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孝感市泵站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17题。(20分)木屐 作者 老夫子 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上爸爸的肩膀。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肩上。然而,一条淹没小木
2、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砭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并体会到他身体的颤抖。第一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地里微笑着的爸爸,他执意要让我骑“高马”,我拗不过,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却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看着爸爸苍白的脸,我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为了达到目的,几天后我将我的木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了,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在他的
3、天平上,一头是祖辈财物,一头是儿子。 当晚,堂屋响着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见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我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双眼,我的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珍惜东西要像爱惜牲口一样。” 我呆呆地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 终于,我接到了那张从我梦想的地方寄来的录取通知书。走的前夜,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木屐。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回过头来,却发现爸爸坐在堂前,
4、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 “放心去吧!孩子,我有乡亲们照顾。” 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 坐在行将远去的汽车上,我脱下了那双木屐,这时,几次劝不回去,坚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给我一样东西,就转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离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我心里像堵着什么,不觉触到爸爸送我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双新雨靴1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本文以饱满的情感、精巧的构思、朴实的语言,刻画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以及他们各自对生活的追求,表现了“我”
5、对父辈生活的深深思索。b.本文选材上都是选取了生活中的小事,但却以小见大,表现了父辈深深扎根于土地,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c.(11)段中写到爸爸“神色黯然”、“挤出一丝笑”,刻画了爸爸内心复杂的情感,包含了不忍分离的父子情深,也包含了父亲对祖业无人继承的失落。d.文章最后,爸爸送“我”的一双“新雨靴”,蕴涵着爸爸希望“我”学成归来,改变家乡面貌的深沉嘱托。e.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一样,都以深沉的笔调,表现了无私的父爱和父子情深;同时也表达了曾经对父亲不理解的悔恨。15.文中反复写到“屐齿印”和“江南雨的惆怅”,这样写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各3分)屐齿印:_江南雨的惆怅:_16.作者说:“斗
6、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你怎样理解?(4分)_。17.请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6分)_。参考答案:14.ac(b项“以小见大”不对:d项“改变家乡面貌的深深嘱托”不对;e项“表达对父亲不理解的悔恨”不对。)(本题答对一项得2分,两项全对得4分,超出两项不给分)15.(1)屐齿印:木屐是本文的线索(1分),既表现了无私的父爱(1分),又突出家乡的贫穷(1分)。(意思对即可。)(2)江南雨的惆怅:奠定全文的抒情基调(1分),表现作者对贫穷生活方式、生活状况的伤感与压抑(2分)。(意思对即可。)16.视野狭窄、思想闭塞、观念落后使父辈和乡亲固守着原有的生活方式,难以摆脱贫困(3分)。这
7、是作者对处于贫穷的父辈与乡亲落后生活的深深思索(1分)。(意思对即可。)17. (1) 勤劳:“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等表现父亲的勤劳2分); (2) 慈祥、善良:背我过河、“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等表现父亲的慈祥、善良(2分);(3)保守:“一头是祖辈财物,一头是儿子”、“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等表现父亲的保守(2分)。(本题必须结合原文分析,只答父亲勤劳、慈祥、善良、保守而缺少分析的只能得一半分;另外答父亲节俭、坚韧、敦厚等,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古代咏物诗歌中生命精神的文化渊源党天正古代咏物诗歌所富含的生命精神具有
8、极为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在先秦哲学中始终贯穿着对生命的崇拜和对生命精神的追求,“生”已经实现了生命抽象状态的精神跨越:从生命的物质状态上升为一种抽象的哲学精神。周易系辞下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是天地间无与伦比的创造精神。儒学认为,宇宙是一方充满生意的空间,而万物之生意最为可观,观之足可拓心胸、净性灵,进而在活脱脱的生命中体认“仁”的道德境界。生之谓仁的生命观,既肯定了天地巨大的创造力,宣扬了泛爱生生的仁爱思想,更昭彰了活脱勃发的生命精神。作为中华文化之源的周易还提出了一个响彻寰宇的人生理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的运行刚毅劲健,永不停息。万物之灵长的人类,自应从大自然的律动中感悟生
9、命,发奋图强,生生不已,这正是对生命精神的高度概括和无上张扬。儒家文化是社会本位的文化,注重济世安民,关切社会,治国齐平,建立事功,强调以天下国家为己任,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老子哲学是一种生命智慧之学,它以道作为化生万物的本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蕴含着生命,而生命又承载着道的灵光和智慧。整个宇宙浑灏充沛,生机勃发,是生命赋予这世界以意义。老子以道为核心,对生命存在、生命精神、生命理想进行了理性审视,沉思、关注和珍爱生命,追求生命与宇宙本体的统一,强调个体内在生命的扩展和生命精神的彰显,从而肯定了人的生命价值,生命也由此获得了应有的尊严和与宇宙本体同样高贵的品质。庄子继承了老子
10、关于道的思想学说,他把道的理论更多地引申到人生方面,在关注自身所处的现实生存状态的同时,进一步思考整个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惑。庄子齐物论认为,人的一生就是在劳碌困苦中不断消耗生命,不可抗拒地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过程。肉体生命一旦结束,一切精神活动也将随之终结。这是人类难以摆脱的人生困境。庄子既看到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这一困扰人类的根本问题,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在苦难的现实中为安顿这短暂的人生寻觅一条精神解脱之路。为此庄子提倡一种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珍惜个体生命,全身远害,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人类只有从充斥着心机和角杀的理性社会中挣脱出来,才能真正使生命畅达起来,在达生中畅游
11、生命之乐,品味人生之趣,体验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所带来的无尽快慰。大自然往复轮回、永恒不变的运转,往往与人世之短暂无常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自然和人生、无限与有限,便成为人类所面临的终极问题。在中国文人的世界中,向来颇重沟通天人,统合物我。生命易逝,时不我待的焦虑,有生之物荣枯生死的悲慨,时时搅动着文人痛彻千古的心怀。屈原离骚曰:“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 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苏轼前赤壁赋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 穷。”这些吟咏,始终深藏着一个困扰人类心灵的命题,即如何超越有限,达到永恒,它 体现了古代文人在无限的时空里对自身命运的深情审视,对生命本体的无尽忧思。(节
12、选自古代咏物诗歌的生命精神有删改)1.下列对先秦哲学中 “生命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生命是富有尊严和无与伦比的创造力的,是天地间的大德。B.自强不息的人生理想是周易对生命精神的高度概括和无上张扬。 C.道家对生命精神的思考并非率性任性,相反他们对此作了一些理性的审视。 D.无论儒、道,在他们的思想中都体现着对生命的崇拜和对生命精神的追求。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源。它是社会本位的文化,注重济世安民,关切社会,治国齐平,建立事功。B.庄子的贵生主义及全身远害的思想为人们找到了一条在苦难的现实中安顿短暂人生的解脱之路。C.老子强调个体内
13、在生命的扩展和生命精神的彰显,庄子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两者思想明显相反。D.中国文人向来注重沟通天人,统合物我,但自然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往往会令他们焦虑、悲痛不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话体现了儒家“生之谓仁”的生命观。B.王勃滕王阁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在关注个体生存状态的基础上思考整个人类的生存困境。C.苏轼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境界,正是使生命畅达起来,体验到了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所带来的无尽快慰。D.李白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
14、月”的感叹,体现了他在无限时空中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审视,对生命本体的无尽忧思。参考答案:1.A 解析:A.主语混淆,生有创造力,是天地之间的大德是周易中表达的观点。B.周易还提出了一个响彻寰宇的人生理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的运行刚毅劲健,永不停息。万物之灵长的人类,自应从大自然的律动中感悟生命,发愤图强,生生不已,这正是对生命精神的高度概括和无上张扬。C.说明:“老子以道为核心,对生命存在、生命精神、生命理想进行了理性审视”,“庄子既看到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这一困扰人类的根本问题,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在苦难的现实中安顿这短暂的人生寻觅一条精神解脱之路。为此庄子提倡一种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
15、”。D.在先秦哲学中始终贯穿着对生命的崇拜和对生命精神的追求2.D解析:A.儒家文化是社会本位的文化,注重济世安民,关切社会,治国齐平,建立事功,强调以天下国家为己任,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中国文化之源是周易。B.为人们找到了解脱之路错,这只是道家中的庄子是这样认为的”。原文: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在苦难的现实中安顿这短暂的人生寻觅一条精神解脱之路。为此庄子提倡一种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珍惜个体生命,全身远害,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C.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学说,他把道的理论更多地引申到人生方面,在关注自身所处的现实生存状态的同时,进一步思考整个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惑。
16、D.自然往复轮回、永恒不变的运转,往往与人世之短暂无常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自然和人生、无限与有限,便成为人类所面临的终极问题。在中国文人的世界中,向来颇。生命易逝,时不我待的焦虑,有生之物荣枯生死的悲慨,时时搅动着文人痛彻千古的心怀。3.B解析: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感叹体现了始终深藏着一个困扰人类心灵的命题,即如何超越有限,达到永恒,它体现了古代文人在无限的时空里对自身命运的深情审视,对生命本体的无尽忧思。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瓷 瓶薛长登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他
17、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王记”的古董行。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
18、。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19、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
20、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
21、。”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22、。 “最少400万。”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瓷瓶”是贯穿小说全文的线索,而顾林则是小说中的见证者。王家两送瓷瓶的情节都是在顾林的见证下进行的。B、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电话,这既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又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C、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边看边摸,凭经验感觉到这应该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情节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高大形象。5、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
23、“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参考答案:4、B(A、王家第一次送瓷瓶,顾林并没有见证。C、老教授决定以30万元成交,是因为他认出这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D、这一细节的安排主要是为了交代瓷瓶的来历,也使后文王家再送瓷瓶的情节显得合情合理。)5、知恩图报。在家人被救后,出于感激送出瓷瓶,后来,王家认为送给救命恩人的瓷瓶是“赝品”,为此而一直愧疚,为寻找恩人,王家到江北开设分店;多年后,王教授又用30万元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3分)重情重义。即使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王教授还是毅然把瓷瓶送回。(2分) 6、要点:从情节结构上看,照应前文关于瓷瓶真伪的悬念,使故
24、事情节再起波澜,耐人寻味。从人物塑造上看,丰富了人物性格,使王教授知恩图报的形象更加饱满。从内容主旨上看,凸显了被救者的感恩情怀,彰显了人性的善,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从艺术效果上看,以“最少400万”结尾,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每点2分,共6分答对3点即可。)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白居易传【元】辛文房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25、贞元十六年,擢进士第,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若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北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26、。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本文有删节)【注】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点黑)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B. 久之,转中书舍人/歌以赠之,
27、凡六百一十六言C.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生长明妃尚有村D. 亦能顺适所遇/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弱冠,即不到二十岁。B.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即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C. 浮屠,亦作浮图或佛图,是古代印度语的音译,本意是佛或者佛教徒,本文中指的是佛教。D. 致仕,交还官职,指古代官员的正常退休。古人还用致政。休致等指官员辞职归家。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白居易年少时就才华横溢。文中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正
28、是侧面表现了这一点。B. 白居易性格耿直,他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以致被谗受贬,仕途坎坷。C. 白居易的诗歌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D. 白居易心系朝廷,他居庙堂之高,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也一样心忧国事,顾念百姓。13. 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河北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2)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参考答案:10. A 11. A 12. D 13. (1)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没有收效,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被授予杭州太守。(2)
29、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10.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B项,“之”,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衬音节,无实义;/代词,她。C项,“尚”,动词,推崇/副词,“尚且,还”。D项,动词,适应/动词,旧时指女子出嫁。A项,“贾”,名词,商人。1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A项,“弱冠”,男子20岁称弱
30、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1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白居易仕途不得意时,选择的是独善其身,信奉佛教。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
31、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3. 试题分析:题干是“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
32、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1)句关键点: “言事”:“向朝廷进谏”;“见听”:“被采纳”;“除”:“被授予官职”。第(2)句关键点:“累”:“多次”;“鲠”:“耿直”;“摈”:“排斥”;“仕情”:“做官的心情”;“索寞”:“消沉”。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
33、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参考译文: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在他二十岁,还没有声名远扬时,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
34、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依托佛教的生死之说,如同超脱形体痛苦的人。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没有收效,白
35、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在家中去世。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年纪大却不肯做官,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
36、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5.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两章内容,回答下面问题。(一)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
37、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510)(二)子曰:“视其所已,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210)(1)下列各项是对(一)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认为他就像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饰一样不可造就。B、“于予与何诛”,意思是说,对于我呀,还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呢!C、孔子从宰予身上改变了认识人的方法:从原的“听其言而信其行”改变为现在的“听其言而观其行”。D、本章中从孔子的对宰予的批评可以看出,宰予是一个下了保证却屡屡再犯的人。(2)结合(一)章内容,联系(二)章选段,请简要说说孔
38、子认为应该怎样判断一个人?答:参考答案: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秦王斋五日后,乃设
39、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18.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B. 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C. 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延请D
40、.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信约1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焉用亡郑以陪邻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B. 夜,缒而出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乃设九宾礼于廷D. 因人之力而敝之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20. 下列关于上面两个文段的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烛之武夜见秦伯,一开口欲扬先抑,并站在秦国立场说话,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B. 秦国与郑国订立盟约后,晋侯毅然决定撤军,并讲了一番“仁”“知”“武”的道理,这说明晋侯具有随机应变的胸怀与谋略,是个懂得知恩图报,没有忘恩负义的人。C. 蔺相如廷斥秦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背信弃
41、义是秦的惯用伎俩,这表现他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D. 作者写秦王与群臣的“相视而嘻”这个细节,表现了他们的尴尬与无奈,也非常有力地衬托了蔺相如的智谋与勇气。参考答案:18. A 19. B 20. 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项,“越国以鄙远”的意思是“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所以“鄙”,动词,意思是“把当作边邑”。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
42、,“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项,以:连词,来/以:介词,因为。B项,而:连词,表修饰/而:连词,表修饰。C项,于:介词,对/于:介词,在。D项,因:介词,依靠/因:连词,于是。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
43、关于上面两个文段的评说不正确的一项”,B项,“懂得知恩图报,没有忘恩负义”说法错误,从烛之武说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惟君图之”的分析可以看出晋侯不但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还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在灭了郑国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故选B。【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
44、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根据中国银联最新数据显示,境外可用银联卡支付的商户数量突破二千万家,银联卡已成为中国人出境主要支付工具。B. 我们必须正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出现背离文学传统的现象,迫使我们做出切合实际的抉择和判断。C. 2016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7.5%,但还存在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
45、短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等。D.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美育观念暴露出某些偏颇和消极倾向,一些美育实践呈现出技术化、狭隘化或表面化的问题。参考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项,句式杂糅,“根据”与“显示”混杂在一起,删去其中之一。B项,语序不当,“抉择和判断”应改为“判断和抉择”。 C项,成份残缺,“呈现”缺少与其搭配的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情况”。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