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永州市十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小题。周汝昌:一卷红楼触百思王景山伴随周汝昌成长的年月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寇入侵。生于乱世又为一介村童,周汝昌竟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他从小就醉心文学艺术,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对得到的任何一本书更是精读细敲如嘬骨髓,写读后感、找错字蝇头小字将书眉空白处填个严严实实。 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进大学深造时,抗战爆发了,学业再次搁浅。1947年,他才又经过复试继续回燕大西语系完成学业。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
2、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似文赋这等涵盖广博且文字艰深的骈体文,即便翻译成白话文也不易,何况是译成英文。这年正值燕大开办中文系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们的举荐下应考,成为被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此后,他又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自谦不是书法家的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遂平生作书多行草,其“横逸飞动、笔笔不苟、使转敷畅、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以势明法合意美之笔、英风俊骨之墨神采焕然。他曾多次慨叹,自己用于研究兰亭序和书法的工夫一点儿不比红楼梦少,研究成果受到启功、徐邦达、王
3、学仲三大鉴定书家的肯定。 本已在书法、翻译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周汝昌,怎么又步入了“研红”道路?原来,周汝昌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促其真正步入“研红”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数胡适先生的影响。 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一直进行红楼梦版本研究的四兄周祜昌自天津寄来的一函,说他新近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之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兴奋之下,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并在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之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
4、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1953年9月,已在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的周汝昌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梦新证。这部洋洋洒洒40万言的红学著作,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在现代红学史上的地位。自此,周汝昌一路研红至今已整63载,出版涉及红学研究各个层面的专著47部。 然而,周汝昌是在怎样一种身体状况下完成那一部接一部的鸿篇巨著呢?恐怕就鲜有人知了。从青年时双耳就逐渐失聪的他,戴着助听器还得别人在耳边高声吐字,左眼因视网膜脱落1975年就已失明,右眼则需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所以他已无法将字写在稿纸的
5、方格内,而是在比一般标准稿纸大一倍的“稿纸”背面任意书写,那似红枣般大的字如牛耕田般不停歇地在圆桌上诞生。没过几年,手稿上的字已经大过核桃,而且常常串行重叠,只有多年做助手的女儿伦玲认得,将其在电脑上敲出存储。至近3年来,周汝昌右目仅存的那一丝视力也不复存在,盲写都成困难的他,继而改成了口述,女儿伦玲一个人忙不过来,独子建临提前退休加入进来协助姐姐专事录音记录 一身布衣的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
6、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悔意,也不怨尤。”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周汝昌作的这首诗,道出了他一生与红楼梦之缘。 (节选自光明日报,略有删改)【注】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生于天津,别号触味道人,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诗人、书法家,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堪为当代“红学泰斗”,平生有七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本文通过记述周汝昌的学术生涯,突出了他在学术研究上的辉煌成就,也表
7、现出他精研学问、痴迷红学的执着追求的精神。B周汝昌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喜欢“国货”和民族风俗、建筑、音乐等,而有些人因此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C由于四兄周祜昌的指点,周汝昌在燕大图书馆发现了咏芹诗,并撰写文章发表,支持胡适的说法,受到了胡适的赏识。D周汝昌毕生致力于欧楷笔法、唐人写经、右军兰亭,并创立了周体法书,他的很多书法研究成果受到鉴定书家的肯定。E尽管生于乱世,但周汝昌自幼好学,醉心文学艺术,勤于精读细敲,他日后取得的卓越成就与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无关系。(2)周汝昌步入“研红”道路,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3)周汝昌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概括说明。(6分)
8、(4)周汝昌被称为“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当代“红学泰斗”。为什么他能在红学研究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5分。多选不给分。D项“毕生致力于”有争议,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B项“有些人因此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准确。将可能性当作必然性,把自己的主观推断当作客观事实,原文是“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C项“支持胡适的说法,受到了胡适的赏识”无中生有,原文第五段没有这样说,“由于四兄周祜昌的指点”也不太准确,原文是“四兄周祜昌嘱周汝昌查证”。)(2)母亲的影响,常听母亲讲
9、红楼梦故事,看到古本石头记;胡适的影响。对胡适考证文章的查证让他兴奋,胡适与他书信交往;对中华文化的喜爱,红楼梦是中华文明的真命脉。(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注意第四自然段的提示能找到前两点原因,而第三点要特别关注八、九自然段中周汝昌的自我解说。) (3)翻译方面:把文赋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把西风颂以离骚文体译成中文。书法方面:创立周体法书,研究成果受鉴定书家的肯定。红学方面:红楼梦新证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出版红学研究专著47部。(6分。每点2分,概括出一方面并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或举出每一研究领域的两个例子来说明也可。照抄原文没有概括的视情况扣12分。注意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
10、第二、三、六自然段内容,若有学生答案概括出“古典文学或诗词方面”,并举出最后一段的诗来说明,可给1分;没有概括只举例,或有概括没举例,不给分。) (4)个人的禀赋: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他人的帮助:得到了解或研究红学的母亲、兄长及胡适的帮助。执著的态度:对红学研究的专注、痴迷,甘受挫辱,失聪失明却坚持研究。深厚的学识:在书法、诗词等中华文化上有精深造诣,奠定研究红学基础。(8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8分为止;答案中前面的角度概括没有答出不扣分,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若在文本中有依据,也可酌情给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与西方感性、理性两分的格局不同,在儒家
11、学说系统中与道德层面相关的要素共有三个,即欲性、仁性、智性。欲性负责人的物质部分的生存;仁性指孔子的仁,孟子的良心,也就是传统中所说的道德本体;智性原本指孔子学诗学礼学乐的思想,泛指人与道德相关的一种认知性向。在这三个要素中,与成就道德直接相关的是仁性和智性。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学说即是如何处理仁性与智性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在仁性与智性的关系中,首先要关注的是仁性。创立仁的学说是孔子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孔子关于仁的论述非常多,但这些论述只是随宜指点,并没有说明仁究竟是什么,也没有讲清仁究竟来自何处。这两个问题是由后来的孟子解决的。孟子以其大智慧,创立了性善论。性善论表面看只是讲人性之善恶问题
12、,其实是要解决仁是什么以及仁来自何处的问题。为此,孟子提出了一个核心的概念,这就是“良心”。“良心”一词尽管在孟子全书中仅出现这一次,但意义重大。良心即是道德的根据,又是性善的根本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孔子的仁,还是孟子的良心,性质并无二致。我将其统称为仁性。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伦理心境”。所谓“伦理心境”是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在内心结晶而成的一种心理境况和境界。这是我在孟子研究中独创的一个概念。我创立这个概念主要是想说明:人的道德根据主要来自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智性思维的内化,是后天,而非先天的。要对道德根据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必须承认这个前提。虽然“伦理心境”来自后天,但又具有先
13、在性,即所谓“后天而先在”。但光有“伦理心境”还不行,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仍然无法说明“伦理心境”以什么为基础的问题,也无法说明“伦理心境”为什么对人天生有吸引力的问题。为此我又提出,仁性还有另一个组成部分,我将其叫作“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简称“生长倾向”。所谓“生长倾向”是指人作为一个生物天生具有的一个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保证人可以成为自身,同时也有利于其族类的健康繁衍。“生长倾向”与“伦理心境”不同,完全是先天的,因而是先在的,我将这种情况叫作“先天而先在”,以与“伦理心境”的“后天而先在”相区别。一个是“伦理心境”,一个是“生长倾向”,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对仁性提供合理
14、的说明了。在仁性与智性的关系中,同样不能忽视智性。仁性和智性的关系之所以要紧,一个重要原因是智性对仁性既可以有好的作用,也可以有坏的影响。从好的方面说,如果智性发达了,不仅可以认识道德的法则,而且可以“以其然求其所以然”,“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对仁性进行反思,使之达到自觉的程度。康德在建构其道德学说时,希望将普通的道德理性上升为哲学层面,提高到形而上学的调试,所蕴含的意义正在于此。但必须清楚地看到,智性对于仁性也可能发生坏的影响。智性与仁性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智性必须在仁性的基础上进行,虽然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超越仁性的范围,达到更高的程度,但仁性这个基础一刻也不能脱离。如果没有仁性这个基础,智
15、性就没有了凭借,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很可能会对仁性造成根本性的损害。云南大学学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参照西方感性、理性的两分格局,对与儒学传统道德相关的要素进行了归类,提出了三分法。B. 作者认为虽然孔子关于仁的论述非常多,但是他并没有说明仁是什么以及来自何处这两个问题。C. 在解释仁性的时候,作者引入了“伦理心境”“生长倾向”两个概念,两者比较而言,前者为重。D. 作者认为必须辩证地看待仁性与智性,既要看到仁性以智性为基础,又要看到智性对仁性的影响。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的提出了与儒学传统道德有关
16、的三个要素,然后重点论述了仁性与智性之间的关系。B. 第二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别论述了孔子、孟子关于“仁”的解说,并且对孟子的“良心”论述较多。C. 第三段作者先指出“仁”由两部分组成,然后结合实例解说了“伦理心境”“生长倾向”两个概念。D. 第四段引入康德的观点是为了证明在仁性和智性的辩证关系中,智性的正面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虽然孔子和孟子关于仁的论述不同,但是他们的核心思想却是一致的,都是强调道德本性对于人的重要意义。B. 作者对于与道德层面相关要素进行归类的三性中,“欲性”的分量最轻,因而“仁性”和“智性”成为核心内容。C. 即使增强“
17、伦理心境”对人的吸引力,也无法削除“生长倾向”对于“伦理心境”存在的意义,因为“生长倾向”是天生先在的。D. 当人们的智性发达到一定程度,能“以其然求其所以然”时,人们的道德水准就有可能提升到自觉的高度。参考答案:1. B 2. C 3. B【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作者参照西方感性、理性的两分格局”无中生有,原文是“与西方感性、理性两分的格局不同”,只是提到格局不同,作者并没有参照西方的两分格局;C项,“两者比较而言,前者为重”曲解文意,原文“一个是
18、伦理心境,一个是生长倾向,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对仁性提供合理的说明了”可见两者是仁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孰重孰轻一说;D项,“既要看到仁性以智性为基础,又要看到智性对仁性的影响”意思颠倒,原文说“智性必须在仁性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没有仁性这个基础,智性就没有了凭借,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很可能会对仁性造成根本性的损害”可见,仁性与智性关系颠倒,应该是智性必须以仁性为基础。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
19、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然后结合实例解说了”,文章并没有结合实例,只是对概念进行了解说比较。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欲性的分量最轻”无中生有,“因而仁性和智性”成为
20、核心内容”强加因果。原文说“在儒家学说系统中与道德层面相关的要素共有三个,即欲性、仁性、智性。欲性负责人的物质部分的生存;仁性指孔子的仁,孟子的良心,也就是传统中所说的道德本体;智性原本指孔子学诗学礼学乐的思想,泛指人与道德相关的一种认知性向”,并未说孰轻孰重,也谈不到因果关系。故选B。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
21、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
22、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
23、的审美规律为前提。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迪。首先,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总结,论语言“诗”都十分接地气,目的都在强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子儒学在此不仅彰显出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岀后世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诗教”必须以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乐、润
24、物无声的魅力。孔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的特质,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步确立“诗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昌龄、王夫之、王国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色的“意境”理论,也正是賡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扬所得。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异质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选自王杰泓诗与教,光明日报2018年5月7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对诗经评论中包含的文艺观,被后世称为“诗教”观,它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
25、艺观侧重于“教”。B. “兴观群怨”体现了孔子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的特点,这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C. 孔子儒学提出的“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和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D. 孔子认为“诗教”必须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他重视文艺的“不言之教”,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观点。B. 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统
26、一。C. 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特色。D. 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从产生时代背景方面看,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是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息相关的。B. 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看,“诗教”的文艺观更为强调“诗”的文艺审美,这也是为了更好地“教”。C. “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和实践品格体现了“诗”的层面;“以诗为教”“美养善”的“会通性”体现了“教”的层面。D. 重塑当代中国文化,再续中华民族自信,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
27、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参考答案:1. C 2. C 3. A【1题详解】此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C项,“孔子儒学提出的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分析错误,“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是后世淬炼出来的,不是“孔子儒学提出”;强加因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
28、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故选C。【2题详解】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分析错误,“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是结论,不是前提,逻辑倒置。故选C。【3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说法正确;B项,“从文艺
29、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看”错误,从文中来看,应该是“从社会功用层面看”,而不是“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看”;C项,“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和实践品格体现了诗的层面;以诗为教美养善的会通性体现了教的层面”错误,从文章倒数第二、三段来看,“在地性”体现的是“教”的层面:“会通性”体现的是“诗”的层面;D项,“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错误,文章结尾虽然强调了“诗”的重要性,但纵观全文,重“教”重“诗”、以“教”为本才是文章论述的中心。故选A。【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
30、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王曙,字晦叔,河南人。咸平元年,岁在戊戌,曙中
31、进士第,知定海县。还,为群牧判官,考集古今马政,为群牧故事六卷,上之。迁太常丞,坐举进士失实,降监卢州茶税,再迁尚书工部员外郎、龙图阁待制。为河东转运使,坐部吏受赇,降知寿州。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有卒夜告其军将乱,立辨其伪,斩之。仁宗为皇太子,与李迪同选兼宾客,复坐贡举失实,黜官。复为给事中兼群牧使。其妻,寇准女也。准罢相且贬,曙亦降知汝州。起知襄州,又知潞州。州有杀人者,狱已具,曙独疑之。既而提点刑狱杜衍至,事果辨。召为御史中丞。玉清宫灾,系守卫者御史狱。曙恐朝廷议修复,上言:昔辽东高庙及高园便殿灾董仲舒以为高庙不当居陵旁故灾魏崇华殿灾高堂隆以台榭宫室为戒宜罢之勿治文帝不听明年复灾。今所建宫
32、非应经义,灾变之来若有警者。愿除其地,罢诸祷祠,以应天变。仁宗感悟,遂减守卫者罪。已而诏以不复缮修谕天下。又请三品以上立家庙,复唐旧制。以尚书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以疾请罢,改户部侍郎。再知河南府,迁吏部。召为枢密使,逾月,首发疽,卒。曙方严简重,居官深自抑损。初,钱惟演留守西京,欧阳修、尹洙为官属。修等颇游宴,曙后至,尝厉色戒修等曰:“ 诸君纵酒过度,独不知寇莱公晚年之祸邪!”修起对曰:“以修闻之,莱公正坐老而不知止尔!”曙默然,终不怒。及为枢密使,首荐修等。子益恭,字达夫,为卫尉寺丞。性恬淡,数解官就养。曙参知政事,治第西京,益恭劝曙引年谢事,曙不果去。终父丧,遂以尚书司门员外郎致仕。玉清宫:
33、宋真宗时耗巨资修建的大型建筑,宋仁宗时被雷电击中焚毁。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昔辽东高庙及高园便殿灾董仲舒以为高庙不当居陵旁故灾魏崇华殿灾高堂隆以台榭宫室为戒宜罢之勿治文帝不听明年复灾B昔辽东高庙及高园便殿灾董仲舒以为高庙不当居陵旁故灾魏崇华殿灾高堂隆以台榭宫室为戒宜罢之勿治文帝不听明年复灾C昔辽东高庙及高园便殿灾董仲舒以为高庙不当居陵旁故灾魏崇华殿灾高堂隆以台榭宫室为戒宜罢之勿治文帝不听明年复灾D昔辽东高庙及高园便殿灾董仲舒以为高庙不当居陵旁故灾魏崇华殿灾高堂隆以台榭宫室为戒宜罢之勿治文帝不听明年复灾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4、)()A戊戌,为干支纪年。古人纪年,主要有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两种。戊戌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B河东,河东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唐代以后泛指山西。C户部,“六部“之一,主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工程营造及一切财政事宜。D西京,历史上多个朝代实行两京制,西安曾长期被称作西京,但北宋的西京指洛阳,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曙虽然很有才干,但初期仕途坎坷。他是进士出身,任职初就表现出色,总结过古往今来官用马匹的管理制度,但也都因个人失误屡次遭
35、到降职或罢免。B王曙为政简明果断,善于辩奸断狱。他在益州做官时,能迅速判断出有人报告军队作乱不实;任职潞州时,也能在已经判罪定论的案件中找出疑点。C王曙避免劳民伤财,委婉上奏进言。玉清宫焚毁后,他援引古例,认为这场灾害,就是上天对下界的警示,他建议不应重建玉清宫,以此回应上天的警示。D王曙为人严肃正派,荐才不计前嫌。他曾严厉教导过欧阳修等人,担心他们耽于享乐而惹祸,却遭到欧杨修的顶撞,但他掌权后,还是首先推荐了这些人。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仁宗感悟,遂减守卫者罪,已而诏以不复缮修谕天下。(2)曙参知政事,治第西京,益恭劝曙引年谢事,曙不果去。参考答案:4B5C6A
36、7(1)仁宗受到感动而醒悟于是减轻守卫者的罪责。不久下诏告谕天下不再重修玉清宫。(2)王曙任参知政事时,在西京洛阳修建宅院,益恭劝王曙以年老为由离职,王曙最终也没有离职。4试题分析: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唯”;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本题主要根据意思进行断句。句意:辽东高庙及高园便殿火灾,董仲舒认为高庙不应当建在陵墓旁,所以才会发生火灾。魏时崇华殿火灾,高堂隆认为亭台楼榭都应引以为戒,应当不再修建,文帝不听,结果第二年又被大火烧毁。断后要
37、通读,一检查意思是否讲得通;二是检查内容是否合理。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C项工程营造归工部管。户部起源源先于秦周庄记载此职为“地官大司徒”;秦为“治粟内使”,两汉称“大农令”和“尚书民曹”,三国至唐称“度支”“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讳太宗皇帝世民名讳改称“户部”,五代至清光绪末年,改“户部”为“度支部”,管田赋,关税,厘金,公债,货币及银行
38、等。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A 项概括不全面,“降知汝州”这次完全是受岳父寇准的牵连。此题难度适中。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中“感悟”译为感动而醒悟,“已而”译为不久。第二句中固定人名字保留“
39、王曙”,“治第”译为修建宅院,“谢事”译为离职,“不果去”译为最终也没有离职。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文翻译】王曙字晦叔,隋朝东皋子绩之后。世居河汾,后来又迁居为河南人。考中进士,调任定国军节度推官。咸平中期,又应试贤良方正科,策试入等,升迁为秘书省著作佐郎、任定海县知县。任满还朝后,又任群牧判官,在任内考证收集古今马政沿革变迁,著为群牧故事六卷,献给皇帝。又调任太常丞、判三司凭由理欠司。因举荐进士不实,被降为监庐州茶税,再迁任尚书工部员外郎、龙图阁待制。以右谏议大夫出任河北转运使,又因部属官吏受赇,降知寿州。又调任淮南转运使,勾当三班院,代理知开封府。后又以枢密直
40、学士身份出知益州。有个士卒在夜裏报告说军队将要暴乱,王曙立刻调查其真假,因谎报军情士卒被斩首。蜀人将王曙比做张咏,号称“前张后王”。入朝后又任给事中。当时仁宗为皇太子,王曙与李迪共同为太子选兼宾客,又因贡生的举荐失实,被免官。起复后任给事中兼群牧使。其妻子,是寇准的女儿。寇准被罢免相位而且被贬官,王曙也被降职为汝州知州。寇准再次被贬官,王曙也再次被贬为郢州团练副使。直到后来才起为光禄卿、知襄州,又调汝州。官复给事中、知潞州。州襄有杀人者,已定罪结案,独有王曙觉得可疑,不久提点刑狱杜衍至,在王曙提出疑点后的重审中事情果然真相大白。王曙因此而著辨狱记一书以告诫官吏。王曙后来调任河南府、永兴军,召回
41、朝中又任御史中丞兼理检使,理检设置使自此开始。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将守卫者全部拘捕下入御史狱。王曙担心朝廷商议修复之事,上奏说:“古时鲁桓、僖宫发生火灾,孔子认为鲁桓、僖宫是亲属关系已尽应当烧毁的。辽东高庙及高园便殿火灾,董仲舒认为高庙不应当建在陵墓旁,所以才会发生火灾。魏时崇华殿火灾,高堂隆认为亭台楼榭都应引以为戒,应当不再修建,文帝不听,结果第二年又被大火烧毁。而今所建宫殿不合经义,灾变之来好像有所警示。但愿陛下废除其址,不再修建其观庙,以应天变。”仁宗与太后览章后感悟,遂减少守卫者的罪责。接着下诏告谕天下不再重修玉清昭应宫。王曙又奏请允许三品以上官员立家庙,恢复唐朝旧制。并以尚书工部侍郎
42、参知政事。又以有病为由请求解职,被改任户部侍郎、资政殿学士、知陕州,又调河阳。再知河南府,又迁吏部。召为枢密使,又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过了一个月,头上恶疮发作,病逝。死后赠太保、中书令,谧文康。益恭字达夫,以父荫为卫尉寺丞。生性恬淡,仰慕唐时王龟之为人,数次解官就养。王曙参知政事,修建宅院於西京,益恭劝其父王曙以年老为由退养,王曙未能果断离任而去。益恭服满丧期之后,以尚书司门员外郎退休,间或与和尚、隐者出游,洛阳的名园山水,无处不至。后来因他的儿子也入朝为官,益恭一生最终升迁至司农少卿,后去世。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也。少袭爵,好学博闻。魏明帝初为平原侯,
43、曾为文学。及即位,累迁散骑侍郎、给事黄门侍郎。嘉平中,为司隶校尉。抚军校事尹模凭宠作威,奸利盈积,朝野畏惮,莫敢言者。曾奏劾之,朝廷称焉。时曹爽专权,宣帝称疾,曾亦谢病。爽诛,乃起视事。魏帝之废也,曾预其谋焉。时步兵校尉阮籍负才放诞,居丧无礼。曾面质籍于文帝座曰:“卿纵情背礼,败俗之人,今忠贤执政,综核名实,若卿之曹,不可长也。”因言于帝曰:“公方以孝治天下,而听阮籍以重哀饮酒食肉于公座。宜摈四裔,无令污染华夏。”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正元年中为镇北将军、假节。将之镇,文帝使武帝、齐王攸辞送数十里。曾盛为宾主,备太牢之馔。侍从吏驱,莫不醉饱。帝既出,
44、又过其子劭。曾先敕劭曰:“客必过汝,汝当豫严。”劭不冠带,停帝良久,曾深以谴劭。曾见崇重如此。武帝践阼,拜太尉,进爵为公,食邑千八百户。久之,以本官领司徒。进位太傅。曾以老年,屡乞逊位。曰“司徒所掌务烦,不可久劳耆艾。其进太宰,侍中如故。朝会剑履乘舆上殿,如汉相国萧何、田千秋、魏太傅钟繇故事。”曾性至孝,闺门整肃,自少及长,无声乐嬖幸之好。年老之后,与妻相见,皆正衣冠,相待如宾。己南向,妻北面,再拜上酒,酬酢既毕便出。一岁如此者不过再三焉。然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刘毅等数劾奏曾侈忲无度,帝以其重臣,一无所问。都官从事刘享尝奏曾华侈,以铜钩绂纼车,莹牛蹄角。后
45、曾辟享为掾,或劝勿应。享谓至公之体,不以私憾,遂应辟。曾常因小事加享杖罚。其外宽内忌,亦此类也。司空贾充权拟人主,曾卑充而附之。及充与庾纯因酒相竞,曾议党充而抑纯,以此为正直所非。咸宁四年薨,时年八十。(节选自晋书何曾传)【注】纼(zhn):穿在牛鼻子上的备牵引的绳子。4 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B.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C.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D.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5 下列对文中加
46、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嘉平”“正元”“咸宁”。古代帝王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B.“假节”本指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任务完成后,节会被收回。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加假节的称号。C.“太牢”指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猪三牲俱备。若只有牛、羊,没有猪,则称为少牢。D.“耆艾”泛指老年人。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如三十岁为而立,四十岁为不惑,五十岁为艾、知命,六十岁为耆、花甲。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曾不惧权势,敢于直言。对于朝野
47、畏惧的抚军校事尹模,只有他敢上奏弹劾其恃宠作威;他不但在文帝面前质问阮籍服丧不守礼制,还进谏文帝将阮籍放逐边疆。B.何曾位居要职,受武帝器重。他赴任镇北将军时,武帝派人为之送行数十里;他以年老为由请求辞职时,武帝允许他朝会时可佩剑、穿鞋、乘车上殿。C.何曾遵守礼法,家风谨严。他从小到大不好声色,与妻子相敬如宾;他训诫儿子,在客人拜访时要端正仪容。D.何曾心胸狭窄,逢迎权贵。下属刘享曾奏报他奢华,他挟私报复,常因小事对刘享施以杖罚;他低三下四地依附于权臣贾充,当贾充与人争执时,他偏袒贾充。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爽诛,乃起视事。魏帝之废也,曾预其谋焉。(2)劭不冠带,停帝良久,曾深以谴劭。曾见崇重如此。(3)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参考答案:4B5C6B7(1)曹爽被杀,他才出来任职治事。魏帝被废黜,何曾参与了谋划。(2)何劭不戴冠不束带,让武帝停留了很久,何曾严厉地责备了何劭。何曾就是这样被器重。(3)张衡一到任就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