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场所精神理论视角下高校图书...间再造中的场所认同构建研究_陈敏贤.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20850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2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场所精神理论视角下高校图书...间再造中的场所认同构建研究_陈敏贤.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场所精神理论视角下高校图书...间再造中的场所认同构建研究_陈敏贤.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场所精神理论视角下高校图书...间再造中的场所认同构建研究_陈敏贤.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晋图学刊2023(3):64 71Shanxi Library Journal收稿日期:2022 05 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项目“基于创新学习空间的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9BTQ031)作者简介:陈敏贤(1994 ),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空间服务及知识服务。E-mail:823739295 qq com引文格式:陈敏贤,王焕景 场所精神理论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中的场所认同构建研究 J 晋图学刊,2023(3):64 71馆舍研究场所精神理论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中的场所认同构建研究陈敏贤,王焕景(曲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摘要:

2、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的场所价值不断被挖掘,提升场所认同应成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中的重要价值取向。诺伯格 舒尔茨的场所精神理论阐释了空间的特殊认同性。本文引入场所精神理论,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对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场所认同进行解构,并结合普林斯顿大学燧石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案例,从以下三个方面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中提升场所认同提供借鉴思路,即组织易于感知的空间布局、拓展多元体验的空间功能及注入引发共鸣的情感元素。关键词:场所认同;场所精神;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中图分类号:G258 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1680(2023)03 0064 080引言场景变革时代下个体身份角色的泛化使得对图书馆

3、而言,用户不再仅是作为单一角色的读者,同时也是学习交流者、创新体验者、休闲娱乐者等,用户角色的丰富带来了图书馆空间认知的转向。图书馆不再仅仅是作为满足传统功能的物质空间,而是立足于其文献借阅、信息咨询等基本服务的基础上,能够给用户带来空间体验、营造文化氛围、提供知识交流体验以及情感意义的场所。图书馆空间形态的多元创新为异质性的文化需求提供了包容创新的文化体验场景1。而空间作为大学图书馆的重要资源之一,在这场转型变革的浪潮中,不仅引起了学界对图书馆空间认知体系的“空间转向”,同时也迎来了各高校图书馆与学界纷纷对图书馆进行空间再造的实践与研究。在现有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中,对空间的物质构成要素、功能

4、划分、用户需求与技术应用在其中的推动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对空间所蕴含的精神含义、价值意义层面及其所涉及的空间与人的关系、与人情感联系的维度等方面的研究则较为缺乏。一个好的场所应在空间营造过程中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给予主体内心更多的关照,使主体获得更深入的情感体验与感受从而产生认同。正是有了主体对场所的认同,空间才会从没有意义和特性的抽象空间变为充满意义与激发主体行为与依恋的场所。图书馆作为一所大学知识交流与体验的重要场所,不仅具有物理空间的基本属性 是文献资料的栖息地,是新旧媒体共存、多元需求交织、实体与虚拟共融的文化消费场所,同时也具有精神空间属性 是校园师生思想与观念活动的领域,一个承载校

5、园记忆与探索未知的场所2。每一所大学的图书馆都应该有其自身不同于其他学校图书馆的校园特色与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在进行空间再造时则应由此体现符合其自身情况的空间结构关系以及形态特质,避免空间营造的均质化、机械化而带来的用户体验与感受的弱化,导致场所认同的缺失。充分发挥图书馆空间的场所价值,应使其基于物理空间的效用功能得以合理有效的构建,从而能够有力地承载精神归属的功能,使在场者能够产生对场所的功能依赖、身份认同、情感依恋,完成对图书馆空间的场所认同。因此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它作为不仅具有图书馆应有的功能价值,同时还蕴含着特定情感意义的场所,充分激发高校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与潜能,提升高校图书馆的

6、场所认同,应该成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中的价值取向和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关联空间的物质层面特性与人的情感层面特性来解析其场所认同的形成与提升,有助于为其空间再造提供不同角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挖掘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3。挪威建筑学家诺伯格 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 Schulz)是建筑现象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场所精神理论为解决技术时代建筑空间意义的丧失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对后现代主义城市空间设计思潮产生广泛且深远的影响4。他强调物质空间背后的人文精神,关于与人相关的体验如方向感、认同感、归属感的探讨对于空间营造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场所精神理论认为,场所是指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一般

7、而言,场所都会具有一种特性或“气氛”5。场所精神是场所所具有的、可被人感知的气氛,它是空间被人体验的产物,是人在空间中行动、与空间互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方向感”“认同感”,以及从而形成的“归属感”。他以场所的观点来思索空间的价值,以场所精神阐释了场所具有的特殊认同性,在精神维度上丰富了空间作为场所应具有的价值意义。基于此,本文引入诺伯格舒尔兹的场所精神理论,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分析场所认同的感知与实现方式,并结合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典型案例 燧石图书馆空间再造项目的分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空间再造中提升场所认同,发挥场所价值提供新的思路借鉴。1场所精神理论相关研究场所精神理论是起源于 20

8、世纪初的建筑现象学。20 世纪 60 年代,国外最先开始了场所精神理论的研究:梅洛 庞蒂(Maurice Merleau Ponty)以知觉现象学为基础,以场所中个体的感官、知觉与空间环境的关系为中心,提出通过知觉体验来感知场所精神6;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受梅洛 庞蒂现象学理论的影响,更多关注由知觉引发的相关体验上7;1980 年,诺伯格 舒尔茨首次系统提出了“场所精神”这一概念,认为要回到“场所”,从“场所精神”中寻找建筑空间的本质与意义5;汤姆格雷夫斯(Tom Graves)以建筑空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场所精神”的营造方法8。国外关于场所精神理论的研究,主要关切人与场所之

9、间的密切联系,场所精神也逐渐成为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改造、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国内则更多的是对城市空间如历史街区9、校园10 11、博物馆12 等场所或是某一特定案例13 的场景精神进行解析与建构。近年来,随着对图书馆空间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也有部分学者基于场所精神理论对图书馆空间进行了研究:许建业、杨亮从场所精神的理论视角对 15 所高校图书馆的内外部空间环境以及读者交互行为进行调研分析14,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阐释了场所精神理论与图书馆建筑空间和服务的关联15,并基于场所精神理论构建图书馆空间理论模型16;陈斌以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为例探讨如何构建场所精神,认为大学图书馆应以

10、场所精神为引领,从“空间创造”向“场所营造”转化17;刘佳对美国西雅图的 26 个社区图书馆场所精神的构建方式进行解析,并结合我国实践,对我国社区图书馆的场所精神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18。综上所述,以场所精神理论为框架对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进行理念与实践的分析具有可行性、合理性以及现实参考意义。2高校图书馆场所认同的内涵关于“场所”及其相关的观点,不同学者从各个专业视角展开了探讨。拉尔夫(Edward elph)从现象地理学的角度阐述场所的观念,他认为场所是过去的经验、事件以及未来希望的呈现,人们在空间内发生的活动、事件或存在有意义的真实经验的积累,都使其对此空间产生认同感,那么该空间单元也就转化

11、成为了场所。他指出了场所包含的三重属性,即客观物质、功能活动以及场所意义。场所意义则又包含着象征意义、个人情感、态度与价值等19。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Tuan Y F)则从人文主义的角度,认为场所是一种感觉价值的中心,一种主观的人类建构,人类的居住、日常活动、行为促使人们对场所产生强烈和持久的依赖20。诺伯格 舒尔茨指出,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场所的本质在于主体能够“定居”下来并且体验到来自自身与环境的意义5。在图书馆学领域,挪威学者斯万希尔德(Svanhild Aab)认为,图书馆应是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虚实关联的文化教育场所21;周萍认为,56陈敏贤等:场所精神理论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空

12、间再造中的场所认同构建研究大学图书馆是知识体验的场所,图书馆作为场所不仅是实体空间更是文化与精神的积淀,并指出应营造图书馆的场所精神以提高其“磁场吸引力”22;吴建中通过解析第三代图书馆的特征阐述了作为场所的图书馆给主体的空间体验,并指出要从“表现的”“交流的”功能角度发挥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23。本文在借鉴诺伯格 舒尔茨的场所精神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大学图书馆的特性来提出关于场所的观点以及场所认同的内涵。我们认为:场所包含了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双重意蕴,场所不仅具有实体空间的物质形式,还包含了在这个空间里人的具体行为、相关的文化事件以及记忆、经验的积累,并扎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上,由此形成其

13、完整的、个性的特质;场所以具体的建筑形式为主体的活动与经历创造了一个具体的空间,进而又通过主体的活动赋予空间以特殊的意义从而使之成为场所。场所认同则是指,当主体参与到场所中时,感到舒适、满足,且在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上与之共鸣而产生的一种积极认同的情感体验,这种认同包含了对场所的安全信任、功能依赖、身份认同以及情感依恋。因此,场所认同可为现代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行动提供一个核心理念,在场所精神的理论框架下,作为具体的概念内涵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提供一种可行性路径。3高校图书馆场所认同的感知维度及其在空间再造中的适用性根据诺伯格 舒尔茨的场所精神理论,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方向

14、感”和“认同感”则是其精神上的功能,归属感得以形成的前提基础是这两种精神功能的完全发展,这三者便是构成场所精神的基本要素。方向感意味着在场所中的人必须知道他与这一场所是怎样的关系,空间结构是形成方向感的客体,空间中的元素在知觉上彼此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种“环境意象”,并能给人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认同感意味着与特定的环境为友,通过与场所互动并产生某种共鸣,基于情感、记忆或历史等知觉基型与环境认同5。诺伯格 舒尔茨从场所精神的概念阐释了场所具有的特殊认同性,场所精神使得空间成为具有意义与价值感知的场所,包含了人对特定空间的信任、认同和归属,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意义”,基于情感体验获得场所认同。诺曼

15、(Donald A Norman)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将情感体验划分为不同层次,分别为本能层、行为层以及反思层24;本能层次主要表现在人通过自身感官系统对环境事物直观感受;行为层次强调人的参与性,关乎使用感与体验感,在这里,则主要体现为人们对空间的参与度与双方之间的交互性,并使人们能从空间环境里完善良好的功能、齐全完备的设施中获得积极的情绪反应,这种积极的情绪反应则是一种情感认同的表现;反思层次则是情感体验的最高层次,在这其中包含了个体文化、经验、教育等的差异,环境中有记忆点的东西往往会激发出人的某种情感,引发情感共鸣,这是场所认同通过情感反思后在更深层次上的体现。由此,高校图书馆空间在进行空间

16、再造时,可从环境感知、参与认同、情感归属这三个感知维度构建场所认同,发挥其作为场所的价值,如图 1 所示。Fig 1Place identification constructingmodel in university libraries图 1高校图书馆场所认同的构建模型3 1物质环境的感知体验人的行为活动一般从感受环境意象开始,诺伯格 舒尔茨把人在空间中与各种元素在知觉上构成的关系称之为“环境意象”。当主体进入某一场所时,首先会本能地调动感官系统对物质环境形成整体的或局部的感知,图书馆的物质环境对用户的这种直观影响则在基于本能的层次上增强场所方向感的感知,构成场所认同的基础。场馆良好的空间

17、布局可较为直接的帮助场所中的用户了解自身与场所的空间关系,这是感知场所方向感的关键。丹麦建筑师杨盖尔(Jan Gehl)指出,人的行为只有当某一空间环境能够满足人们自身需求时,才会主动自发进行25。图书馆是一所大学不可或缺的文献信息中心和知识交流中心,肩负传承文化、丰富师生精66晋图学刊2023(3)神文化生活、促进知识交流的职能,并且随着读者多元化需求的驱动,图书馆正在并且已经从传统的以阅览室向以学习和交流为特征的知识体验中心转变26。因而,在进行空间再造时,高校图书馆可根据用户需求,从学习支持维度、文化交流维度、创新体验维度、休闲娱乐维度等进行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规划,由此促进并激发用户在场

18、所中的行为活动与体验,从而参与到空间场所中。部分高校在改造场所空间时就依据其自身学科特色增设了符合特定专业需求的学习空间,如外语学习的同声传译室、口语练习室等,形成了满足在校师生学科需求的空间布局,以满足需求的空间功能驱动用户的到场体验,增强用户与场所使用关联的确立,实现主体对场所的需求感知。在各个不尽相同的空间形态中,具有可识别性的空间区域是构成场所方向感的重要元素,各类型空间可以相互独立、相互兼容和相互渗透。许多高校图书馆在空间再造中突破了传统的空间布局模式,形成了全开放布局,同时通过创造性的空间重组,设置集学习、交流、休闲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复合空间,并通过联通的开放式布局增强了主体场所感知

19、的整体性,形成空间的整体认知,获得空间安全感。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除了进行空间重组外,还可以通过文字标识、空间形状、颜色等多种空间元素来增加空间的个性化,形成差异环境,提升空间辨识度,能够帮助用户更好地认知、理解、使用空间,与空间进一步建立关联,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有助于进一步确立方向感,促进场所认同。在这方面,有的大学图书馆则是以不同色系区分不同楼层,有的则是根据各个空间的功能不同,采用不同的装修风格,突出视觉感知的差异识别,通过差异化的空间元素提升用户的空间识别认知。3 2参与互动的认同体验场所参与的认同感是主体在行为层次上的一种情感体验,是主体参与场所并与场所发生互动所获得的。场所认同感

20、包含了人对与自我与场所价值的评估,从中感知自己所处的文化,并与世界建立积极有意义的联系:一方面,主体因空间所具有的特定的场所特质而体验到场所是充满意义的并与场所产生共鸣,同时体会到自身的存在感与价值感,从而获得自我认同;另一方面,主体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空间的功能及其设施的可用性获得良好的体验感,尤其在更新升级设备的配置方面,包括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学习桌上配备电源插座和网线插口及各式自助设备如借还书自助机、自助打印复印扫描一体机等,这些功能设施极大增强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诺伯格 舒尔茨指出,“人的认同性是场所认同的先决条件”,而自我认同还通过与在场的其他在世者建立一种共在认同的关系来获得。人们

21、并非孤独地存在于世界,而是与他人共同存在,并且通过他人来确认自我的存在27。当与在场的其他共同体交流互动,建立联系时,能够更进一步加强认同感,并从中生发归属感。空间的感受与沟通是建立在使用主体差异性之上的,人们在感知并接受空间信息的同时还会与其文化特点相结合,与空间形成情感认同。图书馆是大学精神文化的象征,是知识存储与传播、学习交流与体验的场所,渗透了其所在大学的文化底蕴与校园精神,使它们应在具有图书馆普遍文化气息的同时表现出其与校园特色相呼应的独特气质,唤起主体的情感共鸣。认同感的获得源自于在空间使用过程中基于良好体验而产生的舒适感与获得感。升级再造的空间在功能定位上要满足大学图书馆用户的多

22、元空间需求,其中包括社交的需求,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社交与场所中的他人交流互动、建立联系从而获得自我认同,进一步增强场所认同感。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空间升级再造时,应注重将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融入更多不同的功能区域和空间的体验,如学术交流研讨室、学科空间、展览空间、文化体验空间等,并且根据空间功能需求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无论是空间的功能设置还是交流体验都应使用户在参与中产生较丰富的获得感,从而增强对场所的认同感。3 3情感意义的归属体验对场所的归属感是人们在情感反思的层次上基于集体记忆和价值认同与特定场所产生情感共鸣而形成的一种富含意义感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更深沉的情感认同。当场所从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

23、或地域条件中获得文脉意义时,场所便具有了特性和本质18。一个特定的场所,应承载着空间与人过去的历史,记录着随时间变迁而不断演化传承的文化,由此联系起人与空间的文化记忆,维系着与场所有联系的人们的共同记忆,场所精神经此沉淀而形成。大学的校园文化与集体精神经由一所大学所独有的长期的历史发展积淀而成的,凝结了一所大学的共同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渗透在整个校园环境中,并通过物质载体表现出来,对大学中的集体产生76陈敏贤等:场所精神理论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中的场所认同构建研究长久的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强化集体共同的情感记忆和文化认同。图书馆作为一所大学的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一所大学文化气息最浓厚和凝聚

24、了校园精神特质的场所,是大学精神文化的象征。因而,大学图书馆在空间再造中应强调场所的营造要注入校园的历史文化要素来唤醒人们的共同情感与集体意识,从而使场所具有归属感。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与历史文脉,这些正是一个学校的基因,是校园精神和凝聚力的基底,可以通过校园人文景观、历史建筑、校园历史、校园文化、校友事迹等体现出来。而图书馆作为一个校园的精神文化殿堂,则无疑应在其场所精神中刻入校园基因。不少高校的图书馆设置特定空间用于展览校史与校友事迹以及校园特色文化等。通过展示校史,让师生们得以更深刻直观地了解学校的历史与成就,由此因作为其中的一份子而感到荣耀骄傲,得以在集体意识的生成中获得归属感。

25、校友的励志事迹与校园精神更是大学校园文化中最具活力、凝聚力与生命力的元素之一,是代代传承的精神力量。通过图书馆特色空间再造,将校园精神文化融入场所中,传递给师生们。这都是基于融入一所大学的校园精神与共同情感,使主体与场所产生情感共鸣与依恋,萌发归属感。4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中的场所认同提升策略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场所认同对于促进图书馆空间改造建设、增强用户空间体验与培养用户的持续使用习惯、发挥图书馆的场所价值有重要意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于 2018 年完成的燧石图书馆空间再造项目是图书馆空间创新的典型成功案例,完成升级改造后的新空间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感28。下面结合该案例的实践为高校图书馆在空间再造

26、中提升场所认同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建议。4 1组织易于感知的空间布局空间组织是场所的脉络所在,合理的空间组织使不同的空间特性得以连接融合,有助于主体形成明晰的空间认知。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功能不断拓展,由原来的“藏借阅”的文献资源中心逐渐转变为用户学习、互动、交流、体验的多功能场所29,空间内容的新增也带来了空间关系的重组,空间布局的调整也就成为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空间布局中,应以人为核心,结合不同空间的特性与功能属性,通过基于用户流线的动线组织与基于特定关系的区域划分,对空间进行组织整合与风格设计,形成易于用户感知的布局。一方面,围绕用户的使用行为特征与需

27、求,按照用户流线进行空间区域排布,通过空间区域与流线之间的关系,如可根据用户使用资源、服务、空间的频率和路径布局,各服务区域围绕着核心服务进行综合性、无障碍、流转顺畅的设计30,形成特定的空间秩序,便于主体掌握空间布局。普林斯顿燧石图书馆的在改造研究生学习空间时,就根据学科馆藏的位置将其设在了靠近核心馆藏的地方,并尽可能地将它们放置在最容易获得自然光的地方。此外还将核心的图书馆服务整合到方便用户访问的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空间效率31。另一方面,在各个不同的空间中,应根据不同的空间特性与功能属性,注重空间的风格设计以及色彩、材质、光线等元素的搭配使用,增强主体的感官体验以强化空间感知。再者,还可

28、通过单元空间内的分割以及各个空间之间的关联等,同时设计相应的导向标识,强化空间导向性。普林斯顿燧石图书馆空间再造项目中最引人注目的设计元素之一是强调让更多的自然光进入建筑。在建筑师所谓的“光收集”中,天窗被战略性地添加到一楼空间。遵循“让到达那里 变得更容易”这一理念,为使用户更易于感知空间位置,燧石图书馆重新设计了新的导向路径、新的标志、新的楼层颜色编码,每层明亮的主走廊都被定向在南北轴上并且都有独特的指定颜色,由此将整个建筑的流通始终如一地组织起来,由每层南北走向走廊和集中堆叠的流通枢纽与洗手间来锚定31,增强了整个空间的方向感和秩序感。在电梯门口,还设计了一个指示方位的罗盘式大地砖32,

29、让用户一走出电梯就可以由此确定自己所在的空间位置以及感知整体方向,极大削弱了空间迷失感。书库中也做了有利于辨别方向的设计,北向书架的端板用了较深的色调,南向的端板则用较浅的色调33。4 2拓展多元体验的空间功能场所认同感是在主体空间互动的过程中构建的。当主体参与到空间场所,进行活动时,从中获得满意、良好的体验感,对场所的认同便得以形成。大学图书馆中的用户行为活动是丰富多样的,基于用户的多元需求,高校图书馆进行空间升级改造时,可从不同的需求维度来拓展空间功能34。每个功能维度之下根据本校具体需求特点与本馆特点等方面86晋图学刊2023(3)设置相应的具体功能空间,形成自身的功能体系。空间无时无刻

30、都在与人发生着互动,在这其中,主体所获得的体验是丰富多元的。不仅包括对物理空间、设施设备、软件资源等的使用体验,还包括在空间中发生的人际交往中有关合作、思辨、参与、共享、表达的体验35,并在这些体验中引发主体的情感认同,而这也正是图书馆空间再造所关注的核心价值。因此大学图书馆进行空间再造时可从这两方面采取改造措施。其一,对空间的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换代。设施设备的选用应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注重交互性,不仅关注功能,更要关注使用者的感官体验,注重与之交流的内涵与方式,以有效的互动方式让使用者感到其易用、有效且产生愉悦感,获得感。空间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可分为具有功能使用性和感官体验性的。使用型设施设备

31、在确保功能满足的前提下,应注重于所在空间环境的和谐,避免由于风格样式或是尺寸大小等造成整体环境的突兀感,给人造成视觉上的不适感以及空间使用上的不便。软件资源的提供则应有丰富的普适资源与适用的学科专业资源相结合。而体验型设施的选取,一方面,应有静态观赏装饰类,如雕塑、挂画等,同时应选取符合本校特色校园文化或传达特定内涵意义的,以调动起整个环境氛围,通过意义的传达激发用户的思索与感悟,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燧石图书馆在空间装饰上将许多旧馆的标志性元素重新利用,如枝形吊灯、枝形吊灯、窗帘、挂毯、石雕和地板等,同时,还在许多空闲的墙壁上放置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则大多数都以某种方式与普林斯顿的历史有关3

32、6,营造了新旧统一且独特的空间风格与气质,使之具有高度的历史与文化辨识度。另一方面,有动态互动体验类的,最为明显的则是各种新技术体验如 V体验、3D 打印、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体验设备则应注意提供使用引导以及维护更新,给用户以更好的使用感与体验感。其二,规划设计满足交流需要的功能空间。可以根据每一功能维度下交流性质、形式与作用等方面的不同,以及交流群体的多少来予以设计交流空间。如,学习支持维度下主要的交流需求为研讨需要,则可根据大、中、小型的空间划分设计研讨空间并配备如投影、会议桌椅等设备。而文化交流维度下的交流需求则更多是自由思想与创意的碰撞,如开展主题展览、休闲阅读、真人图书馆等,则空间风

33、格应较为个性鲜明,在空间布置上应注重灵活多变,可自由组配等,以充分适应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创新体验与休闲娱乐则应注重新颖的体验性、趣味性和放松舒适的社交性,以激发用户的探索兴趣,使其充分参与,促进交流融合。燧石图书馆中布局了各种形态不同的学习与交流空间,有开放式的、半封闭或封闭的,有小组讨论间和单人间,还有配备电子学习功能的智能技术教室。根据不同的空间特点配备不同的桌椅类型,除了常规的学习桌椅,还有视野开阔的高凳长排单人桌,也有舒适宜人的沙发。此外,还针对高年级同学需要写论文的实际情况,增设了许多个人单间,并升级其中的灯光照明、电源插座、互联网接入设备,还考虑到了残疾学生的无障碍设计,同时配备了

34、个人储物柜36,极大增强了用户使用体验和好感度。非正式交流空间如 Tiger 下午茶室也十分受到用户的喜爱。4 3注入引发共鸣的情感元素在形式与功能之外,图书馆所承载的大学共同情感、历史文脉以及从中得以一直传承延续的大学精神,是一个图书馆更为本质的价值意义37。从情感的角度出发,人们对特定空间场所的归属感源自于与场所的情感联结和身份认同。场所的本质是跨越时间的关系空间,是承载着人们对于过去的记忆和联系、人与场所关系的物质基础38。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则更应该注重完成其场所使命,体现场所精神。一个大学图书馆自身所特有的场所归属感的生成,是由与本校师生情感深度关联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校园精神所带来的更

35、深层次的情感认同。图书馆作为学校师生学习交流活动的场所,当融入了集体记忆,被赋予文化特性与共同价值时,便给了师生一种身份感与归属感。场所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物质可以给人们带来情感感知,从而建立起人与场所的情感纽带。因而,高校图书馆在空间的改造建设上,应关注空间场所与人的精神空间的关系,与本校文化相结合,通过多种渠道促进用户对身份的感知以及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可以基于本校的文化背景在空间再造中注入与共同情感有关的元素,赋予空间以独特的意义感知,以引起师生的共鸣,强化场所归属感。对于大学图书馆而言,升级改造时可挖掘本校历史文脉与集体的共同记忆,借助空间中的符号以及场景的营造使之得以更好的表达与传递

36、,从而激发师生的集体意识。如可以通过在场馆中设计布置标识标语、雕塑、书法、画作、照片等表征符号96陈敏贤等:场所精神理论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中的场所认同构建研究来体现校园文化、校园特色、校园历史、校训精神、校友成就等;通过展览陈列、设立校史馆、举办主题讲座等方式,展现有着特殊意义与价值的历史文献、影像照片、发展经历、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重塑蕴含着集体记忆的历史场景,使参与其中的人能够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身校园历史文化的浸润中引发情感共鸣并构建身份认同。燧石图书馆在一楼设立了展览区,打造了具有博物馆级的展览空间,用于展示来自稀有书籍和特殊收藏的材料,其中就曾展示过两位曾在普林斯顿任教

37、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手写材料39。此外,还以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名人的名字命名了 Scribner 阅览室、Dulles 阅览室、Graham 阅览室和 Jefferson 论文室32,使之得以提升了空间历史文化张力与影响力。5结束语一所大学的图书馆既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蕴含价值意义的场所,具有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双重属性。场所认同从用户感知体验的角度关联了图书馆空间的物质层面特性与人的情感层面特性,揭示了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是高校图书馆场所精神的本质体现,应成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核心理念,指导空间再造实践。参考文献:1 臧航达,寇垠 文化场景理论视域下公共图书馆空间建设研究 J

38、图书馆学研究,2021(2):24 29 2 范红,闫小斌 现代图书馆空间变迁逻辑与再造实践 J 图书馆,2020(4):72 78 3 吴建中 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 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7 10 4 邓波,罗丽,杨宁 诺伯格 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述评 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2):54 59 5 诺伯格 舒尔茨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M 施植明,译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3 23 6 莫里斯梅洛 庞蒂 知觉现象学M 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 STEVEN HOLL,Juhani Pallasmaa,Alberto Prez Gm

39、ezQuestions of Perception: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M Tokyo: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1994:7 8 GAVES T,WILCZYNSKA P“Spirit of Place”asprocess:archaeography,dowsing and perceptual mappingat Belas Knap J Time Mind,2009(2):167 193 9 王栋,许圣奇 基于场所精神的徐州市回龙窝历史街区塑造研究 J 工业建筑,2017(12):47 50 10 王文乔 让幼

40、儿园环境创建散发场所精神 J 中国教育学刊,2020(8):88 92 11 荆福全 隐性教育视阈下高校校园景观环境“场所精神”的体现 J 美术大观,2020(3):134 135 12 岳祥,苏丹“场所精神”指导下的村落建筑设计:以山东日照官草汪渔村观海博物馆为例J 装饰,2017(7):22 23 13 周志永,庞乾奎 清末民初上海哈同花园场所精神的塑造与感知 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1):122133 14 杨亮,许建业 场所精神理论在图书馆空间的应用研究:以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为例 J 图书情报研究,2013(2):18 24,12 15 许建业,杨亮 场所精神理论与图书馆建筑

41、空间和服务的关联研究 J 图书情报研究,2013(2):8 12 16 许建业,杨亮,张天颖 基于场所精神的图书馆空间应用之理论模型研究 J 图书情报研究,2013(2):15 17,12 17 陈斌,雒虹 大学图书馆场所精神构建实践:以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为例J 图书馆论坛,2017(12):26 31 18 刘佳 美国西雅图社区图书馆的场所精神构建及启示 J 图书馆学研究,2020(6):88 94,70 19ELPH EPlace And PlacelessnessM London:outledge Kegan Paul,1976:24 25 20 TUAN Y F Space an

42、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M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77:10 19 21ABA S,AUDUNSON,VHEIM A How do publiclibrariesfunctionasmeetingplaces J 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 esearch,2010(1):16 26 22 周萍,陈雅 转型期我国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再造研究 J 图书馆,2020(12):48 54 23吴建中 走向第三代图书馆J 图书馆杂志,2016(6):4 9 24

43、 唐纳德A诺曼(Donald A Norman)情感化设计 M 付秋芳,程进三,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 11 25 杨盖尔 交往与空间M 何人可,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0 56 26吴建中 走向第三代图书馆J 图书馆杂志,2016(6):4 9 27 林想,文应威,陈晓刚 哲学视域下居住场所归属感的若干思考 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17 122 28THE DAILY PINCETIONIAN Discovering Firestone EB/OL (2020 3 27)2021 12 30 https:/www daily

44、princetonian com/article/2020/03/discove-ring firestone07晋图学刊2023(3)29 史艳芬,徐咏华,刘玉红 图书馆空间布局与功能维度的战略规划研究:以同济大学图书馆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2017(6):61 66 30 肖珑 后数图时代的图书馆空间功能及其布局设计 J 图书情报工作,2013(20):5 10 31Firestone Library Firestone Library enovationEB/OL (2019 11 14)2021 12 30 https:/li-brary princeton edu/firestone

45、/renovations/32 赵梅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燧石图书馆空间再造实例研究与启示 J 新世纪图书馆,2020(2):71 75 33 Princeton University Library Transforming a Princeton i-con:The Firestone Library enovation ProjectEB/OL (2018 8 8)2021 12 30 https:/libraryprinceton edu/news/general/2018 08 08/transfor-ming princeton icon firestone library renov

46、ation project 34 司莉,曾粤亮 需求驱动的大学图书馆发展趋势研究 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3):30 40 35 彭松林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对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启示 J 图书馆建设,2021(1):105 113 36Princeton University Library Firestone LibraryEB/OL (2022 4 10)2022 4 16 https:/libraryprinceton edu/firestone 37 牛勇 共同情感:大学图书馆空间研究新维度 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5):51 58 38WILLIAMS D,PATTES

47、ON M E,OGGENBUCK JW Beyond the commodity metaphor:Examining emo-tional and symbolic attachment to place J Leisure Sci-ences,1992(14):29 46 39 VALENZA B,AONSON E A new era begins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Library EB/OL (2019 3 11)2021 12 30 https:/www princeton edu/news/2019/03/11/new era begins princ

48、eton university li-brary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lace Identification in CollegeLibrary Space e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ace Spirit TheoryCHEN Minxian,WANG Huanjing(School of Communication,Qufu Normal University,izhao 276800,China)Abstract:The place value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is co

49、nstantly being explored,and promot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space should be an important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space renov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Norberg Schulz s theo-ry of“The Spirit of Place”explains the special identification of space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TheSpirit of Place

50、”,deconstructs the place identific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otional experi-ence,and provides three ideas for university library to enhance the place identification in the space renovation,in-cluding organizing the easy to perceive spatial layout,expanding the spatial func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