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感知城市: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州城市印象初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24463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2.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知城市: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州城市印象初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感知城市: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州城市印象初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感知城市: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州城市印象初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感知城市: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州城市印象初探 郑伟斌内容提要 感受是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一个趋向。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视觉、听觉、嗅觉、城墙构筑了郑州城市印象的几个侧面。沙尘弥漫、高楼林立给时人留下了至为深刻的视觉印象。各地“叫卖声”的汇聚,使郑州的“城市之音”更为多元化,汽笛、机器、广播机和收音机等的声音开始出现在郑州的街头巷尾,人们得以从听觉上感知郑州的现代性。由于民众的卫生观念不强,随地便溺、污水横流的状况较为普遍,臭气熏天成为时人对郑州的嗅觉体验。时人对郑州城墙的关注,凸显了城墙内外传统与现代不同生活环境的差异,尽管城墙具有分割内外的功能,但通过人口的流动,城外的现代生活方式对城内传统

2、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冲击。关键词 近代 城市 郑州 日常生活史著名新文化史家彼得伯克认为新文化史扩展的领域包括政治的文化史、暴力的文化史、情感的文化史和感觉的文化史,他认为,“在对情感的历史发生兴趣的同时,对感觉的历史所抱的兴趣也不断上升”。可见,感觉史是新文化史开辟的一个重要领域。相较于西方学界,中国学界对感觉史的研究起步较晚,今后仍是需要进一步拓展的领域。在这一研究领04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南京国民政府巡视制度研究(1927 1949 年)”(项目批准号:22YJC770034)、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近代黄河流域的城市水患及治理研究”(项目批准号:S20221294900

3、1)和郑州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近代郑州地方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QNGG-20145)项目成果之一。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 130 页。域,韩晓莉认为社会文化史大致经历了理解文化、阐释意义、重视感受三个阶段,“重视感受,关注人的心灵世界已成为新时期社会文化史拓展的重要方向”。李金铮认为,“日常生活是人类尤其是普通民众惯常的经历和感受”,他强调研究者应重视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心灵感受,从而更好地实现见史见人的目标。在城市史研究领域,以往的研究较多聚焦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层面,对于普通民众的感受则较为忽略。邱仲麟利用明清时期士人对北京的描述

4、,使我们对明清时期的北京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以上学者的研究思路颇值得借鉴。在郑州的城市史研究中,朱军献、谢晓鹏、刘晖等学者对近代郑州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可贵探索。这些研究虽对民众的城市感受较少涉及,但无疑为本论题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经济背景资料。本文以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郑州为中心,利用游记、方志、回忆录、期刊等多种史料,对时人的郑州印象进行初步勾勒。一视觉印象沙尘弥漫给时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视觉印象,郑州所处的华北地区沙尘天气较为集中。郑子政曾对 20 世纪 30 年代我国的沙尘天气进行过研究,他认为“霾日数分布之大势,有自沙漠区域沿阴山以北、太行以东折而向南,如舌垂伸,渐南而日数渐减之

5、趋向”,可见沙尘天气的区域分布自西北、华北向东南递减,华北仅次于西北,沙尘天气较为集中。郑州所处的沿黄地区黄沙遍布,沙尘天气较华北其他地区更甚。分省地志河南 载,“近河之地,常见白沙茫茫,寸草不生,旱干之日,14感知城市: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州城市印象初探韩晓莉:从理解文化到重视感受 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史学理论研究2020 年第 6 期。李金铮:众生相:民国日常生活史研究,安徽史学 2015 年第 3 期。邱仲麟:风尘、街壤与气味:明清北京的生活环境与士人的帝都印象,清华大学学报(新竹)第 34 卷第 1 期,2004 年 11 月。朱军献:因革之变:中原区域中心城市的近代变迁,山

6、西人民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2013。谢晓鹏主编 近代郑州城市变迁研究(1908 1954),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刘晖:铁路与郑州城市化进程研究(1905 1954),商务印书馆,2018。郑子政:华北之霾与沙阵,气象学报 第18 卷第1 4 期(合订本),1944 年,第 51 57 页。扬尘蔽天。东北土质疏松,冬春多风,每见天地晦冥,日光变色,居民村屋,干枯尘秽,皆现晦暗敝败之象。有时车马奔驰,扬尘若雾,更觉混沌可厌”。地方人士记载,郑县“土地多沙,每遇风起,则尘飞迷人眼目”。康熙年间,时任郑州学正徐杜作 郑州揽胜赋:“客有寓于郑者,见其道满沙砾,地多卤渍,每当风吹,则塕翳纷坠;至

7、于没砚棘毫而不可挥洒,乃不胜其长喟焉。”沙砾满街,沙尘飞扬能够淹没砚台,提笔都不能写字,可见风沙之大。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州境内共形成了东北沙区、东南沙区和黄泛道沙区三大沙区,因此郑州被称为“中原的一块小沙漠”。20 世纪 20 年代,日人林重治郎来到郑州,发现郑州“一到晴天,则黄尘四起,无法睁眼行走”。有游客写道:“大风顺太行山由蒙古吹到河南,青天染成了黄天。日月无光,鼻喉首先遭殃。无处不飞尘,没有清净地方,水也成了黄泉。”黄卓秋的记载更为生动,“我留郑匝月,未见天公洒过半点雨,大风起处,沙尘飞扬,莫辨咫尺。在北地出门,第一要件,就是 风镜,有时整天刮风,你若是跑街转来,保你一身一脸,两

8、个鼻子、两只耳朵里满载而归,用脸巾擦过去,立即表现黄而且黑的成绩”。与同处黄河流域的济南、西安等地相比,郑州的风沙尤为突出。有人认为,“郑州沙土飞扬,更大于济垣”。有儿童从西安搬家到郑州,他记述道:“到郑州以后,最不痛快的是时常刮风,沙土满天,房屋里也吹进来,叫人不敢睁开眼。本地人不说刮风,就叫刮土。”可见郑州风沙让这位从西安初来的定居者颇不适应。沙尘弥漫极为影响市内交通。有资料称,“郑州的街道,既不整洁,又很污秽,在天晴的时候,车马经过已是尘土飞扬,所以遇到大风,便24吴世勋:分省地志河南,中华书局,1927,第 45 46 页。王世翰:郑县编修省志采访材料,1933,河南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

9、 河南历代方志集成省志卷 第 161 册,大象出版社,2018,第 6 页。郑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历代咏郑诗选,内部刊物,1986,第 192 页。西庇:郑州(地方印象),新生周刊 第 2 卷第 11 期,1935 年,第 10 页。徐有礼:郑州日本领事馆史事综录,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第 65 页。光:郑州的零碎,社会周报(上海)第 1 卷第 13 期,1934 年,第 254 页。黄卓秋:郑州见闻片片录,新闻报 1930 年 1 月 10 日,第 5 版。刘丕基:西北之行(郑州通讯),励进月刊 第 10 期,1933 年,第 4 页。吴力仁:从西安到郑州,正中儿童 第 1

10、2 期,1946 年,第 11 页。伸手不见五指了;尤其是下了雨,道路泥泞,可以没脚,真是寸步难行”。林重治郎亦指出,“路面极为凹凸不平,特别是雨天,由于排水不畅,路面积水泥泞不堪,难以行走。而一到晴天,则黄尘四起,无法睁眼行走”。1928 年,浙籍著名教育家侯鸿鉴在郑州旅行,他的旅行日记多次记录了郑州的风沙,为我们了解民国时期郑州风沙提供了鲜活的资料。5 月 31日,他和朋友聚餐,第一次遇到郑州风沙,他写道:“下午二时,骤起狂风,顷刻间黄沙蔽空,室内外皆黑暗,所谓天昏地暗不见人也。”他还和朋友们开玩笑,“始则天地玄黄,今则黄天后土矣”,“闻者大笑”。随后,郑州的风沙却让他叫苦不迭,他专门写了

11、 咏风灾 和 大风歌,记述了他所思所感。在 咏风灾 中他写道:“狂飙怒吼遥空黯,尘土高扬掩户忙。瀚海倒翻天地闭,沙场鏖战树云黄。”在 大风歌 中他又这样写道:“疾风陡起势奔狂,尘土高卷四飞扬。天昏地黑声遥吼,云遮日没色苍黄。屋宇摇摇骜欲倒,树枝吹折苗圃伤。”风沙肆虐致使街道闭户,飞沙走石足以摧折树枝,可见风沙之大。由于风沙过大,“出门晦暗道莫辨”,“目迷鼻塞沙漱齿”。天昏地暗、沙尘扑面,直至鼻孔和齿缝中皆有沙子。沙尘天气严重影响民众出行,所以“街无行人,家家闭户”。他外出晚餐,在返回寓所途中,“沙尘扑面不能行”,不得不“雇一车返寓”。返回寓所后,虽可稍避风沙,但室内沙土痕迹亦随处可见。“寓卢尘

12、积书案旁”,“卷帘然(原文如此,疑为 燃 引者注)烛闪冷焰,拂几煮茗饮泥浆”。尽管关门闭窗、卷下门帘,烛光依旧随风闪烁,桌子上、茶杯中皆有尘土覆盖,他进而感叹“南北气候似参商”。5 月 31日的大风,从“下午二时,骤起狂风”到“夜半始定”,风沙持续了 10 个小时左右。6 月 2 日,他作 陇海公园晚步 一诗,在诗中他称自己为“肮脏风尘客”,称郑州的天为“无聊暗淡天”。可见,风沙肆虐、尘土飞34感知城市: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州城市印象初探郑州市政筹备处为修筑马路事敬告本市同胞书,郑州市政月刊 第 2 期,1928 年,第 1 页。徐有礼:郑州日本领事馆史事综录,第 65 页。侯鸿鉴:郑州旅行

13、记,出版社不详,1928,第 7 页。侯鸿鉴:郑州旅行记,第 7 页。扬让他印象颇深。6 月 10 日,侯鸿鉴第二次遇到风沙。“下午,偕薛云山同游胡公祠,适起大风,飞沙拔树。”风沙陡起打乱了他的旅行计划。“迷目风沙又四扬,六街寂寂未周行”,“几番昏黑乾坤幻,栋折榱崩孰解忧”。风沙肆虐致使街道闭户,飞沙走石足以摧折树枝。6 月 10 日的大风,从下午“飞沙拔树”到次日诗中的“疾风昨夜帚尘垢”,时长与 5 月 31 日的风沙相近,亦见风沙持续时间之长。6 月 21 日,他写道,“余与陈君共餐廿四天,凡进(原文如此 引者注)大风沙三次”。可能对郑州的风沙已渐感麻木,侯鸿鉴并未详述第三次风沙的情况。“

14、风信连番廿四天”则是抱怨风沙频次之高。风沙给侯鸿鉴留下了深刻记忆,以致“昨宵客梦暗黄昏”,风沙景象甚至会不时进入梦境,可见根植记忆之深。风沙等气候不适,触动了侯鸿鉴的归思。7 月 3 日,“是晚庭中露坐,仰见明月,忽动归思,想九峰五湖之山色波光,较之此间之尘土飞扬,炎威逼迫,环境真有天壤之别也”。郑州的风沙肆虐与江南的草长莺飞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不禁感叹,“同此大寰间,环境抑何异”,“始知地狱间,天堂其在此”。在他看来,郑州的风沙肆虐和无锡的山河秀丽形成鲜明对比,郑州的居住环境远不如无锡。除黄沙弥漫外,高楼林立是郑州留给时人的另一突出视觉印象。现代化的消费文化,强调感官体验消费氛围的营造。高楼为

15、可视化的消费空间,最易吸引顾客瞩目,因此商家在打造建筑高度上不遗余力。早在 1912 年,王兆丰、王晋卿等人筹资招股,在火车站对面的智仁里西购地20 余亩,建立了饮马池综合商场,“由王延如招标建筑楼房 4 座,中嵌三层大楼一座,上下营业房计 400 余间1916 年 3 月竣工,定名东亚第一商场”。这三44侯鸿鉴:郑州旅行记,第 8 页。侯鸿鉴:郑州旅行记,第 11 页。侯鸿鉴:郑州旅行记,第 14 页。侯鸿鉴:郑州旅行记,第 19 页。侯鸿鉴:郑州旅行记,第 21 22 页。侯鸿鉴:郑州旅行记,第 22 页。王瑞明:郑州最早的百货商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郑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6、郑州文史资料 第 1 辑(总第 15 辑),1994,第 140 页。层大楼,是郑州当时最高的建筑。至30 年代,郑州一些商户的建筑已达到四五层楼之高。华阳春,“凡四层楼房第四层为华阳春饭庄,下三层为澡堂”。大同路之万年春,“与华阳春相等,价目则较高。四层系戏院”。1931 年新开业的华安饭店,“据(原文如此 引者注)五层高楼一座,其屋顶兼营饮冰室,其楼下则为新式之浴池”。高楼与现代化的消费氛围密切相关,楼层越高,现代化设施越完备,现代化的消费氛围越浓厚。例如被誉为“郑州最高的建筑”的华阳春饭庄,内设中西餐厅、浴池、旅社等,“并且安装有当时郑州唯一的一部电梯”,亦号称“郑州最豪华的饭店”。当时

17、报纸称,“小吃住兼有,设备齐全,并备汽车接送,餐厅更是讲究,招聘南北司厨,西洋庖师,专售英法大菜,各色洋面,特设雅座,雇来貌美女子。招待贵客,至伺候周到,呼应灵通”。有人回忆:“据说工作人员有二三百人,服务人员穿白色服装,当时这是华北有名的大饭店,听人说北平还没有这样高级的设备。”此语虽有夸张之嫌,但可见华阳春饭庄对时人影响之大。当时坐拥最多高楼的大同路尤其引人瞩目。大同路,是从吕祖庙到火车站之间逐渐形成的一条大道,最初被称为马路大街、大通路,后来根据孙中山“世界大同”的理念,改名为大同路。有游客将大同路比喻为“郑州的心脏”或“郑州之精华”。有游客称:“当然这儿也有所谓马路的,那也在城外。站在

18、车站的天桥上向下望,就看见一个略湾的树干般的路,就是有名的大同路了。郑州最高的建筑华阳春、百货店、国货公司都在这条路上。总之,大同路是郑州的心脏,毫无疑义地操着整个54感知城市: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州城市印象初探郑州的社会,大公报 1931 年 7 月 2 日,第 5 版。孙肖泉:郑州旬日,旅行杂志 第 5 卷第 10 期,1931 年,第 62 页。西庇:郑州(地方印象),新生周刊 第 2 卷第 11 期,1935 年,第 10 11 页;30年代郑州最高的建筑,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郑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 郑州之最,2000,第 23 页。1938 年 2 月 14 日,这座建筑遭日本飞

19、机炸毁。王培元主编 郑州建筑业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第 45 页。汪爱英主编 二七区文物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第 317 页。赵富海:老郑州:商都老字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第 100 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郑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郑州文史资料 第 10 辑郑州绿化 园林专辑,1991,第 42 页。丁晓飞:大同路上的郑州之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郑州市二七区委员会编 二七区文史资料 第 3 辑,2007,第 152 页;张玲:铁路与郑州城市地理变迁(1904 1954),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15,第 17 18 页。儿的经济命脉。”孙肖泉称,“

20、豫省之精华在郑州,而郑州之精华,则又聚集于车站一带,以故车站附近有规模较伟之马路,及四五层高楼之商店”。可见,无论是“郑州的心脏”还是“郑州之精华”的说法,皆与大同路高楼林立有关。人们往往通过建筑高度来感受城市的现代化,形成关于现代化的认知图谱。有游客发现,“车站附近大通路一带,已建新式高大洋楼,阛阓连云,金碧辉煌,豫省商业之盛,此当首屈一指,开封、洛阳视之,均有逊色”。可见高楼可谓现代化的标尺,人们是从郑州首屈一指的建筑中来感受郑州在省内位居第一的经济地位。一些游客也将郑州和南京、天津、北平等大城市进行类比,亦是基于大同路的高楼林立、街市繁华。如何庆云认为,“大同路为郑市最大最好之马路与南京

21、之花牌楼大街,极相类似”。也有游客称,“郑州第一条最堂皇的大同路两旁洋楼也居然有天津租界的气概”。近代著名旅行家石万里则发现,“每至夕阳下,大同路及福寿街一带顿形活跃,接肩摩踵,熙来攘往,行人之多,几可与北平前外(原文如此,应指 前门外 引者注)相比拟”。二听觉感知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州成为五方杂处之地。各地“叫卖声”的汇聚,使郑州的“城市之音”更为多元化,汽笛、机器、广播机和收音机等的声音开始出现于郑州的街头巷尾,人们得以从听觉上感知郑州的现代性。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州凭借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据日本商人林重治郎调查估计,1929 年郑州城墙以内和火车站附近的人口合

22、计已有 5 万余人。这些早期的迁入者主要为来自各地的商64西庇:郑州(地方印象),新生周刊 第 2 卷第 11 期,1935 年,第 229 页。孙肖泉:郑州旬日,旅行杂志 第 5 卷第 10 期,1931 年,第 61 页。旅行郑州之见闻录,新闻报 1924 年 6 月 6 日,第 2 版。何庆云:陕西实业考察记,杭州新新印刷公司,1933,第 3 页。光:郑州的零碎,社会周报(上海)第 1 卷第 13 期,1934 年,第 254 页。石万里:漫述郑州,市政评论 第 3 卷第 7 期,1935 年,第 18 19 页。人,最初天津商人较多,其后汉口商人以及怀庆商人逐渐超过前者而占优势,另外

23、还有不少外国人,如日本等国的商人也在郑州从事商业活动,郑州当地商人反而较少。到 1930 年时郑州人口增加到 8 万余人,因为主要是外省来的商人,所以大多集中在运输便利、人流量集中的车站附近。外来移民的涌入,使郑州的口音也更为多元化。例如,有洛阳口音的“绿豆面条儿、浆面条儿”,有武陟口音的叫卖声“油茶”火车站附近是各地叫卖声的汇聚之所,“经常是 烧饼、油条、胡辣汤 满街一片叫卖声,热闹得很”。街头小贩不仅来自省内各地,亦有来自京津江浙等地的。有人回忆,卖梨膏糖的江南商贩用手风琴和江南小调吸引顾客。“手风琴声和小调很动听,引得大家开怀大笑。此时,他们便把箱子里的梨膏糖拿出来兜售,人们被这动听的音

24、乐和腔调吸引,当然免不了要掏钱买几块梨膏糖。”郑州妓女分为苏扬帮、北京帮、土条三种,各帮在服饰和口音上皆有区分,但服饰并不如口音区分明显。正如游客描述,“在服装方面,虽然有短发,打偏,盘钻,旗袍,短褂,时髦西式女服,中国旧式女衣,围裙的,宽裤的,天足的,缠足的,等等式样,究不如听话可以分别,想(原文如此 引者注)苏扬帮说:啊啦弗晓的 你这没有良心的东西呀!北京帮说:呦哟您瞧您吃么?土条说:来拉么乖!日他姐大叉丫来 等等”。可见,各地口音的汇聚,使郑州的“城市之音”更为多元化,昭示着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除叫卖声外,汽笛声、机器声、广播机和收音机的声音亦成为郑州“城市之音”的组成部分。1918 年

25、,上海实业家穆藕初集资白银 200 万两在郑州豆腐寨买地创办豫丰纱厂,该厂成为近代华北地区重要的棉纺厂。64感知城市: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州城市印象初探徐有礼:郑州日本领事馆史事综录,第 64 页。张其昀:本国地理 上册,中山书局,1932,第 28 页。史金腾:记忆中的老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第 24 25 页。史金腾:记忆中的老郑州,第 134 135 页。郑州民俗志 编纂委员会编 郑州民俗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第125 页。史金腾:记忆中的老郑州,第 24 25 页。邵渭清:郑州之形形色色,军铎 第 1 期,1929 年,第 74 75 页。该厂工人上工以拉汽

26、笛为准,拉三遍汽笛不到的,就不准入厂。正如当时工厂流行的顺口溜所言,“头桅(汽笛)叫,二桅到,三桅不到没人要”。因此,豫丰纱厂的汽笛声成为工人上工的信号。这种声音对工人的时间观念具有规训意义,也成为游客经常能够听到的声音。有游客记载,“吾人客居,每日间可闻三次汽笛鸣鸣之声,当知三千许工人,正鱼贯出入于纱厂之门矣”。普通纺纱工对于机器轰鸣声的感受至为深刻。有游客称,“我曾到豫丰参观过两三次,据说厂里的大小工人,每天都要在机器的喧闹声中,在油气夹 杂 着 棉 绒 的 空 气 里,继 续 不 断 的 做 十 二 个 钟 头 的 苦工”。长时间的机器轰鸣,使纺纱工感觉疲惫而又恐惧。一位女工描绘道:“站

27、在这巨大的机械旁边,整天的在它的暴吼中,脑子也要震空似的。”广播机、收音机等现代化媒介开始盛行,其所播放的声音亦出现在郑州的街头巷尾。广播机、收音机主要是商店为广告宣传而设,“各商店亦多设有广播机,以广招徕”。一些商店装置的收音机,“不时的高唱着皮黄昆曲,招引许多闲散的游民,听着,噪着,挤着”。火车站附近的鼎沸声音固然是经济繁荣的标志,但对有些游客来说却显得过于聒噪。以往学者更愿意直接或间接采用视觉方式去获取地方性知识,形成地方意象,而声音这类难以用明确语言表达的鲜活内容往往被遮蔽了。历史学家大卫加里奥(David Garrioch)指出:“城市一直都是喧嚣之地。然而总体来说,城市历史学家对城

28、市声音关注极少。”这提示我们在城市史的研究中要重视对城市声音的捕捉和挖掘。84邵其政主编 中共郑州党史 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第 37 页。孙肖泉:郑州旬日,旅行杂志 第 5 卷第 10 期,1931 年,第 63 页。茅盾编 中国的一日,生活书店 第 11 卷,1936 年,第 42 页。琴仙:我怎样尝到了女工的生活,读书生活社编 生活纪录,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1936,第 7 8 页。石万里:漫述郑州,市政评论 第 3 卷第 7 期,1935 年,第 19 页。寿芝:郑州,中学生文艺季刊 第 1 卷第 1 期,1935 年,第 83 84 页。大卫加里奥:城市的声音:现代早期欧洲

29、城镇的声音景观,王敦等译,文学与文化 2017 年第 4 期。综上所述,各地口音汇聚和现代化设备发出的声音等共同构筑了时人听觉上对郑州的感知,一定程度上昭示着郑州的“现代性”。三嗅觉体验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处于郑州现代城市建设初期,民众卫生观念不强致使街道污秽、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成为时人对郑州的嗅觉体验。当时民众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随意投放秽物,导致沟渠淤塞,臭气熏天,影响市容。有资料载,“查各街各家之水沟,原恐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排泄雨水而设置,乃近来各家竟将本旨尽失,秽物、污水随意倒于沟内,致街衢两旁臭气熏天,行人掩鼻”。林重治郎亦指出,“城内人家稠密,纯中国式街道,狭隘而且脏乱。惟有

30、东西大街商店栉比鳞次,稍为整洁,进入深巷又是脏乱不堪”。民众随意大小便是城市臭气熏天的重要原因,“尝有行人急不择地,任意便溺”。据 1928 年官方调查,有些地方甚至成为随意大小便的汇聚地,如第一区大东厂后北口,“路西有垃圾堆,白日即有人在此小便”,第三区第二分署的福兴里洞口,“常有人在此小便”。随地便溺加重了臭气。当时老城内人稠街窄,垃圾山、污水坑及臭水沟等遍布,“道路污秽”,“不堪入目”。河北沿附近商业繁盛,是普通民众的重要交易市场。“郑州无业穷民,向以河北沿为买卖生活之区,其间破旧衣服、铜、铁、木、石等废烂器物,皆可向彼处易钱谋食;而回民之剧贫无业者,遂乘机搭盖席棚,售卖蔬食粝粥,沽酒市

31、脯,日以继夜,喧嚣不息;而书场、剧院、杂耍、玩艺,尽虱其间。”由于该市场主要面向城市贫民,因此卫生状况较差,在夏季更为明显,“每当溽暑,秽气熏腾”。居住在金水河两岸的商民,每94感知城市: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州城市印象初探郑州市各街巷污秽地点之调查,市政月刊(郑州)第 1 期,1928 年,第 4 页。徐有礼:郑州日本领事馆史事综录,第 64 65 页。许骧云:对于郑州市政之管见,市政月刊(郑州)第 3 期,1928 年,第 7 页。郑州市各街巷污秽地点之调查,市政月刊(郑州)第 1 期,1928 年,第 5 6 页。吴贼治下之郑州,民国日报(汉口)1927 年 1 月 16 日。关西抱璞子

32、:郑州市政之约言,市政月刊(郑州)第 2 期,1928 年,第 4 页。整理郑州市政工程计划及进行情形,中国建设 第 5 卷第 2 期,1932 年,第 94 页。每将煤渣秽物尽掷于河,屡禁不止,以致金水河臭气逼人。“那时的金水河流经市区繁华地段,小商小贩密集,河道内的垃圾遍布,熟皮行、骡马行排污,澡堂供水,造成河道壅塞阻碍,金水河成了一条经常泛滥的排污泄洪沟,浊水横流、蚊虫成群、臭气熏天。”火车站附近构成了近代郑州现代化的消费空间,其主要面向城市中上层人士,卫生状况较城内为佳,石万里称这一区域“市面极整洁”。但到了夜晚,污秽的情况便很严重。有游客发现,北伐将士阵亡纪念碑附近,“围着的,并不是

33、观览的行人,而是污垢颠倒的卧尸,光着身的乞丐,蓬首垢面的乞妇,纷杂在老的壮的中间”,“身旁的隙地,堆满了不少的屎橛和瓜皮,被尿浸透的湿地,也是点缀在周围,那种污秽、惨败的情况,确是比牛马的生活还恐不如!”同时,该游客也注意观察一些现代化的消费场所,“近旁的太平洋饮冰室消暑解热底场所,电扇,沙发,藤椅,冰冻汽水,牛奶咖啡,冰淇淋,橘子水等等的高上食品和使人快意的用具,无不应有尽有,这只是供给有闲阶级的绅士太太大小姐们的享受”。可见,除空间差异外,气味的享有亦有阶层上的“区隔”,与底层民众习惯的臭气熏天相比,中上层人士更多地享有香气。臭气熏天加重了蚊蝇滋生。“郑州筑室不浚阴渠,茅厕不设坑井,污水泼

34、于通衢,以致苍蝇丛生。”这种情况即便在稍好的旅馆也较为普遍,如大金台旅馆“厕所太狭隘,苍蝇太多,臭气触鼻,令人作呕”。这种状况到20 年代末仍未改观。1928 年,各旅馆仍是“臭气薰逼,苍蝇 抟飞”。一些小餐馆的情形也不容乐观。有游客细致地描述了一些小餐馆门口苍蝇滋生的情景,“商店多半已经关门了,几家小规模的饭馆,门外摆着不少的猪肉、羊肚、熏鹅、卤鸡子等等的熟菜,蝇子当然是 嘉宾满05史金腾:记忆中的老郑州,第 102 页。石万里:漫述郑州,市政评论 第 3 卷第 7 期,1935 年,第 18 页。屏南:郑州之夜(地方印象),新生周刊 第1 卷第33 期,1934 年,第654 655 页。

35、屏南:郑州之夜(地方印象),新生周刊 第 1 卷第 33 期,1934 年,第 655 页。关西抱璞子:郑州市政之约言,市政月刊(郑州)第 2 期,1928 年,第 3 页。王桐龄:陕西旅行记,文化学社,1928,第 3 页。郑州市市长赵守钰整理市政重要讲话,市政月刊(郑州)第 1 期,1928 年,第 116 页。此外可参见 郑州市旅馆调查情形,市政月刊(郑州)第 2 期,1928年,第 90 93 页。座 的光顾,整个的菜摊,恐怕都被苍蝇扰乱了,我想味里一定也含有鸡香,因为有苍蝇的媒介呢”。四城墙内外的“二重世界”郑州城墙起自商代,分为内城墙和外城墙。汉代,郑州北城墙向南收缩,面积约为原城

36、墙的三分之二。此后,由于行政建制和经济水平没有太大变化,郑州城墙格局相对稳定。1919 年,旅郑日人林重治郎对郑州内外城墙的描述较为具体,“四周有城墙环绕并有四门城墙的状况是外部用砖头垒积而上,内部自然粘土,墙壁宽一间乃至两间,墙面甚是凸凹不平,地势随南北低而渐次低下”。1928 年,冯玉祥下令拆除郑州外城墙,共拆下 700 多万块城砖,砖石最终用以郑州的市政建设,内城墙仍得到保留。郑州有俗语谓:“城砖拆了修马路,留下光杆黄土墙。”城墙不仅是物质实体,而且具有象征意义。城墙为界,城内、城外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二重世界。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数游客对城墙内外的不同情境感触颇深。首先,城墙内外的发展

37、速度不同,城外车站附近发展很快,城内发展较为缓慢,快慢节奏的不同强化了人们对现代、传统二重世界的观感。1906 年,随着平汉铁路的建成通车,郑州城外的车站附近成为工商业的聚集地。至20 世纪30 年代,郑州车站一带已迥异于昔日。“郑州城距车站凡二里有奇,此二里中之巨大繁华市场,在光绪三十年间尚属一青葱无际之田园。自京汉路落成,西门达车站一路,由摊贩而铺面,几经进展和变化,乃成今日巍壮美丽之洋楼。”短短二三十年间,车站附近景观,从“青葱无际之田园”,至少经历了摊贩、铺面到洋楼三个阶段的变化,可见15感知城市: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州城市印象初探屏南:郑州之夜(地方印象),新生周刊 第 1 卷第

38、33 期,1934 年,第 655 页。徐有礼:郑州日本领事馆史事综录,第 65 页。张玉峰、庞倩华、刘旭东:民国时期郑州城市的变迁 以拆除明清城墙为考察对象,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 3 期。光:郑州的零碎,社会周报(上海)第 1 卷第 13 期,1934 年,第 254 页。郑州的社会,大公报 1931 年 7 月 2 日。变化之迅速。著名文人张恨水亦有描述:“在三十年前郑州火车站边,不过是几十家草棚子而已。现在可了不得,那中山路,一望也是几层楼的高大洋房。马路虽不十分宽,却很是平整。中国、交通、上海各大银行,这里都有分行,决不是三十年前草棚子里的住客所梦想得到

39、的事。”张恨水也认为郑州发展之快远超预期。20 世纪 30 年代,城外车站一带已高度现代化,旅馆、浴池、商店、饭店、工厂等现代化设施均集中在这一区域。城内则仍旧维持着浓重的乡土气息。与城外的高楼相比,城内则是以草房、土房为主。“茅草土房到处皆是,瓦房已极少见”,“街道还十之九是土坡”。由此,城墙内外呈现出全然不同的景象。有观光者感叹,城内城外相差年岁,“似在二十年上下也”,“名城里则为乡下,谓车站为城镇,亦无不可”。有人则认为城墙内外的差距远不止 20 年,“真的你如果由城外到了城里,看着那低矮窳败的房子、土头土脑的人,会觉得隔了一道土的城墙已隔了一个世纪”。这种说法虽有夸张成分,但无疑反映了

40、作者对城墙外现代化场景的赞许以及对城墙内发展滞后的不满。其次,城内城外的人口结构明显不同,城外以外来人口为主,城内则以本地居民为主。1905 年 5 月,京汉铁路通车伊始,王锡彤在郑州停宿,他发现郑州火车站附近,“视之大小壤壤凡营业者,皆湖北人,本处人若罔闻之,可怪也!”王锡彤判定车站附近的商贩多是湖北人,并对郑州本地人对商机的迟钝颇感不解。20 世纪 20 年代,有资料称,“自京汉、汴洛铁路通后,客栈最为发达,争强斗胜,层出不穷,于是有新式栈房数十家之多。据调查所得,约计各栈之东伙厨役,及其家属衣食于此者,当在一千五百人之谱。此项人开封湖北居多数”。可见,开封人紧随湖北人,在旅馆业上和湖北人

41、展开竞争。至30 年代,城外的常住人口多从事铁路行业,“以在平汉、陇海两路公务人员为最多数”。铁路职员也以外地25张恨水:西游小记(一),旅行杂志 第 8 卷第 9 期,1933 年,第 7 页。子冈:郑州的妇女,申报每周增刊 第 1 卷第 24 期,1936 年,第 573 页。孙肖泉:郑州旬日,旅行杂志 第 5 卷第 10 期,1931 年,第 63 页。西庇:郑州(地方印象),新生周刊 第 2 卷第 11 期,1935 年,第 10 页。王锡彤:抑斋自述,郑永福、吕美颐整理,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 118 页。胡朴安 中国风俗(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第 520 521 页

42、。孙肖泉:郑州旬日,旅行杂志 第 5 卷第 10 期,1931 年,第 61 页。人为主,“一般的较高级的职员,全非本地人,江浙的尤其多”。有人描述,“在陇海花园路里,在国货公司、公司里,也看得见一些旗袍拽地、浓施脂粉的都市型的姑娘,他们说着一些娇柔的家乡话,或是不道地的郑州白”。城内则以本地居民为主,除务农外,他们也在车站附近做一些杂活,“看得见挑砖的女工,小脚吃力地拐着,和男工一起吆喝,小贩中也多女的,他们大多住在城里”。最后,城墙内外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不同,城外的生活方式较为现代,城内的生活方式仍比较传统。逛街成为市民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每至夕阳下,大同路及福寿街一带顿形活跃,接肩摩踵,

43、熙来攘往。”城内市场交易则以传统集市为主,赶集和赶会是城内居民购买生活日用品的主要形式。“在早上,粮食的市集很热闹,以玉米、小米、高粱为大宗。每隔一些日子,城内有一次赶集,在一座无名的破塔下举行”,“城内房屋不甚高大,街道亦甚狭隘,店铺多在西城一带,且多临街设筐以售杂粮者,殆即上古日中为市之制欤”。城墙内外民众的消费观念也极不相同,“居于内城者,崇尚简朴,墨守旧规,职业趋重手工及经商;在车站商埠居住者,多为各机关及陇海、平汉两路之职员,及富商大贾,故生活优越,崇尚浮华;且因省籍之不同,而习俗亦各异”。可见,城外弥漫的是消费至上的奢靡风气,城内依旧是崇尚俭朴的农耕遗风,分别代表了现代和传统的生活

44、风气。需要强调的是,尽管郑州以城墙为界形成了现代与传统的二重世界,但这只是概而言之。城墙的分界意义并非僵化的,因为城墙虽是固定的,但生活在城墙内外的人群却是流动的。所以,城外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会对城内民众产生影响。前已论及,城内居民除从事手工业及经商外,也在车站附近做一些杂活。因此,城外的生活方式会对他们产35感知城市: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州城市印象初探子冈:郑州的妇女,申报每周增刊 第 1 卷第 24 期,1936 年,第 572 页。子冈:郑州的妇女,申报每周增刊 第 1 卷第 24 期,1936 年,第 572 页。子冈:郑州的妇女,申报每周增刊 第 1 卷第 24 期,193

45、6 年,第 573 页。石万里:漫述郑州,市政评论 第 3 卷第 7 期,1935 年,第 18 19 页。子冈:郑州的妇女,申报每周增刊 第 1 卷第 24 期,1936 年,第 573 页。郑州二日记,交通大学北京学校毕业纪念册 1921 年 12 月,第 84 页。胡果初:郑州站办事处设立之经过及郑州地方风俗名胜,欧亚航空公司开航四周年纪念特刊,1935 年,第 99 100 页。生冲击。逛街一般为中上层市民的休闲方式,但一些下层民众也对现代化的商场和产品感兴趣。有人发现,“那每家商店的门前都有什么 买一尺送一尺不顾血本大牺牲大赠航空奖券 等等的廉价漫画挂着;招引许多闲散的游民但他们中十

46、之八九是无购买力的”。可见,近代商场虽为中上层人士而设,但底层民众仍然可以通过他们的方式感受现代化。连玲玲认为,百货商场的建筑、橱窗、柜台、声光化电等共同构筑了可视化的消费空间,这种消费空间虽多为中产阶级享有,但一般民众亦可通过各种形式体验,这种可视化的消费空间具有公共化的特征。因此,“视觉营销的 公共化 也导致欲望的民主化”。尽管它的目标客户是中产阶级,但是它的橱窗展示却提供了一个让市井民众感受现代性的想象基础,并且刺激人们对物品的欲望和心理需求。结语如何感受一座城?这是城市史学者提出的一个极富价值的问题。以往关于城市史的研究已积累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但对城市感受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本文以郑州为

47、例,从视觉、听觉、嗅觉、城墙内外的“二重世界”等几个侧面对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郑州进行初步探索。沙尘弥漫和大同路上的高楼林立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视觉印象。各地“叫卖声”的汇聚,使郑州的“城市之音”更为多元化,汽笛、机器、广播机和收音机等的声音开始出现在郑州的街头巷尾,人们得以从听觉上感知郑州的现代性。由于民众的卫生观念不强,随地便溺、污水横流的状况较为普遍,臭气熏天成为时人对郑州的嗅觉体验。时人对郑州城墙的关注,凸显了城墙内外传统与现代不同生活环境的差异,尽管城墙具有分割内外的功能,但通过人口的流动,城外的现代生活方式对城内传统的生活方式产生冲击。如何增强城市史研究的活力,马敏认为,“将 感觉史 概念引入城45寿芝:郑州,中学生文艺季刊 第 1 卷第 1 期,1935 年,第 83 84 页。连玲玲:打造消费天堂 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第 165 页。市文化史研究,就是一个可以尝试的选择”。具体而言,他认为可对城市之味、城市之声、城市之形与魂等方面进行深描,从而使城市文化史研究更富活力。这样的提倡与本文研究主旨是一致的。作者:郑伟斌,郑州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编辑:熊亚平)55感知城市: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州城市印象初探马敏:让城市文化史研究更富活力,史学月刊 2008 年第 5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