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教学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郑朋娟李乾夫(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使命。新时代高校在不断的探索中,从课堂教学、学生需求和育人平台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但协同育人在制度建设的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健全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方面还存在问题,在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教师的协同认知方面还有困难。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要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整合教学内容、深化学科融合和增强教师的认知等方面下功夫,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关键
2、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者简介:郑朋娟(1996),女,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李乾夫(1979),男(彝族),法学博士,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基金项目:大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基于多维协同的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践”(DLDXSS023)。中图分类号:G641.6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406(2023)02-0142-08收稿日期:2022-12-0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同向协同是
3、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强调了协同育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指明了其发展方向,要通过解决协同育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提出可行的实施路径,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发展。一、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典型经验课堂教学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不断探索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具有普遍意义。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高校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这一育
4、人模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广泛的实践,从课堂教学、学生需求和育人平台等方面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典型经验和育人方法。(一)着眼于课堂教学,发挥其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一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核心作用,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改革创新在不断深入。高校通过对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使之更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要求和人才培养要求。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积极探索“思政+专业”分众化教学模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第38卷第2期2023年3月Vol.38N
5、o.2Mar.2023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142教育教学研究郑朋娟李乾夫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式,取消了思政课的选课制度,采用按院系专业直接排课的模式,提高思政课教学对象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在公共基础课程中,为了圆满完成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任务,部分高校除常规的课程之外,还设置类似于“大讲堂”等,通过邀请各专业的专家讲解相关主题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面选择合适的课程,主动学习以增强获得感。专业教育课程中,做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在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内容中融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往
6、的专业课,教师更重视知识的传授,主要原因是因为专业课教师不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及重要性。因此,各高校包括教育部门积极组织课程思政比赛等活动,提高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和认识的深度。高校着眼于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者的认识等形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课程思想政治同向同行的目标。(二)着眼于学生需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理念,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有感情的人,归根到底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教授知识,学生也做不到完全吸收所学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就是在教育过程中着眼于学生对各方面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大
7、学阶段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教材体系的领导地位以及在教材体系中发挥的指引作用,引导教师充分地去挖掘自己所授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高校及高校教师要一直坚持这一育人理念,在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学生对于学习的合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例如,华北电力大学制定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中就有提到,全面修订教学大纲,从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充分挖掘各专业课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通过实施“专业导论课建设计划”和设公众号专栏“课程思政案例分享”等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培育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
8、多方面引导学生树立学习是要成才报国的志向。除了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真正做到使学生深入到实践中去学习。云南大学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大力开展实践基地建设,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其他的实践活动,重点实施“理解中国”系列计划,帮助学生加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三)着眼于课程融合,做到课程协同育人随着协同育人的理念逐步形成,高校也在积极探索这一育人模式,高校要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各方各面,使每一门课程和每一堂课都发挥对学生思想进行教育的功能,让学生在
9、接受专业知识的教育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本科阶段的学生开设的必修课航空航天概论,运用实施情怀化、实物化、系统化教学方法,形成了近百个思政案例,覆盖所有章节和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厚植空天报国情怀,树立为建设国家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北京林业大学农学院积极探索实施“5分钟林思考”,让学生在课上或者课间运用5分钟的时间,根据教师提出的或者课堂涉及的特定的专业问题思考当前社会发生的问题,师生共同深入探讨,培育学生爱林为林情怀,充分将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育融合,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像这样积极挖掘专业课中思政元素的探索和创新,全国高校
10、都在积极的实践,积极做好专业课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两种功能之间的结合。积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 参见华北电力大学“全域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系列之六,2021年1月4日,http:/ 参见高学勇、陈祖慧: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144教育教学研究郑朋娟李乾夫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构建的重要保证。评价激励机制一方面是引导教师明确正确的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是激发各教学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提高协同育人的成效。健全的评价激励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举措。但因
11、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建立起健全的评价激励机制。一是评价标准较为单一。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要求要把高校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要建立健全的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标准还较为单一,对于不同类型的评价对象的评价标准较为一致,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评价中思政元素的体现不明显,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二是激励机制较为单一。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激发教师在实施教育影响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教师的创新性和创新能力。当前,部分高校采取的激励机制还较为
12、单一化,多数高校主要采取的方式是物质激励。这种激励方式的收益范围相对于狭窄,且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如处理不好则会对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学校应该建立多元化、辐射范围广的激励机制。(三)教学内容整合不系统教学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中,内容是主体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内容为主。系统连贯的教学内容能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作用,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现阶段,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完成整合形成系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一方面是
13、教学元素整合不系统。课程思政要求教师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多数思政要素散落在除思政课之外的课程中,呈现出不系统、不集中的特点。又因为多数专业课教师专注于完成“育人”的教育目标,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育才”的教育目标,没有充分挖掘和整合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没有将其转化为切实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教育内容整合不到位。当前,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其他课程教师,已基本具有思政教育的观念,课程思政的教育也发挥着价值引领的作用。但专业课教师还不能很好地将思政元素
14、融入教学中,调查中专业课教师在回答“您对所授课程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的状况是什么”时,78.3%的专业课教师选择“不知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同时,思政课教育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思政课教师在回答“您对所教专业班级课程思政元素的了解状况是什么”时,选择“完全不了解”“不太了解”的占86.5%。思政课教师和其他教师缺乏对彼此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造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两层皮”的情况,导致其在协同育人上存在困难。(四)学科之间融合不充分学科和专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础和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培养制度,逐渐形成了高度分化和专业化的学科体系,这
15、更加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促进了知识 参见马水仙、夏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前提及途径研究,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年第23期。参见王喜英、高原:“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同向同行的实践路径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8期。145教育教学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的传承。要通过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促进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但当前学科之间的闭塞性以及学科之间存在的隔阂,成了学科之间融合亟待解决的困难。首先是较为健全的知识体系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但各知识体系之间存在的闭塞性,让知识体系单纯以“
16、学科”为界深受诟病。其次是各学科体系之间的话语结构和话语体系之间的差异较大。同一级学科下设的不同的二级学科之间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养成有较大的影响。虽然当前高校致力于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和融合,2020年教育部增设了“交叉学科”一级学科,并表示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但是,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方面的探索还远远不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要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如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特别是专业课教育的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和融合,是当前高校推进思
17、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需要思考和面对的时代问题。(五)协同育人认知不到位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发挥的是主导性作用,其职业使命是教授学生知识,帮助学生成才。教师的教学理念、选择教学的内容和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将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还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在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中,都存在协同认知不到位的问题。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观念有所欠缺,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如何完成教学任务,更注重对学生专业范畴内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相比之下削弱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将“教书”作为教学目标,一定
18、程度上忽视了教师“育人”的使命和责任。把教学作为客观的工作,自身缺乏内在动力,使教师失去了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激情和积极性,形成了“专业无思政”的情况。相同的问题在思政课教师中也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由于课程本身的专业属性,思政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且较为抽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倾向于对学生进行理论的灌输,依托课本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使学生顺利完成考试,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思政课程存在着“思政不专业”的现状。“专业无思政”和“思政不专业”的两种现象,都反映了教师对协同育人认知的不到位。解决好当前思
19、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存在的隔阂和脱节的问题,是当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面临的困难。三、有效推进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有利于构成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思政育人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达成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应该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加强教学内容的系统规划、深化学科融合研究、增强教师协同育人认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一)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识,完善的制度体系 参见刘倩:高校思
20、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的逻辑,赤峰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参见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就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答记者问,2021年12月6日。http:/ 参见花军、许金如: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践对策考量,广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8期。参见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2020年6月1日,http:/ 参见王河永: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路”协同育人思路探讨,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3期。参见丁洁、范丽娜: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实施路径,当代教育论坛2021年第5期。148教育教学研究郑朋娟李乾夫高校思政课程
21、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任务的认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是国家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的“隐性教育”功能和思政课的“显性教育”功能,并使二者有机结合,思政课程协同课程思政实现育人的目标。其次,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对专业教师而言,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对知识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认识,探索和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对思政课教师而言,要在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完成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完成对学生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除了精进专业,还要关注自身的综合能力的提升。高校要建立相应的教育平台,采取经验交流、现场观摩、教师培训
22、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鼓励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合作交流,为协同育人提供条件。最后,高校和教师都要有协同育人的紧迫感。高校大学生是思想活跃的人群,多元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养成造成的冲击,导致学生在思想、行动、习惯等方面容易造成与高校育人目标的不符合。单单靠思政课教师是无法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高校要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加强教师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开展有关理论、法治、伦理的相关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理性的认知,对不良诱惑做出正确选择。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
23、ulum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rough Curricular Ideology and PoliticsZHENG Pengjuan&LI Qianfu(School of Marxism,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Province 671003)Abstract: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ourses with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is a miss
24、ion entrusted to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In the continuous explor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 the new era,a series of typical experience and characteristic practices have been formed from the aspects of classroom teachin
25、g,need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education platform.However,there are alsoproblems in the formatio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attern,the improvemen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development balance.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26、s and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in universities needs to makegreat efforts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improve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and establish a complete team ofteachers.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collaborative education(责任编辑刘祖鑫)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