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岳阳市黄金洞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
2、,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
3、,疲劳难耐!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
4、的城堡走去。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屋里有八个仆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一阵混乱。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当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的时候,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个结结实实。一
5、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A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是一篇以一名普鲁士士兵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作者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B作者从普通人性的角度去塑造人物,描绘出了一个贪恋安逸、畏惧死亡、在战场上思亲念子的厌战者形象。C小说通过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D小说结尾施那夫斯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国军看出。E作品表达了作为侵略者的
6、普鲁士士兵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发动战争只是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爱好的是和平。(2)小说取名为“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请你简述作品中瓦尔特施那夫斯经历了怎样的奇遇。(6分)_(3)小说多次写到夜幕降临的场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6分)_(4)有人认为主人公施那夫斯的人物形象是可悲的,有人认为施那夫斯是可爱的,请探究文本,概括分析。(8分)_参考答案:(1)EA(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C项,“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表述错误,小说表现的是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人爱好和平,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D项,“但他的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国
7、军人看出”表述错误,他内心是坦然快乐的,他觉得自己终于安全了。B项“贪恋安逸”不十分确切。)(2)当施那夫斯作为普鲁士士兵侵略法国时,遭遇法国游击伏击。求生的欲望使他成了一名逃兵,成为俘虏的念头盘踞在他心中。(2分)饥寒交迫的施那夫斯潜入一个城堡,村民误以为是大规模入侵,当即一哄而散。他饱餐一顿之后昏然睡去。(2分)醒来时已被捕,但主人公为自己做俘虏的梦想终于实现万分欣喜。(2分)(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2分)描绘出一幅令人恐惧的画面,渲染紧张气氛。(2分)侧面表现人物恐惧痛苦的内心世界,与他所向往的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形成鲜明对比。(2分)(4)认为可悲:施那夫斯参加作战却畏惧战争,
8、离开战友,临阵脱逃;逃跑后还一直想做俘虏;醒来时被捕,还为自己做了俘虏而满足;他是一名侵略者。认为可爱:施那夫斯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他思念家乡和亲人,心中挂念着自己的妻子和儿女; 他饥寒难耐,潜入法国人的城堡,只是饱吃一顿,并没有伤害当地的一个百姓;他不喜欢侵略,厌恶战争。(观点明确给1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语句流畅、论述严谨给1分。)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第1-3题 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完成这一使命的是中国人! 2005年1月12日3时16分,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确认找到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2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33米。科
9、考队在此升起了一面五星红旗。 中国人的一小步,成为21世纪人类探索自然的一大步。 整个南极大陆32的面积被平均厚度达2450米的冰体覆盖。好像头上戴了一顶大帽子,人们形象地称为“冰盖”。“冰穹A”是南极内陆冰盖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 从科学考察价值和极地话语权角度来看,南极一共有四个必争之点:极点、冰点、磁点和高点。其中三个点已经被美国、法国、前苏联抢占美国占据“南极点”,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站;法国占据“南极磁点”,建立了迪蒙迪维尔站;前苏联占据“南极冰点”,测到了-23C的全球最低气温,建立了东方站。现在,人类在南
10、极仅剩下一个点,即海拔4000多米的“冰穹A”最高点,在中国科考队之前,国际上还没有直接从地面进入“冰穹A”展开过系统的科学考察活动。 “冰穹A”地区在冰川、大气、天文、空间科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由于独特的高原地形特征,冰层水平流动最小,动力过程最为简单,是冰盖动力学观测研究的最理想区域。而且这里的冰盖是原始堆积形成的,冰层中储存着具有全球规模的气候变化信息和大气本地环境信息,是南极冰盖最理想的深冰芯钻取地点。 这次冰盖考察已经是中国第五次冰盖考察。这无论对于中国还是整个国际南极科考,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这次科考行动中,中国第一次对东南极的弗里茨湾到西南极的威德尔海,整个4
11、000多海里的断面进行海洋学调查,包括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的调查。并已进行了32个站位的数据采集。 此外,科考队还要进行23个项目的考察,主要是在中山站和长城站两站站区附近的陆地、冰盖、海冰和海洋上开展不同学科的观测调查等。另外,中国将在站区750公里范围内和“冰穹A”建立两个自动气象观测站。这两个观测站的建立将是中国在东南极最大的一个科研项目。1对“冰穹A”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穹A”是气候条件极端恶劣的地区,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B“冰穹A”是南极内陆冰盖距海岸线最遥远的海拔最高的一个冰穹。C“冰穹A”是国际上还没有进入并展开系统的科学考察活动的地区。D“冰穹A”是
12、在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取得极地话语权的四个必争之点之一。2对考察“冰穹A”地区的意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察“冰穹A”地区的目的是获取极地话语权。 B考察“冰穹A”地区在冰川、大气、天文、空间科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C考察“冰穹A”地区可以获取具有全球规模的气候变化信息和大气本底环境信息。D考察“冰穹A”地区能在最理想区域观测研究冰盖动力学。3对“中国人的一小步,成为2l世纪人类探索自然的一大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一小步”指的是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确认找到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B中国人在五次冰盖考察中对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考察是人类的首个壮举。C继美国、法国、前苏联
13、抢占南极极点、磁点、冰点后,中国人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是人类探索自然的一大步。D中国人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是21世纪人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伟大胜利。参考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
14、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 、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
15、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
16、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作为文学意象最早出现于诗经,但其意象所
17、蕴含的涵义更丰富和深刻,则是自唐代开始。B. “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C. 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D. 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层次清晰,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之后,进而对古诗词中“柳”这个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B.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C. 文章最后三段从初春写
18、起,然后按照朝代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柳”这一意象的丰富含义。D. 文中引用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区分较大,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合称“杨柳”的做法确实不妥。B. 如果没有冯延巳、刘禹锡和刘昚虚等人笔下的“柳”的诗句,就没有柳这一意象在古诗中的丰富的情感意蕴。C. 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D. 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参考答案
19、:1. D 2. C 3. D【1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曲解文意。从文中看,对人相思的原因应该是“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选D项。【2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
20、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C项,“按照朝代的顺序”错。语境中先写了隋炀帝时代,后写了秦朝时,不是按照朝代顺序。故选C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A项,“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合称杨柳的做法确实不妥”说法错误,文章是说以今天植物学分类观点来看,“杨柳”合称确实不妥。B 项,“如果没有就没有”逻辑推导错误。文中说“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
21、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冯延巳、刘禹锡和刘昚虚等人是借“柳”表达了其他的含义。C项,逻辑关系错误,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据此可知,是因为“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所以才不能把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当作“杨柳”皆指柳的证据。故选D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
22、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过秦论(节选)贾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
23、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
24、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0. 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B.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D.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履至尊而制六合 六合:天下。B.
25、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谓。C.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山东:太行山以东。D. 致万乘之势 万乘:兵车万辆。12. 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第段写秦始皇在先辈君王功业的基础上继续开疆拓土,平定天下,把秦始皇的实力和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B. 第段写秦始皇死后,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用很短时间就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C. 第段由运用排比句式,将农民起义军的地位、战斗力、智谋等要素与山东之国加以对比,为卒章显志充分蓄势。D. “过秦论”的含义是“论秦之过”,本文通过秦朝盛极而衰的事实,突出秦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致使攻和守的形势
26、不同。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参考答案:10. A 11. C 12. B 13. 1)古代拥有财富地位而姓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记载不完,只有卓越超群不同寻常的人才被人称道。(2)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3)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的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的比鸿毛还轻。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由前一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可
27、知,本句主语是“陈涉”,结合动宾句式“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相同句式“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断句。后一句主语是“天下”,然后结合动宾句式断句。本句正确标点: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
28、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
29、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C项错误,“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12.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
30、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B项,由原文“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可知,“用很短时间就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不当,且灭秦者还有“山东豪俊”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13.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
31、点:(1) “胜记”,记载不完;“倜傥”,卓越超群;“非常”,不同寻常;(2) “大底”,大都;“发愤”,抒发愤懑;(3)“固”,本来;“或”有的;“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状语后置句,比泰山还重,比鸿毛还轻。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
32、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参考译文:等到秦始皇即位,他发扬了六代君王遗留的功业,挥鞭用武力来征服各国,吞两周而失去诸侯,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而制服了天下,掌握各种刑具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撼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领,低头系在脖子上,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狱
33、吏掌握。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放马,六国的勇士再也不敢拿起弓箭来复仇。在是废弃先王之道,焚毁了诸子百家的著作,用这种办法来愚化百姓;毁掉著名的城池,杀掉了许多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阳,销熔兵刀箭头,铸成了十二尊铜人,用这种办法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此后,依仗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高达万丈的华山,又面对深不见底的黄河,把它作为固守的据点。良将劲弩把守险要的地方,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锐的士卒摆着锋利的兵器,盘问来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像是千里长的铜铁铸成的城垣,正是子孙称帝称王万代
34、的基业。秦始皇死后,他余威还震慑着远方。陈涉,瓮窗绳枢的儿子,甿隶属的人,而迁徒的,他的才能还赶不上一般水平的人,不是有孔子,墨翟贤,又没有陶朱、猗顿那样的富有;投身在军队之中,突然奋起在田野之间,率领疲弊的士卒,指挥着数百名部众,转过身来就进攻秦王朝;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汇集在他们身边,像山中回声般立即应和,背着粮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随着他。此后,觳山以东的六国豪杰于是一齐起来,终于推翻了秦朝。而且天下不是弱小的,雍州土地之广,崤山、函谷关的坚固,自然与以前相同。陈涉的社会地位,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兵器锐利的;
35、贬谪戍守的军队,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他的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战术,更不及先前九国的谋士高明。然而成功与失败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功业呈现出相反的情况。试着使山东的国与陈涉大,较量一下权势,衡量一下军力,就不可以同年就对了。但是,秦国却凭靠当初小小的一块地盘,获得到了天子的权势,统辖了天下其他八个州,迫使原来同列的六国诸侯前来朝聘,已有一百多年了;然后以天下之家,函作官;一个普通百姓带头起义,却使秦朝宗庙被毁坏,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为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由于不施仁义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4题。(10分)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
36、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清钱大昕弈喻)【注释】护前:袒护前面的失误。13.准确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每个1分)(1)以为不逮己也 逮: (2)竟局数之 竟: (3)各是其所是 是: 14.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37、分)(1)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3分)(2)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4分)参考答案:13.(1)逮:及,赶得上(比得上) (2)竟:结束 (3)是:赞同,认为正确14.(1)客人请求和我对局,我十分轻视他。(“颇”、“易”各1分,大意1分)(2)但彼此互相讥笑,没完没了,竟然不如看下棋的人了。(“嗤”、“已”、“曾”、宾语前置句各1分)译文:我在朋友家里看下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代替他下棋,认为他不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十分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但是客人却轻松有余。终局
38、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惭愧,不能够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只整天默默地坐着看。棋艺的高低,是有标准的,下错了一步棋,人们都看得见,即使想回护以前的错误也是隐瞒不了的。事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现在世间没有孔子那样圣人,谁能断定真正的正确与错误?那么别人的失误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没有失误未必不是大失误,但是人们彼此互相讥笑,没有停止的时候,竟然还比不上看棋的人了!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回答下列小题。(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
39、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
40、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9.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帮助B.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削减C. 唯君图之 唯:只有,仅有D.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敝:蒙蔽10.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 秦伯说,与郑人盟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 失其所与,不知1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B. 既东封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 越国以鄙远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D. 夜缒而出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12. 翻译下面的句子
41、。(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参考答案:9. B 10. A 11. D 12. (1)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2)有什么能让晋国满足的呢?已经把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大西边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领地)呢?【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
42、项”,A项,“朝济而夕设版焉”意思是“早上渡过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所以“济”的意思是“渡河”。C项,“唯君图之”的意思是“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的意思是“希望”。D项,“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的意思是“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敝”的意思是“损害”。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能力。“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其实就是写出
43、本字并解释。这就要求考生能根据语境和自己知识储备判断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进行解释。所以考生对于常用的通假字要能够识记,并理解其意思,平时也要多记诵。本题要求选出“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项,没有通假字。B项,“说”通“悦”,高兴。C项,“共”通“供”,供应。D项,“知”通“智”,明智。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
44、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A项,军:名词作动词,驻军/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B项,封:名词作动词,当作疆界/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C项,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闻。D项,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函:名词作状语,用盒子。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若”,假如;“舍
45、”,放弃;“以为”,“以(之)为”,把它当作;“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指使者;“共”,通“供”,供应;“乏困”,缺乏的物资;“所害”,害处。(2)中的“厌”,通“餍”,满足;“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既”。在之后;“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作动词,当作疆界;“肆”,延伸,扩张;“封”,疆界;“阙”,使动用法,使受侵损,被削减;“焉”,哪里;“之”,代指土地。【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46、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晋文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