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281095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杨 柳丰子恺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

2、地位。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

3、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

4、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

5、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拚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段写自己对花木无所爱好,又写一些名贵花木不配占据高尚的地位,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以突显下文对杨柳的礼赞。B. 从原文来看,作者虽然赞赏花木向上生长的品质,但却对红杏等一味求高、忘记根本的生存状态作了批判。C. 本文将杨柳与牡丹等花木进行对比,赋予杨柳以人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的人生观念。D. 本文文意舒展自然,从对杨柳的漠然随缘到怦然心动,进

6、而到热烈赞美,看似简单的记叙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5. 文中第段在提及牡丹等花木时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有怎样的作用?6. 作者在文中多次表示要“赞美杨柳”,为什么?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参考答案:4. A 5. 将牡丹等花木拟人化,并借助反问句式,形成了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便于表达作者的情感,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牡丹等花木的厌恶之情,同时表达对杨柳的喜爱之情。 6. 杨柳生命力顽强,贱而有用,只要有最基本的阳光、泥土和水,就可以成长为人们需要的木材。杨柳具有高而能下的品质。它向上生长却低垂着头,永远不忘记自己的根本,与春的神意相契合。因为春天的杨柳美丽、可爱,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4.

7、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C项考核手法,BD项考核内容,其中A项,“欲扬先抑”错误,首段的内容只是为后文描写杨柳的风貌蓄势,并非欲扬先抑。5. 试题分析:本題考查鉴赏散文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考核第二人称的作用,首先明确第二人称的作用是拟人化的、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再结合文中的句子“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可以看出是反问的句子,“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贪图自己的光荣”“绝不回顾处在

8、泥土中的根本”是拟人化的手法,由此可以总结答案,引用拟人化的手法,并借助反问句式,形成了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表达作者作者对牡丹等花木的厌恶之情,同时表达对杨柳的喜爱之情。点睛: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散文主旨内涵的能力。探究的对象是赞美烟柳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分析杨柳的特征,注意结合文中的重点句子作答,此题注意结合文中的句子“它不需要高贵

9、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概括第一点;根据“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概括第二点;根据“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概括第三点。2. 读下面红楼梦节选,回答问题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

10、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 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扫起来,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

11、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文章!你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词。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

12、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忙,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吊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一面笑道:“一般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紧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

13、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那边走。偶然两句,只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他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

14、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误想,担搁了听曲子。再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上,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 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注】中浣指每月的中旬。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你在幽闺自怜

15、”等句见牡丹亭惊梦。19. 下列各项关于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一般认为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作。B.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是指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府四春、妙玉、香菱、王熙凤、李纨、秦可卿。C. 红楼梦中的诗词往往与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相合,如“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两句就堪称黛玉性格的写照。D. 红楼梦不仅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而且它突破了以往小说单线发展的情节结构,使艺术结构更加宏大完整。20. 下面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部分判词,人物指代正确的一组是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16、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A. 林黛玉 贾惜春 妙 玉 巧 儿B. 贾探春 妙 玉 贾惜春 史湘云C. 秦可卿 妙 玉 贾迎春 李 纨D. 薛宝钗 贾迎春 妙 玉 史湘云21. 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 本章回中的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元代改为元杂剧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表现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杰作。B. 林黛玉进贾府中西江月说宝玉“愚顽怕读文章”,此文却写宝

17、玉读西厢记,“怕读”的是四书五经,一怕一爱体现了宝玉叛逆的性格。C. 宝玉笑道“我就是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宝玉将自己和林黛玉比作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虽为调笑之语,却是心意的流露。D. 宝玉惜花,将花瓣抖落池内,随水流而去;黛玉惜花,以土掩埋,不让被外面的污水糟蹋。两人做法不同,体现的是两人观点的分歧和性格的差异。22. “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这里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3. 结合节选这一段文字,概况并分析林黛玉形象特点。参考答案:19. B 20. B 21. D 22. 营造了宝玉读西厢时“落红成阵”的凄美意境。引

18、入了下文宝黛关于葬花的讨论和葬花的情节。与下文黛玉听牡丹亭的唱词“水流花谢”和想起词中的“流水落花”遥相呼应。 23. 多情而自尊:爱宝玉,但但对于宝玉的唐突和表白是对自己的轻浮又薄面含嗔多愁善感:见花落而葬花,听牡丹亭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聪明颖悟:看书过目成诵,有很高的文学领悟力。【1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B项表述有误。十二金钗正册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正册里不

19、包括香菱,把香菱与林黛玉等人一起归类不当。香菱,原名是甄英莲,在贾府中叫香菱,是十二金钗副册中人物。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审清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再回归文本,了解与人物形象相关的内容,把握主要性格特征,然后从判词中找与人物的对应点,必要时可用筛选排除法。所给判词涉人物在“金陵十二钗正册”,是给定的筛选范围。“才自精明志自高”是说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点的是远嫁一事,根据特征看,是贾探春。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说明人物的气质如兰,才华比仙。“云空未必空”与皈依佛门有关,可推知人物

20、是妙玉。此判词说的是贾惜春。惜春是宁国府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她是贾家四位千金中最小的一个。“勘破三春”里的三春是指她的三个姐姐(元春、迎春和探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指讲探春的出身和凄苦孤独命运。判词前“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飞云”照应词中的“斜晖”,隐“云”字,“逝水”照应词中的“湘江”,隐“湘”字。可知人物是史湘云。与分析结果对应的是B项。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审读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结合全文情节,从人物形象塑造、结构安排、主旨表达方面多加体会。D项理解有误。从文中看宝玉和黛

21、玉都惜花,只是两人做法不同。从后文看,黛玉讲了为何不把花放到水中而是选择装在绢袋里拿土埋上的原因。宝玉听了不仅“喜不自禁”,而且还要帮黛玉收拾,他是赞同黛玉做法的,只是以前没有想到黛玉讲的情况。可见两人并没有观点分歧和性格差异。选项说“两人做法不同,体现的是两人观点的分歧和性格的差异”理解错误。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理解题干要求,找到相关语句,从意象和手法角度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并结合上下文语境,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表达主旨上体会其作用。“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用“桃花”意象,照应前面会真记里的“落

22、红成阵”,营造了一种凄美意境。桃花“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才有后面的“抖将下来”,才有“恐怕脚步践踏”,“兜了那花瓣”抖在池内的行动,才有宝黛关于葬花的讨论和葬花的情节,从情节上看,这句景物描写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此外,文章结尾处,写黛玉听戏文,听“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已有自怜意,写及“水流花谢”和“流水落花”句,以及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给黛玉带来的“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里的流水落花是和前面景物描写内容遥相呼应的,既体现了内容关联,也突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对于景物描写的作用,根据分析,分点简要作答即可。【2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阅读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23、首先要明确人物身份,其次从文中找到人物的各种描写,通过人物所做的事、所说的话等看人物的性格、品质,再次,对照人物关系看所给人物的特点,综合来分析。分析之前,要了解黛玉的大致情况。在贾府寄居,她处境尴尬,有些寄人篱下的悲伤和无奈,敏感多疑而刻薄。再结合认识,对节选内容具体分析,分点概括其形象特点。如面对宝玉的“我就是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的表白,作者描写了林黛玉的肖像和语言,“带腮连耳通红”说明她多情,对宝玉早有爱意。“微腮带怒,薄面含嗔”,对宝玉的“怒”和“嗔”的一番话语,表达了对宝玉说话略显唐突和轻浮的不满,表现了她的敏感和自尊。再如后面写见花落而葬花,听唱词心动神摇,联想之前所读

24、“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表现她的心思细腻、多愁善感。此外,在读诗文方面,面对宝玉,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说明她对有很高的文学领悟力,表现她的聪明颖悟。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给孩子一个合适的诗词读本钟锦?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选编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这本书出版后反响极好,出版社很快又推出一个“讲诵版”,并且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听到先生自己的吟诵和讲解。这些讲诵有人在微信圈里转,我顺手点开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一首,一听之下即为叫绝。急忙买回,用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这一读,引起了我对“给孩子”的思考。?“孩子”的年龄段最好先确定一下。宽泛些说,十八岁以下

25、都算孩子,能够读诗总得到六七岁吧。六七岁前的孩子,其实读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我认识一个朋友,据说四岁就能背诵长恨歌,但现在记忆的诗词并不多,理解尤其不深入。而从六七岁到十八岁,起码有两个阶段,就以小学毕业的十二岁为界,前后的领悟能力实在是截然不同的。假如“给孩子”是给六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选择尤其应该慎重。?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记忆力虽佳,领悟力却未成熟。除了罕见的天才,很少有可能真正领会那些精妙深微的诗词作品。叶先生自己就曾写下她读诗时的真实感受:“我想人的心灵大概也和肉体一样,是可以因摩擦日久而生胝起茧的。第一次摩擦接触的感觉,该是最鲜明生动而富有刺激性的,但是可惜我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

26、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如果家长并不只是想让孩子知道一些诗词,而是希望孩子能够从诗词中有所得,必须选择好给孩子的读物。选择不能只看名气。要说名气,唐诗三百首自然远远大过叶先生的选本。但那实在不是一个给孩子的好选本。唐诗三百首基本是从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中选出的,沈氏眼界极高,尽管编者孙洙尽了最大的努力选择众口流传的名篇,但对孩子来说,很多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那些寓意深刻的作品,不仅不能使他们理解,甚至会直接扼杀他们对诗词的兴趣。给孩子的诗词,应该考虑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领悟力,这一点无疑是重要的。然而,自唐诗三百首流行以来,如此朴素的

27、道理似乎都被大家遗忘了。大家首先考虑的反倒是,_3_。我想,先生的这个选本在出版后反响极好,也许不经意间唤醒了家长对这个朴素道理的注意。她在给孩子的古诗词的序言里明确指出:“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从具体选目来看,不少算不上名篇的东西都入选了。比如杨万里,选的和李白、杜甫一样多,都是17首。先生特别说明:“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所以本书选了很多首杨万里的诗。”过于精妙深微的不便选择,是否就该刻意选些通俗,甚至庸俗的?所以给孩子选择诗词真的不容易。倘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也许又使得他们终生不悟高致。孙洙编选唐诗三

28、百首,本有其高远的一面,就是为了避免低俗,而要取代之前的千家诗。可惜矫枉过正,陷入失误的另外一端。先生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但出于她天赋良好的鉴赏力,其选择丝毫不曾低俗。这个选本也许是当前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了,然而,我觉得仍可以再改进。先生的高龄使她疏忽了选本的真正定位:究竟是给孩子一个进入中国诗词的读本,还是给孩子一个了解中国诗词的读本。前者必须小心翼翼,防止任何可能损害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因素,以使他们逐渐将诗词内化进自己的生命。后者却只需要将基本适合孩子接受力的名篇,逐次向他们推送。叶先生无疑想提供前者,却向后者让了步。因此,理想中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仍需痛下狠手,对更

29、多的名篇进一步删汰。当然,我们不该再苛求一位已经为诗词教育奉献了一生的高龄学者,更该做的,是沿着她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行。(节选自2017年2月7日文汇报笔会。)3. 第段加点字“生胝起茧”在文中是4. 对文章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段提到叶嘉莹先生选编的新书反响极好,说明家长对诗词兴趣浓厚。B. 第段朋友幼年背诗例子说明0-6岁的孩子大多对诗词的领悟力不强。C. 第段以唐诗三百首为例说明编选诗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参考诗集。D. 第段以唐诗三百首的失误为例,说明为孩子选择诗词应避免低俗。5. 把第段结尾的句子补充完。6. 给第段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叶先生

30、的出发点或许没有考虑编选作品是否低俗。B. 叶先生天赋的良好诗歌鉴赏力让选本保证了品质。C. 照应前文叶先生序言对于编选原则的“明确指出”。D. 为下文指出先生因高龄疏忽了选本的定位做铺垫。7. 作者认为给孩子编选诗词读本的原则是什么?请加以概述。8. 第段写道:“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的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下面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请加以分析。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参考答案:3. 因幼年读的太熟而使心灵变得麻木,缺乏鲜明的感受力 4. B 5. 孩子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名篇 6. D 7. (1)适合

31、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2)不拘泥于名家名篇(或:不只看名气)(3)具有高雅审美情趣(或:能够代表中国诗词美感)的作品 8. 泉眼和树阴在诗歌中都被拟人化了,赋予了景物情感和生机;三四句聚焦于小荷上的蜻蜓,画面感强烈,且十分有趣味。这首诗歌通俗易懂,清新自然。孩子读了可以对诗歌产生兴趣,因此十分适合孩子阅读【3题详解】试题分析:“生胝起茧”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由上文可知,“生胝起茧”的主语是“心灵”, 由下文可知“生胝起茧”的原因是“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据此可分析出“生胝起茧”的本体就是指幼年读诗读的很熟却

32、不能真正理解,现在能理解了却因为幼年时读的太熟了而没有鲜明的感受力了。点睛:本题考查对短语含意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时最重要的是将其放置于原文,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短语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二短语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出现;三短语有没有使用比喻修辞,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本题解答时首先要将画线短语放回到原文中,思考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然后要考虑到画线短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胝起茧” 是喻体,那么就要找出其本体,找出本体也就得到了答案。【4题详解】试题分析:A项第段提到叶嘉莹先生选编的新书反响极好是为了引出下文“我对给孩子的思考”。C项第段以唐诗三百

33、首为例是为了说明“选择不能只看名气”。作者认为唐诗三百首“对孩子来说,很多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不仅不能使他们理解,甚至会直接扼杀他们对诗词的兴趣”。D项第段写唐诗三百首“本有其高远的一面,就是为了避免低俗可惜矫枉过正,陷入失误的另外一端”,是为了阐明为孩子选择诗词既要避免低俗,又要适合小孩子读。【5题详解】试题分析:第四段画线处需要补出的句子应是总结上文的句子。这一段开头就提到“选择不能只看名气”,然后以唐诗三百首为例,指出唐诗三百首“尽了最大的努力选择众口流传的名篇”,却忽略了孩子的领悟能力。然而唐诗三百首影响很大,作者说唐诗三百首的流行使得“朴素的道理似乎都被大家遗忘了”,那么相对的,大家

34、考虑的就应该是只知让孩子知道名篇。据此可确定此题的答案为:孩子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名篇。【6题详解】试题分析:第段画线句子在该段的结尾处,是对上文的总结。“这一点”指的是上文提到的“避免低俗”,“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表明叶先生的出发点也许没有考虑自己选编的作品是否低俗,因此A项正确。“她天赋良好的鉴赏力,其选择丝毫不曾低俗”表明叶先生具有天赋良好的鉴赏能力,因此她选择的作品没有低俗之作,据此可知B项正确。画线句子说“先生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表明叶先生选择诗词的原则是唯一的,就是适合孩子,这就与本段的开头部分的“明确指出: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形成了呼应,据此

35、可知C项正确。无论是从内容还是结构上看,画线句子都不具备“为下文指出先生因高龄疏忽了选本的定位做铺垫”的作用,据此可知D项错误。【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的信息主要集中在第二到第五段。第三个自然段,作者提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领悟能力不同,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和领悟能力的阅读会使孩子丧失兴趣和感悟能力,据此可归纳出原则之一:适合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第段则重点讲了“选择不能只看名气”,可归纳出原则二:不拘泥于名家名篇,不能只看名气。第段在强调了选择应适合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之外还要避免低俗,不能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据此可总结出原则三:具有高雅审美情趣。【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将诗歌鉴赏与现代文

36、阅读结合起来考查,题干给出的就是鉴赏的原则和方法,考生只需按照题干提供的方法来分析所给小诗就可以。题干说“将眼前的景物写的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考生在分析时就要指出杨万里的小池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再总结一下,如这首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小孩子阅读,就可以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8-10题各2分,11题8分,共14分)周昌者,沛人也。秦时为泗水卒史。及高祖起沛,击破泗水守监,于是周昌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尝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封周昌为汾阴侯。昌为人强力,敢直言。昌尝

37、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赵尧侍高祖。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卻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

38、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史记张丞

39、相列传节选)注:燕时:“燕”通“宴”,安闲,燕时指休息的时候。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昌还走 还:转身B大臣固争之,莫能得 固:坚持C微君,太子几废 微:如果没有D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 万岁:对君王的敬称9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周昌直言敢谏、据理力争的一项是( )(2分)陛下即桀纣之主也而周昌廷争之强K$s*5u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 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周昌固为不遣赵王A B C D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周昌很早就跟从沛公打天下,他为人耿介,敢于直谏,终使

40、高祖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打算。B周昌坚决反对立如意为太子,高祖死后,他却极力维护如意的安全。C为了保护戚姬和其子如意,汉高祖刘邦将周昌从御史大夫提升为赵王相国。D汉高祖刘邦是一个不拘小节的、能够采纳臣下正确意见的君王。11把上文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臣固争之,莫能得。(4分)答: (2)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4分)答: 参考答案:8.D 9.C 10.C11(1)许多大臣都坚决反对,但是都未奏效。(2)您最好为赵王派去一个地位高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这个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8(万岁:国君去世的委婉说法。)9(不是

41、直接表现不是直言敢谏)10(左迁)1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用 / 断句(3分)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 多 益 善 何 为 为 我 禽 信 曰 陛 下 不 能 将 兵 而 善 将 将 此 乃 信 之 所 以 为 陛 下 禽 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参考答案:多多益善 /何为为我禽/ 信曰/ 陛下不能将兵/ 而善将将/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3分,错1处扣1分)断句片段译文:刘邦曾经随便和韩信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

42、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了。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

43、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侯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

44、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古同“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急,以兵二万人降赵

45、。应侯席稾(go)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日益以不怿。(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注: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莝:cu,铡碎的草。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B. 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C. 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

46、卷以箦置厕中D. 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鸿门宴中左司马是古代的军官,将军下面的属官,执掌军政。B. “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C. 黥徒,受黥刑的犯人,引申泛指囚徒,罪犯。黥刑又名墨刑、黵刑,上古的五刑之一,就是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标志。说文解字:“黥,墨刑在面也。”D.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表四种体例,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列传。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B. 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C. 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