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鄂尔多斯电力冶金有限责任公司阿尔巴斯二、三号井田合并开发初步设计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4
第一节 井田概况 4
第二节 地质特征 5
第二章 井田开拓 24
第一节 井田境界及储量 24
第二节 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7
第三节 井田开拓 28
第四节 井筒 32
第五节 井底车场及硐室 34
第三章 大巷运输及设备 35
第一节 运输方式的选择 35
第二节 矿车 36
第三节 运输设备选型 36
第四章 采区布置及装备 38
第一节 采煤方法 38
第二节 采区巷道布置 43
第三节 巷道掘进 46
第五章 通风与安全 48
第一节 概况 48
第二节 矿井通风 49
第三节 矿井安全 55
第六章 提升、通风、排水和压缩空气设备 56
第一节 提升设备 56
第二节 通风设备 67
第三节 排水设备 69
第三节 压缩空气设备 73
第七章 地面设施 74
第一节 煤质及其用途 74
第二节 地面生产系统 77
第八章 地面运输 79
第一节 交通现状 79
第二节 运量、流向及运输方式 79
第三节 拟建公路及车辆配备 80
第九章 总平面布置及防洪排涝 82
第一节 平面布置 82
第二节 竖向设计及排水防洪 84
第三节 场内运输 85
第四节 场区绿化及美化 86
第五节 问题和建议 86
第十章 电气 87
第一节 供电电源 87
第二节 电力负荷 87
第三节 送变电 98
第四节 地面供配电 98
第五节 井下供配电 99
第六节 井下安全监测 101
第七节 通讯及计算机管理 102
第十一章 地面建筑 103
第一节 设计原始资料和建筑材料 103
第二节 工业建筑物与构筑物 104
第三节 行政、生活公共建筑 106
第十二章 给水排水 114
第一节 给水 114
第二节 排水 120
第三节 室内给水排水 122
第四节 井下消防及洒水 123
第十三章 采暖通风及供热 124
第一节 采暖与制冷 124
第二节 井筒防冻 126
第三节 锅炉房设备 132
第四节 室外供热管道 133
第十四章 职业安全卫生 133
第一节 概述 133
第二节 建筑及场地布置 134
第三节 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35
第四节 主要防范措施、安全要求及劳动卫生 135
第五节 机构设置 137
第十五章 环境保护 138
第一节 概述 138
第二节 污染防治措施 142
第三节 地表塌陷治理 145
第四节 水土保持 145
第五节 机构设置及专项投资估算 146
第十六章 建井工期 147
第一节 建井工期 147
第二节 产量递增计划 149
第十七章 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 150
第一节 总投资概算及逐年投资安排 150
第二节 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 152
第三节 生产成本估算 153
第四节 产品销售及售价 154
第五节 财务评价 155
第六节 不确定性分析 157
第七节 综合评价 157
附件1:设计委托书
附件2:阿尔巴斯二、三号井田合并开发设计谈判会议纪要
附件3:财务评价基本报表及辅助报表
附 图 目 录
序 号
图 纸 名 称
图 纸 编 号
1
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图
C1206-103-1
2
第2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C1206-104-1
3
第3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C1206-104—2
4
9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C1206-105-1
5
16-2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C1206-105—2
6
第38号钻孔综合柱状图
C1206-107-1
7
第ER01号钻孔综合柱状图
C1206-107-2
8
9号煤层井田开拓平面图
C1206-109-1
9
16-2号煤层井田开拓平面图
C1206-109-2
10
开拓方案Ⅰ-Ⅰ、Ⅱ-Ⅱ剖面图
C1206-109—3
11
采区巷道布置及机械配备平面图
C1206-163-1
12
采区巷道布置及机械配备Ⅰ-Ⅰ、Ⅱ-Ⅱ剖面图
C1206-163-2
13
井底车场平面布置图
C1206-121-1
14
巷道断面图册
C1206-122-1
15
通风系统图(初期)
C1206-171-1
16
通风系统图(后期)
C1206-171-2
17
地面生产系统设备流程图
C1206-401-0
18
地面生产系统总平面图
C1206-430-1
19
地面生产系统A-A立面
C1206-430-2
20
地面生产系统B-B立面
C1206-430-3
21
主斜井胶带运输机布置图
C1206-405/111-0
22
副斜井井口平车场布置图
C1206-412-0
23
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
C1206-447-1
24
地面供电系统图(一)
C1206-253-1
25
地面供电系统图(二)
C1206-253-2
26
井下中央变电所供电系统图
C1206-261-1
27
井下采区变电所供电系统图
C1206-261-2
28
综采工作面供电系统图
C1206-261-3
29
井下综合掘进工作面低压配电系统图
C1206-261-4
30
井下普掘进工作面低压配电系统图
C1206-261-5
31
安全监测系统图
C1206-265-1
32
井上下通信系统图
C1206-266-1
33
工业场地给水管路及室外消防栓布置图
C1206-813-1
33
井下消防洒水管路布置图
C1206-845-1
34
施工工期进度图
C1206-186-1
- 6 -
鄂尔多斯电力冶金有限责任公司阿尔巴斯二、三号井田合并开发初步设计
前 言
阿尔巴斯二、三井田隶属于鄂尔多斯电力冶金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镇东北5km处,行政区划隶属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尔格图嘎查。
阿尔巴斯二矿原可行性研究由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局以内煤行规字[2004]153号文批复设计生产能力为45万t/a,主要生产系统按60万t/a的预留考虑,2004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煤炭科学研究所进行了初步设计,设计生产能力60万t/a,矿井服务年限22.7a。矿井现按初步设计正进行基建,主、副斜井、风井均已开工建设,地面建筑正在施工。
阿尔巴斯三矿现处于待开发阶段,2004年12月煤炭工业石家庄设计研究院为矿井开发作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井拟设计生产能力60万t/a,矿井服务年限20.9a。
2005年3月17日鄂尔多斯电力冶金有限责任公司提出将二、三两井田合并开发,统一考虑开拓布置,在现有建设的基础上,按矿井生产能力90万t/a设计,对原二矿各生产系统进行校核、修正、补充,使其合并后的矿井生产能力达到90万t/a。
受鄂尔多斯电力冶金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对阿尔巴斯二、三号井田合并开发进行初步设计。
一、编制设计的依据
1、内蒙古鄂尔多斯电力冶金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委托书;
2、阿尔巴斯二、三号井合并开发设计谈判会议记要;
3、《内蒙古自治区桌子山煤田阿尔巴斯矿区(深部)北区煤炭详查报告》;
4、《内蒙古自治区桌子山煤田阿尔巴斯矿区(深部)南区煤炭详查报告》;
5、《内蒙古自治区桌子山煤田阿尔巴斯矿区深部北区煤炭详查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内国土资储审字[2004]072号);
6、内蒙古自治区煤炭科学研究所提交的内蒙古鄂尔多斯电力冶金有限责任公司阿尔巴斯二矿初步设计;
二、 二、三号井田联合开发的必要性:
1、二、三号井田的边界为F103断层,落差为20—40m,本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该断层在开采过程中是可逾越的,井田联合开发节省三号井田建井占地及地面设施投资。
2、原二、三井田独立划分的井田面积小、储量少,合并开发后,开采范围大、储量相对较丰富,可提高投资效益,减少生产及管理人员,提高工效。
3、二、三号井田合并开发后,三号井田,作为二矿后期井田,可根据二矿建井的地质条件,重新调整巷道及设备,降低矿井开采及投资风险。
4、合并开发后,可节省外部设备投资,如供水、输电、道路等。
三、 二、三号井田合并开发的可行性
1、两井田作为边界的F103号断层落差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是两井田合并开发的有利条件,生产中该断层是可以穿越的。
2、二、三号井田分建、井田面积小,矿井储量少,生产能力小,机械化程度低,效率低,合并开发后,开采范围及储量增加,可加大矿井开采强度,提高机械化水平。
3、合并开发后主、副提升系统相对简单,井下运输及通风大巷可贯穿全井田,井下系统也相对简单。便于管理,并且不留设两矿之间煤柱,增加了资源利用量。
4、合并开发后工业场地集中,便于管理,节省大量投资。
四、设计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煤炭工业的有关技术政策、规程、规范及有关规定。
2、积极推广、应用煤炭工业在科研、设计、施工、生产中各项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经济效益,促使矿井现代化建设。
3、合并开采中依靠已建设施、设备,提高矿井产量,减少投资,做到少投入多产出。
五、设计中确定的主要技术原则
1、二、三井田合并开发要依托二矿已建工业场地及设施。
2、合并开发后本着调整、完善各生产系统能力的原则,尽量满足合并开发的要求。
3、提高矿井装备水平,立争达到高效的现代化矿井。
本初设推荐:二、三号井田合并开发后,矿井生产能力90万t/a,矿井服务年限38.8 a,利用二矿主斜井提升煤炭,由带宽800mm的胶带运输机改为带宽1000mm的胶带运输机,副斜井由净断面为7.1m2,经卧底改造后达到净断面9.5 m2,满足整体下放综采液压支架的要求。风井由于断面较小和已经有主副斜井2个安全出口,不再设梯子间。
矿井以一个采区、一个综采工作面保证其产量。
矿井全员效率12t/a。
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 井田概况
一、交通位置
鄂尔多斯电力冶金有限责任公司阿尔巴斯二、三号井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境内,行政区划隶属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尔格图嘎查。
井田东南距鄂托克旗政府所在地乌兰镇85km,西距鄂托克旗棋盘井镇5 km 。棋盘井至阿尔巴斯(柏油)公路从井田外西北部通过,沿此公路向西南10km与109国道相接。棋盘井镇向西北45 km 到乌海市与110国道相接;沿109国道向东约320km至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与包头—南宁的210国道相接;区内与周边各乡镇、苏木均有简易公路相通。本区西距乌海-公乌素运煤专用线的公乌素站约18km,沿该铁路线往北约45km可与包(头)—兰(州)铁路相接。
本区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交通位置见图1-1-1。
二、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桌子山煤田东南部,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海拔标高一般为1400~1450m,相对高差25~50m左右。最高点位于井田的北部,标高1477.9m;最低点在南部,标高为1358.1m,其高差达119.8m。
井田大部分地区为低矮山丘,第三系和第四系分布广泛,其岩层只在西、北部边缘零星出露。井田中西部和南部发育有较平缓宽阔的沟谷,常年干涸无水,只在暴雨期间才有短暂的地表径流。本区属高原侵蚀性丘陵地貌特征、荒漠—半荒漠地区。
三、气象
井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西部边缘,属半草原、半沙漠地区。气候干燥,降雨量稀少,蒸发强烈,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0倍左右,据海勃湾气象站近30年资料统计,年蒸发量3132.1~3913.3mm,平均3485.1 mm,年降水量为54.9~357.6mm,年平均为158.1mm。大气降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之内,且常以暴雨突发而形成短暂的洪流。每年冬春季节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节炎热干燥少雨水,年最高气温39.4℃,最低气温-32.6℃,平均风速3.1m/s,最大风速达24 m/s。最大冻土深度1.30m。
四、地震
据国家科学院地震局编制的地震(GB10306)规范,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对照烈度为Ⅷ度,属强震预测区。
五、矿区经济概况
矿区附近人口稀少,以畜牧业为主,经济基础薄弱。目前棋盘井镇周边,由于煤炭生产、加工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行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鄂尔多斯电力冶金有限责任公司对阿尔巴斯矿区煤炭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及社会的发展。
六、矿区现有生产、在建矿井和小窑分布及开采情况
本井田内目前尚无开采煤炭资源的矿井。此外在相邻的棋盘井矿区则有许多中、小型企业从事煤炭开采及加工。
第二节 地质特征
一、地质构造
(一)区域地质构造
桌子山煤田大地构造属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凹陷带,桌子山褶断枢之中南部,煤田内主要构造线方向近南北,以压扭性构造为主。区域构造较为复杂,主要构造有:桌子山东麓大断裂(北段称千里山逆断层,南部分叉形成多条扭性断裂,如苛素乌—莫里逆断层、棋盘井逆断层、阿尔巴斯逆断层等,由北向南展开呈扫帚状)、桌子山背斜、岗德尔—西来峰大断裂、岗德尔背斜等。
桌子山煤田次一级构造线方向呈东西向展开,以张性构造为主,大部分为高角度正断层,断距不等,小的仅数米,大的可达100m以上。
(二)井田地质构造
阿尔巴斯矿区位于桌子山背斜东翼,莫里—苛素乌逆断层与阿尔巴斯逆断层之间,主要构造线方向近于南北方向。区内构造总体形态为背、向斜相间的褶曲构造,地层倾角大部分地区小于15º。
受桌子山煤田大地构造的影响,本井田内断裂构造有一定发育。主要构造情况分述如下:
1、阿尔巴斯背斜
位于二号井田的中部,贯穿南北。根据东北部边缘震旦系石英岩露头的产状及深部45号孔、ER07号孔的控制,并结合煤层底板等高线推断,轴向近SN,两翼倾角8º~13º。向南延展被F103断层切割而倾没。
2、苛素乌逆断层
位于井田西部边界附近,该断层走向近南北,断层面倾向西,倾角50º-65º左右,落差300m。
3、F104逆断层
位于井田西部边界,是苛素乌逆断层的派生断层。该断层走向近北西向,倾向南西,倾角65º左右,落 差20~95m,向北逐步尖灭,42号孔中见此断层。据9煤层底板标志层看,上盘标高1258.53m,下盘标高为1164.38m,断距在95m左右。
4、FW逆断层
位于井田的西侧,为F104逆断层的派生断层,断层面向西,南北向延展约1km,倾角65º,据42号孔资料,将16-2煤层断开,断距为30m,由42号孔向南北两个方向逐渐尖灭。
5、F101逆断层
位于井田的东部边界附近,走向基本为南北向,倾向西,倾角60º左右,落差20~40m,过F103正断层以南有增大的趋势。
6、F103正断层
该断层是二、三号井田边界断层,其走向基本为东西向,倾向北, 倾角75º左右,落差20~40m。
7、F27正断层
该断层位于三号井田南部,第3剖面118号孔与48号孔之间见此断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倾向北西,倾角65º,断距25m。
8、阿尔巴斯逆断层
该断层位于本区的东部边界。据50号孔资料显示,290~366m处断层破碎带下部546.84m未见煤系地层;据ER08孔在420m处,井径等三种曲线异常断层应在此通过。该断层存在无疑,其落差推断大与300m。其走向近北东南西向,倾向西北,倾角65º,落差大与300m。
综上所述,井田内断层、褶曲有一定发育,但均位于井田边界附近,对控制资源储量地段影响不大,故评价井田构造数第二类,中等类型。
二、地层
(一)区域地层
桌子山煤田为石炭二叠纪含煤建造,主要含煤地层是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2t)及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区域地层由老至新有太古界千里山群、元古界震旦系长城统、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白垩系以及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区域地层特征见表1-2-1桌子山煤田区域地层表。
(二)井田地层
井田内大面积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基岩仅零星出露于西北及东北部边缘地带,根据地表及钻孔揭露情况,地层由老至新有:元古界震旦系(Z)、古生界石炭系上统本溪组(C2b)、太原组(C2t),二叠系(P)下统山西组(Pls)、下石盒子组(Plx),上石盒子组(P2s)及新生界第三系(R)、第四系(Q),现将井田各地层发育特征叙述如下:
1、元古界震旦系长城统(Z)
本地层为该区煤系地层之基底,呈起伏不平之态势,井田内钻孔揭露最大厚度为14.60m(43号钻孔),岩性为紫红及浅紫红色及粉红色石英岩或细粒石英砂岩,西部边界以外地表观测,其层面上波痕十分发育而规律。
2、古生界石炭系上统本溪组(C2b)
该组地层钻孔揭露厚度约0-39m,平均11.61m,岩性以深灰色、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灰白色中、细粒砂岩互层,中夹薄层粘土岩,局部砂质泥岩中含大量植物化石,底部有零星分布的山西式铁矿,砂岩外表观看有褐色小点,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3、古生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2t)
该组为本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钻孔揭露厚度1~73.73m,平均厚度47.07m,厚度变化不大,由北向南有增厚趋势。上部岩性以深灰色砂质泥岩及泥岩为主,下部岩性为灰白色、浅灰色中、细粒砂岩为主,夹薄层砂质泥岩,富含植物化石,含煤1~6层,其中16-2煤层为本区大部可采煤层,12号、16-1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桌子山煤田区域地层表
表1-2-1
界
系
统
组
符号
厚度
新生界
第四系
第三系
侏罗白垩系
侏罗系
Q
0->400
R
0->300
中
生
界
志丹群
J3-K1zh
625
中下统
安定组
J2a
188
直罗组
J2z
92-260
延安组
J1-2y
150-260
三叠系
上统
延长组
T3y
>200
中下统
T1-2
1755-2060
古生界
二叠统
上统
石千峰组
P2sh
85-544
上石盒子组
P2s
下统
下石盒子组
P1x
44-231/123
山西组
Pls
36-231/113
石炭系
上统
太原组
C2t
21-144/68
本溪组
C2b
西来峰
断层东侧
3-54/25
西来峰
断层西侧
400-1200
奥陶系
中统
上部岩段
O22
117-422
下部岩段
Q12
290-794
寒武系
∈
266-653
元古界
震旦系
千里山群
长城统
Z
127-694
太古界
Ar
1269-2344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ls)
该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钻孔(41号孔)揭露厚度0~122.38m,平均厚度82.41m,厚度变化不大。总体上看,由北向南呈增厚之势。岩性上部以褐色、深灰色砂质泥岩及泥岩,灰白色粗、中粗砂岩为主,中部普遍发育一层中、细粒砂岩,下部以细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夹粘土岩,或砂质粘土岩,含丰富植物化石,含煤3-6层,其中9煤层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5、10、11号煤层为零星可采煤层。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lx)
该组地层在本区东北部遭受剥蚀,钻孔揭露厚度0~80.00m,平均厚度33.11m,岩性以灰白色、灰绿色粗、中、细粒砂岩与杂色砂质泥岩互层,中部夹紫红色粘土岩或砂质粘土岩,该组地层不含煤,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6、生界二叠系上石盒子组(P2S)
该组地层在本区东北部受第三系冲刷而变薄或尖灭,西北部保存相对完整,钻孔揭露厚度0~167.25m,平均厚度48.53m,本层赋存厚度最大为380.42m,平均149.72m。岩性上部为黄绿色、灰绿色、灰白色粗粒砂岩,局部含砾,夹薄层杂色砂质泥岩,中部一般为杂色,以紫色为主的砂质泥岩,夹薄层砂质泥岩粘土岩或砂岩,下部以灰绿色、灰白色中、粗粒砂岩为主,局部含砾,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7、新生界第三系(R)
该地层在本区较发育,在沟谷及半坡有零星出露,钻孔揭露厚度0~164.40m,平均赋存厚度93.27m,厚度变化较大,由西北向南逐渐增厚,岩性为灰黄色砂砾岩,中夹紫红色砂质泥岩团块,砾石成分为石英岩、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等,砾石呈次圆状或次棱角状,砾径大小不等,分选差,呈半胶结或松散状。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8、新生界第四系(Q)
第四系地层主要为残坡积砂砾石层,沙土及冲洪积砂砾石为主,据地表观察及钻孔揭露,厚度0~20.04m,平均厚度5.30m,主要分布在半坡及沟谷之内,不整合于一切老地层之上。
三、含煤地层及含煤性
(一)含煤地层
本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据钻孔揭露两组地层总厚度25.46~175.30m,平均厚度129.31m,厚度变化不大,除井田41号孔附近其地层被第三系冲刷外,井田内含煤地层保存完整。
1、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2t)
太原组是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依据岩性组合及沉积旋回特征,划分为两个岩段。
第一岩段(C2t1)该岩段位于太原组下部,钻孔揭露厚度0~41.55m,平均厚度22.03m,北部边缘由于基底隆起而该岩段未沉积外,其它各部厚度变化不大,总体上由北向南呈增厚之趋势。岩性主要由灰色、灰白色中细粒砂岩,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含煤14、15、16-1、16-2煤层,其中14、15煤层为区内不可采,16-1煤层为局部可采,16-2煤层为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第二岩段(C2t2)位于太原组上部,钻孔揭露厚度0~42.27m,平均厚度27.05m,井田除东北部41号孔冲刷外,其余厚度变化小。由北向南逐渐增厚。岩性为灰白色、浅灰色细粒砂岩、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主要含12煤层,为局部可采。
2、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ls)
山西组是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按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三个岩段。
第一岩段(Pls1)位于山西组底部,钻孔揭露厚度0~34.85m,平均厚度17.29m,厚度变化不大。总体呈向南增厚之势。岩性由灰白色、灰色中、细粒砂岩、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含8、9、10、11煤层,井田内8、9煤层合并为一层,是主要可采煤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第二岩段(Pls2)位于山西组中部,钻孔揭露厚度0~63.52m,平均厚度38.34m,除东北部41号钻孔被第三系冲刷外,其它全区均匀分布,且变化小而有规律。总体上呈由北向南增厚之势。含煤2~3层,均不可采。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第三岩段(Pls3)位于山西组顶部,钻孔揭露厚度0~72.90m,平均厚度45.28m,除东北部41号孔受第三系冲刷为零外,其余地段均有沉积,变化较小。主要岩性为灰白色细粒岩及深灰、灰绿色砂质泥岩,含煤一层,全区不发育且不可采,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二)含煤性
本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2t)和二迭系下统山西组(Pls),含煤地层总厚度25.46~175.30m,平均129.31m,含煤1~15层,一般8~11层,煤层总厚度0.10~15.06m,平均9.49m,含煤系数7.3%。含可采煤层1~10层,可采煤层总厚度1.36~9.82m,平均5.91m,可采含煤系数4.6%。
四、煤层
根据详查报告及评审文件资料,本区主要煤层特征见表1-2-2,本井田具设计开采价值煤层仅为9、16-2二层,现具体论述如下:
9煤层:位于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第一岩段(Pls1)上部,煤层自然厚度1.36~5.52m,井田内可采煤层储量利用(纯煤)厚度1.36~4.58m,平均3.16m,煤层由北向南逐渐增厚。煤层结构较复杂,含夹矸0~10层,夹矸多为砂质粘土岩、泥岩或炭质泥岩。顶板岩性除东部40号孔为中、粗粒砂岩外均为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砂质粘土岩,底板岩性为砂质泥岩,部分为粘土岩或砂质粘土岩。9煤层为对比可靠、全区发育且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9煤层距下部主要可采的16-2煤层40.00~77.50m,平均48.96m。
阿尔巴斯矿区(深部)北区可采煤层特征表
表1-2-2
煤层号
煤层厚度
稳
定
性
对比可靠程度
可采
情况
自然厚度
最小-最大
平均(数)
煤层间距
最小-最大
平均(数)
可采厚度
最小-最大
平均(数)
夹矸层数
最小-最大
平均(数)
5
0.20-1.14
0.59(10)
0.70-0.91
0.77(3)
1-2
1(3)
极不稳定
基本可靠
零星可采
9
1.36-5.52
4.08(22)
10.13-24.23
16.34(10)
1.36-5.14
3.07(20)
0-10
5(21)
较稳定
可靠
大部可采
10
0.10-3.85
0.78(17)
1.30-5.62
3.91(17)
0.73-2.90
1.08(8)
0.2-2
极不稳定
基本可靠
零星可采
0(8)
11
0.10-1.01
0.46(16)
1.61-3.00
2.25(13)
0.72-0.84
0.78(2)
0
不稳定
基本可靠
零星可采
12
0.40-1.68
0.76(18)
9.47-26.44
14.73(13)
0.70-1.56
0.92(10)
0-2
0-(10)
较稳定
可靠
局部可采
15
0.10-1.16
0.46(10)
10.01-19.62
14.16(7)
0.75-1.16
0.96(2)
0-1
0(4)
不稳定
基本可靠
零星可采
16-1
1.00-182
1.34(8)
1.63-15..01
6.80(5)
0.70-1.45
1.09(9)
0-3
1(8)
较稳定
可靠
局部可采
16-2
0.10-5.97
2.59(20)
0.70-6.64
2.56(11)
1.04-3.62
2.27(16)
0-3
2(5)
较稳定
可靠
大部可采
阿尔巴斯矿区(深部)南区可采煤层特征表
续表1-2-2
煤层号
煤层厚度
稳定
性
对比可靠程度
可采
程度
自然厚度
煤层间距
可采厚度
夹矸层数
最小-最大
平均(数)
最小-最大
平均(数)
最小-最大
平均(数)
最小-最大
平均(数)
5
0.15-1.25
0.48(7)
11.90~22.8
0.80
0.80(1)
0-2
0(7)
极不稳定
基本可靠
零星
可采
9
3.06-4.63
3.82(11)
16.56(7)
2.13~8.06
1.35-4.53
2.98(11)
1-8
3(11)
较稳定
可靠
大部可采
10
0.27-1.70
0.67(8)
4.70(8)
1.16~10.53
0.83-1.70
1.13(3)
0
极不稳定
基本可靠
零星
可采
11
0.05-0.52
0.38(10)
3.50(6)
10.14~19.15
0
不稳定
基本可靠
全区不可采
12
0.60-0.97
0.71(12)
15.02(9)
8.47~18.54
0.70-0.97
0.75(8)
0
较稳定
可靠
局部
可采
16-1
0.40-1.82
1.15(7)
1.82~7.74
0.75-1.45
1.03(6)
0-3
1(7)
不稳定
基本可靠
局部
可采
16-2
0.30-6.53
3.96(13)
4.64(5)
1.50-5.43
3.30(12)
1~5
3(12)
较稳定
可靠
大部
可采
16-2煤层:位于石炭系太原组第一岩段(C1 2t)底部,煤层自然厚度0.10~6.53m,井田内可采煤层储量利用厚度1.04~4.0m,平均2.71m,井田内均有发育,且向南增逐渐增厚。含0~5层夹矸,一般为3层。顶板以砂质泥岩为主,底板以砂质泥岩或灰白色中、细粒砂岩为主。煤层厚度变化规律明显,其层位稳定,属大部可采对比可靠的较稳定煤层。
五、煤质
(一)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本井田煤呈黑色,条痕灰黑色、褐黑色,沥青~强沥青光泽。以暗煤为主,夹亮煤条带,为半亮型煤。裂隙较发育,内充填黄铁矿、方解石薄腊。煤层中见黄铁矿结核。阶梯状断口、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
煤的真密度测试值1.56~1.70,视密度测值在1.52~1.67,储理估算所用视密度值(容重)9号煤层为1.55。16-2煤为1.53。
(二)化学性质
主要可采煤层化学特征见表1-2-3。
阿尔巴斯矿区(深部)北区可采煤层化学特征表
表1-2-3
煤层号
洗选情况
工业分析(%)
发热量(MJ/kg)
St·d(%)
Mad
Ad
Vdaf
Qb·d
Qnet·d
9
原
0.54-1.35
0.90(17)
22.25-39.89
30.21(17)
31.24-35.04
33.44(7)
19.64-27.20
23.54(14)
18.66-24.30
21.99(6)
0.48-1.01
0.68(16)_
洗
0.58-1.45
0.87(17)
8.74-21.81
13.82(17)
27.96-32.73
37.21(17)
0.49-1.06
0.62(16)
16-2
原
0.42-1.03
0.72(12)
21.21-37.43
28.23(12)
31.36-32.51
32.08(3)
20.08-28.02
24.61(11)
19.08-19.39
19.23(2)
1.02-3.41
2.00(12)
洗
0.51-0.98
0.81(12)
7.77-26.50
12.49(12)
28.07-32.26
30.15(12)
0.49-2.10
1.12(12)
续表1-2-3
煤层号
元素分析(%)
有害元素(%)
Cdaf
Hdaf
Ndaf
Qdaf
Ag
(ppm)
F
(ppm)
C1
(%)
P
(%)
9
74.47-86.31
82.67(11)
5.01-6.47
5.54(11)
0.98-1.20
1.07(4)
7.23-10.24
8.17(4)
2
(6)
199-292
235(6)
0.081-0.123
0.101(6)
0.012-0.064
0.037(7)
85.12-88.31
86.48(7)
4.41-5.55
5.22(7)
0.70-1.25
1.12(7)
5.13-8.08
6.36(7)
0
(1)
146
(1)
0.016-0.034
0.025(2)
16-2
79.43-85.25
81.48(4)
4.28-5.50
5.03(4)
1.14(1)
7.09(1)
1-34
(3)
116-245
193(3)
0.097-0.104
0.100(3)
0.024-0.053
0.034(4)
86.15-88.89
87.44(7)
4.88-5.48
5.22(7)
1.09-1.23
1.16(7)
4.03-6.24
5.01(7)
1
(1)
232
(1)
0.038-0.068
0.053(2)
(三)工艺性能
1、燃烧性能
各煤层低位发热量(Qh·d):
9煤层19.64~27.20MJ/kg,平均23.54MJ/kg。
16-2煤层20.08~28.02MJ/kg,平均24.61 MJ/kg。
2、结焦性
洗煤焦渣类型5~7,一般为6,粘结指数(GRI)68~84,胶质层厚度(y)12~32mm,说明煤具有很强的粘结性,结焦性好,可作炼焦用煤。
各煤层洗煤结指数一般在69-84以上。
9煤层洗煤挥发分(Vdaf)27.96~32.73%,平均31.21%,胶质层最大厚度(y)12~29mm,平均20.4mm,煤类为1/3JM,个别点为FM36及FM25。
16-2煤层洗煤挥发分(Vdaf)28.08~32.26%,平均30.15%,胶质层最大厚度(y)13~32mm,平均22.1mm,煤类以1/3JM为主,其次FM36。
(四)可选性
9煤层洗选后灰分(Ad)在12.0%时,属极难选,灰分(Ad)在14%时属难选,灰分(Ad)16%时属较难选,灰分(Ad)18.0~20.0%时属中等难选。
16-2煤层,洗煤灰分(Ad)在10%时,属极难选,灰分(Ad)在12.0%时属较难选,灰分(Ad)在14.0~16.0%时属中等难选,灰分在18.0%时属较难选。
(五)煤质及工业用途
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9、16-2煤层均为低水分煤层。
9煤层为中~中高灰分、低硫、低~中磷煤。
16-2煤层以中灰分煤为主,中硫~中高硫、低磷、中磷煤。
煤类以1/3JM,少数FM36,煤的粘结性强、结焦性好,可作炼焦用煤。但煤中灰高、硫高,洗选困难,回收率较低。
六、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一)瓦斯
阿尔巴斯矿区(深部)南(北)区煤炭详查报告,仅提供了矿井钻孔瓦斯测定成果,未提出矿井瓦斯等级。根据邻矿井瓦斯涌出情况,9、16号煤层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6m3/t,设计暂采用各煤层相对瓦斯涌出量为6 m3/t,即为低瓦斯矿井,矿井应待煤层揭露后,及时进行瓦斯等级鉴定。
(二)煤尘
井田内煤层煤尘爆炸指数为30.22~41.87%,有煤尘爆炸的危险。
(三)煤的自燃
本井田煤层具有自燃性,发火期为4~6个月。
(四)地温
本区属于地温正常区,无地热危害。
(五)工程地质
矿井煤层顶底板岩石的岩性为灰黑色、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细粒砂岩夹粗粒砂岩、粘土岩及粉砂岩等。根据ER05、ER06号钻孔岩石物理、力学性试验成果:岩石的真密度2584~2736kg/m3,视密度2352~2649 kg/m3,孔隙率2.40~12.95%,吸水率0.37~3.76%,含水率0.08~1.73%,抗压强度:吸水状态9.5~42.11MPa,平均19.16MPa,自然状态13.26~71.68MPa,平均34.89MPa,普氏系数1.35~7.31,软化系数0.31~0.94,抗剪强度5.0~96.3MPa,内磨擦角30°10′~37°58′,凝聚力8.41~22.3MPa,弹性模量1.1×104~8.64×104,泊松比0.07~0.57,抗拉强度1.53~9.19MPa。
综合分析试验成果,岩石抗压强度在吸水状态绝大部分小于30MPa,自然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