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面向城域接入的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_张一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27628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向城域接入的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_张一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面向城域接入的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_张一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面向城域接入的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_张一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量子信息技术2023 年第 7 期面向城域接入的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张一辰1边一铭1王恒2喻松1徐兵杰2郭弘3(1.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北京 100876;2.西南通信研究所,成都 610041;3.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北京 100871)摘要:相干态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是量子保密通信的重要手段,其通过制备、传输和测量高斯调制或离散调制的相干态来实现具有理论无条件安全性的密钥提取,具有与经典光通信产业兼容性高、中短传输距离下安全码率高、可支持点对多点密钥分发等优势,适合在城域和接入网中大规模部署。调研综述了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的协议、安全性理论、系统化与网络化发展现状,针

2、对城域网和接入网应用场景下的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关键技术进行了梳理,并对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关键词:量子保密通信;量子密钥分发;连续变量;城域接入距离;网络化中图分类号:TN929.11 文献标志码:A引用格式:张一辰,边一铭,王恒,等.面向城域接入的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3,49(7):53-59.DOI:10.12267/j.issn.2096-5931.2023.07.0070 引言量子密钥分发技术是现阶段较成熟的量子通信技术,它能基于基本物理原理实现合法用户间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分发,是应对量子计算对传统加密体系威胁的有效手段1。

3、现阶段的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可分为离散变量类和连续变量类。其中,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具有兼容性高、成本低、城域距离高码率等诸多优势,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2。1 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发展历程相干态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的发展历程如图 1 所示。在协议方面,GG02 协议3和无开关(No-Switching)协议4分别于 2002 年和 2004 年提出,奠定了高斯调制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的基础,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研究最深入、安全性证明最完善的点对点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协议。此后,离散调制协议以实用化为目的,有效降低了协议所需的态制备、探测以及后处理的复杂度5。为提高实际

4、环境下系统的安全性,将安全性与探测设备可信程度解耦的连续变量类测量设备无关(Measurement Device Independent,MDI)协议于 2014 年提出6-7,有助于构建高实际安全性的量子密钥分发链路。近期提出的点对多点(Point-to-Multipoint,PTMP)协议8给出了首个多用户量子安全3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61531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o.62001044,No.621015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No.U19A2076)|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组网的协议层解决方案,可有效支撑高码率、大规模量子通

5、信网络。在安全性证明方面,高斯调制相干态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的安全性首先在渐近极限条件下被初步证明。此后,利用高斯 De Finetti 定理,研究者又将安全性证明扩展到集体攻击和一般攻击下通用可组合性的有限码长情况。离散调制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的安全性在 2018 年、2019 年分别在基于不确定性原理和半正定规划方法的安全性框架下得到了证明,极大地促进了该类协议的实用化。MDI 和 PTMP 协议的安全性在协议提出之时即得到了有效证明,后续研究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了协议的适用场景。16用户高速量子接入网络PTMP协议提出ArXiv:2302.02391 MDI协议提出PRA89,052

6、301(2014)NP9,397-402(2015)离散调制协议提出PRL102,180504(2009)25km实验室系统PRA76,042305(2007)GG02协议提出PRL88,057902(2002)No-Switching协议提出PRL93,170504(2004)联合窃听下安全PRL 97,190502(2006)PRL 97,190503(2006)相干窃听下安全PRL102,110504(2009)本地本振系统提出PRX5,041009(2015)PRX5,041010(2015)离散调制协议联合窃听下安全Arxiv:1805.04249PRX9,021059(2019)P

7、RX9,041064(2019)50km外场试验QST4,035006(2019)202km实验室系统PRL125,010502(2020)80km试验验证NP7378(2013)MDI试验验证Optica9492(2022)组合安全性试验NC13,4740(2022)第一个试验验证Nature421,238-241(2003)组合安全性框架下安全PRL114,070501(2015)硅光芯片系统NP13,839-842(2019)0)PRL相干PRPRPRPR)MD第一NPRPR5)1接入高速本地本振系统CommunPhys5162(2022)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

8、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组合NCCom图 1 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关键进展自 2003 年首个系统化试验以来,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传输距离、安全密钥率逐渐提升,系统形态也逐渐向传统相干光系统靠拢,这有利于系统硬件层面的简化并提高了兼容性。当前,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最远传输距离可达 202.81 km 9、商用光纤链路中最远可传输 50 km10,最高安全码率在5 km 链路中可突破 200 Mbit/s11,能够实现整体系统的芯片化集成12,并实现了基于点对多点协议的多用户网络。MDI 协议的系统化

9、实现也为提升实际环境下的系统安全提供了有效方案13。总之,理论协议、安全性证明和系统化的蓬勃发展,为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注入了持续的活力。城域和接入范围内高码率、高兼容性和大规模网络化的优势逐渐显现14。2 远距离高码率实用化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进展 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目前有两类主流的实现方案(见图 2)。一种是随路本振方案,其中信号和本振光来自发射端的同一个激光源,故本振光与量子信号共同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方;另一种是本地本振方案,其本振光在接收方本地产生,需要和接收的量子信号进行相位和频率同步。早期的原理验证以及后续的多个远距离试验均基于随路本振方案,其关键在于接收端低噪声本振

10、光放大技术在内的过量噪声压制技术,以及高效的后处理方案。2013 年,远距离下的完整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系统被首次实现,由于后处理效率提高,其安全传输距离大幅提高至 80 km。此后,得益于一系列过量噪声压制手段的提出和后处理能力的提升,目前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最远传输距离可达到 202.81 km9,密钥率达 6.214 bit/s。为了在低信噪比(低于-26 dB)下提取密钥,提出了一种结合多维协商和 RAPTOR 编码的协调方案,协调效率高达 98%。除了提高安全传输距离外,制约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系统未来应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在稳定性较低、噪声较高的商业光纤上的稳定运行。目前,最

11、远距离的外场试验验证了在 50 km45专题:量子信息技术2023 年第 7 期商用光纤实现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的可行性10,包含改进的散粒噪声单元校准方法进行实时校准、全自动控制系统以及利用码率自适应协调协议来兼顾高协调效率和成功率。在小型化方面,通过在硅光子芯片上集成光学元件,可以实现一个稳定、小型化、低成本的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系统,能够在 100 km 的模拟距离下产生 0.14 kbit/s 的密钥率12,为低成本的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系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基于随路本振系统的一系列试验表明,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能够支撑城域乃至城际距离下的两用户安全互联,且具备芯片化能力,有助于小

12、型化与规模化的实现。为进一步提高系统实际安全性,避免窃听者通过操纵本振光攻击系统,本地本振系统应运而生15-16。早期的本地本振系统,其核心在于实现不同激光器产生的本振光和微弱量子信号光之间的相位同步,由于量子信号过于微弱,难以从中提取相位同步所需信息,因此一般由发送端额外制备一个经典参考信号,并通过时分复用、偏振复用等手段实现与量子信号共纤同传,以提供足够准确的相位参考。虽然发送端仍然需要制备经典信号,但由于该信号不直接参与量子信号的测量,因此相较于共纤传输本振光,系统的实际安全性大幅度提升。本地本振系统的提出,一劳永逸地解决了随路本振系统中本振光暴露带来的潜在安全性隐患,为具有较高实际安全

13、性的实用化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系统铺平了道路。本地本振系统与相干光通信系统均采用相空间编码和相干探测,意味着相干光通信系统中广泛应用的数字化技术可以应用于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系统,进一步促进系统向高性能方向发展。硬件层面,与相干光通信系统兼容的大带宽光通信器件使得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信号重复频率显著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安全码率;脉冲整形与时域模式的对应性使得可以对连续光进行调制以生成信源信号,传统系统中复杂的脉冲生成模块得以移除;多子载波调制可以实现量子信号与参考信号频分复用共纤传输,提升有效信号占空比。如图 3 所示,通过双偏方案数字化地实调制器LO相位调制本振光信道信道随路本振本地本振

14、调制器零差(外差)探测激光源激光源激光源衰减器本振光相位调制衰减器零差(外差)探测偏振控制偏振控制图 2 主流系统结构2 双偏IQ调制器分束器激光源混频器信源监控X-Pol.Y-Pol.数字信号处理信道激光源衰减器本地本振+数字化图 3 数字化本地本振系统55|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现偏振补偿,可以移除接收端的动态偏振控制模块。在此基础上,极简、高速、与经典光通信兼容的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将不再遥远。表 1 展示了随路本振和本地本振系统的系列研究进展,可见随路本振系统的研究多集中于中长距的远距离试验,而本地本振系统在短距高码率方面展现出了较大潜力,在 25 km 的光纤链路中可实现 52.48

15、 Mbit/s 的成码率,有望支撑一次一密的密钥分发链路16。现阶段的高速本地本振系统试验充分展现了在城域距离内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的高码率特性,有助于实现城域终端用户的高速安全互联。3 网络化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在支撑城域距离内两用户高速成码方面已经逐渐成熟。然而,多用户之间的安全互联需求对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化的解决方案提出了高效率、低成本的新要求。最符合上述要求的便是基于光功分器结构的无源光网络,相较于采用波分复用技术的无源网络以及依托光交换机的有源网络,其成本和复杂度更低,更适用于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的规模化部署。基于光功分器的无源光网络在经

16、典光网络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从兼容性方面考虑,该类型网络也是构建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的优选方案。但是,该类光网络在量子密钥分发组网中存在弊端,光功分器的分束损耗会严重影响系统性能,导致系统即使在较短距离内也难以成码。为解决上述问题,点对多点协议被深入研究8。如图 4 所示,发送端将高斯调制相干态发送至无源光网络中,所有接收端均会收到量子态,并对其进行测量。在测量时,要求所有接收端独立操作以避免放大各用户之间的关联性。在参数估计部分,发送端与所有接收端的数据进行联合处理以实现对信道中潜在窃听行为的准确估计。在纠错环节,该协议执行反向协调,期间所有用户利用先前已积累的密钥加密传输校验子以避免不同

17、用户之间校验子秘密信息的交叉泄露。基于发送端数据和全部用户的接收数据,可以对量子信道情况进行更为紧致的评估,有利于抵抗光功分器损耗对任意用户安全码率的负面影响。直观来讲,当接收端数量增加时,虽然光功分器引入的损耗随之增加,但安全性分析中能利用的数据也同步得到增加,提高了参数估计的紧致程度,有利于降低用户数量增加对单个用户安全码率的负面影响。从整体网络来看,通过一系列协议设计措施避免潜在窃听者利用多用户之间的关联,该协议可实现全部接收端利用每一表 1 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系统主要研究进展类型时间/年主要研究单位主要指标备注随路本振2003法国法布里实验室75 kbit/s 3.1 dB首个试验验

18、证2007法国法布里实验室2 kbit/s 25 km2013法国巴黎高等电信学校0.2 kbit/s 80 km首个远距离试验2016中国上海交通大学0.4 kbit/s 100 km2019中国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联合团队5.77 kbit/s 49.85 km商用光纤外场最远距离2019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0.25 Mbit/s 2 m首个芯片化系统2020中国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联合团队6.128 bit/s 202.81 km实验室最远距离本地本振2015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首个本地本振结构实现2015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42.45 kbit/s 5 m首个本地本振结构实现2022

19、中国西南通信研究所、北京邮电大学52.48 Mbit/s 25 km实验室最高速率2022丹麦理工大学4.71 Mbit/s 20.3 km首个组合安全性试验2023中国山西大学2.11 Mbit/s 80 km2023中国西南通信研究所、北京邮电大学0.51 Mbit/s 100 km本地本振系统最远距离65专题:量子信息技术2023 年第 7 期图 4 点对多点协议结构8骨干网 接入网 城域网 终端用户 城域实现点对多点QKD协议 与经典信号共纤同传 与经典光通信兼容 接入骨干网图 5 城域网和接入网应用场景展望个发送端制备的量子态同时生成独立的安全密钥,有利于提升整体网络的安全码率。对该

20、协议的理论分析表明,其可以支撑超 128 个用户在 125 km 以上的传输距离同时成码,具有远距离、大规模接入能力。基于该协议已实现 16 个用户的高速量子接入网,其中发送端通过 In-phase Quadrature(IQ)调制器制备高斯调制相干态,并同时制备偏振复用的参考信号共纤传输给全部接收端。各接收端通过偏振解复用和相干探测,得到量子信号和参考信号各两个正则分量的数据,并基于此完成相位恢复等数据处理和后处理步骤,最终实现安全密钥的提取。在该试验中,各接收端可并行与发送端生成安全密钥。在 4 个用户的情况下,在 18 km 传输距离下每个用户密钥生成速率为14.81 Mbit/s,背靠

21、背 16 个用户接入时单用户平均密钥率可达 6.49 Mbit/s。基于该网络,可以构建高速、多用户的城域、接入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网络,能够大大促进量子密钥分发的网络化和规模化发展。4 展望未来,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将基于数字化的本地本振系统,形态进一步向传统相干光通信靠拢,硬件结构在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对传统光网络的兼容能力逐步增强,规模化与成本控制能力随芯片化进程快速提升。如图 5 所示,通过高效率的75|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频分、波分复用手段,形成高容量的城域网络,并基于点对多点协议延伸出低成本、高稳定性、高兼容性的接入网结构,实现多用户、高并发、大容量场景的全方位覆盖。5 结束

22、语本文从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的发展历程入手,重点介绍了城域和接入距离内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的特点和最新进展,包括 200 km 级随路本振系统、50 km 级商用光纤外场试验、芯片化完整系统试验实现、数字化高速本地本振系统以及基于点对多点协议网络化进展。研究表明,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在城域、接入范围内具有高兼容、高速率、低成本、易拓展等多个优势特点,有望在新一代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的城域网和接入网中发挥关键作用。参考文献1 BENNET C,BRASSARD G.Quantum cryptography:public key distribution and coin tossingC

23、/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Systems,and Signal Processing,Bangalore,India,1984:175-179.2 GUO H,LI Z,YU S,et al.Toward practical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using telecom components J.Fundamental Research,2021(1):2667-3258.3 GROSSHANS F,GRANGIER P.Continuous variable quant

24、um cryptography using coherent statesJ.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02(88):057902.4 WEEDBROOK C,LANCE A M,BOWEN W P,et al.Quantum cryptography without switching J.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04(93):170504.5 LEVERRIER A,GRANGIER P.Unconditional security proof of long-distance continuous-variable quantum k

25、ey distribution with discrete modulationJ.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09(102):180504.6 LI Z,ZHANG Y,XU F,et al.Continuous-variable measurement-device-independent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J.Physical Review A,2014(89):052101.7 PIRANDOLA S,OTTAVIANI C,SPEDALIERI G,et al.High-rate measurement-device-indepe

26、ndent quantum cryptographyJ.Nature Photonics,2015(9):397-402.8 BIAN Y,ZHANG Y,ZHOU C,et al.High-rate point-to-multipoint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using coherent statesJ.ArXiv Preprint ArXiv:2302.02391,2023.9 ZHANG Y,CHEN Z,PIRANDOLA S,et al.Long-distance continuous-variabl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27、over 202.81 km of fiberJ.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20(125):010502.10 ZHANG Y,Li Z,CHEN Z,et al.Continuous-variable QKD over 50 km commercial fiber J.Quant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4):035006.11 WANG H,LI Y,PI Y,et al.Sub-Gbps key rate four-state continuous-variabl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withi

28、n metropolitan area J.Communications Physics,2022(5):162.12 ZHANG G,HAW J Y,CAI H,et al.An integrated silicon photonic chip platform for continuous-variabl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J.Nature Photonics,2019(13):839.13 TIAN Y,WANG P,LIU J,et al.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continuous-variable measurem

29、ent-device-independent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over optical fiberJ.Optica,2022(193):492-500.14 郭弘,李政宇,彭翔.量子密码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15 QI B,LOUGOVSKI P,POOSERET R,et al.Generating the local oscillator“locally”in continuous-variabl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based on coherent detectionJ.Physical Review X,

30、2015(5):041009.16 SOH D B-S,BRIF C,COLES P J,et al.Self-referenced continuous-variabl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protocolJ.Physical Review X,2015(5):041010.作者简介:张一辰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量子密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边一铭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理论及试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王恒西南通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理论及试验等方面的工作85专题:量子

31、信息技术2023 年第 7 期喻松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密码学会量子密码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委员,主要从事量子密码和量子时频传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徐兵杰 西南通信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密码学会量子密码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量子密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郭弘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量子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量子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十二五”国家 863 计划“量子”专家组组长,“十三五”、“十四五”科技委“量子”领域专家组、重大方向专家组、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中国密码学会量子密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长期从事

32、量子磁探、量子时频、量子密码、量子开放系统与纠缠动力学等量子技术理论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Continuous-variabl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for metropolitan and access networksZHANG Yichen1,BIAN Yiming1,WANG Heng2,YU Song1,XU Bingjie2,GUO Hong3(1.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 100876,Chin

33、a;2.Institute of Southwestern Communication,Chengdu 610041,China;3.School of Electronic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Abstract:Continuous-variabl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using coherent states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quantum secure communications.It usually realizes key distillation with

34、 theoretical unconditional security through the preparation,transmission and measurement of coherent states.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compatibility with coherent optics communications,high secret key rate within metropolitan area,supporting point-to-multipoint key distribution,and is suitable fo

35、r large-scale deployment in metropolitan and access networks.This perspective article reviews the protocols,security theory,systematization,and networking development status of continuous-variabl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sorts out the key technologies used in the application scenarios of metropolitan and access networks,and looks forward to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Keywords:quantum secure communications;quantum key distribution;continuous variable;metropolitan and access distance;networking(收稿日期:2023-06-10)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