言之不恤 恤:怜悯C叛臣在朝,政事乖矣 乖:违背 D遇事感
40、激 感激:感谢8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圣意/惟陛下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徇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词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B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圣意/惟陛下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徇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词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C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圣意/惟陛下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徇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词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D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圣意/惟陛下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徇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词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肃是南剑沙县人,他很孝顺,在为父亲守丧期间,他悲伤过度以致损毁了身体。张邦昌建立伪政权后,他不肯同流合污,于是奔赴南京,任左正言。B金国入侵,邓肃奉旨前往金营,被金军扣押五十天才放回。在此期间朝廷赏赐金国丝帛一千万,邓肃在其军营偷看到分给将士的不过八万,他由此认定金国不足畏。C邓肃认为金国赏罚分明,不只做文字上的表彰,所以军士肯于用命。于是建议朝廷设立专门管理功赏的机构来规范赏罚制度,得到皇上许可。D李纲任宰相时,邓肃认为他技艺疏浅,机变不足,但罢免李纲仍然不妥,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仍然罢免了李纲。参考答案:7.C 8 9.C参考译文:邓肃,字志宏,南剑沙县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