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学图书馆交互式空间的“显”与“藏”——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图书馆创作实践.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24085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图书馆交互式空间的“显”与“藏”——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图书馆创作实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学图书馆交互式空间的“显”与“藏”——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图书馆创作实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学图书馆交互式空间的“显”与“藏”——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图书馆创作实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June 2023 Industry City247调查研究1思考1.1大学图书馆的新趋势现代大学校园正呈现开放、自由、创新的发展趋势,这源于教育模式的改变,大学越来越注重以社会性的教学和生活方式,来培养学生未来在社会上成长和发展的能力。未来教育强调自主学习、互动教学的模式,通过人与人的交互影响来激发师生、同学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为此,教育建筑一定要走向更开放、多可能的创新空间设计,以其营造出的积极空间的互动影响力来育人。图书馆作为校园最具社会属性的建筑,其功能应更为多元,空间应更为开放,形态应更为生动,来促进思想的碰撞、知识的传递,以环境育人,以建筑育人1。1.2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图书馆的定

2、位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图书馆以开放、共享、互动、交流为设计理念,在创作中将从“显”与“藏”两个层面来体现。从设计的角度,功能布局、内部空间、外部形态将呈现最“显”的状态,力求让人们感受到图书馆的开放和互动,在场所中不断去获取和探索知识;而从技术的角度,从安全、物理、建设等方面考虑防火、采光、通风、结构等通行规范下的要求,则必须“藏”。如何做好“设计上的显”和“技术上的藏”,将是实现交互式空间的核心,是概念落位实现的关键。本文将从布局、功能、空间的设计层面和设备、结构、消防的技术层面,来讲述创作实践中的具体举措2-3。2“显”设计2.1“复合多元”的功能设定 互联网时代下的阅读习惯,已从传统纸媒

3、发展成数字媒体的多元阅读,结合未来校园自主学习、互动教学的社会实践型教育模式,图书馆的功能主体将从“书”转变为“人”。而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阅读、思考、交流、休息、活动的综合行为,设计也应该从行为需求的角度出发,来设定功能和组织分区。临沂校区图书馆以开架阅览、交互学习、灵活休憩、集会交流等多元内容作为复合功能的组合依据,以由外而内、由南及北作为功能分区的动静原则:底层南侧设置图书馆大厅、自习室、报告厅、阶梯阅读、咖啡书吧等开放功能,北侧设置采编、设备等服务功能;中层南侧设置开架阅览、户外休憩平台,北侧设置路演、研究室;屋面南侧设置户外集会、交流、休憩、运动等功能,北侧设置设备用房。这样的功能组合

4、,确保师生可以获得一个长时间的交互学习过程,灵活开放的功能安排也为日后融入、更替新的需求提供基础。2.2“亲切开放”的外部空间师生从外部校园进入到图书馆要经历一个由远及近摘 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社会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图书馆作为大学校园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其意义已经不限于大学的形象代言和获取知识的领地,更应该成为校园实践社会活动的“窗口型建筑”,其功能、空间、形态应该更具社会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完成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图书馆以开放、共享、互动、交流为设计理念,打造交互式的校园生活学习场所。临沂校区图书馆从艺术创作和技术落实的融合角度出发,采用了设计“显”与

5、技术“藏”的思考方式,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设计”与“技术”的握手言和。关键词:开放;共享;互动;交流大学图书馆交互式空间的“显”与“藏”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图书馆创作实践文/杨蔚产城产城 2023年6月(上)248的过程,建筑的外部空间形态将带给人们直接的视觉感受,从而极大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所以,本设计将开放、共享的理念一以贯之的延续在外部空间形态上,形成亲切的建筑观感。建筑外部的横板设计就是由内部开放空间延展而来,横板间不同角度、距离的竖向陶板也是以遮阳、采光等功能需求为因,显现出灵活、生动的红色韵律为果。设计显露出的这种亲切、生动、开放、共享的第一眼,会为师生开启交互式学习活动树立很好的开

6、端4-5(图 1)。图 1 图书馆透视图2.3“内外上下”的互动场所空间环境影响力成为自主学习、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并且随着数字阅览的普及,未来的大学图书馆会更加开敞,如何营造一种随处可坐可学,以学习感染学习的场所,将是建筑师着重思考的问题。而图书馆作为校园活动的中心,师生停留的时间也会更长,学习之外的“放空”休憩空间的设定也必不可少。图 2 空间分析图临沂校区图书馆的创作不是把建筑割裂成一层层的空间,而是当成一个完整的“容器”,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的“掏空”和“联动”进行思考。纵向设计了三个贯通上下的垂直阅览空间,设计手法上通过连贯的台阶联系错位、转向的拔空区域,随着行进的过程,空间也随

7、之变化,避免产生“空而无物”的“视觉中庭”,让师生体验到的是一种开放共享、自由交互的空间形态,从而让空间环境来促进自主学习和互动创新(图 2)。而横向更多从为师生营造休憩和气候适宜期间的户外学习空间而考虑,在各层的外墙部位,结合室内休息空间,延申了不同尺度的户外休憩平台,并且在休憩平台之间进行了跨层交通联系,打造了外部空间的第二动线。内外、上下的互动场所,让师生面对的不仅仅是书本,更多的是在人与人的感官碰撞中,激发不断学习和创造的欲望和能力6。3“藏”技术3.1“呼吸”的功能立面图书馆由于学习、阅读时间长,对于采光、体感舒适度要求高,常规来说,建筑要采用很多人工手段来解决,非常不节能。在这个方

8、面,建筑外立面应该以气候适应性为功能原则,与“风”、“光”适时交换。本案的立面设计中以不同光照朝向、不同太阳入射角、当地主导风等自然因素为思考原则,运用竖向陶板不同角度和密度的组合,达成了遮阳、导光、通风的目的。应对西晒的不利影响和引入东南的良好光照,西侧竖向陶板的间距小,角度转动大,隔绝西晒,南侧和东侧的竖向陶板的间距大,陶板窄边朝向东南,以获得更多上午的入射光和遮挡下午刺眼的阳光;横向出挑于外立面幕墙的板顶适当设置导光板,将太阳光导入室内,使窗后较远距离的阅读空间也能有良好的自然光,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图 1)外立面的设计不能只注重艺术性,而忽略功能性,这张”皮”如果设计得当,就可以像人

9、体的皮肤一样,既美观又能“呼吸”7-8。3.2“透明”的设施体系为了满足图书馆室内的正常物理环境运转,每层都需要很多的设备机房,同时,茶水间、卫生间等服务设施也必不可少,再加上竖向结构的支撑,往往会给图书馆开敞空间的实现带来诸多限制,如何“化零为整”,将结构、设备、服务等设施“透明”,确立空间开放和延展是建筑师进行技术方案构思时的重点之一。临沂校区图书馆的技术方案中,在空间四角区域June 2023 Industry City249调查研究均布了长方形核心筒,将设备用房和服务用房集中设置,并加强四个区域的结构刚度,辅以周边 10m 跨度的钢柱,确保图书馆内部呈现“十”字型的开敞的空间。同时,在

10、最外侧一排柱网的设置中,与外立面幕墙留有一定距离,既可以让窗前的采光更为均匀、景观更为连续,又能保证外立面的设计不受竖向结构的影响,灵活多变。(图 3)图 3 结构设备布置分析图结构、设备的技术方案在前期创造中非常重要,结构工程师和机电工程师对于技术系统的方案构思,会直接影响到建筑概念能否落实。所以,好的作品一定是各个专业综合创作的结果9-10。3.3“消隐”的防火分区为了不影响三个中庭的空间流动,防火分区、防火卷帘和防火墙需要非常巧妙的设定。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14(2018 版)规定,当建筑内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高层建筑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为 3000,防火分区之

11、间的隔断采用防火卷帘分隔时,当分隔部位的宽度大于 30m 时,防火卷帘的宽度不应大于该部位宽度的 1 3,且不应大于 20m。所以,要保证三个流动中庭的贯通,防火分区的划定和防火墙的位置、长度尤为关键。临沂校区图书馆的消防方案摒弃常规平面分区的思考方式,采用立体竖向跨层划定成若干个纵向分隔的防火区域,这样可以保证防火分隔不会打断中庭的跨层;其次,防火分隔尽量利用核心筒的区域,一方面靠近疏散楼梯间,更为主要的是利用核心筒内的墙体来计入防火分隔中防火墙的宽度,以最大化保证防火卷帘的宽度,达到建筑空间自由流动。(图 2)我们要巧妙的利用技术规范,而不是生硬的执行规范,让设计和规范成为“和而不同”的朋

12、友,是我们处理这类问题的法宝。结束语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的心脏”,是大学精神和文化最重要的图腾。因此,在建筑创作中,我们不能拘泥于一个够用、好用的功能型建筑,而是要面向未来高校的教育需求,让建筑空间可以塑造一个自主学习、互动教学的场所,以建筑育人,以空间育人,以环境育人,成为未来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这一目标的达成,将面临如何处理好设计的“显现”和技术的“隐藏”,就需要建筑设计师、结构工程师、机电工程师等各方力量不断发挥智慧,协同作战。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行为和教学模式都可能会发生改变,封闭、冰冷的建筑一定会退出历史舞台。开放、共享、交流、互动的大学图书馆将以其灵活度高、适应性强的特点,成为满足

13、未来交互式教学需求的“最佳伙伴”。参考文献:1 吴建中.从上海图书馆东馆设计看全球图书馆建筑发展趋势 J.图书馆杂志,2022(6).2张伟.浦东图书馆新馆的文化使命J.图书馆杂志,2010(10).3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2(5).4宋雷,崔中芳.生长在公园里的图书馆J.时代建筑,2009(6).5王兴田,杨蔚,藏佩山.回归建筑本体J.城市建筑,2006(8).6蔡良娃,曾坚,曾鹏.信息时代的建筑空间形态及其生成理论J.新建筑,2006(3).7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8 谭哲.节能舒适的双层呼吸式幕墙J.建筑学报,2005(10).9江苹,蒋友娣,夏诤.浦东图书馆(新馆)空调系统设计J.暖通空调,2013(3).10肖魁,贾水钟,贾君玉,郭小农.上海图书馆东馆悬挂结构方案设计与研究J.建筑结构,2022(1).作者简介:杨 蔚(1979)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辽宁省辽阳市,职称:工程师,建筑学学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理论。(作者单位:上海兴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