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概述课时安排:8学时教学目的:掌握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与特点; 明确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了解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和变化。教学重点:国际贸易理论及对外政策发展。教学难点: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及政策。教学大纲:第一节 国际贸易发展现状与特点一、国际贸易发展现状二、国际贸易格局及特点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应用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三、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第三节 国际贸易政策及其发展变化一、改革开放之后的国际贸易政策二、加入WTO前后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第四节 电子商务时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变化一、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信息化发展二、我国对外贸易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概念:
2、1 绿色贸易就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主要特征的国际贸易。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尚无明文规定的绿色贸易条件,它们只是散见于各种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中,如WTO的技术标准协定卫生与植物检测措施协定农业协定等。还有一些与绿色贸易有关的国际公约,主要有保护大气层的国际公约、关于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法规、控制海洋污染的法规、关于生物资源保护的法规等。2 重商主义理论 重商主义是15世纪到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是最早对国际贸易提出较为系统的理论解释和政策主张的学派。其理论基础是“货币差额论”,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约翰海尔斯(John Hales
3、)和威廉斯塔福(William Stafford);中心思想是“贸易差额论”,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重商主义理论从国家财富增长的角度讨论了国际贸易的作用和国家应当采取的政策。3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他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系统地批判了重商主义观点,提出了他的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亚当斯密认为,各国间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
4、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彼此都能获得好处,可以使各自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并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4 比较优势理论 代表人物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方面都具有绝对劣势,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从而使两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互利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5 要素禀赋理论 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5、H-O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在那些大量使用它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较少使用它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的商品生产上,有着比较优势。那么一国出口的应是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进口的应是该国相对缺乏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生产要素的相对丰缺导致了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并由此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在商品相对价格差异的基础上,就会进一步产生商品的交换,进而展开国际贸易。6 重叠需求理论 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taffan Linder)提出,它从需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该理论假设在一国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相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偏好相同。同时假设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偏好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