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湖南省永州市兴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280489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永州市兴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湖南省永州市兴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湖南省永州市兴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湖南省永州市兴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湖南省永州市兴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南省永州市兴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民间歌谣在汉代受到相当的重视,有不少优秀作品被保留下来。其实民间文学(尤其是歌 谣)历代都很丰富,但是由于它的“草根”性质,一般不受重视,很少被记录,所以自生自灭,难以 流传。因此历史上民间文学的长久流传,往往要借助于官方渠道。上古、殷周时期,统治者为实 施宗庙祭祀,同时也兼以朝廷礼仪、自身娱乐,都设有不同规模的乐队,后世出土的不少殷周时 期的乐器,皆可证明其事。这里有一件事很重要,传说周公“摄政七年,制礼作乐”,为扩充“乐” 的功能,当时他采取了 “采诗”以“配

2、乐”的做法。周王朝颇为重视通过“乐”来了解政情民风,此之谓“观乐”。左传记栽的“季札观乐”,就是著名的事例。总之,从周朝开始,就形成了采集 民间歌谣纳入官方之乐的做法,这成为礼乐制度的一部分。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中的不少民 间作品,应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采集、收纳进来的。这一古老的“采诗”传统,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和秦代的焚书坑儒的打击,至汉初 早已被废弃,只存在于一些儒生的记忆里。直到汉武帝时期,儒术独尊,才着手建立完善的礼乐 制度体系,包括乐的内容和程序建设。随着朝廷乐府机构的设立和活动的正规化,乐府文学(歌 辞)的建设也渐见起色,具体措施是发动文士写作歌辞,还有就是从全国各地收集民

3、间歌辞,双 管齐下,大规模进行。参与创作的有当时最负盛名的文士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所制作的歌辞,是 郊庙歌辞中的“郊祀歌”之类。民间歌辞是通过收集而来的,收集工作由乐府机构承担。乐府机构的任务有两大项,除在各种礼仪场合奏乐之外,还有采歌谣。这是古老的采诗传 统在新朝代的再起。如何“采”法?尚书之夏书?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 早有夏代“遒人”之官振木铎徇于路,宣传教令,这在汉代儒者说法中是被确认的,所以他们也仿 效实行起来,采集百姓讴谣的故事,以为礼乐制度之一环节。采讴谣的目的当然是“观风俗”“知政教得失”,符合礼乐精神的要求。通过文士撰作和采集民间歌谣这两种办法,汉代的乐府文学很快丰

4、富起来,汉乐府歌辞成 为文学史上一大新景观。尤其是民间歌谣,虽然当初它们并未进入“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等乐 府歌曲的核心部分,只是存在于“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谣辞”等非核心部分, 但是由于它们的存在,乐府歌辞的总体文学价值却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今天我们看到的汉代 优秀民间作品,大多是以此种方式被保存下来的。如汉铙歌十八曲中的多数歌辞,还有日出 东南隅行昭君怨等。从中国诗歌史角度看,除了上古先秦时期有诗经中的民歌外,唯有汉 代一大批乐府民歌,能够占据诗坛的半壁江山,这一景观,是其他朝代很少看到的。(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谣是

5、民间文学的一部分,历朝历代都很丰富,但因为是底层的文学样式;般很少被记录,所以它们的发展是自由的。B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和秦代的焚书坑儒的打击,采集民间歌谣纳入官方之乐这一做法到汉初已经被弃之不用。C官府采集百姓讴谣的目的是“观风俗”“知政教得失”,夏书中的“遒人以木铎徇于路”说明夏代已有专门的官员到民间采集百姓讴谣。D民间歌谣虽然当初没有进人乐府歌曲的核心部分,但是这些民间歌谣的存在,提高了汉代乐府歌辞的总体文学价值。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汉代保留了不少优秀的民间歌谣方面分析,可以看出汉代对民间文学十分重视,而民间文学要想长久流传,往往要借助于官方的力量。B

6、周朝时期,为了扩充“乐”的教化功能和了解政情民风的功能,周公采取“采诗”以“配乐”的形式制礼作乐,这种做法在后世也有沿用。C汉武帝时期因为独尊儒术,朝廷设立了乐府机构,负责乐的内容和程序建设,最终建立了完善的礼乐制度体系,民间歌谣也随之繁盛起来。D除了诗经中的民歌外,中国诗歌史上还有汉代的乐府民歌能够与其他诗歌类型抗衡,这也说明了汉乐府歌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发现的殷周时期的乐器能够证明,在上古、殷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宗庙祭祀、朝廷的礼仪以及自身的娱乐等,都设立了不同规模的乐队。B汉代的乐府文学丰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朝廷发动文士写作歌辞,如

7、当时最负盛名的司马相如等人参与创作;二是收集民间歌辞。C乐府机构采集民间歌遥这一做法是在汉朝实行起来的,开始成为礼乐制度的一个环节,这种效仿古老的采诗传统的做法符合礼乐精神的要求。D汉代的民间歌谣因存在于“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遥辞”中而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并最终成为十分优秀的民间作品。参考答案:1C2C3D1【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

8、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混淆概念。原文的意思是汉武帝时期开始建立礼乐制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乐的内容和程序建设。C项说朝廷设立的乐府机构“负责乐的内容和程序建设”,混淆了概念,而且“最终建立了完善的礼乐制度体系”在文中也没有体现。【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

9、”“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选项。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可见本题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强加因果。被收集并保存在“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谣辞”中的民间歌谣本身就是优秀的民间作品,并不是因为被保存下来才成为优秀作品的。【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

10、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选项。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公共文明建设需要新思维孙抱弘说起公共文明建设,我们往往会想到大规模的城乡开发建设,也会想到种种富有广度和力度的文明礼仪活动。然而,这些年来,国人有违公共文明的行为屡屡发生,令人咋舌扼腕。公共文明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何以出现反差?国人公共文明的素养何以裹足不前?面对问题,今日的公共文明建设,似乎应有一种新的思考、新的突破和新的拓展。何谓文明?德国学者诺贝特埃利亚斯在其经典著作文明的进步中提出:文明是一种结构,也是一个

11、过程。毫无疑问,公共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特定环节,公共文明的建设,是由其诸多结构要素相互影响发展的过程。整合多种研究观点,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个结构立体化为两个层次:浅层次与深层次,公共文明建设的过程要求浅层次与深层次的要素同步向着一个方向进行整体性的“转身”。也就是说,当我们进行浅层次的“器物建设”和人的表面化的文明礼仪规训的时候,深层次的要素也应同步跟进。具体地说,一方面,要使处于结构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实现从“自我中心”的生存文化向“承认他者”的公共文化转身;另一方面,作为结构又一深层次要素的人的理性,则实现从“竞争生存理性”向“和谐合作”的共生理性转身。公共文明的建设正是这种整体的

12、、渐进的过程,这种过程是自然而缓慢的过程,革命式、运动式的方法似乎并不适合这一类建设。“百年树人”的箴言似乎更切合解释这一建设特点。当我们大致了解了文明建设的一些特点后,对于本文开头提出的两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作出回答了,这是因为我们比较习惯以传统的、平面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公共文明建设问题,以至于止步于浅层次的文明建设要素,而未认识到更深层次的建设要素。以现代的、立体的、过程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公共文明建设,那么,新的目标、新的拓展点就隐约可见了。当然,实现目标的路径选择也十分重要,这里也有一个转变习惯思维方式的问题。实际上,公共文化的建构与人的公共理性的养成,仍然是一种结构性的进程,唯有诸如社会经济

13、发展、制度导向、教育方式、文化传播乃至人的心理状态等要素,形成一种良性的同步互动机制,文化建构与理性提升才有可能避免“单兵”突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今天,社会物质财富充分积累,国人“转身”意识日渐强烈,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在公共文明建设的“深水区”,实现新突破、新拓展。公共文明建设并非仅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内部的问题,是整个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人类终将掌握自己的命运,“地球村”的公共文明建设终将或正在迎来“进行时”。(摘编自中国青年报)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开展富有广度和力度的文明礼仪活动,未必能提升国人的公共文明素养。B公共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其建设

14、应跨越国界民族实行统一发展。C公共文明建设,是由浅层次与深层次诸多结构要素相互影响发展的过程。D物质财富充分积累,国人意识转变,有利于实现公共文明建设的新拓展。10应该如何转变思维方式,以促进公共文明建设的突破?请简要说明。(3分)答: 11为什么说“百年树人的箴言似乎更切合解释这一建设特点”?请简要分析其理由。(3分)答: 参考答案:9.(3分)B(原文说“并非仅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内部的问题”,强调的是不同国家、民族都要面对,并未强调“实行统一发展”。)10.(3分)认识方面,传统的、平面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现代的、立体的、过程性的;路径选择方面,“单兵”突进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结构性的各要素同步

15、互动的。(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意思对即可。)11.(3分)【要点】公共文明建设是公共文化建构与公共理性养成的复杂过程,是整体的、渐进的、自然而缓慢的艰难过程。“百年树人”这一箴言强调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需要付出艰辛。(第一点2分,第二点1分;意思对即可。)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中国戏曲的古典性与现代性(节选)刘祯王馗中国戏曲的古典性,概括而言,包括了:一、多元性,宋元以降作为流行艺术的中国戏曲深深依附于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浓缩了多元而丰富的种族审美、地域差异、时代风尚、艺术品类等等,“中国戏曲”一词,实际成为中华民族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历史变迁与时尚审美中,不断生发并发展、保存

16、下来的一切戏剧形态;二、历史性,从悠久的史官文化中孕育发展起来的中国戏曲,依附着中华民族不断成长的历史经验,无论从其艺术形态,还是表现内容,都强烈地呈现出历史之于艺术的种种要求和规范;三、经典性,中国戏曲之所以能够长久地保留在民众生活中,并成为其娱乐身心乃至表达心灵信仰不可或缺的内容,得益于在表演、音乐、文学、舞美等方面定型的经典作品和其表现形态,任何一种戏剧样式都拥有在时代层累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典创造;四、遗产性,中国戏曲作为传统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不同程度地积累了中华民族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域乃至各种人群中的艺术创造。戏曲遗产性随着时代的向前推进也越来越显得突出。正是基于以上诸点,中国戏曲作

17、为中华民族的古典戏剧艺术,展现了古老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和民族审美情趣,构成了中华民族诸多艺术的结合母体。在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体系中,与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不同,中国戏曲一俟形成,就具有一种稳定的结构和超强的代谢、革新机制,使得中国戏曲穿越历史时空,千百年不衰,步入当代,成为一种当代艺术,实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而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的辉煌早已成为历史记忆,残留的不过是斑驳、风蚀的剧场大石头和点点滴滴的遗响。邻国日本的传统戏剧歌舞伎、能乐、狂言也主要作为一种“博物馆艺术”而存在。中国戏曲不然,它依然是一种活的、流行的、大众的舞台艺术尽管今天的时空环境已非昨日的生态环境。但是

18、,从古典向当代迈进,迥异于古典时期不同阶段与朝代的代谢、嬗变,实现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不仅是戏曲的追求,也是传统文化当代发展的目标,而社会形态、历史传统、文化属性和审美取向的不同,使得实现这一转型和过渡具有其艰难性和复杂性。其在当代发展的层次性亦显得较为突出。所谓的层次性,就是指中国戏曲在时代当下,面对着流行艺术的趋同,在发展创新和个性追求中所呈现的复杂特征:层次性需要中国戏曲在摆脱了传统束缚之后,能够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层次性需要中国戏曲拥有进入观众生活的活力和力量,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用流行文化发展的部分模式,将戏曲从业人员及剧团的艺术创造,与时代风尚、观众审美结合起来,避免艺

19、术生产中盲目、无序、人为的诸多弊端。层次性在强调戏曲拥有时尚性、市场性的同时,也对戏曲在当代的生存空间提出要求,文化性作为层次性的题中之意,要求戏曲逐渐营造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生态,与新时代的民风、民情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品类,以避免流行时尚带来的实时消费和消极影响。层次性在努力保持中国戏曲遗产性的同时,积极地寻求建立戏曲保护和传承的机制,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好时机中,将中国戏曲文化遗产中属于“博物馆艺术”的部分,充分保护,并将其潜在的历史、文物、旅游等价值发挥出来。这种内涵的文物性,既有效地保证了那些没有市场生存能力的戏曲遗产能够成为后人的艺术参照,也稳妥

20、地找到了戏曲艺术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具有的独特定位。中国戏曲的古典性与现代性、层次性,正是中国戏曲在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中呈现出来的经验。不尊重戏曲的古典性,就意味着对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遗产的漠视;不尊重戏曲的层次性,就意味着对中华民族成熟的艺术传承系统缺乏自信。只有充分理解中国戏曲的古典性和层次性,才能够建立健全中国戏曲发展、创新的机制,让古老的戏曲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选自文汇报2008年7月13日中国戏曲的市场化道路与多样化发展,有删改)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体系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及日本的传统戏剧如今都已成为历史记忆或仅作为“博物馆艺术”而

21、存在。B中国戏曲从古典向当代迈进,和古典时期不同阶段与朝代的代谢、嬗变不同,它不仅是戏曲的追求,也是传统文化当代发展的目标。 C由于当代和古代的社会形态、历史传统、文化属性和审美取向不同,中国戏曲至今无法实现由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 D艺术生产中盲目、无序、人为的诸多弊端及流行时尚带来的实时消费和消极影响,是中国戏曲当代发展过程中必须避免的问题。 E“博物馆艺术”是指那些虽然没有市场生存能力,但具有历史、文物、旅游等价值,能够为后人提供艺术参照的戏曲遗产。 13以下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戏曲的古典性”的一项是(3分)A中国戏曲依附于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浓缩了多元而丰富的种族审美、地域差异、时代

22、风尚、艺术品类。B中国戏曲无论是艺术形态,还是表现内容,都强烈地呈现出历史之于艺术的种种要求和规范。 C中国戏曲作为传统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积累了中华民族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域、各种人群中的艺术创造。D中国戏曲穿越历史时空,千百年不衰,至今仍然是一种活的、流行的、大众的舞台艺术。14中国戏曲在当代发展的层次性方面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4分)15怎样正确处理中国戏曲的古典性和现代性二者之间的关系?(4分)参考答案:12(5分)A C(A项,日本的传统戏剧不属于“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体系”。C项,“中国戏曲至今无法实现由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文中无据,而是“这一转型和过渡具有其艰难性和复杂性”。(

23、答对1项2分,答对2项5分)13(3分)D(A、B、C三项分别体现中国戏曲古典性中的多元性、历史性和遗产性,D项说明中国戏曲具有一种稳定的结构和超强的代谢、革新机制,已成为一种当代艺术)14(4分)(1)中国戏曲要拥有进入观众生活的活力和力量;(或:中国戏曲要拥有时尚性和市场性)(2)中国戏曲要有当代的生存空间,具有文化性;(或: 中国戏曲要营造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生态, 与新时代的民风、民情紧密联系)(3)在保持戏曲遗产性的同时,建立戏曲保护和传承的机制。 (答对1点2分,答对2点3分,答对3点4分;如按划线处分4点回答也可)15(4分)(1)尊重戏曲的古典性,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遗

24、产的继承;尊重戏曲的层次性,对中华民族成熟的艺术传承系统充满自信。(2)充分理解中国戏曲的古典性和层次性,建立健全中国戏曲发展、创新的机制,让古老的戏曲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答对1点2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张温,吴郡吴人也。温少修节操,客貌奇伟。权闻之,以问公卿曰:“温当今与谁为比?”大司农刘基曰:“可与全琮为辈。”太常顾雍曰:“基未详其为人也。温当今无辈。”征到延见,文辞占对,观者倾竦,权改容加礼。罢出,张昭执其手曰:“老夫托意,君宜明之。”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甚见信重。时年三十二,以辅义中郎将使蜀。权谓温曰:“卿不宜远出,恐诸

25、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以故屈卿行。若山越都除,便欲大构于丕。行人之义,受命不受辞也。”温对曰:“臣入无腹心之规,出无专对之用,惧无张老延誉之功,又无子产陈事之效。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温至蜀,诣阙拜章,蜀甚贵其才。还,顷之,使入豫章部伍出兵,事业未究。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会暨艳事起,遂因此发举。艳亦吴郡人也,温引致之,以为选曹郎,至尚书。艳性狷厉,好为清议,见时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

26、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权幽之有司,下令曰:“昔令召张温,虚己待之,既至显授,有过旧臣,何图凶丑,专挟异心!呜呼温也,免罪为幸!”将军骆统表理温,乞恕之,权终不纳。后六年,温病卒。二弟祗、白,亦有才名,与温俱废。(节选自三国志?张温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B.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C.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

27、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D.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进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拜,古代官职任用语,指授予官职,“授”“除”“摄”“封”也表此意。B. 行人,对使者的称呼,奉命前往四方出使他国,也掌管接待诸侯使者之礼。C. 部伍,既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军队,文中使用的是第二个意思。D.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级官吏各有专司,故称有司。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温少修节操,声名

28、远扬。朝中公卿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纷纷表示愿与他结交,孙权也对他礼遇有加,非常信任。B. 张温受命出使,娴于辞令。他用既谦虚又透彻的分析劝慰消解孙权对蜀国的担忧,出使时又赢得了蜀国对他的尊重。C. 张温才高名显,招致嫌忌。张温使蜀遭孙权猜忌,孙权借张温与改革弊政却遭祸的暨艳等人有往来的由头,治了他的罪。D. 张温始兴终废,为才所累。他以才名被孙权发掘重用,又因才高被猜忌冶罪,侧面折射了统治者对待贤才上的得失。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以故屈卿行。(2)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参考答

29、案:10. B 11. A 12. A 13. (1)您(本来)不适合出使远地,(但是我)担心诸葛亮不了解我和曹氏互通心意的原因,所以委屈您前去出使。(2)孙权既暗中怀恨张温赞赏蜀国政治,又嫌忌他的声名过于显赫,百姓都被他的德行才能迷惑,担心(他)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就想着用什么方法来中伤他。【10题详解】试题分析:“怨愤之声积”和“浸润之谮行”句式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A、D两项;“爱憎不由公理”意为“爱憎不出自公理”,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摄”不表授予官职,指暂代官职。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

30、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摄”不表授予官职,指暂代官职。【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朝中公卿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纷纷表示愿与他结交”于文无据,文中只写到张昭对刘温的亲近之意。【13题详解】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宜”译为“适合”,“所以”译为“原因”,“通意”译为“互通心意”,“以故”译为“因此”,“屈”译为“委屈”,“阴”译为“暗中”,“衔”译为“怀恨”,“炫惑”译为:迷惑“,“为己用”译为“为自己所用”,“有以”译为“有用来”。参考译文:张温,是吴郡吴县人。张温从小就修养名节操守,容貌奇异伟岸

31、。孙权听闻他的声名,就询问朝中大臣说:“张温能和当今何人比肩?”大司农刘基说:“可与全琮同等。”太常顾雍说:“刘基不详细了解张温的为人。张温当今无人可比。”(孙权于是)征召(张温)请与相见,(张温)谈吐文雅对答如流,旁观者倾慕震惊,孙权为他改变态度重如礼仪。召对完毕出官,张昭握着张温的手说:“老夫把心意托付给你,你应该明白。”(于是孙权)任命(张温)为议郎、选曹尚书,又升为太子太傅,很受信任和器重。(张温)三十二岁时,凭借辅义中郎将(的身份)出使蜀国。孙权对他说:“您(本来)不适合出使远地,(但是我)担心诸葛亮不了解我和曹氏互通心意的原因,所以委屈您前去出使。如果山越之患全部消除,(我们)便会

32、对曹丕大举进攻。使者的道义,是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不必受上级指令的约束。”张温回答说:“我在朝廷之内没有过亲信大臣的谋划,出行外交没有独自应对的才能,恐怕没有春秋晋大夫张孟播扬国家声誉的本事,又没有晋国子产阐述事理的能力。然而诸葛亮见识通达,精于谋划,必定了解您的神明思虑和屈伸权宜之计,加上朝廷天降恩惠,推测诸葛亮的心,一定不会有什么猜疑。”张温到蜀国后,前往宫廷呈上表章,蜀国颇为看重张温的才干。回国不久,被派进豫章郡的部队出征作战,但他对军功没有追求。孙权既暗中怀恨张温赞赏蜀国政治,又嫌忌他的声名过于显赫,百姓都被他的德行才能迷惑,担心(他)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就想着用什么方法来中伤他。正

33、碰上暨艳事件发生,于是借此机会揭发检举涨温。暨艳也是吴郡人,由张温把他引荐入朝,被任命为选曹郎,官至尚书。暨艳生性清高严厉,喜欢发表清正的言论,因见当时郎署风气混浊杂乱,大多官员不称职,想将良莠分开处置,贤能、愚劣区别使用。于是愤怨之声积聚,诬毁谗言四起蔓延,竞相控告暨艳和选曹郎徐彪,(说他们)擅自任用徇从私情,爱憎不出自公理,暨艳、徐彪都因此而被定罪赐死。张温向来与暨艳、徐彪意见相合,常有书信来往,互相来往问候,于是又判张温有罪。孙权将他软禁在有关官吏处,下令说:“过去下令征召张温,留下官位虚心等待他来,来后 授予高官,超过(一般)旧臣,哪里料到(他)竟如此凶坏, 专生图谋不轨之心!哎呀张温

34、,免(你)死罪作为(你的) 幸运!”将军骆统上表为张温申辩,请求宽恕他,孙权最终没有采纳(骆统的意见)。六年后,张温因病去世。他的两个弟弟张祗和张白,也很有才干名望,同张温一起被废黜。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

35、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

36、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之危坐,终日不倦。 危:高。B债了矣,幸勿为念也。 幸:希望。C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 曹:辈,可译为“们”。D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寝:息,止,可译为“搁置”。5以下各组句子中

37、,全都表现李士谦“以振施为务”的一组是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A B C D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士谦学识渊博却淡薄名利。让他做员外郎,并被推举为品行高尚的人,他都找借口推辞了。隋朝建立后,一直没做官。B李士谦因为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不曾喝过酒吃过肉。他非常节俭,即使亲朋好友来到家中,也只用黍米招待。C李士谦乐善好施,使“分财不均,至相阋讼”的兄弟“愧惧”、“推让”而成善人。D李士谦在族人眼中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在乡郡百

38、姓的心中威望也很高,故去时有上万人为他送葬。7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1) 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5分)(2)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5分)参考答案:4A (A项中“危”应为“端正”的意思。)5C(本题题干中“以振施为务”是“以帮助别人为责任”的意思。明白了这个意思可以得出答案。表现李士谦少时德行;从侧面表现其美德,但不属于“以振施为务”;表明他的性格宽厚。)6B(B项中“家境贫寒”不对,其“家富于财”;“只用黍米招待”不对,原文是“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7你本来没有杀人之心,何必请罪

39、呢!但是可以远远地离开,不要被官吏捉住。(“谢”“去”“拘”“为所”各1分)这以后拿出数千石粟,借给乡邻,赶上这年谷物不熟,借粟的人没有用来偿还的,都来道歉。(“粟数千石” 后置定语、“贷”、“无以”、“谢”四点各1分)【参考译文】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博览群书,同时擅长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他做员外郎,赵郡王睿推举他为品行高尚的人,他都称病不去。隋朝建立后,终生不做官。因为父亲早死,不曾喝过酒吃过肉,(然而)等到亲朋来聚,就摆上盛酒食的器具,对着他们端正的坐着,一整天都不感到疲倦。李士谦家族人多,曾经来到李士谦的住处,面前满是丰盛的饮食,(士谦)却先摆上黍米,对众堂兄弟说:“孔子说

40、黍排在五谷中第一位,荀子也说先吃黍稷,古人崇尚的,难道可以违背吗?”无论年幼的还是年长的都很恭敬,回去后互相说:“见到君子后,才觉得我们这些人道德不高啊。”(李士谦)家里富裕,但自己处处都很节俭,每每以帮助别人为责任。州里有死了人而家里又无法安葬的,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的需要供给钱财。有兄弟间财产分配不均,以至互相争吵告状的,士谦听说之后拿出自己的钱财给了那个少的,使他的财产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两人很惭愧,互相推让,最终都成为善人。有个人的牛毁坏了他的田地,他牵到凉快的地方喂着,比牛的主人照顾得还好。看见有人偷割他的禾黍,却默默地避开。他的家童曾抓住一个偷粟的,士谦安慰这人说:“这是

41、贫穷所致,不应该责备。”就让放了他。他的仆人曾和同乡人董震因喝醉酒比力气,董震掐住仆人的咽喉掐死了。董震很害怕,向士谦请罪,士谦安慰他说:“你本来没有杀人之心,何必请罪呢!但是可以远远地离开,不要被官吏捉住。”士谦性情宽厚,类似的情况很多。这以后他拿出自家的数千石粮食,借给同乡人。赶上这年谷物不熟,债家没有用来偿还的,都来向李士谦道歉。李士谦说:“我家多余的粮食,本来就是想用来救济别人的,难道是为了图利吗?”于是把向他借债的人全部召集在一起,为他们摆下丰盛的酒席,当着他们的面烧毁了所有契约,说“你们的债全勾销了,希望不要再为此挂念了。”让借债的人各自回去。第二年,大丰收,欠债的人都争相来向他还

42、债,李士谦拒绝了,一点都没有接受。有一年又遇上饥荒、很多人都死了,李士谦又拿出他家所有的钱,买来米做成粥供给那些受饥饿的人,依靠他而生存下来的人数以万计。到了春天,他又拿出粮食种子,分给那些贫困的人家。赵郡的农民非常感激他。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李景伯等认为士谦善行品性在乡村山野闻名,分条记下他的行为、事迹,到尚书省请求给他一个“先生”的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了碑。6. 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3分)三游洞序 白居易 (1)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

43、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微之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之郡,与知退偕行。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2)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昌荧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3)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 “斯境胜绝,天地间其

44、有几乎?如之何府通津繇,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注释】白居易在元和九年,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上疏请求捕杀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江州司马任上改授忠州刺史。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诗交好友。 祗(zh)命:遵命。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 梯危缒(zhu)滑: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 矧(shn):况且。21.在第(3)节中找出与第(2)节画浪线句相呼应的句子。(2分) 22.下列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1)节写三人相会的情形,交代了相会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内容。 B第(2)节写发现并游览三游洞的经过。洞内景致特点可用险、惊、幻概括。 C本文因事起意,因景伤情,景致与人的感情达到了契合无间的地步。 D这是一篇游记,也是一篇诗序作者为三人游洞后所赋诗作的序。 23.第(2)节画双线句表达效果是 (3分) 24.用“/”为第(3)节画线句断句。(2分) 诚 哉 是 言 矧 吾 人 难 相 逢 斯 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