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相关基因改变的研究进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27607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相关基因改变的研究进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相关基因改变的研究进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相关基因改变的研究进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传染病信息 2023 年 6 月 30 日 第 36 卷 第 3 期 Infect Dis Info,Vol.36,No.3,June 30,2023 272慢性活动性 EB 病毒感染相关基因改变的研究进展胡 飞,彭梅娟,詹家燚,连建奇 摘要 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于疱疹病毒 亚科,是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活动性 EBV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多种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相关恶性肿瘤的病原体。CAEBV属于 EBV 阳性 T 细胞或 NK 细胞增生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

2、确,治疗方法有限,预后差。本文就 CAEBV 发病中相关基因改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 CAEBV 的进一步研究和诊治提供依据。关键词 EB 病毒;慢性活动性 EB 病毒感染;致病机制;潜伏感染;裂解感染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37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8134(2023)03-0272-06DOI:10.3969/j.issn.1007-8134.2023.03.016Advances in genetic alt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HU Fei,PENG

3、 Meijuan,ZHAN Jiayi,LIAN Jianqi*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ir Force Medical University,Xi an 710038,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AbstractEpstein-Barr virus is the causal agent,a member of herpesvirus 4,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c

4、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and a range of malignancies from lymphocyte and epithelial cell.CAEBV belongs to EBV positive T cell or NK 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The pathogenesis of CAEBV remains unclear,the treatment options are limited with a poor prognosis.This article

5、 review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related gene chang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AEBV,so 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CAEBV diagnosis and therapy.Key wordsEpstein-Barr virus;CAEBV;pathogenic mechanism;latent infection;lytic infection 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10204401)作者单位 710038

6、 西安,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传染科(胡飞、彭梅娟、詹家燚、连建奇)通信作者 连建奇,E-mail: 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EBV 感染率极高,约 90%成人血清中可检测到 EBV 抗体1。EBV 原发感染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慢性感染导致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EBV 相 关 噬 血 细 胞 性 淋 巴 组 织 细 胞 增 生 症(Epstein

7、-Barr virus-rel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EBV-HLH)、部分鼻咽癌和相关淋巴瘤等疾病。随着 PCR、原位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科研和临床中的应用,EBV在众多疾病中的检出率逐渐升高,围绕 EBV 致病机制的研究被广泛开展。部分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与 EBV 感染有关,冯静等2对 EBV 相关淋巴瘤致病机制的综述,系统总结了 EBV 相关淋巴瘤的分类及诊治,帮我们认识到 EBV 感染导致淋巴系统恶性增殖的严重性,故亟需对EBV 致病机制进行深入探究,为疾病诊治提供依据。CAEBV 是一种 EBV 阳性 T 细胞或 NK 细胞增

8、生性疾病(T cell or NK 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T/NK-LPD),病死率高且治疗方法有限,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EBV 首次感染宿主口咽的上皮细胞,并在 B 细胞和上皮细胞中建立潜伏感染。在宿主遗传因素、病毒因素、环境因素等多方面作用下 EBV 再激活,大量增殖进入裂解感染,侵犯淋巴系统和上皮组织,导致一系列病理损害。在致病进程中 EBV 相关基因的改变可引起宿主免疫系统失衡,导致 EBV 慢性活动性感染。1 EBV 宿主基因组1.1 CAEBV 患者体细胞突变 EBV 宿主基因组的改变(表 1)在调节细胞周期进程

9、中发挥重要作用。宿主体细胞基因突变的频率较高,包括 DDX3X、KMT2D、STXBP2 和 BCOR/BCORL1等,但在 IM 或移植后淋巴增生性疾病中尚未被报道3,有可能作为诊断 CAEBV 的特异性依据。研究表明 Burkitt 淋巴瘤和结外 NK/T 细胞淋巴瘤体细胞基因突变患者的生存率较无突变患者更低,提示突变使 EBV 在宿主体内更易生存和增殖4。DDX3X 基因编码一种多功能 RNA 解旋酶,通过调控 RNA 代谢,如 RNA 剪接、核输出和翻译,参与调控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DDX3X基因突变是一种驱动突变,在 EBV 感染宿主细胞及增殖扩散中发挥作用。KMT2D 基因编码一

10、传染病信息 2023 年 6 月 30 日 第 36 卷 第 3 期 Infect Dis Info,Vol.36,No.3,June 30,2023 273种负责组蛋白 H3K4 甲基化的酶,H3K4 甲基化是一种有效的表观遗传学标记,与基因转录激活有关,而 KMT2D 突变通过抑制抑癌基因的激活促进肿瘤的发生5。STXBP2 基因编码突触结合蛋白 2,参与细胞毒性颗粒出胞,缺失后抑制 T/NK 细胞的免疫杀伤功能。STXBP2 和 PRF1基因的复合突变出现在 EBV-HLH 和 CAEBV 宿主基因组内,主要与颗粒酶依赖的细胞毒功能缺陷相关。BCL6 共抑制因子(BCL6 corepre

11、ssor,表 1 CAEBV 中宿主基因组的改变Table 1 Genetic mutation of the host in CAEBV基因表达产物类别功能DDX3X多功能 RNA 解旋酶大 DEAD 盒蛋白家族调节细胞周期、应激反应,细胞死亡等KMT2D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SET1 家族调节细胞周期等STXBP2Munc18-2SEC/MUNC 蛋白家族与颗粒酶依赖的细胞毒功能有关BCORBCL6 共抑制因子调节细胞凋亡PIK3CD磷酸肌醇 3-激酶参与信号转导,调节免疫功能TNFRSF9/CD137共刺激分子 CD137/41B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增强免疫应答XIAP凋亡抑制蛋白(IAP

12、)家族调节细胞增殖与凋亡SH2D1ASLAM 相关蛋白增强免疫应答PD-1程序性死亡受体 1CD28 超家族成员免疫抑制BCOR)及 BCL6 共抑制因子样 1 同源基因(BCL6 corepressor like 1,BCORL1)参与抑制骨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作为常见突变靶点与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DDX3X、KMT2D、STXBP2 和PRF1等基因突变通过影响细胞毒性颗粒的合成、运输、锚接、启动或膜融合等过程,使细胞毒性颗粒不能分泌到胞外,不能有效刺激细胞毒性 T细胞(cytotoxic T cell,CTL)及 NK 细胞的免疫应答,导致靶细胞不能被清除。通过对体细胞突变基因的溯

13、源发现,EBV 可能首先感染淋巴祖细胞,进而分化成不同型别的免疫细胞。Okuno 等3对 CAEBV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全外显子组测序时发现,B 细胞、T 细胞和 NK 细胞存在相同的体细胞突变及基因片段缺失。Sakaki 等6用 RT-PCR 的方法研究发现,CAEBV 患者体内 T 细胞和 NK 细胞中的 EBV 基因同源。T 细胞和 NK 细胞几乎不表达 EBV 的结合受体 CD21,导致 EBV 感染 T 或 NK 细胞的效率非常低,淋巴祖细胞的分化合理解释了 EBV 感染大量 T 细胞和 NK 细胞的现象。1.2 CAEBV 患者胚系突变 CAEBV 患者基因组中存在较体细胞突变频

14、率低的胚系突变3,包括SH2D1A、PIK3CD、TNFRSF9/CD137、XIAP等基因。Shp2 是由 Ptpn11 基因编码的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存活的一种原癌基因,EBV复制增殖时表达增加。SH2D1A 通过与活化的淋巴细胞内 Shp2 表达的 2个 Sh2 结构域结合,抑制信号转导。当 SH2D1A发生突变时,抑制作用减弱。PIK3CD 突变导致钙内流增加,激活 Ras-MAPK 途径,而 AKT 信号通路被抑制,促进 EBV 感染的 T 细胞复制增殖。TNFRSF9/CD137 基因缺失抑制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对 EBV 感染的 T/NK 细胞免疫监视和杀伤作用。X 连锁凋亡抑制蛋

15、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XIAP)是 IAP 家族中最强的凋亡抑制因子,在大多数的肿瘤细胞株中过表达,通过直接抑制 caspases 家族,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XIAP 突变可通过 T 细胞活化诱导 NK 细胞死亡,损伤免疫功能。根据克隆性增生的 EBV 感染细胞类型,CAEBV 可分为 T 细胞型、NK 细胞型和 B 细胞型。CAEBV 在地理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日本等东亚国家以 T 和 NK 细胞型多见,而美国以 B细胞型为主。曾推测在东亚等特定地域频繁出现的胚系突变或其他变异可能是分布差异发生的原因。Aguayo 等7研究发现外

16、源生物等环境因素参与 EBV 裂解激活,导致裂解感染的发生,进而促进淋巴和上皮来源肿瘤的发展。对基因变异的深入研究将帮助解释 CAEBV 发病的地理分布差异,为询循证和防治提供线索。2 潜伏感染状态的基因改变 EBV 生长周期包括裂解期和潜伏期 2 种形式。裂解期 EBV 复制增殖产生大量子代病毒,诱发免疫反应使感染细胞裂解。潜伏期时 EBV静默逃避免疫清除,从而在宿主淋巴组织内建立潜伏感染。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期EBV 可重新激活进入裂解期,EBV 基因的改变(表 2)及在免疫中发挥的作用影响 EBV 的感染状态。传染病信息 2023 年 6 月 30 日 第 36 卷 第 3 期 I

17、nfect Dis Info,Vol.36,No.3,June 30,2023 274表 2 CAEBV 中 EBV 基因组的改变 Table 2 Genetic mutation of the virus in CAEBV基因潜伏期功能潜伏基因EBNA1、建立和稳定维持 EBV 潜伏期的重要分子EBNA2参与 B 细胞转化,反式激活启动子EBNA3A,EBNA3B,EBNA3C,EBNALPLMP1、参与 B 细胞转化,癌基因LMP2、参与 B 细胞转化EBER1,EBER10、与免疫抑制有关BART1,BART2,BHRF10、影响宿主细胞中的基因表达裂解基因BRLF1转录激活BZLF1转

18、录激活BGLF4调节细胞凋亡BCRF1与 IL-10 同源,晚期裂解基因表达的反式转录因子,抑制细胞凋亡BHRF1与 BCL-2 同源,抑制细胞凋亡BGLF5核酸外切酶BALF3编码复制终止酶的大亚基BALF5,BMRF1,BSLF1,BALF2,BBLF2/3,BBLF4裂解复制中参与形成起始复合体的基本基因片段2.1 潜伏感染的分型及基因的差异表达 根据潜伏感染状态下基因的表达差异,分为 4 种潜伏状态。在潜伏期 0 型中,EBV 通过抑制所有抗原的表达实现免疫逃逸,在记忆 B 细胞中建立病毒库,表现出静默状态。在潜伏期型中,EBV 仅表达维持和复制病毒所需的 EBV 核抗原 1(EBV

19、nuclear antigen 1,EBNA1),此 时 储 存 EBV 的记忆 B 细胞进入生发中心。在潜伏期型中,EBNA1、跨膜潜伏蛋白 1(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LMP2A、LMP2B、BARTs 和 EBERs等有限的潜伏基因表达,此时 B 细胞分化成记忆 B 细胞。在潜伏期型中,EBV 表达 6 种核抗原 基 因(EBNA1、EBNA2、EBNA3A、EBNA3B、EBNA3C、EBNA-LP)和 3 种膜蛋白基因(LMP1、LMP2A 和 LMP2B),这些病毒蛋白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此期 EBV 感染静息态 B 细胞,通过全部潜伏基因的

20、表达促进 B 细胞的活化增殖,这种模式出现在 EBV 急性感染期间或合并严重免疫缺陷的人中,并引发机体强烈的免疫反应。2.2 潜伏感染中的基因表达 EBNA1 维持病毒生存和增殖,存在于 EBV 感染的不同阶段。EBNA1通过与复制启动子结合调节 EBV 复制和增殖的周期;通过激活其他潜伏期基因的表达,维持 EBV的慢性潜伏性感染;通过诱导 let-7a 表达,限制EBV 进入裂解期,实现免疫逃逸;通过多种途径诱导 IGF-1、IL-10 等细胞因子表达,抑制 TLR 信号通路,进而抑制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8。EBNA2是 EBV 的主要转化蛋白之一,参与激活启动子,驱动 EBNA1 和 EBN

21、A3 的表达。EBNA3 发挥转录调节作用,也在表观遗传学上抑制促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维持 EBV 的潜伏感染。LMP1 是 EBV 的另一种主要转化蛋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是 CD40 的结构活性模拟物,上调抗凋亡基因 bcl-2 的表达。LMP1 通过激活 NF-B、c-JNK 和 p38/MAPK 信号通路,维持 EBV 感染细胞的存活和转化9。LMP2 通过结构性阻断 B 细胞受体信号,维持 EBV 慢性感染。LMP2A 通过抑制 BZLF1 和 gp350/220 基因激活,抑制 EBV 进入裂解复制,使 EBV 能够在宿主基因组内维持潜伏感染。LMP2B 通过调节 LMP2

22、A 的分布和功能,维持 EBV 潜伏感染。3 裂解感染中的基因表达3.1 即刻早期基因 BZLF1 和 BRLF1 裂解感染是指 EBV 入胞后诱导即刻早期基因 BZLF1 和BRLF1 转录激活,促进 EBV 大量复制,进而攻击宿主淋巴细胞使之裂解,病毒释放入血后再感染新的细胞从而实现病毒在机体内的传播。在裂解感染中,EBV 基因组的改变在病毒增殖和免疫逃避中发挥重要作用。BZLF1 编码产生 ZEBRA 蛋白,作为转录激活因子结合裂解复制起始点(lytic origin,oriLyt),启动 DNA 的复制。BZLF1 还能激活 BRLF1 基因启动子,辅助激活病毒的转录。BZLF1 和

23、BGLF2 可以激活 AP-1 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并且诱导免疫检查点基因的表达,如程序性死亡因子(programmed death factor,PD-1)10。PD-1 通过与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 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L1)结合抑制 EBV 感染 传染病信息 2023 年 6 月 30 日 第 36 卷 第 3 期 Infect Dis Info,Vol.36,No.3,June 30,2023 275的 CD8+T 细胞的增生,同时通过调节 BCL-2 基因,抑制特异性 T 细胞的聚集,实现免疫抑制11。EBV 阳性 T 淋巴细

24、胞增殖性疾病中存在 PD-L1 突变,提示 PD-L1 可能成为阻断病毒慢性感染的免疫靶点。BRLF1通过3种方式发挥转录作用:第一,直接与启动子的 BRLF1 反应元件结合,并作为转录因子激活转录;其次,它是一种转录辅助因子,通过与其他细胞转录因子结合,如 SP1 和 OCT-1,参与启动子激活和病毒基因转录的调控;第三,调节信号通路,如 MAPK 和 PI3K,激活裂解复制。3.2 EBV 裂解复制必需的基因片段 参与 EBV基因组复制必需的 6 个基本基因片段也存在缺失现 象,包 括 BALF5、BMRF1、BSLF1、BALF2、BBLF2/3 和 BBLF4,导致启动晚期裂解基因转录

25、的病毒起始复合体和糖蛋白不能合成,进而产生缺陷的 EBV 子代。由于裂解周期未完整进行,子代病毒基因组存在缺失,但减少的抗原表达更利于逃避免疫监视和免疫杀伤,使缺陷病毒获得生存优势。体外实验中缺陷的 EBV 诱发的 MHC-,MHC-和 CD74 的表达都会减少,从而抑制病毒抗原的呈递,保护 LCL 免受特异性 CTL 的攻击,实现免疫逃逸。EBV 频繁的基因突变导致了基因组的不稳定,但由于 DNA 聚合酶的校读作用和复制的保真性,缺失等突变致病的几率被明显降低,可能有助于解释 EBV 感染率极高而 CAEBV 发病率低的现象。除了即刻早期基因和复制必需的基因外,其他参与 EBV 复制的基因通

26、过调节细胞周期、免疫逃逸等途径参与裂解周期。参与核苷酸代谢的裂解基因,如编码胸苷激酶的 BXLF1、编码核苷酸还原酶的 BORF2/BaRF1 和编码脱氧尿苷焦磷酸酶的 BLLF3 等表达使细胞中 dNTPs 池增大。BGLF4是 EBV 编码的唯一蛋白激酶,通过抑制 IRF3 信号通路和诱导 CDK 抑制剂的降解,抑制细胞凋亡。BZLF1、BGLF4、BGLF5、BNRF1 和 BALF3 可 以诱导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在复制起始阶段发挥作用12。BZLF1 可促进裂解期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包括 IL-8、IL-10、IL-13、TGF-和 VEGF,抑制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13。BNLF2A、

27、BGLF5、BDLF3 和 BILF1 抑制 MHC-类蛋白的表达或提呈,而 BGLF5、BZLF1 和 BZLF2 干扰 MHC-II类依赖的抗原提呈,协助病毒逃避免疫监视。与BCL-2 同源的 BHRF1 和与 IL-10 同源的 BCRF1 促进 B 细胞的增殖,拮抗多种因素导致的细胞凋亡作用,促进 EBV 在机体内的增殖。裂解期基因的突变通过逃避免疫杀伤、抑制机体免疫应答、促进细胞的增殖等途径,导致 EBV 慢性活动性感染。4 非编码 RNA 的表达 除了潜伏基因和裂解基因,还有非编码 RNA在 EBV 慢性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包括 EBV微 小 RNA 和 EBV 编 码 产 生

28、 的 小 RNA(EBV-encoded small RNA,EBER)。目前发现 EBV 微小RNA 至少包括 40 种 BARTs 和 4 种 BHRF1s14,包括 BART-1 簇,BART-2 簇和 BHRF1 簇。EBER是 RNA 聚合酶催化转录产生的小 RNA,包括EBER1 和 EBER2,存在于 EBV 潜伏感染及裂解感染各个阶段,因此 EBER 有望成为诊断 EBV 感染的最佳标记物。4.1 EBV 微小 RNA EBV 微小 RNA 在宿主细胞中大量表达,靶向干扰 mRNAs,调节细胞的增殖、凋亡和转化15。BART-1 簇和 BART-2 簇起源于BART 初级转录本

29、剪接之前的内含子,BHRF1 起源于 BHRF1 转录本中的 5 和 3 非编码区。BHRF1基因产物与 BCL-2 有 38%同源性,发挥拮抗细胞死亡的作用。由于 EBV 微小 RNA 生物合成对宿主的高度依赖性,导致病毒与宿主长期共存,通过单独阻断病毒合成途径的可行性极低。EBV 微小 RNA 以外泌体的形式分泌,入侵未感染的淋巴细胞。EBV 感染 CTL 细胞后可激活 NF-B 通路,引起细胞因子(如 IL-12、IL-2 等)分泌增加,进而激活 JAK-STAT 通路,调节细胞周期。Verhoeven 等16发现 NF-B 通路激活 BARTs 的转录,进而激活 BZLF1 和 BRL

30、F1,启动病毒裂解的周期17。BARTs 经 常 发 生 缺 失 突 变,缺 失 后 激 活BZLF1 和 BRLF1,启动病毒的裂解复制。但 BART的缺失并不总是发挥致癌作用。文献报道在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中,BART 的频繁缺失抑制 BZLF1和 BRLF1 18。在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中,如鼻咽癌、胃癌等,BART 的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在EBV 相关的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中,低表达的BART 区域出现了频繁的缺失,推测缺失突变利于肿瘤的发生和生存3。4.2 EBER EBER 存在于 EBV 感染的宿主细胞核中,且数量庞大,在细胞核内发挥基因表达调控的作用。EBER 促进 IL-10

31、 的分泌,抑制抗原呈递和T 细胞增殖,抑制 CTL 的细胞毒作用,介导免疫逃逸。B 细胞转录因子 PAX5 和 EBER 之间相互作用,诱导 LMP1 和 LMP2 的表达19。EBER 由于研究起步晚,研究方法匮乏等导致其作用机制相关的文献报道有限,其致病机制亟待进一步阐明。传染病信息 2023 年 6 月 30 日 第 36 卷 第 3 期 Infect Dis Info,Vol.36,No.3,June 30,2023 2765 EBV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5.1 B 淋巴细胞慢性激活 EBV 通过病毒包膜糖蛋 白 350(glycoprotein 350,gp350)与 B 细 胞 特异性

32、补体受体 2(complement receptor 2,CR2)或CD21 结合感染初始 B 细胞,通过 NFB 通路诱导免疫细胞产生 IL6 并释放入血。gp350 结合细胞后诱导产生中和抗体,阻止 EBV 与 CR2 受体结合,限制 EBV 对淋巴细胞进一步感染,这种机制解释了 CAEBV 患者体内 T/NK 细胞大量增殖,B 细胞增殖比例较少的病理现象。EBNA2 是 EBV转化 B 细胞所必需的基因,但 EBV 对 T/NK 细胞转化的机制目前尚未确定。EBNA2 通过与转录因子重组信号结合蛋白 j、Spi-1 原癌基因和早期B 细胞因子 1 结合20,作为一组转录辅助因子发挥调控作

33、用。EBNA2 通过激活原癌基因的转录,如 c-Myc 和 LMP1,促进肿瘤的发生。LMP1 是类似 CD40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TNFR)超家族的成员,与 CD40 竞争性结合 TNFR,上调抗凋亡基因 BCL-2 的表达,抑制感染细胞的凋亡,并通过上调 vp17s 的功能性细胞受体 CXCR2 表达,为 B 细胞提供生长和分化信号。LMP-1 通过 NF-B 和 MAPK/ERK1/2 途径在转录水平上激活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e-specific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TERT 对维

34、持端粒的长度至关重要,其活化不仅抑制 EBV 感染的 B 细胞凋亡,还能发挥维持 EBV 基因复制的作用。5.2 T 淋巴细胞免疫监视功能降低 对 EBV 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主要是 CD8+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其主要靶标为 EBNA3A、EBNA3B、EBNA3C,也 能 识 别 EBNA2、EBNA-LP、LMP1 和 LMP2。EBV 感染 CTL 后可改变细胞表面的抗原决定簇,表达 LMP-1。LMP1 诱导 AP-1 和 STAT 等通路,直接促进细胞增殖,并通过诱导 PD-L1 的表达,抑制细胞免疫。LMP1 通过激活 NF-B 通路,引起核内特定 DNA 合成增加,降低细胞间

35、黏附分子的表达,协助 EBV 免疫逃避21。既往研究将 LMP1的负性突变体转入 EBV 相关的 NK/T 细胞淋巴瘤细胞,细胞的生长缓慢,说明 LMP1 抑制感染细胞的增殖22。BCRF1 编码 IL-10 的病毒同源物,能抑制 Th1 细胞释放 IFN-和 T 细胞对病毒的免疫应答。CTL 功能的缺陷使宿主易患 EBV 相关血液系统疾病,Fujieda 等23研究发现 CAEBV 患者机体内 CTL 活性显著降低,揭示细胞免疫的缺陷为EBV 逃避免疫监视提供致病的微环境。5.3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免疫激活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其表面 To

36、ll 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在免疫反应中介导信号转导。TLR3 和 TLR9 识别 EBV基因组中的 DNA,通过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依 赖 途 径 和MyD88 非依赖途径,诱导下游免疫细胞的抗病毒效应、促进 DC 成熟、增强 NK 细胞的杀伤活性等,从而激活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24。TLR2 可识别EBV,并分泌 CCL-1 和 IL-10,CCL-1 等促进 DC的产生和成熟,并促进 CTL 的增殖。IL-10 通过抑制活化的 CD4+T 淋巴细胞和抑制 DC 的增殖,协助 EBV

37、免疫逃逸。NK 细胞释放大量 IFN-,下调 EBV 潜伏期 LMP 蛋白的表达,抑制 B 细胞的生长转化,协助免疫逃逸。6 总结与展望 本文在基因水平上,从宿主、EBV 及二者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综述,阐述了 EBV 感染机体后通过免疫逃逸、促进细胞增殖等导致慢性活动性感染的致病机制。但目前 EBV 相关基因在CAEBV 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仍未研究清楚,限制了CAEBV 诊治技术的革新。EBV 从入侵宿主开始,除在记忆 B 细胞中建立病毒库之外,主要存在于 T 细胞和 NK 细胞的基因组内,这种病理现象提示 B 细胞可能拥有特殊的细胞膜和核膜结构,或其特有的信号转导通路等与 T 细胞和 NK 细

38、胞不同,造成了对 EBV 的特殊免疫应答,避免了 B 细胞的继续感染,对进一步研究 CAEBV 致病机制提供新的切入点。基因的激活和突变是导致肿瘤发生的原因之一,在 CAEBV 致病中的作用也尤为重要。EBV及宿主相关基因的改变通过协助病毒感染细胞的免疫逃逸,导致宿主淋巴细胞在体内持续增殖,因此研究 EBV 致病中关键的基因免疫检查点,将对 EBV 感染相关疾病的预防与诊疗提供分子学层次的依据。胡海峰等26系统总结了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毒载体重组疫苗、病毒颗粒疫苗、DNA 核酸分子疫苗等,提示在 EBV 领域开展基于病毒基因片段及表达产物的疫苗对 EBV 防治的必要性。随着 EBV 感染相关

39、疾病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通过对 EBV 宿主基因组突变的预防检测,如 DDX3X、KMT2D,将 对 CAEBV 及 EBV 相 关T/NK 细胞淋巴瘤等慢性持续性感染疾病的预防提供基因层次的依据,对制定防治的策略和措施意义重大。近年来 EBV 微小 RNA、EBER 等非编码RNA 的调控作用逐渐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但由于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具体机制亟需进一步 传染病信息 2023 年 6 月 30 日 第 36 卷 第 3 期 Infect Dis Info,Vol.36,No.3,June 30,2023 277探索和阐述。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用糖皮质激素、免

40、疫抑制剂和其他化疗药物没有消除 EBV 感染 T 细胞或 NK 细胞的成功案例27,针对 EBV 致病导致的特殊基因改变,进一步研发基因靶向分子药物可能是未来治愈 EBV 感染的研究方向。综上所述,EBV 基因缺失及宿主基因组改变等在病毒激活、增殖及免疫逃逸中发挥重大作用。开展基于 EBV 相关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研究,探索关键的基因突变或宿主基因组缺陷,将为 EBV 慢性感染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对 CAEBV 的诊治和预后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Xiong G,Zhang B,Huang M,et al.Epstein-Barr virus(EBV)infection

41、in Chinese children: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age-specific prevalenceJ.PLoS One,2014,9:e99857.DOI:10.1371/journal.pone.0099857.2 冯静,王三斌,刘林,等.EB 病毒感染与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2022,35(2):172-175,190.DOI:10.3969/j.issn.1007-8134.2022.02.014.3 Okuno Y,Murata T,Sato Y,et al.Defe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 chro

42、nic active infection and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yJ.Nat Microbiol,2019,4(3):404-413.DOI:10.1038/s41564-018-0334-0.4 Okuno Y,Murata T,Sato Y,et al.Publisher correction:defe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 chronic active infection and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yJ.Nat Microbiol,2019,4(3):544.DOI:10.1038/s4156

43、4-019-0387-8.5 Murata T,Okuno Y,Sato Y,et al.Oncogenesis of CAEBV revealed:Intragenic deletions in the viral genome and leaky expression of lytic genesJ.Rev Med Virol,2020,30(2):e2095.DOI:10.1002/rmv.2095.6 Sakaki S,Imadome KI,Kawano F,et al.Shift in Epstein-Barr virus(EBV)-infected cells in chronic

44、 active EBV diseaseJ.Pediatr Int,2019,61(8):825-826.DOI:10.1111/ped.13935.7 Aguayo F,Boccardo E,Corvaln A,et al.Interplay between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and environmental xenobiotic exposure in cancerJ.Infect Agent Cancer,2021,16(1):50.DOI:10.1186/s13027-021-00391-2.8 Ohashi M,Holthaus AM,Cald

45、erwood MA,et al.The EBNA3 family of Epstein-Barr virus nuclear proteins associates with the USP46/USP12 deubiquitination complexes to regulate lymphoblastoid cell line growthJ.PLoS Pathog,2015,11(4):e1004822.DOI:10.1371/journal.ppat.1004822.9 Cahir ME,Davidson DM,Schauer SL,et al.NF-kappa B inhibiti

46、on causes spontaneous apoptosis in Epstein-Barr virus-transformed lymphoblastoid cells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00,97(11):6055-6060.DOI:10.1073/pnas.100119497.10 Konishi N,Narita Y,Hijioka F,et al.BGLF2 increases infectivity of Epstein-Barr virus by activating AP-1 upon De Novo infectionJ.mSphere

47、,2018,3(2):e00138-18.DOI:10.1128/mSphere.00138-18.11 Chatterjee B,Deng Y,Holler A,et al.CD8+T cells retain protective functions despite sustained inhibitory receptor expression during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in vivoJ.PLoS Pathog,2019,15(5):e1007748.DOI:10.1371/journal.ppat.1007748.12 Manners O,

48、Murphy JC,Coleman A,et al.Contribution of the KSHV and EBV lytic cycles to tumourigenesisJ.Curr Opin Virol,2018,32:60-70.DOI:10.1016/j.coviro.2018.08.014.13 Walens A,DiMarco AV,Lupo R,et al.CCL5 promotes breast cancer recurrence through macrophage recruitment in residual tumorsJ.Elife,2019,8.DOI:10.

49、7554/eLife.43653.14 Shinozaki UA,Kunita A,Isogai M,et al.Profiling of virus-encoded microRNAs in 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 and their roles in gastric carcinogenesisJ.J Virol,2015,89(10):5581-5591.DOI:10.1128/JVI.03639-14.15 Wang M,Yu F,Wu W,et al.Epstein-Barr virus-encoded micr

50、oRNAs as regulators in host immune responsesJ.Int J Biol Sci,2018,14(5):565-576.DOI:10.7150/ijbs.24562.16 Verhoeven RJ,Tong S,Zhang G,et al.NF-B signaling regulates expression of Epstein-Barr virus BART microRNAs and long noncoding RNAs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J Virol,2016,90(14):6475-6488.DOI: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