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衡阳市 衡东县第二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绳子的故事莫泊桑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2、。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
3、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啦。”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
4、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
5、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
6、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是“克里格多村”的“老农民”的一推一吼,把高纳大爷最终推向了死亡境地,但他并非是导致高纳大爷死亡结局的最为关键的人物。B. 小说开头描写集市广场的人物和气味,为人物出场营造背景,集市广场也是一个容器,是小说的结构要点,贯穿始终,成为小说的线索。C. 小说通过叙述奥士高纳大爷捡到绳子,被冤家陷害,受众人奚
7、落,最后忧郁而死的故事,表现了人物的命运悲剧源自其自身性格的主题。D. 本文起伏跌宕,一波三折,经过乡丁发布丢失皮夹子通知和对质、搜身后乡长还不相信等铺垫转折后,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交还皮夹子使情节发展到高潮。5. 请简要分析奥士高纳大爷的形象特点。6. 阅读本文后,你在为人处事方面获得了哪些道理和启发?参考答案:4. A 5. 是一个因捡了一段绳子被人诬告、误解最后含冤而死的老实人形象。有勤俭精神,捡起一段绳子。真诚质朴,捡绳被人看见,颇感丢脸,有羞愧感,因别人误会而生气恼怒,为自己反复辩解以明清白,因愤怒和羞耻而含冤死去。 6. 只要自己清白,不必向他人多作辩解;为人品质如何,交给时间验证;
8、不要诬陷他人;应相信他人,不要无端不信任;政府应有所作为来纯化人性,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B项,“集市贯穿始终,成为小说的线索”说法错误,集市广场没有贯穿始终,也非小说的线索。C项,“人物的命运悲剧源自其自身性格”不是本文主题,本文通过绳子的故事表现了诚实淳朴者的死亡结局,反映了重大的道德和人性主题;D项,“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交还皮夹子使情节发展到高潮”说法错误,小说的高潮是“克里格多村”的“老农民”一推一吼的情节。故选A。5.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简要分析奥士高纳大爷的形象特点”,是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
9、答题关键词“形象特点”,筛选相关情节,概括形成答案。奥士高纳大爷因捡了一段绳子被人诬告、误解最后含冤而死他勤俭节约;诚实善良;认真执拗;结局凄惨,令人同情。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
10、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
11、抓住“我”的感受和对她的描写进行概括。6.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阅读本文后,你在为人处事方面获得了哪些道理和启发”,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答题的关键是“为人处事方面获得的道理和启发”。通读文章,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谈自己所得到的在为人处事方面获得的道理和启发。本文主要写老实人奥士高纳大爷因捡了一段绳子被人诬告、误解最后含冤而死的故事。文中人处事方面获得的道理和启发,可根据文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进行分析作答。答题时,一定要联系文章的内容,找到相关答题区间,筛选关键语句,分析概括形成答案。通读文章可知,文中致使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原因主要有:马郎丹的诬告;乡政府的审问;周围群众
12、的奚落;自身缺陷,不开通。根据这些原因来谈自己为人处事方面获得的道理和启发。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对史记最恰当的评价,指的是史记在史学、文学两个领城取得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境界。但是,评价史记仅仅从艺术的层面还不够。司马迁自己的评价,也就是史记的写作宗旨,一共十五个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换句话说,史记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天、人、古、今”,是一部浓缩中国古代三千年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自成一家思想体系。“国学之根柢”的意义即在此。司马迁定位史记是效春秋而作的道徳伦理典籍,其思想体系是两“立”:
13、一为后王立法,二为人伦立则史记就是为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树立法则。把司马迁自己对史记的评价和定位与鲁迅的评价结合起来,就是“治国之宝典,国学之根柢”。“治国之宝典”,指史记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即:一是国家建构要与时俱进,不断更化革新;二是贤人治国,追求君明臣贤。史记开篇五帝本纪阐释国家草创,记述的是历史不断进化和国家建构不断完善的历程,表现了司马迁发展、进化、变革的历史观。史记全书生动记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的社会变革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如避免动乱发生就需要施政者自觉地革故鼎新,自上而下推行更化变革,不断地因时调整,所以史记写了许多变革事例,供后人采择。最有名的变法改革,一
14、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一是秦国商鞅变法。赵武灵王渐进改革,历时二十年;商鞅变法急进改革,一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功效。渐进改革有许多保留,但所付成本小,负面影响也小;急进改革彻底清除旧制,见效快,但所付成本大,负面影响也大。两种模式供后世借鉴。史记为后王立法,更深的层面是贤人治国,君要明,臣要贤。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许多明君贤臣的范例。司马迁笔下的明君,其正面形象有六个方面:或天下为公,任贤使能;或领导方法,察纳雅言;或关爱民生,珍惜民财。司马迁笔下的贤臣,亦有六个方面:或居官理民,依法断案;或为官清廉,当官自律;或治理积弊,救民水火。司马迁对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极力颂扬;对暴君昏主、权奸污吏则无
15、情批判,留下正反两面的典型用以警示后世,合称“惩恶劝善”。史记不只是一部史学文学名著,还是一部人伦道德的教科书。所以,史记不仅是一部空前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杰出的传记名著,还是一部治国宝典,蕴含了许多冶国理政的珍贵经验,传递了一种有利于国治民安、社会发展进步的道徳伦理观念。(摘编自张大可史记)是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治国宝典,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史记既是一部历史典籍更是一部道德伦理典籍,浓缩了中国古代三千年的思想。B. 赵武灵王改革历时二十年,而商鞅改革十年大见功效,所以商鞅改革的效果更好。C. 主张贤人治国,国君要圣明,臣子要贤良,是史记为后王立法更深层次
16、的内容。D. 史记蕴含了许多治国理政的珍贵经验,所以被称作“是一部空前的历史巨著”.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在提及史记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史记的思想体系。B. 文章论述史记是“治国之宝典”时,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思路清晰,层次分明。C.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事实,有力支撑了中心论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中间几段分述,最后一段总结全文。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史记在文学与史学领域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所以被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 “究天
17、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宗旨,所以我们仅评价其艺术成就是不够的。C. 史记重视国家建构要与时俱进,不断更化革新,追求君明臣贤,这是司马迁发展、进化、变革历史观的表现。D. 司马迁在史记中极力颂扬明主贤君、忠臣义士,无情批判暴君昏主、权奸污吏,警示后世“惩恶劝善”。参考答案:1. C 2. D 3. C【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项,“更是一部道德伦理典籍”中“更是”一说错误,原文并无此意,从文中来看,“历史典籍”和“道德伦理典籍”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对史记做出的评价,二者不存在程度上
18、的差别,而“更”明显强调史记道德伦理典籍的程度更深,这是错误的;“浓缩了中国古代三千年的思想”错误,文中说的是“是一部浓缩中国古代三千年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自成一家思想体系”,选项曲解了文本的意思,故A项错误;B项,“所以商鞅改革的效果更好”错误,这一说法于文无据,第三段说赵武灵王属于渐进改革,商鞅变法属于急进改革,这两种改革“渐进改革有许多保留,但所付成本小,负面影响也小;急进改革彻底清除旧制,见效快,但所付成本大,负面影响也大。两种模式供后世借鉴”,作者只是比较两种模式各自的优缺点,无法看出哪个效果更好,故B项错误;D项,“史记蕴含了许多治国理政的珍贵经验,所以被称作是一部空前的历史巨著”
19、错误,选项中因果关系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史记不仅是一部空前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杰出的传记名著,还是一部治国宝典,蕴含了许多治国理政的珍贵经验,传递了一种有利于国治民安、社会发展进步的道德伦理观念”,由此可知,选项“珍贵经验”和“历史巨著”之间是递进关系“史记蕴含了许多治国理政的珍贵经验”应该是其“还是一部治国宝典”的原因,故D项错误;C项,该项是对文章第三、四段内容的概括,正确。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
20、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A项,该项重点考查文本内容的概括,正确;B项,该项重在考查文本的论证思路,正确;C项,该项是对论证方法的分析,正确;D项,“首段提出中心论点”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一段只是阐述史记艺术成就,目的是为了引出本文论述的中心内容,并没有提出中心论点,故D项错误。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
21、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该项信息源自第一段,正确;B项,该项信息源自第二段,正确;D项,该项信息源自第四段,正确;C项,“史记追求君明臣贤,这是司马迁发展、进化、变革历史观的表现”错误,该项信息源自第四段,由第四段内容可知,“追求君明臣贤”不是“司马迁发展、进化、变革历史观的表现”,而是人伦方面的,故C项错误。故选C。【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
22、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我们将建立21条生产线。当所有生产线完全投入使用时,每22秒就能制作出一件T恤。我们每天将为Adidas生产80万件T恤。在全球
23、范围内,即使是最便宜的劳动力市场也无法与我们竞争。对此我感到很兴奋。”中国一家服饰公司董事长如此豪迈的说到。是什么让他如此有底气呢?原来,这家公司在生产线上采用了机器人裁缝“Sewbot”,这款机器人缝制系统每22秒就能生产一件T恤,每天能为Adidas生产80万件T恤。椐了解,机器人裁缝“Sewbot”在缝制服装之前,会使用相机和针的组合来追踪布料的摆放位置,其准确度远超人类。如此之高的工作效率和准确度的机器人成缝出现,可以说它彻底改变了纺织制造业。科技的进步固然是好事,但是机器人裁缝的出现对那些以纺织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体又会造成哪些影响呢?又会有多少纺织工人因此下岗失业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24、(摘编自“OFweek机器人网”,2017-08-10)材料二:在一些领城,人工智能早已超越医生。例如,自然杂志曾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AI在儿童自闭症早期诊断上完胜医生;自然通讯也曾发表了一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的研究:计算机可被培圳得在评估肺癌组织切片时比病理学家更加精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如果用于诊断疾病判断预后的数据或图像可以标准化、量化、结构化的话,基本上是可以用人工智能来完成的,在确立算法以后,可以让机器不断地学习和积累,逐步完善,最终会战胜人类的。从目前的应用来看,人工智能应用比较好的领域是皮肤科、病理科和影像科。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短时间内,人工智能仍不可能完全
25、代替医生,而作为医生诊疗时的重要辅助工具出现,应该是现阶段人工智能所扮演的角色。至于未来,谁又能预测呢?(摘编自搜狐网,2017-11-07)材料三:继机器人下围棋战胜人类之后,机器人开始写诗了。近日微软团队开发的机器人小冰在华西都市报开设专栏“小冰的诗”,发表新诗。机器人第一次在报纸上开专栏,再次引发读者的关注和议论。近两年来机器人的写诗“造诣”突飞猛进。目前,光看作品,已经无法分辨出哪些诗句是人写的,哪些诗句是机器人写的。不过,要说机器人已经取代了诗人还为时尚早。机器人在计算、记忆等脑力方面,确实超越了人类,但目前还在两个方面无法突破一是创造,二是情感。以小冰为例,它写诗是综合了519位中
26、国现代诗人的风格,自己不能凭空创造。而人人类写诗,一定是感受到了某种情绪,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进行创造性劳动。(摘编自广州日报,2017-08-23)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机器人裁缝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纺织制造业,将强劲地冲击劳动力市场。B. 以医疗领域应用的结果推断,AI机器人未来可能会取代一部分医生的岗位。C. 从目前的应用状况看,人工智能已成为医生诊疗时的重要辅助工具。D. 近两年机器人写诗“造诣”突飞猛进,在文学方面实现了对人类的超越。2. 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机器人虽在缝制、医疗和文学创作领域表现突出,
27、但要替代人类绝无可能。B. 机器人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远超人类,如何应对它的挑战,值得人们深思。C. 尽管机器人技术已取得巨大进步,但要完全替代人类的工作恐怕为时尚早。D. 这些新闻及时捕捉社会热点,反映当下的社会生活,体现了时效性的特点。3. 根据前两则材料,概括人工智能的发展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弊。参考答案:1. D 2. A 3. 利:制造业在高效生产的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提升医疗行业的服务水平。弊:取代部分领域的工人工作,造成工人失业。可能导致某些领域被机器人占领,人类的地位面临威胁。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28、。D.“在文学方面实现了对人类的超越”理解不正确。原文说,“要说机器人已经取代了诗人还为时尚早。”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2. 试题分析:A.“要替代人类绝无可能分析不正确。在缝制领域,它已经替代了人类的工作;在医疗领域,它已经部分替代人类的工作;在文学创作领域,原文虽然说“要说机器人已经取代了诗人还为时尚早”,但并没有完全否定这种可能性。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筛选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这类试题考生要立足对
29、文本内容的理解,在筛选和概括的时候要以原文内容为主,根据理解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利和弊有:利:制造业在高效生产的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提升医疗行业的服务水平。弊:取代部分领域的工人工作,造成工人失业;可能导致某些领域被机器人占领,人类的地位面临威胁。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
30、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选自劝学)(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
31、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选自师说)8.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B. 而绝江河 绝:隔绝C. 而耻学于师 耻:以为耻D. 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取之于蓝 古之圣人B. 其曲中规 其皆出于此乎C. 吾尝终日而思矣 则群聚而笑之D. 善假于物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0. 下列对两段选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选文(一)从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作用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B. 选文(二)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学于师
32、的坏风气。C. 两段选文都用了比喻论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阐明观点。D. 两段选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说理周密,语言凝练简洁。11.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参考答案:8. B 9. C 10. C 11. 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B项,“而绝江河”
33、的意思是“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所以“绝”的意思是“渡过”。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审题,题干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然后对选项一一辨析, 本题A项“之”,前一句是代词,代靛青;后一句是助词,的。B项“其”,前一句是代词,代木材;后一句是副词,加强揣测语气,大概。C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D项“也”,前一句是判断句的标志;后一句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义。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
34、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C项,“两段选文都用了比喻论证”错,选文(一)运用了比喻论证,而选文(二)则主要运用对比论证。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的“虽”,即使;“有”,通“又”;“不复挺者”,木材也不会再挺直;“輮”,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之”,代词,代它;“然
35、”,这样。中的“今”,现在;“其”,代词,代他们,指士大夫之族;“乃”,竟,竟然;“其可怪也欤!”,真是令人奇怪啊!【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一)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
36、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
37、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 什么 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二)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通晓句读,不
38、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5. 阅读课外文言小段,回答问题。(4分)向雄为河内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刘准横怒,
39、遂与杖遣之。雄后为黄门郎,刘为侍中,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复君臣之好。雄不得已,诣刘,再拜日:“向受诏而来,而君臣之义绝,何如?”于是即去。武帝闻尚不和,乃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犹绝?”雄日:“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臣于刘河内,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武帝从之。一注注解:退:辞退。膝:膝盖,此处意为放在膝盖之上爱抚。戎首:死敌。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敕雄复君臣之好 敕: 雄不得已,诣刘 诣:一 (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译文:_参考答案:略6. 阅读
40、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面小题。范述曾,字子玄,吴郡钱唐人也。幼好学,从余杭吕道惠受五经,略通章句。道惠学徒常有百数,独称述曾曰:“此子必为王者师。”齐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幼时,高帝引遂曾为之师友。起家为宋晋熙王国侍郎。齐初,至南郡王国郎中令,迁尚书主客郎、太子步兵校尉,带开阳令。述曾为人謇谔,在宫多所谏争,太子虽不能全用,然亦弗之罪也。竟陵王深相器重,号为“周舍”。时太子左卫率沈约亦以述曾方汲黯:以父母年老,乞还就养,乃拜中散大夫。明帝即位,除游击将军,出为永嘉太守。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所部横阳县,山谷险峻,为逋逃所聚,前后二千石讨捕莫能息。述曾下车,开示恩信,几诸凶党,襁负而出,编户
41、属籍者二百余家。自是商贾流通,居民安业。在郡励志清白,不受馈遗,明帝闻甚嘉之,下诏褒美焉。征为游击将军。郡送故旧钱二十余万,述曾一无所受。始之郡,不将家属;及还,吏无荷担者。民无老少,皆出拜辞,号哭闻于数十里。高祖践阼,乃轻舟出诣阙,仍辞还东。高祖诏曰:“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可太中大夫,赐绢二十匹。”述曾生平得奉禄,皆以分施。及老,遂壁立无所资。以天监八年卒,时年七十九。注文言,著杂诗赋数十篇。 (选自梁书?列传五十三,有删节)4.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库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42、B. 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C. 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D. 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 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的合称。B. 商贾,泛指做买卖的人,行走贩卖货物谓之商,住着出售货物谓之贾。C. 编户,官府把民户的详细信息登记在册,并据此征收赋税和摊派徭役。,D. 践阼,践为履之意,阼指主人阶,意为走上主人阶位,特指皇帝登基。6. 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述曾学有所成。
43、曾师从余杭吕道惠学习五经,在学生中脱颖而出,受到老师吕道惠的称赞和奖赏。B. 范述曾能力出众。刚就任永嘉太守时,便昭示恩德,申明信义,顺利地解决了横阳县凶徒聚集的难题。C. 范述曾清正廉洁。在永嘉郡任职期间,努力保持操守,不接受馈赠,明帝对他很是赞赏,下诏褒扬他。D. 范述曾乐善好施。一生所得到的俸禄,都分别施赠给人,等到自己年老之时,家徒四壁,没有资产。7.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述曾为人謇谔,在宫多所谏争,太子虽不能全用,然亦弗之罪也。(2)始之郡,不将家属;及还;吏无荷担者。参考答案:4. C 5. A 6. A 7. (1)范述曾为人正直敢言,在宫中对很多事都敢于直
44、言规劝,太子虽然不能全都采用,但也不怪罪他。(2)(范述曾)刚到郡中上任的时候,不带家属,到离郡回京的时候,没有肩挑行李的吏员 。(5分)4题: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昔”修饰后面内容,前面应该停顿。连词“以”表示目的,前面应该停顿。整体停顿为: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点睛: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7题: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1
45、)“述”指范述曾,“謇谔”译为正直敢言,“弗之罪”译为不怪罪他。(2)补充主语“范述曾”,“之”译为到,“及”译为等到,“吏无荷担”(定语后置句)。【文言文参考译文】范述曾字子玄,是吴郡钱唐人。(他)从幼年开始就爱好学习,曾师从余杭吕道惠学习五经,精通五经的经义解说。吕道惠的学生曾经有数百人,但他唯独称赞范述曾说:“这个人一定会成为帝王的老师。”齐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年幼时,齐高帝选拔范述曾任他们的师友。范述曾初出仕任宋晋熙王国侍郎。齐代初年,范述曾出任王国郎中令,迁任尚书主客郎、太子步兵校尉,兼任开阳县令。范述曾为人正直敢言,在宫中对很多事都敢于直言规劝,太子虽然不能全都采用,但也不怪罪他。
46、竟陵王非常器重范述曾,称他为“周舍”。当时太子左卫率沈约也拿范述曾和汉代的汲黯相提并论。因为父母年老,(范述曾)请求返回家乡赡养父母,于是(朝廷)授任范述曾为中散大夫。明帝登上帝位,范述曾被任命为游击将军,出京任永嘉太守。(范述曾)治政清廉公正,不崇尚用威严凶猛的办法治理百姓,百姓感到安适。永嘉所属的横阳县,山高谷深,地势险要,是逃亡的罪人聚集的地方,前两任太守采用征讨的办法都没能平定这地方。范述曾初一上任,就昭示恩德,申明信义,那些凶恶之徒,拖儿带女从深山中出来,被编入户籍成为良民百姓的共有二百余家。从此之后,这地方商人往来通行无阻,百姓安居乐业。范述曾在永嘉郡任职时,努力保持清正廉洁的操守,不接受馈赠,明帝听说(范述曾的事迹),很是赞赏,下诏褒扬他。(范述曾)又被征调为游击将军。范述曾离开永嘉郡的时候,郡中按旧例送给离任太守二十余万钱币,他一分也没有接受。(范述曾)刚到郡中上任的时候,不带家属,到离郡回京的时候,(他手下的)吏员(依然行李简单)没有谁的行李需要用担子挑的。百姓无论老少,都出来拜辞(范述曾),挽留太守的哭声在数十里外都能听到。高祖登上帝位,(范述曾)就乘坐小船离开家乡,到京城拜见高祖,接着辞别高祖东归。高祖下诏说:“中散大夫范述曾,从前在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