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史记》中外译本比较——以杨宪益、戴乃迭和华兹生的英译本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27953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史记》中外译本比较——以杨宪益、戴乃迭和华兹生的英译本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史记》中外译本比较——以杨宪益、戴乃迭和华兹生的英译本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史记》中外译本比较——以杨宪益、戴乃迭和华兹生的英译本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言文学研究张毅楠李彦基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史记中外译本比较基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史记中外译本比较以杨宪益、戴乃迭和华兹生的英译本为例张毅楠李彦(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要:运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笔者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华兹生的史记英译本进行了描述性比较研究。分析身处不同社会背景的两组译者在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的影响下,在文本选择、翻译倾向以及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差异,并探讨了这些差异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翻译规范对两组译者的翻译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进而导致了两个译本的文本差异;本研究为理解翻译规范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的影响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关键词:史记;

2、翻译规范;翻译策略作者简介:张毅楠(1999),女,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李彦(1981),女,文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网络文学译介。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新媒介技术环境下中国网络文学译介模式研究”(21YJC740032);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互联网环境下面向东南亚的中国网络文学译介模式研究”(YB2020082)。中图分类号:H059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406(2023)02-0105-06收稿日期:2023-01-15在中国珍贵的文化宝库中,史记作为记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

3、面的史书跨越三千年的历史,成为“二十四史之首”。司马迁呕心沥血成就的这一巨作是一部集文学与史学价值于一体的“绝唱”,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随着世界各国的频繁交流,我们发现不仅仅是经济、政治交流,文化交流也愈发重要,因此,对各国文学经典的翻译工作迫在眉睫。19世纪末,史记逐渐开始外译,继艾伦(Herbert J.Allen)首次英译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事史记的英译工作,其中倪豪士(William H.Nienhauser)和华兹生(Burton Watson)的英译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而在国内,学者杨宪益、戴乃迭(GladysYang)夫妇也对史记进行了英译,并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认可。目

4、前,中国翻译学界对于史记英译的研究较少,微观译本的对比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李秀英综述了史记在西方的各种译本并梳理出其在西方的译介发展过程,同时对史记的叙事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吴原元总结了史记在美国的两次译介及所带来的影响。吴涛从读者接受力和忠信原则着手,分析了华兹生史记英译本的翻译策略,肯定了华兹生处理语言文化差异的方法。朱振武通过对比华兹生和倪豪士的英译本,以全球化视角分析了两个译本的差异 参见李秀英:史记在西方:译介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4期。参见吴原元:略述史记在美国的两次译介及其影响,兰州学刊2011年第1期。参见吴涛:读者接受力与忠信原则:华兹生英译史记的双重限阈,外语学刊

5、2018年第4期。第38卷第2期2023年3月Vol.38No.2Mar.2023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105语言文学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性。魏泓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呈现了华兹生史记英译本的塑成原因及其在海外的译介情况,肯定了华译本的成功及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以上少数研究方向比较零散,多从宏观的社会文化角度分析,少有微观的文本对比,未能剖析不同译本的语言风格及成因。鉴于此,本文选取史记众多英译本中流传最广的国外学者华兹生和国内学者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借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分析在不

6、同翻译规范下,两组译者在翻译史记时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其成因。一、翻译规范理论(一)理论背景20世纪80年代之前,翻译研究基本都是以源语文本为中心。很多学者认为,好的翻译就应该像国内严复的翻译思想“信、达、雅”和国外纽马克的“功能对等”理论那样呈现,这种翻译批评是一种规定性(prescriptive)的翻译研究。这种传统的翻译研究试图制定一系列规定,局限于文本内,使译者在翻译中遵循这些规定。规定性翻译研究没有考虑到翻译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然而,描述翻译学(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的出现使得翻译不再拘泥于原来的纯语言窠臼,翻译研究的性质由规定性逐渐转变为描

7、述性,由此也引发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图里在佐哈尔(Itamar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翻译规范理论,该理论也成为了描述翻译学的核心理论。(二)规范与翻译规范就其社会文化维度来说,图里认为翻译受到不同程度的文化制约。其中,涉及的翻译问题远远超出了源语文本本身,更多的是强调不同译者的不同翻译行为。图里认为规范是一种有规律的行为,由于规范具有实效性,人们可以在同一类型行为中依据规范区分不同行为的规律性;图里认为规范是解释人类活动的社会相关性的主要概念和中心,规范的存在和运行是保证社会活动相关性的主要因素。而翻译又涉及多语言系统,需要找到一套体系来平衡翻译过程中因语言、文

8、化不同而产生的问题。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没有规范的调节,那么,译本就会失去翻译行为表现出的某种规律性,人们也就无法对某些行为方式的偏差进行解释。(三)翻译规范的分类图里在1995年出版的描述翻译学及其他(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中 的 第 二 章 The Nature and Role ofNorms in Translation,对翻译规范理论做出了详细阐述,给出了基本分类与定义。图里认为,规范是指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社会文化因素和翻译方法的选择等因素,并将翻译规范分为三类:1.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

9、s)根据时间顺序,预备规范是翻译过程中首要的规范。它是影响翻译文本选择的规范,通常涉及两个方面:翻译政策和翻译的直接性。其中,翻译政策是指在特定时期译者需要考虑到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等因素,或结合个人偏好来选择有待翻译的作品。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能会遭遇获取源语文本的困难,需要利用第三方语言文本进行转译,这就是翻译的直接性。实际上,在翻译活动开始之前,预 参见朱振武、黎智林:同史不同译,个中藏玄机史记英译的策略异同比勘和文化立场审视,上海翻译2020年第5期。参见魏泓:华兹生的史记译介研究,外语学刊2022年第4期。参见彭劲松、李海军:描述翻译学:发展轨迹及理论创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10、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Toury,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p p.54,55,56.Toury,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pp.54,55,56.106语言文学研究张毅楠李彦基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

11、史记中外译本比较备规范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2.初始规范(initial norms)根据图里的说法,影响译者在目标语言系统和源语言系统之间选择的规范被称为初始规范。它在三大规范中起主导作用,因为它会影响其他后续的翻译决策。若翻译倾向于目的语,则会使译文显示出“可接受性”的特征;如果它倾向于源语言,则会显示出“充分性”的特征。在图里看来,初始规范贯穿整个翻译过程的始终。3.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操作规范是指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实际选择的规范,简单来说是指译者在呈现译文时所采用的策略和技巧,可以分为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母体规范决定了译本是否完整或遗漏、添加或分割;篇章语

12、言规范制约着译文语言,如句子段落结构和词汇使用等。二、翻译规范视角下史记两英译本的比较分析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本文对华兹生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史记英译本,进行了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下微观的译本异同对比。(一)预备规范和初始规范下华译和杨、戴译的文本选择及翻译倾向在翻译政策方面,鉴于两组译者来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所承担的翻译任务也各不相同,因此,他们进行史记英译的出发点迥异。二战以后,由于美国建国时间短,积累的文化底蕴不够雄厚,其文化现状与大国地位十分不匹配,于是美国政府开始汲取别国的文化经典,华兹生英译的史记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早年赴欧洲留

13、学,造就了极高的翻译功底,回国后在20世纪50年代受外文局之托,开启了对中国古典名著的译介项目,英译本史记选便是旨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译介项目之一。从翻译的直接性来看,华兹生所译时代由于受到政治限制,只能选用日译本进行翻译,以史记会注考证为参考。杨、戴夫妇作为中国学者,自然是以史记原本进行英译。由于文本选择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不同,两组译者在初始规范的制约下选择的不同翻译倾向也一目了然。华兹生译本的受众是美国普通大众而非专业学者,目的在于让美国国人吸收中国优秀文化底蕴,提升国民文化素质。所以,在此基础之上,华兹生采取了“可接受的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注重目的语读者,较多地保留了译语文化的习惯,

14、易于目的语读者接受。杨、戴夫妇的译本旨在传播中国文化,于是他们选择了“充分的翻译”,较少牺牲源语文化规范,尽量靠近原作,忠于原文。这里选取陈丞相世家中的一句进行对比分析:例1: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华译:Even the most shining examples ofchaste and loyal behavior would be of no help杨、戴译:If you had men with the virtueof Wei Sheng and Xiao Ji who could not help towin the war文中的“尾生、孝己之行”是指庄子中的两个典

15、故,尾生代表了忠贞,而孝己代表的是孝道,但是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其背后典故的来源较为陌生,如果不进行深入的查阅是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所以,华兹生将其译为“shining examples of chaste and loyal behavior”,将典故所代表的人物精神概括起来讲给西方读者听,呈现的是较多保留了目的语文化的“可 参见李秀英:史记在西方:译介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4期。参见满丹南:华兹生史记翻译介评,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1628页。Sima Qian,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

16、an of China:Han Dynasty,trans.by Burton Watson,New York&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1,p.218.司马迁著:史记选,杨宪益、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年,第157页。107语言文学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接受的翻译”;而杨、戴夫妇选择贴近原文,保留中国传统典故,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因此,呈现了较少牺牲源语文化的“充分的翻译”。(二)操作规范下华译与杨、戴译的译本特征以陈涉世家为例预备规范和初始规范制约着译者在宏观层面对于译本的处理,而操作规范则在微观层面上制约着译者对

17、译文的处理。1.母体规范母体规范决定了译者如何呈现文本的宏观结构,是否进行全译,又或是选译。两组译者都对史记进行了选译,华兹生打破了史记原有结构顺序,为了便于西方读者接受,他将史记篇目重新挑选、排序,按照西方人惯有的阅读模式进行排版,将秦代卷开篇定为秦本纪,秦始皇本纪次之,如此就呈现出中国古代的专制形象。而后面的陈涉世家又展现出人们的反抗,这样正好呼应了中国人民所受的压迫与反抗。杨、戴则筛选出司马迁 史记 中的十八卷经典进行翻译,史记选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度。在陈涉世家中,华译本在翻译之前有段落对背景进行了介绍,经查,该段落出自太史公序,是华兹生按照自己意愿添加的,以便于读者阅

18、读;而杨、戴译本中则没有这个内容,译者只是对源语文本直接翻译。2.文本语言规范文本语言规范影响着译者对词句的把握和选择,不同的译者在文本语言规范的作用下所运用的翻译策略也有所不同。笔者以陈涉世家里所涉及的部分汉语文化词为例,分析两译者处理源语语句的翻译策略。例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华 译:Also Chen She secretly sent WuGuang to a grove of trees surrounding a shrinewhich was close to where the men were makingcamp.When ni

19、ght fell,Wu Guang lit a torchand,partly concealing it under a basket,began to wail like a fox and cry,“Great Chushall rise again!Chen She shall be a king!”杨、戴 译:Chen She secretly sent WuGuang at night with a lantern to the forest shrinenear their camp,to cry like a fox,“GreatChu will rise again!Chen

20、 She will be king!”对比两组译文可看出,对于具有文化意象的词语,两组译者在词语选择上具有差异。原文中“篝火”的意思是“用笼子罩着火”假装是鬼火,杨、戴译为“lantern”,而华译为“torch”。华兹生使用“torch”一词,可以看出他将这一带有中国古代迷信色彩的词语转化为西方读者易于理解的词语:a long piece of wood thathas material at one end that is set on fire and thatpeople carry to give light,避开了中西文化冲突。例3:陈胜葬砀,谥曰隐王。华译:Chen She wa

21、s buried at Dang withthe posthumous title of“The Melancholy King.”杨、戴译:Chen She was buried at Dangwith the posthumous title of King Yin.这里,陈胜死后追封的谥号为“隐王”。何为隐王,为什么用“隐”字作为谥号?大多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中国读者对于“隐王”这一谥号都会有所存疑,更何况是西方读者。华兹生将其译为“The Melancholy King”,可见他是对这个谥号进行过查阅的。什么是隐?自古有 魏泓:华兹生的史记译介研究,外语学刊2022年第4期。司马迁:史记,

22、第1529页。Sima Qian,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of China:Qin Dynasty,trans.by Burton Watson,Hongkong&NewYork: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287.司马迁著:史记选,杨宪益、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年,第91页。司马迁:史记,第1534页。Sima Qian,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of China:Qin Dynasty,trans.b

23、y Burton Watson,Hongkong&NewYork: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293.司马迁著:史记选,杨宪益、戴乃迭译,第103页。108语言文学研究张毅楠李彦基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史记中外译本比较言:“隐拂不成曰隐,明不治国曰隐,怀情不尽曰隐”,这里蕴含着陈胜功败垂成、其位不终的意思,含有惋惜之意。虽然华兹生译为“Melancholy”,但笔者认为未能表达出谥号所蕴含的深意;而杨、戴夫妇直接音译为“KingYin”,遵从了他们的充分翻译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文化要素

24、的流失。例 4: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华译:In the twelfth month,at the time ofthe winter sacrifice杨、戴译:In the twelfth month Chen She“腊月”在中国文化中指的是岁末十二月的别称,岁末十二月正处在新旧交接时段,所以是祭祀比较多的月份。华兹生将这一含义译为“at the time of the winter sacrifice”,可以更好地使读者理解中国古代词语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扫除读者的阅读障碍,同时也是“可接受的翻译”的体现。例5: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华译:B

25、ut might you not seek your fortunewith the spirits?Chen She and Wu Guang weredelighted with the idea of enlisting supernaturalaid in their scheme.“It must mean that weshould first do something to overawe the men inour group!”杨、戴译:But why not ask aid from thespirits?Chen She and Wu Guang,pleased with

26、this suggestion,said,“He means us to awemen first.”“念鬼”白话文意思为“考虑卜鬼的事情”。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大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意味着在做某件大事之前要进行“问天占卜”,来祈求万事顺利。华兹生将“念鬼”译 为“the idea of enlisting supernatural aid intheir scheme”,对“卜鬼”进行了补充解释,即借助超自然能力的帮助。杨、戴夫妇则译为“pleased with this suggestion”,以“suggestion”总结了前文卜鬼人的建议,默认了读者对“卜鬼”已有了解。这里,华

27、兹生对具有中国文化色彩词语的翻译采用了以目的语为导向的翻译策略,不仅将原文意思译出,也有利于读者的理解。例6: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华译:They entered the city and quarteredthere for several days,sending out an ordersummoning all the village heads and importantmen of the region to meet with them and plan acourse of action.杨、戴 译:A few days later they summoned t

28、he elders and chief citizens to a conference.“三老”是古代掌教化的乡官,类似于现今的乡长,“豪杰”是指才智出众的重要人物。这里华兹生将“三老豪杰”译为“the villageheads and important men”,词意相符,可以使读者简单、直接地明白这两个中国文化词。司马迁:史记,第1534。Sima Qian,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of China:Qin Dynasty,trans.by Burton Watson,Hongkong&NewYork:The Chinese University

29、Press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293.司马迁著:史记选,杨宪益、戴乃迭译,第103页。司马迁:史记,第1529页。Sima Qian,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of China:Qin Dynasty,trans.by Burton Watson,Hongkong&NewYork: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286.司马迁著:史记选,杨宪益、戴乃迭译,第91页。司马迁:史记,第1530页。Sima Q

30、ian,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of China:Qin Dynasty,trans.by Burton Watson,Hongkong&NewYork: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288.司马迁著:史记,杨宪益,戴乃迭译,第95页。109语言文学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而杨、戴夫妇译为“the elders and chief citizens”,以源语为导向,贴合了原文的字面意思,并没有解释出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会使那些不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背

31、景的读者产生语义理解的偏差;但在译文的呈现形式上,杨、戴夫妇又尽量与原文靠近,做到了句式简洁。三、结语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描述性研究视角,跳出了翻译语言层面的制约,结合文化语境,揭示了三种规范如何对译者行为进行制约,进而得出不同译者所产出译本风格不同的结论。在 史记 英译的历史上,华兹生译本和杨、戴夫妇译本都是 史记 英译的经典之作,本文借鉴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对比分析了两组译者在三种规范的制约下所展现出的不同翻译行为与文本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身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组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源语为导向,更加注重译文的充分性,在形式和内容呈现上都更接近原文

32、;而华兹生则以译语为导向规范,更加注意译文的可接受性,因而更易于西方读者阅读。综而述之,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不拘泥于固有的翻译研究思路,将翻译与文化语境结合起来,描述并解释翻译活动中的译者行为,为中国传统翻译“走出去”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较为深入的指导意义。A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Toury s Translational Norms Taking Versions of Yang Xianyi,Dai Naidie an

33、d Burton Watson as ExampleZHANG Yinan&LI Yan(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Province 650500)Abstract:As a classic literary masterpiece,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has exerted a profoundinfluence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Based on Tourys translational norms the

34、ory,this paper makes a descriptiv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selected versions of the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by YangXianyi,Dai Naidie and Burton Watson respectivel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translators in the selection of the target tex

35、t under the restriction of the preliminary norm,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 tendencies of the target tex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nitial norm,and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sed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operationalnorm.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nslational nor

36、ms have obvious influence on the two groups of translators,resulting in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versions.This research can shed some light on understandingthe influence of translational norms on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translation.Key word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translational norm;translation strategy(责任编辑徐芸华)1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