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余华小说的三个主题.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144250 上传时间:2024-06-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华小说的三个主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余华小说的三个主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余华小说的三个主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余华小说的三个主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余华小说的三个主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余华小说主题的三个色调摘要:作为一名1960年出生的作家,余华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非常生动精彩的。他最引起注意的时候便是他在20世纪90年代的转型。这让读者经历了两个余华。改变余华创作主题的原因除了读者意识,时代变迁,还有更为重要的是余华本身对社会价值的改观,但其实余华的写作有三个阶段,温情,冷酷,本真。这种主题的改变深刻地体现在余华的小说中。不仅在先锋小说主题中有体现,在转型后的现实小说主题中也深刻体现出来。关键词:余华 温情 冷酷 本真 生命余华,这位出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成功作家,虽然曾经是一名医生,但是弃医从文后,创作了无数优秀作品,为国内外人所熟知,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特点。二十世纪九

2、十年代以前,初期,余华对生命中的温情进行探索。但是随着先锋文学的兴起,他改变了他的温情路线,开始加入先锋队伍。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先锋文学的特点,他用冷漠的态度,展现了存在与人内心的丑恶与残酷,这一时期的作品,展现的多是血腥与死亡。具有暴力与苦难倾向。这是一种对生命冷酷的探索。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余华写的小说逐渐远离曾经的苦难,慢慢的开始温和起来,小说的主题也开始变得温情与本真。即使故事情节依旧苦难,但所表现的主题已经变了,这是新时期的余华对生命本真的探索。这种新的写作主题带给了余华不同的感受,也带给读者不同的体验。然后随着余华兄弟的出版,一个关于生命本真探索的余华出现在人们眼前。

3、一个温情,一个冷酷,一个本真。这三个生命色调贯穿了余华的小说。三者丝丝相连,正如余华给读者所带来的感受,这其中的转变正是因为作者以及时代发展变化所造成的。一、 生命中的温情色调余华的童年是在血腥与文化大革命中进行的,他最初进行写作,只有一个目的,他不想做牙医了,他想做一些清闲的事情。于是当他看到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整日在大街上游手好闲的时候,他便决定去文化馆工作。余华是这样说的:“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进入文化馆,当时进入文化馆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学会作曲;二是学会绘画;三就是写作。对我来说,作曲和绘画太难了,而写作只要认识汉字就行,我只能写作了。1(p85)在这种情况下,余华才开始有了写作的念头,那

4、时候的余华,当许多作家已经有很多成名作品时,他才开始看各种文学书籍。他在开始喜爱文学的时候,正是中国队文学解禁的时代。在众多的书籍中,在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的现代学中,余华最终选择了外国文学。正是在这个时候,余华接触到了川端康成。正是因为接触了川端康成,余华受了他很大的影响。在其影响下,余华学会了如何去表现细部。并且要十分细腻。这为余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正因为接触的是温情的作家,所以余华在早期作品中体现了温情这一主题。并且在生命的意义中寻求这种温情的色调。因此他发表了星星。一部充满着温情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余华用抒情的笔调给人们展现了一个天真儿童的形象。故事中的孩子做什么都喜欢倒着做

5、。但是他对小提琴的迷恋却是坚定不移的。无论的邻居的抱怨、告状,大孩子的嘲笑,自己父母亲的反对甚至卖琴,都没有使他放弃对小提琴的执着迷恋。最终他走上了成功的道路。这篇文章获得了北京文学一九八四年创作奖。余华在获奖后谈及自己平凡的青春和平凡的文字追求:“生活如晴朗的天空,又静如水。一点点恩怨、一点点甜蜜、一点点忧愁、一点点波浪,倒是有的。于是,只有写这一点点时,我才觉得顺手,觉得亲切。”2余华在这一时期还创作了竹女、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老师等。这些文章都写的美,是一种温情色调。或许余华自己也没有想过可以创造出那么温情的文章。这些故事中总会带着些惆怅,但是夹杂了许多温馨。比如小东因为老师年迈后的

6、唠叨而躲避她,直至她去世才体味到无可挽回的惆怅。整个基调是温情向上的。在川端康成和汪曾祺的影响下。余华对生命的初接触是一种温暖的暖色调。也使他在最早的时期创作出温情的文章,感动了很多的读者。也感动了很多的作家。所以温情的暖色调是余华最早写作的主要特色。二、生命中的冷酷色调无论是转型前还是转型后亦或是现在,细看余华的作品,除了少数的之外,每部作品都会有死亡的发生。余华对死亡的描写热情依旧不减。在死亡中凸显出的又是一种生命的冷酷色调。余华对死亡的执着源于他自己的童年。余华在1960年4月3日出生,当别人的童年是开心单纯的时候,余华的童年便已经凸显出与众不同。余华的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余华小时候便和

7、他哥哥整体在手术室外面玩耍,他的父亲每次从手术室里出来,身上的手术服全是血,并且后面还紧跟着一个提着桶的护士,桶里面装的是一些血肉模糊的东西,令人作呕。当时余华家里所住的地方对面就是太平间,在太平间里,每天都有各种人在哭泣,余华几乎听遍了世界上各种哭泣的声音,这也对他后来的细部描写奠定了一定基础。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在医院死去,余华在童年时期经常被哭声吵醒。这种事情对一个还是孩子的余华来说是一种阴霾,每天都要经历的阴霾,这也是导致余华后来对死亡描写执着的原因。这是第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便已经注定了他的童年要经历一场大磨难,不会拥有单纯美好的童年。那么这场关于他童年的磨

8、难就是文化大革命。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可以想象,到处都是戴着高帽挂着表明身份牌匾的被批斗的人,街上到处都是红卫兵,许多家庭一夜之间被翻得乱七八糟,大字报上各种恶毒的语言,人身攻击,甚者,直接拳打脚踢,更甚者直接死亡。这些场景映射在余华的脑海里就是一场记忆灾难。“文革的时候,我刚好是经历了童年,包括文革后期经历整个一个少年时期。”3在这两个黑暗的童年背景下,余华接触最多的就是死亡。因此,死亡给余华带来的感受就是阴暗、血腥与冷漠。但是也正是因为文化大革命,使余华早早就开始接触到了“文学”。街头所谓的大字报,互相谩骂的语言,给余华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也给余华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余华的早期作品中

9、,暴力、恐怖、冷酷以及血腥等特点是很明显的。于是,这一时期的余华开始对死亡的探索,写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余华的短篇小说十八岁远行在1987年发表。故事中的少年对外面世界什么都不懂,一群人抢苹果,司机抢了他的包,父亲让他出门。这一切的线索都表明出这个少年对这个世界的怀疑与恐惧。这篇小说也是余华向人们宣告自己开始转型。开始进入死亡的冷酷世界了。但这仅仅是个预示,接下来,余华写作的现实一种、死亡叙述、命中注定、难逃劫数、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等小说中,都出现了死亡,并且这种死亡都带有恐怖、阴森、暴力的特征。这是这个时期余华所探索的生命中最冷酷的部分也就是死亡。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先锋小说占领市场的

10、时候,暴力与死亡的主题是先锋小说家的共同选取方向。但是余华所表现的死亡却更加突出,这使得余华立马跻身到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行列中去。在现实一种这篇小说中,死亡贯穿了整个故事。从开头的祖母的描写,让读者知道这事一个即将如土的老太太。但是接下去的情节却更加充满血腥和暴力。还是四岁的皮皮因为觉得弟弟的哭声使他莫名的喜悦,而使劲的拧他,打耳光,甚至到最后掐喉咙。最后失手摔死了自己的弟弟。但这只是故事的开头,从皮皮这一代开始,一直延续到山岗和山峰。当山峰踢死了皮皮之后,山峰又被山岗折磨而死,山岗枪毙之后的尸体却又因为山峰的妻子阴谋,而被四分五裂。那将入土的老太太最后也死去了。整个故事最后以血腥死亡结尾。在

11、这个故事中,余华着重描写了地面上的血,一滩是皮皮的弟弟的,一滩是皮皮的。对血的描写其实也折射了余华内心那种对血腥暴力的迷恋。同样的血腥情节,发生在一九八六中。一个可怜的中学历史教师,本已准备好离开学校研究刑罚,却因为文革的迫害,而变成了一个疯癫,自虐形象的人。最后在大街上,一边自我摧残,一边幻想对别人实施戕邢。最后这个教师一一对自己实施五刑,这种场面是那么的血腥,但是依旧还是有看客在周围,有的害怕走开,有的却嘲笑,最终,这个历史教师疯子死去了。这一时期,余华的小说明显是死亡气息占据的主导,死亡中带着暴力。并且带着很强烈的拷问人性色彩。张颐武说过:“余华好像迷上了暴力。”确实如此,暴力因为其形式

12、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4余华这一时期探索暴力和死亡是很自然的。这是余华对这个世界的一种认识,他内心就认为世界是一个虚伪的形式,他曾说过:“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你心醉神迷。”5自然余华会对暴力有着别样的感情。当一个人童年是在死亡与血腥中度过,初中也是在暴力与死亡中度过时,那么最想写出来的自然也是死亡、暴力、血腥。但是在写死亡的过程中,也让余华收获颇多。不同的小说中,各个人死去的方式是很多种的,跳河,自残,上吊,他杀,没有说明的谋杀等等。在描写这些场景时,很多时候是血腥和暴力的。他在许多故事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着冷酷与无

13、情的文本世界。让读者读起来会觉得寒心,甚至也跟着冷漠。但是我们不要忽略,死亡其实是最好的解脱。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人被折磨,被批斗,死去反而一身轻松。这就是余华自己在死亡中所感受到的独特的一种审美价值。尽管整个基调呈现的是冷酷的。所以这一时期的小说显得压力低沉,它带有暴力和血腥的痕迹,除了先锋小说作家,余华对死亡的执着,在上面也介绍过了,是与其童年与文革有关联的。“我觉得八十年代的一些事件,给我们的心里带来的冲击,把我们文革的经验全部调动起来了。我记得我那个时候是很绝望的。”6这样的人生经历铸就了早期先锋的余华。但是人生的路总是很长。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变迁,许多新思潮的涌入。余华渐渐从死

14、亡的冷酷执着中脱离出来,开始探向更深远的地方。步入中年的余华,开始自己发出感慨:“现在年纪大了一些以后,开始意识到还是更现实的东西有力量。一个人呆在家里,不可能和任何人发生直接冲突,人只有在一种疲于奔命、在工作中老是和同事们的关系处理得很艰难的状况下才会发出对世界的仇恨。”7由此,我们也可以感觉出余华的心态在慢慢的发生改变。三、 生命的本真色调先锋小说的轰动,是因为读者厌烦了当时的传统规范。但是当先锋小说也一直拘泥于同一个主题,或者一直都是暴力、血腥与死亡时,渐渐地读者市场都会失去。在时代不断发展,读者的品味不断前进。余华的人生正在行进的过程中,当余华自己也腻了自己的暴力小说之后,他的思想也跟

15、随着时代在发展,他开始寻找另个一意义所在。所以他在对生命中的冷酷研究到生命中的本真,是一个多么神圣的词,这对余华来说,更是一个很沉重的词。毕竟此前余华的作品一直以死亡冷酷贯穿整个故事。而今,开始转向积极的生命。在生命中探索本真的色调。有很多学者认为余华是背叛了先锋文学,也有很多学者认为,余华是为了获取利益,迎合大众口味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方向。但其实都不是这样。余华在与杨绍斌的谈话中就曾经说过:“我觉得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反叛先锋文学,同时也没有能力反叛我自己。”、“事实上作家都是跟着叙述走的,你是作家,你也有这个经验,有时候你想好了一个构思,很可能写到一半就变了,往另一个方向发展了,这就是叙述。

16、”8所以余华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一切都是跟着作者自己的感觉来的。当余华中年的人生显得很平和,不会在发生各种矛盾,不会再产生对世界的仇恨的时候,他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开始慢慢的转变了。从生命的冷酷死亡,慢慢开始探索生命的本真意义。余华说过:“一部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即我们寓居世界方式的象征,我们理解世界并且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的象征。”8根据这番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余华九十年代以后的作品,每部作品都有着其象征意义。首先开始有温情端倪的作品是在细雨中呼喊。这是一个关于回忆的故事。余华在这部作品的自序中说:“回忆如同流动的河水,在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里永久而宽广的荡漾着,

17、支撑着我们的生活和阅读。”人生是一条漫漫长路,当一个人老了,或者心态老了的时候,便开始喜欢回忆这个东西了。正如步入中年的余华。他在在细雨中呼喊中,描述了不止是一个少年在整个成长过程中需要接受的失落与忧伤,还描绘了很多人性的荒诞与虚伪。虽然依旧有着先锋的荒诞和冷漠,但是其主线已经开始慢慢转向温情。开始探索活着的本真,即生命的本真意义。完全凸显生命意义的小说应该是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首先从活着开始表现出余华的色调转变。活着也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主人公福贵本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但是却因为嗜赌成性,而将家里的钱财拜尽,变为佃农之后的故事。他的整个人生可以说是凄惨至极,他原很有钱但是因为嗜赌,将家

18、财拜尽,原有一个母亲,但是病了,福贵在求医路上被抓去当兵,当他回来时,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他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很好的妻子。他的女儿因高烧而变成了聋哑人。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念书,他将女儿送给了别人,但是不久他女儿就自己跑回来了,一家人又在一起了,县长的老婆生孩子要输血,结果富贵的儿子被医生抽血过度死掉,自己的女儿嫁了一个好人家,却因为生孩子大出血去世,县长是富贵的战友春生,却也在文革中经受不住折磨,自尽了。在女儿和儿子去世后,自己的妻子也去世了,唯一的女婿在一次意外中惨死,最后只剩下一个孙子,却因为吃豆豆而噎死了。最后福贵买了一头快要死的牛,取名福贵,陪着自己。从这整个故事情节中,就已

19、经看出许多戏剧性化的成分,很多人觉得余华这部小说过于戏剧化,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但是我们知道,小说题材通常都是来自于生活中的。这样戏剧化的生活总会有人契合的。从活着开始,余华已经开始对生命的本真进行认真的探索,他虽然在前期探索过生命的冷酷,但是步入中年对生命的本真有了真切的认识,那就是忍受与活着。福贵在最后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

20、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9生命想要死去其实一点也不难,活着才是生命里最难得一件事情。你要能经受得住各种打击。余华曾经在谈论过活着中的福贵,如果从局外人的角度出发,福贵的一生都被不幸所充斥,但是于福贵本人,却是不一样的。“他苦难的经历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9余华将福贵的苦难转化成一种生活的甜蜜。用故事来告诉读者或许也在告诉自己,生命中最本真的其实是活着。一个人有死的勇气,却没有活下去的勇气

21、,可见,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福贵的活着的典型,他不是为了苦难而活,他单纯的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或许,这其中还夹杂着些许哲学的意味。就像余华已经摸索到,不要再利用文革来凸显冷酷,而是用文革来体现苦难中的活着。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用另一种人的人生诠释了活着的心酸与苦痛。在这部小说里,余华同样是没有放弃对文革的描写。背景依旧是文革结束之前的历史背景。一个愿意努力奋斗却总是付出多得到少的一个青年,自从了解到卖血的事情之后,便开始了自己漫漫的卖血人生。许三观第一次卖血,娶了一个喜欢的老婆许玉兰,第二次卖血还钱,第三次卖血为了报答林芬芬,第四次,饥荒来了,家人没有饭吃,在生日那天,他用嘴给每个儿子做了一道

22、菜,第二天便去医院卖血,让儿子吃顿面条。第五次,卖血给一乐二乐生活。第六次,请二乐生产队队长吃饭。第七次,卖血给一乐治病。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几乎都是在凑钱给一乐治病。当最后一次,许三观想卖血时,医院却再也不收了,许三观像是失去了什么一样,失声痛哭。很多人不能领会,为什么最后许三观还要去卖血。或许这就是许三观活着的方式。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每次许三观卖完血,总要去吃顿好的补一补。一盘猪肝,二两黄酒。而且每次吃的都是一样的,这也是许三观习惯的一种生活方式了。许三观和福贵一样,二者都是很典型的活着的形象。只不过福贵传达的是活着的忍受与坚持。而许三观传达的却是如何坚强的活下去。余华在许三

23、观卖血记中塑造了这样一个善良、努力的人,传达了一种温情。一种有别于他之前作品的生命的意义。故事中,许三观的儿子一乐根本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是却又是许三观最爱的一个儿子,卖血付出最多的一个儿子。他曾经说过,你要是我的亲生儿子,我最疼的一定是你。这其实也是一句令人心酸的话语。但是话虽这样说,许三观最疼爱的确实还是一乐。许三观不断的卖血来解决家里的一件件难事,当时的中国,还需要有人卖血,那时候的价格还是可以帮助一个家庭度过种种难关。当时当许三观老了的时候,没有人会愿意要一个老人的血,所以他在街上哭,他在哭声里一方面觉得自己没有用了,家里要是再出事怎么办,他解决不了事情了。另一方面哭自己,自己卖血一

24、辈子,现在自己想为自己卖一次血却不行了,这也算是一种遗憾吧。但是整个故事格调到最后也算是圆满的。并不像活着那样几乎所有的人都死了。至少许三观还有妻子和儿子。这结局设置的不同其实也展现了作者内心对生命本真的理解的加深。生命不再只是单纯活着,而是如何努力的活下去。再一部小说便是兄弟。很多人把兄弟这部小说单独分作一类,但是我还是依旧把兄弟概括在生命的本真色调这一部分中。因为兄弟这部小说到最后表现的还是活下去。故事中的李光头和宋钢是好兄弟,虽然二人没有血缘关系,却因为重组家庭成为比亲兄弟还要好的兄弟。余华在兄弟中依然还是出现了文革的画面,依旧还是死去了很多人,但是现在余华用死是为了凸显别人的善。宋凡平

25、为了去接自己的妻子,而被暴打活活致死,其场景血腥的近似恐怖。但是这种宁愿死也要履行诺言的精神却感动了我们大家。甚至很多人读到这段都忍不住流下了泪水。故事主角李光头可以说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没什么知识,但是他总能在各种环境下存活下来,甚至活的更好。他的亲生父亲因为偷看女人屁股而摔进粪坑死去,他的继续宋凡平因为逃出看守的地方而被乱棍打死。他偷看女人屁股被逮到之后,却利用看到的林红的屁股而骗了很多碗三鲜面,吃的面红耳赤。后来他的母亲也因为生病死去。最后只剩下宋钢这一个兄弟,唯一的一个亲人。虽说二人一直很好,却因为一个林红,而老死不相往来。最终,因为李光头抢了宋钢的女人林红,最后导致宋钢卧轨自杀。最

26、终李光头的生理心理双重阳痿了。但是他还在想着,上太空,将宋钢的骨灰送上太空,那他的兄弟宋钢就是外星人啦。整部小说到最后,李光头又是一个人,故事情节有些相似活着,但是又差了太多,因为李光头是一个很有头脑和本事的人。与富贵的穷酸不同。李光头国内国外到处跑,参加采访。做新闻。简直就是有钱人楷模。余华说:“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不是生活中的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的、鱼目混珠的事物,我觉得真实是对个人而言的。”10余华从生活所透露出的表象,感受到生命的本真还有真实。因此在通过故事,展现在人们面前。兄弟也是一样的。但是余华除了在揭示真实之外,还揭示了一种

27、更深刻的东西,那就是不管是人性的美好,还是兄弟的手足之情,亦或是夫妻之间的感情在金钱、欲望面前立刻土崩瓦解。这也依旧沿袭了余华冷漠的风格。但是在兄弟中,李光头和宋钢因为宋凡平被关起来而抓虾,在进入福利厂之后,带动了福利的生产,第一次下海虽然失败,回不到福利厂坐厂长。他便只能在政府门口静坐,而此时的宋凡平会不断地递饭给他,就这样,李光头办起来垃圾场,最后又开拓其他副业,最终成为刘镇首富,但是最后成了一个人,这也是生活的一种真实的本真意义。最后李光头要一个人孤独的活下去。而在余华2013年出版的最新小说第七天中,他依旧对本真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在第七天中,余华通过死去的杨飞的视角,讲述了很多社会上现

28、实的事情。通过杨飞七天的经历,串联起很多社会上的现实事件,殡仪馆死人火花的顺序,贵宾区与平民区。因为很多人死不起,所以杨飞进入死无葬身之地,讲述接下来的事情。强制拆迁的惨剧,政府掩饰死亡人数。医院丢弃婴儿,并且称之为医疗垃圾。开个饭馆要被各个部门剥削。现实家庭生活,婚姻婆媳相处方式,市民进入警局砍伤警察,鼠妹为了追求名牌而最终与伍超阴阳相隔,而伍超为了买墓地又去卖肾,通过卖肾又揭示阴暗的社会。这些种种都表明余华真的是在用心看待这个世界,看待社会上的种种事件。并且默默的记在心里,用手中的笔表达出来。即使社会那么黑暗,余华还是表达了一种美好,那就是他创造了一个死无葬身之地,在这个地方都是没有墓地的

29、或者是有墓地却不想去的人们。在这个地方,人人平等,互相友爱,即使曾经是仇人,在这个地方都可以和睦相处,友好的下棋聊天。在这个地方,没有剥削,没有毒食品,大家可以安心的生活在一起。这不能不说是余华对生活的一种反思,一种期望,另类的对生命的本真的探索。即使知道在现在这个经济的社会,他所揭示的并不会使社会根本改变。但是他已经改变了之前的笔风,改变了冷漠的态度。他愿意去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至少读者读起来的时候还会有美好的愿望。至少死无葬身之地是个温暖的地方,不是悲凉之地。这种生命的本真,带给我们深深地震撼。这部小说引起了很多读者的讨论,有的批评,有的赞同。但是我却认同余华的话。余华曾说过,“三十多年来

30、杂草丛生般涌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被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乐观情绪所掩饰。我此刻的工作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从今天看上去辉煌的结果出发,去寻找那些可能是令人不安的原因”余华的小说三色调,感动了我们很多代读者。很多人对其的转型表示不理解。其实人要忍不住往前走,不停的结合自己的人生历练与小说联系在一起,故事才会有进步,市场才会有打开,读者才会认真的读的。生命的温情色调,生命的冷酷色调,生命的本真色调,这本真又包含着,忍受,活着。人生路上崎岖波折,余华的小说告诉我们,生命是有温情的,但是生命通常在行进的过程中的残忍冷酷的,让你吃不消而最终走上死亡 ,但是如果你坚持过了这一段,你会发现你有了勇气活下去,并且

31、寻找到活着的方式,最终也会活的很好。余华笔下的明亮的世界,虽然还是有苦难与死亡,但是已经掩盖不住那爱与亲情的光芒。战胜一切苦难而勇敢的活下去,这就是生命最本真的意义。也是我们一辈子需要摸索的意义。参考文献:1我为何写作余华原载当代文坛报1977年第56期2死握手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2页3余华,王尧,一个人的记忆决定了他的写作方向,当代作家评论 2002.44上海文论1989年第五期5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6赵毅衡。非语义化的凯旋细读余华 当代作家评论 19917余华、潘凯雄 新年第一天的文学对话 作家 1996(2)8余华 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与作家杨绍斌的对话 当代作家评论 1999年第一期9余华 活着【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10余华 我的真实 人民文学 1989,34 (注:幼儿教育越显重要,但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