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近代上海美租界区域城市空间拓展与河流环境演变%281848-1911%29.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27724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上海美租界区域城市空间拓展与河流环境演变%281848-1911%29.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近代上海美租界区域城市空间拓展与河流环境演变%281848-1911%29.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近代上海美租界区域城市空间拓展与河流环境演变%281848-1911%29.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近代上海美租界区域城市空间拓展与河流环境演变(18481911)余 静内容提要 城市地产业是近代上海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驱动因素,然而城市空间的扩展往往伴随着原本河浜系统的破坏。本文以 1848 1911 年上海美租界区域的河流环境演变与地块交易过程为切入点,系统探讨这两种分别具有乡村与城市特征的要素在近代城市化过程中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并揭示其驱动因素。通过还原河浜和道契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发现,在这一时期地块交易范围从外虹口不断向北、东、西三个方向扩大,随着地块交易的日益频繁,区域内河流不断淤塞,水质变差,并产生了卫生问题,最终致使河流被填埋。关键词 美租界区域 城市空间 水环境 上海近代以来,

2、上海城市空间的拓展改变了传统水乡景观,其中,河浜不论是在形态上,还是在所承担的职能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城市空间拓展与河浜体系演变两者之间相互作用,贯穿于上海地区从水乡向都市蜕变的整个过程。关于开埠后城市空间拓展对河浜的影响,学者多以“填浜筑路”为切入点,探讨道路等市政工程开展致使河浜逐渐消失的过程,这033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 20 世纪长江三角洲海岸带环境变迁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20&ZD231)的阶段性成果。吴俊范:1900 1949 年间上海水乡景观蜕变的复原与分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 年第 1 期。牟振宇通过对法租界内填浜筑路的案例分析,认为河浜体

3、系的退化与市政建设的完善以及地产开发的需要密切相关,参见牟振宇 近代上海法租界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1849 1930),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0,第 122 167 页。一过程是近代上海城市空间演变中比较直观的案例,其最主要推动因素是地块交易。在对上海地块交易的空间分布研究中,陈俐通过整理 上海道契 英册前 300 号道契内的自然、人文景观信息,复原出开埠前上海北关外乡保、人口、坟墓、河道等景观要素的分布,揭示了开埠初期至 1861 年城市景观从沿外滩一线逐步向西扩张的历史进程;牟振宇则复原出 1860 1914 年道契在上海法租界的时空分布,并从道契的空间分布与越界筑路的分布特征中,

4、发现了筑路与洋商地产之间的紧密联系。1845 年,美国圣公会主教文惠廉在虹口地带设立教堂和建造房屋,并于 1848 年取得上海道台的同意,将这一带划作美国人租地造屋的居留地。为与英租界合并,1863 年正式划定了美租界,其范围为“西面从护界河(即泥城浜)对岸之点起(西藏路南端)向东沿苏州河及黄浦江到杨树浦;沿杨树浦向北三里,从此向西划一直线,回到护界河对岸的起点”。此后,美租界又在 1893 年和 1899 年经历了两次扩张,使美租界所在区域面积分别达到 7856 亩和 19233 亩。伴随着租界的扩张,美租界区域内纵横交错的河浜逐渐转化为各式各样的城市用地,这一变化不仅蕴含着传统江南水乡景观

5、向现代城市景观转变的深厚内涵,也是上海近代化过程中自然环境向社会环境的转型。与英、法租界的研究相比,对美租界区域内城市空间变化的研究相对薄弱,主要是对道路与聚落的个案研究。本文所使133近代上海美租界区域城市空间拓展与河流环境演变(1848 1911)陈俐:上海道契所保存的历史记忆 以 上海道契 英册 1 300 号道契为例,史林 2007 年第2 期。牟振宇:近代上海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过程研究 基于 GIS 的近代上海法租界个案研究(1898 1914),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4 期。列强在中国的租界 编辑委员会编 列强在中国的租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第7 页

6、。从历史过程来看,虽然 1863 年之前并未划定美租界,但自1848 年文惠廉取得上海道台的口头约定,美租界“虽无名但实存”。1863 年美租界正式划定,之后与英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并经历了两次扩张。而本文研究的区域范围是指 1899 年第二次扩张后的美租界所在区域范围,为行文方便,下文统一以“美租界区域”称之,特此说明。吴俊范:从英、美租界道路网的形成看近代上海城市空间的早期拓展,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历史地理 编委会编 历史地理 第 21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张晓虹、罗婧:开埠早期上海虹口地区城市化进程研究 兼论英美租界合并的土地经济动力,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7、021 年第 1 期;张晓虹、牟振宇:城市化与乡村聚落的空间过程 开埠后上海东北部地区聚落变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 6 期。前两篇文章讨论了港口区位因素对早期美租界道路网形成的影响,后者讨论了租界城市化和道路网络形成对上海地区聚落空间结构的影响。用资料及所做研究包括:(1)基于 上海道契 中美租界区域内的 1200余份道契资料,复原 1848 1911 年地块交易分布情况;(2)从 VirtualShanghai 网站以及 上海城市地图集成 等地图资料中,摘取美租界区域内的河浜信息;(3)根据上海县志及虹口、杨浦、闸北区志等资料收集整理 1848 1911 年存在的河浜及其名

8、称;(4)通过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等租界档案资料揭示美租界区域河流环境的演变。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将利用 ArcGIS 软件呈现河流环境与地块交易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并据此讨论城市空间的扩张方向及其驱动机制。一1848 年前的河流水系格局“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在已有框架或已有平面基础上的城市发展经历。它通过地块结构的变化以及地块之上实物尺度和实物规模的变化体现出来。”因此,城市化研究的基础就是厘清研究区域在城市化之前的肌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区域内的环境景观发生了哪些变化。河浜作为上海传统塘浦圩田系统的主要形式,不仅承担着农田灌溉、提供饮用水以及生活排污等职能,还是重要的交通载体,与上海乡

9、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开埠后,随着私人地产商不断地开发地产,上海境内纵横交错的河浜逐渐转化为各式各样的城市用地,为厘清这一过程,本文基于 上海城市地图集成 以及上海各区地名志等资料中所记载的河浜信息,初步复原了美租界区域内 1848 年之前的河浜分布情况,结果如下。从复原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1848 年以前,美租界区域内河浜河网密布,其所呈现出的纵横交错的分布格局,源自吴越时期中国官府在太湖流域建立的“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的圩田系统。从图 1 中还可发现东西向的河浜多以姓氏命名,如朱家浜、蔡家浜等,这233本文所制图片底图均采用 2018 年上海天地图,https:/ 斯皮罗科

10、斯托夫:城市的形成 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单皓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 25 26 页。范成大:吴郡志 卷 19 水利,钦定四库全书本,第 6 7 页。图 1 1848 年前美租界区域河浜分布 资料来源:由 2018 年上海天地图改绘而成,图中河浜数据来源于 上海城市地图集成 以及上海各区地名志等资料。与当地“浜村相依”的水系结构有关,河浜名称往往以当时开浚河浜的家族或邻近家族的姓氏命名,“浜村相依即有村必有浜,有浜必有村,是城市化以前太湖以东平原聚落的基本形态”。根据南宋范成大 吴郡志 记载,“为民者,因利其浦之阔,攘其旁以为田,又利用行舟、安舟之便,决其堤以为泾有半里

11、或一里、二里而为小泾,命之为某家泾、某家浜者”清代以降,越来越多的人散居于各处大小圩岸上,为方便获取生活用水,他们会开挖通往自家房屋的宅河,亦称为某家浜。1848 年前,美租界区域作为郊区,其境内如外国人对早期上海郊区的记载一般,“在一片广无边际的稻田平原里,密布着无数的小河浜,赶路就只能用船只”河流水系格局并未发生太大变化。1848 年后,随着文惠廉取得上海道台的承诺,以及区域内人口的增加和工商业发展,原本维持着传统江南水乡式的社会、经济、环境的上海在适应冲击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形成新的城市形态。333近代上海美租界区域城市空间拓展与河流环境演变(1848 1911)吴俊范:水乡聚落:太湖以东家

12、园生态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第 25 页。范成大:吴郡志 卷 19 水利,第 6 页左。王建革:华阳桥乡:水、肥、土与江南乡村生态(1800 1960),近代史研究 2009年第 1 期。法 史式微:江南传教史 第 1 卷,天主教上海教区史料译写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第 7 页。二上海美租界区域河流环境演变 及其特征(18481911)在传统的江南水乡社会中,河浜作为农田水利、交通资源,以及特殊的土地资源,其社会经济价值、外在景观形态以及河流环境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显著变化,而要复原出这种变化过程离不开充足的史料支撑。近年来,随着学界对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的深入,以及租界档案

13、和近代上海地图的更新与出版,复原美租界区域水网系统有了可能。上海道契 分英、美册两部分,收录了自 1842 年上海开埠后上海政府签发给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土地契约凭证,每份道契中均记有租赁人双方姓名、地块面积、四至、年租价格、立契时间等内容,有些道契中还附有地块图以及地块转让、地块买卖、界址勘察等记录。以“美册 36 号”为例,此地由瞿学成、瞿和尚、瞿义观、石齐观、林金观等人于咸丰五年(1855)永租给度斯纳,四至记为“北至全路三百六十九尺长,南至黄浦三百二十七尺长,东至克灵恒、华顿地,西至英商地四百六十四尺长”,从这些信息中可知该地位于黄浦江北岸。在之后附加的第五条记录中,还出现了“此地利益名下

14、十亩现于同治十二年十一月七日分出另立新契三百一十一号、三百一十二号”的记录,其中“美册 311 号”的四至为“北至黄浦路,南至黄浦河,东至闽巷路,西至武昌路”,“美册 312 号”的四至为“北至虹口路,南至黄浦路,东至闽巷路,西至武昌路”。通过以上道路信息,就可以复原出地块所在的大致位置。根据以上思路,笔者利用 ArcGIS 软件复原了上海美租界区域内各册道契所涉及的地块。其中,已知时间最早的道契号为“美册 26 号”,签订时间为咸丰五年。通过比照河浜系统与道契交易的时空变化(见图 2),可以将 1855 1911 年河流环境演变分为三个阶段。433蔡育天:上海道契 卷 26,上海古籍出版社,

15、2005,第 18 页。蔡育天:上海道契 卷 26,第 229 页。蔡育天:上海道契 卷 26,第 230 页。租界道路在铺设之后虽有变化,但是位置变动不大,通过对照“古今地名对照表”以及各区地名志可以发现,“美册311 号”和“美册312 号”中所记载的“闽巷路”即今闵行路。图 2 1855 1911 年美租界区域河流环境与道契交易时空分布 资料来源:由 2018 年上海天地图改绘而成,图中道契数据来源于蔡育天 上海道契 英册、美册。(1)1855 1872 年是美租界区域城市空间的萌芽期。这一时期的道契包括美册 91 份、英册 131 份,地块交易主要集中于汉璧礼路(今汉阳路)以南、乍浦路

16、以东、下海浦以西一带,河浜整体上没有出现太大变化,但在地块交易频繁的地区,小河浜开始消退。特别是在 1862 1872 年十年间,围绕外虹桥(今大名路桥)以南两侧的地块交易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这是早期美租界区域内市政建设与商业相互促进的结果。如“咸丰五年,洋商巴塔于虹口浜西侧,沿黄浦江处购进面积为四十三亩的地块,之后几年间此处建设了赫特码头、虹口码头”;同年,“美国圣公会主教文惠廉于虹口浜西侧、近今大名路处购进面积为三十八亩零四厘五毫的地块”用于修筑圣公会教堂。这些地块交易的发生也意味着美租界区域内市政建设的开始与商业萌芽的出现,并由此产生了对商人投资的吸引力。(2)1873 1892 年是

17、美租界区域城市空间的初步扩张期。这一时期的道契包括美册新增的 179 份、英册新增的 223 份,地块交易开始沿虹口浜两侧向东、西推进,其中沈家湾、老闸桥附近成为新的地块交易聚集区,北河南路(今河南北路)至虹口浜的地块得到全面开发。与此同时,在这些地块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河浜密度开始明显下降,如南穿虹浜被填没,取而代之的是蓬路(今七浦路)。新的地块交易主要集中在美租界开埠之前533近代上海美租界区域城市空间拓展与河流环境演变(1848 1911)蔡育天:上海道契 卷 26,第 26 28 页。或开埠早期形成的村落与市集,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区域内交通条件优越,另一方面是由于区域内人口较为集中,这

18、些地块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3)1893 1911 年是美租界区域城市空间快速扩张期。这一时期的道契包括美册新增的 135 份、英册新增的 204 份,地块交易范围更加广阔,由北河南路向西扩展到北浙江路(今浙江北路),穿虹浜以北至界河一带与下海浦附近的地块交易也明显增多,此外杨树浦以东黄浦江沿岸开始出现大片的地块交易信息,杨浦区以北也开始出现零零散散的地块交易信息。这一阶段的河浜退化更加明显,穿虹浜、下海浦等大河浜被填埋。综上所述,美租界区域在 1848 1911 年,地块交易的范围不断扩大,与之相伴的是小河浜不断淤塞、填埋、退化、消失,这充分说明频繁的地块交易与河流环境退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19、并最终导致城市空间的演变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三上海美租界区域河流环境演变的驱动机制近代上海美租界区域河流环境演变贯穿于境内城市空间拓展的整个过程,其不仅受私人地产商无序开发的影响,还受到现代市政建设、人口增长以及卫生意识提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然而河浜的填埋并不是最终的结局,河浜消失后又产生了新的卫生和环境问题。(一)私人地产商的无序开发城市地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近代上海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然而,私人地产商的投资主要是受利益驱使,并不会考虑开发的后果,如洋商所说:“我的职责是尽可能不失时机地赚钱发财我希望至多在两三年内发一笔财,然后就滚蛋,以后上海是被火烧掉还是被水淹没,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故

20、在进行投资与开发时,私人地产商往往会尽可能地压缩633张仲礼主编 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第 436 页。Rutherford Alcock,The Capital of the Tycoon:A Narrative of A Three YearsResidence in Japan 1,London:Greenwood Press,1968,pp.37-38.英 阿礼国:大君之都 第 1 卷,第 37 38 页,参见 法 梅朋、傅立德 上海法租界史,倪静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第 146 147 页。成本,如在开发土地时采取“跨浜筑路”的方式,然而这一举措

21、将加重租界河道淤塞,最终致使区域内水网大面积消失。以穿虹浜为例,穿虹浜原为一条横跨虹口地区的河浜,在 上海市虹口区地名志 中,仅在介绍“海宁路”前身时提及此浜:“海宁路原主要是穿虹浜,河畔有民房、农田。”穿虹浜是一条规模较大的河浜,可细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河段,另外还有大大小小像沈家湾这样的支流。在 上海道契 中,也多次提到这条河浜,如“英册977 号”(1873),该地北至穿虹浜半浜;“英册 1055 号”(1874),该地北至北穿虹浜,南至南穿虹浜;“美册 620 号”(1892),该地南至浜(东穿虹浜)岸;“美册 729号”(1896),该地北至浜(东穿虹浜)岸;等等。然而,到 19

22、世纪末,在道契附件信息中,出现了“穿虹浜的消失”的相关记载,如“英册2958号”中记载,该道契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签订,北至浜(穿虹浜),至光绪二十七年,北界变为“已填穿虹浜”;再比如“英册 3868 号”中记载,该道契于光绪二十七年签订,四至的东、南两面均至“已填穿虹浜现即马路”。穿虹浜消失的原因从表面来看,与业主对卫生情况的不满有关,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地产商压缩成本。在 1899 年 5 月 10 日工部局董事会会议上,“宣读了海先生和其他人提出的申请,请求工部局将邻近他们住宅的该河浜(穿虹浜)的这一段河道填平或改善其不卫生的状况”;1900 年 5月23 日工部局董事会会议上,“请

23、求工部局为建造一条40 英尺道路恢复谈判,这项谈判去年曾因当地业主对于这条浜(穿虹浜)的一部分变成一个涵洞抱有阻扰的态度而告终”。业广公司在信中提到穿虹浜的一部分已经633近代上海美租界区域城市空间拓展与河流环境演变(1848 1911)吴俊范:水乡聚落:太湖以东家园生态史研究,第 212 220 页。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编 上海市虹口区地名志,百家出版社,1989,第 306 页。“Map of Hongkew or the American Settlement at Shanghai,”参见孙逊、钟翀主编 上海城市地图集成 上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第 61 页;“沈家湾示意图”,

24、参见 上海市虹口区地名志,第 152 页。蔡育天:上海道契 卷 26,第 436 页;卷 27,第 81 页;卷 3,第 333 页;卷 4,第 72 页。蔡育天:上海道契 卷 10,第 141 页;卷 13,第 317 页。上海市档案馆编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 第 14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 484 485 页。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 第 14 册,第 544 页。变成涵洞。涵洞是地产商在进行地产开发时,为压缩成本而变相实施的河浜填埋工程,即在筑路过程中,如遇到河浜则将马路横跨的这一段河道缩窄或填断,中间仅留 61 厘米左右的小孔道(即涵洞)供潮汐流通。其结果是降低了河网潮汐流通能力,

25、加上穿虹浜本就是不利排水的感潮河浜,因此河道淤塞和水质下降等卫生问题势必日益加剧。“1885 年 6 月 1 日,会议收到住在附近的 Y.J.林乐知牧师等人的来函,他们对乍浦路尽头一些池塘的脏乱状况表示不满,并请示工部局采取措施加以改善。会上提出了卫生稽查员在 1876 年、1877 年和 1883 年所写的报告。从这些报告中看出,这些池塘的水是随着潮汐涨落的,因此会审公堂谳员拒绝命令华人业主将其填平,而填平池塘却是唯一能消除大家所抱怨的不卫生状况的有效办法。”最终工部局为了维护公众利益,减少疏浚成本,认定填浜为最佳选择。私人地产为压缩成本而采取的“跨浜筑路”方式,影响了河浜的通潮性,并导致河

26、浜淤塞,进而引发水质下降等卫生问题,最终致使河浜被填埋。(二)租界内的市政建设早期美租界区域内的道路多为私人地产商为连接自身地产所铺设,1863 年英、美租界合并后,则由工部局统一规划。工部局力图将租界营造成一个干净整洁、平坦高亢、便于从事贸易与居住的区域,因此合并后,工部局即刻命令道路委员会在虹口修筑堤岸,平整马路。如上所述,针对早期马路铺筑过程中频繁出现的“跨浜筑路”及其产生的卫生问题,工部局为维护城市环境卫生,加强对不卫生河浜的整治,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将河浜填没。随着租界内自来水厂的创办和新型消防设施的设立,河浜原本承担的供应生活用水、消防用水等职能逐渐被市政工程替代。早期居民的用水习惯是

27、在涨潮时汲取河浜之水,大多数西人也是雇佣挑夫在涨潮时到黄浦江或苏州河挑水,再用明矾净化并适当消毒后使用。对于河浜供水,“不论是侨833吴俊范:水乡聚落:太湖以东家园生态史研究,第 212 220 页。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 第 8 册,第 621 654 页。“1863 年 10 月 2 日,会议命令着手进行下列公共工程 虹口堤岸,先平整马路”,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 第 1 册,第 692 页。民还是本地居民都抱怨水源脏、不卫生,加上租界内很多医生强烈表示:各种病菌都潜伏在河水里”。1883 年 8 月 1 日,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开始供水,其所供应的清洁生活用水很快取代了河浜供水。随着

28、租界内房屋建筑的增加和人口居住密度的提高,城市消防问题也引起租界当局的重视。河浜因通潮性,低潮时水量往往不足,甚至出现干涸的情况,1856 年工部局提出通过设置消防水箱解决城市消防用水问题,但消防水箱易出现“水箱干柜”的情况,一旦突发火灾,恐难以为继。1863 年工部局提出修建消防井,由于消防井不受潮汐涨落限制,一旦发生火灾,救火队可就近汲水灭火,极大节省了时间。1866 年公共租界内有 9口消防井,至 1879 年已增至 61 口。1883 年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应工部局要求安装消防栓,至 1900 年美租界区域内的消防栓数量已经达到 29 个,消防井和消防栓逐渐取代了河浜提供消防用水的功能(

29、见表 1)。表 1 1900 年上海美租界区域消防栓分布情况单位:个地点数量地点数量余杭路1北苏州路5邓脱路1北河南路5元芳路1密勒路1汉璧礼路2蓬路2熙华德路2伯顿路1杨树浦路6北浙江路2 资料来源: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工作年报(1900 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U1-1-913。(三)人口增多与卫生意识增强在租界开辟初期,实行“华洋分居”,1854 年上海小刀会起义以及1860 年太平天国攻打上海时,华人为躲避战乱纷纷涌入上海租界,“致使租界成为巨大的避难所”。据统计,1853 年在租界居住的中国人共933近代上海美租界区域城市空间拓展与河流环境演变(1848 1911)严娜:以“卫生

30、”之名的扩张 上海公共租界近代卫生体系的形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5 期,第 90 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 太平军在上海 北华捷报 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第 442 页。500 人,1854 年上海小刀会起义期间增至 2 万余人,1860 年太平军第一次攻打上海时增至 30 万人,到 1862 年又达 50 万人。之后随着太平天国被镇压,原本逃至上海的人口部分返乡谋生,到 1870 年,公共租界内总人数仍有 7 万余人,1900 年总人数达到 35 万人。人口剧增致使租界内的生活垃圾大量增加,由此产生乱扔垃圾致使水体污染的事件。早在公共租界合并前期,英国所

31、协领的工部局就非常重视城市环境卫生问题,1845 年 上海租界土地章程 中规定:“在租界内禁止堆积秽物,任沟洫满流路面。”至 1870 年前后,西方公共卫生领域已经进入“细菌学时代”,疾病致病原因相继被发现,这使西方人意识到“污染的河水将在租界内播下疾病的种子”,为维护自身健康,向工部局申诉卫生问题的事件不断增加,如:1872 年 2 月 26 日,这些小河的泥泞岸边堆满了随水飘来的腐烂动物尸体与烂菜叶子,结果是臭气熏天。我们的目标是要减少而不是增加这种小河流。在这个问题上,断然不能以少数当地人的利益而牺牲公众的利益。1883 年 8 月 20 日稽查员的报告,乍浦路和北四川路上的一些池塘,现

32、在都成为附近居民抛扔污物的场所。1885 年 6 月 1 日,会议收到住在附近的 Y.J.林乐知牧师等人的来函,他们对乍浦路尽头一些池塘的脏乱状况表示不满,并请示工部局采取措施加以改善。1892 年 3 月 15 日,奥斯本米德尔顿先生和 13 名虹口居民递交的信件中提到位于邓脱路、公平路和熙华德路华人村庄内池塘的污秽与危险状况。这一状况主要是由于居民向池塘扔垃圾而使水面积滞污043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第 90 页。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 第 1 册,三联书店,1957,第 9 页。George Roson,A History of Public Healt

33、h,Baltimore: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10,p.290.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 第 4 册,第 754 755 页。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 第 5 册,第 535 537 页。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 第 8 册,第 527 页。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 第 8 册,第 621 654 页。物所造成的。天气一热,其臭难闻。它不仅使大量的华人生病,并且危害西人健康。为此他们要求工部局采取必要步骤强制池塘或水沟的当地业主将其填平,并在夏季前予以排干。可见,水质下降,以及池塘内污泥所散发出的恶臭,已经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工部局“为界内之居民谋公共卫生游

34、乐及休养之幸福”,最终选择填埋这些“散发出恶臭的黑色河浜”。综上所述,受私人地产商的无序开发、租界内市政建设的开展以及租界人口增多和卫生意识增强等因素影响,美租界区域内河浜不断被填埋消失。河浜的退化,一方面是近代上海租界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建设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河浜的衰减对于整个生态系统而言,又是一场环境灾难。填埋污秽河浜并没有彻底解决租界的环境卫生问题,在河网体系逐渐崩溃之后,租界遭遇了更加严重的积水问题,滋生大量蚊虫与病菌,导致城市空间陷入“对河浜的填埋、恶化再填埋的恶性循环,从而在城市空间扩展时进一步破坏了区域内的河流生态环境,使城市空间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崩坏的生态环境也开始

35、反作用于城市空间,1940 1942 年的卫生处年报中频频指出,“租界内的积水问题因为河浜的淤塞日益加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局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便是“全面疏浚所有淤塞的河浜并设法维持下去”。余论近代江南城市在开发时,境内河流环境普遍经历了一个退化过程,随之传统的水乡景观被现代化的城市景观取代,这种转变虽然推动了早期租界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却以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代143近代上海美租界区域城市空间拓展与河流环境演变(1848 1911)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 第 10 册,第 800 页。全文见 上海土地章程 1898 年修改草案第六条,参见 列强在中国的租界 编辑委员会编

36、 列强在中国的租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第 14 页。高璟:近代以来黄浦江城市空间演进的形态特征与规律研究,上海城市规划 2013年第 5 期,第 118 页。工部局卫生处年报(1940 年、1942 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U1-16-4657、U1-16-4661。价。如上文所述,人们一味追求当下的利益是造成近代上海美租界区域河流环境退化的主要因素,无论是私人地产商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断压缩建筑成本,还是居民为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不断申诉卫生问题,抑或租界工部局为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选择填埋河浜,都是为满足人们当下的利益与需求,但是最终导致区域内河流环境不断恶化,并致使城市空间面临着更大、更严重的环境问题。近代上海美租界区域河流环境的恶化,使境内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状态被打破,并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后续区域开发过程中,又不得不修复河流环境,以便城市景观再一次趋向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在城市规划和开发中如何维持城市发展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规避因短视行为而采取的无效行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者:余静,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辑:任云兰)2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