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南省鹤壁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280837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鹤壁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南省鹤壁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南省鹤壁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南省鹤壁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南省鹤壁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南省鹤壁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今人说到笔,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钢笔、铅笔等日常使用的书写工具。但历史上,笔曾专指毛笔。按流传甚广的说法,秦代名将蒙恬是毛笔的发明者。据太平御览引晋代张华博物志云:“蒙恬造笔。”但如此重要之贡献,史记蒙恬列传中却无记载。博物志所云之“造”笔,可释为创造,亦可释为制造。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秦谓之笔,楚谓之聿”。而“聿”字在殷商时期便已现身。礼记曲礼也有“史载笔,士载言”之句。清代大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造笔不始蒙恬云:“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

2、。”乃公允之论也。考古发现已经证实,笔之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0年,考古工作者曾对陕西临潼的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进行发掘,出土了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大量文物。而从彩陶的纹饰花纹表面,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因而可推断出早在此时,先人便已开始使用毛笔或类似毛笔的书写工具。成熟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聿”字,属象形字,乃以手握住细杆进行书写之状。在湖南长沙和河南信阳的两处战国楚墓中,曾各出土过竹管毛笔一支,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之毛笔实物。湖南长沙出土之笔,从其制作工艺和文物出土分布区域推断,最迟在战国时,毛笔已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各诸侯国之间文化差异巨大,尚无统一

3、名称。秦定天下后,蒙恬因功“拜为内史”,掌治京师。文案之事不能无笔,或许是其改进书写工具的动力与机缘。传蒙氏选用兔毫、竹管制笔,制笔方法是将笔杆一头镂空,以成毛腔,再将笔头毛塞于腔内,外加保护性竹套,以便于取笔和保护笔尖,笔之形制初备。蒙恬至少在笔的改进方面起过重要作用,应无争议。另一方面,秦一统华夏,各国称谓被弃不用,而以秦称为准,从而实现了“笔”的称谓之统一,亦功不可没。回顾历史,笔之主流大致经历了两个重要时代,先为宣笔时代,后为湖笔时代。宣笔发轫于两汉,兴起于魏晋。其时书法大兴,与制笔业相辅相成。东晋时,书圣王羲之曾撰笔经,极力推崇的“中山兔毫”即宣州陈氏之笔,唐宋时期,名士白居易、柳公

4、权、欧阳修、梅尧臣、苏东坡等皆曾对宣笔有过极高评价。自元代始,制笔业进入湖笔时代。湖笔发轫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古时,善琏隶属湖州府,因而得名,善琏则被誉为“笔都”。湖州府志载:“湖州出笔,工通海内,制笔者皆湖人。”我国素来以文化立国,笔乃文之所出,化之利器,所以在传统社会地位突兀,内涵隽永。笔就是史官手中利器,历代史官直书所见所闻,以成信史,使后人了解历史原貌。为维护史官的尊严和秉笔直书之权力,历代先哲前仆后继,不惜家身。中国史笔之神圣,可见一斑。1结合文意,下列各项中对“笔”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在今天,笔是一种日常使用的书写工具,包括毛笔、钢笔、铅笔等,但在中国相当长的一段历史

5、上,笔曾专指毛笔。B“笔”本来是秦国的称谓,但是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全国以秦称为准,从而实现了“笔”的称谓之统一。C在我国的历史上,笔的发展大致先后经历了湖笔时代和宣笔时代这两个重要时代,“湖州出笔,工通海内。”这表明湖州的毛笔在当时非常有名。D“秦谓之笔,楚谓之聿”,而“聿”字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出现,属象形字,乃以手握住细杆进行书写之状,可见毛笔在殷商时期已经在使用。2下列各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白居易、柳公权、欧阳修、梅尧臣、苏东坡等皆曾对宣笔有过极高评价,可见,宣笔在唐宋时期达到兴盛时期。B因为蒙恬担任内史,掌治京师,经常处理许多文案,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蒙氏改进书

6、写工具。C礼记曲礼中的“史载笔”是说笔就是史官手中利器,历代史官直书所见所闻,以成信史,使后人了解历史原貌。D因为笔在中国传统社会地位突出,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常常用笔来与邪恶的势力作斗争。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博物志所云之“造”笔,可释为创造,亦可释为制造,然而根据文意,应解释为“制造”更为合适。B“蒙恬造笔”的说法虽然众说纷纭,但蒙恬至少在笔的改进方面起过重要作用,应无争议。C制笔业的发展与书法的兴起总是相辅相成的,制笔业的发展会推动书法的进步,反过来,书法的发展又会推动制笔业的发展D从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我国的先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会使用毛笔写字

7、了。参考答案:1C(颠倒顺序,应是“宣笔时代和湖笔时代”)。案2. C(A项兴盛时期应在魏晋;B项“为了提高工作效”于文无据,原文说“文案之事不能无笔”; D项颠倒因果,“中国的知识分子常常用笔来与邪恶的势力作斗争”是原因,“笔在中国传统社会地位突出”是结果)3. D(推断无据,“使用毛笔写字”推断错误,应是用毛笔或者类似毛笔的东西来画彩陶,而不是写字)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雨 落 大 海鲍尔吉原野我终于明白,水化为雨是为了投身大海。水有水的愿景,最自由的领地莫过于海。雨落进海里,才伸手,就有海的千万只手抓住它,一起荡漾。谁说荡漾不是自由?自由正在随

8、波逐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雨在海里见到了无数的兄弟姐妹,它们被称为海水,可以绿,可以蓝,可以灰,夜晚变成半透明的琉璃黑。雨落进海里,就开始周游世界的旅程,从不担心干涸。我在泰国南部的皮皮岛潜泳,才知道海底有比陆上更美的景物。红色如盆景的珊瑚遍地都是,白珊瑚像不透明的冰糖。绚丽的热带鱼游来游去,一鱼眼神天真,一鱼唇如梦露。它们幼稚地、梦幻地游动,并不问自己往哪里游,就像鸟儿也不知自己往哪儿飞。人到了海底却成了怪物,胳膊腿儿太长,没有美丽的鳞,只有裤衩,脑袋戴着泳镜和长鼻子呼吸器。可怜的鱼和贝类以为人就长这德行,这真是误会。我巴不得卸下呼吸器给它们展示嘴脸,但不行,还没修炼到那个份儿上,还没掌

9、握用鳃呼吸水中氧气的要领。海底美啊,比九寨沟和西湖都美。假如我有机会当上一个军阀,就把军阀府邸修在海底,找我办事的人要穿潜水服游过来。海里的细沙雪白柔软,海葵像花儿一样摇摆,连章鱼也把自己开成了一朵花。上天造海底时分外用心,运用了美术家全部的匠心。石头、草、贝壳和鱼的色彩都那么鲜明,像鹦鹉满天飞。上天造人为什么留一手,没让人像鸟和鱼那么漂亮?人,无论黄种人、黑人、白人,色调都挺闷,除了眼睛和须发,其余的皮肤都是单色,要靠衣服显示自己不单调。海里一片斑斓,上天造海底世界的时候,手边的色彩一定很富裕。雨水跳进海里游泳,它们没有淹死的恐惧。雨水最怕落在黄土高坡,“啪”,一半蒸发,一半被土吸走,雨就是

10、这么死的,就义。雨在海里见到城墙般的巨浪,它不知道水还可以造出城墙,转瞬垮塌,变成浪的碉堡、浪的山峰。雨点从浪尖往下看,谷底深不可测,雨冲下去依然是水。浪用怀抱兜着所有的水,摔不死也砸不扁。雨在浪里东奔西走,四海为家。雨在云里遨游时,往下看海如万顷碧玉,它不知那是海,但知道那不是树,也不是土。雨接近了海,先感受到透明的风的拨弄。风把雨混合编队,像撒黄豆一样撒进海里。海的脸溅出一层麻子,又被风抚平。海鸥在浪尖叼着鱼飞。浪涛冲到最高处,卷起纷乱的白边。俯瞰海,看不清它的图案,大海没有耐心把一张画画完,画一半就抹去另画,象形的图案转为抽象的图案。雨钻进海里,舒服啊!海水清凉,雨抱着鲸鱼的身体潜入海水

11、最深处,鱼群的腹侧如闪闪的刀光,海草头发飞旋似女巫。往上看,太阳融化了,像蛋黄摊在海的外层,晃晃悠悠。海里不需要视力,不需要躲藏。水是水的枕头和被褥,不怕蒸发,雨水进入大海之后就不再想念陆地。18.作者以“雨落大海”为标题,有何妙处?(4分)19.文章结尾写到“雨水进入大海之后就不再想念陆地”,为什么?(6分)20.综观全文,作者熟练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分析作者具体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一下表达效果。(6分)21.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主旨?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经验,简要评价这种观点。(6分)参考答案:18(1)内容上:交代了文章的主体内容(2)手法上:将抽象

12、的哲理形象化,寓虚于实。19.(1)海是最自由的领地,雨落进海里就开始周游世界的旅程;(2)海底有比陆地上更美的景物,海里一片斑斓;(3)海里没有淹死的恐惧,海里不怕蒸发,不怕干涸。20.(1)比喻,如“鱼群的腹侧如闪闪的刀光,海草头发飞旋似女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底世界的美丽奇幻;(2)拟人,如“大海没有耐心把一张画画完,画一半就抹去另画”,把大海当做人来写,亲切感人。(3)对比,海里的动植物与人的对比,雨水落在海里与落在黄土高坡的对比,突出了大海的美妙与自由。(修辞1分,事例1分,分析1分;任意两条完整即可满分)21.表达了“自由、舒适、没有恐惧”的生活愿望。(2分)小狗包弟奥斯维辛没有

13、新闻这些文章传达给我们的是生命的被践踏,是生的恐惧。(2分)如果我们想要体面而有尊严地活着,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建设大海一样给人自由舒适的家园。(2分)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0题(15分)生机勃勃的太阳花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乍开的花儿,像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红、黄、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连那些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

14、欣赏起来。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以为,这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热情,愈加旺盛。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作为单独的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光这么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成熟了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地

15、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待到夕阳沉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的、成熟了的花蕾。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花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充沛,不遗余力。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从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慵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将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等到秋霜肃杀时,它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

16、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呵!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18.太阳花“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两点:(2分)A: B: 19.在第七自然段中,作者说,太阳花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请回答:(6分)“科学的”表现在 “公平的”表现在 “友爱的”表现在 20.文章结尾说“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这个“有益的启迪”是:(2分) 21.下边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5分)A标题生机勃

17、勃的太阳花中的“生机勃勃”是对整体太阳花而言,是对太阳花世界、太阳花事业的赞颂,并不是对单独的太阳花的赞美。B文中加点的两个“闪”字都包含着行动迅速的意思,而且都有很强的表现力。第一段中的“闪”字生动地描写了太阳花闪光的美好形象,第六段中的“闪”字贴切地表现了太阳花甘心让位给新生者的高尚精神。C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是对自己“起初”关于太阳花的认识进行了肯定的阐释,意在赞扬太阳花炎炎烈日下仍能保持其勃勃生机。D文中对单独的太阳花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它生命短促的伤感情绪,但借此却说了明个体生命只有溶于集体,才能体现生存的价值。E文中加线的一段文字,运用拟人、衬托、排比等修辞手法,赞美暴烈阳光下的太

18、阳花。参考答案:18 .A:喜爱阳光,特别能承受烈日考验。B:新陈代谢十分活跃。19. 严格遵守着朝开夕谢的规律。每朵花自开自谢都只有一日的生命。太阳花在完成开化之后,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20.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才是一个能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世界。21(AD)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

19、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

20、之既白。1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B举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1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D寄蜉蝣于天地月出于东山之上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糜鹿 1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A月出于东山之上

21、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为其然也?1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孟德的哪一首诗?A长歌行 B短歌行 C蒿里行 D步出夏门行16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C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参考答案:11B(举:举起)12C(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A,介词,被介词,给。B,转折连词,可是并列连词,可不译。D,介词,在连词,和)

22、13A(A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渔樵:打鱼砍柴;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流;南:名词作状语,向南;舞: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14D(D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何羡”即“羡何”)15B16C(C项的内容是文章第四段所阐述的,这一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遥想当年曹操、周瑜,再联想自身,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重在抒情)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江统,字应元,陈留圉人也。统静默有远志,时人为之语曰:“嶷然稀言江应元。”与乡人蔡克俱知名。袭父爵,除山阴令。时关陇屡为氐、羌所扰,孟观西讨,自擒氐帅齐万年。统深惟四夷乱华,

23、宜杜其萌,乃作徙戎论:“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帝不能用。未及十年,而夷狄乱华,时服其深识。转太子洗马。在东宫累年,甚被亲礼。及太子废,徙许昌,贾后讽有司不听宫臣追送。统与宫臣冒禁至伊水,拜辞道左,悲泣流涟。都官从事悉收统等付河南、洛阳狱。付郡者,河南尹乐广悉散遣之,系洛阳者犹未释。都官从事孙琰说贾谧曰:“所以废徙太子,以为恶故耳。东宫故臣冒罪拜辞,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之。”谧语洛阳令曹摅,由是皆免。及太子薨,改葬,统作诔叙哀,为世所重。后为博士、尚书郎,参大司马、齐王冏军事。冏骄荒将败,统切谏,文多不载

24、。迁廷尉正,每州郡疑狱,断处从轻。成都王颖请为记室,多所箴谏。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司徒左长史。东海王越为兖州牧,以统为别驾,委以州事,与统书曰:“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辟荀慈明;下车,辟孔文举。贵州人士有堪应此者不?”统举高平郗鉴为贤良,陈留阮修为直言,济北程收为方正,时以为知人。寻迁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永嘉四年,避难奔于成皋,病卒。(节选自晋书江统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B. 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

25、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C. 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D. 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夷狄,古代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中原人士之外的边民。B. 东宫原为古建筑,多为太子住处,借指代太子。C. 诔,哀悼死者的一种文体,主要列举死者的德行,如红楼梦中的芙蓉女儿诔。D. 博士,在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变成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12.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江统正直敢谏。他忧虑氐、羌之乱而进徙戎论不被接纳,后来先后担任齐王冏军事和做成都王颖的记室,依旧多所箴谏。B. 江统忠诚重义。太子被废离开许昌,他送行到了伊水,被收付洛阳狱中,后来由孙琰向贾谧说明事理才被洛阳令曹摅释放。C. 江统识微见远。虽然孟观出兵平乱擒住氐帅齐万年,他建议朝廷宜采取怀柔安抚的策略,此论虽不被接纳却深得时人信服。D. 江统知人善荐。东海王司马越担任兖州牧时委任他为别驾,他向司马越推荐郗鉴、阮修、程收等人才,被赞有“知人”之能。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之。(2

27、)下车,辟孔文举。贵州人士有堪应此者不?参考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东宫原来的属臣)在路上哭泣,不顾重罪(或:不畏重刑),反而更彰显太子的美德,不如放了他们。(2)(王子师)到任之后,就征召了孔融。你们兖州有没有像和荀慈明孔融一样贤达的人没有? 10. 试题分析:原文为“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11. 试题分析:应是“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以族类划分,而不是以地域划分。12. 试题分析:文中没有说江统被收在哪里。另外,太子被废离开许昌也不对,太子是被贬到了许昌。点睛:归

28、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B项事件错误。13.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路次”“辟”“乃”“彰”“释”“下车”“堪”“应”和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参考译文:江统,字应元,是陈留国圉镇人。江统性情沉静寡言,志向远大。当时人们给他的评价是“高峻少言的江应元。”与同乡蔡克一样闻名。成年后继承他父亲江祚的爵位,被任命为山阴县

29、令。当时,陕西、甘肃边境不断遭到氐、羌族的侵扰,大将军孟观率军西征,亲自擒拿氐族统帅齐万年。江统深入思考东夷、西戎、北狄和南蛮扰乱中原的现象,认为在萌芽状态时就应该杜绝,于是作徙戎论上奏:“这些人都可以发令派遣,让他们回到本土,以安慰他们羁旅在外怀念故里的情思,解除我们华夏民族的小小忧患。惠及中国,安抚四方,德泽延及永世,这才是长久之计。”但皇帝没能采用。不超过十年,夷狄这些蛮族侵扰中原,当时的人敬服江统的远见卓识。他改任太子洗马。在东宫多年,很受太子亲近礼遇。等到太子被废除,迁徙到许昌,贾皇后暗示有关官员不要听任太子的属官追去送别。江统和太子的属官冒着禁令到伊水,在路旁拜别,悲泣不已。都官从

30、事(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把江统等人都抓获交付到河南和洛阳的监狱。交付到河南郡的,河南官员乐广把抓获的官员都遣散了,拘系在洛阳的官员还没有获释。都官从事孙琰劝说贾谧说:“废除并迁徙太子的原因,是认为他作恶的缘故罢了。东宫原来的属臣冒着罪名拜别,在路上哭泣,不顾重罪,反而更彰显太子的美德,不如放了他们。”贾谧告诉洛阳县令曹摅,因此被抓获的官员都免除牢狱之灾。等到太子去世,改葬的时候,江统作诔文悼念,叙述悲哀之情,被世人敬重。后来担任博士、尚书郎等官职,再后任大司马齐王司马冏参军。司马冏骄奢荒淫,(在讨伐他的战争中)将要失败,江统恳切劝谏,文章大多没有记载。调任廷尉正,每每遇到州郡里有疑点的案件,都

31、从轻判断处理。成都王司马颖请江统担任记室(掌管章表书记文檄的官职),江统对司马颖多有劝谏。上疏评论陆云兄弟,语言很切要精到。因为母亲病故,他去职奔丧。服丧期满后任司徒左长史。东海王司马越担任兖州长官,让江统担任别驾,把兖州的事务交付给江统,给江统的信说:“过去王子师到豫州当官,还未到任,就征召了荀慈明;到任之后,就征召了孔融。你们兖州有没有像和荀慈明孔融一样贤达的人没有?”江统推荐高平的郗鉴为贤良,陈留的阮修为直言,济北的程收为方正。当时的人认为江统有知人之能。不久他被提升为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兼国子博士。永嘉四年(310)避乱逃到成皋,不久病逝。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初,阳武人陈平

32、,家贫,好读书,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楚,项羽使平击降之,还,拜为都尉,赐金二十镒,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杖剑亡,渡河,归汉王于脩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周勃、灌婴等言于汉王曰:“臣闻平事魏不容,亡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

33、:“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后九月,(韩)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

34、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夏,四月,楚围汉王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

35、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1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B. 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C. 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D. 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1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参乘,古代乘车,尊者

36、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称“参乘”或“车右”。如鸿门宴中有“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B. 长者,文中指地位显贵的人。荆轲刺秦王中“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一句中“长者”也是这个意思。C. 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文中“太牢具”是指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属待客的最高礼节。D. 请骸骨,亦称“赐骸骨”“乞身”,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思是请允许我自己回老家安度晚年,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平能言善辩,足智多谋。陈平归汉后诸将对他的非议引起了刘邦的怀疑,他的一番陈述最终让汉王力排众议;荥阳被围

37、时,陈平巧施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骨鲠之臣成功的分裂了楚军。B. 刘邦知人善任,用贤不疑。面对将领们因重用陈平而喧哗议论,刘邦认为用人更应看重其才能而非品行;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就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让他便宜从事,不加过问。C. 项羽律下严苛,性情多疑。汉王攻占了殷地,项羽大怒,准备杀掉当初平定殷地的将领和官吏,逼得陈平反楚奔汉;又轻信他人之言,猜忌疏远忠诚耿直的部下,最终逼走了亚父范增。D. 亚父范增多谋善断,暴躁易怒。汉王向项羽请求议和,但范增劝项羽急攻荥阳,体现出正确的战略主张;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大怒请归,愤然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自己亦病发而死。15.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

38、成现代汉语。(1)而挺身间行,杖剑亡,渡河,归汉王于脩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2)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参考答案:12. C 13. B 14. B 15. (1)陈平脱身持剑抄小路逃亡,渡过黄河,到脩武投奔(归顺,归附)汉王,通过(经由)魏无知求见汉王。(2)先生侍奉魏王不相合,侍奉楚王又离开,如今又跟从我,守信义的人本来是这样三心二意吗?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

39、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本题中,代词做主语的:“吾”。名词做宾语的:“楚使”。动词一般作谓语。动词作谓语“举进”“见”“使”。固定句式“以为”。副词一般在谓语动词前,本断句有“即”“乃”“复”“更”。另外,如果是对话型的语段,关注“曰”等字。点睛:一、名词断句法。二、虚词断句法。三、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四、语序句式断句法。具体方法: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

40、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B项错误。荆轲刺秦王中的“长者”指的是年长有德行的人。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通读全文,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 B项张冠李戴,错在“刘邦认为用人更应看重其才能而非品行”这句,阅读语段,“认为用人更应该看重其才能而非品行”的是魏无知。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题:一看人物,二看事件,三看时间和地点。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

41、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这几个要素,而且诸要素要对应正确。还要注意细节上的错误,比如某个重要词语译错。然后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仔细对照,才能找出错误。本题的错误设计是无中生有。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挺身,脱身;间行,抄小路逃亡;杖,持、握;归,投奔(归顺,归附);因,通过(经由)。第二句关键点:事,侍奉;中,相合;去,离开;信者,守信义的人;固,本来;多心,三心二意。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

42、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六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要结合语境译准。参考译文:起初,阳武人陈平,家境贫寒,喜好读书。后来侍奉项羽,项羽赐封给他卿一级的爵位。殷王司马反楚时,项羽即派陈平去攻打并降服了殷王。陈平领兵返回,项羽就授任他都尉之职,赏赐给他黄金二十镒。过了不久,汉王攻占

43、了殷地。项羽发怒,准备杀掉那些参与平定殷地的将领和官吏。陈平很害怕,便把他所得的黄金和官印封裹好,派人送还给项羽;随即毅然持剑抄小路逃亡,渡过黄河,到武去投奔汉王,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刘邦。汉王于是召陈平进见,赐给他酒饭,然后就打发他到客舍中去歇息。陈平说:“我是为要事来求见您的,所要说的不能够延迟过今日。”于是汉王与他交谈,颇喜欢他的议论,问道:“你在楚军中任的是什么官职呀?”陈平说:“任都尉。” 这一天,刘邦就授陈平都尉之职,让他做自己的陪乘官,负责监督各部将领。将领们因不服气都喧哗鼓噪起来,说:“大王您得到一名楚军的逃兵才一天,还不了解他本领的高低,就与他同乘一辆车子,且还反倒让他来监护我

44、们这些有资历的老将!”汉王听到这种种非议后,却更加宠爱陈平了。周勃、灌婴等人对汉王说:“我们听说陈平侍奉魏国不被容纳,就逃走投奔楚国;在楚国不被信用,又逃来投奔汉。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乱臣贼子,希望大王明察他!”汉王对陈平产生了疑心,责备推荐陈平的魏无知。魏无知说:“我推荐陈平时所讲的是他有才能,大王今天责问的是他的品行。现在如果有像尾生、孝己那样的品行,但是没有决定胜负的韬略,陛下难道还有闲心思用他们吗?”汉王召来陈平责备说:“先生侍奉魏王不对心思,投靠楚王又离开,现在又来与我交游,守信用的人能这么三心二意的吗?”陈平说:“我侍奉魏王,魏王不采纳我的主意,所以我离开他投靠项王。项王不信任人,

45、他任用和喜爱的不是项氏本家,就是他妻子的弟兄们,即使是有奇谋妙计的人他也不重用。听说大王善于用人,所以我又来归顺大王。我囊无分文而来,不接受金钱,就无法支付开销。假如我的谋略中有可以采用的,希望大王采用;如果没有可采用的计谋,这些金钱全在,请允许我封好送往官府,我请求能够辞去官职以保留我的尸骨。”于是汉王向他道歉,又厚厚地赏赐了他,任命他为护军中尉,令他监督所有将领。众将领们再也不敢说长道短了。后来九月,韩信攻下魏国,公婆代国,汉就派人收取他的精锐部队,到荥阳来对抗楚。汉王对陈平说:“现在天下纷乱,什么时候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王的正直的大臣是亚父范增、钟离昧这些人,不过几个人而已。大王您果

46、真能够拿出万金的黄金,施行反间计,离间他们君臣的关系,让项王怀疑他们的忠心。项王的为人,心中忌恨并相信谗言,一定在营内诛杀他们,汉军可以趁机率领军队攻打楚军,夺取楚地是一定的了。”汉王说:“好!”于是汉王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任意他去做事,不再过问钱的去处。陈平大多用金钱在楚国军队中施行反间计,扬言说:“钟离昧等众位将领担任项王的大将,功劳太多了,既然这样那么他们终究不得不分裂楚地而称王,他们想和汉王结为一体,来消灭项王并且瓜分他的土地。”项王果真心里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夏,四月,楚围汉王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