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中小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方法一体化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24569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中小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方法一体化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中小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方法一体化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中小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方法一体化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5 前沿视点QIAN YAN SHI DIAN大中小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方法一体化探究何明丽重庆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市402160)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塑造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关键一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遵循学生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及学习认知发展规律,因此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方法一体化很有必要,是适应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一体化的需要,是适应大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一体化的需要。大中小学各学段实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分学段、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

2、育。关键词:道德认知教学方法一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方法一体化的必要性1.1适应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一体化的需要在任何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学方法是教育者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媒介,达到教育目的工具和手段,实现教学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协调统一。教学目标既有总目标又有学段目标。总目标是通过教育促使青少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判断与价值观行为的一致,进而促进青少年价值观结构完善,价值观水平整体提高。总目标包括价值观内容和能力的培养,选择的教育方法既要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又要有利于发展他们相应的价值观

3、判断选择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同时,教育方法的选择要考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目标即学段目标,小学阶段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价值观意识,激发价值取向;中学阶段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的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大学阶段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能正确价值推理、价值决策,形成坚定的价值追求。针对各阶段具体目标,要求教育者采用具体教学方法。在教育实践中,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既要以总目标为统领,又要根据各学段目标循序渐进的教学,既要力戒大尺度的超越,也要注意适度的进级提升,使教育方法与教育目的之间构成内在辩证关系。1.2适应大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一体化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

4、内容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而用以影响教育对象的相关价值观规范,这些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或途径才能对受教育者产生作用。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不同的内容其含义、要求不同,需用不同的方法与之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一体化,是教育者根据统治阶级要求和受教育者价值观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大中小学各学段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统一分学段分解分布的。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大中小学各学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采用也应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要,按照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的实施。1.3适应大中小学生道德认

5、知发展规律的需要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表明,人的认知发展和道德发展具有阶段性、连续性和可塑性的特点。各学段学生因身心发展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思维方式和处理信息能力方面的差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意蕴被他们接受和认同,就需找到能被各学段学生心理结构有效同化的最佳教学方式。因此,只有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出发,从他们的实际价值观状况出发,采用适合教学方法,才能把契合他们价值观发展水平和需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转化为他们自身价值观发展的需求,并有效地促进主体内化,进而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价值观。“如果抹煞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差异,脱离学生价值观实际,采取成人

6、化、一般化的做法,就可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变成空洞僵死的教条,使我们的教育育失去生机和活力。”1所以,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效能,加速他们的精神成长。大中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顺序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决定了贯穿青少年各学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整体上应形成统筹协调和互动合作一体化体系。2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方法一体化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是教育者激活教育诸要素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各自效能,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实现的手段。只有恰当运用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特点和价值观形16前沿视点QIAN YAN SHI DIAN成教育发展规律,以及价值观教育规律的

7、科学方法,才能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引导梳解关系。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十分庞杂,加之教师的协同育人意识不强,各学段德育方法一直缺乏系统的、整体的谋划,呈现出多样、散乱、重复乃至于随意的现象,从而制约了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为克服这些问题,要求教育工作者把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做一个整体设计教育方法,建立层层递进的一体化教育方法,减少各学段教育互相抵牾,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教育效果。2.1小学:感受型实践教学法,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认为,低年级的小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看到的想到的往往是比较

8、直接具体的事物或思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并认为世界只有对与错、有和没有、善和恶、好人和坏人等绝对对立的概念,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并且认为万物都具有生命的。中高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可以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并且思维具有一定的可逆性。9-10 岁的儿童处于可逆性阶段,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由大家共同约定的,只要大家同意,规则可以修改。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可以发展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不再是权威人物的单方面要求,11-12 岁的学生进入到公正阶段,开始倾向于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意味着他们可以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基于同情、关心对道德情境中的事件作出道德评判了。小学阶段思

9、政课教学主要采用活动教育法,比如游戏法、故事法、角色扮演法等以直接明了、易懂的具体形象,通过无意注意浸润学生心灵、种下正确是非观、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的种子。在教学中渗入学生的生活课堂,以感受为基础进行教育,其关键在于在让个体通过感受而无意识地内化社会规范。(1)游戏法: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心智等发展还不健全,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相比大人来说比较弱,而且自主学习能力也比较差。教师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游戏这种儿童更乐于接受有效学习方式。设置游戏情景,制造愉快的氛围,使游戏与教育的结合,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参与,让儿童在游戏中轻松活泼地学习,用游戏中的规则去认识这个

10、世界,用游戏中的知识去理解这个时代,用游戏中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用游戏塑造孩子的价值观。正是游戏有这种特殊功能,教师必须重视游戏,了解游戏,使用游戏,因势利导让游戏成为教育孩子的好工具,抓住塑造孩子价值观的主导权。(2)故事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达到实效,就要减少灌输,强化认同。故事讲解法是引导学生自发性的思考,增强学生认同的有效手段。故事魔力在于,他能极大满足听众的好奇心,把听众带入故事情节,进入角色,与故事里的角色产生共情,产生一种别样的人生体验。喜欢听故事是人的天性,故事仅是载体,故事里蕴含的价值观会入脑入心。教师可通过讲故事,启发学生去思考、讨论,引人入胜,教育学生辨别正误、

11、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讲故事是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选择呈现故事,要符合情境性、适切性、趣味性、导向性等原则,从而达到以事明理的目标。(3)角色扮演法:是指教育对象或教育主体根据课本内容安排,通过对具体情境中的人物事件,小学生选取一个角色进行模拟演绎或仿真扮演,使其主体处于真实情景、语言环境和事件背景中,还原真实场景。以真实情感体验体悟他人处境、内心情感、品德行为,从而引发共情或反思。教师在角色扮演中要注意故事和角色的选择,不能选择超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范围水平,否则拔苗助长。充分发挥感知觉的感觉器官,即“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触摸到什么”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2.2

12、初中:体验式实践教学法,加深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11-12 岁以后人的道德发展进入到公正道德阶段,以公正、公道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也意味着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能够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基于同情、关心来对道德情境中的事件作为判断。而不是以绝对的规则、权威作为惟一的判断标准,以道德情感作为辅助判断的标准。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发展理论中,初中生正处于习俗水平的过渡期,习俗水平的第三阶段属于寻求认可定向阶段或成为“好孩子”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自己的行为总是以父母长辈定下的“道德标准”为基点,希望获得赞赏和许可。总是考虑到“我要怎么做”和“我该怎么做”才符合社会和他人对“

13、好孩子”的标准。习俗水平的第四阶段维护秩序或权威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权威,以法治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初中阶段的儿童道德发展、自我意识、亲社会性等方面处于建构阶段,由迷信长辈权威到服从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权威的转变,此时,在教学德育过程中以关系互动为主的实践教学法开展体验式教学,浸润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具身化体验为主线,通过身体的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达到影响教育对象的思维和心智,提升教学效果的方式。”2在这阶段的学生实践教育法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

14、劳动教育:就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帮助受教育者树立爱岗敬业,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是实践教育的主要方式。当前尤其要贯彻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活动,让学生走向田间地头,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因地制宜开展种植养殖体验。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提高儿童体察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辛劳,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心理体验能力,加深对劳动地位和价值的认17 前沿视点QIAN YAN SHI DIAN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活动,是服务者志愿参加的有组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是实践教育的重要方式。比如,在组织学生开展大扫除公益劳动,或开展志

15、愿服务、孝老爱亲等活动中。服务者自觉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体力为社会、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做奉献,这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是一种道德关系,即服务者通过服务过程,能够加深对这种道德关系的理解和体验;通过服务的实际效果,能够丰富思想感受和情感愉悦;通过社会的认可和称道,能够强化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志愿服务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对促进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2.3高中:实践式活动教学法,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认知和道德发展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在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中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为,处在这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

16、,是一种社会契约。法律的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随时代的发展不断修正以符合绝大多数的诉求。高中生的生理心理机能已经成熟,他们极力寻求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渴望表达自我、证明自我。他们对理想自我和未来自我作了美好的规划,把“实现自我价值”作为人生的目标。但他们却缺乏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社会经验、社会能力、社会资历以及社会财富。于是产生了“应该的我”与“实际的我”、“理想的我”与“现在的我”的矛盾。这对矛盾的存在和激化,要求高中生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去认识和评判社会、自我、他人、以及人生的意义。所以,价值观确立是高中阶段的重要任务。高中阶段高中生的道德认知和心理发展水平趋于成熟定型,也因此在理解社会主义

17、核心价值观内涵及意义方面更为深刻,理解知识性内容远比切实运用到实践中更容易。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爱心义卖活动或捐赠活动,充分体会劳动的艰辛及帮助他人收获的快乐。到就近的博物馆、美术馆、名胜古迹、名人故居或纪念馆等地做义务讲解员,既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加深对历史名人英雄的深刻理解,更加崇拜英雄、敬畏英雄。2.4大学:践行式实践教学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时期,青年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处于稳定阶段,不再是由外在社会规范的他律阶段,由而转为内在道德自律,理性自觉开始主导人生。“换言之,这个时期是真正的“道德形成时期”,是决定大学生“我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自己准备怎样

18、做人”的特殊时期。”3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阶段,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前大学时期经历依从阶段,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大学时期处在品德的认同和内化阶段,当认为别人做得好的事情,从内心给与赞许,并在行为上与人保持一致,并积极靠拢的行为。内化则是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个体行为表现为高度自觉性、高度主动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内化阶段。大学生正处于由青春期走向成人的过渡期,他们即将步入社会成为社会一员,他们必须具备融入

19、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不同于中小学阶段的感受式或体验式实践教育,而是采用将大学生培养成合格公民应具备的使命感责任感需要的践行式实践教育。践行式实践教育是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适合他们特点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认识社会生活实际,研究社会问题,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和政策的认识,激发大学生内化和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培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形式包括:通过生产劳动锻炼形成劳动观点;通过社会访察、社会调研服务,使学生接触社会、体察民心,有助于提高认识、理解政策、认清使命;通过

20、扶贫活动、服务西部志愿活动、“三下乡”助农助企活动、大型公共活动的志愿服务项目,亲身体悟帮助别人的那份喜悦与感悟。以上各类践行式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把整合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到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当中,让学生社会的体验互动中充分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3结语在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一体化施行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前提,以青少年价值观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为依据,综合考虑各学段学生的思想基础、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基础上,在不同学段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地开展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教育,使各学段教学方法上的不同特点和要求,使之有所侧重,有所

21、区别,使教育有最好的可接受性,使得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呈现出勃勃生机。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自我认同视域下大中小幼德育方法一体化研究”(2021GX132)的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1胡厚福.德育学原理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徐秦法,赖远妮.认知能力视角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教学方式建设研究 J.思想教育研究,2022(03):104-110.3周怀红,孙树平.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启示 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06):784-789.作者简介:何明丽:(1993.06),女,汉族,重庆武隆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