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儿童读物中插图的伦理问题与审视.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22760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读物中插图的伦理问题与审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儿童读物中插图的伦理问题与审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儿童读物中插图的伦理问题与审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0儿童读物中插图的伦理问题与审视刘庆华(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郑州,450001)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创新及应对策略研究”(20ZDA059)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 刘庆华,广告学博士,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出版科学,2023,31(3):30-39 摘要 探索插图的伦理问题,以期助力儿童读物的良性发展。通过梳理外文文献,结合国内儿童读物插图现状,探寻插图伦理边界把控的治理观念。研究发现,插图伦理主要体现为“过程伦理”和“意义伦理”两大范畴,插图伦理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图像操作、道德性、审美性、身体认知、信息适恰问题,这五个方面极易

2、引发插图伦理风险。儿童读物中插图的伦理边界把控,应坚持构建插图美育准绳、营建图像观看结构之善、筑牢主流一元主导地位的治理观,规避图像之“恶”,维护儿童读物秀美悦目的视觉环境。同时应加强对插图的相关研究,并提升儿童的视觉素养。关键词 儿童读物插图伦理视觉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23)03-0030-10Ethical Issues and Examination of the Illustration in Children s BooksLiu Qinghua(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3、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450001)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ethical issues of illustration in order to help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s books.By analyzing the foreign literature,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llustrations in domestic children s books,thi

4、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core issues of illustration ethics,and explores the governance concept of illustration ethics border control.Illustration ethics is mainly embodied in two categories of “process ethics”and“meaning ethics”.The core problems of illustration ethics mainly

5、 include image operation,morality,aesthetics,narrowing of body cognition,and information appropriateness.These five aspects easily lead to illustration ethics risks.Ethical border control for illustrations in children s books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constructing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cri

6、terion of illustration,constructing the good structure of image viewing and establish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mainstream monism.To avoid the“evil”of image and maintain the beautiful and pleasing visual environment of children s books.At the same time,relevant research on illustrations should als

7、o be strengthened,and children s visual literacy should be improved.Key words Children s booksIllustrationEthicsVisual culture儿童读物是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知识读物和作品的总称1,它是文化教育的传播媒介,更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工具。儿童读物代表了一种强大机制,为孩子们了解世界、求得知识、启发智德提供清晰的图景:一方面,能够唤起读书趣味,激发儿童丰富的情智想象;另一方面,能够涵养儿童的思想和心灵,培育道德,养成国民精神与人格。插图是儿编辑学编辑工作栏目主持舒月31出版科学(双月

8、刊)2023331期年第第卷PUBLISHINGJOURNAL童读物的重要元素和交流中心,作为图像的插图,影响着儿童如何去认知世界和看待生活,知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重要的。如果插图粗糙或是低劣、观念错误、忽略审美性、不符合儿童生活,将难以帮助其获取理想的知识和道德处方,遑论美育养成与性情陶铸。“瞬间效应”的伤害可能微不足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图像对精神伤害的“累积效应”可能是巨大的。插图的内容和方式都有可能显著影响读者的感知,并且这种影响可能是长期性的,读者的想象可以超越图像本身所代表的物质内容,并且这种想象的自由远远超过了图像内容本身的“孕育”过程,也就是说,在图像产生之后其图像意义的影响可

9、以是具有持续性的2。正是由于图像的这种影响效力,观照儿童读物中插图的伦理问题具有相当的重要性。1儿童读物插图的伦理之思与概念框架美国教育学家阿兰 布鲁姆认为,所有关于教育的探究活动都代表着一种道德上的责任3,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读物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伦理问题,因为它涉及对儿童教育的理解和选择。儿童教育必然要借助插图这一形象化元素来进行,这是由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决定的。插图是儿童认知、探索世界的有效方式,也是儿童冒险和幻想的第一领域。儿童插图的伦理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如果不借助插图伦理研究体系,一些伦理失范现象就不易被充分理解。1.1表征危机:图像传播的伦理

10、之思儿童读物中插图的伦理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从图像传播的历史来说,图像伦理一直是视觉传播中的重要议题,在广泛的知识生产过程中,W.J.T.米歇尔将图像总结为“一个特殊的摩擦和不适点”4。今天,人们处在一个图像泛滥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时代,米歇尔说,21 世纪的问题是形象(图像)的问题,人们生活在一个被图像拷贝、复制所控制的文化环境之中5。“图像时代”的本质表现为“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特别是 20 世纪末以来,“表征危机”弥漫于哲学和文化的思考中6。儿童读物中的插图作为图像的一个特殊类别,也被这种“表征危机”所裹挟。说到底,表征即指图像,图像同政治、经济力量一样,成为一种物质性的力量,反映和创

11、造着这个世界,对视觉信息接收者的感知产生着重要影响。视觉图像可能有助于沟通,或者经常如此,但也会造成混淆和模糊。当下,在海量图像的包围之下,人们似乎失去了对图像生产的禁忌,资本、技术、权力的商谈、妥协、合谋模糊了图像传播的边界,有意或无意、主观或客观、可控与脱控,冲击着图像生产的原则、伦理。透过西方图像传播的历史,可以弄清图像伦理的变迁,便于准确认知图像伦理问题的本质。西方图像传播,经历了宗教伦理、价值伦理和责任伦理的发展演变。(1)宗教伦理。图像禁忌是一种古老的禁忌,在中国有“非礼勿视”的教化训诫,在西方,图像代表着原始宗教对视觉的约束。雷吉斯 德布雷在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中描述了西方图

12、像的源头,认为图像始于雕塑,是生者和死者、人与神之间的媒介,早期的图像被赋予了死者的具身化的意义,是神圣、神秘的。一直到15 世纪,图像才从宗教禁忌走向世俗化,由神话思维主导转向视觉主导,成为调动“天真文盲”的物质载体。这一时期,人们对图像的使用难以摆脱宗教伦理的影响。(2)价值伦理。16 世纪中期,视觉成为狂热者和反对者伦理斗争的焦点7。爱德华七世宗教改革时期,广泛性的图像实践超越了传统的宗教禁忌。17 世纪,充满活力的视觉文化在廉价印刷单页上蓬勃发展。19 世纪,一系列印刷和复制图像的技术影响了知识的传播和消费,视觉图像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化道具,从32编辑学编辑工作栏目主持舒月而摆脱了人

13、们对其价值的质疑。插图的印刷数量大幅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并在 20 世纪初迎来插图的黄金时代:“从来没有人对各种插图有如此大的兴趣”8,视觉插图确立了它在印刷商、出版商和读者中的中心地位。插图从文本叙事的“附件”成为文本的“重要方面”,成为书籍制作领域的一种关键资本形式。(3)责任伦理。1970 年,米歇尔 福柯指出,一种亲视觉的方式组织起了现代西方社会,以图像符号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社会的到来,使得图像成为人类交流和文化表达的重要方式,图像成为当前文化的主要特征。视觉文化的表征空间中充满了幻觉和表面风平浪静而又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对图像的生产产生影响和作用9。爱德华 索亚在第三空间中将现实社会描

14、述为一个亦真亦幻的空间。鲍德里亚认为,视觉文化中暴力和娱乐的两面性,使图像产生深重的、野性的诱惑,造成人们对图像的邪恶般的贪恋,面对诱惑沉迷于中。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学者对图像这种工业社会复制时代的产物进行了大量批判性的研究,剖析图像泛滥带来的种种问题,开始从“责任”视角反思什么是好的(或坏的)、什么是对的(或错误的)、什么是美好的(恰适的),以及应该做什么,而不仅是法律要求的必须做什么。1.2插图伦理的概念架构儿童读物的问题插图伦理研究根植于西方伦理思想,相关研究内容杂冗,学术话语分布广而散。随着国外理论伦理研究转向应用伦理研究,插图伦理相关研究逐步走向具体。以下结合国外代表性成果,从概念框架

15、和问题的角度加以阐释。美国韦伯州立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的学者谢里 约瑟夫森、詹姆斯 D.凯利和肯 史密斯博士,基于麦克卢汉的媒体法则“四分法”,尝试搭建了插图伦理的概念框架10,为插图伦理研究提供了启发性思路。插图伦理主要涉及插图及成像影响人们思考、感觉、行为、创造、使用和解释意义的方式,插图如何被创造出来用于与他人进行交流,以及理解自身与他者。研究显示,插图伦理是一个体现过程伦理学的系统,它被分为过程伦理和意义伦理两大范畴。过程伦理指视觉是如何被制造、创造、构建和使用的,它从过程性关注插图的制作和使用方式。过程伦理在视觉生态系统内被概念化,认为插图成像的过程是合乎伦理或不伦理的,它关注成像系统

16、产生意义的过程,包括上下文、过程、动作、行为,以及过程产生的效果,分析重点放在图像本身、观看环境、制作目的、视觉美感和需要审查的东西。意义伦理指视觉想传达或交流的东西,即画面是什么,画面中有什么,它要表达、再现什么,它隐藏、遮蔽了什么,有何意义。意义伦理从要素、构图、互动、意指、认知、事实、情感、功能等不同层次和维度审度图像意义层面的伦理取向。围绕过程伦理和意义伦理,插图伦理划分为四个可能的范畴,即过程伦理/意义伦理、过程不合伦理/意义伦理、过程伦理/意义不合伦理和过程不合伦理/意义不合伦理。过程缺乏伦理会产生不合乎伦理的信息,也会产生合乎伦理的信息;过程合乎伦理同样会产生合乎伦理或不合伦理的

17、信息。意义如果不合伦理,就会影响图像生产的过程,导致过程的不道德。尽管有时划分伦理并不容易,而且存在价值中立却导致道德或不道德的信息产出的情形,但该理论框架为判断插图伦理提供了操作性指向。2儿童读物中插图伦理失范现象与问题审视近年来,我国儿童读物的印刷数量快速增长,种类不断增多,插图无疑会对儿童读物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儿童读物中插图存在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些插图问题甚至发展成为舆情事件,引发网络热议。儿童读物中插图存在的问题涉及面广而复杂:插图不健康,33出版科学(双月刊)2023331期年第第卷PUBLISHINGJOURNAL隐含超越儿童发展阶段的性暗示,含有诱导自杀犯罪等内容;插图不雅

18、,内容恐怖、惊悚、残酷,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插图不美,画风怪异、人物形象消极、不符合大众审美;插图水平不高,过分追求“眼球效应”;插图科学性不高、图文匹配度低、内容重复制作、脱离实际、图像类型单一、过于动漫化等。要准确把握儿童读物中插图伦理失范的现象,需要借助插图伦理的概念框架和知识体系。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类所有的追求都可归为“对真理的追求”、“对善与权利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真”在于追求事物的基本真实和存在;“善”关注什么是好的(坏的),什么是对的(错的);“美”代表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判断和评价,涉及事物的内容、精神、意义及形式、手法等技巧性因素,对于图像,特别是儿童读物插图而

19、言,还涉及儿童身心发展和内容适宜性的基本问题。围绕过程伦理和意义伦理两大范畴,又进一步带来插图伦理具有代表性的五类问题,可以为观照儿童读物插图问题提供思考的依据。2.1图像操作问题甄别一幅插图,首先要审视其图像的操作问题,这是因为操作图像不仅是现代人的一种直觉练习,更是使用逻辑推理对符号选择编辑、解释的结果。在“视觉”时代,人们的眼睛逐渐精于脱离物质实体,但见图像不见事物,一切都走向虚构性。这就是让 鲍德里亚和居伊 德波所言的一个“媒介仿真”世界,一个“景观蒙蔽”的世界。现代制像技术的进步,更是抹杀了图像的原始神圣特性,德布雷认为摹本是原型的孪生兄弟,图像既然真相缺失,越迷人就越有害。插图伦理

20、失范现象的增多,与人们有意无意地对图像的操作和输出是相关联的。图像操作包括原则确立、内容设置、技术修饰和结果输出四个方面,这其中包含着过程伦理和意义伦理。原则既影响“过程”又影响“意义”,反过来,“意义”也预设着原则、内容和技术。原则通常有强制、尊重、欺骗和功利主义,比如欺骗,包含四个元素:肯定他人知道的不真实的东西、否定他人知道的真实的东西、肯定他人怀疑的、怀疑他人确定的。内容设置主要包含呈现元素和暗示元素,呈现元素指事物的物理特征,如图像大小、颜色、形式等,暗示元素指观者可能推断出的概念、想法和主题。技术修饰的历史比较长,如今计算机技术使视觉图像的“无痕”修改成为可能,蓄意欺骗行为变得隐蔽

21、。此外,制作者的目的、理念、立场、喜好也与过程伦理密切关联。对于儿童读物中的插图,可以先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甄别,如操作原则,它决定了插图的品位和格调。以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儿童插图家凯特 格林纳威(Kate Greenaway)创作的著名插图绘本在窗下为例,其画风唯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田园气息,采用唯美主义手法描绘出美丽得体、天真优雅的儿童形象,绿草、花园、小路、房屋整洁古雅,营造出仙境般的场景。格林纳威描绘精致服饰和美丽花园,就是要通过对乡愁和梦想的描绘,激发儿童最初的图式感受,奉献给孩子梦境般的美丽空间,这也是格林纳威个人完整意义上的梦幻空间和自我空间11。插图彰显了格林纳威的装饰趣味和作

22、图原则,影响深远。再如内容设置,以问题插图扁鹊治病为例,其画风暧昧,人物形貌、动作猥琐,呈现元素有违伦理,因绘制内容儿童不宜招致社会批评。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教材插图中存在的类似不良诱导的问题,如多幅插图刻意突出男孩子的男性特征,这种暗示元素的累积应用,就牵涉过程伦理问题了。2.2道德性问题道德性是衡量儿童读物插图的一把尺子。伦理学关注权利与善的实践。何为善良的行34编辑学编辑工作栏目主持舒月为?什么是美好的?“我们似乎是以某种道德的方式或范畴来接触世界”,给事物打上道德的印记,这是为何要关注伦理的原因。扬 阿姆斯 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指出,儿童与生俱来拥有“道德

23、”的种子,儿童读物担负浸润儿童思想、培育儿童心智、建构儿童世界观的使命任务,其所使用的插图的道德性问题始终是无法回避的,当然也是判定插图质量或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问题在于,从概念上来说道德具有不可公度性,这增大了对插图道德性判定的难度。从过程伦理而言,插图制作者的道德取决于其个体理性和经验,康德认为个体通过理性为自己立法12,道德是十分主观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法则,个体通过经验选择与社会标准保持平衡,通过感性的经验修正自己的行为。文化碰撞、思想庞杂、认知变迁、历史脱离、现实分割等因素也冲击着道德的边界。人们的核心美德是什么?插图中的问题重不重要、严不严重?除非有鲜明的立场,清晰的标准尺度

24、,否则难以甄判。插图的道德性难以用统一标准进行判断,但按照评价层次高低可以划分为一般标准、具体标准和终极标准。一般道德性标准代表着一个社会基本的原则和规范,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审视。美国圣克拉拉大学马库拉应用伦理中心提出了权利、正义、功利主义、共同利益、美德和关怀六个审视道德的维度,通过提出以下问题来对插图进行基本评估:插图是否尊重儿童的权利?插图是否公平对待儿童?插图选择是否关心平衡利益相关者的最大利益?插图是否强调对共同利益的关注?插图是否符合某些理想的美德?插图是否考虑了儿童的关注点和感受?“血腥”“惊悚”“色情”“暴力”都是普遍不被允许的。如儿童启蒙插图中餐桌上的盘中食物是各种小动

25、物,主体人物佩戴的耳坠是一个人的形象,极易引起读者不适。对道德性的具体评判,难以有一劳永逸的现成尺度,因为道德判断系统通常是动态而具体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价值标准和尺度不尽相同。目前国内对于教科书、教学材料的编写已经有了指导性纲要和标准,如要求“插图美观”“生动活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为我们把关儿童读物插图提供了现实参考,但具体的标准仍有待细化。如勇敢、自信、毅力、热情、善良、诚实、正直、爱心、忠诚、谨慎、热爱和平、为别人着想都是美德的例子。终极标准反映一个社会的价值理想和价值关怀,反映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能成为衡量的标准。终极标准的构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以

26、利于指导儿童读物插图的良性发展。这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按照杜威“教育即生长”的观点,从生存、发展、完善的“儿童本位”出发去审视插图;还要结合具体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发展状况,建立合规律、合规范、合人性的衡量尺度,融会中外、格调雅致,彰显插图的民族性、思想性和创新性。2.3审美性问题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开明国语课本的插图师丰子恺认为,插图蕴含着独特的美育功能,所谓童心等同于美感13,审美性问题,是进行儿童读物插图伦理甄别的另一个方面。审美是人精神上把握世界的根本性方式,富于审美性的插图,使儿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尽管每个人对美的感受不一样,但美的插图不管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着共同的品质,如激动人

27、心、迷人、引人入胜、令人兴奋等。如果忽视插图在儿童读物中的作用,就极易将插图工具化,造成图像质量不高,内容粗糙。如果忽视儿童阅图的主体性,从成人的视角进行插图生产,导致插图审美的偏向,极易造成劣图的泛滥。不适的、可憎的、无礼的、令人不安的、使人沮丧的、黑暗的、枯燥的、无聊的插图,会损害儿童35出版科学(双月刊)2023331期年第第卷PUBLISHINGJOURNAL读物的文化、思想、价值的意义,从而失去其育人的意义。制作者的审美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贯穿图像制作的全过程,从观察事物、理性判断、艺术想象到意象生成,每一个过程都可能与伦理经验交融。日本著名插图画家竹久梦二在童画创作中非常关注孩子

28、的本源心性,通过插图描绘纯粹洁净的儿童世界。他在创作上坚持“童心主义”,纯真童趣、诗性绘画是他的创作基调。他的插图具有极强的装饰性特征,但又不失典雅,构图、造型、色彩、风格均衡统一,带有独特的美感。插图之美除了形象、色彩、光影等要素,还包括审美的知觉、想象与情感等。丰子恺的插图采用毛笔线条,使用中国传统山水花鸟画元素,贴近日常社会生活,以描绘儿童众生相为主题,记录平常人身边事,俯就童心,以美育人、启智、润心。如折荷图,充满山水田园的东方诗意,充满生活情趣,画面简洁明快、童意盎然,将观看者带入一个生机勃勃无限遐想的绝妙境地,油墨清香扑面而来。这些插图的目的主要是教儿童去认识美、感受美,让儿童在观

29、看时获得美的启发,引起内心的情感共鸣。2.4身体认知窄化问题伦理学从个体的身体性出发,身体研究成为纯粹伦理学的起点14。图像中身体认知窄化的问题,主要是“身体”被操控的结果。身体不是虚拟之物,它是被视觉凝视和权力操控的实体,身体本身隐含着复杂的权力关系。图像中身体的美与丑、形象的好与坏是社会规范和权力关系操纵的结果。儿童身体形象在视觉中的扭曲、窄化,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与广告中的女性身体形象的刻板印象类似,都是一种被掌控的结果。所不同的是,儿童处在个体认知的养成期,插图中儿童身体形象对儿童的影响程度要远超女性对广告中身体形象的审视,特别是“丑陋”“怪异”的插图,不利于儿童个体的自我认同,因为“我

30、们谈论美的时候,谈论的不过是自己”。身体被权力支配,同时导致了“过程”上和“意义”上的伦理。贝尔廷认为现代图像失去了指涉人的能力,其所说的人的图像是指跟人的生命活动有关的图像,包括物理图像和心灵图像两部分。图像不等于无生命的物品,按照贝尔廷的观点,身体认知的窄化亦是对图像中的“具身化”认识不足的体现,没有把图像当作“人”来感知。近年来,儿童读物中动漫插图的使用比例不断增多,动漫插图该如何表现“人”的形象是一个关键问题,对人物形象处理不当,不但影响审美,还可能带来其他社会影响,2022 年“有毒插图”舆情事件中,插图人物眼神呆滞、眼距过宽、形象丑陋,就是社会热议的焦点之一。夸张和变形是动漫创作的

31、基本手法,夸张和变形可以突出强调细节,增强插图的鲜明特色,问题在于要把握夸张和变形的“度”,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满足儿童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能随意甚至刻意过度处置,对人物形象和身体的处理要健康、积极、向上。2.5信息适恰问题信息适恰,主要是针对儿童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言的,即图像、文字信息的易用性。有些插图的信息处理要求较低,有些信息处理要求较高。要使儿童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如果不先用与该事物有关系的插图去吸引,实在是困难的事。按照鲁迅的儿童教育观,首要原则和步骤是理解、把握儿童的天性,之后才是指导。儿童读物中的插图是引起兴趣的原动力,要以美学的规则为依规,但插图是儿童阅读的,应当合乎儿童心理,合

32、乎其经验能力好恶,超出儿童的接受能力,就会产生信息适恰问题,降低插图的易读性。插图制作过程对图形、符号、图像、画面、大小、繁简、题材等细节把握不准,研究不深刻,会导致过程上的伦理性问题。插图内36编辑学编辑工作栏目主持舒月容对伦理的影响是意义层面的,内容是否超出儿童的年龄认知,是否过于成人化和划一化,都是需要仔细考虑的。儿童喜欢的画比较单纯,不是呆滞死板的,而是富于想象、有感情色彩、用意新颖和接近日常的。然而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需求、经验、认知能力不同,题材不同,如果插图中的人、物、地方和自己的经验认知相同,就会喜欢那种画。文科读物中的插图偏于美的欣赏,自然科学读物中的插图重在明了实物。哪个阶段

33、的儿童喜欢摄影画,哪个阶段的儿童喜欢水彩、素描、钢笔画?这也是儿童插画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儿童兴趣的发生,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如低龄儿童对运动的东西感兴趣,静止的插图就要少用。制图者如果没有受众分层思维,极易产出难以匹配需求的作品。以爱丽丝梦游奇境记15为例,该书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儿童插画图书,讲述的是一个荒诞而有趣的故事,好奇的爱丽丝跟随一只兔子进入一个地下世界,在那里见到了很多奇特的人和动物。从故事和情节来说,该书超出了多数儿童对世界的认知,“信息适恰”问题显现,借助插图激发儿童想象力为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提供了创作空间。爱丽丝梦游奇境记的插图有多个版本,其中约翰 坦尼尔绘制的版本

34、别具特色,他在插图设计上采用了超现实主义风格,把爱丽丝设计为头披卷发身穿连衣裙和平底黑皮鞋的形象,这符合当时现实生活中女孩子的穿扮。作者根据写实风格,对故事中的各类奇幻形象进行夸张处理,让人感觉很怪诞,但又整体符合时代特征。兔子先生、毛毛虫等动物形象搭配人的身体和服饰,每个形象都有独特的“人格”。约翰 坦尼尔对动物形象的细节处理很到位,神态、表情、动作高度类人化,插图高度还原文字内容细节,相互呼应,插图设计影响深远。3插图伦理边界把控的治理观图像的威力是巨大的,从意义上来说,图像看似平常,却可以产生影响或改变行为。视觉图像可操控性的滥用,将会导致图像的粗制滥造,造成视觉侵扰或暴力。很多情况下,

35、图像的影响是有长期和累积效应的,单从一幅图上有时很难判断其有害性,但其中包含的强加无意识是想象、认同与仿效的根源。因此,加强对儿童读物中的插图的伦理审视和管控,有利于规范图像生产主体的行为,规避图像之“恶”,维护儿童读物的视觉环境。3.1“审美品质”:构建插图美育准绳“人之初,便有图”,在儿童读物中,儿童欣赏插图的兴趣通常比欣赏文字的兴趣来得深切。儿童 28 岁开始从插图和故事行为中建立概念和身份16,儿童先看图后识字,可以说人的心灵深处本就是图像的流淌地,图像对人身心的接入方式是直接的。插图可以帮助儿童的想象,容易得到具体的观念,还能表现出文字内部的情绪和精神,这与作为经验性知识系统的文字完

36、全不同。用拉康的话说,个体在获得语言能力之前,世界是“想象界”,获得语言能力之后,世界是“象征界”17。爱美的好尚是人类的天性,这种现象在儿童时代尤为显著,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对艺术的审美品质做出自然的反应。从世界范围来看,儿童读物最讲究插图的品质,因为插图与儿童美育有重大关系。按照德布雷的观点,图像的邪恶,在于其所包含和暗示的空间、阴影和审度,围绕插图的审美品质,构建美育的准绳是规范和平衡“品位判断”的有效措施。一方面,要审视插图的美的标准,不带利益考虑的、令人满意的插图谓之美。美既不是本质也不是实质,康德称之为独特判断的相关物,他举例说,一朵小花之所以美,在于它去除了利益和功用信条的功能性

37、18。37出版科学(双月刊)2023331期年第第卷PUBLISHINGJOURNAL美的物品应该成为本身的目的,不夹杂外在功能的考虑。插图的美,就要不带庸俗的欲望,不带占有欲,没有利害考虑。插图的功用在于一种美育的结果,成为一种可靠的“滋养灵魂的宝物”。另一方面,要运用美的原理,使插图成为普遍受喜爱的东西。美的东西在第一时间应该能够取悦于人并得到认可、传递愉悦,柏拉图的著作中有许多关于美和感知的讨论,他提出美是纯粹的快乐,这是作品的乐趣和吸引力所在,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作品的审美价值是其客体本身中所固有的19。然而,人们各有所好,审美也是很主观的东西,如何才能赋予插图普遍性之美呢?即它不仅能够打

38、动我,也有某种东西可以打动别人,获得普遍性认同。事实上,从世界艺术发展史来看,一个积极的审美品质和美的概念,离不开对一系列美学原理的把握和运用,如对称、黄金比例、三分之一法则、主体背景、视觉流程、关键点等,这些都是插图之美的品质判断方式和依据。3.2“结构之善”:透视图像观看结构眼睛是普世的器官,它让我们超越经验通过眼睛直达客体20,进而形成观感。眼睛是非理性的存在,它是认识性器官,同“吃”一样,“看”是人的本能和日常行为。柏拉图认为,视觉是人类最为有益的东西的源泉,如果我们没有见过星星,没有见过太阳和天空,就不可能有描述世界的语言。亚里士多德同样认为,我们认识事物,五官之中得益于视觉者为多。

39、看,是儿童认知世界的基本逻辑,年幼的孩子缺少心理操作的经验,很难像大人一样去看待这个世界,理解他们所理解的东西。儿童普遍缺少逻辑训练,缺乏社会生活的各种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感知”成为理解、行动的必要条件,特别地,“在与不识字的人交流时,图片是必不可少的”21。借助插图,儿童读物可以为儿童提供系统性的知识,以认知周围的世界,帮助儿童学会如何看待周边的人和事,感受父母兄弟姐妹之爱,感受同学朋友间的友爱,学习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养成应对新奇、危险事项的机智,掌握关于健全人格和公民道德的知识,掌握关于家族和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及地理的常识,掌握衣食住行器用交通等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并从中获得纯洁

40、快乐,以接入世界。显然,视觉图像是旨在沟通和说服的人工制品,图像营造了一个再造的世界,梅洛-庞蒂说,与其说我们看的是图像,不如说我们是根据图像来看或随着图像来看22。美与丑、好与坏,是尊敬的还是荒唐的,是被欲望的还是厌恶的图像的世界是被个性化处理的结果,或者说是一种被建构的图景。按照本雅明的观点,图像是“观看结构的预设”,“结构之善”是基本的视觉伦理,透视插图中的观看结构,是推动视觉表意与视觉观看的关键。儿童读物中的插图或者是对现实世界“原本”的呈现、表征,或者是对社会理念及想象的描摹、反映,儿童观看的并不是直接的图像,而是集幻象、镜像与实存一体化的技术复刻,作为图像,其本质在于“再现实践”,

41、甚至是特定的故意再现23,是介于人与现实之间的社会建构的工具。那么,怎么才能把握图像的“结构之善”呢?一种可行的方法就是解析图像的可操作性的视觉要素。借助艺术史学家欧文 帕诺夫斯基的图像学透视方法,可以将图像分析分为三个层面,以考察风格、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层面是“自然层面”,即“前图像阶段”,从视觉上分析插图,如它的主题是什么,以何种角度切入主题的,如何构建观图方式的。追寻细节分析,关注插图的视觉设计,如线条、节奏、质量、空间、光、背景、颜色等。第二个层面是约定俗成层面,利用一般的、文化的和其他传统形式的知识,分析插图涉及的内容和特殊含义,分辨其中的人、事、物、寓意,对插图进行本体把

42、握。第三个层次是本质层面,要义38编辑学编辑工作栏目主持舒月在于透析插图更深层次的内在意义,抽取插图的潜在观念,分析插图的象征性体现,从文化史的高度揭示基本立场和信念等。3.3“意识形态”:筑牢主流一元主导地位人是根据自己的感官来获取信息并以此来行动的,这是控制论之父诺伯特 维纳留给我们的启示。从控制论的角度,通过符号操纵、以活动支持的权力是“令人信服的权力”24,图像是儿童社会行动的原初媒介,也是意识形态的“主战场”。这是因为图像传播被公认为具有天然的传播优势,所谓“一图胜千言”“好的速写胜过长篇大论”。德布雷就认为,图像是最节约的,因为它缩短了示范、省略了解释,比文字通常更有感染力,没有图

43、像的画本等于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邮局的信札。“图像可以是任何文本交流的中心媒介,并提醒我们意识形态是存在的”,视觉交流总是编码的,图像看起来透明,只是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代码了25。西方学者研究发现,“图画书是我们将幼儿融入我们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一种重要手段”,它通过最有力的引导,让儿童了解他们拥有的是谁的文化观念26。帕诺夫斯基同样说,图像的本质含义揭示了一个民族、时期、阶级的基本观念27。那么,插图的意识形态属性从何而来呢?首先,插图具有独特的结构,让儿童思考、行动和了解自身,形成与社会的互动,它是独特的被感知、被接受的表象结构体系,是意识形态的一个物质性框架。其次,插图处于儿童与现实之间,深入

44、到儿童生活的许多方面,指引着儿童的认知,这种“视觉景观”呈现出自身崭新的话语秩序,能够以非强制的方式影响儿童的无意识,对儿童的观念认知产生促进作用。第三,视觉文化在消费经济的诱导下,指涉物越来越偏离真实,图像世界变成一个游戏的世界,图像被刺激、娱乐、追求新异、吸引眼球、有卖点等要素牵引,很明显,儿童观看的插图也难逃幻觉效应的纠缠,成为意识形态视觉塑造的对象。第四,图像是艺术品,但其自身也构成一个独特的场域,“谁能传递图像,谁就能使天真无邪者驯服”,从西方观图史来看,图像是各种力量渗透和支配的对象,如最早的神权政治就利用、滥用了对图像的特殊权力。插图,除了受到其内部规制的限制,还受社会禁忌、理性

45、规范、法律、习俗、社会斗争等外部因素的限制,更受经济场、政治场、文化场等多元场域的影响。劣质、庸俗、恶俗、世俗化的插图不仅侵蚀儿童的精神世界,还会造成核心观念的悬置,在图像传播的碎片化、去中心化和消费化的现实逻辑下,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才能克服插图话语权旁落、传播弱化的困境。4结语通常,插图被当作一种视觉装饰,插图研究一书的作者戈德史密斯说,在英国、美国以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教育系统中,对插图在教育方面的相关研究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存在明显矛盾28。插图是儿童读物中更有价值或有趣的组成部分,它是文本的独特驱动要素和中心决定因素,而非简单的“视觉挂件”。事实上,作为现实的摹本或者说类像,

46、插图是一个“图像现实意识形态”三者一体的概念,在设计的皮囊中,常夹杂着多元化的消费符号、思想、欲望等各种目的性元素,作为中介的插图难免被支配。如果不了解儿童对插图的关注,就很难预测不良插图的意外后果,因为有意义的插图的灵魂在于对插图设计对象的尊重,因为我们对儿童的研究以及对儿童视觉伦理的研究,根植于我们对儿童和童年时期的理解。儿童生活在一个高度复杂的视觉世界中,帮助儿童整理、识别和理解他们遇到的多种形式的视觉信息非常重要。麦克卢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有赖于各个方面感觉能力的充分发展,我们要加强对插图产生的各种智力和情感反39出版科学(双月刊)2023331期年第第卷PUBLISHINGJOURN

47、AL注释1 朱珊虹,唐存琛.新媒介时代儿童读物特点及发展趋势探究 J.编辑之友,2014(6):252Wellbery D E.Lessing s Laocoon:Semiotics and Aesthetics in the Age of ReasonM.Cambridge UP,1984:903 王占魁.价值选择与教育政治:阿普尔批判教育研究的实践逻辑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034Mitchell,W.J.T.Picture Theory,Essays on Verbal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M.Chicago,IL:University of

48、 Chicago Press,1994:13523美 米歇尔著;陈永国,胡文征译.图像理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6法 罗兰 巴尔特,法 让 鲍德里亚著;吴琼,杜予编.形象的修辞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Knapp J A.Image Ethics in Shakespeare and SpenserM.Palgrave Macmillan,2011:28Matthew Owen Anderson.Bildung and Bilder?Text,Illustration,and Adventure in Popular German Childrens

49、Books of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D.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2019:3917 党西民.视觉文化的权力运作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410Josephson S,Kelly J D,Ken Smith K.Handbook of Visual Communication:Theory,Methods and MediaM.NY:routledge,2020:395-40711 麦静虹.格林纳威儿童插图中的梦幻空间 J.新美术,2017(3):8212美 约翰 罗尔斯著;张国清译.道德哲学史讲义

50、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14-1613 刘彦顺.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现代卷 精装本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30314 葛红兵.障碍与认同:当代中国文化问题 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20615 侯英囡.以约翰坦尼尔版爱丽丝梦游奇境记为例 J.荣宝斋,2016(7)16 Hayati M,Diah Wahyu Lestari M,Nurmawahda N.Kak awam s Storytelling Strategy in Delivering Moral Values for ChildrenJ.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