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锂离子电池产气机制及基于电解液的抑制策略_徐冲.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27504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3.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锂离子电池产气机制及基于电解液的抑制策略_徐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锂离子电池产气机制及基于电解液的抑制策略_徐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锂离子电池产气机制及基于电解液的抑制策略_徐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2 卷 第 7 期2023 年 7 月Vol.12 No.7Jul.2023储能科学与技术Energy Stor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锂离子电池产气机制及基于电解液的抑制策略徐冲,徐宁,蒋志敏,李中凯,胡洋,严红,马国强(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3)摘要:便携式设备、电动汽车和储能设施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成本、充电倍率、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锂离子电池在循环和存储过程中会产气,造成电池体积膨胀、极片/隔膜错位以及电池极化增加,是导致电池寿命衰减甚至引发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本文从锂离子电池产气种类出发,总结了锂离子

2、电池中H2、O2、烯烃、烷烃、CO2和CO 6类主要气体的产生机制以及电池温度、电压窗口、电极材料等因素对气体产生的影响,并讨论了这些气体产生与电池性能变化和电池安全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文基于电解液视角提出了抑制策略,主要围绕提升电解液稳定性和构建稳固的电极/电解液界面两个维度展开。清除电池中的活性氧、痕量水和氢氟酸,降低溶剂中环状碳酸酯含量以及使用氟代溶剂均可以有效提升电解液稳定性,使用各类功能添加剂调控电极/电解液界面组分可以有效提升电池界面稳定性,最终达到抑制产气的效果。最后,本文提出了目前针对电池产气仍需解决的问题,为后续深入探究电池产气机理以及开发更有效的产气抑制策略进行了展望。关键

3、词:产气机制;抑制策略;添加剂;电解液;锂离子电池doi:10.19799/ki.2095-4239.2023.0212 中图分类号:TM 911;O 645.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239(2023)07-2119-15Mechanisms of gas evolution and suppressing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electrolyte in lithium-ion batteriesXU Chong,XU Ning,JIANG Zhimin,LI Zhongkai,HU Yang,YAN Hong,MA Guoqiang(Zhej

4、iang Chemical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Hangzhou 310023,Zhejiang,China)Abstract:Rapid development of portable devices,electric vehicles,and energy storage power stations has led to the increasing need of optimizing the cost,cycling life,charging time,and safety of lithium-ion batteries(LIB

5、s).Gas generation during cycling and storage causes volume expansion and electrode/separator dislocation,which can increase electrochemical polarization and lead to decreased battery lifespan or safety hazards.Herein,we summarize the mechanisms with respect to the primary gases that evolve in LIBs,i

6、ncluding oxygen,hydrogen,alkenes,alkanes,and carbon oxide,and describe the effect of operating temperature,voltage window,and electrode materials on gas generation.We als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gas generation and LIB performance.We further propose several electrolyte-based strategie

7、s that focus on increas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electrolyte and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face.Specifically,the electrolyte stability is increased by employing functional additives to 储能锂离子电池系统关键技术专刊收稿日期:2023-04-10;修改稿日期:2023-05-20。基金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项目(2112-360598-04-01-781944),科技厅省属科研院所扶持专项(LTCRRD(t)L

8、M2021005)。第一作者:徐冲(1995),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E-mail:;通讯作者:马国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性能含氟锂电材料的开发与应用,E-mail:。引用本文:徐冲,徐宁,蒋志敏,等.锂离子电池产气机制及基于电解液的抑制策略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3,12(7):2119-2133.Citation:XU Chong,XU Ning,JIANG Zhimin,et al.Mechanisms of gas evolution and suppressing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electrolyte in lithi

9、um-ion batteriesJ.Energy Stor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3,12(7):2119-2133.2023 年第 12 卷储能科学与技术scavenge trace water,hydrofluoric acid,and active oxygen species,reducing the proportion of cyclic carbonates,and by using fluorinated solvents in the electrolyte.The adoption of film-forming additives ca

10、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face,suppressing gas generation.In addition,we discuss the challenges and urgent issues related to gas generation in LIBs and provide unique perspectives on the intrinsic mechanism for developing increasingly efficient gas-suppres

11、sion methods.Keywords:gas evolution;suppressing strategies;additives;electrolyte;lithium-ion batteries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我国能源革命又掀起了一波新的高潮。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已达27.6%,提前完成2025年达到20%的目标;另一方面储能领域中电化学储能所占比例已达11.1%,这些均有赖锂离子电池的快速发展。然而,新能源汽车成本中电池的占比甚至高达50%以上,风能和光伏设备的寿命比储能电池长10年,便携式设备在寒冷天气下的使用时长显著缩短等,这些都对锂电池的循环寿命、

12、成本和使用温度提出了更高要求1。另一方面,近年来锂电池在不同应用领域中安全事故频发,使得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也亟待提升2-4。锂离子电池的寿命由电池容量衰减快慢所决定,而导致电池容量衰减的因素主要包括电池内部各材料之间的副反应5、电池结构设计6、制造工艺7和使用条件等。电解液与正负极材料之间的副反应是导致电池容量快速衰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使得电解液在隔膜和正负极间浸润恶化,导致电池内部极化的急剧增加和容量的快速衰减8-11。另一方面,虽然施加适当外部压力可以促进锂离子均匀传输并增强层状石墨间隙的恢复能力,进而提高电池寿命12,但由产气累积引发的电池内部受力不均,导致电池的

13、容量损失和压力增长之间呈正相关13。此外,电池容量的衰减速度依赖于正负极与电解液之间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EI)的稳定性,然而SEI组成复杂且演化过程难以直接监测14,通过对气体组分分析可以简单高效地研究电池中电极与电解液界面间的化学和电化学过程15-17。锂离子电池的安全特性同样与电池内部产气密切相关。宏观上,充放电过程中由电解液分解产生的气体逐渐累积会使得电池内部压力增大甚至发生严重鼓胀,导致电池结构变形,当极片与隔膜发生错位会导致电池内部短路,产生大量热量导致电池温度迅速升高,引发热失控造成电池剧烈燃烧10。微观上,锂电池内部产生的气体在正负极之间的串扰反应也会释放大量热量,使得电池在未发

14、生短路时便可积聚热量触发热失控,如正极释放的活性氧与嵌锂负极反应释放大量热18,而负极产生的乙烯和乙烷等还原性气体与正极反应也会释放大量热19。目前针对动力电池的安全管理手段主要依赖于对电池外部温度和开路电压的实时检测,但在热失控初期阶段电池电压和外部温度变化较小,而针对电池内部温度和电化学交流阻抗的监控由于成本较高目前尚未进入商业化20-21。产气相对于电池外部温度和电压具有更短的响应时间,因而对电池产气的组分和数量进行监测成为一种更高效的电池安全监控手段22-24。综上,研究电池产气行为不仅对提升电池寿命以及安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进一步揭示电池内部反应机理。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常用的正

15、极材料主要为镍钴锰酸锂(NCM)、钴酸锂(LCO)和磷酸铁锂(LFP),由于LFP为橄榄石结构不易发生相变析氧。因而除了O2之外,基于上述3类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产生的气体种类和机制基本一致,本文不再分开论述。近年来与锂离子电池产气相关的报道主要聚焦于 H224-26、O227-28、烯烃29-30、烷烃30-32、CO233-35和CO36 6类气体。本文则系统讨论这6类气体在锂离子电池使用过程中的产生机制以及这些气体的产生与电池性能变化之间的关系。由于电解液是锂电池产气的主要源头,且通过正负极材料改性提升电池稳定性和抑制产气的研究已有大量综述报道,本文基于电解液视角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抑制策略

16、。1 锂离子电池中主要气体的产生机制锂离子电池在生产(化成、分容)和使用过程中(充放电、存储)通常伴随着多类气体的产生,以下将逐一讨论这些气体的产生机制。2120第 7 期徐冲等:锂离子电池产气机制及基于电解液的抑制策略1.1H2的产生H2作为电池产生的主要气体之一,主要来源于电池中水、电解液以及黏结剂的分解。1.1.1水的分解由于电池内存在无法除尽的痕量水,当达到分解电势时,水分子在负极还原产生H2和OH式(1)37。H2O+e OH+12H2(1)1.1.2电解液中溶剂的分解电池体系中引入的杂质水质量分数一般不高于0.01%,其分解产生H2的量也十分有限,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电池内检测到的H

17、2含量却远高于水分解的理论值。Metzger等25报道了H2的另一主要来源,即电解液中的溶剂在正极表面氧化失去电子转化为质子化的溶剂(记为R-H+),随后扩散至负极表面被还原,此过程需要正负极共同作用,且与电池温度和电压相关图1(a)、(b)。Wang等38则进一步发现该过程受到过渡金属的催化影响图1(c),3种过渡金属中Ni的催化活性最高,因而高镍正极材料体系导致了更严峻的产气。1.1.3黏结剂的分解Jin等24采用原位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石墨电极表面锂枝晶的生长,此过程中伴随着大量H2气泡的产生,通过对比实验发现H2只产生在含有黏结剂PVDF的电极表面图1(d)。1.2O2的产生O2作为锂离子

18、电池中正极产生的气体,主要来源于正极材料的结构相变和表面残余Li2CO3的分解。1.2.1正极材料的相变NCM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逆相转变过程,即由层状结构转变为尖晶石相最终转变为岩盐相并析出O239,与NCM具有类似结构的LCO同样存在不可逆相变问题40,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在高电压状图1(a),(b)正极表面R-H+扩散至负极产生H2的机制以及温度和电压对H2产生的影响25;(c)溶剂分解产生H2的“双穿梭-双催化”机制38;(d)锂化石墨负极表面锂枝晶与PVDF反应生成H2的机制24Fig.1(a),(b)Schematic for the diffusion of R-H+from ca

19、thode to anode and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voltage on the evolution of H225;(c)Generation of H2 by a double crossover-double catalysis process during solvent decomposition38 and(d)through chemical reaction between PVDF and Li dendrites on lithiated graphite anode2421212023 年第 12 卷储能科学与技术态下,也会出

20、现析氧问题41。相变过程中晶格氧(lattice oxygen,O)从正极脱出,其具体存在形式主要有氧自由基(O或O2)和单线态氧(singlet oxygen,1O2)两种学说模型,以下以单线态氧模型为例(图2)。单线态1O2处于激发态,分子能量较高,其在电解液中有4种路径释放能量27:以电子振动耦合的形式将能量转移至溶剂分子转化为三线态氧(triplet oxygen,3O2),即空气中O2的存在形式;与电解液中溶剂分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物;以磷光发射的形式转化为3O2,释放出波长为 1270 nm 的光;两分子的1O2碰撞生成3O2,并释放出波长为633 nm的光。4种方式中路径占主导

21、地位,这也是电池中O2的主要来源,其反应速率主要由溶剂的分子振动性能和介电常数决定。其次为路径,此过程中伴随着其他气体的产生,只有少部分的1O2通过路径、转化为3O2。研究表明当电池状态达到80%SOC,1O2开始显著产生。1.2.2正极表面Li2CO3的分解NCM正极材料在制备过程中一般加入过量的LiOH以弥补锂盐在高温煅烧过程中的挥发损失,残余的锂在高温下以Li2O形式存在,冷却后接触到空气中的水和氧逐步转化LiOH和Li2CO3。这些正极表面残余的碱性物质以Li2CO3为主,在电池充电过程中分解产生O2式(2)34。2Li2CO3 4Li+4e+2CO2+O2(2)1.3烯烃的产生锂电池

22、产气的烯烃主要为C2H4,来源于电解液中碳酸乙烯酯(EC)的还原分解,此过程通常伴随着SEI的形成与修复30。路径为经典的EC单电子还原过程(图3),生成LiO2COCH2CH2OCO2Li(LEDC)和C2H4式(3)31。因此在电池制作工艺中,化成产气后会进一步抽除电池内部的气体然后再进行二次封装。如果化成阶段产生的SEI稳定性较差,电池将在后续的使用中继续发生电解液分解产生C2H4。同理电池内C3H6的产生则主要来源于碳酸丙烯酯(PC)的分解29。2EC+2e+2Li+LEDC+C2H4(3)1.4烷烃的产生锂电池产气中的烷烃主要为CH4和C2H6,来源于线性碳酸酯在负极发生的还原分解,

23、其中CH4主要来源于含有甲基的线性碳酸酯,如碳酸二甲酯(DMC),C2H6则来源于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分解则会同时产生CH4和C2H630,32。当从A处断键时,DEC发生单电子还原并与质子结合生成C2H6;当从B处断键,DEC发生双电子还原生成CO(图4)32。然而在实际测试中多次在EC/DEC体系电池产气中检测到了CH4的存在,Teng等30也报道了这一现象,说明CH4除了来源于含甲基的线性碳酸酯外,还有可能来源于环状碳酸酯EC式(4)。2EC+2e+Li+H+LEMC+2CO+CH4(4)1.5CO2的产生CO2作为锂离子电池产气中最重要的成分,来图2NCM正极相变

24、析氧以及1O2物理/化学失活的机制Fig.2Chemical/physical deactivation pathways of singlet oxygen originated from the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NCM2122第 7 期徐冲等:锂离子电池产气机制及基于电解液的抑制策略源于导电炭黑的氧化以及正极表面残余Li2CO3和碳酸酯溶剂的分解图5(a)。1.5.1导电炭黑的氧化导电炭黑的氧化产物是 CO 和 CO2的混合气体,其中CO2的含量大约为CO的6倍42。当电池处于60 以及5.0 V的上限电压下,约有质量分数15%的导电炭黑会被氧化,而当有水存

25、在时,氧化进一步加剧图5(b),这也表明了高电压体系不仅对电极材料有更高的要求,对导电炭黑的稳定性也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42-43。1.5.2正极表面残碱的分解及其与电解液间的反应正极表面残余的LiOH碱性较强容易造成电解液分解产生CO237,Li2CO3则会在正极表面发生电化学氧化生成1O2和CO2式(2)或与电解液中的HF反应生成LiF和CO2式(5)44。Li2CO3+2HF 2LiF+H2O+CO2(5)McCloskey 等45认为在锂离子电池首次充电中,CO2和CO主要来源于Li2CO3的分解而非电解液,将正极表面进行酸处理后,CO2/CO也随之成比例减少。将酸替换为温和的水或甲醇溶

26、剂,同样可以减少CO2/CO的产生图5(c)46。这种对正极表面进行溶剂清洗的方法不仅可以降低CO2/CO的产生,还可以抑制O2的产生图5(d)47。1.5.3电解液中溶剂的氧化分解溶剂的氧化分解是电池中CO2的最主要来源,溶剂直接在正极表面失去电子生成CO2被称为电化学氧化,被O氧化生成CO2则称为化学氧化图5(e)48。何种氧化方式占主导作用一直是学者研究讨论的热点。传统观念认为电解液中溶剂分子的氧化主要发生在正极材料表面,属于电催化过程,因而气OOOEC22e-2Li+LMCTypical single-electron reduction of EC with Li+-OOOO-OOL

27、i+Li+H2C=CH2+Single-electron reduction of EC with proton and Li+Path OO-OLi+OHCH4CO+2e-Li+H+Li+H+2e-OO-Li+/H+2H+/Li+2COTwo-electron reduction of EC with proton or Li+Path 2Li+OO-OLi+HCCH+2 Special single-electron reduction of EC with Li+Path LEDCEG/LiEG/DEGLEMCPath 图3EC在不同环境下的还原分解路径以及产生的气体Fig.3Reduc

28、tion pathways and related gases of EC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OO-OLi+H2CHCH3-O2Li+e-2Li+Li+2e-Path Single-electron reduction of DEC with proton and Li+Path Two-electron reduction of DEC with Li+DECBond cleavage at BBond cleavage at AC2H6OOBAO图4DEC的两种还原分解路径以及产生的气体Fig.4Reduction pathways and related

29、 gases of DEC21232023 年第 12 卷储能科学与技术体产生的速率主要由正极材料的催化活性、比表面积以及电压窗口所决定34。然而近年来随着原位差分电化学质谱(DEMS)等表征方法的发展,更多证据表明电解液的氧化分解方式主要为化学氧化,因为CO2和CO气体的产生总是伴随着O和O2的出现,而且电解液中溶剂氧化产生CO2由电池SOC决定而非正极电势27。1.6CO的产生当作为氧化产物时,CO一般为CO2的伴随产物;当作为还原产物,一般为烯烃的伴随产物。此外,CO也可能是CO2在锂化石墨负极的转化产物。1.6.1CO2的伴随产物导电炭黑以及电解液中溶剂分子被氧化生成CO2时往往伴随着

30、CO,而且CO的量远低于CO2。1.6.2EC在负极的还原分解EC在负极的分解路径除了经典的单电子还原模型(图3,路径I),还有双电子还原模型(图3,路径),该过程产生的气体均为CO31。另一方面,当EC按照路径分解产生CH4时也伴随着CO的产生。目前关于EC在负极分解的主流观点为路径I,这主要因为路径、中需要假定H+的存在,而电解液溶剂一般为质子惰性的碳酸酯。然而事实上,250 L电解液中10 mg/kg的H2O会产生约280 nmol的H+,这已远大于路径中所需H+的量(约20 nmol)25。此外,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显示路径在热力学方面比路径I更容易发生49。1.6.3CO2在负极的转

31、化Ellis等36通过XPS表征发现CO2在锂化石墨负极图5(a)锂离子电池中CO2的主要来源;(b)高电压下导电炭黑的氧化以及H2O的催化作用42;(c),(d)正极表面Li2CO3对产生CO2的影响45,47;(e)溶剂通过不同氧化方式分解产生CO248Fig.5(a)Main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CO2 in lithium-ion battery;(b)Oxidation of conductive carbon under the catalysis of H2O42;(c),(d)Generation of CO2 from the decomposit

32、ion of Li2CO3 on cathodic surface45,47;(e)Two types of solvent oxidation to form CO2482124第 7 期徐冲等:锂离子电池产气机制及基于电解液的抑制策略表面既会生成Li2C2O4式(6),也会生成CO式(7)50。2CO2+2Li+Li2C2O4(6)2CO2+2Li Li2CO3+CO(7)1.7气体在正负极间的串扰反应锂电池内产生的气体并非稳定存在,其可能在正负极间穿梭发生串扰反应。Liu等18发现NCM正极释放的活性氧可以扩散至负极与锂化石墨反应释放大量热量,使得电池在未发生短路时便可积聚热量触发热失控

33、图6(a)。Wang等19发现负极产生的还原性气体同样可以扩散至正极表面诱发NCM正极相变析氧,随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大量热量引发热失控图6(b)。这些串扰反应及其引发的热失控均与正极析出的活性氧相关,因而理论上NCM电池相对于LFP电池具有更高的危险性。事实上,LFP相对于NCM确实具有更高的热失控引发温度、更低的热失控最高温度以及更少的产气量,因而更适用于储能电站,此外LFP的低成本优势使得其在电化学储能领域的占比已高达90%51。然而新的研究表明,由于缺少正极材料的析氧作用,LFP电池在过充条件下相对于NCM电池会产生更多的H2、C2H4等还原性气体图6(c),使得L

34、FP电池具有更低的爆炸极限以及更高的爆炸压力和爆炸指数图6(d)、(e)52。此外,H2、C2H4比例的提高使得LFP电池的热失控气体具有更高的层流燃烧速度,因而火焰传播速度更快,极大增加了储能电站的风险等级。由于H2相对于其他挥发性气体以及烟感报警器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更早的预警时间和更明显的变化特征,因而通过对H2进行监测,随后进行外界干扰降低H2、C2H4等还原性气体的浓度可以有效减少储能电站的安全事故23。2 基于电解液视角的产气抑制策略电池内产气的主要来源是电解液在正负极表面发生的分解反应,因而提升电解液的稳定性并构建稳固的SEI界面可以有效抑制电池产气。2.1提升电解液稳定性电解液中

35、的痕量水、氢氟酸以及活性氧均会降低电解液的化学稳定性加剧电池产气,此外EC作为电解液中最易分解产气的溶剂之一,会极大降低电解液的电化学稳定性。图6锂离子电池中(a)O218和(b)还原性气体19在正负极间的串扰反应;不同电池的(c)热失控气体组分、(d)爆炸指数和(e)层流燃烧速度52Fig.6Cross-talk of(a)O218 and(b)reductive gas19 between cathode and anode in Li-ion battery;(c)The gas composition during thermal runaway,(d)explosion index

36、and(e)Laminar flame-speed for batteries with different cathodes5221252023 年第 12 卷储能科学与技术2.1.1除水抑酸类添加剂的使用电池中无法根除的痕量水不仅可以在电极表面发生电化学分解产生气体,还会引发LiPF6逐步水解产生大量HF,破坏SEI界面加速电解液分解图7(a)53。此外水还可以直接攻击SEI界面中的ROCO2Li 产生 ROH、Li2CO3和 CO2气体54。常用的除水抑酸类添加剂主要为硅氮烷、硅氧烷、亚磷酸酯以及含氮化合物图7(b)。硅氮烷中的SiN键可以和水反应抑制LiPF6的水解,如三甲基硅基咪唑5

37、5、三甲基硅基唑烷酮56。硅氧烷中的SiO键可以与H2O反应生成(SiO)n,或与HF反应生成SiF键,如二甲基二苯氧基硅烷57。亚磷酸酯中的P()以及含氮化合物中的N原子由于具有孤对电子因而可以络合HF和H2O中的氢原子,如N-乙酰己内酰胺58、环戊基异氰酸酯59,多种官能团的复合则具有更强的除水抑酸效果60。2.1.2活性氧清除剂的使用清除活性氧可以规避电解液氧化分解降低电池产气,亚磷酸酯中P()原子核外的孤对电子可以与O2反应转化为磷酸酯61,含硼化合物由于B的缺电子特性也可以捕获电解液中的氧62。这两种吸附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形成P=O双键属于化学吸附图7(c),而后者属于物理吸附53。

38、2.1.3降低电解液溶剂中环状碳酸酯的含量电解液溶剂中常用的环状碳酸酯主要为EC,而其由于与高镍正极具有强烈的反应活性以及在高电压下较差的耐氧化性,是电解液中最易分解产气的溶剂之一图8(a),其既可以在正极发生化学/电化学氧化生成CO2和CO,又可以在负极还原产生C2H4、CH4和CO。此外,EC在正负极共同作用下会分解产生大量H2,因而降低电解液中EC含量甚至使用“EC-free”体系增加电解液稳定性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EC-free”电解液中使用高效成膜添加剂替代EC是一种有效策略。Wu等63通过在EMC溶剂中使用 3 种锂盐,将 SEI 的“构建者”从环状碳酸酯完全转移至锂盐,使得电池

39、热失控引发温度大幅提升图 8(b)。Kang 等64则使用 EMD(EMC/DMC/DEC)-LiNO3电解液进一步提升了NCM811正极在高电压下的稳定性图8(c)。2.1.4使用氟代溶剂由于氟元素可以降低分子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能级,因而使得氟代溶剂具备更高的耐氧化性,所以不易发生化学或电化学氧化分解产气。此外,氟元素较强的电负性可以降低溶剂体系的溶剂化能,使得阴离子更容易进入锂离子的溶剂化壳层形成LiF,而氟代溶剂自身的分解也可以在电池界面中形成富含LiF以及其他含氟物质的SEI界面,这些均可以显著增强SEI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稳定图7(a)LiPF6水解产生的HF53;(b)除

40、水抑酸类电解液添加剂作用机制;(c)亚磷酸酯和含硼化合物作为添加剂吸附电解液中O2和O2 53Fig.7(a)HF arisen from the hydrolysis of LiPF653;(b)Mechanism of electrolyte additives scavenging H2O and HF in electrolyte;(c)Phosphite and borane as additives scavenging O2 or O2 in electrolyte532126第 7 期徐冲等:锂离子电池产气机制及基于电解液的抑制策略性,减少电解液溶剂分解产气65。目前电解液中常

41、用的氟代溶剂主要有氟代碳酸酯、氟代羧酸酯、氟代醚、氟代砜和氟代膦。2.2构建稳固的电极/电解液界面在电解液中使用功能添加剂构建稳固SEI可以有效降低溶剂在正负极界面的分解产气。目前常用的成膜添加剂按照物质种类主要为碳酸酯、硫酸酯、硼酸酯、磷酸酯/亚磷酸酯、腈类及锂盐6类(图9)。碳酸亚乙烯酯(VC)和氟代碳酸乙烯酯(FEC)是两款经典的碳酸酯类添加剂,VC形成的SEI膜以多孔有机物为主,具有良好的韧性和离子迁移率,FEC形成SEI中则包含大量的LiF,因而具有更高的机械稳定性66-67。常用的硫酸酯/磺酸酯类添加剂主要为硫酸乙烯酯(DTD)和1,3-丙烷磺酸内酯(PS),SEI以ROSO3Li

42、为代表的有机物和Li2SO3为代表的无机物为主68。硼酸酯类添加剂常用的为硼酸三乙酯(TEB)和三(三甲基硅基)硼酸酯(TMSB),其中心硼原子处于缺电子状态,可以溶解SEI中的LiF降低电池界面阻抗69。亚磷酸酯类添加剂可以和正极表面的氧结合形成P=O双键,具有更好的正极保护作用,可以抑制电解液在正极氧化分解产气70。腈类添加剂中CN基团可以络合正极表面的过渡金属,抑制其在负极的沉积,避免还原后的金属与电解液发生副反应产气71。锂盐类添加剂种类较多,主要包括二氟磷酸锂(LiDFP)、四氟硼酸锂(LiBF4)、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TFSI)、二氟草酸硼酸锂(

43、LiDFOB)和二氟双草酸磷酸锂(LiDFOP),具有优异的正极成膜图8(a)电解液中溶剂可能产生的气体汇总;(b)在EMC溶剂中使用3种锂盐提升NCM811/Gr电池热稳定性63;(c)使用EMD(EMC/DMC/DEC)-LiNO3电解液体系提升NCM811/Gr电池在高电压下的稳定性64Fig.8(a)Summary of gas generation from solvents in electrolytes;(b)Adopting three types of lithium salts in electrolyte to improve thermal stability of N

44、CM811/Gr pouch cell63;(c)EMD(EMC/DMC/DEC)-LiNO3 electrolyte to enhance cycling stability at 2.84.4 V in NCM811/Gr cell6421272023 年第 12 卷储能科学与技术效果72-75。除上述6类添加剂外,电解液中涉及的成膜添加剂种类还有砜、醚以及各类杂环化合物,其在商用电解液中使用频率较低因而不再详细介绍。传统商用添加剂虽然具备优异的成膜特性,但也存在一定缺陷,因而需要开发新型添加剂。PS作为电解液中抑制电池产气效果最优的添加剂,由于致癌性受到欧盟管控,因此我们开发四乙烯基硅烷

45、(TVS)作为替代品,可以参与正负极成膜形成锂离子传导率高的硅烷聚合物,显著抑制电池产气以及高温存储过程中的阻抗增长图10(a)、(b)76。三苯基亚磷酸酯作为商用电解液中优异的除水抑酸添加剂对电池寿命存在劣化效果,使用三呋喃基亚磷酸酯(FuP)作为替代品,可以在保留添加剂除水抑酸功能的同时,优先于溶剂在正负极成膜改善电池高温性能图10(c)77。另一方面,添加剂的合理组合使用可以得到稳固且阻抗低的SEI界面,将有机硫酸酯DTD与无机锂盐LiDFP联用,可以在含LiF和LixPOyFz的SEI中引入Li2SO4和ROSO2Li,抑制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的产气并降低阻抗提升快充性能图10(d)、(e

46、)78。采用LiDFOP与二氧戊环(DOL)联用则可以引发DOL聚合形成富含LiF和LixPOyFz的无机-有机复合SEI图10(f)79。CarbonateLithium saltSulfateSulfonateBorateNitrilesPhosphateElectrolyte additives forming SEIPhosphitePOOOSiSiSiPOOOSiSiSiOBOOOSiSiSiBOOOOOSOOOOCOFCCNNCCNNCCNNCNN-SSFFOOOOLi+BOOFFOOLi+POFFO-Li+POOOOLi+OOO-OSOOOOCOOFFTMSPTMSPiDTDTE

47、BPSVCFECSNLiDFOPLiDFPLiDFOBLiFSIHTNFNTMSB图9商用电解液中常用的6类SEI成膜添加剂Fig.9Typical six types of additives forming stable SEI in commercial electrolyte2128第 7 期徐冲等:锂离子电池产气机制及基于电解液的抑制策略3 总结与展望研究电池产气行为不仅对探究电池寿命以及安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进一步揭示电池内部反应机理。锂离子电池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涉及的气体主要包括H2、O2、烯烃、烷烃、CO2和CO(图11)。H2除了来源于电池内水的分解外,还与黏结剂以及质

48、子化的EC在负极的还原分解有关。O2的产生则与正极材料发生不可逆相变析出的O密不可分,这些活泼的O不仅可以通过自我淬灭的方式转化为O2气体,还会造成电解液中溶剂分子发生化学氧化产生CO2/CO气体。烯烃的产生不仅发生在电池化成阶段SEI膜的构建过程,还发生在电池循环过程中SEI膜的修复过程,烷烃气体则主要为线性碳酸酯的分解产物。CO2/CO作为电池产气中最主要的气体,主要来源于碳酸酯的化学氧化分解和电化学氧化分解,此外正极表面残余的Li2CO3以及导电炭黑都有可能成为CO2的来源。O2和C2H4等还原性气体在正负极间存在串扰反应,LFP电池由于缺乏活性氧作用,虽然相对NCM发生热失控的难度更高

49、,但其热失控产气中较高的H2和C2H4比例使得LFP电池具有更高的爆炸指数和更快的火焰传播速度。基于电解液视角,使用除水抑酸类添加剂、活性氧清除剂、降低溶剂中环状碳酸酯含量、图10(a)TVS抑制电池产气和内阻增长以及(b)TVS在正负极成膜作用机制76;(c)FuP的理论和实际分解电位77;(d)DTD与LiDFP联用对循环过程中SEI组分影响推测图以及(e)DTD与LiDFP联用抑制循环产气78;(f)LiDFOP与DOL联用修饰SEI组分79Fig.10(a)TVS reduces gas generation in lithium ion battery and;(b)The mech

50、anism of TVS forming films on cathode and anode76;(c)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ecomposition potential of FuP77;(d)SEI component and(e)volume change of DTD+LiDFP based battery during cycling78;(f)Organic-inorganic hybrid SEI induced by a LiDFOP and DOL7921292023 年第 12 卷储能科学与技术使用氟代溶剂均可以有效提升电解液稳定性,使用功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