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四种未刊文献介绍田硕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张驰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贾连翔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摘要:根据新采集的定县简广域高清图像,可以进一步了解过去未曾发表的哀公问五义 保傅 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以及数术类文献(原称日书占卜)四种的具体内容。其中哀公问五义 保傅大多能与传世文本相对照,增进我们对大戴礼记等文献重要性的认识;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或与起居注类文献相关,也可为汉代交通与礼制研究提供新
2、材料;日书 占卜等,可以丰富我们对汉代数术类文献的了解。关键词:哀公问五义保傅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数术类文献定县简 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 号汉墓出土了大批炭化竹简,内容以古书为主。年,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县汉墓竹简整理组(以下简称“原整理者”)发表了定县 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对竹简中的论语、儒家者言、太公(后称六韬)、文子、哀公问五义、保傅、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日书占卜八种主要文献的情况作了简要说明。随后,前四种文献的完整释文相继刊布。但由于定县简性状极端,整理工作推进困难,后四种文献的整理成果一直未能发表。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文化遗
3、产研究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定县简为代表的极端性状竹书的整理及其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县汉墓竹简整理组:定县 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文物 年第期。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县汉墓竹简整理组:儒家者言释文,文物 年第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简整理小组: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文子释文,文物 年第 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 ,北京:文物出版社,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六韬释文及校注,文物 年第期。定县八
4、角廊汉墓竹简四种未刊文献介绍 护中心、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联合重启定县简整理工作。最近,联合整理组攻克了炭化竹简图像信息采集等关键难题,成功获取了定县简的广域高清图像。在此基础上,结合原整理者的工作成果,这里可以对尚未刊布的哀公问五义 保傅 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以及数术类文献(原称日书占卜)四种,作进一步介绍。一、哀公问五义哀公问五义现存竹简约 枚,宽 厘米。据相邻残简文字与传世本对应,可推其满简容字 字左右。原整理者曾指出,“其竹简形制和其它各书不一样,可能是另一种抄本”。本篇与论语 儒家者言等文献的字体差异较大,用字习惯也异于同出的其他文献,如“其”皆写作“亓”,所以此篇应是单独抄写、单
5、篇流传的。传世本哀公问五义完整见于荀子 大戴礼记 孔子家语,一些语句还见于韩诗外传,三个传世本结构有异。定县简本哀公问五义结构更接近于大戴本,仅有“吾欲论吾国之士”和孔子说解“五义”两个部分。在异文方面,定县简的有些文本更接近于大戴本。如简文曰:足以益焉,贫贱【】大戴本作“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荀子本作“故富贵不足以益也,卑贱不足以损也”。简文“贫贱”与大戴本同。又如,简文曰:舍与民同【】大戴本作“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荀子本并无此句。而有些文本,定县简本更近于荀子本。如简文曰:有诸侯无宛(怨)财【】病贫。若此【】荀子本作“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大戴本仅作“为诸
6、侯而无财”。又如:定县简残损严重,本篇所涉及的四种文献现已无完整竹简,简长只能依靠残存文字和编绳等形制信息作大致推测。不少残简尚难判断篇目归属,此处所计为可确知属本篇竹简的概数,下同。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县汉墓竹简整理组:定县 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文物 年第期。本文所引定县简释文,参看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选粹,上海:中西书局,年。释文均转写为现代通行简体字,并加现代标点。通假字、异体字等按原简径写,并在其后以“()”括注常用字形。残存笔画且可据传世本等确定之字,径直补出;残存笔画而无法释出之字,每字标以“”;所缺文字不能确定字数的,以“”表示;缺字可据传世本等
7、补出者,标以“”。原简文中的章节起始符号标以“”,竹简残断且简文残缺处标以“”。每简后以“【】”标注原考古编号(阿拉伯数字)。后文不再赘注。孔广森撰,王丰先点校:大戴礼记补注,北京:中华书局,年,第 页;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年,第 页。孔广森撰,王丰先点校:大戴礼记补注,第 页。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第 页;孔广森撰,王丰先点校:大戴礼记补注,第 页。不知选贤人善士而託其身焉,而【】荀子本与之基本相同,而大戴本“不知”作“不能”。定县简本也有更接近于韩诗外传的文句。如:由焉;虽不能尽乎美善,必有处焉。故言【】“尽乎美善”与韩诗外传同,而大戴
8、本作“尽善尽美”,荀子本则作“遍美善”。定县简本也存在着与传世本语序不同的异文。如简文曰:故言【】不务多,而审亓(其)所【】谓;行不务多,而审亓(其)所由;智(知)不务多,而务审亓(其)所【】智(知)。智(知)溉(既)【】已智(知)之矣,行溉(既)已【】大戴本作“是故知不务多,而务审其所知;行不务多,而务审其所由;言不务多,而务审其所谓;知既知之,行既由之,言既顺之”。该段分为两部分,大戴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论述顺序皆为“知”“行”“言”。荀子本、家语本两部分的论述顺序同为“知”“言”“行”。而定县简本第一部分的论述顺序为“言”“行”“知”,第二部分则逆序为“知”“行”“言”。此外,定县简本
9、的一些文本亦可订正传世文献的讹误。如大戴本“躬行忠信,其心不买”,荀子本作“言忠信而心不德”,家语本作“言必忠信而心不怨”。王引之已指出大戴本此句的“其”应为“而”字,而戴震指出“买”应是“置”。简文恰作:则可胃(谓)君子矣。孔子对曰:“所胃(谓)君子者,身忠而【】心不置,仁义在己【】可为二人意见提供支持。二、保傅保傅现存竹简约 枚,宽 厘米。传世本保傅见于大戴礼记 新书 汉书贾谊传等,一些语句还散见于韩诗外传 白虎通。大戴本保傅由新书中的保傅全文、傅职后半部分、容经中间部分、胎教除“为王太子悬弧之礼义”节外的其他部分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第 页;孔广森撰,王丰先点校:大戴礼
10、记补注,第 页。韩婴撰,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年,第 页;孔广森撰,王丰先点校:大戴礼记补注,第 页;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第 页。孔广森撰,王丰先点校:大戴礼记补注,第 页。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第 页;陈士珂辑,崔涛点校:孔子家语疏证,南京:凤凰出版社,年,第 页。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第 页;陈士珂辑,崔涛点校:孔子家语疏证,第 页。王引之撰,虞思徵、马涛、徐炜君点校:经义述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 页;戴德:大戴礼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第页。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四种未刊文献介绍 组合而成。其中胎教被分
11、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插入于傅职与容经文本之中,后半部分被置于容经文本之后。此外,海昏侯汉墓出土简牍中也发现了保傅,整理者根据竹简形制、每简容字和字迹特征,将其分为、两组。组保傅仅见新书中保傅全文、傅职后半部分、容经中间部分、胎教前半部分,也就是大戴本除去胎教后半部分的其他文本。而组保傅则仅见新书保傅。定县简本保傅的内容与大戴本基本相同,包括新书中的保傅 傅职 容经 胎教等内容,这部分语句并未超出大戴本。此外还有两个突出特点:其一,原整理者曾认为定县简本“比大戴礼记和新书多出昔禹以夏王以下的后半部分文字”。然而,“昔禹以夏王”等原本见于胎教后半部分,已被大戴本收录,并非多于大戴礼记的文字。我们在现
12、存竹简及原整理者所作释文中,也未发现这部分内容。就现有材料看,定县简本保傅的结构很可能与海昏简组是相似的。其二,原整理者还指出定县简本“比新书多出连语的两节”。根据现存竹简来看,这部分内容是指新书连语的“梁尝有疑狱”与“抑臣又窃闻之曰”两节,其中“梁尝有疑狱”还见于新序。定县简本这两节是否属于保傅,还需进一步研究。原整理者曾提出,本篇“出自什么书,当为一篇或几篇,目前都难确定”,这也是旧称之为“保傅传”的原因。李学勤先生则认为本篇应是单行的保傅。现在来看,定县简本除去连语两节外,未见有其他超出大戴本的语句,其主体章节的构成与海昏简组保傅相似。因此,李先生的看法很可能是正确的,我们也由此将本篇题
13、目改为“保傅”。除内容构成外,定县简本保傅与海昏简本在语辞特征上也多有一致。如简文:以辅翼之,使与天子【】“天子”在传世各本中皆作“太子”,而海昏简本亦作“天子”。又如:而立,大师吹铜曰声中某,大宰曰【】新书胎教与之相对应的内容作:韩巍:海昏竹书保傅初探,朱凤瀚主编:海昏简牍初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大戴本中胎教后半部分文本,韩巍先生进一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与前半部分联系紧密,第二部分则相对独立。关于胎教的后半部分文字,他指出第二部分在海昏简组保傅中完全没有发现,而第一部分由于过于短小,简文残缺过甚,不能肯定简文原来一定没有。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
14、究所定县汉墓竹简整理组:定县 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文物 年第期。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县汉墓竹简整理组:定县 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文物 年第期。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县汉墓竹简整理组:定县 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文物 年第期。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年,第 页。韩巍:海昏竹书保傅初探,朱凤瀚主编:海昏简牍初论,第 页。太子生而立,太师吹铜曰声中某律,太宰曰滋味上某,太卜曰命云某。“声中某”大戴本亦作“声中某律”,海昏简组简文则与定县简本同。从其后文句的格式看,两个简本的“声中某”应优于传本。三、六安王朝五
15、凤二年正月起居记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简长约 厘米,宽 厘米。篇名源自一枚独立的题记简,文作: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明确属于本篇的竹简约有 枚,其内容包含两类,一是六安王(缪王刘定)在封国与长安之间往返的行程记录,二是六安王在长安期间参与朝会活动的记录。这些内容可能是按“赴朝返”的时间顺序记录的。赴朝、返国两部分体例一致,行经地大致相同,可相参验。其格式包括日期、发时、发地、食地、宿地和当日里程。如:癸卯十九日旦发黾池,食安阳置,宿陕,百一十里。【】往返又各有两枚简总结全部行程,并计算了日均里程,如返国行程总结作:正月八日辛酉发长安,二月十日癸巳到六安国,二千五百卅【】四里,行道积卅
16、二日,率日行七十九里有奇。【】这部分材料所反映的路线,对汉代交通地理研究有所助益。简文记六安王于五凤元年十二月廿七日抵达长安,次年正月初八日返回,在长安驻留十一日,参与各项朝会活动。朝会部分竹简残失严重,大多缺失日期等重要信息,复原工作十分困难。史记梁孝王世家有关诸侯王朝见的记载云:又诸侯王朝见天子,汉法凡当四见耳。始到,入小见;到正月朔旦,奉皮荐璧玉贺正月,法见;后三日,为王置酒,赐金钱财物;后二日,复入小见,辞去。凡留长安不过二十日。与之对照,简文所记六安王在长安的活动大致包含参加五凤二年元会、返国当日朝见,及驻留期间的朝见并接受皇帝、太后赏赐。参加五凤二年元会应是六安王进京的主要目的。简
17、文记:玉辟皮廌以上寿,二千【】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年,第 页。韩巍:海昏竹书保傅初探,朱凤瀚主编:海昏简牍初论,第 页。此长度是据 号竹简推测而得。史记,北京:中华书局,年,第 页。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四种未刊文献介绍 似可与梁孝王世家的“奉皮荐璧玉贺正月,法见”相印照。史记平准书亦有“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的记载。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正月朔日朝仪:夜漏未尽七刻,钟鸣,受贺。及贽,公、侯璧,中二千石、二千石羔,千石、六百石雁,四百石以下雉。百官贺正月。二千石以上上殿称万岁。注引决疑要注曰:古者朝会皆执贽,侯、伯执圭,子、男执璧,孤执皮帛,卿执羔,大
18、夫执雁,士执雉。汉、魏粗依其制,正旦大会,诸侯执玉璧,荐以鹿皮,公卿已下所执如古礼。古者衣皮,故用皮帛为币。玉以象德,璧以称事。诸侯王奉玉璧及皮帛拜见皇帝是元会的朝仪,本简所记大概是六安王参与五凤二年元会的过程。张家山 号汉墓竹简汉律十六章有朝律,整理者指出其内容为汉初“岁朝仪式的制度”,其中部分涉及诸侯王入朝时辰、进贺次序等的仪节规定,可与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的朝会记录相参照。简文对朝见流程有详细记载,如:廿二刻,汉治礼道(导)王就位铜人下。未尽十九刻,汉治【】在长安驻留期间,六安王数次受到皇帝、太后的赏赐,如:群臣从者赐食廷中,王受赐橘二百五十枚,【】这部分内容可为汉代礼制研究提供重
19、要资料。顾炎武日知录:“古之人君,左史记事,右史记言,所以防过失而示后王。记注之职,其来尚矣。”传汉武帝时有禁中起居注,或为最早记录帝王的言行录,至晋时已有专职人员负责起居注的编写。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所记对象为诸侯王,并自名“起居记”,或与起居注类文献相关,对于研究起居注的出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数术类文献原整理者所称的日书占卜(后或简称为“日书”),现存竹简约 枚,简宽约 厘米。其内容除了属于选择术的日书和属于占卜术的占卜外,可能还包括一些其他内容,故我们现统称为数术类文献。史记,第 页。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年,第 页。汉初以十月为岁首,武帝太初改历后以正月为岁首。张家山 号
20、汉墓竹简之朝律,整理者定其年代下限为汉文帝三年,此时以岁首十月朝贺。荆州博物馆编,彭浩主编:张家山汉墓竹简三三六号墓 ,北京:文物出版社,年,第 页。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 页。定县简数术类文献的字迹、行款与典籍类文献差异很大,字体小、行款密是其显著特征。不仅如此,其字迹也包含多种,而字迹的差别与内容的分组每每可相对应,应还可作进一步分类。如:市田獦(猎)不得亡财所求不得行【】该简字体较大,行款较疏,而其他与之相关的竹简也有相同的特征,这部分竹简很可能是独立成篇的。还有一些内容可与其他出土日书相对读。如:盛德常以日冬至居户一
21、日,其【】日照海曲汉简汉武帝后元二年视日载“戊戌冬日至居户一日”,刘绍刚、郑同修先生指出此系冬至日德居户一日。将二者合参可知,定县简“盛德”应指刑德之“德”。占卜的内容也比较复杂,其中一部分与数算相关。简文载:除筭(算)得律。以【】除筭(算)得风。以占县官事,不忧。以占毄(系)者【】除筭(算)得周(州)。以占病者【】这里提到的“律”“风”“周”在古书中可与数字相配。如孙子算经卷下载:今有孕妇,行年二十九岁。难九月,未知所生?答曰:生男。术曰:置四十九加难月,减行年,所余以天除一,地除二,人除三,四时除四,五行除五,六律除六,七星除七,八风除八,九州除九。其不尽者,奇则为男,耦则为女。类似将数字
22、与物相配的情况还见于淮南子地形 大戴礼记易本命 灵枢九针论素问针解 黄帝针灸甲乙经等,放马滩秦简日书中也有相类的组合。据孙子算经,简文的“律”“风”“周(州)”应分别指“六”“八”“九”。“除”或可读如本字,指减;或可读作“余”,指剩余。无论如何,这部分竹简所记应是依据数学运算的结果来预测吉凶的一种占卜方法。除此之外,定县简数术类文献还有涉及“孤虚术”“祟主”等方面的内容,有待进一步缀合整理。这些内容都将丰富我们对汉代数术类文献的认识。(责任编辑:姜慧)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选粹。刘绍刚、郑同修:日照海曲简汉武帝后元二年视日研究,出土文献研究第辑,北京:中华书局,年,第 页。钱宝琮校点:算经十书,
23、北京:中华书局,年,第 页。程少轩:放马滩简式占古佚书研究,上海:中西书局,年,第 页。犉 狉 狅犿犚 犪 犵 狊狋 狅犘 犪 狆 犲 狉:犃狀犐 狀 狏 犲 狊 狋 犻 犵 犪 狋 犻 狅 狀狅 犳狋 犺 犲犠犲 狊 狋 犲 狉 狀犎犪 狀犇 狔 狀 犪 狊 狋 狔犘 犪 狆 犲 狉犳 狉 狅犿狋 犺 犲犘 犲 狉 狊 狆 犲 犮 狋 犻 狏 犲狅 犳犎犪 狀犠狅 狅 犱 犲 狀犛 犾 犻 狆 狊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犮 犺 犻 狓 狌 ”赤絮五氏 “狓 狌 狓 狌 ”绪絮十氏 狓 狌絮 狓 狌 犺 犲 狋 犻赫蹏 犮 犺 犻 狋 犻赤蹏 犮 犺 犻 狓 狌赤絮 ,犓 犲 狔狑
24、 狅 狉 犱 狊:,犗 狏 犲 狉 狏 犻 犲 狑狅 犳狋 犺 犲犈 犱 犻 狋 犻 狀 犵犪 狀 犱犚 犲 狊 犲 犪 狉 犮 犺狅 犳狋 犺 犲犎犪 狀犇 狔 狀 犪 狊 狋 狔犅 犪犿犫 狅 狅犕犪 狀 狌 狊 犮 狉 犻 狆 狋 狊犳 狉 狅犿犇 犻 狀 犵 狓 犻 犪 狀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犾 犻 狊 犺 狌隶书 ,犓 犲 狔狑 狅 狉 犱 狊:,犃狀犐 狀 狋 狉 狅 犱 狌 犮 狋 犻 狅 狀狅 犳犉 狅 狌 狉犝狀 狆 狌 犫 犾 犻 狊 犺 犲 犱犎犪 狀犇 狔 狀 犪 狊 狋 狔犅 犪犿犫 狅 狅犕犪 狀 狌 狊 犮 狉 犻 狆 狋 狊犳 狉 狅犿犇 犻 狀
25、犵 狓 犻 犪 狀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犃 犻犵 狅 狀 犵狑犲 狀狑狌狔 犻哀公问五义,犅犪 狅 犳 狌保傅,犔狌 犪 狀狑犪 狀 犵犆犺 犪 狅犠狌 犳 犲 狀 犵犲 狉狀 犻 犪 狀狕 犺 犲 狀 犵狔 狌 犲狇 犻 犼 狌犼 犻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 数术 (“”占卜 犚 犻 狊 犺 狌日书)犃 犻犵 狅 狀 犵狑犲 狀狑狌狔 犻 犅犪 狅 犳 狌 犔狌 犪 狀狑犪 狀 犵犆犺 犪 狅犠狌 犳 犲 狀 犵犲 狉狀 犻 犪 狀狕 犺 犲 狀 犵狔 狌 犲狇 犻 犼 狌犼 犻 犚 犻 狊 犺 狌 犣犺 犪 狀 犫 狌 犓 犲 狔狑 狅 狉 犱 狊:犃 犻犵 狅 狀 犵狑
26、犲 狀狑狌狔 犻,犅犪 狅 犳 狌,犔狌 犪 狀狑犪 狀 犵犆犺 犪 狅犠狌 犳 犲 狀 犵犲 狉狀 犻 犪 狀狕 犺 犲 狀 犵狔 狌 犲狇 犻 犼 狌犼 犻,犜 犺 狉 犲 犲犆 狅 犾 犾 犪 狋 犻 狅 狀犖狅 狋 犲 狊狅 狀狋 犺 犲犎犪 狀犇 狔 狀 犪 狊 狋 狔犅 犪犿犫 狅 狅犔 狌 狀 狔 狌犕犪 狀 狌 狊 犮 狉 犻 狆 狋犳 狉 狅犿犇 犻 狀 犵 狓 犻 犪 狀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犔狌 狀 狔 狌论语 ,狑犪 狀 犵狕 犺 狌 犪 狀 犵狀 狑犪 狀 犵亡 狕 犺 犪 狀栈,犮 犺 犪 犻柴;狓 犻 犪 狀献 狕 犺 犲遮 狔 犪 狀喭 狊 犺 狌庶
27、;犼 狌居,犾 狏屡 狔 犻亦 犔狌犔狌 狀 狔 狌鲁论语 犃狀 犮 犻 犲 狀 狋犔狌 狀 狔 狌古论语犓 犲 狔狑 狅 狉 犱 狊:,犔狌 狀 狔 狌,犜 犺 犲犇 犲 狏 犲 犾 狅 狆犿犲 狀 狋狅 犳犗 狉 犪 犮 犾 犲犅 狅 狀 犲犌 狉 犪 狆 犺犉 狅 狉犿犪 狋 犻 狅 狀犜 犺 犲 狅 狉 狔犪 狀 犱犛 狔 狊 狋 犲犿 犻 狕 犪 狋 犻 狅 狀:犃犚 犲 狏 犻 犲 狑狅 犳狋 犺 犲犚 犲 狊 犲 犪 狉 犮 犺狅 狀狋 犺 犲犉 狅 狉犿犪 狋 犻 狅 狀狅 犳犗 狉 犪 犮 犾 犲犅 狅 狀 犲犌 狉 犪 狆 犺 狊犻 狀狋 犺 犲犘 犪 狊 狋 犢 犲 犪 狉 狊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犓 犲 狔狑 狅 狉 犱 狊:,犃犇 犻 狊 犮 狌 狊 狊 犻 狅 狀狅 犳“犛 犻 犽 狅 狌”犻 狀狋 犺 犲犐 狀 狊 犮 狉 犻 狆 狋 犻 狅 狀狅 犳犌狌犢 犪 狀犪 狀 犱犚 犲 犾 犪 狋 犲 犱犐 狊 狊 狌 犲 狊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狔 犪 狀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