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离异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石鼓中心园 胡丽萍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离婚率也不断增长,据调查民政部统计,有超过一半的离婚是在婚姻的头七年,这些家庭中的孩子都较小。对于离异的夫妻双方或者一方而言,可能就是一种解脱,但对年幼的孩子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对其成长影响深远。有研究表明,在二十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中,有18项是离异家庭儿童人数多于完整家庭儿童,其中8项有显著性差异。离异家庭幼儿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不可忽视的问题。关键词:离异家庭幼儿家庭教育补偿教育Judith Wallerstein &Joun Kelly对加利福尼亚州60户离婚家
2、庭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学前儿童在适应离婚方面困难最大,而幼年时起经历的时间以及对时间的看法、态度和情绪体验等早期经验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也是难以估计的。一、父母离异对幼儿的影响什么样家庭教育造就什么样的人,家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港湾,家庭教育就是给孩子一个人生支点,也就是给孩子一种品格,一种能力,一种良好的习惯。学前阶段时幼儿身心发展的最迅速的时期,这时家庭的早起影响常常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作用,给他们终生的发展打下不易改变的印记。家庭是孩子天然的学校,而家长是儿童天然的老师,家庭教育渗透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体现出的品行、性格、生活
3、方式等对幼儿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离散家庭的幼儿由于经历了父母长期的不和与争吵,缺乏家庭应有的温馨与关爱,容易出现抑郁自卑敌意逆反等心理,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被遗弃感、 怨恨感等消极情感。这些消极情感若不得到梳理,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慢慢淡化,只会愈积愈深。尤其是年幼的孩子,由于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对家庭的突变他们无法预见,在事发后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很容易将父母的离异归咎于自己,形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主要表现有一下几点:(一)身体发育的影响离异家庭的儿童由于家庭经济收入的减少,生活条件变差,加之缺少父母的疼爱,身体正常发育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据调查,离散家庭的儿童身体发育情况要差于完整家庭的儿童。(二
4、)父母离异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离散家庭的儿童由于经历了父母长期不和,亲眼目睹了父母之间的争吵及其对情景,缺乏家庭应有的温馨和关爱,容易出现抑郁、自卑、敌意、逆反等心理,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感,甚至出现撒谎、孤僻、退化到早起行为等消极现象。父母的离异会使孩子有被抛弃的感觉,对他人的信任程度降低,变得态度冷漠。在很多孩子身上,这些消极情绪感不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减轻消失,反而会愈积愈深。和成人应付离异创伤不同,孩子的创伤愈合期要比成人长得多。尤其是年幼的孩子,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对家庭的突变他们无法预见,在事发后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很容易将父母的离异归咎于自己,形成严重的心
5、理创伤。(三)对个性形成的影响儿童心理研究表明,人的个性初步形成于幼儿期。在个性塑造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离异家庭给孩子的缺是残缺不全的个性影响与教育。有的离异家庭孩子不善交际,没有朋友,有的离异家庭孩子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比正常家庭孩子沉默寡言,很少和别人交流感情,性格内向比例比较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容易出现严重的性格缺陷,个性形成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父母离异,孩子被迫只能和父母中的一个人生活。失去了父爱,孩子容易形成偏阴人格,表现得懦弱,多愁善感,缺乏毅力,自卑,优柔寡断等。如果男孩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由于没有父亲的引导,在性别发展上可能会不够男性化,他们接触更多的是女性的角色行为
6、,孩子可能更细腻、敏感,但是缺乏胆识和魄力,或者感性胜过理性。失去了母爱,孩子会形成偏阳性格,表现的孤僻、冷漠,缺乏爱心和同情心,没有安全感等。如果女孩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生活中缺少了母亲柔美的榜样,性格中也就缺少这方面的素质,孩子可能会很独立,但会缺乏爱心,甚至大大咧咧具有攻击性,这对成年以后的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四)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在离异家庭中,父母的离异使孩子有种被抛弃感,导致孩子对他人的信任程度降低,变得态度冷漠,产生消极情绪。表现为胆小怕事、孤僻、易怒、不相信人、攻击性强等特征。这些消极的情绪及行为导致他们与同伴的交往的能力下降,结伴难度增大。例如,幼儿园大班六岁的俊
7、赫,父母离异,在班上表现得暴躁易怒,不相信同伴,只要同伴不同意他的要求就表现出攻击行为。(五)父母离异影响幼儿的智力发展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林崇德程跃的“智力表达等级及其条件”的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儿童的智力发展明显落后于完整家庭的儿童,学习成绩从总体上显著差于完整家庭的儿童。克雷()等曾研究了吵闹,不安宁家庭中的儿童,发现这种环境通常使儿童缺乏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并且造成智商低下。Doborah Dawson的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与家庭稳定的孩子相比,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受到语言缺陷的侵扰。完整家庭中家长会有意无意,不自觉地染上各自的性别特征色彩,在互补中不断完善孩子的智力发展,而单亲家庭
8、中,部分家庭环境被剥夺,父母角色缺失对子女的智力完善和行为发展极为不利。孟昭兰等人的研究表明,痛苦干扰、破坏和瓦解智力操作。幼儿在痛苦中要用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在愉快情况下完成的操作任务,这时幼儿会表现出更多的呆视不动、操作错误和不耐心。二、保护父母离异家庭幼儿身心健康的策略(一)父母离异家庭对幼儿的教育对策1、提供必要的物资生活条件,保证幼儿身体健康生长发育。离异家庭中单亲父母收入的减少是引起离异家庭和完整家庭儿童的差异,尤其是引起在学业和身体健康方面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收入的减少,家庭经济状况下降,孩子的各种营养无法满足。我们可以建立社会公共政治法令和增加适当的儿童支持。给困难的离异单亲家庭提
9、供一定的物质性的帮助。也可以通过协商,或者是法律的途径,安排由父母双方联合监护,一起承担孩子的生活费,以保证幼儿身体健康生长发育。2、父母要保持冷静的情绪,不让离异带来的负面情绪影响幼儿。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讲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对幼儿的打击程度的高低取决于父母的心态和处理方式。在很多地方,人们把离婚看做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作为父母确实也背负着极大的压力,难免会表现出不良的情绪,孩子也会受到家庭气氛的影响,表现出情绪低落等不良情绪。其实,离异已经不再是难以启齿的话题,不再是“不光彩”的事情。做父母的应该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离散家庭与其他类型家庭一样,没有什么特殊性,不要无意识地的给孩子灌输“可怜”“
10、不幸”“抬不起头”等意识。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家长要注意整理情绪,调整心态,理智对待家庭的解体。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孩子,更不能通过自己的言行在孩子的心理埋下仇恨。有的父母离异后一味地排斥对方。带孩子的一方,就不愿让孩子与对方接触,达到惩罚对方的目的,这很容易是孩子产生敌对,抑郁等不良情绪。学龄前儿童在心理发展中,父爱母爱都是不可或缺的,离散的父母要懂得在孩子面前维护另一方父母的正面形象。剥夺孩子和另一方父母相处的机会是可耻的,孩子有权利得到父亲的爱,也有权利得到母亲的爱,二者是不可缺的。有监护权的一方不要再孩子面前贬低甚至是诋毁他们的父母或母亲,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对另一方产生偏见,有利于孩子日
11、后发展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这对孩子性别角色的教育的意义也不同。不完整的父母之爱,很容易致使孩子人格发展出现偏差。失去父爱,孩子容易形成偏阴人格,表现的懦弱,多愁善感,缺乏毅力,自卑,优柔寡断等;缺少母爱,孩子又会形成偏阳人格,表现的孤僻、冷漠,缺乏爱心和同情心,没有安全感等。因而,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了教育好孩子,离散的父母一定要善待对方。3、父母要让孩子客观对待父母离异。幼儿对父母离异的事情不理解,很容易将父母的离异归咎于自己,形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如果离异发生在婴儿期,那么此时孩子与另一方父母的亲密感还没有形成,他们在孩子心中还只是个象征,这是只需要很自然的
12、告诉父母分开的事实,适当时候告诉孩子你会很爱她,并且不会离开他,这样就不会对孩子造成太大的伤害。若是到了幼儿期,孩子已经有了父母共同生活的印象,这是就需要慢慢的以他能理解的方式告诉孩子,并告诉孩子“不管父母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会一直爱你,对你的爱是不会变的”。让孩子慢慢适应接受另一方父母不回家的事实,这时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孩子有了新的目标从而淡化父母离异的不好情绪。再累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陪孩子软语呢喃,即使说一些孩子听不太懂的话,这也有利于孩子语言的发育,又能避免孩子孤独。有些离散家庭的父母将孩子看成是他的唯一,对孩子的教育充满感情,孩子要什么就
13、给什么,不管是好是坏。父母这样的溺爱,容易导致孩子骄纵、自私的性格。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要保持理性,不要因为有愧疚的心理就对孩子有求必应。离异父母要摆脱心理“内疚”,教育孩子宽严不误,这是单亲子女家庭教育的关键。(二)幼儿园对离异家庭幼儿的补偿教育补偿教育最初的含义是为经济收入低微家庭的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环境和卫生保健,以刺激儿童的智力、身体、情绪、社会性等健康发展,弥补由于家庭贫困、缺乏丰富刺激所导致的各方面的差距。最早的学前补偿教育开始于18世纪法国教育家舍恩?奥伯林创办的幼儿编织学校。进入20世纪以来,“补偿教育”在各国都有很大发展,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开端教育运动(H
14、ead Start),其实质也是补偿性的,主要是对学前和中小学的“处境不利儿童”(黑人子女为主)进行的教育。1964年美国政府提出“反贫闲计划”,开始实施补偿教育,并在此后大力推行。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它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对3-6岁幼儿事实有计划、有目的的全面发展教育。幼儿园以保育为主,不但要保护其生理健康,而且要保护幼儿心理的健康。幼儿园,教师和离异家庭儿童的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不仅及时了解儿童的各种变化,采取一致的教育措施,而且还要教育家长,是他们尽到对子女教育的责任。1、关注离异家庭幼儿,了解离异家庭幼儿的心理特点离异家庭的孩子,很容易被遗忘,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关注。了解离异家
15、庭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及幼儿存在的行为问题,作为有效的进行教育培养的依据,进而采取对应的措施。2、寻找诱因详细了解离异家庭儿童的具体家庭情况,家庭教养方式,以及抚养方式。离异家庭的不良教养方式有溺爱型、粗暴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表现为,离异父母为了弥补给子女造成的心理创伤,往往对孩子溺爱娇惯,对其提出的要求无条件满足。据调查,这类孩子会觉得父母离异他们收获良多,并且表现的任性、行为放肆、好逸恶劳等。粗暴专制型,父母对待孩子就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这类孩子表现的蛮横、冷漠,对一切充满敌意。放任型,家长离异的家长沉寂在离异的阴影中,对孩子听之任之,不管不顾,这类孩子是被父母忽视的,表现得胆小怕事。抚
16、养方式也是影响孩子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的变故并不必然对孩子的成长形成消极影响,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孩子的父母对问题的处理是否得当。3、制定补偿教育方案(1)引导幼儿正确看待父母离异。孩子不理解父母为什么离婚,为什么会争吵,在幼儿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很容易将父母的离异归咎于自己,形成强烈的罪恶感。教师对这类孩子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了解父母的离异与他无关。幼儿面对父母离异时也会产生自卑感,觉得父母离异时件丢脸的事情,这时教师就应该运用行动和语言来表达对每个家庭的尊重,并让孩子知道每个家庭的特殊性,不需要自卑。(2)帮助幼儿表达和调节自己情绪情感。情绪情感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17、。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带有易变、易冲动、传染、外露等特点。这个时期的孩子对情绪情感的控制还有困难,有时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离异家庭的幼儿存在的消极情绪,需要幼儿老师帮助进行疏导。幼儿 园的游戏,除了其本身的教育作用外,还可以将心理健康融合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来帮助孩子发泄和调节情绪。对于离异家庭幼儿的不同个性心理特点以及存在的具体问题而选取不同的游戏方式。例如,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我们可以利用活动区,为孩子提供沙包,让他们随意的踢、打进而发泄精力以及情绪。对于相对内向、自卑的孩子,可以利用创造性的游戏活动,如绘画、上色等等,让他们用另外一种
18、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于这类孩子,老师要多加关注,他们可能不善言辞,胆小,成绩平平,他们没有能引起我们注意的特殊才能,但作为一名负责人的幼儿老师,不能忽视这群看起来“平庸”的他们。(3)帮助幼儿学习锻炼社会交往的能力。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学前儿童这种需要的满足更多地是从一般的同伴集体中获得,进而开始于周围的人和物交往。这种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5-6岁的孩子,应该学会轮流分享、互助合作等技能。我们在进行各种活动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互助合作的能力。有些离异家庭的孩子表现得不合群,没有朋友,喜欢独来独往。游戏是儿童合群性养成、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在
19、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可以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促进自我意识、合群情感的良好发展以及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心,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在各种活动中,适度的表扬以增加其自信心,让他们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4)加强家园联系与合作。幼儿园、教师和离异家庭儿童的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不仅及时了解儿童的各种变化,采取一致的教育措施,而且还要求家长尽到他们对子女应尽的责任。对离异家庭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幼儿园、家庭、社区的紧密合作和共同努力。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家园同步是必要的途径,只
20、有双方的教育达成一致,才能取得持续的教育效果。教师要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并对幼儿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家长交流,对于工作繁忙的家长,我们可以利用家园联系册向父母反应孩子的问题、进步、以及需要家长怎样配合。在对离异家庭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对离异家庭父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可以开设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讲座,让家长意识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5)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孩子升学或转园不代表幼儿老师教育责任的完成,我们要为孩子的将来负责。当离异家庭的孩子升学或是转园时,一定要做好衔接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幼儿成长档案的交接,档案里是孩子的基本情况,可以帮助下一任老师尽快
21、的了解幼儿,进而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避免因疏忽不了解而错失教育的时机。参考文献【1】林静.家庭教育:回归正道-家庭教育的异化和对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9【2】张渤.离异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科技信息.2012,05【3】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4】庞建萍,柳倩: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5】王舟,徐竹青.离异家庭儿童补偿教育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6,35-37【6】魏志超,邹庆亨.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J】2005【7】李幼惠,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
22、学出版社,2004.11【8】Guy R,Lefranoc is.孩子们儿童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62-394【9】王登峰,雀红.心理卫生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10】李兰生.学前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11】Ross,Parke.父亲的角色【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146【12】高月梅,张泓幼儿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0【13】高月梅.张泓等,4-6岁离异家庭儿童心理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90年第3期【14】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5】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70【16】彭德华 .家庭教育新概念 J.甘肃教育出 版 社 :168.【17】孟昭兰.,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二)【J】心理科学通讯.198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