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教育(内容介绍)毕业教育环节的工作,正对的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根据学院毕业教育大纲的精神,主要从思想政治素质、大学生到员工角色转换和岗位教育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相应的教育辅导。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一、思想政治素质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质,主要体现为一个人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为一个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等等;一个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质,它主要体现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的高低,体现为能否为人民服务、能否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能否有献身精神等等。我们强调,学校要把德育工作
2、放在首位,它体现了我们对思想政治素质重要性的认识。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通过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的。我们说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好,就是说,他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才能坚定地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时,要特别重视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应当从只重视智育而不重视德育的误区中走出来,从思想认识、升学导向、考
3、试测评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使他们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江总书记强调指出“对干部、群众和学生必须认真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教育,没有这些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这就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但灵魂也必须有所依托,必须拥有自己
4、的载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其他科学知识的教育,不能脱离智育、体育和美育。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渗透到智育、体育、美育的各个环节之中才有可能获得时间、空间上的极大拓展,才会真正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部领域和全部过程,才会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头脑中真正牢固树立起来。二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是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我国的意识形态中,在思想领域的价值导向上,已经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是指导我国社会的主旋律,是国家各个方面的价值导向。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时,更应当突出它的重要地位。爱国主义是人们忠诚、热爱、
5、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是调节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道德规范,是一种团结凝聚国家和民族、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在现阶段,我们倡导的爱国主义就是要忠诚、热爱我们的祖国,要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基本原则,围绕着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它强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主张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又要尽最大努力关心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并促进个人和集体的不断完善。我们所弘扬的集体主义精神,就是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坚持以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在献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实现
6、个人的利益与价值。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们思想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当前,知识经济的兴起,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有丰富的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传统的“应试教育”转轨为“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了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实施素质教育的丰富经验,赋予素质教育以新的时代特征和内涵。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7、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应是:不断加强马列主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特别是做好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开展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立志献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坚持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伦理道德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高尚品德和文明行为;坚持开展民主法制教育和公民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主法制观念、权利义务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
8、卓有成效地坚持开展上述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就能真正抓住素质教育的灵魂,不断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三在高等学校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通过各个方面共同进行的。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占有重要的地位,还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作为“两课”的必修课程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其内容涉及的面很广,而且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又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从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实施步骤及其过程来说。我们应当按照其内在的有机联系,分清层次、抓住其中最重要、最中心的环节,带动其他环节有序地前进,这是我们在实
9、施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更好的效果,我们认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就像一根红线一样,把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都联系起来,贯通起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和贯彻始终的内容。江泽民同志之所以强调“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其重要意义,也在这里。学校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包括一切思想政治工作、一切课堂教学等等,都必须紧紧掌握住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素质为根本目的。高等教育阶段是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也是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形成精
10、神支柱的重要阶段。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时期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加强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帮助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打好基础。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特别“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高等教育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了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养成终生学习、分析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能力,高等学校不仅要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有新的突破。而且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
11、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志愿者到城乡支工、支农和支教,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到社会实践当中锻炼能力和探索新知。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从“象牙塔”式的传统学术领域中走出,以其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特殊功能,为科教兴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特别是在知识经济逐渐成为主导经济形态的形势下,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并不只是一种理论,而是被越来越多的实践所证实的一个发展趋向。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
12、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
13、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
14、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
15、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的建设人才的教育。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看,我们所需推进的素质教育,显然不能够仅仅是加强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素质教育,而是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专业知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专业技能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加强这些方面的素质教育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当然十分重要。但只注重这些素质的提高,不论从国家培养的目标看,还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看,都是不全面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应该正确认清思想道德素质在整个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此,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到,人要有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
16、,这种创新精神包括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哲学思辨的品质;包括人的远大理想信念和科学世界观基础;包括开拓进取的观念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等等。而所有这些不正是我们所说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吗?!如果从这个角度思考一下为什么江泽民同志在全教会讲话中明确指出:“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从大学生到企事业员工角色的转换教育(1)社会角色。就像演员在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一样,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从事不同的社会职业(或中心任务)都要有相应的个人行为模式,即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因此,社会角色就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2)角色转换。通常一个人会经
17、常变换自己的角色,比如说下班回家,就要从职业角色变换为家庭成员角色。这种经常性的由上级到下级、由领导到子女、由学生到老师、由主人到客人等杂乱无章的变换即为角色转换。从事职业(或中心任务)的变化,职务的升迁,家庭成员的增减等都会产生新旧角色的转换。新旧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新旧角色的冲突。 角色冲突是普遍存在的。不过,可以通过角色协凋使得角色冲突尽可能地降至最低限度。协调新旧角色冲突的有效方法是角色学习,即通过观念培养和技能训练,以提高角色扮演能力,使角色得以成功转换。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感受最为深切的是对新环境的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心理上、生活上、工作上、人际关系上和工作技能上的
18、不适应。任何人对环境都有一个适应过程,那么,怎样尽快适应新环境呢? 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的变化,难免使那些心存幻想、踌躇满志的毕业生造成心理反差和强烈的冲突,大学生自认为“天之骄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血气方刚,热情 奔放,希望自己处处显色,却总是引不起周围的共鸣,不受重用,甚至遭排斥,行之谨慎,倍感气愤。这时,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获得平静心态非常重要。 独立生活能力。过去经济上靠父母支助,生活上有学校管理,学业上有老师指教,而今,参加工作后,往往要自己处理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务
19、,一切靠自理、自立,尤其下班后,独自一个人不知如何去消磨时光,怎么也觉得 不习惯。这时,对独立生活能力要求高,这是毕业生无法回避的一种能力素质训练。主动调节生活节奏,改变生活习惯,学会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才能适应新环境。 人际交往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挥是适应环境的关键。毕业生刚 步入社会都有着较强的个性和极强的自尊心,给人的印象是活泼有余而热情不足,表现在对待人际关系上往往孤芳自赏,放不下“请示”的架子去和周围的同事、领导交流思想感情,不能热心地去和他们交朋友。造成离群索居,孤军作战,使展现个人才能受到阻碍。不善于与人交往,难以沟通,难免将自己封闭起来,以至带来诸多烦恼与痛苦
20、。因隔阂丛生,个性得不到张扬,情绪低落,见别人热热闹闹的生活着,便产生“己不如人”的自卑感,由于种种心理障碍作怪,使得不少刚出校的大学生感到“失望”、“失落”,徒有“满腹经纶”,才华难得施展。 应对挫折能力。受挫折者胜,逆境成才者大有人在。不要怕受挫折甚至讥笑。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同自己过不去,画地为牢,缚住手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也许上级领导并非你所想象的那样难处,把别人的“严厉”、“难处”当成催化剂,不要偏激地当成一种刁难,或许领导和同事都默默的关注着你,期待着你的成功。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但无论何时何地,从事何种职业,均不应该消沉,更不应该放弃,要永远保持一颗上进心和良
21、好的心情,上班后应不断学习“充电”,抓住机会展现自身才能。这点对于刚步入社会青年尤为重要。 受了挫折怎么办?怨天尤人没有用,自暴自弃只会雪上加霜。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定一定神,静下心来,读几本好书:读历史,也许你在工作中遇到一点挫折,生活中碰到一丝儿痛苦,自己就觉得无法承受,但放到历史的巨流汪洋中,却显得渺小和微不足道。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最有借鉴意义的,读传记,逆境之中,看看别人,那些伟人亦或平常人遇到过哪些挫折,他们在刚刚步入社会时受到过什么打击,又是怎样应付的。你可以从中汲取成功的经验,接受失败的教训,它山之石能够使你获得沉甸甸的精神力量, 搀扶你走好初涉社会的这几步。山水游记,松弛神经,冷
22、却情绪,成功的决策只会产生在清醒、明晰的头脑中,它与一桶浆糊似的紊乱思维无缘。杂书,可改换视角,收到“触类旁通”之效,对付挫折的高招往往在你漫不经心的游览中不期而至。 增强角色意识。社会好比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位置。毕业生进入新单位后,首先应认清自己在工作环境中所承担的工作角色以及这个角色的性质、职责范围,弄清楚工作关系中上级赋予自己的职权和自己承担的义务。如果角色意识淡漠,一意孤行,我行我素,该请示的擅作主张,该自己处理的事情不敢作主或推给上司、同事,势必与新环境格格不入。 应变能力。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一般要经历新鲜兴奋观察思考协调发展这样一个变化过程。毕业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工
23、作中所需的全部知识和能力,这是因为学校培养的是专门人才,而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到各学科、多领域的知识。社会需要的是“通才”、“复合型人才”,因此,要使自己胜任工作、适应环境,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思想行为方式,才能不因工作中出现困难而止步不前。在工作中要灵活运用已学的书本知识,善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情操上注意培养冷静沉着,克服冲动浮躁;因为社会不仅看学历和文凭,更看重的是能力。对于这些,毕业生应学会正确 分析和评价自己,不要自以为是,也不要自以为不是。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不论顺风逆风,只要努力实践和锻炼就可以不
24、断前进;使自己早日走出迷茫 的“过渡期”,从而踏上成功的人生之旅。即将走出“象牙塔”,走上工作岗位,要实现由一名学生到一名“单位人”或“企业人”的转变,大学生必须调整心态,树立积极正确的观念,才能尽快适应社会,有所作为。客观全面评价自己。大学毕业生大都自视较高,在走出校门之前,大都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创造一番业迹的宏大抱负,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估计往往失之于简单或片面,他们的理想目标不是建基于客观条件之上。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产生不安或不满情绪,失去竞争的勇气。其实,社会是一个万花筒,其中既有好的、有利于人发展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不利于人发展的一面,作为大学生,只有正视现实,接纳现实,
25、正确地了解、认识自己,恰当地评价自己,将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站稳脚跟,找到真正改造世界创造业绩的切入点。主动调整生活节奏。结束了宿舍-教室一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学校生活,来到了一个生活节奏全然不同的新环境,只有主动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首先,作息时问的变化要适应。早上睡到九点,下午三点起床的九三学社生活方式千万要不得了。如果你是在医院、部队、公安等单位工作,还要适应三班倒或夜间值勤的规律。其次,由于南北方的生活习性、饮食结构、风土人情等差别,还要学会调整原来的生活习惯,培养新的生活习惯,顺利度过异地生活关。再者,要学会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在学校里课余有作业,晚间有自习
26、,周末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参加工作以后,业余时间的学习和文化生活,主要靠自己来支配、安排,不善于支配自己的业余生活.同样很难适应新环境。了解环境进入角色。社会好比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部有自己的角色位置。毕业生进入新单位后,首先应该认清自己在工作环境中所承担的工作角色以及这个角色性质、职责范围,弄清楚工作关系中上级赋予自己的职权和自己承担的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尽心尽力地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角色意识淡漠,一意孤行,我行我素,该请示的擅作主张,该自己处理的事务不敢作主或推给上司、同事,势必会与新环境格格不入。完善自己知识结构。任何一个毕业生产可能在学校就学到工作岗位上所需要的全部知识,这是因为学校
27、培养的是专门人才,而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到跨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你是学工的.领导要你写一篇新闻报道或调查报告,动起笔来你会感到很吃力;你是学新闻的,到工厂、科研单位采访,会因自然科学知识贫乏,科技专业术语不通而力不从心。社会需要的是“通才”、“复合型人才”,要使自己胜任工作、适应新环境,必须不断根据工作需要学习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总之,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明白,社会不会再象家长和老师一样,欣赏你的天真清纯。社会将会关心但不会迁就你这样一个年青的新成员,社会要求你遵守规则,社会期望你劳动、贡献。社会与自然一样奉行一条法则:适者生存。竞争、合作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28、,竞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那些缺乏竞争意识的企业,大都免不了走下坡路甚至倒闭的下场。同样,一个人若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或者说生存意识)也难以站稳脚跟,更别说求得个人发展。试问,一个要想求得生存并实现持续经营的企业,会用那些缺乏竞争意识的大学生吗?当然仅有竞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企业经营得好,关键在于人和,在于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所作的共同努力。而一味强调竞争,就可能走向它的反面,使组织内部人际关系恶化,严重的还会使企业陷入无谓的内耗中,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在企业内部,合作是第一位的,竞争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合作。形象意识人说:“货卖一张皮”,一语
29、道破了包装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强度空前增大。对企业进行“包装”,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显得越来越重要。通常认为,员工的个人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整体形象,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的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全员公关,要求每一个员工为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努力。所以,企业对有较好形象意识的大学生肯定是“情有独钟”的。 然而,有的大学生对此存有误解,把它和“以貌取人”划等号,其实,要求有形象意识,并不一定要刻意去表现什么,只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时刻注意维护企业形象就可以了。若因善小而不为,恶小而为之,肯定不利于个人形象,更别说企业形象塑造了。角色(转换)
30、意识俗话说“到哪山头唱哪山歌”,讲的是行为要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相适应。大学生刚走出大学校门,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在心理上面临着一个“断乳期”,需要以正确的心态和恰当的方法加以调适,以尽快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多数企业认为角色转换慢是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现在的企业可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少有那种听任冗员一大堆的怪现象了。企业招聘员工进来,就是需要他迅速适应工作环境,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为企业创造效益。若等个一年半载才进入状态,恐怕再“耐心”的企业也会对他没兴趣了。敬业精神诚然,当今的社会是个人才流动频繁的社会,我们再不可能像父辈那样,一辈子只从事一种职业。但是,不管工作岗位
31、怎么换,敬业精神总归是要有的。即便是做自己的企业,没有这种精神也同样干不好。因此,大学生若能顺应企业对敬业精神的要求,并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也将大大增加自己顺利就业的机会。开放的学习意识现代社会的信息瞬息万变,一日千里,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将更是如此。相应地,企业也会要求员工有广阔的胸襟、开阔的视野,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来事物。相应地,开放意味着学习,通过不断地学习来缩小与别人的差距。岗位教育不同的公司、不同的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规范,它们各具特色而且都是独一无二的。一般而言,我们可以将这些规范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与工作绩效有关的行为规范,如公司通常会规定员工的工作水平、工作方式、产量指标、沟通方式
32、、工作时间等等;第二类是有关资源分配的规范,比如薪酬的发放、工作的分派、设备的使用;另一类规范则与外表和交往活动有关如何打扮,如何与上司打交道,如何与自己工作群体之外的人们交往,何时应当紧张忙碌、何时可以放松节奏,如此等等。正式规范,是那些已经编入公司的规章制度和员工手册中的东西,它们规定着员工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当然,公司和工作的群体主要制定那些对其生存发展很重要的规范,而不是对每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境都制定规范。在上述对员工在公司的日常工作和行为具有影响的规范中,除了正式规范以外,还有非正式的规范,从如何与上级说话,到如何着装,都有一些不成文的风俗、习惯和心照不宣的标准。一、规范及其作用规章制
33、度对公司的运行起到规范化的作用,使事情有据可查,使之良性循环。如操作规范提高了生产效率,做事雷厉风行,步调一致,令行禁止的工作风格。规章制度公司既然这样定了肯定有它的道理,如果不遵守那就不像一个公司了。(保证制度的有效性)是严格的遵守和有效的奖惩。规章制度本身就是为了劲往一处使吧,如果没有惩罚措施就实行不起来。制度本身如果不适合了,就应该改一改、换一换,更适合这个公司去发展,而且使员工更自觉地去遵守。规章制度主要起一种约束作用。人作为一个个体如果没有在公共场合,没有共利益不需要有规章。但是大家作为一个团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工作,就需要有一个制度来约束和协调他们的工作进展。要做一件事情首先要
34、符合公司的规范。公司的规范是公司成长这么多年,它能生存下来,肯定有它一整套的行之有效的规范。你作为一名员工进到公司里面,你光有把事情做好的愿望不行。首先,办好的标准不在你,在公司。所以你要把你的事情办好,你先要了解公司对你的要求,对你这个岗位的要求,然后才有可能把事情办好。他要先端正自己的态度,先要搞清楚到公司里来干什么。给你提一点反对意见往往是他想把事情做到更好,纪律方面主要起一个约束力。如果没有一个正规的规章制度,这个车间整体的运作就运作不起来了。如果没有上下班的时间,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这工作什么时候干呢?如果没有上班时间你在什么位置必须干的话,你要满世界转的话,那不行。那样还是工
35、作不起来。所以必须有一个条条框框,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了。约束大家在这个环境下必须这么工作。当你做事情有了一定的规律以后,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环境。技术发展很快,用户需求发展也很快,作为管理者有时侯很难说清楚你这个员工到底应该怎么干。公司的管理者都是搞技术出身的,随着你一、二年不再接触生产第一线,你就对应该采用什么技术,到底应该如何搞就讲得不是太专业了。这时候就应该放手让员工们去干,特别是那些比较成熟的、事业心比较强的员工。这个时候方案怎么作,具体方案怎么实施,需要多少人,需要公司给什么支持,需要买什么设备的主动权就交给员工了,管理者渐渐的就没有什么发言权了。像日
36、常的管理,因为它变化比较小属于程序化的东西,就应该用制度约束。像材料的采购、领出和公司的考勤制度,这些完全可以用条条框框框起来,大家照章办事。适应变化的环境的需要。你觉得用哪种技术比较好,你就尽情地发挥你的才能和潜力。在向客户提供产品上,要进行严格的测试,各种各样的实验都要做。这还是要很严格的,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向用户提供的产品应该是成熟的产品,像这种成熟产品它的生产过程是比较清楚的,就应该采用比较严格的制度来控制它。另外一种情况是,环境、产品、客户都在不断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就要不断地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这种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的过程应该是宽松的。由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和小组来
37、决定采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和进度(一种人)他能主动想到要去做什么就可以做的很好;另外一种人要稍微敦促他一下,他可以做好;还有一种要严格监督严格要求才能做好。群体规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都是在群体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所谓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守的行为标准,它最基本的目的,是让群体成员知道自己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员工个人的角度看,规范意味着公司对一个员工行为的期望和要求,从公司的角度看,规范则是控制和影响员工行为的主要手段,规范的最大作用是使员工行为标准化。但是规章制度不可能包罗万象,它不可能对员工的所有行为都加以规范。在执行的过程中,它具有钢性的一面,也具有
38、柔性的一面。二、规范的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是为了促进员工行为的标准化,如果员工能以同样的方式投入工作,就有利于保证公司有稳定的产出和结果。在正规化很强的企业中,尤其对那些标准化要求比较高的工作,通常用工作说明书等书面文字,对与工作相关的问题进行详尽规定。规范用减少员工选择其它行为方式的自由,来保证公司的生产秩序和生产率。任何人都不会否认企业规范的重要性,但是规章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不仅在于制度的制订,更重要的是如何执行它。制定规章的目的,是使员工行为符合公司要求,关键在于认同和遵守,自觉的执行,不是被迫的。不损害公司利益,不走穴,是对销售人员的要求。任何制度都是有假设条件的,在一般情况下它是成
39、立的,在特殊情况下它就不成立了。管理者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处理例外上的,而不是去例行的那些处理程序。那些程序都有规则规定了,而例外是是没有规定的。例行公事干脆就不制订了,老板把权利放下去小事就不要管了。办事的效率反而更高,用不着一级一级的汇报上来。规章定下来了就要按它去执行,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发生时,我不希望有例外。如果感觉有例外,就需要把制度改一下。如果这个例外是针对我的可能还好点,如果这个例外是针对他人的,我可能就会心里不平衡。有的人超出规则做了,领导处罚他,他可能觉得没问题;有的人你要处罚他,他会觉得对他的伤害特别大。这样往往例外处理一下可能更好。讲到公正,在处理时公开这
40、样做了,但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行补偿,可能效果会好多了。规章制度虽然制订了,但是没有严格地惩罚条款的话,可能执行起来就要稍微差一些。还有管理部门管理得严格不严格也有关系。如果管理得比较严,这条制度可以坚持下去。如果没人监督和管理,可能就不会被重视。比如说,一开始管理不严的话,厂房、车间里肯定会有人抽烟。开始定出来的规章制度就是严禁吸烟违者罚款50元。当管理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下意识的东西了,你不用要求他也不在厂房里吸烟了。后来大家就商量了,干脆在厂区就根本不让吸烟。这是一年一个调整。再后来调整不吸烟就不行了,然后就是私人电话一次不要超出3分钟。再后来就根本不让打了,除非有急事可以传
41、。这种小例子每年都有,因为公司的管理每年都要上一个台阶,每年可能都要严格一点。但也有些方面也更松一点。对于销售人员,我们有销售手册。管理办法如出差报告、走访记录,及时向上级汇报竞争对手的动态,都有成文的规定。部门经理对于每个下属都很了解,销售主管,营销组合,部门月计划、年度计划,财务制度,都参与到销售管理中。规章的严与松,在执行上保证。强调了,执行和遵守;不强化,可能就松弛下去,人都有惰性。每个制度的制定,公司都考虑到执行的可行。比如免费早餐的提供,就创造了执行制度的便利条件,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不能光规范员工的行为,老板的行为也要规范。经营者和打工者与所有者都有难处,多交流各自摆正位置有利自
42、律。(制定规章制度的原则)以公司的整体利益为原则,最大发挥员工个人的能动性,使之转化为公司和个人的利益。(评价制度的依据)可操作、能够执行、有效。没法执行就失去它的意义。严肃性是指:既然订出来了就要遵守。擦边球和变通的方式是不行的。规章制度很重要。按公司的规定和原则做事情就能做到,不排除老板处理工作的简单,处理问题的偏激或随意。公司的规章制度是这样,你做得是另一样,不符合规章,这算一种例外。另外一种是说,规章制度在制订的时候有很多方面没有考虑到,这是一种缺陷和漏洞。这种现象出现以后,在特殊的情况下要有特殊的处理方式。不能完全依赖企业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游戏规则有关,个人道德规范也很重要。制度是
43、必须的,关键是不断完善,要符合企业的需要和能够执行。发动大家共同制订员工行为准则。令行禁止表现得好象很整齐很合拍,但会隐含很多不利因素。员工好的行为是在合作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形成统一的规范好些。(是否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好像我们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人的可塑性比较强,如果这么严格地要求,可能把自己的一些创造性都给抹杀了(用规章制度来规定人的所有行为?)我觉得消极的因素会多一些。因为它太全面了,就束缚了人的行为了,就太多了。主要方面能够给一些约束就可以了,太细的地方?人还是需要一些宽松的环境。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从企业整体利益来考虑,从整体的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去制定的,所以在制度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开
44、始时是为了规范和约束大家的行为,久而久之就成为大家的自觉的行动。当然,制度也在不断补充和更新。规范或制度是实现管理的重要方式。通过完善的制度体系,包括岗位责任、职位说明、考核激励、薪资、晋升、奖励等各项制度,为更好地用人提供标准和依据。但制度也有惰性的功能,尤其当它成为多数人的意志时,就要求群体成员的行为趋于中等水平,当个体的行为过高或过低时,都会受到纠正或惩罚。这就约束了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而降低了人的创造性和处理突发的、无惯例可寻的事件的能力。因为,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就会对违背规范的成员产生无形的压力,迫使个人遵从。制度是逐步完善的,开始时条例是简单的,随着公司的成长制
45、度会完善起来。不同的规章制度适合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可能提前。公司和工厂不同。公司只对员工行为进行原则的规范,当公司发展出很多业务时,会派生出很多分公司。分公司按总公司的原则要求来发展自己,厚厚一摞条例的情况不太现实。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与员工和公司的经济利益挂钩,如果不符合这个原则就必然要删改。任何制度都不会包罗万象,总会有一些例外。如果一项规则频频地被触动,要么是员工的行为不规范,要么是这项规则不合理。需要再增加和充实一些内容。修改制度时充分征求大家的意见,综合以后再定稿。企业在不断发展,制度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随着企业和公司的不断扩大,我们提出要不断创新,其中制度创新是一个首要的问题。不能一成
46、不变,否则企业就成一潭死水了。在制度上不断完善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不违背大原则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公司是团队不是军队,不能用简单的规定应对复杂的社会。所以没有必要规定过细。规定过细引发员工逆反心理。在大原则下具体怎样做不用教他,自己的能动性是更重要的,要强调能动性。三、将规范内化为行为作为公司的一个新成员,你肯定渴望被所在群体尽快接受。要实现这个愿望,你就应该按照公司的规定(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做事。每个新成员在进入组织之前都带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期望和经验。在许多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领域,新员工已经在学校经过了相当程度的专业态度和行为的训练,这些训练通常都是超越具体工作的。然
47、而,当他们进入实际的组织之后,很可能发现今天所面对的工作、同事、上司乃至公司整体的规范,与自己的理解和期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新员工就必须经过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使自己从以前的假设中摆脱出来,代之以另一套期望这个公司就是这样的。有的员工可能会对其工作现状彻底失望,甚至会辞职;但多数员工会把公司和工作群体的规范内化,理解并接受它。群体能够给予其成员施加巨大的影响和压力,促使他们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并与群体标准保持一致。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新成员会逐渐感到自己被同事们作为一个可信任、有价值的人接受了,这样他的自信心也就逐步建立起来了。当他不再仅仅熟悉自己的工作,而且更深入地理解了公司
48、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那些非正式的做法以后,工作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加强。当员工了解了公司的评估体系,也就明白了对自己工作的评价标准,知道了上级、同事,以及客户对他的期望和什么叫“干得很好”,怎样叫“干得不好”。经过这几个阶段的成长,新员工就将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公司人。从公司来说,上岗引导是帮助员工接受和内化公司制度与文化的重要手段。公司会在上岗引导培训中提供给新员工有关企业的基本情况,新员工一般会得到一本手册或一些印刷资料,其中说明像公司组织结构及运营情况、安全措施、日常工作、绩效评审、人事政策及行为规范。从员工来说,在这个引导过程中,虚心向上级和老员工学习,尽量获取那些对做好本职工作所必需的
49、信息。这些基本信息包括:工作时间是如何安排的,工作中应向谁请示和汇报,将要与谁一起工作,工资和奖金如何发放,以及公司有什么样的规章制度。事实上,上岗引导是新员工成为“公司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个体来讲到一个单位里面,你时时刻刻要想融到这个集体里去,要符合它的行为规范。作为先来的人我已经在这条船上了,就要帮助后来的人帮他熟悉这个过程,告诉他怎样能不出格,如果出了问题怎么去解决。每一个船员都好才有可能都好,没人给你添麻烦。如果我们这个部门出麻烦首先是我有麻烦,我是第一个受罚的。如果能帮助每个人都不出问题,大家才不出问题。每个部门不出问题公司就不出问题,公司挣钱了大家都好。从管理者来说,都希望他的员工能够做到如何如何。但是具体执行起来每个员工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他理解不了这个,如果有些制度是为了整个公司的对外形象和为企业的发展的话,有些员工要是不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