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四章:第五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阻塞,或在此基础上合并痉挛,以及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或梗死的一种心脏病。冠心病是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
疾病负担中,在男性为第2位,在女性为第3位--2006年WHO
中国及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老龄化、社会城市化及生活方式变化,该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不断上升。
1979年,WHO将冠心病分为5型:
①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②心绞痛;
③心肌梗死;
④缺血性心肌病;
⑤猝死。
近10余年来分类:
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
慢性冠脉病: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正常的心绞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缺血性心力衰竭。
一、冠心病的分型、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典型心绞痛的特点:
1. 诱因
常由于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或心动过速而诱发。
也可发于夜间。
2. 部位及放射部位
胸骨体上中段的后方/心前区,
常放射至左肩、内侧臂至小指及无名指,或至颈部、咽部、下颌骨。
少数可放射于其他不典型部位或放射部位疼痛更显著。
心前区疼痛范围如手掌大小、界线不清。
典型心绞痛的特点:
3. 性质
压迫、紧缩或发闷,有时有窒息和濒死感,疼痛可轻可重,重者伴焦虑、冷汗。
疼痛发作时患者不自觉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4. 持续时间及缓解
疼痛出现后,常逐渐加重,1~5分钟而自行缓解,偶尔可长达15分钟,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而缓解。
急性心肌梗死突出的症状:
胸痛,疼痛较心绞痛更剧烈,呈压榨性或绞窄性,难以忍受,患者有濒死感,烦躁不安;
部位及放射部位与心绞痛相同,持续时间持久,多在半小时至几个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需要使用麻醉性镇痛剂。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和血清酶学的升高,一般并不困难。
二、 冠心病流行病学
1990年以来,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心血管病死亡率和死因构成比均居首位。
2015年,我国城市和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分别为264.284/10万和298.42/10万,心血管病死因构成比分别为,42.61%和45.01%。
全国33个省监测资料显示:
2013年心血管病死亡人数372.24万,比1990年增加46%,
其中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死亡人数分别增加91%、143.3%和18%。
根据生命损失年估计,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是我国人群死亡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三、 冠心病危险因素
(一)高血压
(二)血脂异常和高胆固醇血症
(三)超重和肥胖
(四)糖尿病
(五)生活方式
(六)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
(七)其他
(一) 高血压
高血压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增高,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都随之增高。
血压愈高,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愈严重,发生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也愈高。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血压>160/90mmHg者,冠心病患病率高2.3倍;舒张压>94mmHg)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比正常血压者高3.6倍;高血压患病年龄越早,以后患冠心病的危险性越大。
(二) 血脂异常和高胆固醇血症
人群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正比。
胆固醇在体内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粥样斑块中胆固醇的主要来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冠心病的发生呈负相关。
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年龄越早,今后发生冠心病的机会也越多。
(三) 超重和肥胖
肥胖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
肥胖能使血压和血清胆固醇升高。
国外有一项研究显示:
体质指数每增加10%,则血压平均增加6.5mmHg,
血清胆固醇平均增加0.48mmol/L。
35~44岁男性
体质指数增加10%,其冠心病危险性增加38%;
体重增加20%,冠心病危险性增加86%。
(四)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2~4倍,且病变更严重、更广泛、预后更差、发病年龄更早。
冠心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机会较无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高一倍。
(五) 生活方式
1.吸烟
烟中含有许多有害物质,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一氧化碳造成的缺氧,可损伤动脉内膜,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吸烟者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随着吸烟量的增加而增加,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戒烟者较吸烟者冠心病的死亡率低。
戒烟时间越长者,冠心病死亡率也越低。
2.饮食
冠心病高发地区人们的饮食中往往富含脂肪,尤其是肉和乳制品。
植物油和鱼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作用。
膳食纤维有降低血脂的作用。
3.身体活动
体力活动及体力劳动强度减少及下降,冠心病的危险度增加。
缺乏体力活动的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是正常活动量者的1.5~2.4倍。
(六) 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
冠心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联合危险因素越多,动脉粥样硬化或发生合并症的可能性越大。
有研究显示,具有三种主要危险因素的个体(血清胆固醇≥6.46mmol/L,舒张压≥90mmHg,有吸烟史),其冠心病患病率与完全没有这三种因素的人相比高8倍,比具有两种危险因素者高4倍。
(七) 其他
冠心病家族史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独立的危险因素。
精神紧张、忧虑、时间紧迫感等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还不明确,但对已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可诱发其急性发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